学术投稿

宽恕

单芳靖

关键词:
摘要:正在医学院护理系上学的她,那天并没有在校园里安心地读书.此刻的她正紧张又充满期待地等候在市医院ICU病区的门口,不断地看着时间.已经快到下午三点了,她知道再过一会儿父亲就可以从ICU转到普通病房了.这不仅意味着已经渡过了术后的危险期,转危为安,还可以和家人在一起,有了亲人的陪伴,她想父亲的病情会恢复得更快些.
中国医学人文杂志相关文献
  • 方寸万象

    从决定考研到硕士生涯临了毕业,一切都像安排好的样子,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中间经历过的痛苦远大于期间的喜悦和欣舞,可喜的是一切好坏都随着时间淡化遗忘.硕士开学那天起,就意味着自己要在某一疾病的某个方向进行一些基本的文献查读、数据分析、结果阐论.

    作者:安泽峰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伦理文化:医患关系的调和剂

    当今社会,医患纠纷层出不穷,医患关系是时下讨论的热点.产生医患纠纷的原因有很多,包括政府、医疗机构、医患双方、管理等多重因素.本文主要探讨伦理文化软实力在医患纠纷中的调和作用,由此提出要重视伦理文化软实力.

    作者:吴文秀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药片上的温度

    有一种降压药,一盒七粒,每一粒上都印有不尽相同的文字,即“星期一至星期日”,醒目的字迹给人以提示,“今天是星期一,该吃药了”“今天是星期二,该吃药了……”每晨一粒,天天如此,是用法、用量等用药规则的高度概括,简便,易行,让人不会忘记,无意中提高了依从性,难吃的药居然也让患者吃得这么顺畅.多么自然,一天也差不了,再马虎的人也不易忽略,保障了身体的健康和劳动力的恢复.

    作者:邵建祥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解剖实验员:医学教育的铺路者

    在南京医科大学,有这样一群人,他们频繁地穿梭于生与死的世界之间.在他们眼里,每天接收的并不是一具具冰冷的遗体,而是一个个伟大灵魂的寄托.穿越在生生死死间,解剖实验员们承载着生命崇高的同时,也经历着太多辛酸和沉重.

    作者:姜海婷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面临两难困境 医生如何抉择

    一个案例引发的讨论医生的专业判断与患者需求发生冲突时怎么办一位女患者走进诊室,对大夫说:“我腰疼有两个星期了,担心是椎间盘突出,听朋友说应该做个CT.”大夫在问诊和查体后,认为她的腰疼(没有腿麻、疼的情况)可能就是肌肉韧带劳损所致,告诉她:“你的情况没必要做CT,况且CT本身有放射损伤,能不做就不做的好.”然而,患者并不听大夫的,还是坚持要做CT.

    作者:李阳和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对不起,妈,我生病了

    亲爱的老妈,这是我第一次给您写信,也可能是后一次,有些话,我只能以这种稍显愚笨的方式来跟您说说:对不起,妈妈,我生病了,还是白血病.都说越努力越幸福,我也以为考上大学上了研究生,就能让您离幸福更近些.可事实证明,我的努力给这个家带来的,只有磨难和绝望.

    作者:李真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感怀

    百年前,启超先生一袭青衫,慷慨激昂: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翕张.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干将发硎,有作其芒.确实,少年初励志,树动山摇,这才是国立之本.百年后的新世纪,社会的发展使少年的生活更加的宽裕,然而优越的环境并没有助长高远的志向,取而代之的是迷茫,迷失在不知何以而往的循环中.

    作者:李衍冬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一封没有收到的表扬信

    办公桌上的电话铃又响了,我接起了电话:“喂,你好.”“你好……我找……小王.”电话那头是一个有些迟疑的女声,然而这会儿小王正巧不在.“小王不在,你有什么事吗?”“我要……投诉……”是投诉电话,虽然不是专门负责处理投诉建议的部门,但是我们办公室也时常会接收和处理一些信访投诉.我的心一沉,听她接着说下去.

    作者:李妍斐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淬火——缅怀安德列·维萨里

    没有解剖学就没有医学——弗里德里希·冯·恩格斯都说开卷有益,手捧《医学图文史》,让钟爱纸质书籍的我手不释卷,游弋于洋洋洒洒的字里行间,徜徉于美轮美奂的缤纷画林,“观于沧海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难为言”的神圣感和敬畏感油然而生,品读一部经典,等于经历一次灵魂净化的仪式、接受一次职业精神的洗礼、进行一次启迪心智的思考、凝聚一次重装上阵的力量.

    作者:张艳利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再一次想起,那个叫做“有兴”的男孩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发生在37年前,那年,我26岁,在医院肾内科担任护士.有兴是我护理过的一名小患者,已经不在人世,在日月的轮回中,偶尔想起,心会突然很痛……

    作者:孙庆宁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当“安宁疗护”遇上“孝道文化”

    古训云:“万恶淫为首,百善孝为先”.在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中,“孝道文化”源远流长,据文献记载甲骨文中已出现了“孝”宇,在历史的长河中,孝在不同的阶段传递着不同的历史内涵.《礼记·王制篇》说:“周人养国老于东胶,养庶老于虞庠”“凡养老,有虞氏以燕礼,夏后氏以飨礼,殷人以食礼,周人修而兼用之.五十养于乡,六十养于国,七十养于学,达于诸侯”,传递着老有所养的孝道文化.

    作者:贾敏敏;孙建萍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行医的“七年之痒”

    从医至今,恰好七个年头,回头望去,这七年的时间不仅没有让自己对医学失去兴趣,却始终觉得自己收获颇多,与医学事业的这段感情随着时间的推移倒是愈发情比金坚起来.这个世上的幸福有很多种,相信能将梦想转化到现实便是这各种幸福中的一种,用医学的话语来说,幸福就是可以让自己不断感受到肾上腺素持续飙升的状态.

    作者:周剑平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年轻的医者

    作者:汪洁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美风景线

    作者:蔡忠军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宽恕

    正在医学院护理系上学的她,那天并没有在校园里安心地读书.此刻的她正紧张又充满期待地等候在市医院ICU病区的门口,不断地看着时间.已经快到下午三点了,她知道再过一会儿父亲就可以从ICU转到普通病房了.这不仅意味着已经渡过了术后的危险期,转危为安,还可以和家人在一起,有了亲人的陪伴,她想父亲的病情会恢复得更快些.

    作者:单芳靖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执一科归思

    年年花开,春秋如故,病房中忙碌的少年,不知换了多少次面孔,苍老了青涩,磨砺了青锋,悬壶于天南海北.月落星起,洁白的床单、上不知有过怎样的生死,何张病床不去人,宁静之中暗流着几家悲喜,聚散无常.是昔今日,它月流年.

    作者:刘佳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医学伦理:从道德自律到职业规范

    关于医学伦理学,在西方,《希波克拉底誓言》是早、广为人知的对医生伦理道德的要求,而后各个宗教派别,无论是伊斯兰教、犹太教、基督教或天主教,都有学者著文论述医学伦理学,并成为该宗教信仰的重要内容.

    作者:王德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如何有尊严地做医生——中国医学人文大会人文对话

    2017年9月7-9日中国医学人文大会期间,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原社长袁钟主持人文对话栏目,与对话嘉宾就“医生应该如何有尊严地生存”“良知如何影响从医方向”“为什么当医生就要当好人”等观点展开对话,激烈的思想交锋碰撞出绚烂的人文火花.本文将对话中的部分内容整理出来以飨读者.

    作者:谢姣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枣泥月饼

    好多年以前,八月十五的前一天,快到吃晚饭的时候,家里来了一位客人,是父亲的一个患者,他给家里送来两包月饼.那时候的月饼没有精美的包装,都是用糙黄色的纸包着的,纸包上面还有一张印着铅字的粉色纸,用纸绳绑着,显得高档、有品位,更像礼品.一般送人不会只送一包,而会送两包,每包都是六块.当时,对于我们这些孩子,并不关心包装如何,一心想的都是里面的东西.

    作者:张雁灵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人文,何以渴望?

    作为一名普通的医生,之前对哲学的了解仅限于“无数次”的马列主义哲学考试说实话,那时的我觉得哲学离自己很遥远,似乎高高在上,与生活没有什么关系、直到考入解放军医学院攻读博士,才真正有幸系统地接受了一些马哲以外的哲学思想,并在301医院人文讲坛众多大师的指引下开始关注“人文”这一概念.

    作者:恽佶例 刊期: 2017年第10期

中国医学人文杂志

中国医学人文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医师协会,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