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伟;陈刚;蒋松松;王浩
目的 探讨腹腔镜辅助治疗婴幼儿十二指肠狭窄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4月至2016年6月间在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接受腹腔镜辅助治疗的23例十二指肠狭窄患儿的临床资料,男16例,女7例,年龄2月~4岁(平均1岁8月).23例十二指肠狭窄患儿中,20例在腹腔镜下行隔膜部分切除、十二指肠纵切横缝吻合术;1例十二指肠狭窄合并环状胰腺者行十二指肠菱形吻合手术;2例合并肠旋转不良者同时行Ladd手术.结果 23例患儿均在腹腔镜辅助下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腹者.随访6~30(平均10.4)月,1例于术后4月出现粘连性肠梗阻,经保守治疗后痊愈.其余患儿术后恢复佳,生长发育良好.结论 经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十二指肠狭窄安全有效.
作者:吴强;柴成伟;李乐;曾纪晓;徐晓钢;刘斐;何小兵;朱德力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疝和腹壁外科一直在快速发展,2017年在疝的病因学、材料学及手术技术等方面都取得了良好的成绩.病因学上,在腹股沟斜疝家族成员中发现了TTN基因错义突变.材料学上,一种长程慢吸收补片面世,给疝的治疗带来了良好的选择;3D打印技术在个体化疝补片修补中的应用结果令人期待.外科技术上,腹腔镜下微创或小切口的sublay补片修补术(MILOS和eMILOS手术)治疗复杂切口疝取得了满意的疗效;使用机器人技术进行组织分离、补片放置和腹壁重建,可令操作空间更大,术后恢复更快,并降低手术部位感染及血清肿的发生概率.此外,肠造口术中预防性使用补片能有效预防术后造口旁疝或切口疝的发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证据支持.而我国对于腹壁疝外科的贡献,主要集中在手术的规范化方面.未来应着眼于疝大数据库的建立和疝规范手术的进一步推行.
作者:陈双;周太成 刊期: 2018年第01期
根治性手术和(新)辅助疗法显著延长了结直肠癌患者的生存.在根治的前提下,微创外科和功能保护的重要性得到提升:从结肠癌到直肠癌,腹腔镜根治术的长期生存被证实不劣于开腹;全直肠系膜切除的经肛新入路,不但避免了为取出标本行腹部切口,还可能提升手术质量;局部切除与“等待观察”的策略虽有保留器官的吸引力,却因临床和影像对淋巴结和治疗应答的评估不尽人意而受掣肘.与此同时,长期确立的围手术期方案受到全新挑战:辅助化疗缩短为3个月减少不良事件,不影响生存;将部分或全部辅助疗程移到术前可能改善应答,以避开手术或放疗.笔者认为,功能保留和生活质量,与生存一样,越来越成为不停演变的结直肠癌治疗的终极目标.
作者:汪建平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前,右半结肠癌根治的手术理念有两种,分别是日本学者提出的D3根治和欧美学者提出的完整系膜切除(complete mesocolic excision,CME).D3根治强调淋巴结清扫,却忽视了结肠系膜及其系膜床的完整性.而CME原则的核心是在融合筋膜之间进行分离以完整切除结肠系膜,却没有对淋巴结清扫范围进行详细描述.为解决上述D3和CME的不足,我们提出右半结肠D3+CME手术,即在膜解剖(membrane anatomy)理念下,在保证结肠系膜及其系膜床完整的同时,于右半结肠相应滋养血管起始部结扎离断,并整块清除肠系膜上动脉(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SMA)前方的淋巴脂肪组织直至SMA左侧,达到D3根治清扫范围.手术技术要点如下.
作者:郭建辉;童宜欣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上海市抗癌协会胃肠肿瘤专业委员会、上海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胃癌专委会和上海消化外科研究所主办的“2017中国胃肠肿瘤圆桌会议”于2017年11月25日在上海召开.本届会议主题是“转化”,与会专家200余位,专业涵盖胃肠外科、肿瘤内科、放射诊断与放射治疗、病理科及基础研究等多个领域.上午的大会,全体通过两个挑战性病例的现场投票,分别就转移性结直肠癌和转移性胃癌的转化治疗策略与技术等展开研讨;下午,大会分为胃癌和肠癌两个分会场,就本领域的若干热点问题分别进行讨论.现将整个大会的核心内容整理如下.
作者:吴珺玮;周尘飞;王超;何昌玉;张俊;朱正纲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能够显著降低肿瘤分期、提高手术切除率并增加总体生存率.近年来的研究发现,放化疗后获得肿瘤完全缓解的进展期直肠癌患者,可以接受“等待观察(wait and see)”的非手术治疗策略或者直肠局部切除治疗,其长期预后与根治性手术患者没有差异.目前对于直肠癌肿瘤缓解程度的诊断标准和效能尚存在不足和争议.另一方面,临床实践显示放化疗后直肠癌手术并发症如吻合口瘘、切口并发症以及肠管狭窄等显著增多,因此外科治疗策略的选择更需综合考虑患者的获益与风险.
作者:马连港;王振军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磁共振三维快速自旋回波序列(CUBE)成像在早期评价直肠癌新辅助治疗(NAT)疗效中的价值.方法 病例纳入标准:(1)经病理活检证实为直肠癌;(2)治疗前MRI诊断为局部进展期直肠癌(T3-4或淋巴结阳性),病变下端距离肛缘12 cm内;(3)接受并符合NAT治疗条件并按要求完成;(4)在NAT前和化疗(包括新辅助化疗和新辅助放化疗中化疗)2程结束后,完成直肠常规MRI序列扫描及CUBE扫描;(5)在NAT后6~8周行手术治疗.同时,排除曾因直肠恶性肿瘤或其他器官肿瘤进行过NAT、术前MRI常规图像质量不足以用于直肠癌分期或CUBE图像质量不足以进行体积测量的患者.根据上述标准,收集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2014年2月至2016年1月间确诊为直肠癌的50例患者.所有患者均分别在新辅助治疗前以及治疗后(化疗2程后),行直肠MRI常规序列及CUBE成像序列扫描检查.根据手术后的肿瘤病理,按照消退分级标准,分为敏感组(0~2级)和不敏感组(3级).分别在CUBE图像上测量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瘤体的体积值,并对其变化程度的差异进行比较.体积差值=治疗前体积值-治疗后体积值,体积变化率=(治疗前体积值-治疗后体积值)/治疗前体积.运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CUBE的有关定量参、数预测直肠癌NAT疗效的价值.结果 50例直肠癌患者中,男性31例,女性19例,平均年龄49.1(21~70)岁.NAT前MRI分期T2N1-2期1例,T3期43例,T4期6例.接受NAT后,敏感组45例(包括病理消退分级0级14例,1级13例,2级18例),不敏感组5例(病理消肖退分级3级5例).本组直肠癌患者在NAT前中位肿瘤体积为18.70(4.14~91.77) cm3,化疗2程后中位肿瘤体积为9.26(1.02~52.58) cm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5.826,P=0.000).在接受NAT前和化疗2程后,敏感组与不敏感组的直肠癌患者肿瘤体积值接近(均P> 0.05).但敏感组在NAT前后肿瘤体积差值大于不敏感组[(11.90±10.01)cm3比(0.65±3.93) cm3,t=-0.065,P=0.005],体积变化率高于不敏感组[(0.45±0.28)比(0.09±0.36),t=2.669,P=0.01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ROC曲线示,在NAT前后,肿瘤体积差值达到1.96 cm3时,可认为该患者对NAT治疗敏感,敏感性为86.7%,特异性为80.0%;体积变化率达到0.06时,可认为该患者对NAT治疗敏感,敏感性为93.3%,特异性为60.0%.结论 磁共振CUBE成像可通过检测NAT治疗前后体积变化,在早期准确、灵敏地预估直肠癌患者NAT疗效.
作者:王馨华;曹务腾;刘得超;李芳倩;李雯莉;康亮;邓艳红;周智洋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组织再生修复材料重建盆底技术在低位进展期直肠癌经肛提肌外腹会阴联合切除术(ELAPE手术)中应用的安全性和应用价值.方法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普通外科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对30例低位直肠癌患者在ELAPE手术中采用组织再生修复材料进行了盆底重建.其中男性21例,女性9例,平均年龄61.7岁.行常规腹部操作和会阴部操作后行盆底重建.盆底重建采用1片大小13 cm×15 cm的8层非真皮、非交联高端组织再生修复材料-百得塞补片,室温下在无菌生理盐水中浸泡30 s,使用可吸收缝线以“降落伞”式缝合法固定于盆壁筋膜和肛提肌腱弓处的肛提肌断端,缝线的位置距离边缘约1 cm,确保补片与组织有大程度的接触.补片多余部分不予裁剪,向内翻折.在百得塞补片外侧骶前放置1根负压引流管,自会阴伤口旁戳孔引出固定并连接负压球.观察术后会阴部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如会阴部切口感染、积液、裂开、膨出,会阴部疼痛及盆底疝等情况)和生物补片并发症发生率(如放置补片部位的红肿、疼痛、感染及排斥等并发症情况).结果 30例低位直肠癌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均达到根治性切除,术中均未出现医源性肠穿孔,无一例死亡.术后会阴部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6.7%(2/30),2例患者出现会阴部切口下积液,予加强引流、换药等处理后,均一期愈合,未出现切口红肿、裂开、膨出或肠梗阻.术后未出现排尿功能障碍及性功能障碍.骶前引流管拔除时间8~13(平均10)d.术后住院时间9~ 15(平均10)d.术后平均随访21(2 ~50)月,无一例发现肿瘤局部复发及盆底腹膜裂孔疝发生,随访至今未发现会阴部膨出.结论 在ELAPE手术中应用组织再生修复材料重建盆底,可获得较低的会阴部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并有效预防盆底腹膜裂孔疝的发生.
作者:戈伟;陈刚;蒋松松;王浩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接受胃癌根治术治疗的胃癌患者发生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收集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09年1月至2011年8月期间行胃癌根治术的1 148例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对影响胃癌根治术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进行x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Cox回归分析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对预后的影响.结果 全组1 148例患者中男性851例,女性297例,年龄19~89(平均数59.9)岁;发生围手术期并发症312例(27.2%),其中肺部感染140例,腹腔感染53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5岁(OR:0.736,95%CI:0.558~0.971,P=0.030)、血清白蛋白<35 g/L(OR:2.626,95%CI:1.479~ 4.665,P=0.001)、Borrmann分型为Ⅳ型(OR:0.748,95%CI:0.610~0.917,P=0.005)、肿瘤位于胃上1/3(OR:1.326,95%CI:1.167~1.506,P=0.000)以及联合脏器切除(OR:0.624,95%CI:0.428~0.909,P=0.014)是胃癌根治术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65岁(OR:0.548,95%CI:0.379 ~ 0.792,P=0.001)、肿瘤位于胃上1/3(OR:1.649,95%CI:1.368~1.988,P=0.000)、未术中化疗(OR:1.671,95%CI:1.146~2.437,P=0.008)是胃癌根治术患者围手术期发生肺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Borrmann分型为Ⅳ型(OR:0.576,95%CI:0.369~0.900,P=0.015)、进行术中化疗(OR:0.431,95%CI:0.230~ 0.810,P=0.009)、术中失血量≥400 ml(OR:0.411,95%CI:0.176~ 0.959,P=0.040)以及联合脏器切除(OR:0.412,95%CI:0.215~0.789,P=0.008)是胃癌根治术患者围手术期发生腹腔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全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35个月,5年总生存率为38.7%.围手术期并发症组与无并发症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28.0和36.5个月,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37.2%和39.3%,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59).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未进行术中化疗、行近端次全或全胃切除术、TNM分期Ⅲ期、N3期淋巴结转移、淋巴结外软组织阳性、联合脏器切除以及有脏器衰竭是影响胃癌根治术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 0.05);而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并不是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P=0.259).结论 老年、术前低血清白蛋白水平、肿瘤位于胃上1/3、BorrmannⅣ型以及术中联合脏器切除的患者发生围手术期并发症的风险较高,但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对患者远期生存并无明显影响.
作者:金俊蕊;邓靖宇;梁寒;孙昌裕;郭小凡;郭江涛;白惠惠;刘惠芳;张楠楠 刊期: 2018年第01期
慢性放射性直肠病(CRP)是指盆腹腔恶性肿瘤接受放疗后出现的迟发的迁延反复的放射性直肠损伤,以进行性的组织纤维化为特征,其症状具有多样性及非特异性,临床诊疗迁延,易出现严重并发症,患者生活质量受到极大影响.目前国内外尚未形成规范的诊疗指南.总结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CRP的10年诊治经验:(1)直肠放射性损伤区域除存在血管病变、间质纤维化、黏膜溃疡、水肿及炎性细胞浸润外,其黏膜下层微血管计数明显减少,该区域血管抑素表达量显著增加,进而导致了黏膜层的代偿性毛细血管扩张及间质纤维化的不断发展;(2)国际上首次将直肠超声检查用于CRP的诊断,根据直肠壁的分层增厚改变及血流信号增加,对CRP患者进行疾病活动严重程度评估,具有良好的诊断价值;(3)以轻中度直肠出血、中重度出血、重度顽固性出血分别采用以黏膜保护剂为基础的复方制剂保留灌肠、改良的甲醛局部灌注止血法及近端结肠造口术,取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4)对于出现晚期并发症的CRP患者,推荐行改良Parks手术;(5)对于接受新辅助放化疗的直肠癌患者,创新性采用“近侧扩大切除术”(天河术)以减少术后吻合口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作者:王磊;马腾辉;汪建平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报道1例低位直肠癌的机器人辅助后盆腔脏器切除(经盆入路肛提肌外腹会阴联合直肠切除加子宫双附件切除)手术.方法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结直肠外科于2017年9月27日联合妇科,为一例女性91岁直肠腺癌(cT4bN2M0,肿瘤侵犯阴道后壁)患者一次性完成原发灶及其他脏器的联合切除手术.结果 手术时间340 min,术中出血量50 ml.术后30 h肠造口排气,术后48 h肠造口排粪,术后无切口感染发生.术后第2天拔除盆腔引流管,术后第5天拔除会阴部引流管,术后第7天出院.结论 机器人辅助联合脏器切除安全、可行、有效.
作者:黄颖;池畔;陈佩芳;叶道雄;王枭杰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比较腹腔镜辅助肛门成形术(LAARP)与后矢状人路肛门成形术(PSARP)治疗中高位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2014年间在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接受LAARP术的60例先天性中高位肛门直肠畸形患儿的临床资料(LAARP组),其中传统三孔腹腔镜40例,经脐单切口腹腔镜20例.另收集1992-2002年间施行PSARP术的36例先天性中高位肛门直肠畸形患儿作为对照(PSARP组).比较两组患儿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远期肛门功能.结果 两组患儿性别、手术年龄、骶骨指数及肛门闭锁位置等基线资料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与PSARP组相比,LAARP组患儿手术时间缩短[(113±13) min比(132±10) min,P=0.01],术中出血量减少[(11.5±1.6) ml比(14.3±1.7) ml,P=0.03],术后住院时间缩短[(6.9±0.7)d比(8.2±0.8)d,P=0.02],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降低[11.7%(7/60)比27.8%(10/36),P=0.02].术后肛门排粪功能评估,LAARP组患儿出现2~3级便秘的比例低于PSARP组[0比22.2%(8/36),P=0.00],但出现2~3级自主排粪运动[5.9%(3/51)比16.7%(6/36),P=0.20]和2~3级污粪[5.9%(3/51)比16.7%(6/36),P=0.20]的比例两组差异未达到统计学意义.结论 与PSARP术相比,LAARP术治疗先天性中高位肛门直肠畸形疗效确切,创伤更小,术后恢复更快.
作者:肖辉;陈龙;刘树立;李颀;刁美;李龙 刊期: 2018年第01期
2017年6月2-6日,第53届美国临床肿瘤学会年会(ASC0 2017)在美国芝加哥召开.在胃癌研究方面,大会主要报道了FLOT4研究和KEYNOTE-059研究的重要结果.FLOT4研究为德国的一项Ⅲ期临床研究,主要比较了胃癌围手术期化疗FLOT方案与传统ECF方案的有效性,证实了FLOT方案显著优于传统的ECF方案,其研究结果或将改变欧洲胃癌治疗模式.KEYNOTE-059为一系列探索Pembrolizumab用于晚期胃癌或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患者的全球性、多中心临床研究,共包含3个队列:队列1为晚期胃癌多线(≥2线)化疗耐药后单药Pembrolizumab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队列2为Pembrolizumab、顺铂和5-FU或卡培他滨联合用药对于进展期胃癌一线治疗的安全性与有效性研究;队列3为Pembrolizumab单药用于初治的PD-L1阳性晚期胃癌患者的研究.该研究的设计包含Pembrolizumab单药或联合化疗用于晚期胃癌的一线治疗,以及Pembrolizumab单药用于初治晚期胃癌的挽救性治疗.本次ASCO会议报导了KEYNOTE-059研究队列1和2的结果.
作者:贺宏勇;马从超;刘凤林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腹腔镜直肠癌手术中根据肠系膜下动脉(IMA)分支分型的不同进行精准低位结扎、保留左结肠动脉(LCA)及清扫根部淋巴结的应用价值.方法 2015年10月至2016年6月,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结直肠外科采用前瞻性对比研究的方法,纳入104例经术前检查证实为肿瘤距肛2 ~ 15 cm、原发灶可完整切除且无远处转移、可接受腹腔镜手术的18~75岁直肠癌患者实施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手术,其中男性67例,女性37例,年龄22~83岁,中位体质指数25.3 kg/m2;Ⅰ期6例,Ⅱ期51例,Ⅲ期47例.按照完全随机的原则,52例应用低位结扎IMA合并根部淋巴结清扫(LAND,低位结扎组),通过术前CT分析IMA的分支分型及长度,精准分离并保留LCA,清扫根部淋巴结(No.253)并将其单独送检;另52例予以传统高位结扎(高位结扎组);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比较其围手术期疗效指标及术后恢复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的IMA分支分型、长度及术前肿瘤临床分期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一例中转开腹,但低位结扎组有2例患者因术中需要行LCA结扎(1例在分离IMV时损伤LCA导致出血,1例因吻合张力较大).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预防性造口率及术后病理分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尸> 0.05).低位结扎组的淋巴结清扫总数目及No.253组淋巴结清扫数目[(24.9±5.7)枚及(2.4±1.1)枚]显著多于高位结扎组[(16.9±4.2)枚(1.5±0.8)枚](均P=0.001),但两组总体淋巴结阳性率及No.253淋巴结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腹腔引流总量、腹腔引流管和肛门引流管及尿管停留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位结扎组术后有2例排尿功能障碍和1例吻合口出血,高位结扎组术后有3例排尿功能障碍和2例吻合口瘘,两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分别为5.8%和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均无术后30 d内再住院患者或死亡病例.结论 在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中,根据IMA分支分型精准保留LCA及清扫根部淋巴结的方法能提高淋巴结获取数,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是安全有效的.
作者:周家铭;谭淑云;黄俊;黄品助;彭绍勇;林金鑫;李拓阳;汪建平;黄美近 刊期: 2018年第01期
食管癌是我国常见恶性消化道肿瘤之一,有着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手术治疗目前仍是食管癌综合治疗中重要的一部分.食管癌常规开放手术创伤大,并发症发生率高.近年来,随着手术器械以及技术的进步,食管癌的微创治疗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临床.与传统的开放手术相比,微创手术优势何在,临床医生应当如何选择?本文将微创食管癌手术的发展历程及目前常见的术式进行概括,并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大量文献报道.从围手术期各项指标和术后康复情况、淋巴结清扫结果及长期生存3个方面对食管癌微创手术和开放手术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微创手术术中出血、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及ICU住院时间均显著少于开放手术的患者;术后吻合口瘘、围手术期病死率、R0切除率及清扫淋巴结阳性数目方面未见明显差异;而在手术时间、喉返神经损伤、淋巴结清扫数目及长期生存方面尚未得出明确结果.这仍有赖于大规模的前瞻性临床观察或随机对照研究结果来进一步明确微创手术是否优于常规开放手术.此外,本文还对机器人技术在微创食管癌手术中的应用和发展进行综述,介绍了当前机器人技术在微创食管癌手术中的使用现状,并对机器人技术的前景加以展望.目前限制机器人技术推广普及的重要原因,主要包括费用问题以及手术适应证的把控,希望在未来几年能够得到妥善的解决.
作者:赵越;毛友生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第12届全国结直肠肛门外科新技术新进展研讨会暨中国医师协会肛肠医师分会肛肠疾病专家委员会学术年会、中国NOSES全国巡讲(长沙站)、第4届全国结直肠肛门外科青年医生手术视频大奖赛”由中国医师协会肛肠医师分会、中国医师协会结直肠肿瘤分会和湖南省医学会外科学专业委员会结直肠肛门外科学组共同主办,中国医师协会中西结合分会肛肠病专业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结直肠肿瘤分会早诊早治专业委员会、湖南省中药和中西结合学会大肠肛门病专业委员会协办,湖南省人民医院承办,于2017年12月8-10日在湖南省长沙市举行.大会得到来自《中华胃肠外科杂志》、《中华结直肠疾病电子杂志》、《结直肠肛门外科杂志》、《中华炎性肠病杂志》和《医师报》等学术期刊的大力支持.
作者:黄忠诚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评估腹腔镜袖状胃切除术(LSG)对病态肥胖患者胰岛素分泌模式和糖脂代谢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8月至2016年12月期间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收治的行LSG手术的65例病态肥胖患者[体质指数(BMI)≥30 kg/m2]的临床资料.有明确T2DM病史者(2型糖尿病组)20例,糖耐量异常者(糖耐量异常组)22例,血糖和糖耐量正常者(血糖正常组)23例.另选取BMI为(23.1±1.4) kg/m2的22名健康志愿者作为正常对照组.检测并计算3组肥胖患者术前和术后6月的人体测量学指标[体质量、BMI、腰围及体脂比例和多余体质量减少率(%EWL)]、糖代谢指标[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lc)、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脂代谢指标[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炎性因子[尿酸(SUA)]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进行分析比较,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本研究临床注册号为ChiCTROCSl2002381.结果 肥胖病例组患者LSG术后1、3、6月时,体质量、腰围及BMI均明显低于术前(P<0.05);术后%EWL呈明显上升趋势(P<0.05),达到(71.5±24.7)%,其中2型糖尿病组上升幅度高;血糖正常组、糖耐量异常组和2型糖尿病组成功减重比例(%EWL>50%)在术后6月时分别达到63.6%、86.9%和90.0%,也以2型糖尿病组为高.肥胖病例3组术后6月HbAlc、以及糖耐量异常组和2型糖尿病组空腹血糖和餐后2h血糖均恢复到正常水平;3组胰岛素水平较术前均明显下降(P<0.05),尤其是空腹胰岛素和餐后2h胰岛素水平均已恢复到正常状态.术前肥胖3组胰岛素释放曲线均呈现为高胰岛素血症,且糖耐量异常组和2型糖尿病组表现为胰岛素释放高峰后移;术后6月时,3组胰岛素水平较术前均明显下降(P<0.05),尤其是空腹胰岛素和餐后2h胰岛素水平在肥胖3组患者中均已恢复到正常状态,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肥胖3组餐后30和60 min的胰岛素水平仍高于正常对照组;糖耐量异常组和2型糖尿病组术前胰岛素分泌曲线高峰后移到餐后120 min,术后恢复到餐后60 min,胰岛素分泌曲线节律基本恢复正常.术前肥胖各组HOMA-IR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至术后6月时均较术前显著下降(P< 0.05).肥胖组TG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而HDL-C较术前明显升高(P<0.05).炎性因子(SUA和TNFα)在术后明显下降.术后6月,2型糖尿病组患者的HOMA-IR与BMI(r=0.236,P<0.01)及TNFα(r=0.228,P<0.05)呈显著正相关,而与HDL-C无显著相关性(均P> 0.05).结论 减重手术能有效改善肥胖患者的胰岛素分泌曲线和高胰岛素血症状态,改善肥胖患者糖代谢紊乱各个阶段的胰岛素抵抗和代谢紊乱,胰岛素抵抗与肥胖患者体质量、炎性反应和脂代谢紊乱相关.
作者:钱春花;朱翠玲;高晶扬;卜乐;周东雷;李宁;曲伸 刊期: 2018年第01期
在这辞旧迎新的节点上,梳理此起彼伏的2017年各类学术会议,围绕着结直肠外科的各种研究,各派学术观点呈现百花齐放.有些也许只是昙花一现,而有些或许意义深远,会对未来的结直肠外科产生重要的影响.
作者:李明 刊期: 2018年第01期
胃肠微创外科在2017年进入了临床研究突飞猛进的一年.从戳孔、手术入路、淋巴清扫、消化道重建、全腔镜手术、免切口手术、3D腹腔镜、机器人手术等系列的手术规范逐步建立.在胃癌治疗领域,腹腔镜技术治疗进展期胃癌的一手数据即将发布,研究热点也逐渐转移至进展期胃癌的淋巴结清扫、切除范围和消化道重建等.在结直肠癌治疗领域,腹腔镜结肠癌手术清扫范围(完整结肠系膜切除和D3根治)及不同手术入路持续成为研究热点;腹腔镜在直肠癌中安全应用受到循证医学证据的挑战,激起了腹腔镜结直肠外科医师对于腹腔镜直肠癌手术肿瘤学根治性的进一步研究热潮;特别值得提出的是,作为一种新的手术入路,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手术相关研究成为结直肠外科领域今年当之无愧的重点与热点.后,在胃肠微创外科新器械的相关研究中,国产化3D腹腔镜系统、腹腔镜智能机械臂及手术机器人的研发也是2017年的研究重点.综上所述,以腹腔镜为代表的微创外科经过30多年的发展,在胃肠道手术领域已经日趋成熟,但是仍有很多临床问题亟待解决,未来微创外科发展方向将主要集中于传统微创术式的规范化、新微创术式的研发、微创相关数字设备与新技术研发.
作者:孙晶;张森;郑民华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结直肠同时性多原发癌(SC)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1年1月期间,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胃肠外科收治的51例结直肠SC患者病历资料,对其临床病理特征、诊治及预后进行总结.结直肠SC诊断标准如下:(1)每个病灶均经病理证实为恶性;(2)癌灶间有正常肠黏膜的肠壁相隔(一般以>5cm为限);(3)肿瘤与正常黏膜间有异型细胞及异常腺体所构成的移行带;(4)每个癌灶均为浸润癌(即除外原位癌);(5)需除外一癌灶为另一癌灶的转移或复发癌;(6)除外家族性腺瘤或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中的多原发性结直肠癌;(7)两癌灶同期确诊,或确诊间隔不超过半年.结果 51例结直肠SC患者占同期收治的所有结直肠癌的3.5%(51/1 452).其中男32例,女19例,发病年龄(63±13)(29~82)岁.46例(90.2%)为二原癌,3例(5.9%)为三原癌,2例(3.9%)为四原癌.23例(45.1%)合并结直肠息肉,4例(7.8%)合并结直肠外器官恶性肿瘤.肿瘤分期Ⅰ期7例(13.7%),Ⅱ期15例(29.4%),Ⅲ期24例(47.1%)、Ⅳ期5例(9.8%).全组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其中结肠次全切除术16例,右半结肠扩大切除术8例,左半结肠扩大切除术5例,右半结肠切除加直肠前切除(Dixon)术8例,Dixon术2例,腹会阴联合切除(Miles)术4例,Dixon加乙状结肠切除术4例,右半结肠切除加乙状结肠切除术4例.术后根据病情予以辅助化疗及支持治疗.全组共有结直肠癌灶105个,主要分布在乙状结肠段(25个,23.8%),直肠段(24个,22.9%)和升结肠段(22个,21.0%),另有4个癌灶为结直肠外恶性肿瘤.本组结直肠SC病理类型以管状腺癌为主(86/105,81.9%).中位随访43.5月,10例出现局部复发,6例发生肝转移.多因素分析显示,≤65岁(OR=22.757,95%CI:1.562~ 331.543,P=0.022)、未分化癌或黏液腺癌(OR=27.174,95%CI:2.834 ~ 260.512,P=0.004)、Ⅲ~Ⅳ期(OR=29.626,95%CI:3.216~272.884,P=0.003)是结直肠SC术后5年内出现复发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但SC肿瘤病灶数目和手术方法与复发转移没有关系(P=0.564,P=0.513).本组结直肠SC患者3年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76.5%和64.7%.结论 结直肠SC以二原癌为主,主要分布在乙状结肠段和直肠段.应重点加强年龄较小、病理类型差和肿瘤分期晚的结直肠SC患者的术后监测,防范复发转移.
作者:牛丽云;张峻岭;刘天野;吴涛;陈卫国;姜勇;武颖超;王鹏远;潘义生;汪欣 刊期: 2018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