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忠诚
目前,右半结肠癌根治的手术理念有两种,分别是日本学者提出的D3根治和欧美学者提出的完整系膜切除(complete mesocolic excision,CME).D3根治强调淋巴结清扫,却忽视了结肠系膜及其系膜床的完整性.而CME原则的核心是在融合筋膜之间进行分离以完整切除结肠系膜,却没有对淋巴结清扫范围进行详细描述.为解决上述D3和CME的不足,我们提出右半结肠D3+CME手术,即在膜解剖(membrane anatomy)理念下,在保证结肠系膜及其系膜床完整的同时,于右半结肠相应滋养血管起始部结扎离断,并整块清除肠系膜上动脉(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SMA)前方的淋巴脂肪组织直至SMA左侧,达到D3根治清扫范围.手术技术要点如下.
作者:郭建辉;童宜欣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能够显著降低肿瘤分期、提高手术切除率并增加总体生存率.近年来的研究发现,放化疗后获得肿瘤完全缓解的进展期直肠癌患者,可以接受“等待观察(wait and see)”的非手术治疗策略或者直肠局部切除治疗,其长期预后与根治性手术患者没有差异.目前对于直肠癌肿瘤缓解程度的诊断标准和效能尚存在不足和争议.另一方面,临床实践显示放化疗后直肠癌手术并发症如吻合口瘘、切口并发症以及肠管狭窄等显著增多,因此外科治疗策略的选择更需综合考虑患者的获益与风险.
作者:马连港;王振军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接受胃癌根治术治疗的胃癌患者发生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收集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09年1月至2011年8月期间行胃癌根治术的1 148例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对影响胃癌根治术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进行x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Cox回归分析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对预后的影响.结果 全组1 148例患者中男性851例,女性297例,年龄19~89(平均数59.9)岁;发生围手术期并发症312例(27.2%),其中肺部感染140例,腹腔感染53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5岁(OR:0.736,95%CI:0.558~0.971,P=0.030)、血清白蛋白<35 g/L(OR:2.626,95%CI:1.479~ 4.665,P=0.001)、Borrmann分型为Ⅳ型(OR:0.748,95%CI:0.610~0.917,P=0.005)、肿瘤位于胃上1/3(OR:1.326,95%CI:1.167~1.506,P=0.000)以及联合脏器切除(OR:0.624,95%CI:0.428~0.909,P=0.014)是胃癌根治术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65岁(OR:0.548,95%CI:0.379 ~ 0.792,P=0.001)、肿瘤位于胃上1/3(OR:1.649,95%CI:1.368~1.988,P=0.000)、未术中化疗(OR:1.671,95%CI:1.146~2.437,P=0.008)是胃癌根治术患者围手术期发生肺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Borrmann分型为Ⅳ型(OR:0.576,95%CI:0.369~0.900,P=0.015)、进行术中化疗(OR:0.431,95%CI:0.230~ 0.810,P=0.009)、术中失血量≥400 ml(OR:0.411,95%CI:0.176~ 0.959,P=0.040)以及联合脏器切除(OR:0.412,95%CI:0.215~0.789,P=0.008)是胃癌根治术患者围手术期发生腹腔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全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35个月,5年总生存率为38.7%.围手术期并发症组与无并发症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28.0和36.5个月,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37.2%和39.3%,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59).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未进行术中化疗、行近端次全或全胃切除术、TNM分期Ⅲ期、N3期淋巴结转移、淋巴结外软组织阳性、联合脏器切除以及有脏器衰竭是影响胃癌根治术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 0.05);而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并不是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P=0.259).结论 老年、术前低血清白蛋白水平、肿瘤位于胃上1/3、BorrmannⅣ型以及术中联合脏器切除的患者发生围手术期并发症的风险较高,但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对患者远期生存并无明显影响.
作者:金俊蕊;邓靖宇;梁寒;孙昌裕;郭小凡;郭江涛;白惠惠;刘惠芳;张楠楠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报道1例低位直肠癌的机器人辅助后盆腔脏器切除(经盆入路肛提肌外腹会阴联合直肠切除加子宫双附件切除)手术.方法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结直肠外科于2017年9月27日联合妇科,为一例女性91岁直肠腺癌(cT4bN2M0,肿瘤侵犯阴道后壁)患者一次性完成原发灶及其他脏器的联合切除手术.结果 手术时间340 min,术中出血量50 ml.术后30 h肠造口排气,术后48 h肠造口排粪,术后无切口感染发生.术后第2天拔除盆腔引流管,术后第5天拔除会阴部引流管,术后第7天出院.结论 机器人辅助联合脏器切除安全、可行、有效.
作者:黄颖;池畔;陈佩芳;叶道雄;王枭杰 刊期: 2018年第01期
根治性手术和(新)辅助疗法显著延长了结直肠癌患者的生存.在根治的前提下,微创外科和功能保护的重要性得到提升:从结肠癌到直肠癌,腹腔镜根治术的长期生存被证实不劣于开腹;全直肠系膜切除的经肛新入路,不但避免了为取出标本行腹部切口,还可能提升手术质量;局部切除与“等待观察”的策略虽有保留器官的吸引力,却因临床和影像对淋巴结和治疗应答的评估不尽人意而受掣肘.与此同时,长期确立的围手术期方案受到全新挑战:辅助化疗缩短为3个月减少不良事件,不影响生存;将部分或全部辅助疗程移到术前可能改善应答,以避开手术或放疗.笔者认为,功能保留和生活质量,与生存一样,越来越成为不停演变的结直肠癌治疗的终极目标.
作者:汪建平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了解我国结直肠癌近年来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变化趋势,为开展防治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根据《中国试点市、县恶性肿瘤的发病与死亡》第1~3卷、《中国癌症发病与死亡》(2003-2007)以及2011年和2012年出版的《中国肿瘤登记年报》,收集北京市区、上海市区、武汉市区和哈尔滨市(定义为城市地区)以及河北磁县、江苏启东地区、浙江嘉善地区、广西扶绥地区、福建长乐地区和河南林县(定义为乡村地区)共计10个肿瘤登记点1988-2009年期间结直肠癌发病和死亡资料,采用世界人口标化率描述各登记点发病率与死亡率,以发病率和死亡率的粗率之比计算发病死亡比.将22年的数据纳入线性回归分析,分别计算发病率、死亡率的年度变化率及其标准差和统计值.结果 (1)结肠癌: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城市地区男性发病率增长速度较快;死亡率也呈上升趋势,城乡上升速度差异不明显;城市地区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高于农村地区;男性发病率和死亡率高于女性;发病死亡比年变化趋势除福建长乐外,上海市区和河北磁县呈下降趋势(均P<0.05),其他7个登记点均呈上升趋势(均P< 0.05).(2)直肠癌: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城市增长速度比农村地区快;死亡率呈下降趋势,女性下降尤为明显,农村下降趋势低于城市;男性发病率和死亡率高于女性,但城乡差异不明显;浙江嘉善地区男性和女性发病率和死亡率均明显下降(均P<0.05);发病死亡比年变化除哈尔滨市(P>0.05)外,其他9个登记点呈上升趋势(均P< 0.05).(3)结肠癌与直肠癌发病率之比和死亡率之比分析结果显示,10个肿瘤登记点在1988-2009年期间,结肠癌所占比例均逐渐上升.结论 结直肠癌总体发病率城市高于农村,男性高于女性.结肠癌发病率高于直肠癌,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呈上升趋势;而直肠癌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但死亡率呈下降趋势.
作者:郭天安;谢丽;赵江;宋望;戴卫星;刘方奇;郑莹;徐烨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上海市抗癌协会胃肠肿瘤专业委员会、上海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胃癌专委会和上海消化外科研究所主办的“2017中国胃肠肿瘤圆桌会议”于2017年11月25日在上海召开.本届会议主题是“转化”,与会专家200余位,专业涵盖胃肠外科、肿瘤内科、放射诊断与放射治疗、病理科及基础研究等多个领域.上午的大会,全体通过两个挑战性病例的现场投票,分别就转移性结直肠癌和转移性胃癌的转化治疗策略与技术等展开研讨;下午,大会分为胃癌和肠癌两个分会场,就本领域的若干热点问题分别进行讨论.现将整个大会的核心内容整理如下.
作者:吴珺玮;周尘飞;王超;何昌玉;张俊;朱正纲 刊期: 2018年第01期
食管癌是我国常见恶性消化道肿瘤之一,有着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手术治疗目前仍是食管癌综合治疗中重要的一部分.食管癌常规开放手术创伤大,并发症发生率高.近年来,随着手术器械以及技术的进步,食管癌的微创治疗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临床.与传统的开放手术相比,微创手术优势何在,临床医生应当如何选择?本文将微创食管癌手术的发展历程及目前常见的术式进行概括,并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大量文献报道.从围手术期各项指标和术后康复情况、淋巴结清扫结果及长期生存3个方面对食管癌微创手术和开放手术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微创手术术中出血、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及ICU住院时间均显著少于开放手术的患者;术后吻合口瘘、围手术期病死率、R0切除率及清扫淋巴结阳性数目方面未见明显差异;而在手术时间、喉返神经损伤、淋巴结清扫数目及长期生存方面尚未得出明确结果.这仍有赖于大规模的前瞻性临床观察或随机对照研究结果来进一步明确微创手术是否优于常规开放手术.此外,本文还对机器人技术在微创食管癌手术中的应用和发展进行综述,介绍了当前机器人技术在微创食管癌手术中的使用现状,并对机器人技术的前景加以展望.目前限制机器人技术推广普及的重要原因,主要包括费用问题以及手术适应证的把控,希望在未来几年能够得到妥善的解决.
作者:赵越;毛友生 刊期: 2018年第01期
在这辞旧迎新的节点上,梳理此起彼伏的2017年各类学术会议,围绕着结直肠外科的各种研究,各派学术观点呈现百花齐放.有些也许只是昙花一现,而有些或许意义深远,会对未来的结直肠外科产生重要的影响.
作者:李明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6(IL-6)、IL-7和Foxp3水平对结肠癌旁肿瘤沉积形成的预测价值.方法 收集183例结直肠癌手术患者的肿瘤组织标本和术前外周血标本,分别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组织中和外周血中IL-6、IL-7及Foxp3蛋白表达水平.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估IL-6、IL-7和Foxp3蛋白单独及联合检测对肿瘤沉积的预测价值.结果 183例纳入病例中54例有肿瘤沉积,129例未见发生肿瘤沉积.肿瘤沉积患者肿瘤组织中IL-6、IL-7及Foxp3蛋白阳性率均高于非肿瘤沉积患者(IL-6:79.6%比64.3%;IL-7:72.2%比46.5%;Foxp3:81.5%比72.1%;均P<0.05);外周血蛋白水平亦明显高于对照组(IL-6:8.8±0.5比6.9±0.8;IL-7:13.2±2.7比8.9±1.6;Foxp3:26.3±4.1比21.2±6.6;均P< 0.05).外周血IL-6、IL-7及Foxp3蛋白水平预测肿瘤沉积的佳阈值分别为8.2 ng/ml、9.5 ng/ml和22.1个,其串联法联合检测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率分别为80.6%、94.8%及86.2%,并联法联合检测分别为94.6%、82.5%、84.5%.结论 IL-6、IL-7和Foxp3与结肠癌旁肿瘤沉积形成关系密切,三者联合检测对肿瘤沉积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作者:王剑峰;孙旭;闫序波;张智航;王蓉荻;赵德余;刘仁武;徐孟;郭旭 刊期: 2018年第01期
胃肠微创外科在2017年进入了临床研究突飞猛进的一年.从戳孔、手术入路、淋巴清扫、消化道重建、全腔镜手术、免切口手术、3D腹腔镜、机器人手术等系列的手术规范逐步建立.在胃癌治疗领域,腹腔镜技术治疗进展期胃癌的一手数据即将发布,研究热点也逐渐转移至进展期胃癌的淋巴结清扫、切除范围和消化道重建等.在结直肠癌治疗领域,腹腔镜结肠癌手术清扫范围(完整结肠系膜切除和D3根治)及不同手术入路持续成为研究热点;腹腔镜在直肠癌中安全应用受到循证医学证据的挑战,激起了腹腔镜结直肠外科医师对于腹腔镜直肠癌手术肿瘤学根治性的进一步研究热潮;特别值得提出的是,作为一种新的手术入路,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手术相关研究成为结直肠外科领域今年当之无愧的重点与热点.后,在胃肠微创外科新器械的相关研究中,国产化3D腹腔镜系统、腹腔镜智能机械臂及手术机器人的研发也是2017年的研究重点.综上所述,以腹腔镜为代表的微创外科经过30多年的发展,在胃肠道手术领域已经日趋成熟,但是仍有很多临床问题亟待解决,未来微创外科发展方向将主要集中于传统微创术式的规范化、新微创术式的研发、微创相关数字设备与新技术研发.
作者:孙晶;张森;郑民华 刊期: 2018年第01期
一、概述我国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保持上升趋势.2015中国癌症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结直肠癌发病率、死亡率在全部恶性肿瘤中均位居第5位,其中新发病例37.6万,死亡病例19.1万.其中,城市地区远高于农村,且结肠癌的发病率上升显著.多数患者发现时已属于中晚期.为进一步规范我国结直肠癌诊疗行为,提高医疗机构结直肠癌诊疗水平,改善结直肠癌患者预后,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特制定本规范.
作者:国家卫生计生委医政医管局;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比较腹腔镜辅助肛门成形术(LAARP)与后矢状人路肛门成形术(PSARP)治疗中高位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2014年间在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接受LAARP术的60例先天性中高位肛门直肠畸形患儿的临床资料(LAARP组),其中传统三孔腹腔镜40例,经脐单切口腹腔镜20例.另收集1992-2002年间施行PSARP术的36例先天性中高位肛门直肠畸形患儿作为对照(PSARP组).比较两组患儿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远期肛门功能.结果 两组患儿性别、手术年龄、骶骨指数及肛门闭锁位置等基线资料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与PSARP组相比,LAARP组患儿手术时间缩短[(113±13) min比(132±10) min,P=0.01],术中出血量减少[(11.5±1.6) ml比(14.3±1.7) ml,P=0.03],术后住院时间缩短[(6.9±0.7)d比(8.2±0.8)d,P=0.02],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降低[11.7%(7/60)比27.8%(10/36),P=0.02].术后肛门排粪功能评估,LAARP组患儿出现2~3级便秘的比例低于PSARP组[0比22.2%(8/36),P=0.00],但出现2~3级自主排粪运动[5.9%(3/51)比16.7%(6/36),P=0.20]和2~3级污粪[5.9%(3/51)比16.7%(6/36),P=0.20]的比例两组差异未达到统计学意义.结论 与PSARP术相比,LAARP术治疗先天性中高位肛门直肠畸形疗效确切,创伤更小,术后恢复更快.
作者:肖辉;陈龙;刘树立;李颀;刁美;李龙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磁共振三维快速自旋回波序列(CUBE)成像在早期评价直肠癌新辅助治疗(NAT)疗效中的价值.方法 病例纳入标准:(1)经病理活检证实为直肠癌;(2)治疗前MRI诊断为局部进展期直肠癌(T3-4或淋巴结阳性),病变下端距离肛缘12 cm内;(3)接受并符合NAT治疗条件并按要求完成;(4)在NAT前和化疗(包括新辅助化疗和新辅助放化疗中化疗)2程结束后,完成直肠常规MRI序列扫描及CUBE扫描;(5)在NAT后6~8周行手术治疗.同时,排除曾因直肠恶性肿瘤或其他器官肿瘤进行过NAT、术前MRI常规图像质量不足以用于直肠癌分期或CUBE图像质量不足以进行体积测量的患者.根据上述标准,收集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2014年2月至2016年1月间确诊为直肠癌的50例患者.所有患者均分别在新辅助治疗前以及治疗后(化疗2程后),行直肠MRI常规序列及CUBE成像序列扫描检查.根据手术后的肿瘤病理,按照消退分级标准,分为敏感组(0~2级)和不敏感组(3级).分别在CUBE图像上测量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瘤体的体积值,并对其变化程度的差异进行比较.体积差值=治疗前体积值-治疗后体积值,体积变化率=(治疗前体积值-治疗后体积值)/治疗前体积.运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CUBE的有关定量参、数预测直肠癌NAT疗效的价值.结果 50例直肠癌患者中,男性31例,女性19例,平均年龄49.1(21~70)岁.NAT前MRI分期T2N1-2期1例,T3期43例,T4期6例.接受NAT后,敏感组45例(包括病理消退分级0级14例,1级13例,2级18例),不敏感组5例(病理消肖退分级3级5例).本组直肠癌患者在NAT前中位肿瘤体积为18.70(4.14~91.77) cm3,化疗2程后中位肿瘤体积为9.26(1.02~52.58) cm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5.826,P=0.000).在接受NAT前和化疗2程后,敏感组与不敏感组的直肠癌患者肿瘤体积值接近(均P> 0.05).但敏感组在NAT前后肿瘤体积差值大于不敏感组[(11.90±10.01)cm3比(0.65±3.93) cm3,t=-0.065,P=0.005],体积变化率高于不敏感组[(0.45±0.28)比(0.09±0.36),t=2.669,P=0.01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ROC曲线示,在NAT前后,肿瘤体积差值达到1.96 cm3时,可认为该患者对NAT治疗敏感,敏感性为86.7%,特异性为80.0%;体积变化率达到0.06时,可认为该患者对NAT治疗敏感,敏感性为93.3%,特异性为60.0%.结论 磁共振CUBE成像可通过检测NAT治疗前后体积变化,在早期准确、灵敏地预估直肠癌患者NAT疗效.
作者:王馨华;曹务腾;刘得超;李芳倩;李雯莉;康亮;邓艳红;周智洋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腹腔镜辅助治疗婴幼儿十二指肠狭窄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4月至2016年6月间在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接受腹腔镜辅助治疗的23例十二指肠狭窄患儿的临床资料,男16例,女7例,年龄2月~4岁(平均1岁8月).23例十二指肠狭窄患儿中,20例在腹腔镜下行隔膜部分切除、十二指肠纵切横缝吻合术;1例十二指肠狭窄合并环状胰腺者行十二指肠菱形吻合手术;2例合并肠旋转不良者同时行Ladd手术.结果 23例患儿均在腹腔镜辅助下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腹者.随访6~30(平均10.4)月,1例于术后4月出现粘连性肠梗阻,经保守治疗后痊愈.其余患儿术后恢复佳,生长发育良好.结论 经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十二指肠狭窄安全有效.
作者:吴强;柴成伟;李乐;曾纪晓;徐晓钢;刘斐;何小兵;朱德力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第12届全国结直肠肛门外科新技术新进展研讨会暨中国医师协会肛肠医师分会肛肠疾病专家委员会学术年会、中国NOSES全国巡讲(长沙站)、第4届全国结直肠肛门外科青年医生手术视频大奖赛”由中国医师协会肛肠医师分会、中国医师协会结直肠肿瘤分会和湖南省医学会外科学专业委员会结直肠肛门外科学组共同主办,中国医师协会中西结合分会肛肠病专业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结直肠肿瘤分会早诊早治专业委员会、湖南省中药和中西结合学会大肠肛门病专业委员会协办,湖南省人民医院承办,于2017年12月8-10日在湖南省长沙市举行.大会得到来自《中华胃肠外科杂志》、《中华结直肠疾病电子杂志》、《结直肠肛门外科杂志》、《中华炎性肠病杂志》和《医师报》等学术期刊的大力支持.
作者:黄忠诚 刊期: 2018年第01期
慢性放射性直肠病(CRP)是指盆腹腔恶性肿瘤接受放疗后出现的迟发的迁延反复的放射性直肠损伤,以进行性的组织纤维化为特征,其症状具有多样性及非特异性,临床诊疗迁延,易出现严重并发症,患者生活质量受到极大影响.目前国内外尚未形成规范的诊疗指南.总结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CRP的10年诊治经验:(1)直肠放射性损伤区域除存在血管病变、间质纤维化、黏膜溃疡、水肿及炎性细胞浸润外,其黏膜下层微血管计数明显减少,该区域血管抑素表达量显著增加,进而导致了黏膜层的代偿性毛细血管扩张及间质纤维化的不断发展;(2)国际上首次将直肠超声检查用于CRP的诊断,根据直肠壁的分层增厚改变及血流信号增加,对CRP患者进行疾病活动严重程度评估,具有良好的诊断价值;(3)以轻中度直肠出血、中重度出血、重度顽固性出血分别采用以黏膜保护剂为基础的复方制剂保留灌肠、改良的甲醛局部灌注止血法及近端结肠造口术,取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4)对于出现晚期并发症的CRP患者,推荐行改良Parks手术;(5)对于接受新辅助放化疗的直肠癌患者,创新性采用“近侧扩大切除术”(天河术)以减少术后吻合口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作者:王磊;马腾辉;汪建平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第12届国际胃癌大会于2017年4月20-23日在北京成功召开,使我国外科学者能与各国同道共同分享胃癌外科治疗的经验与成就.在2017年末,本文谨就2017年度内我国胃癌临床外科工作所取得的一些成果作一简要回顾.重点回顾的领域包括晚期胃癌的转化治疗、胃癌微创外科治疗、胃切除后消化道重建、胃癌术后的快速康复以及胃癌手术质量控制与患者生活质量改善.展望新的一年,在胃癌外科领域还有以下方面有待加强:(1)加强全国性的胃癌治疗临床大数据收集、分析平台的建设,以临床大数据分析所获得的信息与结果来指导科学决策;(2)进一步加强与国际间学术合作与交流,应该更多地利用我们病例多、样本大、专门人才多等优势,积极参与国际性研究,并扩大我国在国际上的学术影响力;(3)在全国有条件的医疗中心更多地开展前瞻性多中心的随机对照研究,以获得更多国人高级别的临床证据进一步提高我国胃癌相关临床指南、规范或专家共识的科学性;(4)在临床工作中,进一步完善多学科联合诊疗模式,真正发挥每一学科在诊疗疑难病例中的作用;(5)外科手术仍应继续围绕微创化、精细化、根治化、合理化下功夫,应进一步建立健全手术质量监控体系,实现以延长患者生存时间与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两大目标并举,协同发展.
作者:朱正纲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组织再生修复材料重建盆底技术在低位进展期直肠癌经肛提肌外腹会阴联合切除术(ELAPE手术)中应用的安全性和应用价值.方法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普通外科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对30例低位直肠癌患者在ELAPE手术中采用组织再生修复材料进行了盆底重建.其中男性21例,女性9例,平均年龄61.7岁.行常规腹部操作和会阴部操作后行盆底重建.盆底重建采用1片大小13 cm×15 cm的8层非真皮、非交联高端组织再生修复材料-百得塞补片,室温下在无菌生理盐水中浸泡30 s,使用可吸收缝线以“降落伞”式缝合法固定于盆壁筋膜和肛提肌腱弓处的肛提肌断端,缝线的位置距离边缘约1 cm,确保补片与组织有大程度的接触.补片多余部分不予裁剪,向内翻折.在百得塞补片外侧骶前放置1根负压引流管,自会阴伤口旁戳孔引出固定并连接负压球.观察术后会阴部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如会阴部切口感染、积液、裂开、膨出,会阴部疼痛及盆底疝等情况)和生物补片并发症发生率(如放置补片部位的红肿、疼痛、感染及排斥等并发症情况).结果 30例低位直肠癌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均达到根治性切除,术中均未出现医源性肠穿孔,无一例死亡.术后会阴部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6.7%(2/30),2例患者出现会阴部切口下积液,予加强引流、换药等处理后,均一期愈合,未出现切口红肿、裂开、膨出或肠梗阻.术后未出现排尿功能障碍及性功能障碍.骶前引流管拔除时间8~13(平均10)d.术后住院时间9~ 15(平均10)d.术后平均随访21(2 ~50)月,无一例发现肿瘤局部复发及盆底腹膜裂孔疝发生,随访至今未发现会阴部膨出.结论 在ELAPE手术中应用组织再生修复材料重建盆底,可获得较低的会阴部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并有效预防盆底腹膜裂孔疝的发生.
作者:戈伟;陈刚;蒋松松;王浩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结直肠癌是中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2012年诊断的全球136万例结直肠癌中,中国结直肠癌的新发病例数达到25.3万例,占全球结直肠癌新发病例的18.6%,中国是全球结直肠癌每年新发病例数多的国家,已经成为严重影响和威胁我国居民身体健康状况的一大难题.2013年,国家卫计委委托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组织结直肠癌领域的专家撰写了《中国结直肠癌临床诊疗规范》(简称《规范》)并公开发布.《规范》发布之后对我国结直肠癌诊疗意义重大,影响深远.近些年,随着对该《规范》不断地深入理解和应用,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曾先后组织专家对《规范》进行了3次修订:2013年版推荐是当时国家卫计委组织的第一个恶性肿瘤单病种的诊疗规范;2015年进行了第2次修订;2017年进行了第3次修订.
作者:中国结直肠癌诊疗规范(2017版)专家组 刊期: 2018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