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内镜治疗早期结直肠癌113例疗效分析

戎龙;刘冠伊;年卫东;汪欣;蔡云龙;梁进雨;贺琰;张继新

关键词:结直肠肿瘤, 早期, 内镜治疗, 手术治疗, 治疗效果
摘要:目的 探讨内镜对早期结直肠癌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至2016年6月间经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内镜中心治疗的113例早期结直肠癌患者(内镜治疗组)临床资料,并与同期经外科手术治疗的39例早期结直肠癌患者(外科手术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以及肿瘤整块切除率、完全切除率、淋巴转移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两组患者均为高、 中分化腺癌,内镜治疗组肿瘤大小(26.2±21.5)mm,外科手术组则为(30.9±24.3)mm(P=0.257);病变一般情况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内镜治疗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外科手术组(中位数15.0 min比203.0 min)(χ2=69.322,P=0.000),住院时间也明显短于外科手术组(3.0 d比17.0 d)(χ2=76.180,P=0.000).两组患者肿瘤整块切除率、完全切除率、淋巴结转移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内镜治疗组有10例需追加外科手术,均为肿瘤浸润黏膜下层者,其中7例接受了根治性手术;3例未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经过(20.5±0.9)月随访,未发现复发.全组患者经过(17.5±15.8)月随访,内镜治疗组和外科手术组局部复发率分别为5.3%(6/113)和0(0/3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983,P=0.321).两组患者5年无瘤生存率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91.8%比97.0%,χ2=1.533,P=0.216).结论内镜治疗早期结直肠癌操作时间和住院时间短,与外科手术疗效相当.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新辅助化疗后中低位直肠癌患者手术时机的选择

    目的 探讨中低位直肠癌患者新辅助化疗后进行手术的时间选择.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6年6月在山东省枣庄市立第四医院外科进行手术的中低位直肠癌15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当时新辅助化疗后至手术的间隔时间,分为6~8周组(49例),9~11周组(51例)和12~14周组(53例).观察患者手术和术后并发症情况,同时于术后1月和术后1年检测3组患者的肿瘤血清标志物并进行前后比较.结果 3组患者手术时间(P=0.629)、术中出血量(P=0.806)、清扫淋巴结数(P=0.772)、手术保肛率(P=0.419)和术后肛门排气时间(P=0.33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并发症发生率6~8周组6.1%例(3/49),9~11周组5.9%(3/51),12~14周组7.5%(4/53),3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01).9~11周组术后1月CEA、CA19-9和CA125检测水平较手术后1年检测结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6~8周组和12~14周组患者术后1年CEA、CA19-9和CA125检测水平明显高于术后1月检测结果(均P<0.05).结论 新辅助化疗后9~11周行手术治疗可能会使中低位直肠癌患者获益较大.

    作者:马磊;李怀章;刘广余;张丹丹;丁克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功能性便秘的新认识——罗马Ⅳ标准更新点解读

    功能性胃肠病的罗马Ⅳ标准于2016年5月发布.基于脑-肠轴、肠道微生态、 药物基因组学以及社会心理学的发展,罗马Ⅳ标准对功能性便秘(FC)的定义、诊断标准、临床评估、病因及病理生理机制以及治疗等方面作出如下不同程度的修改:(1)定义:FC和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不再认为是两个疾病,两者以病理生理特征为联系存在于一个症状谱内,而这些特征则体现于每例患者临床表现不同.(2)诊断标准:罗马Ⅳ增加了Bristol粪便性状量表1~2型和每周自发排粪(SBM)两个指标,分别细化了粪便性状标准和排粪频率的评价.(3)临床评估:规范了FC的临床评估步骤,旨在排除器质性疾病,了解合并的解剖结构改变,判断分型指导治疗,减少不必要的检查以提高诊断效率.(4)病因及病理生理机制:在罗马Ⅲ基础上,罗马Ⅳ增加了大量篇幅阐述FC的病因及病理生理机制,包括危险因素及遗传学、结肠推进力不足和排粪障碍等.(5)治疗:提出了促分泌剂、胆汁酸转运抑制剂等新药物的循证医学证据,对新老药物的安全性作了评价.相比罗马Ⅲ标准,罗马Ⅳ对FC的诊断更加严谨、高效,治疗方案更加规范、合理.

    作者:俞汀;姜柳琴;林琳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盆腔手术中骶前大出血三种止血方法

    目的 评价盆腔手术中骶前大出血的3种止血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16年1月间在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9例)和解放军广州总医院一五七分院(2例)接受盆腔手术时出现骶前大出血(出血量超过300 ml)的1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术中止血方法包括纱布填塞压迫止血法(整体压迫)、图钉按压止血法(局部点压迫)和吸收纱布粘贴法(局部点压迫后采用医用胶将可吸收纱布粘合至出血部位),分析评价上述3种止血方法的止血效果.结果 11例患者中男性10例,女性1例,年龄40~79(平均65.2)岁.直肠癌患者8例,骶前恶性肿瘤2例,直肠良性病变1例.术中出血量300~2500(中位数800)ml.2001—2012年期间,4例术中出血后采用纱布填塞压迫止血法,其中3例手术方式由计划的直肠前切除术更改为Hartmann手术;术后死亡3例,均死于慢性渗血以及感染导致的全身衰竭,另1例接受二次手术.2001—2012年期间,5例采用图钉按压止血法,成功止血3例,均按计划完成直肠前切除术,治愈出院;2例止血失败患者中1例改用纱布填塞压迫止血,后接受二次手术;另1例改用可吸收纱布粘贴法止血,治愈出院.2013—2016年期间,2例采用可吸收纱布粘贴法,止血成功后完成预定的直肠前切除术,治愈出院.结论 纱布填塞压迫止血法是骶前大出血基本处理方法,图钉按压止血法和可吸收纱布粘贴法止血精准,无需更改手术方案,手术风险小;但图钉按压有止血失败的可能.

    作者:王晓学;刘智敏;谢尚奎;任东林;吴印爱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基础研究在慢性便秘临床疗效提高中的推进作用

    慢性便秘发病率逐年增高,但对患者健康的影响往往被低估.慢性顽固性便秘临床诊治较棘手,与其临床表现的多样性、发病机制不明有关.基础研究有望在未来明确顽固性便秘的病理生理机制,以提出终极解决方案的途径,提高临床疗效.目前较受关注的基础研究方向包括肠神经系统(如肠神经细胞、肠神经递质、肠道感觉神经调控机制等相关研究)、 肠道平滑肌细胞、Cajal间质细胞和骶神经调节术以及肠道微生态相关研究.目前基础研究仍然很初步,但已经为临床新药开发和新技术应用奠定了基础.

    作者:王李;童卫东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功能型便秘与脑-肠-菌群轴的关系

    虽然功能型便秘的发病率较高,但目前国内外对其总体的治疗效果仍不满意.对于功能型便秘的诊断和治疗仍较为局限于结肠本身.功能型便秘涉及肠道菌群、 肠自主神经和中枢神经系统间复杂的交互作用.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精神和心理等脑功能障碍的表现,脑功能的异常可导致结肠动力、分泌及免疫功能的紊乱;同时,功能型便秘患者存在显著的肠道菌群失衡,肠道菌群对神经递质的释放、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轴)的活性起重要作用.肠道菌群是中枢神经系统发育、成熟及活性的重要调节者.因此,认识脑-肠-菌群轴间相互作用可能对于功能型便秘和神经精神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更为广阔的思路.

    作者:陈启仪;姜军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盆底生物反馈疗法在盆底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盆底生物反馈疗法治疗慢性便秘、尿失禁、排粪失禁、 盆底痛等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安全有效,但其适应证选择的异质性影响疗效评价及技术交流.盆底生物反馈疗法的佳适应证包括:(1)盆底功能障碍以肌原性为主,不伴有严重的脏器脱垂和严重神经原性损伤;(2)患者认知及精神状况能与治疗师配合,治疗依从性好.其训练方案包括在院指导和家庭训练,主要训练流程为:(1)帮助患者定位训练的盆底靶肌肉;(2)改善盆底Ⅰ型肌张力性收缩的稳定性;(3)改善盆底肌Ⅰ型肌和Ⅱ型肌的活动协调性;(4)加强盆底肌肌力,改善直肠的便意感.疗效的评估涉及不同症状、评估量表的使用、患者的满意度认知及长期结果等.随着实用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的应用,通过临床设计及大数据采集和分析,相信盆底生物反馈疗法的疗效能得到进一步证实,有望推广至基层初级医疗.

    作者:丁曙晴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多学科协作模式下慢性便秘的诊治

    慢性便秘是临床中一种常见疾病.由于病因多样,发病机制复杂,传统医疗模式下其总体疗效欠佳.多学科协作模式(MDT)是新型的团队医疗模式,是系统化、 模式化临床医疗的重要方式.开展慢性便秘MDT是提高慢性便秘疗效的有效途径.在诊断方面,通过汇总患者详细病史,完善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结果,以及精神状况和营养状况,MDT团队可更精准明确患者诊断和分型.在治疗方面,MDT团队可在基础、药物、物理、精神心理、手术和转化治疗等多方面合作,为慢性便秘的诊治提供更多思路和方法.

    作者:房志学;黄忠诚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便秘外科诊治指南》(2017年版)解读

    中国医师协会肛肠医师分会于2017年更新发布了 《便秘外科诊治指南》(2017年版),主要修改意见包括:(1)将便秘病因按排粪反射涉及部位分为结直肠外因素、结直肠因素、结直肠内因素三部分,更有条理性,能够明确病因部位及可能的发病机制.(2)将便秘分为慢传输型、出口梗阻型和混合型,主要考虑出口梗阻型便秘如直肠内脱垂和直肠前突手术名称的书写.(3)便秘的检查方法中,结肠传输试验增加了口服标记物后6h摄腹部X线平片时间点,能够了解胃和小肠是否有传输功能减慢.(4)便秘非手术治疗增加了微生态制剂、促动力药和促分泌药,还增加了心理治疗和中医针灸治疗.(5)慢传输型便秘的外科治疗删除了顺行结肠灌注术,直肠内脱垂的外科治疗增加了经肛门吻合器直肠切除术(STARR),删除了直肠黏膜切除肌层折叠术(Delorme)手术,直肠前突手术增加了经直肠和经会阴入路.本文对比多版国内外便秘相关指南,对2017年版《便秘外科诊治指南》制定过程中的主要修改意见进行解读.

    作者:刘宝华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皮下置入式静脉输液港在胃肠肿瘤患者化疗中的并发症分析

    目的 分析胃肠肿瘤患者应用皮下置入式静脉输液港化疗的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2007年6月至2016年4月期间,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对1912例胃肠肿瘤患者通过静脉输液港进行了化疗,其中上臂静脉置管者127例(上臂静脉组),锁骨下静脉置管者865例(锁骨下静脉组),颈内静脉置管者920例(颈内静脉组).回顾性分析其应用皮下置入式静脉输液港化疗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1912例患者中,术后233例(12.2%)发生并发症共计243例次,上臂静脉组、锁骨下静脉组和颈内静脉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37.0%(47/127)、15.5%(134/865)和6.7%(62/9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1.060,P=0.000).输液港置入术后出现早期并发症61例次(3.2%)(术后当天,包括导管异位、气胸及动脉损伤等),其中上臂静脉组发生率为14.2%(18/127),高于锁骨下静脉组[3.4%(29/865)]和颈内静脉组[1.5%(14/9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7.867,P=0.000).术后出现远期并发症(包括导管异位、血栓、导管夹闭综合征、置入术后底座外露和导管脱落等)182例次(9.5%),颈内静脉组发生率[5.2%(48/920)]明显低于上臂静脉组[22.8%(29/127)]和锁骨下静脉组[12.1%(105/8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828,P=0.000).多因素分析显示,锁骨下静脉置管(OR=0.536,95%CI:0.341~0.843;P=0.007)、颈内静脉置管(OR=0.156,95%CI:0.096~0.253;P=0.000)、操作时间<40 min(OR=0.458,95%CI:0.342~0.613;P=0.000)和规范化培训(OR=0.233,95%CI:0.171~0.318;P=0.000)均为并发症发生的保护因素;而锁骨下静脉置管(OR=0.458,95%CI:0.342~0.613;P=0.000)、颈内静脉置管(OR=0.233,95%CI:0.171~0.318;P=0.000)以及规范化培训(OR=0.313,95%CI:0.173~0.568;P=0.000)均为预防血栓发生的保护因素.结论皮下置入式输液港是一种理想的静脉通路,选择合适的置管入路和规范化培训可有效减低并发症发生率;颈内静脉入路较上臂静脉及锁骨下静脉入路更为安全可靠.

    作者:王华摄;陈永和;刘爱红;向军;林义佳;温月娥;吴晓滨;彭俊生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内镜治疗早期结直肠癌113例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内镜对早期结直肠癌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至2016年6月间经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内镜中心治疗的113例早期结直肠癌患者(内镜治疗组)临床资料,并与同期经外科手术治疗的39例早期结直肠癌患者(外科手术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以及肿瘤整块切除率、完全切除率、淋巴转移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两组患者均为高、 中分化腺癌,内镜治疗组肿瘤大小(26.2±21.5)mm,外科手术组则为(30.9±24.3)mm(P=0.257);病变一般情况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内镜治疗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外科手术组(中位数15.0 min比203.0 min)(χ2=69.322,P=0.000),住院时间也明显短于外科手术组(3.0 d比17.0 d)(χ2=76.180,P=0.000).两组患者肿瘤整块切除率、完全切除率、淋巴结转移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内镜治疗组有10例需追加外科手术,均为肿瘤浸润黏膜下层者,其中7例接受了根治性手术;3例未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经过(20.5±0.9)月随访,未发现复发.全组患者经过(17.5±15.8)月随访,内镜治疗组和外科手术组局部复发率分别为5.3%(6/113)和0(0/3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983,P=0.321).两组患者5年无瘤生存率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91.8%比97.0%,χ2=1.533,P=0.216).结论内镜治疗早期结直肠癌操作时间和住院时间短,与外科手术疗效相当.

    作者:戎龙;刘冠伊;年卫东;汪欣;蔡云龙;梁进雨;贺琰;张继新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食管鳞癌术后病理特征对预后的影响

    食管癌的发病率位于全世界恶性肿瘤发病率中的第八位,其死亡率居世界癌症的第六位.我国是世界上食管癌发病率和死亡率高的国家,而且我国食管癌的主要类型是鳞癌,约占90%以上.虽然外科技术和理念不断进步,但食管鳞癌经手术治疗后的预后仍然较差,5年生存率依然较低.迄今为止,食管鳞癌的发病机制仍然不明确,如何有效的预防也无从谈起.术后病理被认为是预测食管鳞癌患者预后重要的信息之一.目前,对食管鳞癌术后预后的评估主要依靠TNM分期,但其具体分期的一些内容和标准仍存在争议.本文收集国内外近期相关研究和临床试验报道,将对影响食管鳞癌预后的术后病理特征进行综述.

    作者:徐磊;李印;孙海波;郑燕;王总飞;陈先凯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人体的功能层解剖模型及其在胃肠外科中应用的探讨

    目前的胃肠外科手术(甚至所有的外科手术)都是基于系统解剖学和局部解剖学的认识与思路.我们以胚胎学为借鉴和来源,在人体分层解剖结构的基础上,建立了人体功能层解剖模型.并从这一模型出发,提出了腹膜腔-系膜层、 系膜外间隙和筋膜系统等新的解剖学概念,提出了对浆膜划分、系膜划分和肿瘤T分期划分的再认识,在胃肠外科领域进一步提出了功能层切除术的理念和相关阐释.这一模型的建立,也许将成为传统解剖模型的有益补充,为外科手术思维带来崭新启示,对它的研究和应用才刚刚开始,并且还有待论证.

    作者:王旭东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改良腹腔镜下肛提肌外腹会阴联合直肠切除术治疗低位直肠癌

    治疗低位直肠癌的肛提肌外腹会阴联合切除术(exralevator abdominoperineal excision, ELAPE) 操作步骤是先在平卧位行腹部操作后,再翻转患者体位至俯卧折刀位,行会阴部操作.虽然术中进行体位变换会延长手术时间、增加手术风险,但俯卧折刀位可以提供一个良好的视野,更加有利于对组织层次的精准解剖, 保护血管神经. 有研究报道, 在截石位下经腹行腹腔镜ELAPE治疗低位直肠癌,术中不变换体位也会取得良好的手术效果, 且可缩短手术时间[1-3]. 笔者所在的团队逐步摸索并改良了腹腔镜下ELAPE治疗低位直肠癌的手术方式,现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孙绍伟;张焕虎;郑香云;孙胜波;刘伟峰;王文昌;宫庆;赵国伟;李乐平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辅助化疗对Ⅱ期结肠癌高危患者预后影响的回顾性研究

    目的 探究辅助化疗对Ⅱ期结肠癌高危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总结2001年1月至2012年3月在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胃肠肿瘤中心接受根治性切除并有完整随访资料的Ⅱ期结肠癌患者资料,分析其中高危患者的预后及辅助化疗(2个月内进行,采用氟尿嘧啶类药物为主的方案)对其预后的影响.高危因素定义为具有至少一项下述因素:(1)肿瘤为T4期;(2)肿瘤组织分化差;(3)有脉管癌栓;(4)手术清扫淋巴结数目<12枚;(5)合并梗阻(或穿孔).结果 本项研究纳入了Ⅱ期结肠癌共497例.其中合并高危因素者共258例(51.9%),包括肿瘤T4期80例(16.1%)、肿瘤分化差80例(16.1%)、有脉管癌栓37例(7.4%)、手术清扫淋巴结数目<12枚者88例(17.7%),合并梗阻(或穿孔)85例(17.1%);合并1至4项高危因素的比例分别为170例(34.2%)、68例(13.7%)、16例(3.2%)和4例(0.8%).末次随访时间为2016年12月.全组497例患者总体5年生存率为81.7%,无高危因素的239例者5年总体生存率为87.0%,合并1至4项高危因素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81.9%、73.7%、66.7%和25.0%(P=0.001).103例接受辅助化疗的患者与394例未接受辅助化疗患者两组5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9.6% 比82.8%,P=0.814).258例高危患者中有80例(31.0%)接受了辅助化疗,其5年总体生存率与178例未接受辅助化疗者相比,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81.4% 比74.7%,P=0.147).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前癌胚抗原检测水平、T4期、淋巴结清扫数目和肿瘤分化程度是影响Ⅱ期结肠癌患者的的独立因素(均P<0.05).结论 Ⅱ期结肠癌合并至少一项高危因素者比重较高,尽管其预后相对较差,但总体而言,辅助化疗似未带来显著的生存获益.

    作者:武爱文;陈鹏举;孙婷婷;王鑫宇;刘新志;姚云峰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经肛吻合器直肠切除术治疗出口梗阻型便秘的远期疗效

    目的 评价经肛吻合器直肠切除术(STARR)治疗出口梗阻型便秘(ODS)的远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至2012年8月期间火箭军总医院结直肠肛门外科采用STARR手术治疗95例女性ODS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克利夫兰便秘评分(CSS)、Longo ODS评分和症状严重程度评分(SSS)评价临床症状的程度及强度,患者满意度调查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定义术后12月时的临床症状评价为早期疗效,至随访终点(2016年8月)为远期疗效(≥48月).结果全组95例患者,平均年龄54.5(29~79)岁,中位随访时间为65(48~78)月,术后分别有80例(84.2%)和44例(46.3%)完成早期和远期疗效评价.与术前基线水平比较,患者随访终点时CSS评分(14.69比6.02)、ODS评分(16.51比5.73)和SSS评分(14.64比5.14)均明显降低(均P<0.01),VAS评分(3.96比7.20)明显升高(P<0.01).随访终点时ODS症状复发10例(22.7%);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非常满意10例(22.7%),满意17例(38.6%),比较满意9例(20.5%),不满意8例(18.2%);治疗总体有效率为81.8%(36/44).结论 STARR治疗ODS远期疗效良好,但复发率相对较高.

    作者:于永红;张斌;丁健华;卓光鑚;倪国威;朱军;赵克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内镜下阑尾脓肿支架置入术

    传统的阑尾炎的治疗方式一直是外科手术治疗.然而随着微创概念的提出,以及关于阑尾功能研究的深入,保留阑尾的治疗方法逐渐兴起.内镜下阑尾脓肿支架置入术是近几年来新兴的阑尾炎内镜下微创治疗技术,其能够保留阑尾解剖结构的完整及潜在的生理功能.阑尾炎的主要病因是粪石或淋巴滤泡增生造成的阑尾管腔阻塞,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内镜下阑尾支架置入术的可行性以及有效性.内镜下阑尾支架植入术是在内镜下直接进行阑尾插管引流,并可选择性进行抗生素或无菌水冲洗、球囊取石等操作,支架的置入可解决狭窄部位,并可长期进行引流,持续减压.这一操作方法其实与消化内镜领域中的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 pancreatography, ERCP)有着异曲同工之处.本视频介绍一例内镜下阑尾脓肿支架置入术,谨与同道分享.

    作者:王敏;陈赫;范志宁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消化道重建方式和胃肠减压管放置对十二指肠空肠交界部肿瘤手术后吻合口瘘的影响

    目的 探讨消化道重建方式和减压管放置对十二指肠空肠交界部肿瘤手术后发生吻合口瘘的影响.方法 本研究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根据术中消化道重建方式和是否放置胃肠减压管,将入组研究的71例十二指肠空肠交界处肿瘤切除术患者分为十二指肠-空肠端侧吻合术未放置减压管组(端侧吻合未减压组,16例)、十二指肠-空肠端侧吻合术放置减压管组(端侧吻合减压组,18例)、 十二指肠空肠Roux-en-Y吻合未放置减压管组(RY吻合未减压组,21例)和十二指肠空肠Roux-en-Y吻合放置减压管组(RY吻合减压组,16例).比较4组患者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率及术后恢复情况.结果 RY吻合组(减压或不减压)的手术时间较端侧吻合组明显延长(P<0.05),术中出血量明显增加;而放置减压管并不会延长手术时间和增加术中出血量(P>0.05).端侧吻合未减压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1.2%(5/16),明显高于其他3组[端侧吻合减压组5.6%(1/18),RY吻合未减压组4.8%(1/21),RY吻合减压组0%(0/16);P=0.024].术后恢复方面,无论是术后排气时间、营养管拔除时间还是术后住院时间,端侧吻合组均优于RY吻合者,而胃肠减压组亦优于未减压组.结论 虽然传统的十二指肠空肠端侧吻合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率较Roux-en-Y吻合明显增高,但放置胃肠减压管后,其吻合口瘘发生率显著降低,且有利于缩短手术时间,加快术后恢复.

    作者:顾焱晖;韩广森;张世甲;赵玉洲;任莹坤;李剑;马鹏飞;曹养辉;霍明科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肛瘘复发与人血清miRNA6086表达水平的关系

    目的 探讨肛瘘复发与人血清miRNA6086的表达水平的关系.方法 收集2015年8月至2016年8月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行手术切除并经病理证实的60例肛瘘联合混合痔患者(肛瘘组)的血清标本及临床资料;另选取年龄、性别和体质量与之相匹配的行单纯混合痔手术的20例患者(对照组)的血清标本作为对照,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对比两组血清miRNA6086表达水平,并进一步分析其与肛瘘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同时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血清miRNA6086表达水平与肛瘘复发的关系.结果 60例肛瘘患者血清miRNA6086相对表达量为(65.85±15.57),较20例对照组(13.52±7.32)上调4.87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0例肛瘘患者中,24例(40%)发生肛瘘复发,其血清miRNA6086相对表达量为74.06±12.92,高于36例未复发肛瘘患者(60.38±14.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miRNA6086表达水平与肛瘘类型、瘘管数量及肛瘘位置有关(均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肛瘘类型(χ2=6.890,P=0.009)、瘘管数量(χ2=0.554,P=0.000)及血清miRNA6086表达水平(χ2=11.390,P=0.001)与肛瘘复发有关.多因素分析显示,血清miRNA6086高表达(OR=3.22,95%CI:1.31~8.22,P=0.011)及肛瘘类型(OR=4.75,95%CI:1.84~12.01,P=0.001)是肛瘘手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血清miRNA6086高表达与肛瘘特征有关,其对于术后肛瘘患者的复发具有一定预测价值.

    作者:陶勇;杨关根;裘建明;汪鸿涛;王东;邵书先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经单纯前切除术治疗直肠脱垂23例

    目的 探讨单纯直肠前切除术治疗直肠脱垂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至2017年5月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结直肠肛门外科23例行单纯直肠前切除术治疗脱垂长度>4 cm的直肠脱垂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23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45~120(80±25)min,术中出血20~240(50±18)ml.全组患者通过电话或门诊随访,平均随访时间48(2~84)月.所有患者均未出现肛门坠胀、粪便排出困难、排粪不净感等症状;亦未出现排尿困难及性功能障碍等并发症.1例患者于术后2月复查发现仍有约2 cm长的直肠脱垂,行10号丝线肛门紧缩加经肛门后侧括约肌折叠术,后再结合生物反馈治疗治愈.2例患者分别于术后5月、2年时出现轻度直肠黏膜脱垂,经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钉合术(PPH)治愈.1例患者术后1年复发,但较手术前明显减轻(术前脱垂长度为13 cm,复发时长度为3 cm),复查发现该患者合并直肠黏膜蔓状血管瘤.手术治愈率91.3%(21/23).随访中患者对治疗的满意率为100%.结论 单纯直肠前切除术治疗直肠脱垂手术操作简单,疗效确切,并发症少,但其远期疗效还需要进行长期的、多中心、大样本随机对照研究.

    作者:高峰;徐明;宋枫;杨增强;吴伟强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痔芍倍注射疗法临床应用指南(2017版)

    痔是发生于肛管齿状线上下的常见病. 注射疗法是治疗痔病的方法之一,因其操作简单方便,临床效果良好,受到临床医师的重视[1-2]. 注射疗法的作用机制根据所选药物不同而有所区别, 基本的共同原理是通过将药物注射到痔组织内及周围组织中,诱发痔血管闭塞、组织纤维化形成而使痔组织萎缩、出血停止等[3-6]. 我国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在中医基础上发展出中国特色的痔注射疗法,先后发明并形成了坏死剂注射疗法、 硬化剂注射疗法及其注射所用药物,成为临床上治疗痔病的常用方法之一[6-9].

    作者: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大肠肛门疾病专业委员会 刊期: 2017年第12期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中山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