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胃神经内分泌癌42例预后分析

寇玉;高业博;马杰;杨科;付强;谢建国

关键词:胃肿瘤, 神经内分泌癌, 外科手术, 预后
摘要:目的 探讨胃神经内分泌癌(NEC)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5月至2011年7月间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42例胃NEC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病理特征,并通过Log-rank检验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结果 42例胃NEC患者占同期收治胃癌的0.83% (42/5046),其中男性37例,女性5例,诊断年龄平均63岁.均接受手术治疗,其中R0切除者40例,R1切除者2例;术后有40例行常规氟尿嘧啶联合奥沙利铂辅助化疗.42例患者随访时间为4~70(中位26)月,中位生存时间为25月,1、3、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71.4%、26.2%和11.9%.单因素预后分析显示,肿瘤大直径、肿瘤侵犯深度、淋巴结转移、淋巴管浸润、肿瘤分期及手术根治程度与患者预后有关(均P<0.05).结论 胃NEC较为罕见,手术治疗是改善胃神经内分泌癌预后的关键,而术后综合治疗方案的选择仍需优化.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腹腔镜结直肠手术中滴定靶控输注麻醉的应用

    目的 探讨以脑电双频指数(BIS)和收缩压为滴定目标、以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滴定靶控输注静脉麻醉对腹腔镜结直肠手术中麻醉用药量和麻醉深度的影响.方法 选择60例择期腹腔镜结直肠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滴定靶控输注静脉麻醉,以BIS维持40~60、收缩压波动不超过基础值的20%为目标,滴定调节两种药物的血浆靶浓度,当BIS与收缩压的变化趋势出现矛盾时首先调节SBP.记录不同时间点的BIS、血压及麻醉药血浆靶控浓度等.结果 麻醉诱导后血压基本平稳,BIS维持在60以内,其中在人工气腹建立后和Trendelenburg体位期间,BIS低至35~40之间;整个麻醉过程中患者均无术中知晓.麻醉期间存在手术刺激时,丙泊酚和瑞芬太尼血浆靶浓度的95%CI分别为2.55~2.65 mg/L和4.09~4.26 μg/L,其中丙泊酚的血浆靶浓度所推荐剂量.结论 在腹腔镜结直肠手术中,以BIS结合收缩压为目标进行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滴定靶控输注静脉麻醉,可维持有的麻醉深度,并减少麻醉药的用量.

    作者:庞婷;李飞;靳三庆;李波;陈丽红;李欣洋;李冬雪;文依;蒋海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病理N3期胃癌310例预后分析

    目的 探讨UICC第7版TNM分期标准中病理N3(pN3)期胃癌患者的预后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06年12月间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实施胃癌根治术或扩大根治术的310例pN3期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和随访资料,分别采用Logrank检验和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预后分析.结果 310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2 ~ 103(平均35.7)月,术后5年生存率为14.6%.其中pN3a期201例,pN3b期109例,5年生存率分别为16.8%和1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单因素预后分析显示,肿瘤部位、Borrmann分型、pT分期、pN分期、淋巴结转移率及手术方式与患者预后有关(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浸润深度、手术方式及淋巴结转移率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1),而pN分期并不是独立的预后影响因素(P=0.658).按浸润深度对患者进行分层分析显示,对于210例pT4a期患者,pN3a和pN3b亚组5年生存率分别为16.1%和1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但对于88例pT4b期患者,pN3a和pN3b亚组5年生存率的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8.6%比3.1%,P=0.137).结论 pN3期胃癌患者预后较差,肿瘤浸润深度和不同手术方式是影响其预后的重要因素,淋巴结转移率对判断pN3期胃癌预后有重要意义.第7版TNM分期中pN3分期能较好反映患者的预后情况.

    作者:柯彬;刘宁;梁寒;张汝鹏;王学军;吴亮亮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结直肠癌中MDR1和ABCG2基因多态性与伊立替康疗效及不良反应的关系

    目的 研究MDR1和ABCG2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结直肠癌患者伊立替康(CPT-11)化疗疗效及不良反应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收集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消化肿瘤内科1996年1月至2011年12月行以CPT-11为基础化疗药物的晚期结直肠癌患者的完整临床资料及血液样本,提取血液DNA,用直接测序法检测MDR1和ABCG2基因SNP,分析基因多态性与CPT-11疗效和不良反应的相关性.结果 MDR1 2677 G>T/A及ABCG2 421 C>A、34 G>A和376 C>T的血标本及肿瘤组织检测SNP结果一致率高,分别为94.4%(34/36)、94.6%(35/37)、95.0% (38/40)和97.2%(35/36).MDR1 2677 G>T/A中,野生型(G/G)患者较突变型患者临床获益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在二线化疗的患者中,野生型患者无进展生存期(PFS)明显优于突变型患者(P=0.012).未观察到ABCG2 421 C>A、34 G>A和376 C>T多态性与化疗疗效有相关性(均P>0.05).同时,未观察到MDR1 2677 G>T/A、ABCG2 421 C>A、ABCG2 34 G>A和ABCG2 376 C>T多态性与患者3度以上粒细胞减少及腹泻相关.结论 在晚期结直肠癌患者中,MDR1 2677 G>T/A可能作为分子标记物来预测伊立替康方案化疗疗效.

    作者:孙志伟;王晰程;高静;李洁;李艳艳;党运芝;沈琳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应用Seprafilm生物膜对75例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中预防腹腔粘连的体会

    如何预防腹腔手术后的腹腔粘连是临床研究的热点.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结直肠肛门外科于2012年9-11月,对75例实施腹腔镜直肠癌根治的患者,在术中采用Seprafilm生物膜(SF,美国赛诺菲公司)对损伤的创面进行了防粘连处理,现总结如下.一般资料 75例患者,男45例,女30例,年龄36 ~75(平均61)岁.术前均经过纤维结肠镜病理活检证实为直肠癌.手术方法均采用经腹腔镜行直肠癌根治术,59例行Dixon手术,其中10例行超低位乙状结肠肛管吻合术,并行回肠末端临时双腔造口术;另16例行Miles手术.

    作者:刘铜军;谢忠士;张佳宇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进展期胃癌新辅助化疗后手术时机的选择

    进展期胃癌的围手术期化疗、尤其新辅助化疗(NAC)的效果备受瞩目.美国、英国和日本开展的诸多NAC试验结果显示,NAC能够使肿瘤和转移淋巴结缩小,降低T分期和N分期,使不能切除的肿瘤在NAC后实现R0切除,具有良好的改善生存的效果.由于NAC及其方案对不同个体的影响不同,手术时机、手术方案及治疗目标也有所不同.选择低毒、无不良反应及不增加手术风险的NAC方案固然重要,但在充分熟悉了解药物的药理和药代动力学及对人体组织细胞学影响的基础上,对于NAC后的外科手术应谨慎选择和严格质控.

    作者:胡祥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中低位直肠癌的规范化治疗

    近年来,中低位直肠癌的治疗策略发生了很大改变,已从单纯手术切除演变为多学科综合治疗.为使患者大程度获益,必须开展规范的术前分期,为不同分期患者选择佳治疗方案.相信随着进一步加强对中低位直肠癌完整直肠系膜切除、规范术前分期和新辅助放化疗的重视,中低位直肠癌的疗效有望实现突破.

    作者:陶凯雄;帅晓明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高脂血症对结直肠癌模型化疗作用影响的实验研究

    目的 研究高脂血症对结直肠癌模型化学治疗的影响.方法 通过高脂饮食喂养及肿瘤移植建立高脂血症结肠皮下易位结肠癌原位移植模型.将70只裸鼠分为7组,每组10只,其中有两组为预实验组,另外5组中有4组为高脂饮食组(G1~G4),1组为对照组(G5)予以常规饮食.G1组给予生理盐水,G2~G5分别给予卡培他滨和辛伐他汀处理3周,观察5组裸鼠肿瘤的体积、体质量和增长率以及血脂指标(TC、TG、HDL、LDL、Lpa、apoA、apoB).结果 G1~G4组TC、HDL和apoA升高,与喂养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P<0.05和P<0.01),而TG、LDL、Lpa和apoB有增高趋势,但与喂养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G1组在各时间点肿瘤体积增长率均超过其他各组,除G3组(P>0.05)外,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P<0.01和P<0.05);单纯使用辛伐他汀治疗的G3组肿瘤增长率低于G1组,但是高于G2、G4和G5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P<0.01和P<0.05);G5组肿瘤生长高于G2和G4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使用卡培他滨合并辛伐他汀处理的G4组肿瘤生长慢,略低于单纯使用卡培他滨处理的G2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预实验组血脂结果相比,在给药治疗的第3周,G1组的TC升高[(3.8±0.4) mmol/L],而其他4组TC降低[G2组(2.8±1.8)mmol/L; G3组(2.9±0.7)mmol/L; G4组(1.4士0.9)mmol/L;G5组(2.1±0.2) mmol/L],以使用卡培他滨联合辛伐他汀的G4组降低为明显(P=0.004);第5周TC均出现下降趋势,但是G4和G5组TC高于第3周;G1~G4组TG、Lpa和apoA在第3周均出现下降(分别为TG:P<0.01和P<0.05;Lpa:P<0.05和P<0.01;apoA:P<0.05和P<0.01);G1~G5组HDL和apoB第3周与第5周检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实验成功建立了可用来研究高脂血症与结直肠癌相互影响的模型;高脂血症组大鼠肿瘤对卡培他滨的反应性优于非高脂血症大鼠;肿瘤增殖具有升高血清胆固醇的作用.

    作者:何勇山;金黑鹰;章金春;周阿成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胃神经内分泌癌42例预后分析

    目的 探讨胃神经内分泌癌(NEC)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5月至2011年7月间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42例胃NEC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病理特征,并通过Log-rank检验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结果 42例胃NEC患者占同期收治胃癌的0.83% (42/5046),其中男性37例,女性5例,诊断年龄平均63岁.均接受手术治疗,其中R0切除者40例,R1切除者2例;术后有40例行常规氟尿嘧啶联合奥沙利铂辅助化疗.42例患者随访时间为4~70(中位26)月,中位生存时间为25月,1、3、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71.4%、26.2%和11.9%.单因素预后分析显示,肿瘤大直径、肿瘤侵犯深度、淋巴结转移、淋巴管浸润、肿瘤分期及手术根治程度与患者预后有关(均P<0.05).结论 胃NEC较为罕见,手术治疗是改善胃神经内分泌癌预后的关键,而术后综合治疗方案的选择仍需优化.

    作者:寇玉;高业博;马杰;杨科;付强;谢建国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18氟-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术对意外发现结直肠局限性高代谢灶的良恶性病变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18氟-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术(18F-FDG PET-CT)全身显像检查中意外发现的结直肠局限性高代谢灶摄取程度及其功能-解剖形态特征对其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2年2月间在解放军第一一三医院进行PET-CT显像时意外发现结直肠局部高代谢灶的37例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根据终的临床诊断(9例经手术及术后病理证实,15例经肠镜检查证实,13例经临床随访明确)分为恶性病变、良性占位病变(包括癌前病变)、炎性病变和生理性摄取4组,对局部高代谢灶的放射性摄取程度(病灶大标准摄取值,SUVmax)和延迟显像的变化(滞留指数,RI)进行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进行数据处理.结果 37例病灶中,恶性病变11例、良性占位性病变9例,炎性病变9例,生理性摄取8例,其SUVmax分别为6.3±3.7、8.8±6.5、5.2±1.4和3.8±0.9,RI分别为0.3±0.2、0.4±0.1、0.3±0.2、0.4±0.2.肿瘤组(良性和恶性)SUVmax为7.6±5.6,明显高于非肿瘤组(炎性和生理性摄取)的4.7±1.5(P<0.05);但良性、恶性肿瘤间及炎性与生理性摄取间SUVmax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病灶RI的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PET显像中,通过意外发现的结直肠局限性FDG高代谢灶可以探查到一些潜在的早期结直肠的恶性肿瘤或癌前病变.这些高代谢灶的SUVmax值对肿瘤与炎性和生理性摄取的鉴别有诊断价值,但对良、恶性病变的鉴别无意义.

    作者:吴国峥;孙达;陈建甬;邱吉苗;孔雁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腹腔镜与开腹经括约肌间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的临床对照研究

    目的 比较腹腔镜与开腹经括约肌间切除术(ISR)治疗超低位直肠癌的安全性、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0年1月间在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接受腹腔镜ISR手术的27例超低位直肠癌患者(腹腔镜组)的临床资料,并选取同期行开腹ISR手术的41例超低位直肠癌患者作为对照(开腹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指标、术后并发症、肿瘤相关指标、术后肛门功能及预后.结果 腹腔镜组均顺利完成ISR手术,无一例中转开腹.与开腹组相比,腹腔镜组手术时间明显延长[(242.2±42.5) min比(199.1±44.3)min,P=0.000],术中出血量明显减少[(150.5±102.2) ml比(258.4±149.2) ml,P=0.002],术后肛门排气时间[(2.9±1.1)d比(3.6±1.5)d,P=0.032]和恢复正常饮食时间[(6.6±1.2)d比(7.5±1.7)d,P=0.012]及术后住院时间[(7.7±1.4)d比(9.1±2.4)d,P=0.006]均明显缩短.腹腔镜组与开腹组淋巴结清扫数量[(14.1±4.1)枚比(16.4±6.8)枚,P=0.113]、远切缘长度[(1.4±0.7)cm比(1.6±0.8) cm,P=0.311]及环周切缘阳性率[7.4%(2/27)比2.4%(1/41),P=0.709]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局部复发率、远处转移率及术后肛门功能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腔镜ISR手术治疗超低位直肠癌术中出血少、术后恢复快,可取得与开腹手术相似的肿瘤根治效果,安全可行.

    作者:周彤;张广军;刘作良;田洪鹏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BH3-only在奥沙利铂诱导结肠癌细胞凋亡中的作用

    目的 研究BH3-only基因表达在奥沙利铂诱导人结肠癌细胞株凋亡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采用不同浓度(0.3、0.6、1.25、2.5、5、10和20 mg/L)奥沙利铂处理人结肠癌细胞株SW480及HT29,应用MTT检测细胞生长抑制情况;流式细胞仪检测凋亡情况;荧光定量PCR检测BH3-only基Bim和PUMA表达.结果 不同浓度奥沙利铂分别作用于结肠癌细胞SW480后,出现不同程度的细胞生长抑制作用,呈剂量依赖性.5 mg/L和10 mg/L浓度的奥沙利铂作用于SW480细胞24 h后,细胞凋亡率分别为(4.87±0.55)%和(12.10±1.04)%,作用48 h后分别为(11.47±0.85)%和(30.07±2.01)%,作用72 h后分别为(28.99±2.12)%和(38.32±3.15)%,均显著高于相应时间点对照组细胞的凋亡率[(0.30±0.10)%、(0.40±0.10)%和(0.50±0.20)%,均P<0.01].同时Bim和PUMAmRNA表达水平也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同样处理的HT29细胞其生长抑制率、细胞凋亡率及Bim和PUMA mRNA表达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奥沙利铂具有抑制结肠癌细胞株SW480生长并诱导其凋亡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促凋亡相关基因BH3-only (Bim和PUMA)表达增强有关.

    作者:屠世良;袁航;何徐军;马英玉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单孔腹腔镜幽门肌切开术与传统腹腔镜手术的比较

    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congenital hypertrophicpyloric stenosis,CHPS)是新生儿及小婴儿常见的消化道畸形.自1990年Alain等[1]首次报道腹腔镜幽门肌切开术以来,腹腔镜手术已成为治疗CHPS常用的方法.近年来兴起的单孔腹腔镜手术比传统腹腔镜手术体表创伤更小.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江苏淮安市妇幼保健院共收治49例CHPS患儿,现分析这组病例资料,以期对单孔腹腔镜幽门肌切开术与传统腹腔镜手术进行比较.

    作者:陈卫兵;李炳;王寿青;张丰年;夏顺林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精确放疗在胃肠道肿瘤综合治疗中的应用

    中晚期胃肠道肿瘤单一治疗手段效果不理想,放疗作为胃肠道肿瘤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明确的临床价值.放疗可使肿瘤降期、提高手术切除率并保留器官功能,同时还能降低局部复发率和提高生存率.精确放疗适形度好,能大限度地提高放疗的准确性,使胃肠道肿瘤获得治疗剂量的同时保护正常组织、增加肿瘤控制率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精确放疗在胃肠道肿瘤综合治疗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作者:于金明;孟祥姣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提高影像及病理诊断的规范化和准确度改善直肠癌的综合诊治水平

    直肠癌是人类为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由于直肠肿瘤位于空间狭小且毗邻解剖结构复杂的骨盆内,追求R0切除和降低环周切缘阳性率是广大外科临床医生关注的热点问题.笔者复习AJCC第7版直肠癌TNM分期标准以及美国病理学会指南关于直肠癌的诊断标准,倡导“诊断优先、方法规范”的理念,正确掌握和选择医学影像和病理学诊断方法是提高规范化、个体化综合治疗的关键.

    作者:姚宏伟;石雪迎;陈明;容蓉;刘荫华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后病理完全缓解的相关研究进展

    局部晚期直肠癌标准的治疗方案为术前新辅助放化疗加手术的综合治疗.研究显示,直肠癌患者术前放化疗后达病理完全缓解者预后较好.尽管对这些患者的后续治疗方案有较大分歧,但已倾向于保守治疗而非根治性手术治疗.本文就局部晚期直肠癌术前新辅助放化疗后病理完全缓解的预后及预测等相关研究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作者:彭海花;游凯云;高远红;文碧秀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间接比较亚裔人群Ⅱ~Ⅲ期胃癌D2根治术后的辅助化疗方案

    目的 间接比较亚裔人群Ⅱ~Ⅲ期胃癌D2根治术后不同辅助化疗方案的疗效.方法 通过数据库电子检索以及手工检索相关文献,选择Ⅱ~Ⅲ期亚裔胃癌D2根治术后辅助化疗与单纯手术治疗比较的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试验(RCT).选择总生存率和无病生存率为研究终点指标,通过Bucher校正间接比较法比较不同辅助化疗方案的疗效.结果 2项研究纳入分析,1项研究涉及替吉奥(S-1)辅助化疗与单纯手术比较,1项研究涉及XELOX方案(奥沙利铂加卡培他滨)辅助化疗与单纯手术比较.间接比较结果显示,S-1与XELOX方案对总生存率影响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R=0.94,95%CI:0.62~1.44,P=0.79).S-1较XELOX方案复发风险略有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R=1.11,95%CI:0.80~1.53,P=0.54).结论 亚裔人群胃癌D2根治术后,S-1单药与XELOX方案辅助化疗疗效近似.

    作者:江志敏;魏莹;张媛冬;周思维;杨琼;谢德荣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胃癌辅助放化疗患者的营养状态与放化疗不良反应及治疗耐受性的关系

    目的 探讨胃癌术后辅助放化疗患者营养状况与放化疗不良反应及治疗耐受性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前瞻及回顾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连续纳入2010年12月至2012年5月间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放疗科住院行辅助放化疗的40例胃癌术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集的资料包括患者临床资料、手术前后体质量的改变、同步放化疗期间体质量、营养状态评估(营养风险筛查2002评分和患者主观整体评价量表)、血淋巴细胞计数、白蛋白的动态变化、放化疗不良反应及营养干预措施.记录患者同步放化疗及辅助化疗的完成情况.结果 手术前至放疗开始前(T1~2)患者中位体质量下降百分比为10.0%,明显超过放化疗期间体质量下降百分比(4.3%,P<O.05).放化疗期间消化道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5.0%(38/40),放疗期间(T3)体质量下降大于5%者出现Ⅱ°以上消化道不良反应者的比例[91.3%(21/23)比76.5%(13/17),P<0.01]和出现3种以上消化道症状者的比例[82.4%(14/17)比39.1%(9/23),P<0.05]均明显高于T3期间体质量下降小于或等于5%者.有14例(35.0%)患者未完成计划同步化疗,影响同步放化疗耐受性的因素有:手术前后(T1)体质量下降大于7%、T1~T2期间体质量下降大于10%、放疗前存在营养不良及放化疗期间需要营养支持(均P<0.05).1例(2.5%)患者失访,余下39例患者中9例(23.1%)中断了辅助化疗,影响辅助化疗依从性的因素有:T3期间体质量下降大于5%和T3期间需要营养支持及放疗结束时NRS 2002评分大于或等于5(均P<0.05).结论 胃癌术后患者在放疗前出现的明显营养不良会加剧放化疗期间不良反应,从而降低放化疗耐受性.放化疗期间的营养水平下降可能会影响辅助化疗依从性.对胃癌术后患者实行早期、持续的营养干预,是胃癌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者:李绮雯;李桂超;王亚农;龙子雯;刘晓文;章真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我国胃癌临床研究的现状

    胃癌是威胁我国人民生命健康的主要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虽然在治疗方面已取得长足进步,但在临床实践中仍存在诸多难题亟待解决,临床研究是回答临床问题的唯一科学方法.我国胃癌的临床研究历经数10年发展,已从简单盲从发展至自主开展的阶段.本文拟通过纵向回顾我国胃癌临床研究发展的历史,并与欧美日韩等国家进行横向比较,探讨我国胃癌临床研究发展的优势及未来发展方向.

    作者:张小田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局部中晚期直肠癌行新辅助放疗后的外科治疗策略

    直肠癌新辅助放疗后的外科治疗策略选择非常复杂,需慎重权衡并发症发生率、肛门功能、局部复发率和长期生存率之间的关系,选择是密切观察、行局部切除术,还是行根治性手术.原发肿瘤的放疗敏感性与肠系膜淋巴结的放疗敏感性之间存在着高度的一致性,可用于指导治疗决策.放疗疗效显著者建议先行局部切除术,然后根据病理结果决定后续治疗方案;疗效不佳者建议直接手术.根治性手术的远切缘距离应大于1 cm;并建议在放疗前对肿瘤的边缘进行标记.

    作者:傅传刚;高显华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术前营养风险评分与直肠癌前切除术后吻合口瘘的关系

    目的 探讨直肠癌前切除患者术前营养风险评分与术后吻合口瘘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12年7月间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方医院收治的641例直肠癌前切除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营养风险筛查2002(NRS 2002)进行术前营养风险评分,通过单因素x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来分析NRS 2002评分与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的关系.结果 全组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率为4.1%(26/641),其中术前NRS 2002评分大于或等于3分者与小于3分者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率分别为6.9%(18/259)和2.1%(8/3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校正了年龄、吻合口距肛缘距离和临床病理分期等影响因素后证实,NRS 2002评分是直肠癌前切除术后吻合口瘘的独立危险因素(OR=3.198,95%CI:1.324~7.722,P=0.010).结论 术前NRS 2002营养风险评分有助于直肠癌前切除术后吻合口瘘的预测,从而为预防性造瘘的适应证选择提供科学依据.

    作者:刘洪;胡彦锋;刘浩;李国新 刊期: 2013年第06期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中山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