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窄带成像与碘染色在早期食管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中的应用比较

陈巍峰;李全林;姚礼庆;徐美东;陈世耀;张轶群;钟芸诗;马丽黎;秦文政

关键词:食管肿瘤, 早期,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窄带成像, 碘染色
摘要:目的 比较窄带成像(NBI)与碘染色在早期食管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9月至2011年8月间接受ESD治疗的87例早期食管癌(包括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术前经NBI法确定病变边界者37例(NBI组),采用碘染色法确定病变边界者50例(碘染色组).比较两组患者ESD术中食管痉挛程度、手术时间、完整切除率、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术后复发等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病变部位、大小和周径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NBI组中重度食管痉挛者的比例为10.8%(4/37),明显低于碘染色组的比例[32.0%(16/50),P<0.05];手术时间亦明显短于碘染色组[(42.2±19.5) min比(53.3±30.9) min,P<0.05].NBI组术中穿孔1例,术后迟发性出血l例;碘染色组术中穿孔1例,均经内镜下处理及保守治疗治愈.术后随访4~20月,NBI组与碘染色组患者术后食管狭窄[8.1%(3/37)比8.0%(4/50)]和局部复发[5.4%(2/37)比4.0%(2/50)]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与碘染色相比,早期食管癌ESD术前采用NBI确定病变边界,可在不影响疗效的基础上减轻食管痉挛并缩短手术时间.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腹腔动脉H型分支变异一例

    患者女,62岁,主因“上腹部不适5月,加重1月”入院.胃镜检查提示胃体后壁见较深溃疡,活检证实为“低分化腺癌及印戒细胞癌”.腹部CT检查提示“胃窦壁增厚,相邻小弯、胃角不除外受累”.肿瘤标志物CA72-4异常升高.随即在全身麻醉下行远端胃次全切除加D2淋巴结清扫加空肠造瘘术.术中发现副肝左动脉显著增粗,直径约0.8 cm,并见其由腹腔干直接发出,与脾动脉、胃左动脉及肝总动脉呈“H”走形,见图1.

    作者:鲍弢;梁寒;邓靖宇;焦旭光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腹腔镜下直肠癌柱状经腹会阴切除术9例

    针对经腹会阴联合切除术(abdominoperineal resection,APR)肿瘤学效果不理想,Holm等[1提出了柱状APR(cylindrical APR,CAPR),在俯卧位下行广泛的会阴部切除,使标本成为无狭窄腰部的圆柱状,增加远端直肠癌周组织的切除量,降低环周切缘(circumferential resection margin,CRM)阳性率、术中肠穿孔率和局部复发率,但术中需将患者由仰卧位转为俯卧位,再经会阴部切除肛提肌,并需切除尾骨或部分骶骨才能和腹部手术“会师”.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结直肠肛门外科在2012年1-11月间采用腹腔镜下CAPR治疗9例低位直肠癌患者,避免了术中变换患者体位,降低了会阴部手术的难度.现报告如下.

    作者:谢忠士;刘铜军;张海山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腹部无切口经肛门拖出标本的腹腔镜下直肠癌根治术

    经自然腔道内镜手术(natural orifice tmnsluminal endoscopic surgery,NOTES)是指经口腔、胃肠道、阴道或膀胱等自然腔道进入腹腔或胸腔进行各种操作.作为一项新兴的手术技术,NOTES在临床的开展仍需较长时间的实践和探索[1].在尚不具备NOTES手术的条件下,可在微创手术中灵活实施个体化方案.在腹腔镜等微创手术中,充分利用自然腔道取出标本可减少手术切口,更加符合功能外科的理念[2-3].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结直肠肿瘤外科于2013年6月26日实施1例腹部无切口经肛门拖出标本的腹腔镜下直肠癌根治术,报告如下.

    作者:刘正;王贵玉;王锡山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胃髓外浆细胞瘤一例

    患者 男,79岁,因“进食后梗噎感进行性加重伴剑突下疼痛1月余”于2013年4月23日入院.既往曾有脑外伤手术史.入院查体:一般状况良好,腹部体检未见异常.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正常;红细胞沉降率38 mm/h;粪隐血试验阳性;尿本周蛋白阴性;血免疫球蛋正常;肿瘤相关血清检验正常;血清免疫固相电泳检测到单克隆免疫球蛋白IgG-κ,尿免疫固相电泳未见异常.腹部CT见胃底贲门区及大小弯侧有较大肿块沿胃壁生长,呈分叶状,长径明显大于宽径,肿块部分突出于腔外累及胰腺,肿块与正常组织分界清晰,胃小弯侧淋巴结肿大,见图1a.胃镜见贲门胃体部至胃角不规则隆起,表面溃疡形成,质脆、易出血;胃窦部黏膜充血,附少许黏液,见图1b.

    作者:冯一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全胃切除术后两种消化道重建术式的前瞻性临床研究阶段报告

    目的 比较全胃切除术后功能性间置空肠代胃术与Roux-en-Y术两种消化道重建方式的术后远期并发症及生活质量.方法 2012年3月至2013年2月间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前瞻性入组109例胃癌住院患者,在全胃切除及淋巴结清扫后,术中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R-Y组(采用Roux-en-Y重建术,57例)和FJI组(采用功能性间置空肠代胃重建术,52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营养指标及生活质量.结果 术后1、3和6个月,F JI组R-S综合征发生率均明显低于R-Y组[13%(6/45)比37%(18/49),3%(1/30)比42%(14/33),5%(1/21)比48%(11/23),均P<0.01],但在3个月时,FJI组反流和烧心症状的出现率则明显高于R-Y组[53%(16/30)比21%(7/33),P<0.01;37%(11/30)比12%(4/33);P<0.05].两组患者术后各项营养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核心问卷EORTC QLQ-C30 V3评分显示,两组患者在术后各个随访时间点总体健康状况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胃癌补充问卷EORTC-QLQ-STO22评分显示,FJI组患者在术后1个月和3个月时,“进食”评分明显优于R-Y组,但在术后3个月时“反流”评分则明显劣于R-Y组(均P<0.01).结论 功能性间置空肠代胃术保留了食物十二指肠通过和肠道神经传导的完整,是一种较为合理的消化道重建方式.

    作者:张李;潘源;刘洪敏;詹宏杰;丁学伟;王晓娜;王宝贵;刘宁;张汝鹏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闭合性十二指肠损伤的临床特点与治疗

    十二指肠损伤是一种严重的腹部损伤,占腹腔内脏器损伤的3%~5%[1-2].而其中闭合性十二指肠损伤并不少见.因其独特的解剖结构和生理特点,术前诊断困难,术中易漏诊,且常联合其他脏器损伤,病死率和并发症发生率都较高.福建省武夷山市立医院普通外科自2000年7月至2012年10月共收治闭合性十二指肠损伤16例,现将诊治体会报道如下.

    作者:刘崇远;吕鲁闽;刘海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腹腔镜与开腹中低位直肠癌根治术后并发症比较的Meta分析

    目的 比较腹腔镜与开腹中低位直肠癌切除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 系统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外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FMJS)、PubMed、EMBASE和The CochraneLibrary等数据库中有关腹腔镜与开腹中低位直肠癌切除术对比的文献,检索截至2012年8月.由两名评价员独立筛选并提取数据资料,对复合标准的研究用RevMan 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3项临床对照研究纳入分析,病例总数2733例,其中腹腔镜组1368例,开腹组1365例.合并分析结果显示,腹腔镜组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OR=0.76,95%CI:0.62~0.92,P<0.01)、术后肠梗阻发生率(OR=0.53,95%CI:0.35~0.80,P<0.01)及术后切口并发症发生率(OR =0.43,95%CI:0.28~0.67,P<0.01)均显著低于开腹组;两组吻合口瘘及术后大出血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腹腔镜中低位直肠癌切除术后短期并发症发生率优于开腹手术;腹腔镜手术可安全地用于中低位直肠癌的治疗.

    作者:陈文轩;蒋伟忠;刘星;陈致奋;官国先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内镜经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治疗直肠固有肌层肿瘤

    目的 评价内镜经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STER)治疗来源于固有肌层的直肠黏膜下肿瘤(SMT)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至2013年3月间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行STER术治疗的8例来源于固有肌层的直肠黏膜下肿瘤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 8例STER手术均获成功,肿瘤均一次性完整切除,肿块距肛缘5~15 cm,切除标本大直径1.0~3.5(平均1.8)cm,手术耗时40~70(平均51)min.术中黏膜穿孔1例,予以金属夹夹闭修补成功.术后出现下肢皮下气肿1例,对症支持治疗2周后完全消退.术后病理诊断:神经鞘瘤3例,平滑肌瘤2例,胃肠间质瘤1例,增生胶原纤维伴结节变性2例.术后随访6~30月未见病变残留或复发.结论采用STER技术切除直肠固有肌层来源的SMT是一种安全、可行、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胡健卫;周平红;姚礼庆;陈巍峰;张轶群;钟芸诗;徐美东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经直肠超声对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后再分期的诊断价值

    目的 分析经直肠超声(TRUS)检查对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Neo-CRT)后再分期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49例经Neo-CRT加根治性手术的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患者(T3~T4期或N+)的临床资料,比较Neo-CRT后TRUS分期与术后病理分期的吻合度.结果 NeoCRT后TRUS对肿瘤T分期的诊断准确率为30.9%,其中对T0、T1、T2、T3和T4各期诊断敏感性分别为16.3%、0、12.5%、42.6%和75.0%,T分期高估者90例(60.4%).Neo-CRT后TRUS对N分期诊断准确率81.2%,对N0和N+诊断敏感性分别为92.5%和31.0%.41例(27.5%)术后病理提示病理完全缓解(pCR),TRUS判断pCR的敏感性17.1%,特异性99.1%,阳性预测值87.5%,阴性预测值75.9%.结论 Neo-CRT后TRUS对T分期的诊断准确性较低,但对T4和N0分期的诊断敏感性较高.尽管TRUS对pCR的判断敏感性较低,但特异性和阳性预测值较高,故TRUS用于pCR筛选有一定价值.

    作者:彭海花;游凯云;王成涛;黄蓉;单宏波;周建华;裴小青;高远红;文碧秀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单孔腹腔镜技术在结直肠手术中的应用

    单孔腹腔镜技术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微创新技术,是在传统腹腔镜技术之上的一次提高和进步,其在承袭传统腹腔镜特点的同时,进一步提高了微创的效果和突出了美容的优势,是一种向着无瘢痕手术方向前进的技术进步.单孔腹腔镜技术首先在胆囊切除术中应用,并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作者:吴硕东;苏洋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经典Ivor-Lewis手术与改良Ivor-Lewis手术治疗中下段食管癌的比较分析

    目的 通过对中下段食管癌经典Ivor-Lewis术式与改良Ivor-Lewis术式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重新评价经典Ivor-Lewis术式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胸心外科2009年3月至2010年3月间接受改良Ivor-Lewis手术的140例(改良组)和2010年4月至2011年4月期间接受经典Ivor-Lewis手术的112例(经典组)食管中下段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淋巴结清扫数量、转移淋巴结数量及术后病理分期.结果 经典组平均手术时间为(212.0±39.5) min[含(22.0±3.4) min的重新消毒时间],稍长于改良组的(195.0±51.6) min,但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中清扫淋巴结总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1.2±3.2)枚/例比(18.6±5.5)枚/例,P>0.05],但对于上纵隔淋巴结,经典组清扫数量明显多于改良组[(8.0±2.1)枚/例比(3.1±0.6)枚/例,P<0.05].经典组术后检出有淋巴结转移者的比例明显高于改良组[41.1%(46/112)比27.9%(39/140),P<0.05].结论 对于中下段食管癌,经典Ivor-Lewis术式在上纵隔淋巴结清扫效果及术后病理N分期的准确性方面较改良Ivor-Lewis术式更具优势,因而更符合肿瘤治疗原则.

    作者:甄福喜;骆金华;张憬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内镜下黏膜多环套扎切除术治疗食管癌前病变和早癌并发症的防治

    目的 探讨内镜下黏膜多环套扎切除术(EMBL)治疗食管癌前病变和早癌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其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至2013年8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接受EMBL治疗的47例食管癌前病变或早癌患者的病例资料,分析术中、术后以及随访过程中并发症的发生及治疗情况.结果 术中并发症包括出血7例(14.9%)和穿孔1例(2.1%),分别予以热活检钳和氩离子凝固器成功止血以及金属钛夹缝合创面;无皮下气肿和气胸病例.术后并发症包括迟发性出血1例(2.1%),胃镜下止血成功;皮下和纵隔气肿2例(4.3%),胸腔积液6例(12.8%),肺炎及肺不张5例(10.6%),均保守治疗后缓解.在1~20月的随访过程中,出现食管狭窄7例(14.9%),分别予以气囊扩张术和金属履膜支架置入术症状改善.无手术相关死亡病例,所有并发症无一例需追加外科手术处理.术后病理示:慢性炎性增生型改变1例,低级别上皮内瘤变11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15例,原位癌8例,鳞癌12例(其中8例侵及黏膜肌层,4例侵及黏膜下层),除1例黏膜下癌因切缘欠安全追加开胸食管癌根治术外,其余患者切缘均为阴性.随访期间未见复发病例.结论 EMBL治疗食管癌前病变和早癌出现的并发症可保守治疗.

    作者:刘树青;任重;钟芸诗;周平红;时强;陈涛;周嘉敏;姚礼庆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无痛内镜下透明帽辅助治疗食管尖锐性异物20例

    上消化道异物是消化系统常见急症之一,异物在体内长时间停留易造成消化道出血、穿孔等严重并发症,患者的依从性是影响治疗效果的主要因素[1].如何优化治疗方案是国内外学者目前探讨的一个新课题.丽水市人民医院在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间在无痛内镜下加用透明帽辅助治疗食管尖锐性异物20例,效果满意.现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季雪良;王昌雄;陈光兰;陈新燕;章玲宾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损伤控制外科理念应用于胰十二指肠损伤的处理

    目的 探讨损伤控制外科(DCS)理念在处理危重胰十二指肠损伤时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3月至2013年1月间在温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和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接受DCS理念处理的19例胰十二指肠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3例经损伤控制性手术及重症监护复苏处理,未再行确定性手术,康复出院.12例经损伤控制性手术及重症监护复苏处理后行确定性手术(远端胰腺空肠Roux-en-Y吻合术、近端十二指肠空肠Roux-en-Y吻合术或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康复出院.4例(21.1%)在损伤控制性手术后因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死亡.结论 应用DCS理念处理胰十二指肠损伤能获得较满意的临床转归.

    作者:朱仁武;顾叶春;姜阳贵;赵茂森;沈贤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ZBTB8A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胃癌中ZBTB8A在胃癌组织及细胞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 (RT-PCR)检测ZBTB8A mRNA在正常胃黏膜细胞系GES-1与胃癌细胞系SGC7901和MGC803中的表达差异,以及在104例原发性胃癌组织及其对应癌旁组织和40例正常胃黏膜组织中的表达差异,并分析ZBTB8A表达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 ZBTB8AmRNA在胃癌细胞系SGC7901、MGC803和正常胃黏膜细胞系GES-1中的表达量分别为0.00138±0.00015、0.00158±0.00021和0.00036±0.000055,其在SGC7901和MGC803细胞系中的表达量高于GES-1细胞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ZBTB8A mRNA在胃癌组织、癌旁组织和正常胃黏膜组织中的表达量分别为0.0152±0.0126、0.0070±0.0061和0.0079±0.0036,其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量高于后两者(均P<0.01),而癌旁组织与正常胃黏膜组织表达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ZBTB8A表达与胃癌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肿瘤分期及分化程度有关(均P<0.05),但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大体分型和组织分型无关(均P>0.05).结论 ZBTB8A可能是胃癌潜在的致癌因子,并参与胃腺癌细胞分化、浸润和转移等过程.

    作者:吴金辉;冯玉杰;孙志俭;胡继霖;高源;张宪祥;张茂申;张炳远;卢云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钉合术与超声引导下痔动脉结扎术治疗Ⅲ度混合痔术后肛管直肠压力的比较研究

    目的 比较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钉合术(PPH)与超声引导下痔动脉结扎术(DGHAL)治疗Ⅲ度混合痔术后肛管直肠压力.方法 前瞻性入组2010年间在武汉市第八医院肛肠外科住院治疗的114例Ⅲ度混合痔患者,根据患者选择分别予以PPH术(63例)或DGHAL术(51例).术后第2、6、12及18月对所有病例进行肛门直肠测压,测压指标包括直肠静息压、肛管静息压、肛管大收缩压和肛管高压带长度.结果 术后各随访时间点,DGHAL组患者肛管静息压均明显高于PPH组[术后2月:(56.2±2.6) mm Hg比(43.2±3.1) mm Hg;术后6月:(55.2±2.1) mm Hg比(45.1±2.5) mm Hg;术后12月:(53.2±3.0) mm Hg比(40.2±3.2) mm Hg;术后18月:(55.3±2.6) mm Hg比(43.2±2.5) mm Hg;均P<0.01];肛管高压带长度亦明显长于PPH组[术后2月:(3.45±0.14) cm比(2.95±0.22) cm;术后6月:(3.46±0.12) cm比(2.94±0.26) cm;术后12月:(3.45±0.12) cm比(3.01±0.21) cm;术后18月:(3.56±0.12) cm比(3.02±0.23) cm;均P<0.01].但两组患者肛管大收缩压和直肠静息压的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DGHAL和PPH术均为治疗Ⅲ度混合痔的有效术式,但DGHAL术在缩短肛门功能恢复时间和维护肛门功能方面更值得肯定.

    作者:董晓妮;唐迎春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MooreⅠ型结肠血管畸形致下消化道大出血一例

    患者 女,76岁.以“突发便血10h”于2013年6月4日来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急诊.便血1次/1~2 h,色暗红,每次100~150 ml.既往无口服抗凝药物等病史.血常规检测:红细胞101 g/L,红细胞比容0.31,电解质及肝肾功能均在正常范围.患者半年前曾因乙状结肠息肉(距肛缘20 cm见一直径为0.8 cm息肉)而在本院行内镜黏膜切除术(EMR),术后病理示:绒毛状管状腺瘤,低级别瘤变.本次入院后行急诊肠镜,见结肠腔内较多量暗红色血性液体,至横结肠近肝曲处见一活动性出血灶,出血处黏膜完整,未见占位及溃疡糜烂灶.予金属钛夹夹闭止血,连夹3个钛夹,在钛夹根部仍有活动性出血部位用尼龙绳套扎,出血停止.见图1.患者2d后顺利出院.

    作者:任于晗;任重;钟芸诗;姚礼庆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内镜下运用刻度活检钳进行息肉大小测量的临床价值

    目的 探讨一次性刻度活检钳在内镜下测量息肉大小的准确性.方法 从一次性活检钳钢丝的起始部开始,以医用颜料刻画间隔为1 mm的刻度制作刻度活检钳,作为在内镜下评估肿瘤大小的标尺,前瞻性估计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全国肛肠医疗中心2013年5-6月间内镜检查发现的58枚(43例患者)结直肠息肉的大小,并比较其与内镜下常规估计值及圈套切除后直接测量值的差异.结果 58枚结直肠息肉切除后,息肉实际测量的大径为(1.02±0.84) cm,其中小于1 cm者36枚,1~2 cm者15枚,大于2 cm者7枚.内镜下常规估计的息肉大径为(1.29±1.07) cm,与实际测量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内镜下刻度活检钳评估的息肉大径为(1.02±0.82) cm,与实际测量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75).内镜下常规估计值与实际测量值的比值为1.29±0.31,而刻度活检钳估计值与实际测量值的比值为1.02±0.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内镜下刻度活检钳估计对息肉大小的判断准确率为77.6%(45/58),明显高于内镜下常规估计[19.0%(11/58),P=0.000].结论 使用内镜下刻度活检钳作为“标尺”,对息肉大小判断,其判断准确性较内镜下常规凭经验进行估计明显提高.

    作者:刘萍;章秀;林慧萍;金黑鹰;冷强;张金浩;章阳;姚航;吴崑岚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麻醉保驾护航——让内镜治疗走得更稳更远

    近十年来,在麻醉医师的保驾护航下,我国消化内镜技术飞速发展,已成为常见的侵入性检查方法之一,许多新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本文从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和经口内镜下肌层切开术(POEM)这两项新技术的操作方法及麻醉相关问题入手,从术前访视、麻醉选择与术中监护等方面分析了新兴内镜治疗技术的围手术期麻醉管理要点.

    作者:薛张纲;金琳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规范开展消化内镜治疗有效防治内镜治疗并发症

    以内镜黏膜切除术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为基础的内镜治疗技术近几年发展迅速,内镜治疗的并发症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我们在关注内镜技术创新的同时,也要关心内镜治疗的规范化和内镜治疗并发症的防治,进一步提高内镜治疗的安全性、实用性和有效性,从而使患者获益.

    作者:姚礼庆;时强;钟芸诗 刊期: 2013年第12期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中山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