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正;王贵玉;王锡山
目的 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结合常规T2WI序列对直肠癌新辅助治疗后病理完全缓解(pCR)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3年4月间在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直肠癌诊疗中心接受新辅助治疗加根治性切除术的51例局部进展期中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于新辅助治疗前1周内和术前1周内行磁共振DWI和T2WI两种序列扫描成像,分别采用T2WI序列和DWI结合T2WI序列两种方法主观评价肿瘤有无残留,并与术后病理结果对照,比较两种方法对pCR的预测价值.结果 51例患者中12例(23.5%)获得pCR.DWI结合T2WI序列正确预测pCR 8例,其预测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66.7%(8/12)和94.9%(37/39);单独采用T2WI序列正确预测pCR 4例,其预测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33.3%(4/12)和84.6%(33/39);前者对pCR的预测价值明显高于后者(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08和0.590,P=0.001).结论 与单独应用T2WI序列相比,DWI结合T2WI序列能更加准确地对pCR进行预测.
作者:曹务腾;周智洋;邓艳红;康亮;练延帮;邱建平;龚佳英;熊斐;李文儒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粘连性肠梗阻是腹部手术后的常见并发症.由肠梗阻导管(ilues tube,IT)代替胃肠减压管虽然能有效地进行小肠减压、显著提高粘连性肠梗阻的非手术治愈率,但仍有部分完全性粘连性肠梗阻需要手术治疗[1-5].而应用IT进行术前减压对粘连性肠梗阻患者的疗效的影响还未见报道.因此,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对2010年8月至2012年8月手术治疗的50例粘连性肠梗阻患者分别采用IT术前减压和常规处理并对两组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分析,旨在探讨术前应用IT减压在粘连性肠梗阻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王金鹏;舒振波;李永超;丁大勇;金殷植;孙立波 刊期: 2013年第12期
患者 男,79岁,因“进食后梗噎感进行性加重伴剑突下疼痛1月余”于2013年4月23日入院.既往曾有脑外伤手术史.入院查体:一般状况良好,腹部体检未见异常.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正常;红细胞沉降率38 mm/h;粪隐血试验阳性;尿本周蛋白阴性;血免疫球蛋正常;肿瘤相关血清检验正常;血清免疫固相电泳检测到单克隆免疫球蛋白IgG-κ,尿免疫固相电泳未见异常.腹部CT见胃底贲门区及大小弯侧有较大肿块沿胃壁生长,呈分叶状,长径明显大于宽径,肿块部分突出于腔外累及胰腺,肿块与正常组织分界清晰,胃小弯侧淋巴结肿大,见图1a.胃镜见贲门胃体部至胃角不规则隆起,表面溃疡形成,质脆、易出血;胃窦部黏膜充血,附少许黏液,见图1b.
作者:冯一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D(VEGF-D)在食管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收集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9年3月至2010年2月间收治的39例食管鳞癌及癌旁组织标本.用原位杂交法检测肿瘤组织及癌旁组织中VEGF-D mRNA的表达情况;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D2-40表达,计算D2-40标记的微淋巴管密度(MLVD).分析VEGF-D mRNA表达与食管鳞癌临床病理资料及MLVD的关系.结果 肿瘤组织中VEGF-D mRNA阳性表达率为56.4%(22/39),明显高于癌旁组织[2.6%(1/39),P<0.05].有淋巴结转移者VEGF-D mRNA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92.9%(13/14)比36.0%(9/25),P<0.05].VEGF-D mRNA阳性表达者MLVD明显高于阴性表达者(8.20±1.22比5.31±0.97,P<0.01).结论 VEGF-D可能通过诱导淋巴管生成促进食管鳞癌淋巴转移.
作者:鲁建军;马俊;缪蓉;顾勇;钟佛添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损伤控制外科(DCS)理念在处理危重胰十二指肠损伤时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3月至2013年1月间在温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和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接受DCS理念处理的19例胰十二指肠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3例经损伤控制性手术及重症监护复苏处理,未再行确定性手术,康复出院.12例经损伤控制性手术及重症监护复苏处理后行确定性手术(远端胰腺空肠Roux-en-Y吻合术、近端十二指肠空肠Roux-en-Y吻合术或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康复出院.4例(21.1%)在损伤控制性手术后因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死亡.结论 应用DCS理念处理胰十二指肠损伤能获得较满意的临床转归.
作者:朱仁武;顾叶春;姜阳贵;赵茂森;沈贤 刊期: 2013年第12期
近年来,在保证根治性的前提下,保留肛门功能和改善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成为低位直肠癌治疗的重要目标.对于距离齿状线小于2 cm或距肛缘5 cm内的超低位直肠癌,传统的腹会阴联合切除术使患者承受永久性造口的痛苦,而内括约肌切除术(ISR)解决了部分超低位直肠癌患者,因切除肛门及永久性造口而导致生活质量较差的问题.本文将对ISR的研究现状、适应症、手术进展及预后等结合现有文献作一综述.
作者:陶昀璐;王振军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X线交叉互补基因1(XRCC1)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结直肠癌遗传易感性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SNaPshot SNP分型技术方法,对136例结直肠癌病例(病例组)和214例成组匹配的正常体检者(对照组)外周血中的XRCC1基因的rs25487、rs25489和rs1799782等3个SNP位点进行分型,针对每个位点分析共显性、显性、隐性、超显性和叠加作用5种不同的遗传模型.分析XRCC1不同基因型与结直肠癌发生风险的相关性.结果 XRCC1基因3个SNP位点25487G/A、25489C/T及1799782C/T变异等位基因在病例组的频率分别为0.20、0.11和0.32,对照组分别为0.23、0.13和0.34.单倍型分析显示,GCT、GCC、ACC和GTC为常见的4种单倍型,其OR值分别为1、1.35、0.90和0.84,病例组与对照组单倍型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位点分析结果显示,在5种不同的遗传模型中,3个SNP位点的基因型均与结直肠癌发生风险无相关性(P>0.05).结论 XRCC1基因的3个SNP位点(rs25487、rs25489、rs1799782)均与结直肠癌的发生无明显相关性.
作者:杨晓东;邢春根;赵奎;龚巍;吴永友;吴勇;钟丰云;何腾飞 刊期: 2013年第12期
近十年来,在麻醉医师的保驾护航下,我国消化内镜技术飞速发展,已成为常见的侵入性检查方法之一,许多新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本文从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和经口内镜下肌层切开术(POEM)这两项新技术的操作方法及麻醉相关问题入手,从术前访视、麻醉选择与术中监护等方面分析了新兴内镜治疗技术的围手术期麻醉管理要点.
作者:薛张纲;金琳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内镜下黏膜多环套扎切除术(EMBL)治疗食管癌前病变和早癌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其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至2013年8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接受EMBL治疗的47例食管癌前病变或早癌患者的病例资料,分析术中、术后以及随访过程中并发症的发生及治疗情况.结果 术中并发症包括出血7例(14.9%)和穿孔1例(2.1%),分别予以热活检钳和氩离子凝固器成功止血以及金属钛夹缝合创面;无皮下气肿和气胸病例.术后并发症包括迟发性出血1例(2.1%),胃镜下止血成功;皮下和纵隔气肿2例(4.3%),胸腔积液6例(12.8%),肺炎及肺不张5例(10.6%),均保守治疗后缓解.在1~20月的随访过程中,出现食管狭窄7例(14.9%),分别予以气囊扩张术和金属履膜支架置入术症状改善.无手术相关死亡病例,所有并发症无一例需追加外科手术处理.术后病理示:慢性炎性增生型改变1例,低级别上皮内瘤变11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15例,原位癌8例,鳞癌12例(其中8例侵及黏膜肌层,4例侵及黏膜下层),除1例黏膜下癌因切缘欠安全追加开胸食管癌根治术外,其余患者切缘均为阴性.随访期间未见复发病例.结论 EMBL治疗食管癌前病变和早癌出现的并发症可保守治疗.
作者:刘树青;任重;钟芸诗;周平红;时强;陈涛;周嘉敏;姚礼庆 刊期: 2013年第12期
针对经腹会阴联合切除术(abdominoperineal resection,APR)肿瘤学效果不理想,Holm等[1提出了柱状APR(cylindrical APR,CAPR),在俯卧位下行广泛的会阴部切除,使标本成为无狭窄腰部的圆柱状,增加远端直肠癌周组织的切除量,降低环周切缘(circumferential resection margin,CRM)阳性率、术中肠穿孔率和局部复发率,但术中需将患者由仰卧位转为俯卧位,再经会阴部切除肛提肌,并需切除尾骨或部分骶骨才能和腹部手术“会师”.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结直肠肛门外科在2012年1-11月间采用腹腔镜下CAPR治疗9例低位直肠癌患者,避免了术中变换患者体位,降低了会阴部手术的难度.现报告如下.
作者:谢忠士;刘铜军;张海山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比较窄带成像(NBI)与碘染色在早期食管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9月至2011年8月间接受ESD治疗的87例早期食管癌(包括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术前经NBI法确定病变边界者37例(NBI组),采用碘染色法确定病变边界者50例(碘染色组).比较两组患者ESD术中食管痉挛程度、手术时间、完整切除率、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术后复发等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病变部位、大小和周径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NBI组中重度食管痉挛者的比例为10.8%(4/37),明显低于碘染色组的比例[32.0%(16/50),P<0.05];手术时间亦明显短于碘染色组[(42.2±19.5) min比(53.3±30.9) min,P<0.05].NBI组术中穿孔1例,术后迟发性出血l例;碘染色组术中穿孔1例,均经内镜下处理及保守治疗治愈.术后随访4~20月,NBI组与碘染色组患者术后食管狭窄[8.1%(3/37)比8.0%(4/50)]和局部复发[5.4%(2/37)比4.0%(2/50)]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与碘染色相比,早期食管癌ESD术前采用NBI确定病变边界,可在不影响疗效的基础上减轻食管痉挛并缩短手术时间.
作者:陈巍峰;李全林;姚礼庆;徐美东;陈世耀;张轶群;钟芸诗;马丽黎;秦文政 刊期: 2013年第12期
单孔腹腔镜技术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微创新技术,是在传统腹腔镜技术之上的一次提高和进步,其在承袭传统腹腔镜特点的同时,进一步提高了微创的效果和突出了美容的优势,是一种向着无瘢痕手术方向前进的技术进步.单孔腹腔镜技术首先在胆囊切除术中应用,并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作者:吴硕东;苏洋 刊期: 2013年第12期
患者 女,76岁.以“突发便血10h”于2013年6月4日来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急诊.便血1次/1~2 h,色暗红,每次100~150 ml.既往无口服抗凝药物等病史.血常规检测:红细胞101 g/L,红细胞比容0.31,电解质及肝肾功能均在正常范围.患者半年前曾因乙状结肠息肉(距肛缘20 cm见一直径为0.8 cm息肉)而在本院行内镜黏膜切除术(EMR),术后病理示:绒毛状管状腺瘤,低级别瘤变.本次入院后行急诊肠镜,见结肠腔内较多量暗红色血性液体,至横结肠近肝曲处见一活动性出血灶,出血处黏膜完整,未见占位及溃疡糜烂灶.予金属钛夹夹闭止血,连夹3个钛夹,在钛夹根部仍有活动性出血部位用尼龙绳套扎,出血停止.见图1.患者2d后顺利出院.
作者:任于晗;任重;钟芸诗;姚礼庆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胃癌中ZBTB8A在胃癌组织及细胞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 (RT-PCR)检测ZBTB8A mRNA在正常胃黏膜细胞系GES-1与胃癌细胞系SGC7901和MGC803中的表达差异,以及在104例原发性胃癌组织及其对应癌旁组织和40例正常胃黏膜组织中的表达差异,并分析ZBTB8A表达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 ZBTB8AmRNA在胃癌细胞系SGC7901、MGC803和正常胃黏膜细胞系GES-1中的表达量分别为0.00138±0.00015、0.00158±0.00021和0.00036±0.000055,其在SGC7901和MGC803细胞系中的表达量高于GES-1细胞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ZBTB8A mRNA在胃癌组织、癌旁组织和正常胃黏膜组织中的表达量分别为0.0152±0.0126、0.0070±0.0061和0.0079±0.0036,其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量高于后两者(均P<0.01),而癌旁组织与正常胃黏膜组织表达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ZBTB8A表达与胃癌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肿瘤分期及分化程度有关(均P<0.05),但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大体分型和组织分型无关(均P>0.05).结论 ZBTB8A可能是胃癌潜在的致癌因子,并参与胃腺癌细胞分化、浸润和转移等过程.
作者:吴金辉;冯玉杰;孙志俭;胡继霖;高源;张宪祥;张茂申;张炳远;卢云 刊期: 2013年第12期
以内镜黏膜切除术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为基础的内镜治疗技术近几年发展迅速,内镜治疗的并发症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我们在关注内镜技术创新的同时,也要关心内镜治疗的规范化和内镜治疗并发症的防治,进一步提高内镜治疗的安全性、实用性和有效性,从而使患者获益.
作者:姚礼庆;时强;钟芸诗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比较腹腔镜与开腹中低位直肠癌切除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 系统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外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FMJS)、PubMed、EMBASE和The CochraneLibrary等数据库中有关腹腔镜与开腹中低位直肠癌切除术对比的文献,检索截至2012年8月.由两名评价员独立筛选并提取数据资料,对复合标准的研究用RevMan 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3项临床对照研究纳入分析,病例总数2733例,其中腹腔镜组1368例,开腹组1365例.合并分析结果显示,腹腔镜组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OR=0.76,95%CI:0.62~0.92,P<0.01)、术后肠梗阻发生率(OR=0.53,95%CI:0.35~0.80,P<0.01)及术后切口并发症发生率(OR =0.43,95%CI:0.28~0.67,P<0.01)均显著低于开腹组;两组吻合口瘘及术后大出血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腹腔镜中低位直肠癌切除术后短期并发症发生率优于开腹手术;腹腔镜手术可安全地用于中低位直肠癌的治疗.
作者:陈文轩;蒋伟忠;刘星;陈致奋;官国先 刊期: 2013年第12期
十二指肠损伤是一种严重的腹部损伤,占腹腔内脏器损伤的3%~5%[1-2].而其中闭合性十二指肠损伤并不少见.因其独特的解剖结构和生理特点,术前诊断困难,术中易漏诊,且常联合其他脏器损伤,病死率和并发症发生率都较高.福建省武夷山市立医院普通外科自2000年7月至2012年10月共收治闭合性十二指肠损伤16例,现将诊治体会报道如下.
作者:刘崇远;吕鲁闽;刘海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比较全胃切除术后功能性间置空肠代胃术与Roux-en-Y术两种消化道重建方式的术后远期并发症及生活质量.方法 2012年3月至2013年2月间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前瞻性入组109例胃癌住院患者,在全胃切除及淋巴结清扫后,术中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R-Y组(采用Roux-en-Y重建术,57例)和FJI组(采用功能性间置空肠代胃重建术,52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营养指标及生活质量.结果 术后1、3和6个月,F JI组R-S综合征发生率均明显低于R-Y组[13%(6/45)比37%(18/49),3%(1/30)比42%(14/33),5%(1/21)比48%(11/23),均P<0.01],但在3个月时,FJI组反流和烧心症状的出现率则明显高于R-Y组[53%(16/30)比21%(7/33),P<0.01;37%(11/30)比12%(4/33);P<0.05].两组患者术后各项营养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核心问卷EORTC QLQ-C30 V3评分显示,两组患者在术后各个随访时间点总体健康状况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胃癌补充问卷EORTC-QLQ-STO22评分显示,FJI组患者在术后1个月和3个月时,“进食”评分明显优于R-Y组,但在术后3个月时“反流”评分则明显劣于R-Y组(均P<0.01).结论 功能性间置空肠代胃术保留了食物十二指肠通过和肠道神经传导的完整,是一种较为合理的消化道重建方式.
作者:张李;潘源;刘洪敏;詹宏杰;丁学伟;王晓娜;王宝贵;刘宁;张汝鹏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评价全覆膜食管金属支架在高位食管狭窄和瘘以及术后吻合口狭窄和瘘治疗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2005年5月至2013年7月间,应用16 mm全覆膜食管金属支架对84例高位食管狭窄和瘘以及术后吻合口狭窄和瘘进行治疗.其中食管癌性狭窄31例,食管外压性狭窄2例,食管癌放疗后狭窄10例,食管癌术后复发致狭窄4例,吻合口狭窄27例,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后食管狭窄1例,食管-气管瘘7例,食管-纵隔瘘1例,食管癌术后残胃瘘1例.狭窄或瘘口上缘距中切牙距离15~20 cm者48例,大于20 cm者36例.结果 84例患者共置入100枚支架,术中无出血和穿孔等并发症发生.支架置入术后患者吞咽困难、呛咳症状均迅速缓解.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6.0%(5/84),其中严重胸痛2例,经止痛药物缓解;气管塌陷1例,予气管切开术;支架移位2例,内镜下应用异物钳对支架位置进行调整.76例(90.5%)患者获得完整随访,5.3%(4/76)的患者出现再狭窄,2.6%(2/76)新发食管-气管瘘;其中5例接受再次内镜下置入全覆膜金属支架术并获成功,另1例经沙氏探条扩张及氩离子凝固术治疗效果满意.结论 全覆膜食管金属支架治疗高位食管狭窄和瘘以及术后吻合口狭窄和瘘安全、有效,可考虑作为临床首选.
作者:刘靖正;钟芸诗;徐美东;陈巍峰;周平红;姚礼庆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评估靶向载血管内皮抑素微泡联合改良聚焦超声定向辐照抑制结肠皮下易位原位结肠癌肿瘤血管生成的治疗效果.方法 将65只结肠皮下易位原位结肠癌肿瘤的Balb/c裸鼠模型随机分为5组,每组13只:A组为空白对照组,裸鼠肿瘤未行任何治疗组;B组为单纯超声辐照组,仅行超声辐照,未使用任何造影剂;C组为超声辐照联合SonoVue裸微泡治疗组;D组为超声辐照联合Targestar-SA裸微泡治疗组;E组为超声辐照联合包载血管内皮抑素的微泡治疗组.分别于辐照前、辐照后1、14和28 d测量肿瘤体积,绘制肿瘤体积生长曲线.实时超声造影检查,脱机分析峰值强度(PI)、局部血容量(RBV)和局部血流量(RBF)等造影参数.实验结束后切除肿瘤组织行光镜及电镜病理学检查,并通过CD34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评估肿瘤坏死面积(NA)和微血管密度(MVD).结果 辐照前各组肿瘤体积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辐照后28 d,C组、D组和E组肿瘤体积明显小于A组和B组,且E组明显小于C组和D组(均P<0.01).辐照前各组PI、RBV和RBF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辐照后28 d,C组、D组和E组PI、RBF和RBV较辐照前明显降低且明显低于A组和B组(均P<0.05),E组明显低于C组和D组(均P<0.05).电镜观察显示,C、D、E组肿瘤细胞核膜消失,核染色质溶聚,呈簇状不规则排列,线粒体空泡化和微血管内皮损伤出血,以E组为明显,而A和B组鲜见.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治疗后28 d,E组肿瘤组织NA明显高于其他各组,而MVD则明显低于其他各组(均P<0.01).结论 靶向载血管内皮抑素微泡联合改良聚焦超声定向辐照可以破坏结肠皮下易位原位结肠癌肿瘤微血管,并抑制肿瘤新生血管生成,增强结肠癌的治疗效果,将来可能是具有临床应用前景的结肠癌治疗新方法.
作者:张秀峰;杨关根;张莹;黄品同;裘建明;孙宇;沈忠;廖秀军;夏宏生 刊期: 2013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