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峰;金黑鹰;丁义江;樊志敏;刘秀芳;耿建祥
腹腔感染的发病率逐年升高.腹腔感染处理的关键措施包括复苏、控制感染源和抗感染药物的使用.复苏要早期、及时并组合使用液体复苏与血管活性药物:控制感染源应在贯彻损伤控制的原则下,除传统的清创引流外,还包括B超或CT引导下的脓肿穿刺引流术和腹腔开放疗法:应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物,防止多重耐药菌和泛耐药菌的流行.通过肠康复措施促进肠道功能的恢复可防止肠道细菌易位,防止肠源性感染.监测与调控腹腔感染患者免疫功能的变化,可进一步提高腹腔感染的救治成功率.还应注意严重感染者可能存在的甲状腺功能低下现象并及时予以纠正.
作者:任建安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新辅助化疗对进展期胃癌患者术后肺部感染的影响.方法 按随机数字表法将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间在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接受治疗的139例伴有淋巴结转移的胃癌病例(排除术前重度肺功能障碍者),随机分为新辅助化疗组[69例,动静脉结合新辅助化疗(静脉用药:氟尿嘧啶、亚叶酸;动脉介入:奥沙利铂、表阿霉素、依托泊甙)1个半疗程后接受手术]和直接手术组(70例),比较两组病例术后肺部感染的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病例术前一般情况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所有病例均顺利实施D2胃癌根治手术,术后新辅助化疗组和直接手术组分别有8例(11.6%)和9例(12.9%)患者出现肺部感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动静脉结合新辅助化疗不会增加胃癌患者术后肺部感染发生率,可安全应用.
作者:范朝刚;李国立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DNA结合分化抑制蛋白1(ID-1)在直肠癌中的表达及与KI-67、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62例(男38例,女24例)直肠癌组织中ID-1、KI-67、VEGF的表达情况.结果 在直肠癌组织中ID-1高表达,K1-67和VEGF表达率也增高(均P<0.05).三者表达水平均与肿瘤细胞的浸润程度有关.结论 ID-1、KI-67和VEGF三者的表达强度均与直肠癌T分期有关,三者的联合检测有助于直肠癌临床分期的判断.
作者:叶英海;张晓勇;周晓聪;刘学文 刊期: 2011年第07期
患者,男,68岁,因确诊为胃窦癌于2010年8月20日在我院行手术治疗.术中见肿瘤大小约7 cm×6 cm,侵透浆膜,向后侵及胰腺被膜及横结肠系膜,向左侵及脾上极,胃左动脉周围探及多枚肿大淋巴结,较大者直径约1.5 cm.手术切除全胃、横结肠系膜前叶及脾脏,十二指肠残端闭合器闭合并间断浆肌层缝合包埋加同;行食管空肠Roux-en-Y吻合,见图1.
作者:孙庆磊;赵靓;李河圣;李玉明;蒋宏;吴峰阶;于兴泉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茴香枳术汤(HX-S)对粘连性肠梗阻(AIO)的治疗作用.方法 采用浆膜剥脱法复制大鼠AIO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大承气汤组、HX-S低、中、高剂量组,模型组予生理盐水;另设空白组不做任何干预(每组18只).观察大鼠营养状况,分别于治疗后第3、5、7天行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检测血浆D-乳酸含量:测定组织SOD活性和MDA含量;肠管进行病理观察.结果 与模型组相比治疗后第7天各剂量HX-S组大鼠体质量增高,肠粘连减轻,肠系膜上动脉主干血流速度减慢,肠壁厚度变薄,血浆D-乳酸水平降低,组织SOD活性增强,MDA含量减少.结论 茴香枳术汤具有良好的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的作用.
作者:王东红;盛丽;李亮;柳渊洁;黄小玲;刘强光;王自立;唐晓勇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复杂腹腔感染对白蛋白合成速率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收集2009年12月至2010年10月间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普通外科研究所收治的肠瘘合并复杂腹腔感染病例(感染组,8例);另选取同期8名年龄、性别、BMI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受试者在空腹状态下经外周静脉给予首剂量无菌L-[ring-2H5]-苯丙氨酸溶液(4 μmol/kg),继之以6 μmol·kg-1·h-1的速度持续输注6 h.输注前和输注后的每小时取3 ml动脉血;通过GC-MS测定血浆游离氨基酸和掺入到白蛋白中L-[ring-2H5]-苯丙氨酸的同位素丰度.结果 感染组患者血清总蛋白和白蛋白浓度分别为(62.2±1.0)g/L和(32.5±4.0)g/L,显著低于对照组[(74.2±1.7)g/L和(46.1±2.6)g/L;均P<0.05].感染组患者C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和体温3项全身炎性反应指标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感染组患者白蛋白合成速率为(5.3±1.6)%/d,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的(7.8±1.2)%/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游离氨基酸谱显示,感染组患者血浆谷氨酸高于对照组,苯丙氨酸和脯氨酸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复杂腹腔感染可明显抑制白蛋白合成,是腹腔感染患者低白蛋白血症的原因之一.
作者:周波;任建安;陈钰;顾国胜;陈军;黎介寿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用脂肪清除技术获取手术标本中的全部淋巴结是否对肿瘤的精确分期具有临床意义.方法 2007年6月至2008年12月间有91例结肠癌根治术患者的手术标本人组研究,其中2007年6月至2008年1月间,采取常规方法 即通过肉眼加触摸对标本获取淋巴结(常规方法 组,45例);2008年2-12月间,采取脂肪清除技术处理后对标本获取淋巴结(脂肪清除组,46例).结果 脂肪清除组平均每例患者淋巴结检出数目为32.7枚,明显多于常规方法 组的15.3枚(P<0.01):两组平均阳性淋巴结数分别为2.7和1.8枚,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横结肠癌、左半结肠癌、T3~4期结肠癌以及小于或等于3 cm的淋巴结,脂肪清除组阳性淋巴结数显著高于常规方法 组(P<0.05);而对于右半结肠癌、T1~2期结肠癌以及大于3 cm的淋巴结,两组阳性淋巴结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脂肪清除组术后Ⅲ期病例显著多于术前(31例比19例,P<0.05);而常规方法 组手术前后Ⅲ期病例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1例比19例,P>0.05).结论 脂肪清除技术能显著增加淋巴结检出数和阳性淋巴结数,提高术后分期的准确性.
作者:李英儒;赖东明;陈双;张育超;杨斌;周军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评价大鼠腹腔感染合并腹腔间隙综合征(ACS)时肝脏损害的情况.方法 SD大鼠分为假手术组、腹腔感染组(盲肠结扎加穿孔)、ACS组和联合组(腹腔感染加ACS).分别于术后1、6、12和24 h分别处死各组动物(每个时间点6只).检测肝功能指标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采用肝脏损伤严重度评分(HISS)来评价肝脏损伤程度;同时使用RT-PCR法检测肝脏组织中的TLR4、TNF-α和IL-6水平.结果 术后24 h,假手术组、腹腔感染组、ACS组和联合组ALT分别为(18.2±1.3)、(68.2±17.5)、(305.2±128.2)、(409.2±67.1)U/L,AST分别为(105.6±25.5)、(184.6±36.1)、(638.0±104.8)、(743.2±250.2)U/L;其中假手术组均显著低于其他3组,联合组显著均高于腹腔感染组和ACS组(均P<0.05).术后24 h,腹腔感染组、ACS组和联合组HISS评分分别为5.0、5.5和7.0,显著高于假手术组的1.5,但该3组间的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感染组、ACS组和联合组术后肝脏组织TLR4、TNF-α和IL-6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其中以联合组的上升幅度为显著(P<0.05).结论 ACS和腹腔感染均可损害肝脏功能,两者联合时肝功能的损害更为显著.
作者:陈军;任建安;张伟伟;顾国胜;范朝刚;王新波;黎介寿 刊期: 2011年第07期
外科脓毒症(sepsis)常继发于严重创伤后的感染和各种化脓性感染,如大面积烧伤创面感染、开放性骨折合并感染、急性弥漫性腹膜炎、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静脉导管感染、肠源性感染和原有免疫功能下降的患者如糖尿病、尿毒症等.脓毒症感染的入侵部位主要有呼吸道、胃肠道、泌尿道、创伤创面等.脓毒症如得不到控制,可因炎性介质失控,发生级联或网络反应,导致因感染所致的全身性炎性反应综合征(SIRS)、脏器受损和功能障碍,严重者可致严重脓毒症(severe sepsis)和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MODS).
作者:管向东;黄顺伟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微卫星不稳定(MSI)对散发性结直肠癌预后的影响.方法 收集2004年8月至2006年9月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手术治疗并具有完整随访资料的134例结直肠癌病例,根据MSI检测结果 将其分成MSI组和微卫星稳定(MSS)组.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预后分析来评估MSI的预后价值.结果 134例患者中MSI组26例,MSS组108例.两组患者术后复发率分别为7.7%(2/26)和35.2%(38/1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两组患者5年生存率分别为92.3%和63.5%,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6).经多因素分析,MSI为结直肠癌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P=0.029).结论 微卫星不稳定是影响散发性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
作者:王小峰;金黑鹰;丁义江;樊志敏;刘秀芳;耿建祥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胸段食管癌合适的淋巴结清扫范围及合理的术式.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3月至2010年10月间267例术前分期在cT3N0M0之前胸段食管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入路分为右胸入路组(淋巴结清扫应用现代二野清扫)与左胸入路组(应用传统二野清扫),比较两种方法 对食管癌pN分期的影响.结果 右胸入路组上纵隔区淋巴结转移度是7.5%,左胸入路未清扫上纵隔;右胸入路组腹部淋巴结转移度21.1%,显著高于左胸入路组(11.3%,P<0.01);术后病理分期左胸入路组N0 134例,N1a1例,N1b 3例,N2 10例,N3 2例;右胸入路组N0 88例,N1a 3例,N1b 7例,N2 15例,N3 4例;右胸入路组pN分期上升显著高于左胸入路组(P<0.05).结论 右胸入路现代二野淋巴结清扫使pN分期更加准确.
作者:侯建彬;宋清荣;周福有;王卫杰;张卫民;韩孝存 刊期: 2011年第07期
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和世界卫生组织报告,截至2009年底,全球现存活3330万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2009年全球有260万人新感染HIV,有180万人因艾滋病死亡[1].中国卫生部公布截至2009年底,估计中国存活HIV感染者和患者约74万人,2009年新发HIV感染者4.8万人[2].随着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ighly active antiretroviral therapy,HAART)的推广,艾滋病患者的生存时间得到大幅延长,生活质量得到很大改善[3-6].
作者:刘保池 刊期: 2011年第07期
腹部外科感染的肺部并发症包括肺不张、感染(支气管炎和肺炎)、需要长期机械通气的呼吸功能衰竭、慢性肺部疾病的恶化以及支气管痉挛等.一旦出现肺部并发症,并因此接受机械通气,患者病死率显著增加,住院时间相应延长.因此,了解腹部外科感染患者呼吸生理的变化,合理设置机械通气参数,避免机械通气相关的并发症,已成为临床医生关注的热点问题.
作者:杜斌;王晓麒 刊期: 2011年第07期
急性腹膜炎是腹部外科常见的急腹症,其发生和发展受病因的种类、性质以及原发病灶的部位、细菌的种类和数量及宿主防御能力等影响.随着人们对腹膜炎发生、发展认识的进一步提高,目前将腹膜炎分为3类,即原发性腹膜炎(primary peritonitis)、继发性腹膜炎(secondary peritonitis)和近年提出的第三腹膜炎(tertiary peritonitis)[1].原发性腹膜炎在腹腔内无原发性病灶,常因细菌血行播散或上行感染所引起,相对较少见,患者症状较轻.临床上所称的腹膜炎多系继发性腹膜炎,腹腔内器官穿孔、内脏破裂、手术污染或吻合口瘘等是其常见的原因,病情多危重复杂,外科医生应及时做出诊断、明确病因、把握手术指征以挽救患者生命.笔者重点在此谈谈继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早期诊治问题.
作者:王培戈;彭新刚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经腹腔穿刺器(Trocar)置双套管引流在腹腔脓肿治疗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6-12月间在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接受经腹腔穿刺器置双套管引流的32例腹腔脓肿患者的临床资料.操作方法:超声与CT明确脓肿部位及大小后,在CT或超声下定位并明确穿刺深度,经腹腔穿刺器穿刺置双套管引流.结果 32例患者均成功穿刺,1例因胰腺癌术后出现肝转移合并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1例因多发小肠瘘感染灶未局限需开腹手术引流;其余30例患者引流后感染症状逐渐缓解,并终治愈,平均愈合时间为(7±3)d.2例合并穿刺处皮下出血,经局部压迫止血,出血停止.结论 经Trocar穿刺置入双套管引流治疗腹腔脓肿疗效满意,尤其适用于脓液黏稠或存在蜂窝织炎及坏死组织、脓肿呈多囊性且脓腔较大者.
作者:顾国胜;任建安;陈军;韩刚;洪之武;闫冬升;李宁;黎介寿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髓过氧化物酶(MPO)基因多态性与胃癌发病的关系.方法 按照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收集62例胃癌患者和61名健康对照者外周血标本,提取DNA进行MPO-463位点基因多态性检测.结果 MPO-463 GG、GA和AA 3种基因型的频率在胃癌组中分别为87.1%、11.3%和1.6%,在对照组中分别为72.1%、23.0%和4.9%;将携带MPO-463 GA和AA型者合并后与携带MPO-463 GG型相比较,患胃癌的风险显著增高(P=-0.039,DR=0.383,95%CI:0.151-0.972).相对于G等位基因,携带A等位基因的个体患胃癌的风险显著降低(P=0.026,OR:0.399,95%CI:0.174~0.916).结论 MPO-463 G/A多态性与胃癌的发生有关,其中A基因是一个保护基因.
作者:王黔;严芝强;王海斌;谢海涛;于扬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腹腔镜低位直肠癌根治套入式吻合保肛术式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 2011年3~4月间北京军区北京总医院对5例低位直肠癌患者施行腹腔镜低位直肠癌经肛门切除套入式吻合保肛术.用超声刀完成肠系膜根部周围淋巴结清扫,肠系膜下动静脉根部结扎切断,直肠游离至尾骨尖肿瘤远端5 cm;采用5针悬吊法暴露肛门术野,距齿状线上1 cm处环形切开,沿黏膜下锐性向上剥离至肛提肌平面,切断直肠,将直肠肿瘤及远端乙状结肠一并从肛门移出体外切除,行套入式近端结肠全层与直肠黏膜及黏膜下吻合.结果 5例患者腹腔镜手术均获成功,平均手术时间178 min,平均术中出血量76 ml;平均淋巴结检出数目14枚.术后3 d肠蠕动恢复,无一例出现术后并发症,腹部及肛门未见手术切口及明显瘢痕,平均术后住院时间12 d.结论 腹腔镜低位直肠癌根治套入式吻合保肛术安全、可行,腹部无手术切口.
作者:李世拥;陈纲;陈光;左富义;魏晓军;袁强;杜峻峰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单一腹主动脉阻断在T4期胃癌联合脏器切除中中应用体会.方法 回顾性分析应用曲式单一腹主动脉阻断行全胃加联合脏器切除的11例T4期胃癌的临床资料.结果 11例患者腹主动脉阻断时间为5~11(平均8)min;术中出血量为100~200(平均150)ml;术中及术后无一例输血.术后出现胰漏1例,吻合口瘘1例,肠梗阻1例,均经保守治疗痊愈.术后经4~30(中位15)个月的随访,2例死亡.结论 对于T4期胃癌病例,单一腹主动脉阻断能安全施行腹腔干及分支骨骼化,以达到胃癌根治联合脏器切除的目的,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葛恒发;陶国全;姜宝飞;于仁 刊期: 2011年第07期
外科感染是危及外科患者健康并引起死亡的常见原因,腹腔内感染在外科感染中常见,也是院内感染较常见的疾病之一.胃肠外科的感染包括急性阑尾炎、结肠炎、坏死性小肠炎及盲肠炎等.腹腔内感染常用的治疗方法 包括外科手段和抗菌药物的应用,而后者是治疗中的重要一环.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前提条件是熟悉腹腔内感染的病原学特点及病原体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不能及早做出正确的病原学诊断,往往导致抗菌药物选择错误进而引起治疗失败.为了合理有效地使用抗菌药物,减少病原菌耐药性产生的风险,国内外进行了大量的相关研究并制定了一些诊疗的规范性文件.综合各项研究来看,腹腔内感染治疗的理论基础是引发特定部位感染的病原学特点、病原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以及基于两者治疗方案的选择.
作者:王辉;刘井波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评估淋巴结转移率(MLR)对胃癌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2009年间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根治性切除(pT4期患者除外)并具有完整随访资料的1247例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从准确性、均一性和适用性3个方面比较MLR分期和pN分期的预后价值.结果 MLR和pN均与送检淋巴结数目呈正相关(均P<0.01).不同MLR分期及不同pN分期患者5年累计生存率(5-YCSR)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进一步经多因素预后分析显示,MLR分期和pN分期均可作为独立的预后因素(均P<0.01).ROC曲线显示,MLR分期预测预后所对应的曲线下面积大于pN分期,但差异并未达到统计学意义(p>0.05).相同MLR组中不同pN组间5-YCSR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相同pN组中不同MLR组间5-YCSR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一pN分期患者,送检淋巴结数目不同,其5-YCSR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同一MLR分期患者5-YCSR则与送检淋巴结数目无关(P>0.05).结论 MLR是预测胃癌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MLR分期评估胃癌预后的准确性与pN分期相当,但均一性和适用性均优于pN分期.
作者:喻存俊;何雯婷;施伟;束永前;刘平 刊期: 2011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