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JAK2-STAT3-波形蛋白信号通路对结肠癌细胞增殖迁移的影响

徐建华;张超;唐波;郝迎学;陈军;刘涛;崔浩

关键词:结肠肿瘤, JAK2, STAT3转录因子, 波形蛋白, 细胞增殖, 细胞迁移
摘要:目的 探讨JAK2-STAT3-波形蛋白信号通路在结肠癌细胞增殖迁移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JAK2抑制剂AG490处理人结肠癌Lovo细胞株.采用MTT法进行细胞增殖实验;采用细胞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用免疫荧光染色和Western blot检测Lovo细胞中波形蛋白和磷酸化STAT3(P-STAT3)的表达水平.结果 AG490处理后,Lovo细胞增殖明显受到抑制,且呈剂量依赖性和时间依赖性(P<0.05).细胞划痕后24 h,AG490处理组(实验组)的细胞划痕宽度恢复20%,而对照组划痕宽度恢复60%(P<0.05).实验组Lovo细胞中P-STAT3和波形蛋白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5).结论 JAK2-STAT3-波形蛋白信号通路参与调控人结肠癌细胞的增殖和迁移.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直肠癌放射治疗的选择

    近年来,随着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的推广和综合治疗的规范应用,直肠癌的治疗效果得到提高.但由于其解剖特点,直肠癌在根治术后,局部复发仍是其治疗失败的主要表现方式.放疗或放化疗与根治性手术联合是直肠癌局部治疗的主要方法.放疗的目的主要为提高局部控制率、增加保肛的概率和功能、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及生活质量.

    作者:章真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中低位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后腹腔镜全直肠系膜切除术的短期疗效观察

    近年来.腹腔镜在结直肠癌手术中的应用迅速增多,有研究表明腹腔镜技术可以安全地应用于中低位直肠癌进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新辅助放化疗可以降低中低位直肠癌术后复发率、使肿瘤缩小、降低肿瘤分期、提高保肛率.目前,关于腹腔镜技术能否安全应用于接受放化疗的中低位直肠癌仍有待进一步阐明.

    作者:Denoya P;高显华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肠上皮间紧密连接与炎性肠病

    1972年Shorter等[1]首次提出肠道屏障功能障碍与炎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的发生可能有一定的关系.Hoilander[2]研究显示,紧密连接异常引起的肠上皮通透性增加在IBD发病机制中确实起了不容忽视的作用.从此,黏膜屏障和紧密连接在IBD发病机制和临床后果中的角色开始逐渐受到重视.

    作者:龚剑峰;李宁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胃癌患者术前钡剂造影检查对诊断和制订手术方式的临床价值

    目的 探讨胃癌患者术前钡剂造影检杏对诊断和制订手术方式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29例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单纯胃镜检查及胃镜联合钡剂造影检查对肿瘤位置和大小的判断结果与手术所见进行比较.结果 胃镜对贲门癌、胃体癌和胃窦癌的位置和范围判断的准确率分别为100%和78.4%、94.6%和86.5%以及98.1%和84.6%;胃镜联合钡剂造影检查判断的准确率则分别为100%和84.8%、100%和91.9%以及99.0%和90.4%;胃镜与胃镜联合钡剂造影检查对肿瘤位置和范围判断准确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胃镜判断贲门癌累及食管长度的准确率为60.6%,胃镜联合钡剂造影检查判断的准确率则为90.9%,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镜联合钡餐检查较之胃镜能更准确地预测食管受累的贲门癌患者开胸手术的可能性(P<0.05).结论 贲门癌患者术前有必要行钡剂造影检查以明确食管下端是否受累及受累长度,对选择手术入路有指导意义,而胃体癌和胃窦癌患者术前在胃镜能明确肿瘤位置和大小的情况下可不必行钡剂造影检查.

    作者:汪长健;赵广法;李清国;陈静贵;朱凯;师英强;傅红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耐药基因相关蛋白在胃癌术后辅助化疗及预后评价中的意义

    目的 探讨多药耐药基因(MDR)相关产物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对胃癌根治术后辅助化疗及预后评价的意义.方法 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99例胃癌组织中拓扑异构酶Ⅱ(ToPo Ⅱ)、多药耐药相关蛋白(MRP)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π)的表达,分析其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将TOPo Ⅱ阴性表达、MRP阳性表达和GST-π阳性表达作为3个可能的危险因素,并将本组患者分成高危耐药组(2~3个危险因素)和低危耐药组(0~1个危险阒素),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复发情况、生存率及辅助化疗的有效性.结果 ToPoⅡ阳性表达率为74.7%,与胃癌组织类型及分化程度有关:MRP阳性表达率为40.4%,与胃癌临床病理因素均无关;GST-π阳性表达率为49.5%.与患者性别和胃癌分化程度有关.3种蛋白各自表达的阳性组与阴性组比较,术后复发率、复发时间及5年生存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高危耐药组术后有25例(55.6%)复发,复发时间为(15.2±8.1)个月,与低危耐药组比较,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4.4%,P>0.05),但复发时间早于低危耐药组[(21.3±11.1)个月,P<0.05];两组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分别为44.4%和55.6%.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高危耐药组中化疗患者与未化疗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分别为45.8%和42.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危耐药组中化疗患者与未化疗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分别为70.4%和4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DR基因相关产物ToPo Ⅱ、MRP和GST-π的表达与胃癌根治术后辅助化疗的有效性有关,对于高危耐药的患者进行辅助化疗并不能改善预后.

    作者:俞鹏飞;郭剑民;徐琦;应杰儿;王晓稼;程向东;王新保;余传定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胃窦癌根治术后空肠间置代胃术

    胃窦癌患者经远端胃次全切除后,无论行Birroth Ⅰ或BirrothⅡ式吻合,均会对患者的消化吸收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常发生输入袢梗阻、输出袢梗阻、倾倒综合征、反流性食管炎等并发症.此外,幽门括约肌的丧失使食物迅速排空至小肠也会引起一系列症状.我院于2004年7-12月采用空肠间置代胃术治疗12例胃窦癌患者,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翔宇;梁寒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JAK2-STAT3-波形蛋白信号通路对结肠癌细胞增殖迁移的影响

    目的 探讨JAK2-STAT3-波形蛋白信号通路在结肠癌细胞增殖迁移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JAK2抑制剂AG490处理人结肠癌Lovo细胞株.采用MTT法进行细胞增殖实验;采用细胞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用免疫荧光染色和Western blot检测Lovo细胞中波形蛋白和磷酸化STAT3(P-STAT3)的表达水平.结果 AG490处理后,Lovo细胞增殖明显受到抑制,且呈剂量依赖性和时间依赖性(P<0.05).细胞划痕后24 h,AG490处理组(实验组)的细胞划痕宽度恢复20%,而对照组划痕宽度恢复60%(P<0.05).实验组Lovo细胞中P-STAT3和波形蛋白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5).结论 JAK2-STAT3-波形蛋白信号通路参与调控人结肠癌细胞的增殖和迁移.

    作者:徐建华;张超;唐波;郝迎学;陈军;刘涛;崔浩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评估适应证扩大后内镜黏膜切除术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的安全性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临床上已得到广泛应用.在韩国和日本,其适应证不断扩大.本研究旨在评估扩大适应证的安全性.

    作者:Jee YS;张辉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直肠癌术前新辅助放化疗的相关问题

    近年研究结果显示.借助术前新辅助放化疗提高局部进展期中低位直肠癌的局部控制率和保肛率.是直肠癌辅助治疗的新趋势[1].术前新辅助放疗或放化疗对直肠癌的局部治疗效果要优于单纯手术或手术后的放化疗[2].

    作者:李世拥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结直肠癌发病机制的分子学研究进展

    结直肠癌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恶性肿瘤之一.就全球而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处于上升趋势.据报道,美国2008年结直肠癌新增病例数为14.9万人,并有5万例患者死于结直肠癌相关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居所有肿瘤的第3位[1].

    作者:曹杰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腋下小切口技术在食管癌手术中的应用

    胸廓小切口即保留胸肌的胸廓前、后外侧切口应用于食管癌手术已有数十年历史.随着微创外科技术的发展及胸腔镜等设备的广泛应用,胸部小切口微创技术已有了新的拓展和应用.山东省胜利油田中心医院于2003年5月至2007年12月间采用腋下胸肌不切断小切口手术治疗了127例食管癌患者.现将其诊治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王庆安;王海宁;张海龙;李平;宋强;刘明林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Ⅱ期结直肠癌根治术淋巴结检出数目与患者预后的关系

    目的 探讨Ⅱ期结直肠癌根治术淋巴结检出数目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380例Ⅱ期结A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术后5年内出现复发或转移的56例患者与无复发转移者平均淋巴结检出数分别为9.5枚/例和16.3枚/例(P<0.01),术后5年内死亡的97例患者与健在者平均淋巴结检出数分别为11.1枚/例和16.7枚/例(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淋巴结检出大于或等于12枚/例组和小于12枚/例组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83.9%和62.0%(P<0.01),复发转移率分别为6.4%和25.7%(P<0.01),差异也均有统计学意义.单因素分析显示,Ⅱ期结直肠癌患者的预后与淋巴结检出数目有关(P<0.05).结论 淋巴结检出数目多少影响Ⅱ期结直肠癌患者的预后,淋巴结检出数目多者复发转移率低,生存率较高.

    作者:张兴茂;周志祥;梁建伟;王征;毕建军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关于论文二次发表的声明

    作者: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内镜辅助定位腹腔镜手术治疗胃肠道病变

    目的 探讨内镜辅助定位腹腔镜手术在胃肠息肉和小肿瘤中的应用.方法 对38例直径在2.0~3.5 cm之间的胃肠道息肉和肿瘤患者(病变位于胃13例,结肠25例)施行腹腔镜手术,术中首先利用内镜进行准确定位,然后行病变切除手术.结果 本组38例患者术中均准确定位,定位后行腹腔镜下胃壁楔形切除术7例,经小切口胃壁部分切除术6例,经小切口结肠壁部分切除术25例.所有患者术后恢复良好,未出现任何并发症,住院时间为(7.0±1.7)d.结论 对于2.0~3.5 cm之间的胃肠道息肉和肿瘤,内镜辅助定位腹腔镜手术安全有效,创伤小,恢复快,是一种很好的选择.

    作者:杨雪菲;李明伟;朱畅;胡海军;郭春华;夏利刚;潘凯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中低位直肠癌行套入式吻合保肛术371例临床经验

    目的 探讨套入式吻合保肛术式治疗中低位直肠癌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方法 对371例中低位直肠癌根治性切除行套入式结肠直肠黏膜吻合保肛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371例患者男224例、女147例.年龄21~99(平均57.9)岁.肿瘤下缘距肛缘5~8 cm;病理诊断直肠腺癌361例.其中高分化138例.中分化201例,低分化者11例,黏液腺癌11例,腺瘤癌变10例.TNM分期:Ⅰ期120例,Ⅱ期222例,Ⅲ期26例,Ⅳ期3例.术后12~24周时排便功能基本恢复到正常.术后随访率85.7%(318/371),中位随访时间为5.8年.术后发生吻合口瘘16例(4.3%),吻合口狭窄8例(2.1%);局部复发率为6.3%(20/318),术后总体5年生存率为69.7%.结论 套入式结肠直肠黏膜吻合保肛术式治疗中低位直肠癌,术后能使患者保留良好的肛门控便功能,是安全有效的直肠癌保肛术式之一.

    作者:李世拥;梁振家;苑树俊;于波;陈纲;左富义;白雪;陈光;魏晓军;徐一石;崔伟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2010中国结直肠肛门外科学术年会暨第十四届中日大肠肛门病学术交流会第二十届上海长海国际肛肠外科周

    作者: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直肠癌扩大淋巴结清除与传统手术的Meta分析

    侧盆腔淋巴结转移发生在10%~25%直肠癌患者,且与局部复发率增高、降低生存率有关.本Meta分析旨在评价在手术治疗的直肠癌病人中扩大的侧盆腔淋巴结清除的价值.

    作者:Georgiou P;蔡永华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结直肠癌组织中钙黏附素表达与淋巴结微转移的关系

    目的 探讨N0期结直肠癌组织中的上皮型钙黏附索(E-cad)表达与淋巴结微转移的关系.方法 应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62例病理证实的N0期结直肠癌患者548枚淋巴结中CK20 mRNA的表达;同时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结直癌组织中E-cad的表达:对上述两种指标的表达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本组62例结直肠癌患者CK20 mRNA阳性率(淋巴结微转移率)为38.7%(24/62);E-cad高表达率为51.6%(32/62).E-cad高表达与淋巴结微转移呈显著负相关(r=0.453,P=0.001);其中19例T1~2期患者中E-cad表达与微转移无相关性(r=016,P=0.946);43例T3~4患者中E-cad高表达与微转移呈显著负相关(r=382,P=0.007).结论 N0期结肠癌组织中E-cad表达与淋巴结微转移的发生具有密切相关性.

    作者:陈维香;费绍华;祝蕾;丁珺;伍健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2003-2009年《中华胃肠外科杂志》发表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文献情况分析

    目的 分析2003-2009年<中华胃肠外科杂志>发表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论文情况.方法 研究2003-2009年<中华胃肠外科杂志>42期期刊刊载的临床RCT文献,对每篇文献收稿时间、发表时间、引文总数、中文引文数、英文引文数、文章所属单位、单(或多)中心研究情况、研究阳性结论情况、研究中患者例数、基金资助情况、研究起始时间、研究结束时间、研究作者人数等指标进行分析.结果 2003-2009年<中华胃肠外科杂志>共刊出临床RCT文章80篇,期均RCT数1.6篇,RCT在所有临床研究类文献中占比为12%.80篇RCT研究的平均发文时滞为208 d,篇均引文数为8.6条,篇均研究对象数为118例(名),篇均研究周期为29.2个月.RCT研究中多中心研究7篇,单中心研究73篇,所有RCT研究均得出有阳性意义的结论.有基金资助的RCT研究17篇,占所有临床RCT数的21.3%.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发表临床RCT研究6篇,是多的单位.结论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重视刊载循证依据极强的临床RCT研究,此类研究对国内胃肠外科领域临床指南及诊疗规范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陆培华;李晨;潘瑶;许志勤;司淑萍;杜虎;吕锡东;时立平;陶国清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从个体化角度探讨直肠癌的治疗策略

    我国结直肠癌患者中约2/3是直肠癌患者[1].尽管目前对直肠癌的病因学研究和以手术切除、放射治疗和化学药物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取得了一定进展.但直肠癌的治疗仍然面临巨大挑战,患者总体5年生存率的改善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应当看到,国内外大多数医疗机构的医生们已经开始重视直肠癌的规范化治疗,但同时我们也发现,在直肠癌的治疗中也存在着个体差异,且个体差异决定了其治疗效果的不同.因而引出了肿瘤的规范化治疗和个体化治疗关系的问题.

    作者:顾晋 刊期: 2010年第04期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中山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