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健华;赵克;蒋仁秀;朱军;尹淑慧;孔玉珍;汤海燕
目的 了解胃癌手术切缘癌残留的病理特点,以探讨相应预防对策.方法 整理分析1964年12月至2004年12月间胃癌术后108例发生切端残留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08例手术切端残留癌患者占同期有完整资料的胃癌手术患者1670例的6.5%.男女比例为1.4:1.0:年龄23~82(中位年龄54)岁.根治性、姑息性胃癌切除术切端残留癌发生率分别为3.6%(48/1333)和17.8%(60/337)(P=0.000).早期和进展期胃癌切除术切端残留癌发生率分别为2.3%(3/129)和6.8(105/1541)(P=0.046).远、近端胃癌切除术切端癌残留率分别为4.5%(37/815)和8.0%(55/689)(P=0.000).胃上部癌、Borrmann Ⅲ、Ⅳ型、进展期癌、癌肿直径大于或等于5 cm、低和未分化癌以及癌肿侵破浆膜者,易发生癌残留(均P<0.05).结论 癌残留与患者病期及肿瘤的Borrmann分型、大小、分化程度和浸润深度有关.
作者:李威;孙晓卫;詹友庆;关远祥;陈映波;徐大志 刊期: 2009年第04期
肝脏是结直肠癌转移常见的靶器官.25%~30%的结直肠癌患者伴同时性肝转移,50%~75%的患者在结直肠癌晚期发生肝转移,并因此而死亡.结直肠癌肝转移(eolorectal cancer liver metastasis,CRLM)约占Ⅳ期结直肠癌的60%,不少国家将其作为一个单独疾病来对待.如欧洲成立了结直肠转移治疗组(European Colorectal Metastases Treatment Group,ECMTG)并制定了关于CRLM的共识:英国、加拿大、西班牙均对此有专家共识.
作者:王杉;叶颖江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生物降解吻合环(BAR)在肠道吻合术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回顾分析2002年1月至2008年7月间140例肠吻合术中使用BAR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38例完成手术吻合(2例因小肠管的口径太小致吻合失败),无手术死亡者.术后无吻合口出血及切口感染,但有2例(1.4%)分别于术后5 d和7 d 出现吻合口瘘,另有1例(0.7%)术后9 d出现肠梗阻.15例(13.8%)术后2周将BAR排出体外.80例(74.1%)术后3周排出,13例(12.1%)术后4周排出.随访3~83(平均38.6)个月,患者均未出现吻合口狭窄.结论 肠吻合术时使用BAR安全可靠.
作者:邱辉忠;吴斌;林国乐;肖毅 刊期: 2009年第04期
儿童继发性巨结肠多由肛门直肠畸形治疗不及时或肛门直肠畸形术后便秘等原因引起.也可继发于会阴创伤、直肠周围肿瘤压迫等原因引起的便秘.原发因素解除后,排便困难得以改善.经保守治疗,部分巨结肠可以逐渐缓解[1].我院2002年1月至2008年3月间手术治疗了13例经保守治疗无明显疗效的继发性巨结肠患儿,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现总结如下.
作者:李乐;陈亚军;张延冲;邱晓虹;阿里木江·阿不都热衣木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评价贝伐单抗联合IFL方案(伊立替康、氟尿嘧啶、亚叶酸钙)治疗既往接受过以草酸铂为主的化疗方案的进展期转移性结直肠癌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总结2004年7月至2006年6月间分别予以贝伐单抗联合IFL方案(A组,30例)和单纯使用IFL方案(B组,32例)进行化疗患者的治疗后反应率、治疗中不良反应和治疗前后血清肿瘤标志物的动态变化及随访1年的生存率.结果 A组和B组的有效率分别为30.0%和21.8%:疾病控制率分别为80%和50%.所有患者治疗前后肿瘤标志物的浓度均有明显变化(P<0.05),A组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出现明显的Ⅲ、Ⅳ度不良反应,两组间不良反应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患者1年存活率分别为26.7%和18.8%.中位疾病进展时间分别为5.9个月和3.9个月,中位总生存期分别为10.9个月和8.9个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单纯使用IFL方案相比.贝伐单抗联合IFL方案能进一步延长既往接受过以草酸铂为主化疗方案的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的生存时间,治疗耐受性良好.
作者:崔斐;陈锦章;万骋;陈斌;罗荣城;郑航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Toll样受体(TLRs)对原位结肠癌细胞免疫抑制性细胞因子的调控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分别采用RT-PCR和蛋白印迹法对HT-29细胞中TLRs mRNA及蛋白质的表达进行检测.ELISA法检测经LPS刺激后及NF.KB被抑制后,HT-29细胞所分泌的免疫抑制性细胞因子的改变.结果 HT-29细胞可表达不同TLRs,以TLR4的表达为高.经LPS刺激后,HT-29细胞中TLR4的mRNA和蛋白质水平,以及所分泌的转化生长因子(TGF)-β、VEGF、IL-8、CCL20和IL-6均显著升高(P<0.01 o TGF-β、VEGF、IL-8和CCL20的上调表达不能被NF-kB抑制剂吡咯烷二硫代氨基甲酸盐(PDTC)所抑制.但IL-6的上调表达则依赖于NF-kB的活性.结论 结肠癌细胞TLRs通过识别病原体相关模式分子,启动免疫抑制性细胞因子的表达,使肿瘤细胞逃避免疫监视.
作者:戚灶明;朱铁明;王坚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早期胃癌(EGC)临床病理特征和淋巴结转移规律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5年10月至2005年10月间经手术治疗的157例EGC的临床病理特征和淋巴结转移规律及患者3年、5年的生存率.结果 157例EGC患者有22例(14%)伴有淋巴结转移,其中黏膜癌2例(2.4%),仅累及N.淋巴结;黏膜下癌20例(27.0%),除累及N1淋巴结外,有7例同时累及N2淋巴结;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微小胃癌(直径小于或等于0.5 cm)者未见有淋巴结转移:直径小于或等于2.0 cm和大于2.0 cm的胃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6.4%和21.5%;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分化EGC未见淋巴结转移;中分化及低分化EGC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11.1%和20.9%;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有9例出现脉管癌栓,其中4例伴淋巴结转移.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大小、分化程度、浸润深度、脉管癌栓均为影响EGC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因素.伴有淋巴结转移的EGC患者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81.6%和79.5%,明显低于无淋巴结转移者的95.7%和93.2%(P<0.01).结论 EGC的淋巴结转移主要与肿瘤浸润深度、肿瘤大小、脉管癌栓及肿瘤分化程度密切相关.应根据淋巴结转移的风险合理选择EGC的治疗方式.
作者:武治铭;武爱文;李子禹;吴齐;张连海;吴晓江;宗祥龙;季加孚;步召德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问质瘤(GIST)I~床病理特点、手术治疗及预后.方法 对1997年4月至2008年6月间84例手术切除的GIST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评价预后.结果 84例GIST位于胃42例,小肠24例,食管5例,直肠6例,胃肠道外7例;肿瘤直径(5.6±4.8)cm,肿瘤组织免疫组织化学检测CD117阳性表达率为96.4%.79例行肿瘤完全切除,5例行姑息切除或肿瘤活检.78例获随访患者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2.0%、79.2%和72.0%,根据肿瘤直径和核分裂像计数分级的Fletcher恶性程度风险分级与生存率有密切关系(P<0.01).极低度风险组、低度风险组生存率与高度风险组生存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3及0.000).结论 GIST的Fletcher分级与患者术后生存率有关.对高度风险者.需积极施行切除范围较大的手术.
作者:张威;叶再元;邵钦树;王跃东;许晓东;赵仲生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结直肠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易发生肝转移.在临床诊断结直肠肿瘤时,15%~25%合并同时性肝转移:国内报道为5%~12%.复旦大学肿瘤医院的资料库显示,结直肠癌同时性肝转移的发生率为10.4%.本文重点综述结直肠癌肝转移的外科治疗和辅助化学治疗.
作者:蔡三军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评价超低位直肠癌行括约肌间切除手术(ISR)后的肛肠动力学变化、肛门功能及肿瘤根治效果.方法 总结分析2004年1月至2007年8月问施行ISR手术的30例超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30例患者肿瘤距肛缘2.5~4.0(平均3.4)cm.与术前比较,术后肛管静息压、肛门大收缩压和直肠大耐受容积明显降低(P<0.01),有27例(90.0%)患者术后肛门直肠抑制反射消失,且随着时间推移无明显恢复.按Williams的排便自制标准,术后3、6、12个月分别有86.7%、93.3%和96.7%的患者达到功能良好效果.全组患者随访1年至3年8个月,无死亡病例;未出现盆腔或吻合口局部复发、远处转移和吻合口瘘.10例术后出现肛周粪渍性湿疹,2例结肠黏膜脱出,1例肛管狭窄.结论 ISR超低位吻合保肛手术治疗低位直肠癌可以达到良好的根治性,并能较好地保留肛门功能.
作者:庄潮平;蔡高阳;李廷汉;王永全;陈维荣 刊期: 2009年第04期
20世纪70年代前.实体癌肝转移均被认为是姑息治疗的对象;80年代以后,一些学者相继报道结直肠癌肝转移行肝切除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近年来.结直肠癌肝转移的外科治疗已取得良好的效果.然而,胃癌肝转移外科治疗效果仍不理想.
作者:陈峻青 刊期: 2009年第04期
骶前静脉丛大出血(macroery flroblast of PVP,MPVP)是直肠癌根治手术中严重、难处理且危及生命的并发症,若处理不当,后果极严重.由于其来势闪猛、死亡率高,止血方法的选择一直受到临床的高度重视.我科1998年1月至2008年9月间在直肠癌根治术中发生MPVP 7例,分别采用医用胶止血纱布粘贴法、纱布填塞法、图钉钉压法、不锈钢片(简称钢片)压迫加图钉固定法止血.取得了满意的止血效果.
作者:虞立平;史文华;段建春;戴国芳;陈伟军;徐涌波;周林秋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评价结直肠癌肝转移不同类型及治疗策略对肝转移患者生存的影响.方法 回顾分析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000年1月1日至2008年6月31日收治的669例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的病例资料.结果 本组患者同时性肝转移379例,异时性[发生肝转移中位时间(21.0±19.6)个月]肝转移290例.患者性别、年龄和肠道原发病灶的部位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肝转移灶特征(累及肝叶类型、病灶个数和病灶直径)和术前CEA、CA19-9水平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切除肝转移灶253例,其中同时性肝转移123例,异时性肝转移130例.以2008年10月31日为随访终点,随访率100%.同时性肝转移和异时性肝转移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11和23个月(P<0.01).5年生存率分别为6.4%和11.4%(P<0.01):手术病例与各种非手术治疗(介入、化疗、射频、无水酒精注射和中医中药)病例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37个月和5~26个月(P<0.01);5年生存率分别为35.6%和0~3.6%(P<0.05).结论 手术治疗目前仍是结直肠癌肝转移的首选治疗措施;异时性肝转移患者生存率好于同时性肝转移.
作者:任黎;吕世旭;钟芸诗;许剑民;韦烨;樊嘉;钦伦秀;王建华;程洁敏;钱晟;秦新裕 刊期: 2009年第04期
肝脏是结直肠癌的主要远处转移器官.分期相同的结直肠癌.即使治疗措施完全相同,患者术后出现复发或转移的情况可能相去甚远.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分子水平存在差异.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迅速发展.通过对基因表达谱的研究,不断有新的基因被发现参与了结直肠癌肝转移.本文就近年来结直肠癌肝转移相关基因的研究热点与新成果作一综述.
作者:吕世旭;钟芸诗;许剑民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人可溶性血管内皮生长肉子受体1(sFlt-1)基因转染结肠癌Lovo细胞后对其细胞生长及培养上清液VEGF含量的影响.方法 使用脂质体介导方法把含sFlt-1基因的重组质粒pcDNA3-sFh-1转染Lovo细胞.通过RT-PCR及ELISA法鉴定sFlt-1的表达,MTT比色法及ELISA法检测该蛋白对Lovo细胞生长及VEGF含鼍的影响.结果 pcDNA3-sFlt-1成功转染Lovo细胞,ELISA法检测到转染后培养上清液中sFlt-1蛋白的表达,MTT实验显示此培养上清液可抑制Lovo细胞的生长,转染后2、14、21和28 d细胞培养上清的抑瘤率分别为(23.92±9.16)%、(13.98±10.21)%、(22.54±11.92)%和(33.43±9.34)%,与未转染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ELISA证实细胞培养上清中VEGF的含量降低,与未转染组比较,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 将sFlt-1基因转染至结肠癌Lovo细胞后,可获得具有生物活性的sFlt-1蛋白,抑制癌细胞生长.
作者:郑朝旭;吴荣耀;陈流华;谭敏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结直肠癌同期肝切除术合适的肝转移瘤切缘宽度.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4年8月至2004年12月行肝肠同期切除的39例同时性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患者根据肝转移瘤切缘宽度小于1cm和大于或等于1 cm分为A、B两组.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用Log-rank检验比较两组术后的生存期.结果 A组患者14例,B组患者25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原发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肝转移瘤数日和分布及大直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中位生存期分别为17和37个月(P<0.01),5年生存率分别为0和19.8%(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结直肠癌肝转移行同期肝切除术时应力争肝转移瘤切缘宽度大于或等于1 cm.
作者:向军;黄奕华;崔冀;黄美近;王磊;杨祖立;彭俊生;汪建平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总结骶尾部藏毛窦的诊断与手术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48例骶尾部藏毛窦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患者均有(12±5.6)年的骶尾部反复红肿破溃病史,其中21例曾误诊为肛瘘,18例曾误诊为皮脂腺囊肿.有37例患者可见2个以上窦口,2例可于术前体检时见到毛发自窦口钻出,21例于术中可见窦道内毛发.切口一期缝合和部分缝合及开放换药3组患者术后感染率分别为46.7%(7/15)、23.5%(4/17)和0(0/16).复发率分别为26.7%(4/15)、14.3%(2/17)和6_3%(1/16)(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藏毛窦极易误诊.完整切除囊壁及切口开放换药是治愈的关键.
作者:吕永成;韩洪秋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生长抑素类似物--奥曲肽治疗肠梗阻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120例肠梗阻患者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 与常规保守治疗组相比,加用奥曲肽治疗组临床症状改善明显,胃肠引流量减少,肛门排气时间缩短,治愈率提高,住院时间缩短(均P<0.01);然而,两组中转手术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奥曲肽.能明显改善肠梗阻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治疗成功率.
作者:张文斌;冷尹;王云海;李涛;文西年;肖开提;阿不都卡德尔;许新才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筛选结直肠癌细胞辐射敏感相关基因.方法 采用人全基因组表达谱芯片获得不同辐射敏感性的两株细胞(Lovo与SW480)之间的基因表达谱.分析比较两者之间基因的差异表达情况.结果 Lovo组与SW480组数据比较后.筛选出2倍以上差异表达基因中上调基因908个.其中在Lovo细胞组中较高表达的基凶有CEACAM5、THBSI、SERPINE2、ARL7和HPGD,与辐射敏感高度相关:下调基因1312个,其中在SW480细胞中较高表达的基因主要有SCD、NQ01、LYZ、KRT20和ATP1B1,与辐射抵抗有关.结论 采用基因方法研究结直肠癌辐射敏感性将更有利于辐射敏感相关基因的筛选.
作者:杨晓东;邢春根;龚巍;周丽英;吴永友;赵奎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钉合术(PPH)术后迟发性大出血的原因和诊治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08年6月问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7例PPH术后迟发性大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PPH术后迟发性大出血的发生率为1.8%(7/395).其中1例患者行手术8字缝扎止血:另外6例行急诊内镜下止血.其中3例单用高频电凝止血,2例通过高频电凝后于溃疡周围注射硬化剂,1例行高频电凝并用止血夹夹闭溃疡面,同时在溃疡周围注射硬化剂.6例内镜下止血的手术时间为(28±7)min,住院时间(1.5±1..22)d,医疗费用(1700±1016)元.所有患者均一次止血成功.随访至2008年8月,未见再次出血.结论 PPH术后迟发性大出血少见,急诊肠镜止血简单、有效.
作者:陈巍峰;姚礼庆;周平红;徐关东;张轶群;钟芸诗 刊期: 2009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