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吉;吴国豪
目的总结先天性巨结肠术后便秘复发的原因及再手术的治疗经验.方法分析 37例先天性巨结肠术后便秘复发再手术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37例患儿术后便秘复发的主要原因为肠管切除不足 14例,合并肠神经发育不良 6例,闸门综合征 5例,其他原因 12例.再手术后无 1例死亡;31例( 83.8%)获 6个月至 11年的随访.术后 15例排便 1~ 2次 /d, 7例 1次 /2 d, 6例 1次 /3 d;1例 Rehbein术者(该术式本身保留了过多的病变直肠)和 1例 Soaves术者(再手术后未及时行肛管扩张)每周排便 1~ 2次,仍间断使用缓泻剂;1例 Soaves术者术后有粪液污裤现象.均无大便失禁者.结论先天性巨结肠便秘复发的主要原因为肠管切除不足;复发后再手术效果良好.
作者:易斌;黄姗;王小林;魏明发;翁一珍;袁继炎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评估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C( VEGF- C)、淋巴管密度( LMVD)与结肠癌临床病理指标及预后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 44例原发结肠癌 VEGF- C和 VEGF受体- 3( VEGF R- 3)表达,计数 LMVD,分析上述指标与临床病理指标和预后的关系.结果本组结肠癌 VEGF- C阳性表达率为 43.2%( 19/44), LMVD为 10.14± 4.19. VEGF- C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 P=0.003)、淋巴结转移( P=0.002)和 Dukes分期( P=0.001)相关. LMVD与淋巴结转移( P=0.001)和 Dukes分期( P=0.001)相关. VEGF- C表达阳性组 LMVD为 11.34± 4.83,高于 VEGF- C表达阴性组的 9.24± 3.48,但 VEGF- C与 LMVD无相关性( P=0.105). VEGF- C阳性组患者生存率明显低于阴性组( P=0.0225), LMVD阳性组患者生存率明显低于阴性组( P=0.0036).远处转移( P=0.0004)、淋巴结转移( P=0.021)和 LMVD( P=0.0469)可以作为结肠癌独立的预后因素.结论 VEGF- C和 LMVD对于判断结肠癌侵袭性和预后有重要参考价值. LMVD可以作为判断结肠癌预后的独立指标.
作者:姜金波;李雪梅;张维东;朱民;寿楠海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研究结肠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收集 1982- 2002年收入院的 1075例结肠癌患者的病例资料,建立病例统计的量化表格及其相应的 Foxpro6.0+关系型数据库结构,将统计结果输入数据库中进行整理,用 SPSS 11.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本组男女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5).全组中位年龄 58岁, 40岁以上者占 90.8%.右结肠癌占 64.7%,高、中分化腺癌占 69.8%,黏液癌占 13.6%.肿瘤 TNM分期Ⅰ期 8.1%,Ⅱ期 45.0%,Ⅲ期 26.5%,Ⅳ期 20.3%. 5年及 10年生存率分别为 61.9%和 53.0%.结论 40岁以后患结肠癌风险明显加大,右结肠患病率高于左结肠,总体生存率比较高.
作者:李晓霞;逯晓波;刘建利;李科;董全进;王辉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如何提高老年胃癌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 EN)的耐受性.方法对 68例老年胃癌患者术后 EN的耐受性进行多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不能耐受术后早期 EN的患者 21例 (30.9% ).术后 EN开始时间、营养液的浓度、输入量和手术方式是影响其耐受性的重要因素.根据患者接受营养的形式分为 EN组( 19例)、 EN加肠外营养( PN)组( 28例)和 PN组( 21例),并进行预后比较;EN组较 PN组并发症发生率降低、住院时间缩短( P< 0.05).结论控制术后 EN开始时间、小剂量、低浓度及选用短肽型 EN液可提高老年胃癌患者对 EN的耐受性.
作者:谢小平;揭志刚;李映良;廖信芳 刊期: 2005年第06期
患者,女, 12岁.入院前 3 h左侧腰部及臀部摔伤,感左侧腰部及左上腹部疼痛,当时并不剧烈,可以忍受,并继续打扫教室后步行 15 min回家;但随后疼痛呈进行性加剧,并呕吐 1次而于 2001年 9月 7日入院.入院检查:生命体征及心肺未见异常.
作者:李平;王方雄;刘立洪;涂杨娥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肿瘤抗原相关基因 MPS- 1在胃癌组织和细胞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RT- PCR)和 Western印迹,检测 42例胃癌组织及其相应正常黏膜组织以及 AGS、 MKN- 45、 SGC 7901、 KATOⅢ、 N- 87和 SNU- 1 6株胃癌细胞中 MPS- 1的表达情况.结果 MPS- 1 mRNA在胃癌组织和细胞株中均有表达. MPS- 1 mRNA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为 1.37± 0.87,明显高于其在相应正常黏膜组织中的表达( 0.99± 0.67, P< 0.01). MPS- 1的表达与肿瘤的临床分期相关, TNM分期为Ⅲ、Ⅳ期标本中的表达明显高于Ⅰ、Ⅱ期的标本( P< 0.05);但与肿瘤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大小和分化程度无关.同时, MPS- 1在 6株胃癌细胞中的表达高于胃正常黏膜上皮细胞 GES- 1, RT- PCR与 Western印迹结果一致.结论胃癌抗原相关基因 MPS- 1可能在胃癌的恶性转变中发挥一定的作用,为今后胃癌免疫治疗提供了又一新的靶点.
作者:王运伟;朱正纲;刘炳亚;顾琴龙;李建芳;瞿颖;陈雪华;林言箴 刊期: 2005年第06期
胃肠道手术后,予以有效的胃肠减压和肠内营养有利于手术后的恢复.传统方法是经双侧鼻腔置入胃肠减压管和空肠营养管,或者经鼻置入胃肠减压管、经小肠造瘘置入肠内营养管,以减轻吻合口张力和供给营养 [1].但经鼻置管给患者带来诸多不适和增加感染机会.我们设计了一种集胃肠减压和肠内营养功能于一身的双腔管(硅胶管)应用于临床,现将应用体会报道如下.
作者:蔡宏俊;向美玲;胡俊波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 80岁以上高龄结直肠癌患者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 32例 80~ 92岁老年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 26例实施根治性切除手术.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74%,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 2例( 7.9%)局部复发, 8例( 30.8%)出现肝、肺及其他部位转移. 3、 5年生存率分别为 88%和 59%.另外 6例予以姑息治疗.结论对 80岁以上老年性结直肠癌患者手术治疗仍可以获得良好效果.
作者:刘超;徐琳;刘宝善;燕锦;左明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观察大鼠失血性休克复苏后小肠杯状细胞在肠黏膜重建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SD大鼠 49只,每只重 250~ 300 g,分实验和对照两组,实验组再分为 6个组,分别为休克复苏后 1、 3、 6、 12、 24和 36 h组;各组留取回肠黏膜,观察休克复苏后早期不同阶段肠黏膜的形态改变、杯状细胞数量变化和肠三叶因子- 3( TFF3)的含量.结果休克后肠黏膜明显损伤, 3 h始肠黏膜出现损伤后修复现象,表现为杯状细胞聚集于损伤的肠黏膜表面;12 h后大部分黏膜细胞被杯状细胞覆盖,杯状细胞呈过分泌现象;24 h肠黏膜表面细胞连续性得到恢复.黏膜杯状细胞数量 24 h内从 243± 13下降到 157± 9,下降了 35.4%( r=- 0.910, P< 0.01);36 h组细胞数量明显回升,但仍低于对照组( t=4.01, P< 0.01). TFF3含量在 12 h前明显升高, 24 h有所下降,但仍高于对照组( t=3.24, P< 0.05).结论杯状细胞可能在肠黏膜损伤后的重建过程中起关键作用;TFF3的高表达可能是促进肠黏膜早期重建的重要因素.
作者:常建星;陈双;蒋龙元;马丽萍;常瑞明;黄子通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直肠癌 Dixon术后局部复发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 1990- 2004年行 Dixon术后局部复发 3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患者复发时间为术后 3- 20(平均 8.8)个月, 1年内复发者 26例.复发部位为吻合口 27例,会阴部 2例,吻合口周围 2例. Dukes A期 3例, B期 18例, C期 10例.乳头状腺癌 4例,低分化管状腺癌 8例,黏液腺癌 16例,未分化癌 2例,鳞癌 1例.肿瘤远切缘距离 3 cm以内者 25例,超过 3 cm者 6例.结论 Dukes B、 C期和黏液腺癌及肿瘤远切缘距离 3 cm以内的直肠癌患者 Dixon术后易出现局部复发.
作者:盛宇伟;任建强;孟庆浩;刘浩 刊期: 2005年第06期
患者男, 65岁.因左上腹绞痛 15 h,伴恶心、呕吐于 2004年 9月 13日入院.患者 13年前曾因胃溃疡而行胃大部切除术,术后短期内恢复良好,但出院数月后开始出现左上腹绞痛,并放射到同侧背部,伴恶心、呕吐,呕吐物均为胃内容物,有时可自行缓解,有时需经胃肠减压治疗方使病情缓解.
作者:薛连才;王树地;姜兴朝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谷胱甘肽- S-转移酶π (GST-π )和 DNA拓扑异构酶Ⅱ-α (Topo Ⅱ-α )在肿瘤的表达及其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学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免疫组化) ABC法检测 GST-π和 Topo Ⅱ-α在 60例结直肠癌、癌旁组织和 15例正常结肠黏膜中的表达并分析其意义.结果 GST-π和 Topo Ⅱ-α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 90.0%和 86.7%,显著高于癌旁组织和正常黏膜( P< 0.01). GST-π和 Topo Ⅱ-α表达强度与肿瘤大小和组织学类型无关( P >0.05),但与肿瘤的临床分期、分化程度和淋巴结转移与否密切相关( P< 0.01). GST-π在低分化癌组织中高表达;Topo Ⅱ-α在高分化癌组织中的表达强度高于低分化癌( P< 0.01).结论 GST-π和 Topo Ⅱ-α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与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有关,可作为衡量肿瘤恶性程度和预后的指标之一.
作者:欧希龙;孙为豪;胥明;曹大中;俞谦;俞婷;孙运良;江洁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了解<中华胃肠外科杂志>载文与引文及著者的特点.方法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 2002- 2004年<中华胃肠外科杂志>的载文、引文和著者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3年载文 546篇,期均载文量 34,篇密度为 0.44,平均发表时滞 7.52个青岛大学医学院图书馆基金项目论文占 14.3%;著者来自 28个省、直辖市及中国香港,合著率 88.88%,合作度 4.18;92%的论文有引文, 93.78%的引文来自期刊,引文语种主要为英文,普莱斯指数为 60.1%.结论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是一个高质量的学术期刊,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积极推动着我国胃肠外科的发展和建设.
作者:周晓彬;滕洪松 刊期: 2005年第06期
局部切除治疗早期低位直肠癌,因其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低已被外科医生普遍接受.现对我院 1990年 1月至 2000年 2月 59例低位直肠癌患者经肛门局部切除的效果进行分析.
作者:路直美;陈继贵;徐俊;王倩;陈华荣;陈超 刊期: 2005年第06期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直肠癌术后生活质量的重视,低位直肠癌的重建方式成为临床研究热点.我院自 1997年 1月至 2003年 12月施行直肠癌前切除保肛术 28例,其中外翻式结直肠吻合保肛术 15例,现将临床资料完整的 12例报告如下.
作者:徐世明;冉正容;刘泽战;胡友超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用基因芯片技术研究胃癌 (T)和癌旁黏膜 (P)与距癌远端切缘胃黏膜 (C)基因表达谱差异,筛选与早期癌变相关的基因.方法利用国际学术界公认的标准化 Affymetrix公司生产的 U133A基因芯片分别检测 T和 P及 C基因表达谱,并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1)T与 C比较差异 4倍以上共有 766个基因,其中表达上调 [信号比的对数值 (SLR)>2]有 530个,表达下调 (SLR<- 2)有 236个;(2)P与 C比较差异 4倍以上共有 64个基因,其中表达上调 (SLR >2)有 50个,表达下调 (SLR<- 2)有 14 个;(3)T和 P同时与 C比较 (T、 P两者之一差异 4倍以上 )共有 143个相同的基因,其中表达上调 (SLR >2)有 108个,表达下调 (SLR<- 2)有 35个.结论癌旁黏膜在基因表达水平上显示 143个基因与胃癌表达的基因相同,提示这些基因可能与早期胃癌癌变的启动和演化有关.
作者:余传定;许沈华;牟瀚舟;姜志明;朱赤红;刘祥麟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贲门癌近端胃切除间置空肠长度对预防反流性食管炎的影响.方法采用信封法将 80例贲门癌患者随机分为: A组( 40例),间置空肠长度为 20~ 25 cm;B组( 40例),间置空肠长度大于 40 cm.术后对两组病例分别作胃镜和消化道 X线钡餐造影,并于术后 7 d和 2~ 3个月后行连续 24 h食管 pH值监测,同时观察临床自觉症状,以评价食管反流的情况.结果 A组 5例( 12.5%)术后出现反流性食管炎. B组 24 h食管 pH值显著高于 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1).结论间置空肠长度以大于 40 cm以上为好.
作者:詹华;潘晓明;林忠民;王长春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研究乌司他丁能否减轻化疗的不良反应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将 40例胃肠道肿瘤术后患者随机分成乌司他丁治疗组和空白对照组.所有患者在化疗前 1 d及下次化疗前空腹抽血检测白介素 6( IL- 6)和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治疗组患者每天化疗前滴注乌司他丁 15万 U,连续 5 d;对照组患者每天化疗前滴注生理盐水;对比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和治疗前后 IL- 6、 TNF-α水平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临床病理特征无差别.对照组白细胞下降、皮肤毒性、脱发的发生率比治疗组高,两组比较分别为 P=0.049, P=0.026和 P=0.032.治疗组患者化疗后 IL- 6的水平下降,与化疗前比较, P=0.033;TNF-α的水平化疗前后无明显变化.对照组治疗前后 IL- 6及 TNF-α的水平均无明显变化.结论乌司他丁能减轻化疗后的一些常见不良反应,其机制可能是通过降低炎症因子 IL- 6的水平而发挥作用的.
作者:何裕隆;邓艳红;黄美近;赵继宗;蔡世荣;张常华;詹文华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总结十二指肠旁疝( PDH)的诊治经验.方法回顾分析 1962- 2003年间经外科手术治疗的 16例 PDH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患者平均年龄 36岁.左侧 PDH( Landzert隐窝) 13例,右侧 PDH( Waldeyer隐窝) 3例. 10例患者平时无任何临床症状;3例患者在饱食后、 13例患者在剧烈运动或突然改变体位后出现上腹剧烈疼痛.腹部 X线检查提示 12例为完全或不完全性肠梗阻. B型超声及 CT显示, 6例左上腹胰腺和胃之间有扩张的囊性空肠袢.术前误诊率 87.5%. 16例均行手术治疗,术后 10- 13 d痊愈.经 2- 4年随访,均无疝复发.结论 PDH误诊率高,积极手术探查是正确诊断和治疗成功的关键.
作者:杨维良;闫朝岐;刘涛;赵志;张建国;裴建华 刊期: 2005年第06期
应用 H2受体拮抗剂和质子泵抑制剂以后,溃疡的治愈已不再困难,但愈合后 1年的复发率相当高,即使采用药物长期维持治疗,一旦停药仍不能避免溃疡复发.现已经确认,根治幽门螺杆菌( Hp)可促进溃疡愈合和预防溃疡复发.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 non- steroidal anti- inflammatory drug, NSAID)几乎无一例外都可引起胃十二指肠损害,国外文献报道, 80%的胃肠道损害源于 NSAID的应用,对长期服用 NSAID的患者行胃镜检查,溃疡发现率达 20%以上.因此,治疗消化性溃疡的原则应该是:停止使用 NSAID,除应用抑酸药外,对 Hp阳性的患者,不论初发或复发都应该根除 Hp.
作者:陈道达 刊期: 2005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