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连才;王树地;姜兴朝
目的总结先天性巨结肠术后便秘复发的原因及再手术的治疗经验.方法分析 37例先天性巨结肠术后便秘复发再手术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37例患儿术后便秘复发的主要原因为肠管切除不足 14例,合并肠神经发育不良 6例,闸门综合征 5例,其他原因 12例.再手术后无 1例死亡;31例( 83.8%)获 6个月至 11年的随访.术后 15例排便 1~ 2次 /d, 7例 1次 /2 d, 6例 1次 /3 d;1例 Rehbein术者(该术式本身保留了过多的病变直肠)和 1例 Soaves术者(再手术后未及时行肛管扩张)每周排便 1~ 2次,仍间断使用缓泻剂;1例 Soaves术者术后有粪液污裤现象.均无大便失禁者.结论先天性巨结肠便秘复发的主要原因为肠管切除不足;复发后再手术效果良好.
作者:易斌;黄姗;王小林;魏明发;翁一珍;袁继炎 刊期: 2005年第06期
胃十二指肠溃疡出血是消化道溃疡病常见的并发症,也是溃疡病主要死亡原因之一,其中以十二指肠溃疡出血更为多见 [1,2].但是,由于 H2受体阻滞剂、泵离子拮抗剂、幽门螺杆菌消除剂的临床应用以及内镜止血技术的广泛开展,绝大部分十二指肠溃疡出血患者均可得到有效的止血治疗,真正需要急诊手术治疗的患者明显减少. Thomopoulos等 [2]分析了过去 15年间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 668例病例,发现溃疡病出血患者行急诊外科手术止血治疗的比例已从 80年代的 14%下降到了 5.3%,病死率也从 3.3%下降到了 2.4%.因此,如何正确把握十二指肠溃疡大出血外科治疗的适应证,合理选择手术时机和手术方式,将有助于提高其治疗水平.
作者:余佩武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总结十二指肠旁疝( PDH)的诊治经验.方法回顾分析 1962- 2003年间经外科手术治疗的 16例 PDH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患者平均年龄 36岁.左侧 PDH( Landzert隐窝) 13例,右侧 PDH( Waldeyer隐窝) 3例. 10例患者平时无任何临床症状;3例患者在饱食后、 13例患者在剧烈运动或突然改变体位后出现上腹剧烈疼痛.腹部 X线检查提示 12例为完全或不完全性肠梗阻. B型超声及 CT显示, 6例左上腹胰腺和胃之间有扩张的囊性空肠袢.术前误诊率 87.5%. 16例均行手术治疗,术后 10- 13 d痊愈.经 2- 4年随访,均无疝复发.结论 PDH误诊率高,积极手术探查是正确诊断和治疗成功的关键.
作者:杨维良;闫朝岐;刘涛;赵志;张建国;裴建华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原癌基因蛋白质 c- met核酶基因对胃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将含 c- met核酶基因的 U1/met292质粒转染至胃癌肝转移的 SGC- 7901亚系 L2细胞株,检测其对 L2亚系细胞增殖能力、细胞周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 c- met蛋白及肝转移能力的影响.结果转染 c- met核酶基因对细胞增殖能力、细胞周期没有明显影响,但同 L2亚系相比,其 VEGF、 c- met蛋白表达明显下降( P< 0.05),其肝转移能力明显减弱( P< 0.05).结论抑制胃癌细胞 c- met的过度表达,将可能起到预防与治疗胃癌细胞肝转移的作用.
作者:秦荣;何振平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研究结肠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收集 1982- 2002年收入院的 1075例结肠癌患者的病例资料,建立病例统计的量化表格及其相应的 Foxpro6.0+关系型数据库结构,将统计结果输入数据库中进行整理,用 SPSS 11.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本组男女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5).全组中位年龄 58岁, 40岁以上者占 90.8%.右结肠癌占 64.7%,高、中分化腺癌占 69.8%,黏液癌占 13.6%.肿瘤 TNM分期Ⅰ期 8.1%,Ⅱ期 45.0%,Ⅲ期 26.5%,Ⅳ期 20.3%. 5年及 10年生存率分别为 61.9%和 53.0%.结论 40岁以后患结肠癌风险明显加大,右结肠患病率高于左结肠,总体生存率比较高.
作者:李晓霞;逯晓波;刘建利;李科;董全进;王辉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评价高龄患者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后的肛门控便功能.方法对年龄在 75岁以上、肿瘤距肛缘 7 cm以下、采用保肛手术治疗的 39例低位直肠癌患者,按吻合口位置和手术方式分组,研究术后控便情况.结果患者排便次数达到正常的时间为术后( 9.8± 2.9)个月.肛门控便情况和直肠测压结果在低位吻合组与超低位吻合组及肛管吻合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0.05);肛管吻合组与超低位吻合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贮袋组术后( 7.7± 1.7)个月排便次数趋于正常,与直吻组( 10.6± 2.8)个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1);术后 36.1%的患者出现 I度失禁的表现,贮袋组与直吻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保肛术后贮袋组直肠测压指标优于直吻组.结论高龄患者采用结肠贮袋直肠肛管吻合术能够明显改善近期的控便功能.
作者:鲁兵;傅传刚;刘连杰;刘玉祥;邢俊杰;孟荣贵;金国祥;喻德洪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 iNOS)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在结肠癌中的表达特点及其与临床病理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 SP法检测结肠腺癌 iNOS、 VEGF、Ⅳ型胶原及 FⅧ Ag的表达情况.结果 45例结肠癌 iNOS和 VEGF蛋白的阳性率分别为 76%和 80%.两者呈正相关共同作用于肿瘤间质血管,致微血管密度( MVD)增多.结肠癌 iNOS 阳性的 MVD值为 37.0± 5.7;阴性的则为 30.5± 4.9.结肠癌 VEGF阳性的 MVD值为 39.5± 8.5;阴性的则为 30.7± 4.4. VEGF的表达与肿瘤的侵袭、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有关,但与患者的年龄、性别和组织分型无关.结论 iNOS和 VEGF的表达与结肠癌的血管生成和侵袭转移密切相关.
作者:殷平;邱兴烽;刘忠臣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研究 cyclinD1、 ki67和 Bcl- 2在胃肠道间质瘤(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s)中的表达及与其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免疫组化)染色方法检测 59例手术切除 GISTs标本;并分析 cyclinD1、 ki67和 Bcl- 2与 GISTs预后的关系.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 cyclinD1(P=0.0441)、 Ki67标记指数≥ 5% (P< 0.0001)、 Bcl- 2强阳性表达 (P=0.0432)均与预后相关.多因素分析显示 Ki67标记指数≥ 5%是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 cyclinD1与 Bcl- 2免疫组化染色呈正相关( r=0.273,P< 0.05).结论 cyclinD1、 Ki67标记指数和 Bcl- 2可作为 GIST预后的预测指标;Ki67标记指数可作为独立的预测指标.
作者:孙梅;张兴义;邹洪杰;孙亚欣;李东复 刊期: 2005年第06期
局部切除治疗早期低位直肠癌,因其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低已被外科医生普遍接受.现对我院 1990年 1月至 2000年 2月 59例低位直肠癌患者经肛门局部切除的效果进行分析.
作者:路直美;陈继贵;徐俊;王倩;陈华荣;陈超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观察大鼠失血性休克复苏后小肠杯状细胞在肠黏膜重建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SD大鼠 49只,每只重 250~ 300 g,分实验和对照两组,实验组再分为 6个组,分别为休克复苏后 1、 3、 6、 12、 24和 36 h组;各组留取回肠黏膜,观察休克复苏后早期不同阶段肠黏膜的形态改变、杯状细胞数量变化和肠三叶因子- 3( TFF3)的含量.结果休克后肠黏膜明显损伤, 3 h始肠黏膜出现损伤后修复现象,表现为杯状细胞聚集于损伤的肠黏膜表面;12 h后大部分黏膜细胞被杯状细胞覆盖,杯状细胞呈过分泌现象;24 h肠黏膜表面细胞连续性得到恢复.黏膜杯状细胞数量 24 h内从 243± 13下降到 157± 9,下降了 35.4%( r=- 0.910, P< 0.01);36 h组细胞数量明显回升,但仍低于对照组( t=4.01, P< 0.01). TFF3含量在 12 h前明显升高, 24 h有所下降,但仍高于对照组( t=3.24, P< 0.05).结论杯状细胞可能在肠黏膜损伤后的重建过程中起关键作用;TFF3的高表达可能是促进肠黏膜早期重建的重要因素.
作者:常建星;陈双;蒋龙元;马丽萍;常瑞明;黄子通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用基因芯片技术研究胃癌 (T)和癌旁黏膜 (P)与距癌远端切缘胃黏膜 (C)基因表达谱差异,筛选与早期癌变相关的基因.方法利用国际学术界公认的标准化 Affymetrix公司生产的 U133A基因芯片分别检测 T和 P及 C基因表达谱,并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1)T与 C比较差异 4倍以上共有 766个基因,其中表达上调 [信号比的对数值 (SLR)>2]有 530个,表达下调 (SLR<- 2)有 236个;(2)P与 C比较差异 4倍以上共有 64个基因,其中表达上调 (SLR >2)有 50个,表达下调 (SLR<- 2)有 14 个;(3)T和 P同时与 C比较 (T、 P两者之一差异 4倍以上 )共有 143个相同的基因,其中表达上调 (SLR >2)有 108个,表达下调 (SLR<- 2)有 35个.结论癌旁黏膜在基因表达水平上显示 143个基因与胃癌表达的基因相同,提示这些基因可能与早期胃癌癌变的启动和演化有关.
作者:余传定;许沈华;牟瀚舟;姜志明;朱赤红;刘祥麟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 80岁以上高龄结直肠癌患者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 32例 80~ 92岁老年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 26例实施根治性切除手术.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74%,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 2例( 7.9%)局部复发, 8例( 30.8%)出现肝、肺及其他部位转移. 3、 5年生存率分别为 88%和 59%.另外 6例予以姑息治疗.结论对 80岁以上老年性结直肠癌患者手术治疗仍可以获得良好效果.
作者:刘超;徐琳;刘宝善;燕锦;左明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穿孔、出血和狭窄是胃十二指肠溃疡病的严重并发症.尽管新型 H2受体拮抗剂和 H+- K+- ATP酶质子泵抑制剂药物明显提高了溃疡病的治愈率,使溃疡择期手术率下降 50%~ 60%,但溃疡并发急性穿孔和出血的发生率并没有下降,近年来反而略呈上升趋势 [1].很显然,面临新型强效抑酸药物的问世、治疗观念的转变、新的手术器械的应用和对新微创概念的理解,应该对溃疡严重并发症的外科治疗有一个新的认识.
作者:李世拥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总结原发性小肠肿瘤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 1981- 2003年 38例原发性小肠肿瘤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良性肿瘤 6例,恶性肿瘤 32例;良、恶性比例 1.0 ∶ 5.3.肿瘤位于十二指肠者 18例,空肠 8例,回肠 12例.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腹部肿块、消化道出血、肠梗阻和黄疸.诊断符合率:内镜检查 68.2%( 15/22),小肠钡餐造影或吞碘剂造影 64.0%( 16/25). 38例均行手术治疗. 32例恶性肿瘤患者平均生存时间( 31± 17)个月, 6例良性肿瘤患者 2例失访, 4例存活至今.结论原发性小肠肿瘤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内镜和 X线钡餐造影检查诊断率高,主要为手术治疗.
作者:覃小雄 刊期: 2005年第06期
患者男, 65岁.因左上腹绞痛 15 h,伴恶心、呕吐于 2004年 9月 13日入院.患者 13年前曾因胃溃疡而行胃大部切除术,术后短期内恢复良好,但出院数月后开始出现左上腹绞痛,并放射到同侧背部,伴恶心、呕吐,呕吐物均为胃内容物,有时可自行缓解,有时需经胃肠减压治疗方使病情缓解.
作者:薛连才;王树地;姜兴朝 刊期: 2005年第06期
患者,女, 12岁.入院前 3 h左侧腰部及臀部摔伤,感左侧腰部及左上腹部疼痛,当时并不剧烈,可以忍受,并继续打扫教室后步行 15 min回家;但随后疼痛呈进行性加剧,并呕吐 1次而于 2001年 9月 7日入院.入院检查:生命体征及心肺未见异常.
作者:李平;王方雄;刘立洪;涂杨娥 刊期: 2005年第06期
应用 H2受体拮抗剂和质子泵抑制剂以后,溃疡的治愈已不再困难,但愈合后 1年的复发率相当高,即使采用药物长期维持治疗,一旦停药仍不能避免溃疡复发.现已经确认,根治幽门螺杆菌( Hp)可促进溃疡愈合和预防溃疡复发.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 non- steroidal anti- inflammatory drug, NSAID)几乎无一例外都可引起胃十二指肠损害,国外文献报道, 80%的胃肠道损害源于 NSAID的应用,对长期服用 NSAID的患者行胃镜检查,溃疡发现率达 20%以上.因此,治疗消化性溃疡的原则应该是:停止使用 NSAID,除应用抑酸药外,对 Hp阳性的患者,不论初发或复发都应该根除 Hp.
作者:陈道达 刊期: 2005年第06期
100多年来,尽管胃肠道手术的吻合方法有很大改进,但吻合效果仍不十分理想.现综合介绍胃肠道吻合的发展历程,以探讨其发展趋势.
作者:黄从云;彭淑牖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 MVT)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 23例 MV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3例患者中男 17例,女 6例;平均年龄 42岁.有 20例为急性 MVT,症状包括腹痛腹胀、恶心呕吐、便血等.彩色多普勒超声的检出率 94.1%;腹部 CT的检出率 100%.非手术治疗包括抗凝、溶栓及对症等,治愈率 81.8% (9/11例 );手术治疗 12例,包括肠切除和 Fogarty导管经肠系膜切缘的静脉分支切除肠系膜静脉血栓;手术并发症 33.3% (4/12例 ),其中顽固性腹水 2例,进食后腹痛 2例.住院期间死亡 2例 (8.7% ).随访 2个月至 9年,复发 3例,系出院后自行停用抗凝药物;死亡 3例,死因分别为心肌梗死、肝癌和肝硬化.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和 CT扫描对 MVT的早期诊断有较高的诊断价值;抗凝治疗和手术是 MVT有效的治疗手段.
作者:王劲松;姚陈;王深明;吕伟明;林勇杰;李晓曦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胃癌并多发性肝转移外科治疗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胃癌并多发性肝转移 11例的临床资料.结果全部病例均行相对根治性远端胃大部切除并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无手术死亡.术后中位生存时间 12.5个月. 8例死于肝转移, 3例死于腹膜转移.结论对加以选择的胃癌并多发性肝转移患者实施相对根治性胃切除并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可延长生存期.
作者:孙振华;黄跃南;谷金宇;秦华东;张建国;果永海 刊期: 2005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