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弥散张量成像在颅脑病变周围水肿带内纤维显示局限性分析

王勇;张洪亮;仇波;王运杰;王义宝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 弥散, 脑疾病, 水肿, 局限性
摘要:目的 探讨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在颅脑病变周围水肿带纤维显示的局限性.方法 对21例脑瘤病人术前均行DTI扫描并以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iffusion tensor tractography,DTT)重建颅脑病变周围水肿带纤维,比较所得结果与病人术前症状的符合程度.5例病人术后复查DTI,对比手术前后DTT与病人手术前后症状变化.结果 DTI能无创显示颅内神经纤维的三维走行,但在水肿带纤维显示方面存在一定局限性,主要表现为纤维显示缺失、断裂等,与临床症状不符.结论 术前应用DTI技术指导神经外科手术时,应充分考虑到DTI在颅脑病变周围水肿带纤维显示的局限性.应寻求更先进的数据扫描和重建方法真实显现水肿带纤维,更好指导手术.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计算机辅助认知训练对脑卒中后失语病人语言功能恢复的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计算机辅助认知训练对脑卒中后失语病人语言功能和认知能力恢复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40例脑卒中后失语病人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对照组(n=20)和观察组(n=20),两组分别于治疗前、治疗2个月后,采用汉语标准失语症检查法(CRRCAE)和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进行语言功能和认知能力评测.结果 观察组在治疗2个月后在听理解、复述、朗读、阅读理解和MMSE方面均好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计算机辅助认知训练可提高脑卒中后失语病人的语言功能和认知能力.

    作者:张茹;赵亚军;袁海花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弥散张量成像在颅脑病变周围水肿带内纤维显示局限性分析

    目的 探讨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在颅脑病变周围水肿带纤维显示的局限性.方法 对21例脑瘤病人术前均行DTI扫描并以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iffusion tensor tractography,DTT)重建颅脑病变周围水肿带纤维,比较所得结果与病人术前症状的符合程度.5例病人术后复查DTI,对比手术前后DTT与病人手术前后症状变化.结果 DTI能无创显示颅内神经纤维的三维走行,但在水肿带纤维显示方面存在一定局限性,主要表现为纤维显示缺失、断裂等,与临床症状不符.结论 术前应用DTI技术指导神经外科手术时,应充分考虑到DTI在颅脑病变周围水肿带纤维显示的局限性.应寻求更先进的数据扫描和重建方法真实显现水肿带纤维,更好指导手术.

    作者:王勇;张洪亮;仇波;王运杰;王义宝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轻中型颅脑损伤后认知功能障碍的DTI研究

    目的 应用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技术探讨轻中型颅脑损伤病人不同部位脑白质微结构改变与其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性.方法 分析127例轻中型颅脑损伤病人的临床资料,伤后10d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定有无认知功能障碍,并常规行头颅MRI检查,采集DTI数据,测量两侧额叶、颞叶内侧、顶叶,胼胝体膝部和压部,中脑部位的感兴趣区各向异性分数(FA值)、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并与MoCA评估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以MoCA 量表为标准评定,无认知功能障碍41例(32.28%,无认知障碍组),存在认知功能障碍86例(67.72%,认知障碍组),主要表现为视空间与执行功能、注意力和计算力、语言、抽象能力、延迟记忆的障碍.与无认知障碍的病人相比,认知障碍的病人两侧额叶、颞叶内侧、胼胝体膝部FA值降低,ADC值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轻中型颅脑损伤病人早期存在显著认知功能障碍,以视空间与执行功能、注意力和计算力、语言、抽象能力、延迟记忆障碍为主.颅脑损伤后早期认知功能障碍与病人额叶、颞叶、胼胝体白质受损密切相关.

    作者:郭义君;童武松;隋海晶;匡助才;赵振国;杨文进;郑平;曾劲松;李永胜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经小脑脑桥裂入路治疗面肌痉挛围手术期的护理

    1 对象与方法 2009年3月-2012年12月解放军150医院神经外科治疗面肌痉挛123例,其中男56例,女67例;年龄28~75岁,病程6个月~17年,平均4.6年;病变位于左侧58例,右侧65例.病人均在全麻下经小脑脑桥裂入路行微血管减压术[1].2 结果 术后痉挛完全消失112例,痉挛明显减轻11例.大部分病人术后出现不同程度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经对症处理2~3 d后症状均得到改善.1例脑脊液漏导致颅内感染,经对症处理后治愈,无死亡病例.

    作者:刘妍;郑鲁;李雅斌;尤延辉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Rathke囊肿并垂体腺瘤2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目的 总结垂体腺瘤伴Rathke囊肿的临床特征与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伴有Rathke囊肿的垂体腺瘤病例资料.结合临床特征、影像学表现、手术治疗以及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结果 2例病人均经翼点入路行开颅手术,术后病理结果为垂体腺瘤合并Rathke囊肿.1例术后随访13个月复查MRI示未见肿瘤及囊肿复发,1例术后视力较术前好转.结论 伴有Rathke囊肿的垂体腺瘤临床罕见,鞍区MRI提示垂体腺瘤旁存在囊性信号应考虑合并Rathke囊肿.临床明确诊断依赖于组织病理学观察及免疫组化标记.对于压迫症状明显且伴有Rathke囊肿的垂体腺瘤可手术治疗.

    作者:王雷;王峻;简志宏;易伟;连海伟;余信远;刘仁忠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硬通道穿刺和侧裂入路手术治疗基底核区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研究

    目的 对比硬通道穿刺血肿清除术和经侧裂入路血肿清除术对基底核区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85例基底核区高血压脑出血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硬通道穿刺手术38例(微创组),经侧裂手术47例(开颅组).结果 两种术式治疗基底核区高血压脑出血在有效率、病死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两种术式均疗效确切,可根据病人具体情况选择.开颅手术相对较可靠,硬通道穿刺更适合老年病人.

    作者:孔刚;封硕;陈进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高压氧与丙戊酸钠对外伤性癫(癎)模型的治疗作用及机制研究

    目的 对比丙戊酸钠与高压氧对外伤性癫痫的治疗作用,并探究其治疗机制.方法 60只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n=12)、模型组(n=12)、丙戊酸钠组(n=18)和高压氧组(n=18),采用皮质注射氯化亚铁制作外伤性癫(癎)动物模型.制模成功后,丙戊酸钠组予鼻饲丙戊酸钠,高压氧组予高压氧治疗,观察大鼠行为学及脑电图表现,应用RT-PCR检测c-fos及c-jun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 高压氧组癫(癎)发作较模型组及丙戊酸钠组明显减少,痫样放电频率减慢和波幅降低.丙戊酸钠组c-fos mRNA的表达水平较模型组显著升高(P<0.01),高压氧组c-fos mRNA的表达水平较丙戊酸钠组明显下降(P<0.05).高压氧组c-jun mRNA的表达水平较模型组及丙戊酸钠组均明显下降(P<0.05).结论 高压氧通过降低颅脑损伤后脑皮质的高兴奋性及抑制JNK信号通路的激活,达到抗癫(癎)效果.丙戊酸钠无法通过上述机制发挥作用而效果欠佳.

    作者:李沐;谢泽宇;周文;林岚;许宏武;郭燕春;林欣鹏;许梓璧;蓝裕龙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在神经修复中的研究进展

    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SC)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的潜能,可被诱导分化为神经元、神经胶质细胞等,表达多种神经营养因子并具有免疫调节作用,且来源广泛、采集方便、无伦理学问题,为神经修复及功能重建提供了新的细胞来源,可在多种神经系统疾病中发挥治疗作用.

    作者:葛丽特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缺氧预处理对颅脑损伤大鼠脑组织HIF-1α及其HO-1表达的影响

    目的 探讨缺氧预处理对颅脑损伤大鼠脑组织缺氧诱导因子(HIF-1α)及血红素氧合酶-1(HO-1)表达的影响.方法 Sprague-Dawley大鼠102只,随机分为对照组(n=6)、创伤组(n=48)和预处理组(n=48).创伤组按照改进的Feeney自由落体撞击法建立大鼠颅脑损伤模型,预处理组给予缺氧预处理后,同法造模.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ting观察伤后1h、4h、8h、12h和1d、3d、7d、14d挫伤周围脑组织HIF-1α、HO-1表达变化.结果 创伤组与对照组比较,HIF-1α和HO-1在伤后4h、8h、12h和1、3d表达上调(P<0.05).预处理组与创伤组比较,HIF-1α和HO-1在伤后1h逐渐上调,伤后4h、8h、12h和1、3d表达显著上调,直至伤后7 d(P< 0.05).结论 缺氧预处理可增加颅脑损伤后挫伤区周围脑组织HIF-1α的表达,进而促进HO-1 mRNA及蛋白表达.其机制可能是缺氧预处理提高颅脑损伤对缺氧的适应性,减轻挫伤周围脑组织氧自由基对神经细胞伤害.

    作者:张磊;刘家传;杨艳艳;王金标;张星;王春琳;周治民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简易平面定位器在高血压脑出血穿刺引流术的应用

    1 对象与方法(图1~3) 2013年1月-2013年12月京山县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以自制简易平面定位仪,行血肿腔置管引流[1]治疗25例适合行血肿腔软通道引流的幕上中等量高血压脑出血病人.简易平面定位仪制作:取1个具有2个相交垂直面的高分子塑料材料,下缘切割打磨,形成适合颅骨球形表面弧形,2个垂直平面交线处做1个穿刺针管可顺利进出的孔道,直径约4mm,此为穿刺角.整个材料打磨光滑,清洗后环氧乙烷灭菌备用.手术操作:在术前CT片上选择血肿穿刺平面,在病人头部画出此平面在额、颞部的投影图,及中心靶点或低重力位靶点的投影穿刺点[2].

    作者:王刚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脊髓圆锥髓内肿瘤的诊断及显微手术治疗

    目的 探讨脊髓圆锥髓内肿瘤的诊断及显微手术技巧.方法 回顾性分析9例显微手术切除的脊髓圆锥髓内肿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肿瘤全切2例,次全切5例,部分切除2例.术后随访6~48个月,症状明显改善8例,复发死亡1例,McCormick分级:Ⅰ级6例,Ⅱ级2例.结论 脊髓圆锥髓内肿瘤多为低级别胶质瘤或良性肿瘤.手术全切除较困难,但争取手术全切或次全切除可获得良好预后.

    作者:周健;赵东刚;陈少军;管玉华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BOLD-fMRI技术在颅脑功能区病变手术的应用

    本文综述任务态、静息态BOLD-fMRI技术在颅脑功能区肿瘤手术应用的优缺点及影响因素.为提高任务态BOLD-fMRI定位功能网络的准确率,需谨慎选择MRI扫描参数,以及高敏感性与特异性的任务,并注意结果显著性阈值.静息态BOLD-fMRI更适用于临床对病人的检查,但该方法尚处于研究阶段

    作者:王丽敏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老年人颅内破裂动脉瘤的临床特点和早期血管内介入治疗

    目的 探讨老年人颅内破裂动脉瘤的临床特点和早期血管内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7例采取血管内治疗方法的老年人颅内破裂动脉瘤的临床资料.共32个动脉瘤,其中24个动脉瘤以弹簧圈单纯栓塞,5个宽颈动脉瘤采取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1个小脑后下远端动脉瘤采取Onyx闭塞动脉瘤及载瘤动脉,2个动脉瘤未栓塞.结果 栓塞动脉瘤30个,其中完全栓塞18个(60%),次全栓塞8个(26.7%),不全栓塞4个(13.3%).术后3个月GOS评分:5分(恢复良好)20例,4分(轻度残疾)4例,3分(重度残疾)1例,1分(死亡)2例.结论 早期血管内栓塞是老年人颅内破裂动脉瘤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洪景芳;王守森;刘峥;郑兆聪;张尚明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圆锥髓内病变的显微外科治疗

    目的 评价圆锥髓内病变的手术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122例圆锥髓内病变的治疗情况.常见症状为腰背部及下肢疼痛,术前McCormick脊髓功能分级Ⅰ级55例,Ⅱ级32例,Ⅲ级20例,Ⅳ级15例.结果 肿瘤全切除90例(73.8%),近全切除32例(26.2%),常见病理学类型是室管膜瘤和畸胎瘤.术后症状好转91例.结论 应该在保留病人圆锥功能的前提下进行手术治疗,佳的手术时机、完善的术前检查、完备的术中电生理学监测及精良的手术器械对保留病人神经功能的同时达到治疗目的至关重要.

    作者:郝淑煜;李德志;薛湛;徐宇伦;杨俊;王贵怀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颞叶内侧癫(癎)发作期海马深部脑电图的特点

    目的 探讨颞叶内侧癫(癎)(medial temporal lobe epilepsy,MTLE)发作期海马深部脑电图的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记录双侧海马深部脑电图,行前颞叶切除术且长期预后良好的18例病人的临床资料,研究海马深部脑电图发作起源的波形特点和部位.结果 发作期海马深部脑电图低幅快节律起源7例,棘(尖)波节律起源8例,高幅棘(尖)慢波起源占3例.起源点主要位于从海马头部向后3cm之内的区域.结论 低幅快节律、棘(尖)波节律是MTLE病人海马深部脑电图发作期的主要两种波形.发作起源区主要位于海马前头部.

    作者:倪兵;遇涛;李勇杰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出血性卒中病人急性期外周血CD34+和CD133+/CD34+细胞动员及其意义

    目的 探讨出血性脑卒中病人急性期外周血CD34+和CD133+/CD34+细胞动员情况及其意义.方法 选取20例出血性脑卒中病人(出血组)和15名健康体检者(对照组),检测两组外周血中CD34+和CD 133+/CD34+细胞数.结果 出血组的CD34+细胞与CD 133+/CD34+细胞在卒中后1~7d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与1d时相比,出血组外周血CD34+细胞数在卒中后2d急剧下降,3d时开始逐渐上升,5d时达到大,随后逐渐下降;CD1337CD34+细胞数从卒中后1d时开始逐渐升高,5d时达到大,随后逐渐下降.结论 出血性卒中病人急性期外周血CD34+和CD 133 +/CD34+细胞均出现动员,CD34+和CD133+/CD34+细胞数量变化情况可能是急性出血早期敏感指标.

    作者:宋黄成;张松;朱为民;虞聪;俞俊杰;刘一坤;袁斌斌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PiB对胶质瘤细胞增殖与侵袭能力的影响

    目的 探讨PIN1抑制剂PiB对U87胶质瘤细胞系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 人胶质瘤细胞系U87常规培养,取对数生长期细胞进行试验,以1.0μmol/L PiB处理U87细胞48 h为实验组,未经任何处理的U87细胞作为对照组.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PIN1基因的mRNA和蛋白表达.免疫荧光检测阳性细胞数.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的改变.MTT比色法检测PiB对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细胞PIN1基因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下调,PIN1阳性细胞数明显减少,细胞抑制率明显,且与药物剂量和作用时间成相关性,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iB可靶向抑制PIN1基因的mRNA和蛋白水平表达,进而抑制胶质瘤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

    作者:倪升远;牛朝诗;杨洋;汪炎;李仲颖;贺虎;李冬雪;程传东 刊期: 2014年第12期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主管:广州军区联勤部卫生部

主办: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