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德海;李东会;刘斌;金文涛;蔡道章
目的 合成和筛选nogc66-siRNA干扰片段,克隆神经生长因子-β(NGF-β),构建含nogu66-siRNA和NGF-β双基因的重组腺相关病毒穿梭质粒.方法 设计针对nogo66的siRNA,插入载体pGenesil-1.1,转染大鼠胶质瘤C6细胞,通过RT-PCR和Western-blot检测筛选有效的干扰质粒;培养人MI-Apaca-2细胞,提取总RNA,进行RT-PCR得到人NGF-β基因,插入T-easy载体;将pGenesil-1.1与pAAV-MCS进行重组,得到含U6和CMV双启动子的重组腺相关病毒穿梭质粒pAAV-U6/CMV-EGFP;将nogo66-siRNA和NGF-β分别插入pAAV-U6/CMV-EGFP中,构建含nogo66-siRNA和NGF-β双基因的重组腺相关病毒穿梭质粒.结果 干扰质粒pGenesil-nogo66-siRNA测序显示干扰序列正确;RT-PCR结果显示转染后各条带相对亮度有差异,转染pGenesil-nogo66-siRNA-1和pGenesil-nogo66-siRNA-2使nogo基因表达降低;Western-blot结果显示转染pGenesil-nogo66-siRNA-1使NOGO蛋白表达下降73%,转染pGenesil-nogo66-siRNA-2使NOGO蛋白表达下降78%,与未转染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质粒T-easy-NGF-β酶切可见3000 bp、736 bp条带,测序显示基因序列正确;酶切pAAV-U6/CMV-EGFP、pAAV-U6-nogo66-siRNA/CMV-EGFP可见4300 bp、800 bp条带,转染细胞后均可见绿色荧光蛋白表达;酶切pAAV-U6/CMV-NGF-β、pAAV-U6-nogo66-siRNA/CMV-NGF-β可见4300 bp、736 bp条带;质粒pAAV-U6βnogo66-siRNA/CMV-NGF-β测序显示载体中的基因序列止确.结论 成功构建了含有nogo66-siRNA与NGF-β双基因的重组腺相关病毒穿梭质粒,为深入研究脊髓损伤的修复提供了实验基础.
作者:李若飞;李建伟;党晓谦;王坤正;柏传毅;包理中;娄高杰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动力髋螺钉(DHS)联合磷酸钙骨水泥(CPC)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 对2006年1月至2008年1月收治的60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32例采用DHS治疗,为DHS组;28例应用DHS联合CPC治疗,为联合组.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方法、术中和术后相关指标及疗效进行评价.结果 60例患者术后获得6~24个月(半均14.8个月)的随访.DHS组发生内固定物松动、切割股骨头1例,发生延迟愈合髋内翻畸形3例,发生深静脉血栓2例;Harris评分评定结果:优10例,良16例,可6例,优良率为81.25%.联合组无内固定物松动、不愈合或延迟愈合,未发生髋内翻畸形;Harris评分评定结果:优16例,良10例,可2例,优良率为92.9%.两组患侧髋关节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522,P=0.104).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输血、住院时间、手术前后血红蛋白等临床指标比较差异均尤统计学意义(P>0.05),而卧床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PC明显提高了骨质疏松患者内固定物的稳定性,能有效解决因骨质疏松导致螺钉在股骨头颈内移动或切出的问题,避免发生内固定失效、不愈合及畸形愈合等.其手术操作简便易行,治疗周期短,临床效果满意.
作者:韩小平;曹力;张克远;李纲;彭理斌 刊期: 2009年第12期
随着社会人口的老龄化,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为降低死亡率、减少各种并发症,早期手术治疗已被众多骨科医生所接受~([1]).而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内固定材料亦在不断发展更新,目前可供临床医师选择的材料种类较多.
作者:邬江;陈斌;徐永清;苏踊跃;陈汉芬;陈兵;孙晓娟;郭远发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全身性的高频率低能量振动对骨折愈合的作用.方法 建立大鼠闭合性股骨骨折髓内固定模型(n=55),并随机分为治疗组(n=28)和对照组(n=27).骨折后第5天开始对治疗组使用高频率低能量振动平台(35 Hz,峰振幅0.3 g)治疗,对照组则行假治疗.采用二维(X线)及三维(显微计算机断层扫描)的影像学方法和生物力学测试对骨折愈合的情况进行评估,并行统计学比较分析.结果 治疗后2周治疗组新生的矿化骨痂在上维及三维定量分析中均明显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和P=0.014).治疗后4周治疗组的骨折愈合率(85.7%)高于对照组(57.1%),骨折愈合的生物力学属性也优于埘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3).结论 高频率低能量振动可刺激骨折部位骨痂的生成及矿化,从而促进骨折愈合.
作者:施鸿飞;梁国穗;张颖恺;秦岭;熊进;陈一心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 评价复合了血管内皮祖细胞(EPCs)的组织工程骨在修复兔桡骨大段骨缺损实验中的血管化情况.方法 自体骨髓通过不同方法的体外培养,获得EPCs及经成骨诱导的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与脱钙骨基质(DBM)构建组织工程骨修复兔桡骨大段骨缺损.用墨汁灌注、放射性核素骨显像、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和Ⅷ因子相关抗原的免疫组化方法观察术后不同时期实验组(EPCs+BMSCs+DBM)、自身对照组(BMSCs+DBM)、阴性对照组(DBM)的骨组织血管化情况.结果 各组手术后2周骨缺损区新生血管数量增加,血流量开始升高,4周和8周时达到峰值,12周后开始下降.实验绀的新生血管数量和局部血流量在术后2、4、8周明显高于自身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血管排列更整齐.结论 复合EPCs的组织工程骨在修复大段骨缺损时,能促进早期血管化,从而进一步促进成骨.
作者:吴雪晖;罗飞;谢肇;许建中;曾玲;孙东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 评价关节镜下利用同种异体跟腱骨一期重建膝关节前后交叉韧带的疗效.方法 2000年7月至2005年2月收治15例患膝前后交叉韧带断裂但对侧膝关节完好者,在关节镜下先对合并存在的半月板损伤进行修复,然后使用2条同种异体跟腱骨一期重建前后交叉韧带.亚急性期或慢性期(>3周)重建12例,急性期(<3周)重建3例.手术前后采用IKDC和Lysholm评分系统对患膝关节功能进行评估,随访结果与对侧健康膝火节进行比较.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36~40个月(平均38个月)随访.根据IKDC评分,术前所有患膝关节功能都严重异常,术后9例患膝功能改善为止常,5例接近正常,1例异常.Lysholm评分由术前平均(56±5)分改善为术后(90±4)分,差异有统汁学意义(t=15.660,P<0.05.结论同种异体跟腱骨可用于关节镜下重建膝关节前后交叉韧带,疗效满意.
作者:史德海;李东会;刘斌;金文涛;蔡道章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前交叉韧带股骨等距点的个体差异. 方法对100名健康受试者的膝关节侧位片在PX电子系统下找到股骨等距点(i点),测量i点到髁间窝后缘过顶点(OT)距离,先用2×2析因分析探讨四组年龄段(20~30岁、30~40岁、40~50岁、>50岁)中年龄、性别因素对测量结果的影响,再用SNK-q统计学方法对这四组年龄段进行组间对比.结果 i点至髁间窝后缘过顶点距离为7.5~15.1 mm,平均(10.5±1.4)mm.不同年龄组间i点至OT点距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843,P=0.042),不同性别间两点距离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F=4.245,P=0.042),而年龄与性别这两因素之间无明显交互效应(F=0.456,P=0.714).20~30岁组与>50岁组、40~50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0~40岁与20~30岁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0~40岁、40~50岁、>50岁组这三组之间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等距点的测定应有个体差异,术前X线片测量及术中双监视法有助于准确定位等距点.
作者:范华强;黄长明;沈瑞群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新型脊柱外固定器系统联合微创技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 自2005年10月至2008年10月对21例胸腰椎骨折采用新型脊柱外固定器系统复位、固定,通过显微内窥镜椎间盘切除系统(MED)将伤椎塌陷终板骨块推顶复位,再行经皮椎体成形术.结果 所有患者随访8~40个月,平均18.5个月.平均每个椎体灌注磷酸钙骨水泥5.5 mL;2例术中发牛椎管内渗漏,术后患者无神经症状加重;根据影像学评估,末次随访时测得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比值明显改善,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术后即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AS疼痛评分、Frankel分级较术前明显好转.结论 新型脊柱外固定器系统联合微创技术治疗胸腰椎骨折操作简单、安全性高,可有效恢复椎体力学性能,降低椎体高度再丢失等并发症.
作者:杨长远;罗光平;肖业生;朱钧;刘洪 刊期: 2009年第12期
作者:梁平 刊期: 2009年第12期
踝关节是人体承受重力大的关节,踝关节骨折早期处理不当而演变成陈旧性骨折者,将出现关节疼痛、关节不稳等严重并发症.1999年3月至2008年1月我院共收治陈旧性踝关节骨折28例,均行手术治疗,效果满意.
作者:许世忠;汪群力;姚伦龙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前路减压钛网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单节段胸腰段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 自2004年5月至2007年11月应用前路减压钛网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63例单节段胸腰段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患者,应用ASIA脊髓损伤神经功能评定法评价患者手术前、后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全部病例均获得至少1年随访,至末次复查时,全部病例均获得植骨融合,内固定物无松动,胸腰段脊柱生理弯曲得以维持,无继发后凸畸形及椎管狭窄.与术前比较,患者术后A-SIA脊髓神经损伤分级明显改善,脊髓神经感觉(t=2.759,P=0.025)、运动(t=4.616,P<0.05)功能评分均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采用前路减压钛网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单节段胸腰段脊柱骨折具有减压彻底、神经功能改善率高、一期内固定植骨融合成功率高、脊柱稳定性好等优点,是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有效方法.
作者:徐天同;夏英鹏;申庆丰;田融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修复拇指软组织缺损的佳手术方式. 方法 自2006年8月至2008年3月对37例拇指软组织缺损伴骨外露或Ⅰ类拇指缺损者进行手术修复.37例患者中,以拇指桡背侧动脉为蒂的皮瓣修复15例,指腹推进皮瓣修复5例,示指背侧皮瓣修复6例,桡动脉皮瓣修复2例,以拇指尺背侧动脉为蒂皮瓣修复9例.其中拇指尺、桡背侧动脉皮瓣的设计以拇指尺、桡背侧动脉体表投影线为轴心线,拇指桡、尺侧纵轴线上距甲沟(2.2±0.2)cm处为旋转点,皮瓣面积大可达3.5 cm×4.5cm.结果 术后37例皮瓣全部成活.术后随访3~12个月,平均(5.0±0.8)个月.拇指桡、尺背侧动脉皮瓣修复组拇指外形大部分满意,指腹二点分辨觉为5~10 mm,指间关节活动范围为0~70°,由于吻合了桡神经分支与指神经末端,皮瓣术后恢复S_2以上感觉百分比达86.7%、66.7%.结论 拇指桡背侧动脉皮瓣是修复拇指软组织缺损的较佳选择,全拇指脱套伤在特殊情况下则可以考虑应用桡动脉皮瓣.
作者:胡稷杰;金丹;魏宽海;林昂如;王钢 刊期: 2009年第12期
寰椎爆裂性骨折也称为Jeffersons骨折,是头部受到垂直方向应力作用的结果,可造成高位颈段脊髓损伤及椎动脉损伤而危及生命.上颈段解剖结构复杂,位置深在,手术具有高难度及高风险性,由于影像学的发展及对该类损伤的深入认识,临床诊断水平有所提高,漏诊率大大降低,认为只要合理及时治疗,可取得较好的疗效.自2003年2月至2008年7月我科共收治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23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罗春山;李波;田晓滨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 评价髂骨单枚短钉、单枚长钉和双枚短钉技术对腰-髂固定结构稳定性的生物力学影响.方法 7具成人新鲜尸体L_(2-)骨盆标本用于实验.于L_(3-5)间行椎弓根钉固定,并将该结构定义为本研究的完整状态.完整状念测试后,制作骶骨全切的失稳模型,并进行三种髂骨钉技术的L_(3-)髂骨间钉-棒稳定重建,A组:双侧单枚髂骨短钉;B组:双侧单枚髂骨长钉;C组:双侧双枚髂骨短钉.三种髂骨置钉技术均在同一标本上按随机顺序建立,短钉和长钉的长度分别为70 mm和130 mm.在MTS材料实验机上,给标本施加800 N压缩和7 N·m扭转载荷,记录L_(3-)髂骨间的结构刚度并比较.结果 A、B、C组的结构压缩刚度分别是完整状态的73%、76%和108%,A组与B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然而A和B组的结构压缩刚度低于完整状态和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A、B、C组的结构扭转刚度分别占初始状态的72%、79%和109%,A、B两组间、完整状态与C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A、B组的结构扭转刚度低于完整状态和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骶骨完全切除后,单枚髂骨长钉难以恢复局部的初始稳定性,双侧双枚髂骨短钉在抗压缩和扭转方面均显著高于双侧单枚髂骨钉结构,并且可获得与初始状态同等的稳定性.
作者:于滨生;庄新明;李泽民;郑召民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学部主办的中华医学会第十一届骨科学术会议暨第四届COA国际学术大会于11月19日在厦门隆重开幕,中华医学会党委书记刘雁飞,中华医学会副会长祁国明、厦门市副市长潘世健等领导出席了开幕式并致词.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双向诱导的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形成内皮细胞、成骨细胞与BMSCs共存体系的体外成骨与成血管的能力.方法 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培养兔BMSCs.贴壁细胞分为四组:A组(单纯的BMSCs组)、B组(成骨诱导的BMSCs组)、C绀(内皮诱导的BMSCs组)和D组(双向诱导的BMSCs组).通过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并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诱导前后的细胞表面抗原,采用茜素红染色观察钙结节,基质胶成血管法观察四组细胞体外成血管的能力.结果 ①经流式细胞学检测,分离培养的BMSCs主要表达CD90、CD105和CD44;BMSCs向内皮细胞诱导1周后,细胞表面抗原CD34和CD133的表达升高,而CD90和CD105的表达减少,相比诱导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MSCs继续向成骨细胞诱导1周后,细胞表面抗原CD44和HLA-DR升高,相比诱导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茜素红染色结果显示D组的钙结节大于B组,而A组和C组未见钙结节形成.③体外血管新生试验中,C组的管道数目与面积大于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组与B组未见管道形成.结论 BMSCs双向诱导形成内皮细胞、成骨细胞与BMSCs共存体系,在体外共培养过程中不仅可以形成钙结节,而且可以形成微血管,有利于骨组织和血管联合构建,是一种良好的构建组织工程骨的种子细胞.
作者:陈欣;张春林;王金武;郭尚春;孙辉;芮碧宇 刊期: 2009年第12期
随着我国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工业的发展,高能量损伤导致的严重粉碎性胫骨骨折较为常见,由于小腿解剖学特点,其骨折不愈合率较高,临床处理较为棘手.不扩髓交锁髓内钉具有可闭合复位、手术创伤小、固定坚强等优点,成为治疗粉碎性胫骨骨折的有效方法之一~([1]).从1997年7月至2006年10月我科采用不扩髓交锁髓内钉治疗并获得长期随访C2型胫骨骨折41例,并与同期采用扩髓交锁髓内钉治疗的38例患者进行比较,报告如下.
作者:周锦年;赵继军;路通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 评价AO角钢板、动力髁螺钉和逆行交锁髓内钉治疗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研究1995年1月至2006年1月手术内固定治疗且获得完整随访的92例股骨远端骨折患者,其中男39例,女53例;年龄31~68岁,平均53.6岁.根据内固定方式分为三组:AO角钢板固定组(n=22)、动力髁螺钉固定组(n=29)、逆行交锁髓内钉固定组(n=41).比较三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并采用Kolment疗效标准评价结果.结果 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18个月.除1例在骨折局部应用骨水泥患者在4个月内末愈合外,其余所有患者均在4个月内骨折愈合;1例逆行交锁髓内钉病例在术后6个月时发牛再骨折.三组患者在骨折愈合时间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手术时间、出血量和功能评价方面逆行交锁髓内钉组均明显优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逆行交锁髓内钉定位准确、固定牢靠,相对钢板固定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少、创伤小、易复位、骨折愈合率高、关节及肌肉功能恢复快等优点,对治疗股骨远端骨折有明显优势.
作者:王宝军;刘振宇;赵亮;李亚东;刘长贵 刊期: 2009年第12期
今年8月20日至10月12日,我有幸到位于俄罗斯库尔干市的Ilizarov中心学习,成为一名Ilizarov fellw.
作者:康庆林 刊期: 2009年第12期
12月4日,中国科学院公布2009年新增院士名单,今年共产生35名院士,有5人来自生命科学和医学领域.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