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氟伐他汀对血管紧张素Ⅱ诱导的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核因子κB活性的影响

高苹;吴小燕;水华;贾汝汉

关键词:血管紧张素Ⅱ, NF-κB, 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类, 氟伐他汀
摘要:目的 观察氟伐他汀对血管紧张素(Ang)Ⅱ诱导的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NRK-52E)内核因子(NF)κB活性的影响.方法 将NRK-52E细胞分为(1)对照组;(2)不同浓度及时间AngⅡ组;(3)AngⅡ(10-6mol/L)+SB203580(10 μmol/L)组;(4)AngⅡ(10-6mol/L)+不同浓度氟伐他汀(10-7、10-6、10-5mol/L)组;(5)Ang Ⅱ(10-6mol/L)+氟伐他汀(10-5mol/L)+甲羟戊酸(10-4mol/L)组.电泳迁移率变动分析法(EMSA)检测NF-κB活性变化.Western印迹方法检测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MAPK)磷酸化水平.RT-PCR方法检测单核细胞趋化因子(MCP-1)mRNA表达.结果 Ang Ⅱ呈剂量依赖性上调NF-κB DNA结合活性、p38MAPK的磷酸化水平以及MCP-1 mRNA表达(P<0.01).Ang Ⅱ(10-6 mol/L)刺激5 min即可增加p38MAPK蛋白磷酸化水平(P<0.01).AngⅡ刺激30 min后NF-κB活性显著升高(P<0.01),2 h达高峰(P<0.01).p38MAPK特异性抑制剂SB203580可阻断AngⅡ对NF-κB的激活作用(P<0.01).氟伐他汀可呈剂量依赖性下调Ang Ⅱ诱导的NRK-52E细胞内p38MAPK磷酸化和NF-κB活化,以及其下游趋化因子MCP-1表达(P<0.05).甲羟戊酸(10-4 mol/L)可逆转氟伐他汀的作用(P<0.05).结论 氟伐他汀可能通过抑制p38MAPK信号转导通路,下调AngⅡ诱导的NRK-52E细胞内NF-κB的活化.甲羟戊酸可部分逆转氟伐他汀的作用.
中华肾脏病杂志相关文献
  • Schimke免疫-骨发育不良肾损害一例暨文献复习

    目的 报道1例中国儿童Schimke免疫-骨发育不良(SIOD)所致的肾损害.方法 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肾穿组织进行光镜、电镜及免疫荧光观察,结合文献复习,探讨本病的临床病理特点及诊断思路.结果 本例临床上以反复发生感染为首发表现,患儿出现明显的生长发育迟缓、脊柱骨骺发育不良,随后出现蛋白尿,渐发展为肾病综合征.肾活检病理显示肾小球呈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结论 细胞免疫缺陷、生长发育迟缓、脊柱骨骺发育不良及肾脏损害是SIOD的特征性临床表现,肾脏病理表现为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

    作者:陈文芳;余学清;杨诗聪;关伟明;彭文兴;董愉;吴金浪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血浆置换抢救脂肪栓塞综合征一例

    近我院血液净化中心应用血浆置换(PE)技术成功抢救1例因行抽脂减肥术致脂肪栓塞心跳呼吸骤停患者,报告如下.

    作者:池向耿;孟宇;尹良红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阿罗洛尔联合非洛地平治疗慢性肾功能不全合并高血压的随机对照研究

    慢性肾功能不全(CRF)合并高血压在临床较为常见,严格控制血压对延缓肾脏疾病进展,保护心、脑等重要脏器,改善预后,提高生活质量都有重要意义[1].CRF合并高血压使用单个降压药物治疗效果通常不理想,需要联合用药,因此探索疗效佳、不良反应小的降压配伍方案是肾科医师面临的一大课题.

    作者:林珊;李莉娜;夏天;涂阳科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半永久性导管内难治性血栓与感染的再处理

    我们采用手术重整修复7例患者的导管,较好地解决了难治性半永久性导管内血栓与感染问题.

    作者:李向东;赵明;李毅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经输尿管导管逆行肾盂灌注凝血酶治疗肾穿刺术后大出血一例

    近10年来,我院应用自动负压活检枪进行肾穿刺活检术5116例,术后有4例发生大出血,其中1例应用输尿管导管逆行肾盂灌注凝血酶止血成功.现报告如下.

    作者:陈建;林沁;施子诺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过度训练部分通过炎性信号途径诱导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

    目的 观察过度训练大鼠肾组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核因子κB(NF-κB)的表达及其与肾组织细胞凋亡的关系以及旋覆花素对其的影响,探讨炎性信号途径在其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大鼠游泳至力竭建立过度训练模型.将48只雄性Wistar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CN,n=8)、力竭运动组(ES,n=24)、旋覆花素干预组(IB,n=16).CN组为安静对照.ES组又根据力竭后恢复时间分为力竭即刻(ESI,n=8)、力竭后6 h(ES 6 h,n=8)和力竭后24 h(ES 24 h,n=8).IB组于力竭运动前24 h给予旋覆花素25 ml/kg,分3次灌胃后进行力竭运动,分为IB 6 h(n=8)和IB 24 h(n=8)组.TUNEL法检测肾组织细胞凋亡.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肾组织TNF-α和NF-κB的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肾组织细胞NF-κB的变化.用图像分析系统测定肾组织凋亡细胞、TNF-α和NF-κB表达的平均吸光度.采用Pearson法分析TNF-α与NF-κB之间的相关性;采用非参数Spearman法分析TNF-α和NF-κB与细胞凋亡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TUNEL法显示,过度训练大鼠于力竭后即刻、6 h及24 h肾组织细胞凋亡数呈进行性增多(P<0.01).免疫组化显示,对照组大鼠肾组织有TNF-α轻微表达,主要分布于肾小管上皮细胞;力竭后即刻(0.136±0.009)、力竭后6 h(0.171±0.011)、力竭后24 h(0.229±0.008)大鼠肾组织TNF-α仅表达逐渐升高,均显著高于对照组(0.109±0.010)(均P<0.05).对照组大鼠肾组织NF-κB有轻微表达;力竭后即刻其表达即显著增高(0.129±0.011)(P<0.05);力竭后6 h(0.166±0.009)显著高于对照组(0.095±0.010)及力竭后即刻组(均P<0.05);力竭后24 h(0.218±0.019)则进一步增高,显著高于力竭后即刻和6 h组(均P<0.05).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也证实了力竭后大鼠肾组织NF-κB有同样变化趋势.过度训练大鼠肾组织TNF-α与NF-κB的表达呈正相关(r=0.955,P<0.01);肾组织TNF-α和NF-κB表达与肾组织细胞凋亡之间均呈正相关(r=0.953,r=0.939,均P<0.01).用旋覆花素干预后,与同时间点力竭组比较,过度训练引起的肾组织TNF-α(6 h:0.142±0.012,24 h:0.130±0.010)和NF-κB(6 h:0.138±0.010,24 h:0.136±0.011)的过度表达均被显著抑制(均P<0.05).结论 过度训练可导致肾组织炎性反应增强,旋覆花素能部分逆转这种炎性反应.这可能是过度训练引起肾组织细胞凋亡及旋覆花素抗凋亡的分子机制之一.

    作者:吴广礼;黄旭东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激活Rac 1引起肾小球内皮细胞通透性增高的机制

    目的 探讨细胞内Rac1信号激活是否在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增加肾小球内皮细胞的通透性和导致紧密连接酪氨酸磷酸化中起作用.方法 采用原代培养的大鼠肾小球内皮细胞作为实验对象.通过体外研究,检测跨内皮细胞电阻抗观察不同浓度VEGF(5和50μg/L)对内皮细胞通透性的影响.内皮细胞转染野生型Rac1和显性负性Rac1质粒后,采用免疫沉淀和免疫印迹等方法观察上述效应是否源自Rac1信号的激活,并观察紧密连接occludin蛋白酪氨酸磷酸化状态的改变.结果 高浓度的VEGF(50 μg/L)刺激可引起大鼠肾小球内皮细胞单层通透性显著增高(P<0.05),并引起肾小球内皮细胞中GTP结合的Rac1和膜结合的Rac1显著增加(P<0.01),同时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的酪氨酸磷酸化也增加(P<0.05).用Rac1显性负性突变体转染肾小球内皮细胞能显著减弱VEGF对occludin蛋白酪氨酸磷酸化和内皮细胞通透性的影响(P<0.05).结论 高浓度的VEGF可导致肾小球内皮细胞通透性增高,其与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的酪氨酸磷酸化相关,这一作用需要Rac1信号途径的激活.糖尿病中增高的VEGF可能通过Rac1激活-occludin磷酸化导致肾小球内皮通透性增高,这可能是糖尿病肾病的发病机制之一.

    作者:彭晖;张俊;王成;陈珠江;石成钢;娄探奇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氟伐他汀对血管紧张素Ⅱ诱导的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核因子κB活性的影响

    目的 观察氟伐他汀对血管紧张素(Ang)Ⅱ诱导的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NRK-52E)内核因子(NF)κB活性的影响.方法 将NRK-52E细胞分为(1)对照组;(2)不同浓度及时间AngⅡ组;(3)AngⅡ(10-6mol/L)+SB203580(10 μmol/L)组;(4)AngⅡ(10-6mol/L)+不同浓度氟伐他汀(10-7、10-6、10-5mol/L)组;(5)Ang Ⅱ(10-6mol/L)+氟伐他汀(10-5mol/L)+甲羟戊酸(10-4mol/L)组.电泳迁移率变动分析法(EMSA)检测NF-κB活性变化.Western印迹方法检测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MAPK)磷酸化水平.RT-PCR方法检测单核细胞趋化因子(MCP-1)mRNA表达.结果 Ang Ⅱ呈剂量依赖性上调NF-κB DNA结合活性、p38MAPK的磷酸化水平以及MCP-1 mRNA表达(P<0.01).Ang Ⅱ(10-6 mol/L)刺激5 min即可增加p38MAPK蛋白磷酸化水平(P<0.01).AngⅡ刺激30 min后NF-κB活性显著升高(P<0.01),2 h达高峰(P<0.01).p38MAPK特异性抑制剂SB203580可阻断AngⅡ对NF-κB的激活作用(P<0.01).氟伐他汀可呈剂量依赖性下调Ang Ⅱ诱导的NRK-52E细胞内p38MAPK磷酸化和NF-κB活化,以及其下游趋化因子MCP-1表达(P<0.05).甲羟戊酸(10-4 mol/L)可逆转氟伐他汀的作用(P<0.05).结论 氟伐他汀可能通过抑制p38MAPK信号转导通路,下调AngⅡ诱导的NRK-52E细胞内NF-κB的活化.甲羟戊酸可部分逆转氟伐他汀的作用.

    作者:高苹;吴小燕;水华;贾汝汉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肝移植术后急性肾损伤的发生情况及其与预后的关系

    目的 了解肝移植患者术后急性肾损伤(AKI)的发生情况,以及AKI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至2006年在上海仁济医院行原位经典肝移植手术成人患者的临床资料.用急性肾损伤网络(AKIN)定义的AKI诊断和分期标准观察肝移植患者术后AKI的发生情况.应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患者术后28 d和1年的肾脏和患者预后.分析AKI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 符合入选标准的共193例,平均年龄(48.07±10.02)岁,男女比例4:1.术后共有116例(60.1%)患者发生了118例次AKI,1、2、3期分别占50.0%、21.6%和28.4%.10例患者术后需行肾替代治疗,占术后AKI患者的8.6%.AKI患者术后28d(15.5%比0)和1年(25.9%比3.9%)的病死率显著高于术后非AKI患者(均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术后AKI 1、2、3期和非AKI患者1年存活率分别为84.0%、81.0%、42.4%和90.9%,后者显著高于前3者;AKI 3期的1年存活率显著低于1、2期患者;而AKI 1期和2期的1年存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患者术后1年的Scr显著高于基础Scr[(88.35±7.15)比(73.70±33.88)μmol/L,P<0.05].1年前后Scr差值在AKI和非AKI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AKI 2期和3期患者的上述差值显著高于1期患者.结论 AKI在肝移植患者术后常见,且与患者的近期和长期预后有关.肝移植术后患者肾功能逐渐减退,术后AKI发生的程度与术后长期肾功能减退有关.

    作者:朱铭力;郦忆;钱家麒;夏强;王思岳;仇一骏;车妙琳;戴慧莉;倪兆慧;严玉澄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相关性肾小球肾炎的研究进展

    丙型肝炎病毒(HCV)属于黄病毒科,是一种小分子单链RNA病毒,与乙型肝炎病毒不同,HCV感染除了引起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细胞肝癌外,还可以引起许多肝外症状,如卟啉症、血清学阴性关节炎、角膜结膜炎、角膜溃疡、淋巴细胞增生性疾病、冷球蛋白血症、肾小球肾炎等[1].

    作者:曹娅丽;章友康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泌尿系结核引起轻度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一例

    患者,男,29岁,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眼睑水肿和间歇性肉眼血尿,拟诊急性肾小球肾炎.经青霉素治疗2周,无明显缓解,3 d前症状加重,于2007年3月13日入院.既往病史无特殊.其父于20年前曾有活动性肺结核病史,经抗结核治疗后至今未再复发.体格检查:BP140/96 mm Hg(1 mm Hg=0.133 kPa).

    作者:涂元宝;叶志斌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体质量及脂肪分布对腹膜透析患者颈动脉病变的影响

    据报道,腹膜透析患者具有逆流行病学表现,即高体质量指数(BMI)的患者存活率高于低BMI的患者[1].本研究应用高分辨二维超声测量腹膜透析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粥样斑块的形成,观察腹膜透析患者体质量和脂肪分布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以及相关临床危险因素,旨在探讨不同类型的肥胖患者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作者:刘军;袁伟杰;郝静;张丽;包瑾芳;唐知还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动态监测心脏指数在血液透析中的提示作用

    血液透析时超滤的目的是为了清除患者体内多余的水分.当超滤速度过快、超滤量过多时,会产生透析并发症.本研究旨在对血液透析中患者进行定时监测,动态观察患者的血容量变化,以寻找能提示血液透析中不良反应的新指标,并根据变化及时调整超滤量,减少并发症.

    作者:张莹;刘俊;陶慧琴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血红素加氧酶1对白蛋白诱导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的影响

    目的 探讨血红素加氧酶1(HO-1)对白蛋白诱导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体外培养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NRK-52E)为正常对照.白蛋白对照组加去脂的小牛血清白蛋白(BSA)30 g/L共同培养.干预组先加钴卟啉(Cobalt protoporphyrinIX,CoPP,血红素加氧酶1诱导剂)5 μmol/L,0.5 h后再加入BSA 30 g/L,作用24 h.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比色法检测CoPP对BSA抑制NRK-52E细胞增殖的影响.细胞免疫荧光染色检测细胞凋亡率.RT-PCR法检测凋亡相关蛋白Bcl-2、Bax mRNA表达情况.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BSA对细胞增殖具有抑制作用并诱导细胞凋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CoPP对BSA引起的细胞毒性作用具有保护作用(P<0.05);BSA对照组HO-1 mRNA表达增加(0.44±0.06比0.39±0.05,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PP预处理后,HO-1mRNA表达(0.50±0.06)较BSA对照组增加(P<0.05).BSA可上调Bax mRNA表达(0.87±0.04比0.67±0.03,P<0.05)及下调Bcl-2 mRNA的表达(0.25±0.04比0.42±0.02,P<0.05),当加入CoPP预处理后可抑制上述改变(Bax mRNA:0.75±0.07,Bcl-2 mRNA:0.36±0.03,均P<0.05).结论 BSA可显著增加细胞的凋亡率并直接调控凋亡相关蛋白mRNA的表达,CoPP可抑制上述BSA的作用.HO-1对BSA所致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具有保护作用,可以抑制细胞凋亡.

    作者:马瑨;刘章锁;王沛;骆红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人激肽释放酶基因对5/6肾切除大鼠肾间质纤维化的干预效应

    目的 探讨人组织型激肽释放酶(HK)基因对5/6肾切除大鼠肾间质纤维化的干预效应及有关机制.方法 将HK基因克隆入重组腺相关病毒载体(rAAV)中,经三质粒共转染方法在293细胞(HEK293)中包装成rAAV-HK病毒.雄性Wistar大鼠(n=24)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和5/6肾切除组,1个月后5/6肾切除组再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单纯手术组(n=6,不给予病毒注射)、实验组[n=6,单次尾静脉注射1x1011蚀斑形成单位(pfu)的rAAV-HK病毒1和对照组(n=6,单次尾静脉注射1×1011pfu的rAAV-GFP病毒).于术前、术后1个月(基因转染前)及转染后1~3个月测大鼠尾动脉血压.转染3个月后处死动物,取其心、肾等脏器,提取总RNA及蛋白质,经RT-PCR、Western印迹及ELISA方法检测HK基因在大鼠体内表达.肾组织切片行Masson染色观察大鼠肾间质病理变化,并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缓激肽B2受体(BKB2R)和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ATlR)在肾脏的分布.Western印迹检测肾组织BKB2R、AT1R及磷酸化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MAPK)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HK基因转染3个月后,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大鼠血压显著下降[(163±13)mmHg比(217±16)mm Hg,P<0.01)1(1mm=Hg0.133 kPa).与假手术组相比,单纯手术组和对照组肾间质有较多胶原沉积,呈现明显纤维化,而实验组胶原沉积较少,纤维化程度较轻,肾小管间质损伤指数显著小于对照组(1.33±0.73比3.01±0.62,P<0.01).免疫组化检测发现,BKB2R和AT1R主要分布于肾小管上皮细胞.基因转染后,肾组织BKB2R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上调(P<0.05),而AT1R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下调(P<0.05);信号传导分子p-MAPK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下调(P<0.05).结论 HK基因导入明显减轻5/6肾切除大鼠肾间质纤维化程度,其机制可能与其调节BKB2R和AT1R蛋白在肾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有关.上述作用可能与MAPK信号传导途径有关.

    作者:徐玲;郑常龙;徐西振;万槐斌;邓娟娟;赵刚;谌贻璞;汪道文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血液透析患者并发肺动脉高压的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慢性肾衰竭血液透析(HD)患者并发肺动脉高压(PAH)的发生率和临床特点,以便早期诊断PAH并进行干预.方法 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肾内科2000年1月至2007年12月资料完整的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184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PAH的确定按照超声心动图诊断标准.结果 184例中并发PAH 65例(35.3%),其中男34例,女31例,平均年龄(56.84±14.58)岁,透析龄(29.69±21.61)个月.PAH组患者使用动静脉内瘘61例,深静脉置管4例.PAH组静息肺动脉收缩压(PASP)为(44.56±8.25)mm Hg(1 mm Hg=0.133 kPa),显著高于无PAH组的(30.28±3.92)mm Hg(P<0.01).PAH组与无PAH组每周透析时间、透析间期体质量增加、Hb、Hct、右室横径、右房横径、右房长径和肺动脉内径等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以上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MHD并发PAH与贫血、透析间期体质量增加和右房横径显著相关(P<0.05).结论 HD患者并发PAH并不少见,60%为轻度PAH,但临床症状隐匿,应提高警惕以早期诊断和早期干预.定期对HD患者行超声心动图检杳对筛选PAH非常必要.

    作者:孟娟;孙倩美;姜维;李忠心;黄静;李艳春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病中C4d沉积特点及其意义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病(HBV-GN)有多种病理类型,其中不典型膜型和膜增殖型.HBV-GN的发病机制被认为与乙型肝炎病毒抗原(HBV-Ag)在肾脏中沉积有关.但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IgA肾病(IgAN)是否与HBV-Ag沉积有关,目前仍有争议.

    作者:王晨;郑智勇;曾玲;李敏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多囊肾病患者行连续性不卧床腹膜透析及血液透析的疗效比较

    目的 对比进入终末期肾病(ESRD)的多囊肾病(PKD)患者行连续性不卧床腹膜透析(CAPD)及血液透析(HD)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07年12月期间在我科行透析治疗3个月以上的PKD患者,共29例患者入选,分为CAPD组(10例,34.5%)和HD组(19例,65.5%),选择10例年龄及性别与CAPD组匹配非PKD的CAPD患者作为对照组.记录患者一般资料、透析初始资料、并发症、生存时间、退出透析或死亡等结局.采用Kaplan-Meier法,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分析.结果 CAPD组1年、3年及5年存活率分别为90%、75%及25%;HD组为94.4%、67.6%及48.3%;对照组为83.3%、44.4%及22.2%,3组患者存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APD组与对照组Kt/V[(2.09±0.97)/周比(1.93±0.59),周1、Ccr[(58.5±9.1)L·周-1·(1.73 m2)-1比(55.0±9.5)L·周-1·(1.73 m2)-1]、腹膜炎的发生率(0.62次,病人年比0.30次/病人年)、首次腹膜炎时间[(23.5±4.0)个月比(20.0±15.8)个月]、腹透管出口感染次数(0次比1次)、发生疝的例数(1例比0例)、腹透液渗漏的发生次数(0次比0次)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HD组2例发生脑出血(10.5%),皆死亡;10例(52.6%)发生囊肿出血,其中5例因反复囊肿出血行手术治疗;2例因出血严重行单侧肾脏切除.CAPD组无脑出血发生,仅1例(10%)发生囊肿出血,该囊肿出血患者经保守治疗后好转.HD组出血并发症高于CAPD组(P<0.05)且较严重.结论 PKD患者与非PKD患者行CAPD治疗其预后及并发症的发生比例类似.PKD患者行CAPD治疗与HD治疗的预后同样较好,且行CAPD时出血并发症的风险较少.除非透析前存在疝或患者不耐受,PKD肾衰竭患者既可选择HD也可选择CAPD作为初始的肾脏替代治疗方式,PKD不是CAPD治疗的禁忌证.

    作者:谢静远;陈楠;任红;陈晓农;张文;徐静;朱萍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中华医学会与万方数据签署系列杂志数据库独家合作协议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不同血液净化方式对血液透析患者不宁腿综合征的疗效

    血液透析患者不安腿综合征(RLS)的发病机制尚未清楚,可能与体内微球蛋白、甲状旁腺激素的蓄积有关.我们研究常规血液透析(CHD)、在线血液滤过透析(on-lineHDF)、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HD+HP)对RLS的疗效.

    作者:王彤;涂阳科;安文文;刘颖;张文玉 刊期: 2009年第02期

中华肾脏病杂志

中华肾脏病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