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BQ123对糖尿病大鼠造影剂肾病的保护作用

汪延辉;刘毅;徐玉兰;王绿萍;袁谦;许菲菲

关键词:糖尿病大鼠, 造影剂, 肾病, 慢性肾功能不全, 急性肾功能衰竭, 内皮素, 糖尿病模型, 糖尿病患者, 发病机制, 医院内, 选择性, 拮抗剂, 受体
摘要:造影剂肾病(radiocontrast media-indruced nephropathy,RCIN)已经成为医院内发生的急性肾功能衰竭的重要原因之一[1],尤其在已存在慢性肾功能不全和糖尿病患者中.但其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近年来,有研究提示内皮素(ET)在RCIN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2],但尚未得到公认.为此,我们建立了糖尿病模型,并使用选择性内皮素A受体(ETAR)拮抗剂BQ123,来对这一问题做进一步探讨.
中华肾脏病杂志相关文献
  • 高血尿酸与高血压患者肾小动脉血流指数的相关性

    血管内皮细胞是黄嘌呤氧化酶及尿酸产物沉积的主要位点[1],本研究应用彩色多普勒肾能量图(CDEI)观察血尿酸(UA)对高血压患者肾小动脉血流指数的影响.

    作者:吴沃栋;麦慈光;梁伟翔;谢亦农;廖志达;杨俊青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氨基酸腹膜透析液与传统腹膜透析液对腹膜间皮细胞功能的影响

    目的通过体外实验对照观察了含氨基酸腹膜透析液(1.1% Nutrineal)和传统葡萄糖腹膜透析液(1.5%Dianeal)对正常人腹膜间皮细胞(HPMC)的生物相容性及功能的影响.方法用1.1%Nutrineal和1.5%Dianeal进行腹膜透析,4 h后引流.观察两种不同透出液及不同时间对体外培养的HPMC功能的影响.采用四甲基偶氮多胍(MTr)和细胞直接计数法测定HPMC增殖程度,以测定乳酸脱氢酶(LDH)水平显示细胞损伤程度.采用ELISA法测定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结果与5%葡萄糖对照组相比,1.5%Dianeal透出液可显著降低HPMC细胞增殖能力、细胞总蛋白合成、IL-6分泌水平和细胞黏附能力(P<0.001、P<0.001、P<0.0001、P<0.0001),而细胞培养液上清中的LDH分泌水平明显提高(P<0.001).1.1%Nutrineal透出液可降低HPMC细胞增殖能力(P<0.001)和明显增加IL-6的分泌水平(P<0.0001),但对HPMC的LDH分泌水平,细胞黏附能力,蛋白总合成量无明显影响.结论与传统的葡萄糖腹膜透析液相比,氨基酸腹膜透析液能更好地维持HPMC在细胞存活能力、细胞黏附功能及蛋白合成等方面的功能.氨基酸腹膜透析液可诱导HPMC分泌IL-6水平显著升高,其机制有待进一步探讨.

    作者:孙玉玲;Susan Yung;余学清;梁国雄;曾志伟;陈德瑁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白细胞介素10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作为一种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发病机制仍不十分清楚.B细胞异常激活、自身耐受丧失,直接针对自体细胞核抗原产生高水平抗体,造成自体组织的损伤,构成了SLE的发病基础.目前研究认为,白细胞介素-10(IL-10)在SLE体液免疫激活和自身抗体产生过程中可能起了重要作用.我们对IL-10在SLE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进行介绍.

    作者:朱丽晶;刘志红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慢性马兜铃酸肾病患者伴发泌尿系统肿瘤

    目的探讨慢性马兜铃酸肾病患者伴发泌尿系肿瘤情况.方法回顾分析102例慢性马兜铃酸肾病患者中4例伴发泌尿系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4例患者均有长期间断小剂量服含马兜铃酸药物史,并被确诊为慢性马兜铃酸肾病,慢性肾功能不全;(2)4例均有明显血尿,相差显微镜检查呈均一红细胞尿,其中2例有肉眼血尿;(3)膀胱镜检查、逆行尿路造影及手术证实,3例为膀胱乳头状移行细胞癌,1例为肾盂移行细胞癌.结论慢性马兜铃酸肾病患者若出现明显均一红细胞血尿时,即应高度警惕泌尿系肿瘤发生.

    作者:陈文;谌贻璞;李安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肾间质巨噬细胞积聚的调节因素及阿托伐他汀的作用

    肾小管-间质巨噬细胞的积聚程度与间质纤维化程度密切相关,巨噬细胞的积聚程度主要受趋化因子和增殖因子的双重调节,小管间质骨调素(osteopontin OPN)的表达与巨噬细胞的趋化相关,巨噬细胞的局部增殖主要与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相关.

    作者:田少江;贾汝汉;丁国华;陈玲;彭隽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狼疮肾炎治疗的前景

    狼疮肾炎(LN)是我国常见的也是重要的继发性肾小球疾病.自从半个多世纪以前人们开始应用皮质激素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以来,激素治疗已成为狼疮肾炎治疗的主流.

    作者:黎磊石;刘志红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IgA肾病520例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研究IgA肾病(IgAN)的临床和病理特点及其相互关系.方法对1992年11月~2003年6月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肾内科病理室肾活检诊断的原发性IgAN520例进行临床与病理分型关系的分析.结果520例IgAN临床表现以无症状性尿检异常常见,占346例(66.5%),其次是慢性肾炎和肾病综合征,分别占77例(14.8%)和66例(12.7%).病理类型以局灶节段硬化性肾小球肾炎常见,占186例(35.8%),其次是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轻微病变肾小球肾炎和局灶节段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分别为116例(22.3%)、104例(20%)和63例(12.1%).结论IgAN的临床病理表现多样化并具有一定特点.临床表现常见为无症状性尿检异常,在病理上常见的是局灶性肾小球病变类型.

    作者:黄朝兴;徐玉兰;许菲菲;王哲雄;胡小明;毛朝鸣;王刚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IgA肾病、肾病综合征致乳糜性腹腔积液一例

    我们报道1例IgA肾病并肾病综合征致乳糜性腹腔积液的诊治经过.

    作者:李梦涛;李学旺;李航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大豆异黄酮对单侧输尿管梗阻大鼠肾间质纤维化的影响

    大豆异黄酮是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较多的一种具有抗细胞增殖、抗癌与抗衰老作用的非营养成分,现有资料表明,异黄酮还有抗炎、抗氧化的作用[1],可以抑制单核/巨噬细胞的活化和迁移以及抑制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1)的表达[2].

    作者:滕丽新;张璟;刘胜学;曹佳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以急进性肾炎为表现的Churg-Strauss病一例

    变应性肉芽肿性血管炎(ChurgStrauss病)是一种以哮喘、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和全身性血管炎为特征的疾病.但以急进性肾炎、肾活检为新月体肾炎的Churg-Strauss病少有报道.现将我院近期诊断的1例,结合文献复习报告如下.

    作者:江建青;林珊;翟德佩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肾移植患者脂代谢紊乱的临床研究

    高脂血症是肾移植后心血管并发症的主要因素[1,2],本研究观察238例肾移植患者术前及术后不同时间的血脂水平,对其临床特征及有关因素进行分析.

    作者:王玉新;陆元善;徐琴君;唐孝达;邹和群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钠与超滤模式对血液透析中低血压的作用

    目的比较线性钠模式(SP)、线性超滤模式(UP)、线性钠和线性超滤结合模式(SP+UP)与标准透析(SD)在透析过程中症状性低血压的发生情况.方法12例稳定血透患者,SD、SP、UP、SP+UP各进行10次,监测透析过程中相对血容量(RBV)、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下腔静脉宽度(IVCD)、心排血量(CO)、每搏输出量(SV)、血钠、血浆渗透浓度的变化及发生症状性低血压的例次.结果(1)4种模式透前IVCD、MAP、HR、体重、透析过程中钠清除量、超滤量无明显差异.(2)SP+UP发生症状性低血压的例次显著低于其他3种模式.(3)SP+UP在透析4、5 h时RBv值高于SD、SP、UP(P<0.01).(4)SD、SP、UP透析4 h时MAP明显低于SP+UP(P<0.05);透析5 h时HR明显高于SP+UP(P<0.01).(5)UP在透析3 h时SV低于其他3种模式(P<0.05),CO较透前降低(P<0.05).(6)透析1 h时SP及SP+UP的血钠、血浆渗透浓度明显高于SD、UP.结论在钠清除量大致相等情况下,SP+UP比SD、SP、UP具有较好维持血容量作用,可显著减少症状性低血压的发生.

    作者:周亦伦;刘惠兰;段晓峰;姚英;孙懿;刘群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凝血酶对狼疮肾炎末梢血单个核细胞分泌Th1/Th2细胞因子的影响

    目的探讨狼疮肾炎(LN)患者凝血活性对其Th1/Th2平衡的影响.方法LN患者20例,按红斑狼疮病情活动指数(SLEDAI)分为稳定组11例(SLEDAI<9分),活动组9例(SLEDAI≥9分).健康对照组8例.采集末梢血单个核细胞(PBMC),进行高、低浓度凝血酶刺激下体外培养.ELISA法检测培养液上清IL-10、IFN-γ水平.RT-PCR检测IL-10和IFN-γmRNA表达.结果凝血酶呈浓度依赖性上调LN患者PBMC IL-10表达,但不影响IFN-γ表达,故增加IL-10/IFN-γ比值.结论凝血酶加重狼疮肾炎患者PBMC分泌Th1/Th2细胞因子的平衡紊乱.

    作者:孙雪峰;叶任高;李晓艳;阳晓;董秀清;余学清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蔗糖铁注射液治疗血液透析患者肾性贫血的多中心研究

    目的比较静脉用铁剂蔗糖铁(维乐福)、口服铁剂琥珀酸亚铁(速力菲)分别与基因重刎组人红细胞生成素(EPO)联合应用,治疗伴有缺铁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肾性贫血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的多中心研究.120例血透患者分为静脉组和口服组,每组各60例.静脉组:200 mg蔗糖铁稀释于100 ml生理盐水,每次透析时使用,直至完成总预计补铁量.总预计补铁量=体重(kg)×(150-Hb实际值)(g/L)×0.24+500(mg).口服组:琥珀酸亚铁200 mg每日3次,共8周.两组患者均使用EPO治疗,剂量为120~150 U@kg-1@周-1,皮下或静脉应用.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贫血治疗的效果、铁代谢指标的变化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静脉组与口服组间在男女性别比例、年龄、体重和接受治疗前维持透析时间及血红蛋白(Hb)、铁蛋白和转铁蛋白饱和度等方面均无显著差异.治疗后静脉组Hb[(90.9±15.8)比(74.6±8.3)g/L,P<0.001]和口服组Hb[(84.5±11.9)比(76.6±7.8)g/L,P<0.001]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而静脉组Hb上升幅度明显高于口服组[(17.9±10.1)比(7.9±11.0)g/L,P<0.001];其治疗时间明显短于口服组[(5.2±0.4)比8.0周,P<0.001];静脉组Hb上升速度明显快于口服组[(3.5±2.0)比(1.0±1.4)g@L-1@周-1,P=0.003].两组平均EPO用量无差异[(120±25)比(119±37)U@kg-1@周-1,P=0.081).两组治疗后铁蛋白和转铁蛋白饱和度均明显高于治疗前,治疗后静脉组铁蛋白[(627±354)比(191+274)μg/L,P<0.001]和转铁蛋白饱和度(0.38±0.15比0.27±0.10,P=0.001)均明显高于口服组.两组患者血清BUN、Scr、AST、ALP、Alb和CRP等均无明显变化.两组患者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但静脉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口服组(1.7%比14.7%,P=0.017).结论蔗糖铁是一种治疗伴有缺铁的血液透析患者肾性贫血的有效而安全的药物,其升高Hb的作用比琥珀酸亚铁更快,且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更易准确估计补铁量.

    作者:袁群生;郑法雷;丁峰;姜筠;郭王;黄峰先;王质刚;余学清;谌贻璞;顾勇;单渊东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作者:孙玉玲;余学清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单纯性肾囊肿囊液的成分检测意义

    随着单纯性肾囊肿(SRC)介入疗法的广泛应用,囊液的性质鉴别已成为采取介入治疗的重要依据.为此,我们对肾囊肿液进行了相关成分检测,现报告如下.

    作者:任文贵;邹云;张晓兵;闫兴辉;王东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嘌呤霉素肾病大鼠肾小球中nephrin、Podocin和α-actinin与蛋白尿的关系

    目的动态观察肾小球足细胞及裂孔隔膜分子nephrin,podocin和α-actinin在嘌呤霉素(puromycin aminonucleoside,PAN)大鼠肾病模型肾组织中表达的时相变化,探讨这些分子间及这些分子与蛋白尿发生的关系.方法用间接免疫荧光染色及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PAN注射后12 h、1 d、36 h、2 d、5 d、10 d、15 d及20 d大鼠肾小球中nephrin,podocin和α-actinin分子分布和表达.结果(1)PAN注射后1 d、2 d及5 d时,尿蛋白量无明显改变;10 d时尿蛋白量明显增加(P=0.02);20 d时恢复至对照组水平.(2)对照组大鼠肾小球中nephrin和podocin沿肾小球毛细血管袢呈连续线状分布,α-actinin沿肾小球毛细血管袢呈点线状分布.PAN注射1 d后,nephrin和podocin的分布即发生改变,表现为断续、非线性分布.nephrin和podocin的分布改变随着尿蛋白的增多而加重,尿蛋白恢复时也逐渐恢复.20 d时,α-actinin沿肾小球毛细血管袢呈连续线性分布.(3)免疫荧光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在PAN注射后36 h(P=0.04)、2 d(P=0.03)及5 d(P=0.04)时,肾小球中podocin的免疫荧光染色强度明显下降,于第10 d降至低(P=0.006);自15 d时逐渐恢复(P=0.007),20 d后podocin的免疫荧光强度恢复至对照组水平.nephrin的免疫荧光染色强度在PAN注射第5天后出现下降(P=0.002),持续下降至第10天(P=0.007),于第15天开始恢复(P=0.04),但第20天时仍低于对照组(P=0.02).α-actinin的免疫荧光染色强度(P=0.009)及分布面积在PAN注射第20天时出现增高.(4)实时定量PCR结果表明,PAN注射后5 d时,肾皮质中nephrin mRNA水平显著下降(P=0.02),podocin mRNA水平呈下降趋势,10 d时恢复至对照组水平.结论nephrin和podocin在肾小球分布及表达量的改变早于蛋白尿的发生.nephrin和podocin的分布改变先于其蛋白水平及mRNA水平的减少,可能是蛋白尿发生的始动因素.在蛋白尿发生发展过程中肾小球中podocin蛋白水平下降及恢复均先于nephrin.尿蛋白量与肾小球中nephrin和podocin的表达水平密切相关.

    作者:管娜;丁洁;张敬京;杨霁云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同型半胱氨酸与白细胞介素6、膜相关前列腺素E合成酶的关系

    目的探讨同型半胱氨酸(HCY)和过氧化物酶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γ与白细胞介素(IL)6和膜相关前列腺素E合成酶(mPGEs)蛋白表达之间的关系.方法抽取正常志愿者静脉血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并培养,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HCY及PPAR-γ激活剂培养24 h,收集细胞培养液上清,采用ELISA测定IL-6、mPGEs的水平.结果HCY实验组IL-6、mPGEs水平高于对照组(P<0.01或P<0.05),IL-6和mPGEs水平随HCY剂量升高而升高,呈剂量依赖性(P<0.01或P<0.05).PPAR-γ激活剂对100μmol/L HCY引起IL-6和mPGEs水平的升高有明显抑制作用(P<0.05或P<0.01).结论HCY促进PBMC IL-6及mPGEs蛋白表达增加;PPAR-γ激活剂对HCY引起IL-6和mPGEs水平升高有抑制作用.

    作者:彭佑铭;王海涛;刘虹;段绍斌;刘伏友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家族性IgA肾病--777例中国IgA肾病回顾性调查分析

    目的报道中国家族性IgA肾病(FIgAN)发生情况以及临床病理特征,提高对家族性IgA肾病的认识.方法利用肾脏疾病数据库IgA肾病子库中我院1988~2001年收集的777例IgA肾病患者,进行家族史调查,以及部分家庭成员中行尿常规肾功能检查确定FIgAN发病情况,比较家族性与家族史阴性的IgA肾病患者临床表型的差异.结果(1)在调查的777例IgA肾病患者中,35例患者同时合并薄基底膜肾病,另外742例患者中,65例IgA肾病患者家族史阳性,占8.7%,其中10例(1.3%)患者为FIgAN,55例(7.4%)为可疑家族性IgA肾病.(2)与家族史阴性的患者相比,FIgAN患者在发病年龄、性别、肾穿时的血压、血尿、蛋白尿、肾功能上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FIgAN在中国人并非少见,加强家系调查特别是在IgA肾病患者亲属中常规进行尿检查将有助于发现该病.家族性IgA肾病诊断应强调同时电镜检查以除外薄基底膜肾病和早期Alport综合征.初步研究提示,本组患者与家族史阴性的IgAN患者相比,其临床病理表现不具有特征性.

    作者:吕继成;张宏;陈育青;刘刚;王海燕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分流性肾炎一例

    分流性肾炎(shunt nephritis)指脑积水患者应用Hoter valve作脑室-心房(或颈静脉)分流术后,在分流部位发生继发感染而导致的肾小球肾炎.1965年,Black等[1]首次报告该病,我们在临床上遇到1例,报道如下.

    作者:张彤;徐成钢;梅长林 刊期: 2004年第01期

中华肾脏病杂志

中华肾脏病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