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28例患者的5年随访研究

赵飞;巩凡;李晓亮;丁冬;温鹏;黄永禄;姚占川;杨子洋;马建明;沈军

关键词:跟腱断裂, 急性闭合性, 微创治疗, 开放治疗, 随访
摘要:目的 通过5年随访研究比较开放治疗与经皮微创治疗对于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的疗效.方法 对我院2010年9月至2012年1月期间完成的28例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手术治疗的患者进行了5年的随访观察.其中男21例,女7例.经皮微创缝合患者11例;开放缝合患者17例.分别于术后6个月、1年、2年、3年、4年、5年,使用AOFAS和ATRS评分进行随访评估,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随访时间为60 ~ 72个月,平均61.1个月.所有患者切口均获Ⅰ期愈合,无切口相关并发症发生;没有发生跟腱再断裂的患者.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时丌放组、经皮微刨组ATRS评分分别为(81.23±3.99)分和(88.27±4.27)分,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年以后,两组每年的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时开放组、经皮微创组AOFAS评分分别为(69.00±6.23)分和(79.27±4.83)分,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时开放组、经皮微创组分别为(85.53±4.93)分和(89.90±3.38)分,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2年以后,两组每年的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不管使用经皮微创治疗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还是使用开放治疗,术后2年均没有明显的差别.但经皮治疗患者术后2年内的评分要高于开放治疗的患者.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28例患者的5年随访研究

    目的 通过5年随访研究比较开放治疗与经皮微创治疗对于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的疗效.方法 对我院2010年9月至2012年1月期间完成的28例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手术治疗的患者进行了5年的随访观察.其中男21例,女7例.经皮微创缝合患者11例;开放缝合患者17例.分别于术后6个月、1年、2年、3年、4年、5年,使用AOFAS和ATRS评分进行随访评估,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随访时间为60 ~ 72个月,平均61.1个月.所有患者切口均获Ⅰ期愈合,无切口相关并发症发生;没有发生跟腱再断裂的患者.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时丌放组、经皮微刨组ATRS评分分别为(81.23±3.99)分和(88.27±4.27)分,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年以后,两组每年的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时开放组、经皮微创组AOFAS评分分别为(69.00±6.23)分和(79.27±4.83)分,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时开放组、经皮微创组分别为(85.53±4.93)分和(89.90±3.38)分,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2年以后,两组每年的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不管使用经皮微创治疗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还是使用开放治疗,术后2年均没有明显的差别.但经皮治疗患者术后2年内的评分要高于开放治疗的患者.

    作者:赵飞;巩凡;李晓亮;丁冬;温鹏;黄永禄;姚占川;杨子洋;马建明;沈军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眶外侧锁孔入路显微手术夹闭46例破裂急性期动脉瘤

    目的 探讨眶外侧锁孔入路在破裂动脉瘤急性期手术的临床应用及手术技巧.方法 收集我院自2013年10月至2014年12月采用眶外侧锁孔入路显微手术夹闭急性期破裂动脉瘤的4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46例患者共51个动脉瘤,其中前交通动脉瘤17个,大脑前动脉瘤2个,后交通动脉瘤15个,大脑中动脉瘤12个,脉络膜前动脉瘤4个,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1个,4例有2个动脉瘤.结果 46例51个动脉瘤均一次夹闭成功,无术后感染、出血及脑脊液漏等手术并发症.术后轻微精神障碍3例,动眼神经麻痹2例,术后6个月内恢复;4例患者术后出现肢体轻瘫,术后2~3周肌力恢复正常;1例术中脑组织肿胀,夹闭动脉瘤后,予以扩大切口去骨瓣减压,遗留肢体偏瘫;1例放弃治疗.结论 眶外侧锁孔入路具有快捷和微创的优点,并在处理破裂急性期动脉瘤的应用中取得良好效果.

    作者:刘希光;刘艾明;李爱民;张洪伟;孙勇;黄正千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股方肌骨瓣移植结合内固定治疗青壮年股骨颈骨折54例

    目的 探讨股方肌骨瓣移植结合内固定治疗青壮年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1998年2月至2015年12月,采用股方肌骨瓣移植结合内固定技术治疗青壮年股骨颈骨折共54例,平均年龄46.5岁(18 ~ 55岁).交通事故致伤23例,高坠伤18例,摔伤13例;左侧34例,右侧20例;根据Garden分型Ⅲ型39例,GardenⅣ型15例.均先使用牵引床透视下复位空心螺钉固定骨折,再于健侧卧位后外侧入路施行股方肌骨瓣移植修复.术后定期随访,对患者骨折愈合情况、髋关节功能等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 有49例在12个月内骨折线完全消失,骨愈合率90.7%,且关节功能良好,Harris评分平均81.7分,术后随访2~8年,3例出现切口脂肪液化的轻度并发症,股骨头坏死2例,轻度髋内翻1例.结论 应用股方肌骨瓣结合内固定治疗青壮年股骨颈骨折,有效促进骨愈合、避免股骨头坏死并发症发生,临床效果良好.

    作者:刘乐泉;王小铁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游离股薄肌移植治疗臂丛损伤患者的护理难点与对策

    目的 探讨游离股薄肌移植治疗臂丛损伤患者的术前、术后存在的护理难点以及采取相应护理对策的效果.方法 对2011年10月至2016年10月的152例游离股薄肌移植治疗臂丛损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找出存在的主要护理难点包括:抑郁/焦虑心理问题;容易发生呼吸困难、坠积性肺炎、压疮护理问题;烤灯(可见光)治疗引起的眼花、口渴等不舒适问题;血管危象的早期观察难.并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对策.结果 本组37.3%和31.4%的患者术前存在轻度抑郁和焦虑;92%的患者术后因为烤灯(可见光)治疗出现全身出汗、口渴、头昏、眼花、失眠、甚至视力下降等现象;发生压疮2例(1.31%),发生静脉危象8例(5.26%),通过采取针对性的护理对策后患者的心理和不舒适问题得到明显改善,术后存在的并发症得到及时发现和处理.结论 及时发现患者存在的护理问题并进行干预是提高手术疗效、促进患者康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有效保证.

    作者:戴巧艳;黄小芬;何冬华;谭运娟;何翠环;黄天雯;李平;秦本刚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皮瓣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及其防治进展

    皮瓣缺血再灌注损伤(flap 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FIRI)常发生于皮瓣从供区转移至创面的过程中,是皮瓣移植后由于血流及氧供恢复所造成的组织继发性损伤,常导致皮瓣部分或全部坏死,使患肢感觉、运动功能受到严重影响,二期需行复杂的重建修复手术,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痛苦和经济负担[1].近年来,FIRI的发病机制与防治措施已经成为显微外科临床研究的热点课题,现就近年来关于该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吴建龙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掌纤维瘤病致鹅颈指畸形一例

    患者 女,26岁.因发现左手掌肿物1年,左环指活动受限0.5年人院.查体:左手掌环指轴线上约掌中间横纹和掌远侧横纹之间可触及一隆起性肿物,大小约2 cm×1 cm,质韧,活动度差,压痛阴性.左环指呈鹅颈指畸形,即近侧指间关节过伸、远侧指间关节屈曲畸形.左环指MP伸直位时DIP不能主动伸直(图1),MP屈曲位时DIP可主动伸直(图2).辅助检查:左手掌浅表彩超提示环指屈肌健部位见一低回声肿块,大小19.0 mm×6.8 mm,边界欠清,未见血流信号.临床诊断:左手掌肿物,左环指鹅颈指畸形.

    作者:刘阳;刘彬;王涛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游离腕横纹嵌合皮瓣修复手指复合组织缺损八例

    目的 探讨游离腕横纹嵌合皮瓣急诊修复手指复合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3年1月至2014年2月,收治8例8指皮肤软组织缺损合并肌腱、指神经或指动脉缺损患者.采用同侧的游离腕横纹皮瓣修复创面,皮瓣携带掌长肌腱、桡神经浅支皮支或桡动脉掌浅支,一期修复手指复合组织缺损或桥接指动脉,供区直接缝合.结果 手指及皮瓣均顺利成活,创面Ⅰ期愈合.8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 ~ 12个月,平均9个月.皮瓣质地软,色泽好,无臃肿,两点辨别觉为4.0 ~ 6.0 mm,手指功能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获优6例,良2例,优良率100%.结论 该皮瓣质地佳,可一期修复手指复合组织缺损并桥接指动脉,术后手指感觉、功能恢复良好,是修复手指复合组织缺损的理想方法之一.

    作者:强力;薛明宇;卜凡玉;周晓;沈小芳;黄军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足背内侧筋膜蒂皮支链皮瓣修复前足软组织缺损八例

    目的 探讨足背内侧筋膜蒂皮支链皮瓣修复前足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采用足背内侧筋膜蒂皮支链皮瓣修复前足皮肤软组织缺损8例,缺损部位躅趾2例,足背内侧4例,前足残端创面2例,术后定期随访,观察其临床疗效.结果 本组8例皮瓣均成活,1例出现皮瓣边缘张力性水泡,经拆除蒂部部分缝线松解及加强换药,水泡消失.术后经过6~12个月随访,患者均恢复工作,皮瓣质地优良,血运良好,外观恢复满意,8例行走均无疼痛.结论 应用足背内侧筋膜蒂皮支链皮瓣修复前足皮肤软组织缺损,手术操作简单,供区损伤小,疗效可靠,是修复前足软组织缺损的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姚海波;李文庆;李楚炎;周斌;朱小弟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耳屏薄层软骨-软骨膜内-外植法显微鼓膜成形术修复鼓膜大穿孔的临床观察123例

    目的 探讨耳屏薄层软骨-软骨膜内-外植法修补鼓膜大穿孔的显微技术应用.方法 2013年12月至2016年6月,对鼓膜大穿孔患者共123例,半随机方法分为3组:分别应用薄层软骨-软骨膜内-外植法(薄层软骨组)、全厚软骨-软骨膜内-外植法(全厚软骨组)和颞肌筋膜内植法(颞肌筋膜组)行显微鼓膜成形术,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术后3个月随访,薄层软骨组、全厚软骨组和颞肌筋膜组鼓膜愈合率分别为90.90%、90.18%和92.1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随访:薄层软骨组未见再穿孔,全厚软骨组2例(4.88%)、颞肌颞肌筋膜组3例(7.89%)再穿孔,颞肌筋膜组发生内陷、粘连5例;平均气导听阈(PTA)提高及气-骨导差(A-BG)缩小,3组术后比术前均有明显差异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薄层软骨组与颞肌筋膜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全厚软骨组PTA和A-BG均高于其它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耳屏薄层软骨-软骨膜内-外植法结合了现代显微鼓膜成形技术中的多种优点,是修补鼓膜大穿孔的理想方法.

    作者:张广亮;区永康;许耀东;刘世文;黄春平;肖艳春;杨海弟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支具在Ⅱ~Ⅲ区指屈肌腱再断裂早期康复护理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支具及早期康复护理方案在Ⅱ~Ⅲ区指屈肌腱再断裂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 对2009年3月至2015年9月住院的17例Ⅱ~Ⅲ区屈肌腱术后再断裂患者进行肌腱再断裂修复,术后1周至术后6周通过使用不同的支具、家庭练习和临床练习早期康复护理方案.结果 所有患者伤口均Ⅰ期愈合,无感染发生,无肌腱再次断裂.按照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手指关节总活动度(TAM)标准进行功能评价:优15指、良3指、可2指、差1指,优良率85.7%.Ⅱ区优良7指,Ⅲ区优良11指.结论 支具、家庭练习和临床练习早期康复护理方案可以促进Ⅱ~Ⅲ区指屈肌腱再断裂患者手功能的恢复.

    作者:傅育红;蒋云雯;芮永军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Flow-through的第二趾复合组织瓣移植修复25例手指复合组织缺损伤

    目的 探讨Flow-through的第二趾复合组织瓣移植桥接修复伴有血供障碍的手指复合组织缺损伤的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 2000年6月至2016年12月,对25例伴有血供障碍的手指复合组织缺损,应用Flow-through的第二趾复合组织瓣桥接修复,其中切取带趾骨的第二趾复合组织瓣10例,切取带近侧趾间关节的第二趾复合组织瓣9例,切取带跖趾关节第二趾复合组织皮瓣6例.结果 术后25例第二趾复合组织瓣全部成活,1例桥接的远端指体因静脉危象,术后10d远端指体坏死.随访18例,随访时间6~ 24个月,移植组织瓣及桥接指体血供及外形良好,指体两点辨别觉4~6 mm.结论 应用Flow-through的第二趾复合组织瓣移植修复伴有血供障碍的手指复合组织缺损,既修复指固有动脉、神经的缺损,恢复了远端指体的感觉及血液循环,同时又修复骨、肌腱、关节、皮肤软组织缺损,是目前修复复杂性手指缺损一种较理想方法.

    作者:谢文斌;王海文;顾荣;江新民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VSD在治疗钛网修复颅骨缺损术后感染中的临床应用23例

    目的 探讨VSD技术在治疗钛网修复颅骨缺损术后感染中的疗效.方法 2013年6月至2016年12月期间,回顾性分析我院治疗的钛网修复颅骨缺损术后感染的23例患者,清创后去除感染部位钛网,VSD敷料覆盖创面,放置5~7d,期间使用抗菌药物冲洗,根据感染情况更换VSD,待感染控制后根据情况行植皮术、直接缝合或皮瓣覆盖.结果 23例患者其中2例患者感染扩散,感染腔道转移,21例患者伤口感染得以控制,创面缩小、愈合良好,成功率91.30%,平均应用VSD1.7次,感染控制时间平均为16 d.结论 VSD技术是治疗钛网修复颅骨缺损术后感染的有效方法.

    作者:曾文超;王福宁;程启龙;岳震;赵洋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第一掌骨背侧动脉皮支链皮瓣的应用解剖与设计

    目的 通过对第一掌骨背侧动脉网解剖学观察,探讨第一掌骨背侧动脉皮支链皮瓣手术设计方法,为临床应用该皮瓣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选取8只新鲜手标本进行红色乳胶灌注,解剖观察第一掌骨背侧动脉网的分布规律和特点.结果 第一掌骨桡背侧动脉起自桡动脉鼻烟窝段,起始处直径(0.82±0.06) mm,沿拇短伸肌桡侧缘向远端走行,与拇指桡侧指固有动脉近节背侧支吻合;第一掌骨尺侧动脉起自桡动脉手背段,起始处直径(0.74±0.05) mm,沿第一掌骨尺背侧缘向远端走行,与拇指尺侧指固有动脉近节背侧支吻合.拇指两侧指固有动脉在拇指近节发出背侧支数(2.62±0.34)条,近端背侧支发出点位于近节指骨基底移行部,起始直径(0.32±0.03) mm;远端背侧支位于近节指骨颈部,起始直径(0.24±0.08)mm.结论 第一掌骨桡背侧和尺背侧血管链恒定,与拇指指固有动脉背侧支存在广泛吻合,临床应用其供血的游离皮瓣或逆行转移皮瓣,具有血供可靠、不牺牲主要血管和切取安全等优点.

    作者:张文龙;赵刚;高顺红;于志亮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小腿受区血管缺乏时重建梯的研究

    目的 通过病例分析和文献总结,制定一个小腿受区血管缺乏时行游离皮瓣转移覆盖创面的重建梯.方法 2009年1月至2015年1月,进行游离皮瓣覆盖小腿手术中发现小腿受区血管吻合有困难者129例,患者男113例,女16例,年龄4~71岁,平均36.5岁,其中创伤性创面108例,非创伤性创面21例.应对措施包括延长切口(25例),血管移植(22例),Flow-through吻合(17例),端侧吻合(13例),邻近血管吻合(18例),创面远端吻合(14例),桥式吻合(7例),和放弃手术(13例).结果 除手术中放弃游离皮瓣13例外(10.1%),129例中86例愈合皮瓣完全成活(66.7%),9例皮瓣出现全坏死(7.0%),皮瓣边缘坏死11例(8.5%).根据由易到难的原则,制定了应对措施的重建梯.结论 小腿受区血管缺乏为多因素所致,应当综合考虑,按重建梯的原则由易到难,选用佳方案.

    作者:朱跃良;殷作明;范新宇;何晓清;徐永清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中耳畸形合并胆脂瘤的临床特点分析

    目的 探讨中耳畸形合并胆脂瘤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1年9月至2016年11月收治的中耳畸形合并胆脂瘤23例(23耳)的临床资料,了解其发病特点、畸形好发部位.结果 本组患者100%有听力下降,90.0%有耳流脓、耳鸣,86.96%鼓膜松弛部穿孔.95.7%乳突气化不良,73.9%鼓窦未发育或发育不良,100%听骨链有破坏,56.5%听骨链畸形,52.2%面神经裸露,30.4%上鼓室有增生骨块.结论 中耳畸形合并胆脂瘤患者症状及体检与中耳胆脂瘤相似.颞骨高分辨率CT(HRCT)能很好地显示畸形部位及破坏范围,乳突多气化不良,畸形好发部位依次为鼓窦发育不良、听骨链畸形、面神经裸露、上鼓室增生骨块.手术应由经验丰富的耳科医生在显微镜下完成.

    作者:孙淑萍;卢伟;门新萌;雷一波;左彬;丁韶洸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带血管蒂腓骨瓣游离移植修复长段骨缺损的临床经验

    目的 总结带血管蒂腓骨瓣游离移植修复长段骨缺损的临床经验.方法 2008年1月至2015年1月,对31例长段骨缺损的患者,应用带血管蒂腓骨瓣游离移植修复,切取腓骨长度9 ~ 20 cm,部分腓骨瓣复合皮瓣面积5 cm×3 cm ~ 21 cm×14 cm,术后定期复查X线片,术后12个月评价患肢功能.结果 31例带血管蒂腓骨瓣术后全部成活,随访30例,失访1例,术后随访1.5~6年,平均随访2.5年,获得随访的患者骨缺损部位全部骨性愈合.术后有1例因外伤发生再骨折,管型石膏固定6个月后骨性愈合.移植腓骨增粗的时间为1.3~2.5年,平均1.6年.结论 带血管蒂腓骨瓣游离移植修复长段骨缺损可一次性修复骨缺损,对于合并软组织缺损的病例,可复合皮瓣一次性覆盖创面,缩短治疗周期,修复后患肢功能良好.

    作者:程楚红;漆白文;潘振宇;陶圣祥;赵勇;李宗焕;喻爱喜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游离微型腓动脉穿支皮瓣修复15例手足皮肤软组织缺损

    目的 观察并分析在手、足皮肤软组织缺损修复中应用游离微型腓动脉穿支皮瓣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3年6月至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手、足小创面患者15例,均采用微型游离腓动脉穿支皮瓣行修复治疗.术后随访0.5~2.0年,平均(13±0.4)年,观察治疗后的皮瓣成活率、臃肿率、手足功能优良率及皮瓣部位感觉功能.结果 本组15例皮瓣均全部成活,伤口Ⅰ期愈合,无感染及动脉危象病例发生,仅1例皮瓣轻度臃肿,占6.67%,无溃疡发生;患肢功能优良率均达100%,皮瓣部位感觉功能持续改善.结论 游离微型腓动脉穿支皮瓣具有操作简单,患者术后恢复良好,是修复手足皮肤软组织缺损的理想方法之一.

    作者:吴志林;陈长松;张杰;陈洋;吴澄斌;李蕾;郑怀远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复合脂肪源性干细胞的VPA/PRGD组织工程神经修复大鼠坐骨神经缺损的实验研究

    目的 观察复合脂肪源性干细胞(ADSCs)的丙戊酸(VPA)/RGD多肽接枝聚(PRGD)组织工程神经对大鼠损伤坐骨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2013年2月至2014年8月,将大鼠ADSCs分离培养,诱导后与VPA/PRGD支架材料复合,用CCK-8检测细胞在支架材料上的增殖活性;建立大鼠坐骨神经缺损模型,分别用复合ADSCs的VPA/PRGD组织工程化神经导管(A组)、VPA/PRGD神经导管(B组)和自体神经移植(C组)修复缺损神经.术后12周分别对3组动物的有髓神经纤维进行组织形态学分析.结果 CCK-8检测结果显示B组与C组ADSCs在3d、6d和9d的吸光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周,3组动物导管近端再生神经纤维轴突计数分别为A组(268±7.48)、B组(269±6.86)和C组(271±7.55),三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C组的导管中段再生神经纤维轴突计数分别为(257±6.19)和(260±5.60),显著高于B组(229±5.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C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C组的导管远端再生神经纤维轴突计数分别为(246±5.89)和(247±5.02),显著高于B组(214±7.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C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复合ADSCs的VPA/PRGD组织工程化神经能有效促进大鼠缺损神经的再生.

    作者:吴飞;邓明;杨越;张向阳;刘丰;贺斌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动脉化静脉皮瓣的临床应用

    动脉化静脉皮瓣被应用于外科至今,特别在手外科中的应用,仍未得到同行的青睐,总之热情度不高,即便它有其切取方便、不破坏知名血管,成活后外观与正常皮肤相差不大等明显优点,可是其成活率不稳定仍是制约其广泛应用于临床的障碍.众多学者及临床医师在静脉皮瓣动物实验、成活机制、解剖学以及相应的临床应用技巧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研究,仍未得到统一或者有说服力观点,只是有相当部分内容得到大多同行认同,如果能取长补短、综合利用、掌握技巧,求同存异、严格掌握适应证、认真细致地选择,我们认为动脉化静脉皮瓣在手外科的应用还是有一定的空间,以下就此作一探讨总结,以期指导临床开展应用.

    作者:陈禄;黄文柱;崔建德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人羊膜对大鼠背部跨区皮瓣成活的影响

    目的 探讨跨区皮瓣远端皮下羊膜包埋对其成活的影响.方法 2016年2月至2016年12月,38只SD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9只.在大鼠背部正中线的右侧,切取以髂腰动脉为蒂,跨越两个choke血管区、大小为3 cm×10 cm的跨区皮瓣.实验组在皮瓣远端皮下包埋羊膜后原位缝合,对照组直接原位缝合.每组3只SD大鼠,分别在术前、术后1d、3d、7d连续监测穿支蒂部血流.每组9只SD大鼠分别在术前、术后3d、7d,在ChokeⅡ区取材,HE染色光镜下观察动、静脉形态,并计算两组管径大小改变的相对值.每组7只SD大鼠,术后7d时测量皮瓣成活面积.同时,每组取其中3只,行明胶-氧化铅造影观察皮瓣血管形态.结果 实验组和对照组术后7d的成活率分别为(89.09±4.23)%和(74.56±5.59)%,实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t=5.48,P=0.00).X线片显示,术后7d实验组蒂部髂腰动脉比对照组粗,实验组ChokeⅡ区血管管径比对照组粗.皮瓣血管蒂部血流检测显示,术后1d、3d,实验组血流量高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2.39、3.06;P值分别为0.03、0.00).HE染色显示,实验组和对照组ChokeⅡ区动、静脉管径在术后3d、7d逐渐增加,实验组管径扩大倍数高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3.52、3.50;P值分别为0.02、0.02).结论 羊膜皮下包埋可能通过提高皮瓣血管蒂部血流,扩大chokeⅡ区微血管管径来改善皮瓣微循环,促进跨区皮瓣成活,但其具体机制仍有待进一步探讨.

    作者:裘凌峰;楼俊盛;杨青文;习珊珊;毛以华;唐茂林;王一川;丁茂超 刊期: 2017年第04期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