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巧艳;黄小芬;何冬华;谭运娟;何翠环;黄天雯;李平;秦本刚
目的 通过5年随访研究比较开放治疗与经皮微创治疗对于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的疗效.方法 对我院2010年9月至2012年1月期间完成的28例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手术治疗的患者进行了5年的随访观察.其中男21例,女7例.经皮微创缝合患者11例;开放缝合患者17例.分别于术后6个月、1年、2年、3年、4年、5年,使用AOFAS和ATRS评分进行随访评估,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随访时间为60 ~ 72个月,平均61.1个月.所有患者切口均获Ⅰ期愈合,无切口相关并发症发生;没有发生跟腱再断裂的患者.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时丌放组、经皮微刨组ATRS评分分别为(81.23±3.99)分和(88.27±4.27)分,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年以后,两组每年的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时开放组、经皮微创组AOFAS评分分别为(69.00±6.23)分和(79.27±4.83)分,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时开放组、经皮微创组分别为(85.53±4.93)分和(89.90±3.38)分,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2年以后,两组每年的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不管使用经皮微创治疗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还是使用开放治疗,术后2年均没有明显的差别.但经皮治疗患者术后2年内的评分要高于开放治疗的患者.
作者:赵飞;巩凡;李晓亮;丁冬;温鹏;黄永禄;姚占川;杨子洋;马建明;沈军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支具及早期康复护理方案在Ⅱ~Ⅲ区指屈肌腱再断裂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 对2009年3月至2015年9月住院的17例Ⅱ~Ⅲ区屈肌腱术后再断裂患者进行肌腱再断裂修复,术后1周至术后6周通过使用不同的支具、家庭练习和临床练习早期康复护理方案.结果 所有患者伤口均Ⅰ期愈合,无感染发生,无肌腱再次断裂.按照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手指关节总活动度(TAM)标准进行功能评价:优15指、良3指、可2指、差1指,优良率85.7%.Ⅱ区优良7指,Ⅲ区优良11指.结论 支具、家庭练习和临床练习早期康复护理方案可以促进Ⅱ~Ⅲ区指屈肌腱再断裂患者手功能的恢复.
作者:傅育红;蒋云雯;芮永军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带血管的腓骨皮瓣同期修复血管、骨质及皮肤软组织复合组织缺损的疗效.方法 2013年2月至2016年2月,共收治肢体严重创伤13例,其中3例肢体远端无血运,急诊行清创、Flow-through腓骨皮瓣移植修复术,腓动脉修复缺损血管以恢复肢体远端的血运,腓骨瓣修复骨缺损,皮瓣修复软组织缺损.术后观察皮瓣的成活情况、外观,术后6周、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拍摄X线片观察骨折愈合情况,评估患肢的功能恢复状况,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13例患者中11例皮瓣完全成活,2例皮瓣部分坏死,经换药后植皮愈合.1例前臂碾压伤的患者,术后出现血管危象,经探查后危象缓解,手指恢复血运.术后获6 ~ 36个月(平均14个月)随访.移植皮瓣全部成活,骨折端愈合良好,肢休远端血供良好.骨愈合时间为8~24周,平均12周,下肢损伤患者3~8个月后负重,下肢恢复行走功能,上肢及手部恢复抓握旋转功能;移植皮瓣弹性好,外观满意.结论 腓骨皮瓣同期修复血管、骨质及皮肤软组织缺损,既可以急诊抢救濒临截肢的肢体,也可对复合组织缺损进行一举多得的修复并获得良好的预后,是临床上治疗肢体严重开放性损伤的一种有效方法.
作者:从飞;范金柱;付华;宋涛;欧学海;张文韬;陈勋;杜晓龙;田小宁;刘洋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Flow-through的第二趾复合组织瓣移植桥接修复伴有血供障碍的手指复合组织缺损伤的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 2000年6月至2016年12月,对25例伴有血供障碍的手指复合组织缺损,应用Flow-through的第二趾复合组织瓣桥接修复,其中切取带趾骨的第二趾复合组织瓣10例,切取带近侧趾间关节的第二趾复合组织瓣9例,切取带跖趾关节第二趾复合组织皮瓣6例.结果 术后25例第二趾复合组织瓣全部成活,1例桥接的远端指体因静脉危象,术后10d远端指体坏死.随访18例,随访时间6~ 24个月,移植组织瓣及桥接指体血供及外形良好,指体两点辨别觉4~6 mm.结论 应用Flow-through的第二趾复合组织瓣移植修复伴有血供障碍的手指复合组织缺损,既修复指固有动脉、神经的缺损,恢复了远端指体的感觉及血液循环,同时又修复骨、肌腱、关节、皮肤软组织缺损,是目前修复复杂性手指缺损一种较理想方法.
作者:谢文斌;王海文;顾荣;江新民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股方肌骨瓣移植结合内固定治疗青壮年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1998年2月至2015年12月,采用股方肌骨瓣移植结合内固定技术治疗青壮年股骨颈骨折共54例,平均年龄46.5岁(18 ~ 55岁).交通事故致伤23例,高坠伤18例,摔伤13例;左侧34例,右侧20例;根据Garden分型Ⅲ型39例,GardenⅣ型15例.均先使用牵引床透视下复位空心螺钉固定骨折,再于健侧卧位后外侧入路施行股方肌骨瓣移植修复.术后定期随访,对患者骨折愈合情况、髋关节功能等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 有49例在12个月内骨折线完全消失,骨愈合率90.7%,且关节功能良好,Harris评分平均81.7分,术后随访2~8年,3例出现切口脂肪液化的轻度并发症,股骨头坏死2例,轻度髋内翻1例.结论 应用股方肌骨瓣结合内固定治疗青壮年股骨颈骨折,有效促进骨愈合、避免股骨头坏死并发症发生,临床效果良好.
作者:刘乐泉;王小铁 刊期: 2017年第04期
患者 女,26岁.因发现左手掌肿物1年,左环指活动受限0.5年人院.查体:左手掌环指轴线上约掌中间横纹和掌远侧横纹之间可触及一隆起性肿物,大小约2 cm×1 cm,质韧,活动度差,压痛阴性.左环指呈鹅颈指畸形,即近侧指间关节过伸、远侧指间关节屈曲畸形.左环指MP伸直位时DIP不能主动伸直(图1),MP屈曲位时DIP可主动伸直(图2).辅助检查:左手掌浅表彩超提示环指屈肌健部位见一低回声肿块,大小19.0 mm×6.8 mm,边界欠清,未见血流信号.临床诊断:左手掌肿物,左环指鹅颈指畸形.
作者:刘阳;刘彬;王涛 刊期: 2017年第04期
1978年7月14日16:00,医院紧急通知我,在滦河上游山区施工的水壩工地上发生工伤事故,伤者多个肢体损伤,详情不知.患者不能转运,要求医生到现场抢救.我只拿了简单的手术器械,于17:00坐汽车上路.行车约400多公里,23:50到达目的地.伤者是基建工程兵战士,19岁,施工时被工地火车压伤,伤情严重(图1):①右上肢于肩部离断,臂及前臂上段已严重破损,离断的右前臂下段和手组织尚完整.②左上肢于前臂中段离断,远断端已丢失.③右下肢于大腿中上段离断,远断端已破碎.④左股骨粉碎性骨折,肢体血液循环存在,肢体肿胀.⑤右胸8条肋骨闭合性骨折,血气胸.⑥左面部软组织挫伤.患者神志清醒,血压未能测到.经抢救,止血,输血2500 ml后,血压上升病清稳定,下一步如何处理治疗这么严重的伤员呢?
作者:杨克非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以近节指动脉弓为旋转点的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手指中节远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采用近节指动脉弓为旋转点的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手指中节远端缺损20例,皮瓣切取面积为1.5 cm×1.5 cm ~2.0 cm×2.0 cm,手指供区取同肢上臂内侧全厚游离皮片覆盖,打包加压,皮瓣的感觉神经与受区指神经端端吻合,定期随访,观察皮瓣成活情况及评价修复手指的功能情况.结果 术后20例皮瓣及供区游离植皮全部成活,其中5例术后第2天皮瓣出现淤血,给予局部拆除缝线、皮瓣按摩、肝素湿敷及抬高患肢等处理,皮瓣顺利成活.16例皮瓣获得随访,时间3~ 12个月,皮瓣无臃肿,外形满意,质地软耐磨,两点分辨觉为6~ 11 mm,平均9 mm.患指掌指关节伸屈活动正常,能与拇指完成对捏活动,按照中华医学会上肢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进行综合评价:优10例,良5例,差1例.结论 近节指动脉弓为旋转点的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是修复手指中节远端组织缺损的一种手术方法,临床效果较好.
作者:王红胜;袁海平;袁勇;崔剑华;樊川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用化学法制备的去细胞神经修复同种异体大鼠坐骨神经缺损,对再生神经和靶肌肉进行组织学评价.方法 2012年9月至2013年8月,将SD大鼠坐骨神经用体积分数3% Triton X-100溶液和40 g/L脱氧胆酸钠溶液处理,光镜下对比观察处理前后轴突、髓鞘和膜管结构的变化.将30只Wistar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去细胞神经组、自体神经组和正常对照组,每组10只.去细胞神经组和自体神经组切除1cm坐骨神经干,分别用去细胞神经和自体神经修复坐骨神经缺损.术后12周测量各组再生神经纤维通过率、轴突和有髓神经纤维横截面积、髓鞘厚度、有髓神经纤维面积百分比、腓肠肌纤维横截面积、肌纤维横截面积恢复率和腓肠肌湿重恢复率.结果 去细胞神经的轴突和髓鞘清除彻底,神经膜管结构保留完整.正常对照组神经纤维通过率[(99.46±5.73)%]、轴突横截面积[(6.51 ±0.55)μm2]、髓鞘厚度[(1.26±0.11)μm]、有髓神经纤维横截面积[(23.8±2.64) μm2]、肌纤维横截面积[(1160.24±156.57)μm2]、肌纤维横截面积恢复率[(99.79±3.82)%]和腓肠肌湿重恢复率[(99.28±3.64)%]均明显大于自体神经组[分别为(73.11±8.29)%、(2.64±0.23)μm2、(0.92±0.12)μm、(18.57±3.01)μm2、(796.07±125.83)μm2、(69.9±8.75)%、(60.76±6.38)%]和去细胞组[(64.58±9.42)%、(2.27±0.19)μm2、(0.78±0.14) μm、(14.96 ±3.15) μm2、(658.61±136.26)μm2、(58.52±9.19)%、(49.53±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去细胞神经组神经纤维通过率、轴突横截面积、髓鞘厚度和有髓神经纤维横截面积、肌纤维横截面积、肌纤维横截面积恢复率和腓肠肌湿重恢复率均小于自体神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去细胞神经组有髓神经纤维面积百分比[(39.57±5.20)%]小于自体神经组[(63.19±6.92)%]和正常对照组[(65.35±5.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自体神经组有髓神经纤维面积百分比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用化学法制备的去细胞神经可以修复同种异体大鼠坐骨神经缺损.但再生神经和靶肌肉的组织学评价均不及自体神经移植.
作者:徐先立;韩壮;薛海鹏;郭栋;杨震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眶外侧锁孔入路在破裂动脉瘤急性期手术的临床应用及手术技巧.方法 收集我院自2013年10月至2014年12月采用眶外侧锁孔入路显微手术夹闭急性期破裂动脉瘤的4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46例患者共51个动脉瘤,其中前交通动脉瘤17个,大脑前动脉瘤2个,后交通动脉瘤15个,大脑中动脉瘤12个,脉络膜前动脉瘤4个,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1个,4例有2个动脉瘤.结果 46例51个动脉瘤均一次夹闭成功,无术后感染、出血及脑脊液漏等手术并发症.术后轻微精神障碍3例,动眼神经麻痹2例,术后6个月内恢复;4例患者术后出现肢体轻瘫,术后2~3周肌力恢复正常;1例术中脑组织肿胀,夹闭动脉瘤后,予以扩大切口去骨瓣减压,遗留肢体偏瘫;1例放弃治疗.结论 眶外侧锁孔入路具有快捷和微创的优点,并在处理破裂急性期动脉瘤的应用中取得良好效果.
作者:刘希光;刘艾明;李爱民;张洪伟;孙勇;黄正千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复合脂肪源性干细胞(ADSCs)的丙戊酸(VPA)/RGD多肽接枝聚(PRGD)组织工程神经对大鼠损伤坐骨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2013年2月至2014年8月,将大鼠ADSCs分离培养,诱导后与VPA/PRGD支架材料复合,用CCK-8检测细胞在支架材料上的增殖活性;建立大鼠坐骨神经缺损模型,分别用复合ADSCs的VPA/PRGD组织工程化神经导管(A组)、VPA/PRGD神经导管(B组)和自体神经移植(C组)修复缺损神经.术后12周分别对3组动物的有髓神经纤维进行组织形态学分析.结果 CCK-8检测结果显示B组与C组ADSCs在3d、6d和9d的吸光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周,3组动物导管近端再生神经纤维轴突计数分别为A组(268±7.48)、B组(269±6.86)和C组(271±7.55),三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C组的导管中段再生神经纤维轴突计数分别为(257±6.19)和(260±5.60),显著高于B组(229±5.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C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C组的导管远端再生神经纤维轴突计数分别为(246±5.89)和(247±5.02),显著高于B组(214±7.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C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复合ADSCs的VPA/PRGD组织工程化神经能有效促进大鼠缺损神经的再生.
作者:吴飞;邓明;杨越;张向阳;刘丰;贺斌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椎-基底动脉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策略及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4月至2016年4月收治的26例患者共26个椎-基底动脉动脉瘤的临床资料.单纯支架植入10例,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13例,闭塞血管3例.结果 动脉瘤栓塞情况:完全栓塞6例,部分栓塞18例,无变化2例.并发症:出血1例.出院改良Rankin评分(mRS),0分18例,1分6例,2分1例,5分1例.术后3~ 12个月复查:动脉瘤完全闭塞17例,部分闭塞8例,无变化0例,无复发.随访3~40个月,mRS评分:0分24例,1分1例,死亡1例.结论 根据椎-基底动脉动脉瘤的不同形态采取个体化的血管内治疗方案可取得较好临床疗效.
作者:李凡滢;齐铁伟;何科君;杨毅兵;欧斯奇 刊期: 2017年第04期
手部皮肤逆行剥脱伤多数由于机械压伤后反射性牵拉肢体引起,足部多数由车祸及压砸伤引起,皮肤表面大部完好,剥脱皮肤的损伤程度不同,临床治疗方法多样[1-3],术后效果大多不理想,我院自2008年10月至2015年6月,采用动脉化静脉吻合回流静脉治疗手足部皮肤大面积逆行剥脱伤45例,克服了以往的不足,临床效果满意.
作者:姜家玺;李雪礁;张硕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总结游离股前外侧皮瓣坏死的影响因素,探究游离皮瓣坏死的影响因素.方法 对2001年至2016年188例游离股前外侧皮瓣20个影响因素(患者特点:年龄、性别、吸烟、糖尿病、高血压;术前因素:受伤部位、受伤原因、术前创面感染、术前创面骨髓炎、受伤至手术时间;术中因素:术者、手术时间、麻醉时间、术中补液量、血管吻合方式、静脉吻合数量、皮瓣面积;术后因素:皮瓣下血肿、皮瓣感染、血管危象)进行统计,将这些影响因素与皮瓣坏死结果进行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188例游离股前外侧皮瓣成活174例(92.55%),发生血管危象23例(12.23%),动脉危象8例、静脉危象11例、动静脉危象4例,经探查后抢救成功5例(38.46%).经统计学分析得出:静脉吻合数量、皮瓣下血肿、血管危象与游离皮瓣坏死相关.结论 静脉血管吻合数(≥2)会增加血液回流,使皮瓣更易成活.术中精确止血和安置好引流管会减少皮瓣血肿,可以减少皮瓣坏死.及时发现动静脉危象并处理,可以提高皮瓣成活率.
作者:彭城;黎蕊;黄东旭;郑笑天;宫旭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总结带血管蒂腓骨瓣游离移植修复长段骨缺损的临床经验.方法 2008年1月至2015年1月,对31例长段骨缺损的患者,应用带血管蒂腓骨瓣游离移植修复,切取腓骨长度9 ~ 20 cm,部分腓骨瓣复合皮瓣面积5 cm×3 cm ~ 21 cm×14 cm,术后定期复查X线片,术后12个月评价患肢功能.结果 31例带血管蒂腓骨瓣术后全部成活,随访30例,失访1例,术后随访1.5~6年,平均随访2.5年,获得随访的患者骨缺损部位全部骨性愈合.术后有1例因外伤发生再骨折,管型石膏固定6个月后骨性愈合.移植腓骨增粗的时间为1.3~2.5年,平均1.6年.结论 带血管蒂腓骨瓣游离移植修复长段骨缺损可一次性修复骨缺损,对于合并软组织缺损的病例,可复合皮瓣一次性覆盖创面,缩短治疗周期,修复后患肢功能良好.
作者:程楚红;漆白文;潘振宇;陶圣祥;赵勇;李宗焕;喻爱喜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跨区皮瓣远端皮下羊膜包埋对其成活的影响.方法 2016年2月至2016年12月,38只SD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9只.在大鼠背部正中线的右侧,切取以髂腰动脉为蒂,跨越两个choke血管区、大小为3 cm×10 cm的跨区皮瓣.实验组在皮瓣远端皮下包埋羊膜后原位缝合,对照组直接原位缝合.每组3只SD大鼠,分别在术前、术后1d、3d、7d连续监测穿支蒂部血流.每组9只SD大鼠分别在术前、术后3d、7d,在ChokeⅡ区取材,HE染色光镜下观察动、静脉形态,并计算两组管径大小改变的相对值.每组7只SD大鼠,术后7d时测量皮瓣成活面积.同时,每组取其中3只,行明胶-氧化铅造影观察皮瓣血管形态.结果 实验组和对照组术后7d的成活率分别为(89.09±4.23)%和(74.56±5.59)%,实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t=5.48,P=0.00).X线片显示,术后7d实验组蒂部髂腰动脉比对照组粗,实验组ChokeⅡ区血管管径比对照组粗.皮瓣血管蒂部血流检测显示,术后1d、3d,实验组血流量高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2.39、3.06;P值分别为0.03、0.00).HE染色显示,实验组和对照组ChokeⅡ区动、静脉管径在术后3d、7d逐渐增加,实验组管径扩大倍数高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3.52、3.50;P值分别为0.02、0.02).结论 羊膜皮下包埋可能通过提高皮瓣血管蒂部血流,扩大chokeⅡ区微血管管径来改善皮瓣微循环,促进跨区皮瓣成活,但其具体机制仍有待进一步探讨.
作者:裘凌峰;楼俊盛;杨青文;习珊珊;毛以华;唐茂林;王一川;丁茂超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通过对第一掌骨背侧动脉网解剖学观察,探讨第一掌骨背侧动脉皮支链皮瓣手术设计方法,为临床应用该皮瓣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选取8只新鲜手标本进行红色乳胶灌注,解剖观察第一掌骨背侧动脉网的分布规律和特点.结果 第一掌骨桡背侧动脉起自桡动脉鼻烟窝段,起始处直径(0.82±0.06) mm,沿拇短伸肌桡侧缘向远端走行,与拇指桡侧指固有动脉近节背侧支吻合;第一掌骨尺侧动脉起自桡动脉手背段,起始处直径(0.74±0.05) mm,沿第一掌骨尺背侧缘向远端走行,与拇指尺侧指固有动脉近节背侧支吻合.拇指两侧指固有动脉在拇指近节发出背侧支数(2.62±0.34)条,近端背侧支发出点位于近节指骨基底移行部,起始直径(0.32±0.03) mm;远端背侧支位于近节指骨颈部,起始直径(0.24±0.08)mm.结论 第一掌骨桡背侧和尺背侧血管链恒定,与拇指指固有动脉背侧支存在广泛吻合,临床应用其供血的游离皮瓣或逆行转移皮瓣,具有血供可靠、不牺牲主要血管和切取安全等优点.
作者:张文龙;赵刚;高顺红;于志亮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在CTA三维重建技术辅助下应用股前外侧穿支皮瓣游离移植修复行舌癌根治术后舌大部分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2年1月至2015年11月,对13例舌癌根治术造成舌大部分缺损患者实施股前外侧穿支皮瓣游离移植进行舌再造.术前将皮瓣供区进行CT扫描,通过CT血管造影数字化三维重建技术获得供区动脉血供三维图像,明确股前外侧皮瓣血供的起源、走向、分型、血管蒂长度、管径以及穿支点位置.根据舌体缺损情况,设计股前外侧穿支皮瓣面积10 cm×9 cm ~8 cm×6 cm,皮瓣动、静脉分别与面动脉或甲状腺上动脉,与面前静脉、颈内静脉或颈外静脉吻合.术后定期随访,观察再造舌的外形与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13例皮瓣全部成活,术后经4~ 18个月的随访,再造舌体组织接近正常,咀嚼、进食及功能满意.结论 CTA三维重建技术辅助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移植再造舌的临床效果良好,是修复舌癌根治术后舌大部分缺损的较好方法之一.
作者:韦平欧;谭海涛;莫勇军;杨克勤;谭汉提;罗翔;林汉;韦堡升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足背内侧筋膜蒂皮支链皮瓣修复前足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采用足背内侧筋膜蒂皮支链皮瓣修复前足皮肤软组织缺损8例,缺损部位躅趾2例,足背内侧4例,前足残端创面2例,术后定期随访,观察其临床疗效.结果 本组8例皮瓣均成活,1例出现皮瓣边缘张力性水泡,经拆除蒂部部分缝线松解及加强换药,水泡消失.术后经过6~12个月随访,患者均恢复工作,皮瓣质地优良,血运良好,外观恢复满意,8例行走均无疼痛.结论 应用足背内侧筋膜蒂皮支链皮瓣修复前足皮肤软组织缺损,手术操作简单,供区损伤小,疗效可靠,是修复前足软组织缺损的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姚海波;李文庆;李楚炎;周斌;朱小弟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辅助游离腓骨瓣修复恶性肿瘤切除后下颌骨及口底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1例下牙龈鳞状细胞癌的患者进行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辅助游离腓骨瓣修复下颌骨及口底缺损的手术,手术分两组同时进行:一组行原发灶切除;另一组行右小腿游离腓骨瓣切取.利用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进行血管的吻合及口底黏膜的缝合.结果 术后4周随访,皮瓣完全成活,口底无感染,可自由行走和进食半流质.结论 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相较于传统的显微外科手术具有更加的精细稳定、创伤更小、视野更清楚、恢复更快的优势,将是复杂显微外科今后新的发展方向.
作者:柳琪;朱孜冠;程刚;谢庆平 刊期: 2017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