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辅助游离腓骨瓣修复下颌骨及口底缺损一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柳琪;朱孜冠;程刚;谢庆平

关键词: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 腓骨瓣, 下颌骨缺损, 显微外科
摘要:目的 探讨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辅助游离腓骨瓣修复恶性肿瘤切除后下颌骨及口底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1例下牙龈鳞状细胞癌的患者进行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辅助游离腓骨瓣修复下颌骨及口底缺损的手术,手术分两组同时进行:一组行原发灶切除;另一组行右小腿游离腓骨瓣切取.利用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进行血管的吻合及口底黏膜的缝合.结果 术后4周随访,皮瓣完全成活,口底无感染,可自由行走和进食半流质.结论 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相较于传统的显微外科手术具有更加的精细稳定、创伤更小、视野更清楚、恢复更快的优势,将是复杂显微外科今后新的发展方向.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腓骨皮瓣同期修复四肢复合组织缺损的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带血管的腓骨皮瓣同期修复血管、骨质及皮肤软组织复合组织缺损的疗效.方法 2013年2月至2016年2月,共收治肢体严重创伤13例,其中3例肢体远端无血运,急诊行清创、Flow-through腓骨皮瓣移植修复术,腓动脉修复缺损血管以恢复肢体远端的血运,腓骨瓣修复骨缺损,皮瓣修复软组织缺损.术后观察皮瓣的成活情况、外观,术后6周、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拍摄X线片观察骨折愈合情况,评估患肢的功能恢复状况,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13例患者中11例皮瓣完全成活,2例皮瓣部分坏死,经换药后植皮愈合.1例前臂碾压伤的患者,术后出现血管危象,经探查后危象缓解,手指恢复血运.术后获6 ~ 36个月(平均14个月)随访.移植皮瓣全部成活,骨折端愈合良好,肢休远端血供良好.骨愈合时间为8~24周,平均12周,下肢损伤患者3~8个月后负重,下肢恢复行走功能,上肢及手部恢复抓握旋转功能;移植皮瓣弹性好,外观满意.结论 腓骨皮瓣同期修复血管、骨质及皮肤软组织缺损,既可以急诊抢救濒临截肢的肢体,也可对复合组织缺损进行一举多得的修复并获得良好的预后,是临床上治疗肢体严重开放性损伤的一种有效方法.

    作者:从飞;范金柱;付华;宋涛;欧学海;张文韬;陈勋;杜晓龙;田小宁;刘洋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28例患者的5年随访研究

    目的 通过5年随访研究比较开放治疗与经皮微创治疗对于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的疗效.方法 对我院2010年9月至2012年1月期间完成的28例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手术治疗的患者进行了5年的随访观察.其中男21例,女7例.经皮微创缝合患者11例;开放缝合患者17例.分别于术后6个月、1年、2年、3年、4年、5年,使用AOFAS和ATRS评分进行随访评估,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随访时间为60 ~ 72个月,平均61.1个月.所有患者切口均获Ⅰ期愈合,无切口相关并发症发生;没有发生跟腱再断裂的患者.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时丌放组、经皮微刨组ATRS评分分别为(81.23±3.99)分和(88.27±4.27)分,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年以后,两组每年的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时开放组、经皮微创组AOFAS评分分别为(69.00±6.23)分和(79.27±4.83)分,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时开放组、经皮微创组分别为(85.53±4.93)分和(89.90±3.38)分,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2年以后,两组每年的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不管使用经皮微创治疗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还是使用开放治疗,术后2年均没有明显的差别.但经皮治疗患者术后2年内的评分要高于开放治疗的患者.

    作者:赵飞;巩凡;李晓亮;丁冬;温鹏;黄永禄;姚占川;杨子洋;马建明;沈军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共用一套足背动脉供血系统的第二足趾和足背寄养指联合移植再造手

    目的 探讨在手毁损伤中利用共用一套足背动脉供血系统的第二足趾和寄养指移植再造手的新方法与效果.方法 自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手部毁损性离断患者3例,一期将残留指寄养于足背,手部清创后植皮覆盖.二期解剖游离出共用一套足背动脉供血系统的第二足趾和寄养指,共同移植再造手.结果 3例再造手均成活良好.定期进行电话及回院随访3个月~2年,再造手外观良好,大程度上恢复了患肢的功能,患者对再造手感到满意.结论 利用共用一套足背动脉供血系统的足部寄养指和第二足趾共同移植再造手是一种可行的手术方法,具有操作简单、外形美观及功能良好等优点,大程度上恢复了患肢的功能,降低了致残率.

    作者:曲军杰;付繁刚;孙德麟;戴学国;李成立;刘颖;张锴;徐林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带血管蒂腓骨瓣游离移植修复长段骨缺损的临床经验

    目的 总结带血管蒂腓骨瓣游离移植修复长段骨缺损的临床经验.方法 2008年1月至2015年1月,对31例长段骨缺损的患者,应用带血管蒂腓骨瓣游离移植修复,切取腓骨长度9 ~ 20 cm,部分腓骨瓣复合皮瓣面积5 cm×3 cm ~ 21 cm×14 cm,术后定期复查X线片,术后12个月评价患肢功能.结果 31例带血管蒂腓骨瓣术后全部成活,随访30例,失访1例,术后随访1.5~6年,平均随访2.5年,获得随访的患者骨缺损部位全部骨性愈合.术后有1例因外伤发生再骨折,管型石膏固定6个月后骨性愈合.移植腓骨增粗的时间为1.3~2.5年,平均1.6年.结论 带血管蒂腓骨瓣游离移植修复长段骨缺损可一次性修复骨缺损,对于合并软组织缺损的病例,可复合皮瓣一次性覆盖创面,缩短治疗周期,修复后患肢功能良好.

    作者:程楚红;漆白文;潘振宇;陶圣祥;赵勇;李宗焕;喻爱喜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多组复合皮瓣移植再造多个手指的个体化护理分析

    目的 探讨多组复合皮瓣移植再造多个手指,游离皮瓣修复足背供区,保留足趾手术的个体化护理体会.方法 从2014年8月至2015年10月,我科对13例手部脱套伤患者行保留足趾及游离皮瓣再造多个手指,足部供区保留足趾趾骨并使用游离皮瓣覆盖缺损.术前术后我们针对性地制定了个体化护理方案,在严密监测多块游离组织血供的同时,注重患者心理及生理变化.结果 5例术后皮瓣出现血管危象,均在护理观察中及时发现并汇报医生,3例患者保守治疗无效选择手术探查.12例足部供区成活、1例足部供区皮瓣坏死.13例手指再造全部成活.结论 保留足趾的复合游离组织再造多个手指是一项复杂高难度手术,且每位患者采取术式略有不同,只有制定个体化护理方案,才能保障患者顺利康复.

    作者:周海微;王欣;李学渊;张健;黄剑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游离股薄肌移植治疗臂丛损伤患者的护理难点与对策

    目的 探讨游离股薄肌移植治疗臂丛损伤患者的术前、术后存在的护理难点以及采取相应护理对策的效果.方法 对2011年10月至2016年10月的152例游离股薄肌移植治疗臂丛损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找出存在的主要护理难点包括:抑郁/焦虑心理问题;容易发生呼吸困难、坠积性肺炎、压疮护理问题;烤灯(可见光)治疗引起的眼花、口渴等不舒适问题;血管危象的早期观察难.并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对策.结果 本组37.3%和31.4%的患者术前存在轻度抑郁和焦虑;92%的患者术后因为烤灯(可见光)治疗出现全身出汗、口渴、头昏、眼花、失眠、甚至视力下降等现象;发生压疮2例(1.31%),发生静脉危象8例(5.26%),通过采取针对性的护理对策后患者的心理和不舒适问题得到明显改善,术后存在的并发症得到及时发现和处理.结论 及时发现患者存在的护理问题并进行干预是提高手术疗效、促进患者康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有效保证.

    作者:戴巧艳;黄小芬;何冬华;谭运娟;何翠环;黄天雯;李平;秦本刚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Flow-through的第二趾复合组织瓣移植修复25例手指复合组织缺损伤

    目的 探讨Flow-through的第二趾复合组织瓣移植桥接修复伴有血供障碍的手指复合组织缺损伤的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 2000年6月至2016年12月,对25例伴有血供障碍的手指复合组织缺损,应用Flow-through的第二趾复合组织瓣桥接修复,其中切取带趾骨的第二趾复合组织瓣10例,切取带近侧趾间关节的第二趾复合组织瓣9例,切取带跖趾关节第二趾复合组织皮瓣6例.结果 术后25例第二趾复合组织瓣全部成活,1例桥接的远端指体因静脉危象,术后10d远端指体坏死.随访18例,随访时间6~ 24个月,移植组织瓣及桥接指体血供及外形良好,指体两点辨别觉4~6 mm.结论 应用Flow-through的第二趾复合组织瓣移植修复伴有血供障碍的手指复合组织缺损,既修复指固有动脉、神经的缺损,恢复了远端指体的感觉及血液循环,同时又修复骨、肌腱、关节、皮肤软组织缺损,是目前修复复杂性手指缺损一种较理想方法.

    作者:谢文斌;王海文;顾荣;江新民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37例足踝部软组织缺损

    目的 根据小腿腓肠神经、隐神经及腓浅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各自解剖特征,临床研究结果,探讨修复小腿中下段及足踝部创面的佳适应证及方法学.方法 本组病例时间自2006年7月至2016年5月,均为肌腱、骨或钢板外露以及感染或骨髓炎创面,经1~3次清创或封闭负压引流,细菌培养阴性后,选择并设计腓肠神经、腓浅神经或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之一修复.结果 本组37例,男28例,女9例;年龄21~82岁,平均46岁;采用腓肠神经皮瓣23例,隐神经皮瓣6例,腓浅神经及其分支皮瓣8例.其中远端蒂37例,常规结扎浅静脉干;保留皮神经7例,未保留30例;带腓肠肌皮瓣2例,未带肌肉的皮瓣35例.皮瓣面积4cm×4 cm~ 15 cm×22 cm,皮瓣全部成活30例,部分皮肤坏死需要植皮修复的7例,完全成活率81.1%(30/37),不完全成活率为18.9% (7/37).随访时间2~ 36个月,其中1例因术后踝关节感染,出院后3个月在其他医院截肢;3例术后5~8个月行皮瓣修薄术,其余33例皮瓣外观及功能良好.结论 根据创面的部位、大小、是否伴有动脉、皮神经及深、浅静脉损伤,以及小腿皮神经-浅静脉营养血管皮瓣或肌皮瓣解剖特征上的差异性,灵活选择、设计皮瓣,或组合移植,以确保皮瓣成活.避免术中反复变换体位,减轻皮瓣静脉回流障碍,降低坏死率,提高皮瓣修复的安全性,简化手术,减少损伤.能满足大部分的小腿中下段及足踝部皮肤缺损及感染骨髓炎创面的修复,并提出佳选择适应证.

    作者:庄蕾;黎晓华;丁宝志;王惠东;张世民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辅助游离腓骨瓣修复下颌骨及口底缺损一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目的 探讨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辅助游离腓骨瓣修复恶性肿瘤切除后下颌骨及口底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1例下牙龈鳞状细胞癌的患者进行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辅助游离腓骨瓣修复下颌骨及口底缺损的手术,手术分两组同时进行:一组行原发灶切除;另一组行右小腿游离腓骨瓣切取.利用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进行血管的吻合及口底黏膜的缝合.结果 术后4周随访,皮瓣完全成活,口底无感染,可自由行走和进食半流质.结论 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相较于传统的显微外科手术具有更加的精细稳定、创伤更小、视野更清楚、恢复更快的优势,将是复杂显微外科今后新的发展方向.

    作者:柳琪;朱孜冠;程刚;谢庆平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支具在Ⅱ~Ⅲ区指屈肌腱再断裂早期康复护理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支具及早期康复护理方案在Ⅱ~Ⅲ区指屈肌腱再断裂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 对2009年3月至2015年9月住院的17例Ⅱ~Ⅲ区屈肌腱术后再断裂患者进行肌腱再断裂修复,术后1周至术后6周通过使用不同的支具、家庭练习和临床练习早期康复护理方案.结果 所有患者伤口均Ⅰ期愈合,无感染发生,无肌腱再次断裂.按照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手指关节总活动度(TAM)标准进行功能评价:优15指、良3指、可2指、差1指,优良率85.7%.Ⅱ区优良7指,Ⅲ区优良11指.结论 支具、家庭练习和临床练习早期康复护理方案可以促进Ⅱ~Ⅲ区指屈肌腱再断裂患者手功能的恢复.

    作者:傅育红;蒋云雯;芮永军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复合脂肪源性干细胞的VPA/PRGD组织工程神经修复大鼠坐骨神经缺损的实验研究

    目的 观察复合脂肪源性干细胞(ADSCs)的丙戊酸(VPA)/RGD多肽接枝聚(PRGD)组织工程神经对大鼠损伤坐骨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2013年2月至2014年8月,将大鼠ADSCs分离培养,诱导后与VPA/PRGD支架材料复合,用CCK-8检测细胞在支架材料上的增殖活性;建立大鼠坐骨神经缺损模型,分别用复合ADSCs的VPA/PRGD组织工程化神经导管(A组)、VPA/PRGD神经导管(B组)和自体神经移植(C组)修复缺损神经.术后12周分别对3组动物的有髓神经纤维进行组织形态学分析.结果 CCK-8检测结果显示B组与C组ADSCs在3d、6d和9d的吸光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周,3组动物导管近端再生神经纤维轴突计数分别为A组(268±7.48)、B组(269±6.86)和C组(271±7.55),三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C组的导管中段再生神经纤维轴突计数分别为(257±6.19)和(260±5.60),显著高于B组(229±5.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C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C组的导管远端再生神经纤维轴突计数分别为(246±5.89)和(247±5.02),显著高于B组(214±7.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C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复合ADSCs的VPA/PRGD组织工程化神经能有效促进大鼠缺损神经的再生.

    作者:吴飞;邓明;杨越;张向阳;刘丰;贺斌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手指中节组织缺损20例

    目的 探讨以近节指动脉弓为旋转点的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手指中节远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采用近节指动脉弓为旋转点的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手指中节远端缺损20例,皮瓣切取面积为1.5 cm×1.5 cm ~2.0 cm×2.0 cm,手指供区取同肢上臂内侧全厚游离皮片覆盖,打包加压,皮瓣的感觉神经与受区指神经端端吻合,定期随访,观察皮瓣成活情况及评价修复手指的功能情况.结果 术后20例皮瓣及供区游离植皮全部成活,其中5例术后第2天皮瓣出现淤血,给予局部拆除缝线、皮瓣按摩、肝素湿敷及抬高患肢等处理,皮瓣顺利成活.16例皮瓣获得随访,时间3~ 12个月,皮瓣无臃肿,外形满意,质地软耐磨,两点分辨觉为6~ 11 mm,平均9 mm.患指掌指关节伸屈活动正常,能与拇指完成对捏活动,按照中华医学会上肢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进行综合评价:优10例,良5例,差1例.结论 近节指动脉弓为旋转点的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是修复手指中节远端组织缺损的一种手术方法,临床效果较好.

    作者:王红胜;袁海平;袁勇;崔剑华;樊川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游离鼻烟窝穿支皮瓣修复手指皮肤缺损12例

    目的 探讨桡动脉鼻烟窝穿支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手指皮肤缺损的疗效.方法 2010年1月至2014年2月,采用桡动脉鼻烟窝穿支皮瓣修复12例手指皮肤缺损病例,其中挤压伤6例,交通事故伤6例;示指5例,中指3例,环指1例,小指3例;均有指骨和肌腱等深部组织外露,缺损面积1.5 cm×1.6 cm ~ 2.5 cm×3.0 cm.所有皮瓣从同侧上肢切取.所有皮瓣供区直接拉拢缝合.结果 12例皮瓣全部成活,随访12-24个月,皮瓣两点辨别觉平均为5.5(4 ~7 mm),手指及皮瓣供区外形及功能恢复满意,未见明显并发症.结论 桡动脉鼻烟窝穿支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手指皮肤缺损手术操作简便,安全有效,大程度减小供区损伤,是修复手指创面的一种较好选择.

    作者:贾明;刘林峰;宋达疆;唐亮;王增涛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中耳畸形合并胆脂瘤的临床特点分析

    目的 探讨中耳畸形合并胆脂瘤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1年9月至2016年11月收治的中耳畸形合并胆脂瘤23例(23耳)的临床资料,了解其发病特点、畸形好发部位.结果 本组患者100%有听力下降,90.0%有耳流脓、耳鸣,86.96%鼓膜松弛部穿孔.95.7%乳突气化不良,73.9%鼓窦未发育或发育不良,100%听骨链有破坏,56.5%听骨链畸形,52.2%面神经裸露,30.4%上鼓室有增生骨块.结论 中耳畸形合并胆脂瘤患者症状及体检与中耳胆脂瘤相似.颞骨高分辨率CT(HRCT)能很好地显示畸形部位及破坏范围,乳突多气化不良,畸形好发部位依次为鼓窦发育不良、听骨链畸形、面神经裸露、上鼓室增生骨块.手术应由经验丰富的耳科医生在显微镜下完成.

    作者:孙淑萍;卢伟;门新萌;雷一波;左彬;丁韶洸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游离皮瓣坏死的危险因素: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

    目的 总结游离股前外侧皮瓣坏死的影响因素,探究游离皮瓣坏死的影响因素.方法 对2001年至2016年188例游离股前外侧皮瓣20个影响因素(患者特点:年龄、性别、吸烟、糖尿病、高血压;术前因素:受伤部位、受伤原因、术前创面感染、术前创面骨髓炎、受伤至手术时间;术中因素:术者、手术时间、麻醉时间、术中补液量、血管吻合方式、静脉吻合数量、皮瓣面积;术后因素:皮瓣下血肿、皮瓣感染、血管危象)进行统计,将这些影响因素与皮瓣坏死结果进行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188例游离股前外侧皮瓣成活174例(92.55%),发生血管危象23例(12.23%),动脉危象8例、静脉危象11例、动静脉危象4例,经探查后抢救成功5例(38.46%).经统计学分析得出:静脉吻合数量、皮瓣下血肿、血管危象与游离皮瓣坏死相关.结论 静脉血管吻合数(≥2)会增加血液回流,使皮瓣更易成活.术中精确止血和安置好引流管会减少皮瓣血肿,可以减少皮瓣坏死.及时发现动静脉危象并处理,可以提高皮瓣成活率.

    作者:彭城;黎蕊;黄东旭;郑笑天;宫旭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游离腕横纹嵌合皮瓣修复手指复合组织缺损八例

    目的 探讨游离腕横纹嵌合皮瓣急诊修复手指复合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3年1月至2014年2月,收治8例8指皮肤软组织缺损合并肌腱、指神经或指动脉缺损患者.采用同侧的游离腕横纹皮瓣修复创面,皮瓣携带掌长肌腱、桡神经浅支皮支或桡动脉掌浅支,一期修复手指复合组织缺损或桥接指动脉,供区直接缝合.结果 手指及皮瓣均顺利成活,创面Ⅰ期愈合.8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 ~ 12个月,平均9个月.皮瓣质地软,色泽好,无臃肿,两点辨别觉为4.0 ~ 6.0 mm,手指功能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获优6例,良2例,优良率100%.结论 该皮瓣质地佳,可一期修复手指复合组织缺损并桥接指动脉,术后手指感觉、功能恢复良好,是修复手指复合组织缺损的理想方法之一.

    作者:强力;薛明宇;卜凡玉;周晓;沈小芳;黄军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动脉化静脉吻合回流静脉治疗皮肤逆行剥脱伤

    手部皮肤逆行剥脱伤多数由于机械压伤后反射性牵拉肢体引起,足部多数由车祸及压砸伤引起,皮肤表面大部完好,剥脱皮肤的损伤程度不同,临床治疗方法多样[1-3],术后效果大多不理想,我院自2008年10月至2015年6月,采用动脉化静脉吻合回流静脉治疗手足部皮肤大面积逆行剥脱伤45例,克服了以往的不足,临床效果满意.

    作者:姜家玺;李雪礁;张硕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拇指背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拇指远端软组织缺损

    目的 总结采用拇指背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拇指远端软组织缺损的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 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对32例拇指远端软组织缺损的患者采用拇指背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移植修复.修复甲床缺损7例、甲下指腹缺损9例、指端或残端缺损16例;皮肤软组织缺损范围为1.5 cm×1.0 cm~3.5 crn×3.2 crn;皮瓣切取面积为2.0 cm×1.5 cm ~ 4.0 cm×3.5 cm.均采用患者来门诊复查的方式进行随访.结果 术后1例皮瓣因缝合过紧出现血液循环障碍,给予间断拆除部分缝线后解除;1例术后3个月出现皮瓣萎缩,末节指骨外露,给予咬除末端部分指骨后关闭创面;其余皮瓣均顺利成活,切口及供区植皮均Ⅰ期愈合.32例中随访0.5年以上的患者中,甲床缺损4例(总7例)、甲下指腹缺损5例(总9例)、指端或残端缺损9例(总16例):随访0.5年以上的患者18例,皮瓣外形、质地均良好,恢复保护性感觉,皮瓣两点分辨觉为8~10 mm;基本恢复了拇指原有的外形及功能.依中华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优11例,良17例,中4例,优良率87.5%;供区无影响.结论 采用拇指背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拇指远端皮肤软组织缺损,其操作简单、手术风险小、成功率高、疗效满意;既适合于技术条件及设备好的医院开展,也适合于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作者:刘刚义;郑龙;刘宗义;苟军全;石定;宋永斌;谢瑞菊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我与一位上肢离断异位再植患者38年后的相逢

    1978年7月14日16:00,医院紧急通知我,在滦河上游山区施工的水壩工地上发生工伤事故,伤者多个肢体损伤,详情不知.患者不能转运,要求医生到现场抢救.我只拿了简单的手术器械,于17:00坐汽车上路.行车约400多公里,23:50到达目的地.伤者是基建工程兵战士,19岁,施工时被工地火车压伤,伤情严重(图1):①右上肢于肩部离断,臂及前臂上段已严重破损,离断的右前臂下段和手组织尚完整.②左上肢于前臂中段离断,远断端已丢失.③右下肢于大腿中上段离断,远断端已破碎.④左股骨粉碎性骨折,肢体血液循环存在,肢体肿胀.⑤右胸8条肋骨闭合性骨折,血气胸.⑥左面部软组织挫伤.患者神志清醒,血压未能测到.经抢救,止血,输血2500 ml后,血压上升病清稳定,下一步如何处理治疗这么严重的伤员呢?

    作者:杨克非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股方肌骨瓣移植结合内固定治疗青壮年股骨颈骨折54例

    目的 探讨股方肌骨瓣移植结合内固定治疗青壮年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1998年2月至2015年12月,采用股方肌骨瓣移植结合内固定技术治疗青壮年股骨颈骨折共54例,平均年龄46.5岁(18 ~ 55岁).交通事故致伤23例,高坠伤18例,摔伤13例;左侧34例,右侧20例;根据Garden分型Ⅲ型39例,GardenⅣ型15例.均先使用牵引床透视下复位空心螺钉固定骨折,再于健侧卧位后外侧入路施行股方肌骨瓣移植修复.术后定期随访,对患者骨折愈合情况、髋关节功能等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 有49例在12个月内骨折线完全消失,骨愈合率90.7%,且关节功能良好,Harris评分平均81.7分,术后随访2~8年,3例出现切口脂肪液化的轻度并发症,股骨头坏死2例,轻度髋内翻1例.结论 应用股方肌骨瓣结合内固定治疗青壮年股骨颈骨折,有效促进骨愈合、避免股骨头坏死并发症发生,临床效果良好.

    作者:刘乐泉;王小铁 刊期: 2017年第04期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