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忠仁;杨波;王利民;李恩
目的 研究乙状窦后锁孔入路对颅中后窝岩斜区结构的显微解剖,为临床应用该入路解决颅中后窝岩斜区病变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应用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湿性头颅标本10例20侧,模拟乙状窦后锁孔入路对颅中后窝岩斜区进行显微解剖观察. 结果 乙状窦后锁孔入路从后外侧到达颅中后窝岩斜区,可以清楚暴露小脑半球外侧面、颞骨岩部、三叉神经、面听神经、部分后组脑神经、脑桥外侧面、椎动脉、小脑前下动脉.磨除部分岩骨可以扩大内听道及三叉神经的暴露,切开小脑幕缘可以暴露部分滑车神经及部分颅中后窝. 结论 乙状窦后经内听道上锁孔入路充分利用了有效的骨窗,手术创伤小、并发症少.该入路使少数原本需要采用复杂入路方能切除的颅中后窝肿瘤,可通过较简单的手术入路进行切除.对于主体位于颅后窝的岩斜区中小型肿瘤显微切除是一种有效、安全、便捷的微创手术方法.
作者:李正益;施炜;倪兰春;陈建 刊期: 2009年第05期
钝性暴力所致肢体动脉闭合性损伤,因肢体远端常有侧支循环的存在,缺血症状不典型,容易漏诊从而延误治疗.自1995年3月至2009年3月我们在临床上收治肢体大动脉闭合性损伤45例,报道如下.
作者:赵东升;黄爱文;马远征;张智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用免疫标记方法观察外周神经修复过程中许旺细胞表型改变的意义.方法 用SD雄性大鼠18只,制作右侧坐骨神经损伤模型,模拟临床常见的神经外膜相对扭转的缝合方法,分别于术后1、2、3周取缝合点远近各2 mm长坐骨神经标本,采用GFAP、Sox2、Krox20抗体标记许旺细胞. 结果 术后各观察点许旺细胞的GFAP表达均高于正常,且1周时表达为明显;未见Sox2表达;术后1周Krox20几乎不表达,2、3周时Krox20的表达均高于正常,且Krox20阳性的许旺细胞明显增殖. 结论 通过免疫标记方法可以反映修复不同阶段许旺细胞的分化状态;对此现象的观察有利于判断神经再生状态并寻找影响神经再生的因素.
作者:王瑾;王艳华;张培训;寇玉辉;张宏波;姜保国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报道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SD)在显微外科领域内应用效果. 方法 对不能一期闭合的离断伤创面24例和骨外露或者肌腱外露创面46例,行VSD后再行组织移植修复术;对肌瓣表面游离植皮创面12例,以VSD覆盖植皮表面. 结果 7~10 d去除VSD,24例再植术后创面肉芽组织新鲜,生长良好,肢体血供未受影响;46例骨外露或者肌腱外露创面未见或少见脓性分泌物,二期移植的组织瓣或皮肤均成活;12例肌瓣表面游离植皮者,肌瓣和植皮均成活. 结论 VSD能预防和控制感染,提高组织瓣或植皮的成活率.用于治疗不能一期闭合的离断伤创面,骨外露或者肌腱外露创面以及肌瓣上游离植皮创面具有良好的辅助治疗效果.
作者:吴刚;喻爱喜;祝少博;宋九宏;陶圣祥;漆白文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总结对输卵管妊娠应用显微外科技术施行输卵管吻合的经验体会. 方法 输卵管妊娠32例应用显微镜外科技术施行输卵管吻合,其中峡部妊娠20例、壶腹部近侧端12例.输卵管未破裂18例,输卵管破裂14例.结果 术后随访输卵管复通和受孕情况.术后1个月输卵管通液检查通畅31例,2年累计妊娠28例. 结论 显微外科技术是输卵管妊娠后修复输卵管的有效技术,手术成功的关键是吻合的输卵管通畅.
作者:胡玉莲;郑星梅;王玮;李玉;金惠芳;周红爱 刊期: 2009年第05期
我院自2003年6月至2009年3月以来,采用重建生理性和非生理性血液循环的方法进行指甲1/3以远指尖部位的微型组织块再植56例,疗效满意.
作者:宋君;张敬良;吴祥;罗俊;江军华;吴炳奎;陆蕴红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报道应用背阔肌皮瓣急诊修复上肢严重复合组织损伤的效果. 方法对12例严重的上肢复合组织损伤,应用显微外科技术一期修复血管、神经、肌腱损伤,重建骨支架,急诊带蒂或游离移植背阔肌皮瓣修复软组织缺损并重建屈伸肘功能. 结果术后12例皮瓣全部成活.其中一期愈合10例,2例术后创缘部分坏死感染,经换药后植皮愈合.皮瓣植皮区完全成活.1例肌力恢复至M5,5例肌力恢复至M4,1例肌力恢复至M3. 结论急诊背阔肌皮瓣移植结合显微外科技术可有效提高濒截肢体的保肢成功率,缩短疗程,功能恢复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佘恒;王恒;王勇;王战磊;沈卫军;胡洪良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探索微型组织瓣的概念、种类及在手外科临床应用中的技巧. 方法 应用4种微型岛状转移皮瓣和10种微型游离复合组织瓣移植,修复拇手指局部小范围皮肤软组织缺损或复合组织缺损,共计537例756指.对各种微型组织瓣的手术方法、手术要点、适应证的选择等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及比较.对其中56例经6个月~3年的随访,并对治疗结果加以分析比较. 结果 岛状转移皮瓣639指,完全成活621指,占97.2%.部分成活11指,占1.7%.失败7指,占1%.游离组织瓣移植117指全部成活,无失败病例.修复的拇手指外形美观,平整而无臃肿,感觉灵敏,两点分辨觉6~8 mm,并恢复了良好的功能,患者满意. 结论 微型组织瓣是修复拇手指局部缺损的较好方法,值得在手外科的临床中推广应用,对提高手部创伤的修复质量和治疗水平有着重要意义.
作者:方光荣;丁小珩;汤海萍;侯书健;袁光海;刘亚平;屈志刚;姜凯;程国良 刊期: 2009年第05期
随着工农业机械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交通运输业的飞速发展,因交通致伤和机械伤造成的创伤较前明显增高,而且多为多发伤、复合伤.大面积组织缺损治疗都比较棘手.传统治疗疗程长,并发症多,疗效差,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痛苦和沉重的经济负担.随着显微外科的发展,应用显微外科技术针对性地给以修复,可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作者:王新宏;郑晓菊;王保山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报道手指Y形分叶皮瓣治疗手指末节脱套伤的方法和临床效果. 方法 对末节脱套伤32例33指,采用逆行指动脉背侧支Y形分叶皮瓣修复,其中示指16指,中指13指,环指3指,小指1指,缺损平面均在远指间关节以远.急诊手术30指,末节皮肤坏死二期手术3指. 结果 32例33指皮瓣全部成活,经5个月到27个月随访,外形、感觉和功能恢复满意. 结论 指动脉背侧支Y形分叶皮瓣治疗手指末节脱套伤,手术简便、安全,疗程短,是一种较为实用的方法.
作者:张文龙;高顺红;王斌;陈超;费小轩;马铁鹏;焦成;董惠双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促红细胞生成(erythropoietin,EPO)对体外培养许旺细胞分泌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和细胞周期的影响,探讨EPO促进外周神经再生的可能机制. 方法 将原代培养、纯化的许旺细胞随机分成三组:A组(10%胎牛血清DMEM液)、B组(10%胎牛血清DMEM液加10U/ml EPO),C组(10%胎牛血清DMEM液加50 U/ml EPO),应用ELISA测定培养上清液中的GDNF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分布. 结果 与A组相比,B组和C组培养上清液中的GDNF明显增高,许旺细胞处于S期百分比(S%)和(S+G_2M)%都有明显升高. 结论 EPO可增加体外培养许旺细胞分泌GDNF,并且能提高许旺细胞的增殖活性,这可能是其促进外周神经再生的重要机制之一.
作者:吴学建;杜盛阳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应用小腿前外侧皮瓣的双重血供对可扩大皮瓣切取面积及提高旋转应用范围的可行性. 方法 在应用解剖学研究的基础上,设计以腓浅动脉和外踝上动脉为血管蒂的双重供血小腿前外侧逆行岛状皮瓣,临床应用60例.皮瓣切取面积大26.0 cm×7.0 cm、蒂长6.0 cm,小16.0cm×10.0 cm、蒂长8.0 cm,旋转轴点均在外踝前. 结果 皮瓣全部成活53例,占88.3%;大部分成活7例,占11.7%.术后随访6个月~3年,皮瓣在术后1年后出现保护性感觉,患者恢复行走功能. 结论 保留小腿前外侧供区的双重血供来源,可扩大小腿前外侧皮瓣的供血范围及切取面积,以此为包括前足的大面积足部软组织缺损的修复提供了可行性.
作者:路来金;宫旭;宣昭鹏;刘彬;于家傲;陈雷;崔健礼;孙希光;路璐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报道应用远端蒂肘前穿支皮瓣修复前臂下段掌背侧皮肤缺损临床疗效. 方法 根据远端蒂肘前穿支皮瓣血供来源及其与前臂筋膜皮肤血供的相互关系,在前臂中、上段掌侧设计皮瓣,应用远端蒂肘前穿支皮瓣修复前臂下段掌背侧皮肤软组织缺损共7例. 结果 术后皮瓣完全成活,创面完全愈合,经6~18个月随访,皮瓣质地优良、色泽接近正常,外形美观.结论 远端蒂肘前穿支皮瓣解剖位置恒定、血液供应良好,手术方法简单、安全,是修复前臂下段皮肤软组织缺损可取的新方法.
作者:林涧;郑和平;余云兰;吴春;王正理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应用腹直肌皮瓣修复前臂大面积软组织缺损后的手术方法及临床应用. 方法 4例严重创伤或手术切除后形成前臂大面积软组织缺损患者行游离腹直肌皮瓣修复术,2例患者采用带蒂腹直肌皮瓣修复创面,术中根据患者损伤的创面大小,切取大小适宜的腹直肌皮瓣修复缺损处,所有患者皮瓣全部成活.本组切取皮瓣大小为13 cm×26cm~8 cm×16 cm. 结果 本组手术顺利、无皮瓣坏死、感染等并发症.随访4~22个月,皮瓣外形和功能恢复良好. 结论 腹直肌皮瓣修复前臂大面积软组织严重创伤造成的缺损可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作者:王其友;徐义春;陈瑞强;杨叶香;蔡道章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经侧裂-岛叶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的疗效. 方法 对43例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采用经侧裂-岛叶入路显微手术,充分清除血肿和精确止血,术中注意脑组织和脑血管保护,并根据术前神志及术中脑压情况决定是否去骨瓣减压,破入脑室者术中先行侧脑室穿刺外引流. 结果 31例血肿清除率达到90%,小于80%者4例,介于两者之间8例.术后43例随访6~18个月,依据ADL分级:Ⅰ级8例,Ⅱ级18例,Ⅲ级11例,Ⅳ级5例.死亡1例,死于肺部感染,术后再出血1例. 结论 经侧裂-岛叶入路显微手术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有效的微创方法,具有精细彻底清除血肿、对脑组织损伤轻微和有利神经功能恢复等优点.
作者:苏忠周;周跃;闫仁福;马旭东;徐荪荪;颜史;王威;王建华;邱晟;徐杰;潘旭炎;李晓斌 刊期: 2009年第05期
腓骨形态笔直,支撑力强,有充裕长度可供采用,又为多条营养血管所分布,故一直是带血管自体骨移植常用供区之一.选择膝下外侧血管腓骨上段骨瓣,乃着眼于腓骨头端的关节面及其内侧钝圆的隆起部和含有生长潜能的骺板,而膝下外血管又具备解剖位置恒定、表浅,蒂长、径粗和手术显露容易等优点,因此,该骨瓣遂成为修复成人和儿童某些骨端缺损较理想的带血管蒂移植骨.
作者:陈振光;喻爱喜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总结髂骨皮瓣游离移植修复四肢复合组织缺损的临床经验,探讨旋髂深动脉的肌皮穿支在髂骨皮瓣移植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四肢复合组织缺损,采用髂骨皮瓣移植修复共35例36侧.选用的血管蒂有三种类型:采用传统单纯以旋髂深动脉为蒂8例8侧,旋髂浅动脉与旋髂深动脉共干为蒂2例2侧,以旋髂深动脉及肌皮穿支为蒂25例26侧;皮瓣面积大22cm×10cm,小8cm×6cm,骨瓣长度长达10cm,短5cm.结果 传统单纯以旋髂深动脉为蒂髂骨皮瓣移植8例,术后3例皮瓣部分坏死,后经扩创植皮愈合;以旋髂深动脉及肌皮穿支为蒂及浅深血管共干为蒂髂骨皮瓣移植共27例28侧,术后皮瓣均全部成活.经8~12个月随访,所有病例组织瓣供区愈合良好,未发生腹壁疝等并发症,骨瓣与受区骨均愈合,功能恢复良好.结论 髂骨皮瓣是修复四肢复合组织缺损的理想供区,术中保护并充分利用旋髂深动脉的肌皮穿支有助于术后皮瓣的顺利成活,提高手术的疗效.
作者:许亚军;寿奎水;芮永军;孙振中;姚群;陈政;周晓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报道采用联合V形切口切取部分第二足趾移植修饰性再造手指的临床疗效. 方法 应用联合V形切口切取部分第二足趾采用吻合趾一指动、静脉移植修饰性再造15例16指.急诊入院后先行清创术,9例急诊再造,6例分别解剖标记受区血管神经备用,延迟5~7 d后行足趾游离再造术. 结果 术后16指均成活.术后随访6~26个月,再造指外形满意,趾指结合部饱满,颈部狭窄情况明显改善,两点分辨觉6~9 mm 结论应用联合V形切口切取部分第二足趾移植修饰性再造手指,手术方法简单,术后外形、感觉满意,较传统方法切口外形更佳,是一种修复手指Ⅱ°~Ⅲ°缺损较理想的术式选择.
作者:焦利斌;林科;田纪渭;项伟;潘海珍;谭延曦;许仁伟;应军海;殷根生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分析构建工程化骨的生物学行为,评估优化构筑工程化骨的方法. 方法 用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腺病毒载体(Ad-BMP-2)转染兔脂肪基质细胞,nB-TCP/Cs/PCL支架接种及构建工程化骨,分A组(基因转染加静态培养),B组(凝胶加生长因子加振荡培养)、C组(凝胶加基因转染加振荡培养)和D组(凝胶加生长因子加静态培养);第1、4、8、12、16、20、24、28天,电镜、共聚焦显微镜观察,检测凋亡率、增殖、碱性磷酸酶活性及体内成骨分析.结果 C组细胞生长旺盛,细胞外基质丰富,凋亡率低于其它组(P<0.05),增殖活力、碱性磷酸酶水平均高于其它组(P<0.05),工程化骨发育成熟. 结论 凝胶包埋成骨基因与振荡模式为构建工程化骨的理想方法.
作者:郭洪刚;刘静;刘海峰;Yong Soon Chiong;姚康德 刊期: 2009年第05期
患者女,58岁.无明显诱因发生右股部急性坏死性筋膜炎致股部软组织缺损3个月入院.检查:右股部下段内后侧有一横椭圆形12 cm×18 cm软组织缺损创面,创面内有较多坏死及炎性肉芽组织,渗出较多,部分股内侧肌缺损.创面培养有溶血性链球菌和葡萄球菌生长.
作者:张建东;张功林 刊期: 2009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