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红细胞生成素对体外培养许旺细胞的作用

吴学建;杜盛阳

关键词:红细胞生成素, 许旺细胞, 外周神经
摘要:目的 观察促红细胞生成(erythropoietin,EPO)对体外培养许旺细胞分泌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和细胞周期的影响,探讨EPO促进外周神经再生的可能机制. 方法 将原代培养、纯化的许旺细胞随机分成三组:A组(10%胎牛血清DMEM液)、B组(10%胎牛血清DMEM液加10U/ml EPO),C组(10%胎牛血清DMEM液加50 U/ml EPO),应用ELISA测定培养上清液中的GDNF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分布. 结果 与A组相比,B组和C组培养上清液中的GDNF明显增高,许旺细胞处于S期百分比(S%)和(S+G_2M)%都有明显升高. 结论 EPO可增加体外培养许旺细胞分泌GDNF,并且能提高许旺细胞的增殖活性,这可能是其促进外周神经再生的重要机制之一.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扩展的小腿前外侧逆行岛状皮瓣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应用小腿前外侧皮瓣的双重血供对可扩大皮瓣切取面积及提高旋转应用范围的可行性. 方法 在应用解剖学研究的基础上,设计以腓浅动脉和外踝上动脉为血管蒂的双重供血小腿前外侧逆行岛状皮瓣,临床应用60例.皮瓣切取面积大26.0 cm×7.0 cm、蒂长6.0 cm,小16.0cm×10.0 cm、蒂长8.0 cm,旋转轴点均在外踝前. 结果 皮瓣全部成活53例,占88.3%;大部分成活7例,占11.7%.术后随访6个月~3年,皮瓣在术后1年后出现保护性感觉,患者恢复行走功能. 结论 保留小腿前外侧供区的双重血供来源,可扩大小腿前外侧皮瓣的供血范围及切取面积,以此为包括前足的大面积足部软组织缺损的修复提供了可行性.

    作者:路来金;宫旭;宣昭鹏;刘彬;于家傲;陈雷;崔健礼;孙希光;路璐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指动脉Y形分叶岛状皮瓣治疗手指末节脱套伤

    目的 报道手指Y形分叶皮瓣治疗手指末节脱套伤的方法和临床效果. 方法 对末节脱套伤32例33指,采用逆行指动脉背侧支Y形分叶皮瓣修复,其中示指16指,中指13指,环指3指,小指1指,缺损平面均在远指间关节以远.急诊手术30指,末节皮肤坏死二期手术3指. 结果 32例33指皮瓣全部成活,经5个月到27个月随访,外形、感觉和功能恢复满意. 结论 指动脉背侧支Y形分叶皮瓣治疗手指末节脱套伤,手术简便、安全,疗程短,是一种较为实用的方法.

    作者:张文龙;高顺红;王斌;陈超;费小轩;马铁鹏;焦成;董惠双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乙状窦后锁孔入路对颅中后窝区的显微解剖

    目的 研究乙状窦后锁孔入路对颅中后窝岩斜区结构的显微解剖,为临床应用该入路解决颅中后窝岩斜区病变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应用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湿性头颅标本10例20侧,模拟乙状窦后锁孔入路对颅中后窝岩斜区进行显微解剖观察. 结果 乙状窦后锁孔入路从后外侧到达颅中后窝岩斜区,可以清楚暴露小脑半球外侧面、颞骨岩部、三叉神经、面听神经、部分后组脑神经、脑桥外侧面、椎动脉、小脑前下动脉.磨除部分岩骨可以扩大内听道及三叉神经的暴露,切开小脑幕缘可以暴露部分滑车神经及部分颅中后窝. 结论 乙状窦后经内听道上锁孔入路充分利用了有效的骨窗,手术创伤小、并发症少.该入路使少数原本需要采用复杂入路方能切除的颅中后窝肿瘤,可通过较简单的手术入路进行切除.对于主体位于颅后窝的岩斜区中小型肿瘤显微切除是一种有效、安全、便捷的微创手术方法.

    作者:李正益;施炜;倪兰春;陈建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第二足趾移植修饰性再造手指

    目的 报道采用联合V形切口切取部分第二足趾移植修饰性再造手指的临床疗效. 方法 应用联合V形切口切取部分第二足趾采用吻合趾一指动、静脉移植修饰性再造15例16指.急诊入院后先行清创术,9例急诊再造,6例分别解剖标记受区血管神经备用,延迟5~7 d后行足趾游离再造术. 结果 术后16指均成活.术后随访6~26个月,再造指外形满意,趾指结合部饱满,颈部狭窄情况明显改善,两点分辨觉6~9 mm 结论应用联合V形切口切取部分第二足趾移植修饰性再造手指,手术方法简单,术后外形、感觉满意,较传统方法切口外形更佳,是一种修复手指Ⅱ°~Ⅲ°缺损较理想的术式选择.

    作者:焦利斌;林科;田纪渭;项伟;潘海珍;谭延曦;许仁伟;应军海;殷根生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骨间背侧动脉近端穿支皮瓣的临床应用

    随着显微外科的发展,前臂骨间背侧动脉岛状皮瓣修复手部创面临床应用已较为广泛.从2004年2月至2008年5月,我们应用了以骨间背侧动脉近端穿支为血管蒂的游离皮瓣修复手指软组织缺损5例,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作者:张红霞;赵笑燕;林浩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室管膜下巨细胞星形细胞瘤的诊断及显微手术治疗

    目的 报道室管膜下巨细胞星形细胞瘤的诊断方法及应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 方法 对12例经显微手术后病理证实的室管膜下巨细胞星形细胞瘤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其临床、影像学和手术资料,并进行术后随访.结果 肿瘤全切除10例,次全切除2例.术后随访9例,随访时间2个月~5年,症状明显改善8例,无改善1例,未见肿瘤复发. 结论 应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室管膜下巨细胞星形细胞瘤疗效良好,是其首选的治疗方法.

    作者:柯春龙;余振华;刘金龙;金华伟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四肢大面积组织缺损的显微外科修复

    随着工农业机械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交通运输业的飞速发展,因交通致伤和机械伤造成的创伤较前明显增高,而且多为多发伤、复合伤.大面积组织缺损治疗都比较棘手.传统治疗疗程长,并发症多,疗效差,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痛苦和沉重的经济负担.随着显微外科的发展,应用显微外科技术针对性地给以修复,可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作者:王新宏;郑晓菊;王保山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红细胞生成素对体外培养许旺细胞的作用

    目的 观察促红细胞生成(erythropoietin,EPO)对体外培养许旺细胞分泌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和细胞周期的影响,探讨EPO促进外周神经再生的可能机制. 方法 将原代培养、纯化的许旺细胞随机分成三组:A组(10%胎牛血清DMEM液)、B组(10%胎牛血清DMEM液加10U/ml EPO),C组(10%胎牛血清DMEM液加50 U/ml EPO),应用ELISA测定培养上清液中的GDNF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分布. 结果 与A组相比,B组和C组培养上清液中的GDNF明显增高,许旺细胞处于S期百分比(S%)和(S+G_2M)%都有明显升高. 结论 EPO可增加体外培养许旺细胞分泌GDNF,并且能提高许旺细胞的增殖活性,这可能是其促进外周神经再生的重要机制之一.

    作者:吴学建;杜盛阳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股前外侧岛状肌皮瓣逆行旋转修复股部软组织缺损一例

    患者女,58岁.无明显诱因发生右股部急性坏死性筋膜炎致股部软组织缺损3个月入院.检查:右股部下段内后侧有一横椭圆形12 cm×18 cm软组织缺损创面,创面内有较多坏死及炎性肉芽组织,渗出较多,部分股内侧肌缺损.创面培养有溶血性链球菌和葡萄球菌生长.

    作者:张建东;张功林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输卵管妊娠显微吻合输卵管32例临床体会

    目的 总结对输卵管妊娠应用显微外科技术施行输卵管吻合的经验体会. 方法 输卵管妊娠32例应用显微镜外科技术施行输卵管吻合,其中峡部妊娠20例、壶腹部近侧端12例.输卵管未破裂18例,输卵管破裂14例.结果 术后随访输卵管复通和受孕情况.术后1个月输卵管通液检查通畅31例,2年累计妊娠28例. 结论 显微外科技术是输卵管妊娠后修复输卵管的有效技术,手术成功的关键是吻合的输卵管通畅.

    作者:胡玉莲;郑星梅;王玮;李玉;金惠芳;周红爱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人工血管移植感染的显微外科治疗

    目的 报道人工血管移植感染显微外科治疗的临床疗效. 方法 从1998年1月至2008年12月,应用健侧肢体血管桥式交叉供血营养患肢治疗人工血管移植感染8例,其中股动、静脉4例.腘动、静脉2例,腋动、静脉2例. 结果 术后随访3年,所有肢体血液供应良好,肢体外形及功能恢复. 结论 应用健侧肢体血管桥式交叉供血营养患肢可有效恢复人工血管移植后感染肢体的血液供应,降低截肢率.

    作者:左中男;于绍斌;左熙;靳高峰;杜永军;杜学亮;黎德规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改良小腿内侧筋膜蒂皮瓣的临床应用和筋膜蒂位置分区的研究

    目的 讨论在小腿不同分区内改良小腿内侧筋膜蒂皮瓣的设计及临床效果. 方法 自2005年1月至2008年2月,将小腿均分为三个区,按皮瓣筋膜蒂位置的分区不同分别采用逆行或顺行的改良小腿内侧筋膜蒂皮瓣修复膝前、小腿及足踝部软组织缺损45例.皮瓣面积大25.0 cm×10.0cm,小5.0 cm×3.0 cm. 结果 43例皮瓣完全成活,创面一期愈合;小腿上1/3内有2例皮瓣远端部分坏死,经换药后愈合.术后随访4~20个月,皮瓣颜色及质地好,外形及功能恢复满意. 结论 改良小腿内侧筋膜蒂皮瓣设计灵活、切取简单,不牺牲主干血管,血供可靠,可根据皮瓣筋膜蒂位置的不同选择合适皮瓣,是一种修复下肢软组织缺损的理想皮瓣.

    作者:邵新中;苏晓清;于亚东;徐建杰;杨晓亮;许娅莉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指甲1/3以远指尖微型组织块再植56例体会

    我院自2003年6月至2009年3月以来,采用重建生理性和非生理性血液循环的方法进行指甲1/3以远指尖部位的微型组织块再植56例,疗效满意.

    作者:宋君;张敬良;吴祥;罗俊;江军华;吴炳奎;陆蕴红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修复大鼠坐骨神经损伤的实验研究

    目的 评价用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HUCBMSCs)构建组织工程化人工神经修复大鼠坐骨神经10 mm缺损的治疗效果. 方法 用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脐血的单个核细胞,以偏酸性的MesencultTM进行培养获得MSCs.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只.A组:将HUCBMSCs与生物蛋白胶混合,种植于羊膜管中修复坐骨神经缺损;B组:仅将生物蛋白胶种植于羊膜管中:C组:坐骨神经切下后再将其缝合.9周后,行大体观察、坐骨神经功能指数、腓肠肌湿重测定、组织学染色,S100免疫组化染色等检查. 结果 32份脐血18份可培养出MSCs,但传代培养大量扩增只有4份.HUCBMSCs植人手术后9周检查结果显示,坐骨神经功能指数、腓肠肌湿重测定A组(-64.2234±2.9461、41.29524±3.88421)优于B组(-74.5882±3.3298、28.34097±3.428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人脐血中含有MSCs并且能够分离培养扩增,HUCBMSCs能够促进大鼠坐骨神经损伤的神经再生.

    作者:王忠仁;杨波;王利民;李恩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小隐静脉-腓肠神经逆行筋膜瓣的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应用小隐静脉-腓肠神经筋膜瓣联合全厚皮片移植修复小腿远段及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 方法 在小腿后侧设计小隐静脉-腓肠神经的筋膜瓣联合全厚皮片移植治疗小腿远段及足踝部单纯软组织缺损12例,软组织缺损伴胫骨骨髓炎3例、跟骨骨髓炎2例,皮肤缺损范围3cm×5 cm~9 cm×13 cm,切取筋膜瓣大13 cm×18 ca.供筋膜瓣区保留皮肤及髂腹股沟取皮区皮肤均直接缝合. 结果 术后17例筋膜瓣联合全厚植皮均完全成活,成功治愈软组织缺损及骨髓炎,筋膜瓣供区、受区以及髂腹股沟取皮区均一期愈合,所有病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6~12个月,平均9个月,外形平整美观,供区保留皮肤感觉正常. 结论 带小隐静脉-腓肠神经筋膜瓣联合全厚皮片移植既能充分治愈小腿远段及足踝区软组织缺损以及骨髓炎,同时也能大程度保护患肢功能及整体外观.

    作者:杨成林;毕郑钢;付春江;曹阳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大鼠外周神经损伤后许旺细胞表型改变的初步探讨

    目的 探讨用免疫标记方法观察外周神经修复过程中许旺细胞表型改变的意义.方法 用SD雄性大鼠18只,制作右侧坐骨神经损伤模型,模拟临床常见的神经外膜相对扭转的缝合方法,分别于术后1、2、3周取缝合点远近各2 mm长坐骨神经标本,采用GFAP、Sox2、Krox20抗体标记许旺细胞. 结果 术后各观察点许旺细胞的GFAP表达均高于正常,且1周时表达为明显;未见Sox2表达;术后1周Krox20几乎不表达,2、3周时Krox20的表达均高于正常,且Krox20阳性的许旺细胞明显增殖. 结论 通过免疫标记方法可以反映修复不同阶段许旺细胞的分化状态;对此现象的观察有利于判断神经再生状态并寻找影响神经再生的因素.

    作者:王瑾;王艳华;张培训;寇玉辉;张宏波;姜保国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CT仿真内镜在垂体微腺瘤经蝶显微手术的应用

    目的 探讨CT仿真内镜(CT virtual endoscopy,CTVE)在垂体微腺瘤经蝶显微手术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在18例垂体微腺瘤经蝶手术中,对常规术前垂体CT检查数据进行CTVE重建,并用于指导术前计划、术中定位.对CTVE显示的鞍底三维图像与术中显微镜所见图像进行比较. 结果 CTVE能以三维图像形式显示鞍底解剖结构,对表面结构:蝶窦内隔、鞍底、颈内动脉隆起、视神经管隆起、视神经管-颈内动脉隐窝的显示率分别为344.4%、100%、41.7%、36.1%、58.3%.显示范围较较术中显微镜大.通过透视功能或调高观察阈值,CTVE能显示鞍底深面的颈内动脉、垂体组织、部分视神经管,通过二维图像,能准确的标出肿瘤在CTVE图像上的位置.CTVE能反复模拟手术入路及部分经蝶手术过程. 结论 CTVE能显示蝶窦及鞍底的表面解剖标志同深面结构的三维解剖关系.在垂体微腺瘤经蝶手术中,CTVE能指导术前计划形成及术中定位.

    作者:蔡梅钦;李文胜;王辉;胡冰;石德金;何海勇;陈少琼;郭英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在显微外科中应用的探讨

    目的 报道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SD)在显微外科领域内应用效果. 方法 对不能一期闭合的离断伤创面24例和骨外露或者肌腱外露创面46例,行VSD后再行组织移植修复术;对肌瓣表面游离植皮创面12例,以VSD覆盖植皮表面. 结果 7~10 d去除VSD,24例再植术后创面肉芽组织新鲜,生长良好,肢体血供未受影响;46例骨外露或者肌腱外露创面未见或少见脓性分泌物,二期移植的组织瓣或皮肤均成活;12例肌瓣表面游离植皮者,肌瓣和植皮均成活. 结论 VSD能预防和控制感染,提高组织瓣或植皮的成活率.用于治疗不能一期闭合的离断伤创面,骨外露或者肌腱外露创面以及肌瓣上游离植皮创面具有良好的辅助治疗效果.

    作者:吴刚;喻爱喜;祝少博;宋九宏;陶圣祥;漆白文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应用腹直肌皮瓣修复前臂大面积软组织缺损

    目的 探讨应用腹直肌皮瓣修复前臂大面积软组织缺损后的手术方法及临床应用. 方法 4例严重创伤或手术切除后形成前臂大面积软组织缺损患者行游离腹直肌皮瓣修复术,2例患者采用带蒂腹直肌皮瓣修复创面,术中根据患者损伤的创面大小,切取大小适宜的腹直肌皮瓣修复缺损处,所有患者皮瓣全部成活.本组切取皮瓣大小为13 cm×26cm~8 cm×16 cm. 结果 本组手术顺利、无皮瓣坏死、感染等并发症.随访4~22个月,皮瓣外形和功能恢复良好. 结论 腹直肌皮瓣修复前臂大面积软组织严重创伤造成的缺损可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作者:王其友;徐义春;陈瑞强;杨叶香;蔡道章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微型组织瓣在手外科的临床应用

    目的 探索微型组织瓣的概念、种类及在手外科临床应用中的技巧. 方法 应用4种微型岛状转移皮瓣和10种微型游离复合组织瓣移植,修复拇手指局部小范围皮肤软组织缺损或复合组织缺损,共计537例756指.对各种微型组织瓣的手术方法、手术要点、适应证的选择等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及比较.对其中56例经6个月~3年的随访,并对治疗结果加以分析比较. 结果 岛状转移皮瓣639指,完全成活621指,占97.2%.部分成活11指,占1.7%.失败7指,占1%.游离组织瓣移植117指全部成活,无失败病例.修复的拇手指外形美观,平整而无臃肿,感觉灵敏,两点分辨觉6~8 mm,并恢复了良好的功能,患者满意. 结论 微型组织瓣是修复拇手指局部缺损的较好方法,值得在手外科的临床中推广应用,对提高手部创伤的修复质量和治疗水平有着重要意义.

    作者:方光荣;丁小珩;汤海萍;侯书健;袁光海;刘亚平;屈志刚;姜凯;程国良 刊期: 2009年第05期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