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学民;邱蔚六;张陈平;竺涵光
目的探讨猕猴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作为种子细胞与去细胞同种异体神经作为支架,体外构建人工神经的研究. 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的方法分离并培养猕猴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利用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生长情况并描绘其生长曲线;取猕猴3段4 cm的周围神经,其中2段用4%triton -X -100及4%脱氧胆酸钠液分别萃取1次和2次,在新鲜神经和萃取神经中段取材,组织学检测及电镜学观察萃取前后的形态学变化;采用显微注射的方法把猕猴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种植到萃取两次的异体神经内,HE染色观察细胞在支架内的生长情况. 结果猕猴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自我增殖能力强;萃取1次的异体神经细胞及髓鞘结构仍部分存留,而萃取2次的其细胞及髓鞘结构消失;HE染色可见细胞在萃取2次的异体神经内可爬行生长. 结论猕猴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化学萃取的去细胞同种异体神经适合体外构建人工神经.
作者:杨光诗;许扬滨;朱家恺;刘小林;朱庆棠 刊期: 2005年第01期
作者:于凤宾;俞立新 刊期: 2005年第01期
作者:徐跃根;卢厚微;吴可沁;杨东方;沈卫峰 刊期: 2005年第01期
我院自2002年至今,在解剖研究的基础上设计以胫前动脉及其分支为蒂的前踝上皮瓣,临床应用共12例,取得良好效果.介绍如下.
作者:许亚军;寿奎水;陈政;姚群;薛明宇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报道应用显微外科技术转移纵行带蒂阴茎背皮瓣及包皮内外板联合皮瓣一期修复尿道下裂的临床效果. 方法根据阴茎背侧皮肤及包皮内外板的共同血供和解剖关系设计纵行联合带蒂矩形皮瓣.应用显微外科技术游离出血管蒂,并将皮瓣转移至阴茎腹侧与原尿道作显微吻合成新尿道修复尿道下裂21例. 结果术后20例效果满意,阴茎外形良好,排尿功能正常,无并发症.1例发生术后尿瘘,经修补后治愈.远期效果均满意. 结论应用显微外科技术转移纵行带蒂阴茎皮瓣及包皮内外板联合皮瓣是一期修复尿道下裂的有效方法之一.
作者:谢扬;蒋学武;李建宏;王广欢 刊期: 2005年第01期
1997年以来,我们以示指桡侧指固有动脉为蒂切取第一掌背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大范围示指掌侧皮扶缺损11例,收到满意的效果.
作者:潘希贵;田万成;管同勋;李亮 刊期: 2005年第01期
随着影像学和脊柱外科技术的提高.骶管内囊肿的诊断和治疗水平也相应提高,我院自1998年5月-2001年1月应用显微外科技术治疗骶管内囊肿16例,取得良好的疗效.
作者:张旭辉;裴国献;魏宽海;曹飞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应用人造血管移植治疗创伤性假性动脉瘤的方法及临床效果. 方法 1994-2004年救治四肢创伤性假性动脉瘤42例,其中应用显微外科技术,采用人造血管治疗移植修复25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 结果采用人造血管移植的25例血管通畅良好,全部保住肢体,但其中1例因入院前肢体缺血时间较长,造成部分肌肉坏死出现一定的功能障碍. 结论对四肢创伤性假性动脉瘤的治疗,应根据不同情况进行相应的针对性处理,采用人造血管移植治疗可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作者:谭新东;谢伟勇;戴飞;卢仕良;汤拥军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对早期声门癌患者采用显微支撑喉镜下利用微波治疗方法,达到既可切除肿瘤又可保留器官功能的双重效果. 方法在显微支撑喉镜下,利用微波针状辐射器插入肿瘤组织周围,连同其周围部分正常组织进行凝固治疗. 结果临床51例中,其中治愈48例,术后2年复发3例,复发的病例经再次在显微支撑喉镜下微波治疗加放疗后无再复发. 结论显微支撑喉镜下利用微波治疗早期声门癌,损伤小,术后喉功能恢复良好,是一种较好的治疗方法.
作者:廖艳萍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岩尖脑膜瘤的手术治疗效果及分析手术未能全切除的原因. 方法对24例经显微手术治疗的岩尖脑膜瘤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术中所见,把它分为两型:Ⅰ型:肿瘤侵入海绵窦内;Ⅱ型:肿瘤未侵及海绵窦. 结果Ⅰ型肿瘤16例,全切除11例,近全切除5例,其中4例为海绵窦内残留;Ⅱ型8例,全切除5例,近全切除3例.本组岩尖脑膜瘤侵及海绵窦的发生率为66.7%. 结论岩尖脑膜瘤侵及海绵窦的发生率很高,是引起手术不能全切及手术并发症的一个重要原因.保证重要血管、神经功能完整的基础上尽量全切除肿瘤.
作者:吴哲褒;于春江;诸葛启钏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IL-1β在体外培养的自体神经匀浆激活的巨噬细胞表面的表达及与外周神经损伤的关系. 方法将1个月龄SD幼鼠坐骨神经远端切断,预溃变2 d后,制成神经匀浆液,回注自体腹腔3 d后,抽取腹腔液体培养巨噬细胞,培养3 d后收集培养基,即得自体神经匀浆激活的巨噬细胞的条件培养基.不损伤坐骨神经而直接腹腔注射培养基培养3 d后的巨噬细胞的上清即为未激活的巨噬细胞条件培养基.将上述两种巨噬细胞条件培养基分别设为C组和B组,把含15%小牛血清的DMEM/F12培养液注射于SD幼鼠腹腔5 min后培养的巨噬细胞条件培养基设为A组即对照组.将A、B、C 3组分别在倒置显微镜和透射电镜下观察巨噬细胞形态变化,应用ELISA法检测3组巨噬细胞上清液中的IL-1β的含量. 结果自体神经匀浆激活的巨噬细胞胞内超微结构发生改变较明显,B组与A组比较IL-1β的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组与A、B组之间IL-1β的含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吞噬自体神经匀浆颗粒后的巨噬细胞被诱导激活,从而高表达IL-1β,将可能对外周神经损伤后功能的恢复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作者:杨俊;武雷;余磊;邱小忠;廖华;朴英杰;秦建强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总结甲根部以远断指再植的临床经验并报道再植的临床效果. 方法首先对断指进行彻底清创,找出中央支动脉,用肝素生理盐水冲洗后,在手术显微镜下进行吻合,静脉不做吻合. 结果临床再植10例10指,术后顺利成活9指,经3~10个月随访,成活指的长度与健指相似,指甲生长良好. 结论熟练的显微外科技术是提高断指再植成功率的关键.
作者:徐晖;李杰文;肖立军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多个手指缺失显微再造的方法. 方法从1999年10月至2003年12月,用第2趾、(足母)甲皮瓣、(足母)趾腓侧皮瓣嵌入第2趾等多种足部组织瓣移植治疗多手指缺失26例,共再造58指,其中拇指18指,其它手指30指;一次再造2个手指20例,再造3个手指6例. 结果 58指全部成活,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再造拇指优12指、良3指、可3指,再造手指优11指、良10指、可7指、差2指. 结论多个足部组织瓣联合移植一次再造多个手指,是治疗多指缺失的理想方法.
作者:王文德;李宗宝;王业本;赵风林;赵亮;王鑫;吴德富 刊期: 2005年第01期
我科自1997年以来,开展了部分多发伤患者的急诊显微外科手术修复32例,由于重视了对手术适应证的选择,使手术取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林立;黄卫东;徐基农;裴国献;林昂如;顾立强;金明新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癌前期和恶性结膜肿瘤的显微手术治疗的方法和治疗效果. 方法在手术显微镜下进行手术切除治疗癌前期和恶性结膜肿瘤47例,包括黑色素瘤12例,鳞状细胞癌26例,Bowen病6例,原发性获得性黑病变症3例. 结果 47例的肿瘤均在显微手术中一次性完整切除,随访4个月~5年(平均17个月),未见复发. 结论显微手术下结合酒精烧灼和冷冻等方法切除癌前期和恶性结膜肿瘤是较好的治疗方法,手术前细致检查对作出正确的诊断和手术方案的设计非常重要.
作者:杨华胜;吴中耀;艾思明;毛羽翔;陈智聪 刊期: 2005年第01期
自1985年至2002年我院采用带血管蒂的前臂筋膜瓣填充肘关节成形术,治疗肘关节强直26例,取得良好效果.
作者:张宁;刘月波;刘德群;赵少平;汪琦 刊期: 2005年第01期
作者:张世民 刊期: 2005年第01期
患者男,33岁,车祸致伤右下肢及腹部术后1 d,外院诊断:肠破裂、右小腿严重开放骨折.行肠破裂清创吻合术,拟行右下肢截肢术,因故转入我院.查体:体温38.8℃,脉搏120次/min,血压12/7 kPa,心肺无异常,胃肠减压管在位,右腹见15 cm长纵向切口,引流管在位.右下肢创面污染严重,恶臭,右小腿下后部有13 cm×14 cm皮肤缺损创面,跟腱、胫后血管断裂,足背动脉搏动良好,胫后神经挫伤,连续性存在,胫骨下段骨折.
作者:高建明;骆宇春;陈伟南;储旭东;张卫红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为外踝前血管胫骨远端前外侧骨膜瓣移位术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30侧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成年下肢标本,观测外踝前动脉的起源、走行、骨膜支及与腓动脉穿支降支的吻合关系. 结果外踝前动脉有1~2支,起点在外踝尖上(1.1±0.4)cm,起始外径(1.6±0.4)cm,沿途发1~3支,外径为(0.4~0.8)mm的骨膜支分布胫骨远端外侧.腓动脉穿支起点在外踝尖上(5.6±0.5 cm),降支循外踝的前外侧下行,沿途向两侧发出2~6支外径为0.5~1.0 mm的骨膜支滋养胫骨远端前外侧和外踝.两者吻合部位在外踝尖上(1.7±0.6)cm,距外踝前动脉起点外侧(2.5±0.6)cm.吻合后动脉经趾短伸肌后部,沿腓骨短肌腱的前缘前行,终支与跗外侧动脉、跟外侧动脉相吻合. 结论以外踝前血管为蒂的胫骨远端前外侧骨膜瓣,可移位用于修复距骨颈骨折和距骨体缺血性坏死.
作者:张发惠;陈振光;郑和平;谢昀 刊期: 2005年第01期
肌瓣带蒂转移或游离移植不仅可应用于创面缺损的覆盖、外形的重建,有收缩能力的肌瓣还被广泛应用于瘫痪肌肉的动力功能重建.除了骨科临床常用的四肢动力功能重建外,还被探索应用于外科其它领域的功能重建.如Acker[1]报道的背阔肌心肌成形术(cardiomyoplasty)、Perez-Abadia等[2]报道的股薄肌成形术(graciloplasty)以及Baeten等[3]报道的动力性股薄肌成形术(dynamic graciloplasty)等,Stremel[4]将其统称为动力性肌成形术(dynamic myoplasty).脊髓损伤后膀胱功能障碍是截瘫患者晚期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5].近10年来,一些学者探索用肌瓣对驰缓性膀胱进行逼尿肌动力功能重建,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称为逼尿肌肌成形术(detrusor myoplasty).本文就此领域的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王诗波;侯春林 刊期: 2005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