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晓;包勇;陈媛媛;高剑铭;王卫华;刘源;何瀚;孙宗文;Shivaji Poudel;王彦;庄婷婷;张力;陈明
背景与目的:放射治疗中肿瘤患者每次的治疗摆位受很多因素影响,存在分次问及分次内摆位误差.本研究目的是采用锥形束CT(cone-beamcomputed tomography,CBCT)影像技术研究肿瘤患者放射治疗中摆位误差及纠正方法.方法:对51例放疗肿瘤患者.其中头颈部肿瘤19例,胸部肿瘤25例,腹、盆部肿瘤7例,在每次照射前首次摆位后、摆位误差调整后及治疗结束时获取CBCT,通过系统的匹配功能,将获取的CBCT图像和计划CT图像匹配,获得左右(X)、头脚(Y)、前后(Z)3个方向的摆位误差.分析摆位误差及纠正方法.结果:51例患者共进行CBCT扫描1934次.每次治疗开始前首次摆位CBCT 955次,调整治疗床后再次CBCT扫描525次,治疗后CBCT扫描454次.X、Y、Z三维方向分次间摆位误差在头颈部分别为(1.2±+0.9)mm、(1.2±1.1)mm和(1.0±0.8)mm;在胸部分别为(2.3±1.9)mm、(4.2±3.7)mm和(2.4±2.1)mm;在腹、盆部分别为(1.7±1.5)mm、(4.7±3.6)mm和(2.1±1.6)mm.调整后比较,头颈部肿瘤治疗后摆位误差在三维方向均有增加,并且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而体部肿瘤这种差异在Z、Y、Z 3个方向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每次治疗前通过CBCT获得分次间摆位误差并对其进行纠正对提高放射治疗精度有积极意义.分次内误差在头颈部肿瘤治疗过程中变化明显.这在设计治疗计划时应予以考虑.胸部及腹、盆部分次内误差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作者:许峰;王瑾;柏森;徐庆丰;沈娅丽;钟仁明 刊期: 2008年第10期
背景与目的: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常见妇科良性疾病,异位的子宫内膜与原位的子宫内膜一样,都具有恶性潜能.本研究探讨49例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恶变的临床病理学特征.以及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和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在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恶变和无恶变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之间的表达差异.方法:对49例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恶变(恶变组)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进行回顾性研究,应用ER、PR抗体对恶变组及49例无恶变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对照组)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统计学分析.结果:49例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恶变患者为29~70岁,中位年龄49岁.首发症状多为发现盆腔包块,B超检查提示盆腔混合性囊实性包块.术后肉眼检查见包块呈囊实性,直径4.0 cm~20.0 cm,囊内壁粗糙呈棕或黄色,内有咖啡色粘稠液体,实性区呈菜花样或乳头状的增生物,质脆或嫩,直径0.5 cm~15.0 cm.镜下见恶变组中的异位宫内膜腺上皮发生不典型增生及恶变.恶变组和对照组ER阳性率分别为20.4%(10/49)和95.9%(47/49),PR阳性率分别为14.3%(7/49)和95.9%(47/49),两者之间都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恶变多发于围绝经期妇女,结合患者临床表现、B超结果以及病理检查都有助于疾病诊断.异位子宫内膜ER、PR抗体的表达阴性可作为诊断的依据之一.
作者:沈扬眉;吴秀丽;徐炼;黄芹;于娜;姚先莹;谢宇平 刊期: 2008年第10期
背景与目的:淋巴结转移是影响恶性肿瘤分期、治疗和预后的重要因素,恶性肿瘤经过综合治疗后残留淋巴结或新出现的转移淋巴结,往往治疗比较困难.本研究旨在评价CT导向下125I粒子植入治疗晚期肿瘤转移淋巴结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1月至2007年4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收治的47例经病理确诊为恶性肿瘤并接受经CT导向下125I粒子植入治疗的患者临床资料.转移淋巴结共计57枚,直径1.0~5.5 cm;其中直径<2 cm 20枚(35.1%),≥2 cm、<3 cm 21枚(36.8%).≥3 cm、<4 cm 10枚(17.5%),≥4 cm 6枚(10.5%).采用计算机立体定位计划系统(treatment plan system,TPS)计算布源,在CT导向下将(2.2~3.3)×107 Mq活度的125I粒子相隔1.0×1.5 cm平面播植.手术结束后1~3个月复查CT或PET-CT.结果:治疗前17例有疼痛症状的患者中13例于术后5~14 d内疼痛缓解.有效率76.5%.47例患者中淋巴结完全缓解38例(80.9%),部分缓解4例(8.5%),无变化3例(6.4%),进展2例(4.3%),总有效率89.4%.主要的并发症为少量出血7例(14.9%).结论:CT导向下125I粒子植入治疗恶性肿瘤转移淋巴结近期效果好,安全性高,创伤小,并发症发生率低.
作者:姜勇;黄子林;吴沛宏;张福君;赵明;黄金华;范卫君;李传行;顾仰葵;张亮;高飞;李旺 刊期: 2008年第10期
背景与目的:甲氨蝶呤(methotrexate,MTX)在脑脊液中高于小有效治疗浓度是治疗中枢淋巴瘤的必要条件,目前尚不明确大剂量MTX(high doseMTX,HD-MTX)静脉给药时间对MTX穿透血脑屏障的影响.本研究探索HD-MTX静脉不同给药时间对脑脊液中MTX浓度的影响,以获得更好的中枢淋巴瘤防治效果并尽可能减少MTX外周毒性.方法:34例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分别接受MTX 1~3g/m2 6 h持续静脉给药或24 h持续静脉给药,其中17例交替使用两种给药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MTX停药0 h、24 h、48 h的MTX血清浓度,及停药0 h后脑脊液中MTX浓度;比较两组血中和脑脊液中MTX浓度以及毒性反应,并对影响MTX浓度的因素进行相关分析.结果:给药结束时6 h给药组的MTX血清浓度显著高于24 h给药组:自身对照结果6 h给药组的脑脊液中MTX浓度为0.70 Ixmol/L,明显高于24 h给药组的0.49 Ixmol/L(校正值,P=0.044).MTX的脑脊液浓度与血清浓度呈正相关,中枢侵犯患者脑脊液MTX浓度显著高于无中枢侵犯的患者.自身对照结果6 h组和24 h组Ⅱ~Ⅳ度粘膜炎的发生率分别15.4%和37.8%.Ⅲ~Ⅳ度骨髓抑制的发生率分别为46.2%和67.6%.结论:在提高MTX的中枢浓度和降低外周毒性方面,HD-MTX 6 h给药方案优于24 h给药方案.
作者:林旭滨;周宁宁;李苏;蔡清清;夏忠军;廖海;高岩;黄慧强 刊期: 2008年第10期
背景与目的:肝转移是晚期结肠癌患者常见的致死原因,也是常见的内脏转移,高达50%以上的结肠癌患者都会出现肝转移.本研究探讨arresten基因转染对人结肠癌LoVo细胞形成的裸鼠实验性结肠癌肝转移的影响.方法:通过脂质体转染法将arresten基因导入LoVo细胞,RT-PCR、Western blot分别检测arresten在mRNA、蛋白水平的表达,四甲基噻唑蓝(MTT)比色法检测arresten对LoVo细胞增殖的影响;通过建立裸鼠实验性结肠癌肝转移模型了解arresten对肿瘤转移的抑制作用;FⅧRag多克隆抗体染色的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肿瘤组织的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结果:RT-PCR、Western blot结果显示arresten基因成功导入LoVo细胞并有arresten蛋白的表达.MTT比色法显示不同浓度的arresten对LoVo细胞增殖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导入arresten基因的LoVo细胞转移率为(25.1±2.1)%,低于未导入arresten基因的LoVo细胞的(87.1±1.2)%和对照组的(87.1±1.5)%,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pSecTag2-arresten组裸鼠形成的肿瘤结节数为4.5+0.5,低于另外两组的19.6±2.5和20.4±2.5,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pSeeTag2-arresten组形成的肿瘤MVD为15.3±3.5,低于另外两组(分别为42.2±2.6、45.6+5.1),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arresten能抑制结肠癌肝转移,其作用机制可能与arresten抑制肿瘤血管生成有关.
作者:龙淼云;黎洪浩;徐鋆耀;赖东民;翁桢泓 刊期: 2008年第10期
背景与目的:草酸铂广泛用于消化道肿瘤的化疗,突出的神经毒性限制了剂量和疗效的提高.本研究旨在评价氨磷汀对草酸铂神经毒性的防治效果.方法:92例FOLFOX 4方案化疗的结直肠癌、胃癌患者,随机进人氨磷汀组(草酸铂前静脉注射氨磷汀500 mg/m2,n=46)或对照组(草酸铂前静脉注射还原性谷胱甘肽1500 mg/m2,n=46).每化疗2周期详细评价神经毒性.结果:氨磷汀组Ⅰ~Ⅱ度和Ⅲ~Ⅳ度神经毒性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分别为10.9%:73.9%(P<0.001)和2.2%:19.6%(P=0.007),均显著降低.氨汀组因化疗毒性的方案改变明显少于对照组(4.3%:23.9%,P=0.007).化疗近期有效率氨磷汀组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44.4%:38.5%,P=0.659).结论:氨磷汀对含草酸铂方案化疗的神经毒性有明显防治作用.不降低化疗疗效.
作者:鲁培;樊青霞;王留兴;王鑫;宗红;王瑞林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组蛋白修饰作为表观遗传中重要的调控机制之一,在包括基因表达调控等多种生物学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组蛋白甲基转移酶和组蛋白去甲基化酶共同参与形成和维持不同的组蛋白甲基化状态,继而通过多种分子参与对组蛋白甲基化修饰的识别而引起下游过程的发生.本文拟从组蛋白甲基转移酶、组蛋白去甲基化酶等方面综述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展.
作者:王溪;朱卫国 刊期: 2008年第10期
将蛋白质组学的技术方法应用到肿瘤生物学的研究中,产生了-门新学科--肿瘤蛋白质组学.它以寻找肿瘤标志物为目的,以蛋白质组学方法为手段,结合肿瘤分子机制的基础研究与肿瘤检测、诊断等临床研究.终产出能应用于临床的肿瘤检测和治疗的蛋白质靶标.肿瘤蛋白质组学经历了表达谱、修饰谱到活性谱的进化过程,在不同的层面上揭示肿瘤可能的致病机制.本文概述了近年来在常见的恶性肿瘤中进行的肿瘤蛋白质组研究,应用各种蛋白质组技术方法,如二维凝胶电泳(two-dimensional gel eleetrophresis,2DE)、细胞培养稳定同位素标记技术(stable isotope labeling by amino acid in cell culture,SILAC)、基质辅助激光解析(matrix assisted laser desorption/ionization,MALDI)质谱等,找到了大量的蛋白质标志物.将来的挑战在于如何从理论上应用候选标志物解析肿瘤的分子机制,以及从实践上鉴定能真正应用于临床的标志物.
作者:徐晓恩;姜英华;施前 刊期: 2008年第10期
背景与目的:趋化凶子CXCR4[chemokine(C-X-C)receptor 4]受体及其配体基质细胞衍乍因子l(stromal cell dedved factor-1,SDF-1)可能与某些恶性肿瘤的迁移、侵袭和转移有关.本研究拟探讨CXCR4受体及其配体SDF-1(CXCR4/SDF-1轴)通过激活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s,MAPK)信号通路在官颈癌转移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宫颈癌HeLa细胞内钙离子波动,Western blot法分析CXCR4/SDF-1对宫颈癌HeLa细胞中细胞外调节信号激酶(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kinase,ERK)(包括ERK1和ERK2)磷酸化的影响;分别通过粘附实验、明胶酶谱法检测CXCR4/SDF-1对宫颈癌细胞粘附能力、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MMP)分泌的影响.结果:SDF-1α与CXCR4相互结合后诱导了HeLa细胞胞内钙的迅速动员,其荧光强度(fluorescent intensity,FI)平均基础值与峰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诱导了HeLa细胞ERK1/2快速磷酸化,作用后30min时磷酸化程度强:增加了HeLa细胞粘附能力,不同浓度的SDF-1α与CXCR4结合后不同程度地增加了HeLa细胞粘附于纤维连接蛋白(fibronetin,FN)、层粘连蛋白(laminin,LN)的粘附细胞数,与对照组比较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加入ERK1/2信号通路抑制剂PD98059后,粘附于FN和LN的细胞数下降,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促进宫颈癌HeLa细胞分泌活性的MMP-2,这一作用随SDF-1α浓度升高而增强,SDF-1α在800 ng/mL浓度处分泌达高峰,以后开始下降.结论:CXCR4/SDF-1通过激活MAPK通路调控宫颈癌细胞的粘附能力,促进活性MMP-2分泌,进而参与宫颈癌侵袭和转移.
作者:沈晓燕;王绍海;梁铭霖;汪宏波;肖兰;王泽华 刊期: 2008年第10期
背景与目的:EB病毒潜伏膜蛋白1(latent membrane protein 1,LMP1)是一重要的癌基因.Fascin蛋白是一种能与F-肌动蛋白结合的细胞骨架蛋白,参与细胞的迁移、粘附等功能.磷酸化的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因子3(phosphorylated 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 3,pStat3)是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因子(STATs)家族中与人类肿瘤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的一种蛋白.本实验通过检测鼻咽癌及淋巴结转移癌中LMP1、Fascin和pStat3的表达,以探讨这些指标在鼻咽癌发生发展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法分别检测43例鼻咽癌组织(21例伴淋巴结转移;22例未伴淋巴结转移)及相应的21例癌转移淋巴结中EB病毒编码的非多聚腺苷酸RNA(EBV-encodedsmall RNA,EBER)的表达及LMP1、Fasein、pStat3、p53、Ki67和Bcl-2的表达,并采用统计学分析上述各蛋白表达水平之间的相关性.采用Western blot检测转染LMP1表达质粒对鼻咽癌细胞中Fasein和pStat3表达的影响.结果:43例鼻咽癌组织及21例癌转移淋巴结中,EBER均呈阳性表达;43例鼻咽癌组织中,LMP1、Fascin、pStat3、p53、Ki67、Bcl-2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9.8%(30/43)、93.0%(40/43)、72.1%(31/43)、90.7%(39/43)、88.4%(38/43)、88.4%(38/43),LMPl的表达与其余5种指标的表达之间均具有明显的正相关(P<0.05).21例鼻咽癌淋巴结转移组织中LMPl表达率为46.7%(10/21).LMPl表达可明显提高鼻咽癌细胞中Fasein和pStat3的表达水平.结论:鼻咽癌组织及淋巴结转移癌组织中LMP1均有较高的表达率.鼻咽癌组织中LMP1表达与Fasein和pStat3表达之间均存在正相关.LMP1表达可明显上调鼻咽癌细胞中Fascin和pStat3的表达水平.LMP1的表达与癌细胞的增殖指数密切相关.
作者:刘秋雨;韩安家;游淑源;董愉;杨清绪;吴珏珩;黎孟枫 刊期: 2008年第10期
背景与目的:绿茶中的儿茶索单体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gallocatechin gallate,EGCG)在体内外能逆转肝癌细胞多药耐药性.鉴于多药耐药机制的复杂性,本研究拟采用高通量基因芯片技术进一步探讨EGCG逆转人肝癌细胞BEL7404/ADM、BEL7402/5-FU多药耐药的可能机制.方法:MTT法检测药物敏感性.基因芯片技术分析EGCG作用于两株不同肝癌耐药细胞的基因表达谱差异.RT-PCR和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相同处理条件下两株肝癌耐药细胞的基因MDR1、LRP和Cyclin G1蛋白表达变化以验证基因芯片技术结果.结果:EGCG对BEL7404/ADM、BELT402/5-FU细胞的IC10分别为24.76 mg/L、20.60 mg/L.20 mg/L EGCG联合0.05 mg/L ADM、100 μmol/L 5-FU对BEL7404/ADM、BEL7402/5-FU的逆转倍数分别为9.66、2.36倍.EGCG作用BEL7404/ADM双荧光通路显著差异基因210个,上调表达38个,下调表达172个.与耐药机制相关的可能基因有ABCB10(MDR/TAP)、TOP2A、TOP2B、CCNG1上调,ABCB1、MVP、ARHD、HDAC5、GSS、GSTPI、HSPA1B、HSPB7、CDKN1A、RAB11B、RAB9P40下调.作用BEL7402/5-FU双荧光通路显著差异基因179个,上调表达31个,下调表达148个.与耐药机制相关的可能基因有ABCG(BCRP)、CCNG2、GADD34、RB1、RBBP4上调,DTYMK、GPX1、USP5、BAX、BAK1、HSPA1L下调等.相同处理条件下两组肝癌耐药细胞的MDR1、LRP基因表达均减少,Cyclin G1蛋白表达均增加.结论:EGCG对肝癌多药耐药细胞BEL7404/ADM、BEL7402/5-FU具逆转作用,但作用于不同肝癌多药耐药细胞的基因表达谱变化不完全相同.
作者:唐海桦;周铭;梁钢 刊期: 2008年第10期
背景与目的:局限期小细胞肺癌(small cell lung cancer,SCLC)对放疗和化疗均敏感.放疗可提高局限期SCLC患者总生存率,降低局部复发率.本研究总结在化疗基础上应用加速超分割放射治疗(hypedractionated accelerated radiotherapy,HART)对局限期SCLC的疗效,评价相关治疗毒性,归纳治疗失败方式.方法:55例局限期SCLC患者经过EP方案诱导化疗,放疗后再以EP方案巩固化疗,完全缓解(complete remission,CR)者行预防性全脑照射(Prophylactic cranial irradiation,PCI).治疗结束后对患者进行随访,并评价其疗效及毒副作用.结果:55例患者放化疗结束时总有效率(CR+PR)为87.3%.1、3、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79.1%、40.3%、16.1%,中位生存时间18.7个月.Ⅲ度和Ⅳ度血液学毒性分别为23例(41.8%)和16例(29.1%);Ⅰ度和Ⅱ度急性放射性肺炎分别为21例(38.2%)和2例(3.6%),Ⅰ度和Ⅱ度放射性食管炎分别为29例(52.7%)和12例(21.8%),未发生Ⅲ~Ⅳ度非血液学毒性.11例(20.0%)患者出现Ⅰ度肺纤维化,5例(9.1%)为Ⅱ度.2例(3.6%)发生Ⅰ度后期食管损伤.16例(29.1%)局部/区域复发.21例(38.2%)发生远处转移.结论:EP方案化疗合并HART治疗局限期SCIJC毒性轻至中度,患者可以耐受.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为主要治疗失败原因.
作者:胡晓;包勇;陈媛媛;高剑铭;王卫华;刘源;何瀚;孙宗文;Shivaji Poudel;王彦;庄婷婷;张力;陈明 刊期: 2008年第10期
背景与目的:子宫肌瘤的栓塞治疗是子宫肌瘤的治疗方法之一,但存在治疗后闭经的问题.本研究探讨子宫肌瘤栓塞治疗后发生闭经的原因.方法:对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子宫肌瘤栓塞治疗的487例患者追踪随访1年观察闭经的发生情况.所有病例均采用双侧子宫动脉插管经导管注入栓塞剂方法,其中104例以超液化碘油加平阳霉素作为栓塞剂,栓塞剂用量超液化碘油8~15 mL(平均10 mL)、平阳霉素6~16 mg(平均8 mg);158例以聚乙烯醇作为栓塞剂,用量80~150 ms(平均100 mg);225例以明胶海绵作为栓塞剂,用量1-2 g(平均1.5g).结果:栓塞后临床有效率为98.97%(482/487):栓塞失败率1.03%(5/487).栓塞后共有6(1.23%)例出现闭经,其中碘油组3例.碘油在卵巢区沉积;聚乙烯醇组1例;明胶海绵组2例.除明胶海绵组1例外.其余5例均出现雌二醇下降,促卵泡生成素上升.另外1例经多次超声检查发现子宫内膜仅3 mm,而雌二醇和促卵泡生成素正常,宫腔镜证实为内膜萎缩.结论:常用的栓塞材料均有可能导致子宫肌瘤柃塞后闭经,子宫肌瘤栓塞后闭经发生率为1.23%,其原凶与卵巢受损和子宫内膜受损萎缩有关.
作者:郭文波;杨建勇;陈伟;庄文权 刊期: 2008年第10期
背景与目的:采用现代治疗方法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NHL)完全缓解率可达70%~80%,但仍有40%~50%患者终会复发,而微小残留病灶是复发的根源.本研究应用SELDI蛋白芯片技术,分析初诊NHL患者与正常人群血清蛋白质谱的差异和化疗前后血清蛋白质谱的变化,寻找NHL血清小分子标记物.方法:采用表面增强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分析技术(surface-entranced laser desorption/ionizafion time of mot mass spectrometry,SELDI-TOF-MS)分析3组血清标本:44例NHL初诊组、51例正常对照组和44例完全缓解组(NHL患者自身配对).应用Ciphergen ProteinChip 3.1软件进行原始数据的校正和分析.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1个差异蛋白峰(M11710)在NHL初诊组高表达而在CR组降低至接近正常(P<0.05);另外有9个差异蛋白峰(M3322、M4355、M6445、M6646、M8581、M8708、M8918、M13959、M15149)在NHL初诊组血清中低表达,而在CR组升高至接近正常(P<0.05).通过建立决策树模型,发现初诊NHL患者血清存在有5个候选标志蛋白,高表达为M11710,低表达为M8581、M15149、M6646和M8918.结论:应用SELDI-TOF-MS分析可在化疗前后筛选出NHL患者血清中的标志蛋白,有可能在微小残留病监测、早期复发预测、疗效判断等方面提供有用的信息.
作者:凌家瑜;孙晓非;张星;甄子俊;夏奕;罗文标;林慧;郑磊 刊期: 2008年第10期
背景与目的:血管生成在肿瘤从良性向恶性转变、癌细胞进入血液循环、转移灶发展和破裂中都起着重要作用.本研究探讨汉防己甲素对体外、体内血管生成的抑制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采用M1_r法观察汉防己甲素对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 HUVEC)和人肠癌LoVo细胞增殖的影响.通过Transwell小室趋化实验、体外小管形成实验观察汉防己甲素对HUVEC迁移、成血管能力的影响.建立裸鼠kIVo细胞皮下移植瘤模型.给予汉防己甲素灌胃,观察用药对肿瘤微血管密度的影响.结果:2-8 μg/mL的汉防己甲素作用48 h时对HUVEC的细胞增殖抑制率为24.6%-76.9%,对LoVo细胞增殖抑制率为11.6%~14.0%;体外小管形成实验发现.2~8 μg/mL的汉防己甲素作用24 h时HUVEC小管形成数目减少,且管腔不完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01).经2-8 μg/mL的汉防己甲素处理12 h后HUVEC迁移数明显少于对照组(P值均<O.001).在裸鼠皮下移植瘤体内实验中,80 mg/kg汉防己甲素作用于裸鼠LoVo细胞皮下移植瘤后其微血管密度与生理盐水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5).结论:汉防己甲素在体外能有效抑制血管生成,其机制可能与抑制HUVEC增生、迁移和小管形成,诱导HUVEC凋亡,抑制HUVEC DNA的合成有关.汉防己甲素在体内对裸鼠LoVo移植瘤具有抗血管生成作用.
作者:钱晓萍;刘宝瑞;胡静;李敏;胡文静;孙婧;禹立霞 刊期: 2008年第10期
背景与目的:p55γ是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oinositide 3-kinase,P13K)的调节亚单位之一,在调节P13K活性上具有重要的作用.本研究旨在观察P13K的一个调节亚基p55γ-N末端24个氨基酸抑制结肠癌细胞增殖的作用.方法:构建含有P13K-p55γ-N末端24个氨基酸的腺病毒载体Ad-N24p55-GFP及对照病毒Ad-GFP,以其感染结肠癌HT29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进程,应用BrdU掺入法检测其对细胞DNA合成的影响,通过建立体内肿瘤裸鼠移植瘤模型进一步证实Ad-N24p55-GFP的抗肿瘤作用.结果:对照腺病毒Ad-GFP感染的细胞中Go/G1期细胞为65.11%,S期和G2/M期细胞数分别为17.37%和17.51%;而带有插入目的基因的腺病毒Ad-N24p55-GFP感染后的细胞Co/G1期细胞增至73.39%,S期和C2/M期细胞减少至15.08%和11.13%.BrdU掺入法结果显示BrdU阳性的细胞数由24.82%降至9.27%(P<0.05).HT29细胞裸鼠移植瘤模型局部应用Ad-N24p55-GFP后肿瘤生长显著减慢,其瘤重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和腺病毒对照组[(0.32±0.08)g vs.(0.67±0.30)g,(0.72±0.28)g,P<0.05].结论:过表达P13K-p553γ-N末端24个氨基酸可有效阻滞HT29细胞周期进程,抑制细胞DNA合成;并可有效抑制结肠癌裸鼠移植瘤模型的肿瘤生长.
作者:王桂华;罗学来;孙黎;邓豫;李小兰;陶德定;胡俊波;龚建平 刊期: 2008年第10期
背景与目的:腺相关病毒(adeno-associated virus)作为载体已被广泛用于肿瘤的基因治疗研究.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tumor necrosis factorrelated apoptosis.inducing ligand,TRAIL)基因可迅速诱导多种肿瘤细胞的凋亡.是一个安全有效的肿瘤杀伤基因.本研究旨在构建能在肿瘤细胞内特异性表达TRAIL基因的靶向腺相关病毒,并探讨其体外抗肿瘤效应的可能机制.方法:利用肿瘤特异性启动子端粒酶逆转录酶(human telomerase reverse transcfiptase,hTERT)构建特异性杀伤肿瘤细胞的腺相关病毒载体pAAV-hTERT-TRAIL.通过与pAAV-Rc、pHelper共转染HEK293细胞包装出病毒AAV-hTERT-TRAIL.将该病毒体外转染人结肠癌SW620细胞、人肝癌HepG2细胞、人肺癌A549细胞和正常细胞NHLF、MRC5后,检测TRAIL基因的肿瘤特异性表达.MTT法检测其对细胞增殖的影响,ELISA、Western blot法以及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的凋亡,并分析其体外抗肿瘤效应的可能机制.结果:成功包装出病毒AAVhTERT-TRAIL.RT-PCR、Western blot和免疫组化法均证实AAV-hTERT-TRAIL能介导TRAIL基因在肿瘤细胞内特异性表达,但在正常细胞内不表达.以100 MOI AAV-IlTERTTRAIL感染细胞96 h后,SW620、A549和HepG2细胞的增殖率分别是41.55%、44.29%、49.95%,NHLF和MRC5细胞的增殖率分别是84.59%和87.22%.Western blot检测发现AAV-hTERT-TRAIL可激活Caspase通路.流式细胞仪和ELISA方法检测证实AAV-hTERT-TRAIL可诱导细胞凋亡.结论:hTERT的存在增强了腺相关病毒所携带TRAIL基因表达的肿瘤靶向性和对正常细胞的安全性.由它调控的杀伤基因可介导肿瘤细胞特异性的细胞毒效应.
作者:齐荣;蔡莹;李兵华;林志新;顾锦法 刊期: 2008年第10期
背景与目的:国外已有研究表明,同期放化疗是局部晚期食管癌的标准治疗方案,但国内文献报道同期放化疗的疗效不尽相同,同期放化疗能否提高生存率尚无定论.本研究目的是评价PF方案同期放化疗对食管癌的疗效,并观察毒性.方法:44例食管鳞癌患者随机分为同期放化疗组(简称同期组)和后程加速超分割组(简称后超组).同期组22例,全程常规分割照射,每天一次,每次2.0Gy,每周5次,25分割,总剂量50 Gy.于放疗的第1天开始化疗:顺铂52.5 mg/m2d1,氟尿嘧啶700 mg/m2 d1~d5,每28 d重复,共4周期.后超组22例:总剂量60Gy,前半程30 Gy同放化疗组,3周完成;后半程30 Gy加速超分割照射,每日 2次,间隔至少6 h,每次1.5 Gy,每周10次.2周完成.结果:同期组有效率高于后超组,分别为95.5%和86.4%,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07).同期组2年局控率和2年生存率分别为72.2%和56.7%,后超组分别为39.0%和31.6%.同期组获得了更高的局控率和生存率,但只有局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两组的主要急性反应为放射性食管炎、放射性肺炎,晚期反应为食管和肺损伤.两组的急性和晚期反应均较轻.结论:同期放化疗与后程加速超分割相比,显著提高了食管癌局控率.有提高生存率的趋势,毒性可以耐受.
作者:蔺强;高献书;乔学英;陈坤;王雅棣;周志国 刊期: 2008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