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晨;刘敏
目的:探讨优质护理在剖宫产术后产妇护理中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在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收治的81例剖宫产产妇,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41例)与对照组(4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研究组给予优质护理,分析两组产妇大术后疼痛情况、住院时间、新生儿Apgar评分、焦虑与抑郁情况.结果:研究组产妇的术后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t=4.01,P<0.05);研究组产妇的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t=4.87,P<0.05);研究组新生儿Apgar评分情况优于对照组(t=3.62,P<0.05);护理前,两组产妇的焦虑、抑郁情况比较差异不显著,护理后产妇的以上指标均改善,且研究组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于剖宫产产妇进行优质护理,可缓解产妇术后疼痛情况,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提高新生儿Apgar评分,改善其焦虑与抑郁情况.
作者:路敏 刊期: 2018年第26期
目的:在内分泌科护理管理中采取持续护理质量改进措施,并对其应用效果进行分析.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0月至2017年10月收治的95例内分泌科患者临床资料,随机分为研究组(n=50)与参照组(n=45),参照组实行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实行持续护理质量改进措施,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研究组护理质量评分分别为:病房管理(87.93±5.25)分,基础护理(93.75±4.47)分,病历书写(95.62±4.79)分,护理操作(91.36±5.85)分,健康宣教(89.72±3.81)分,数据差异显著(P<0.05);研究组护理满意度为94.00%比参照组高,数据差异显著(P<0.05).结论:持续护理质量改进应用于内分泌科护理管理中,可有效提高护理质量及护理满意度,在临床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作者:王丽基 刊期: 2018年第26期
目的:分析在消化性溃疡出血患者中实施西咪替丁与兰索拉唑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本院于2014年3月至2017年3月间所收治的消化性溃疡出血患者42例作为临床对象,运用计算机表法进行分组,对照组(21例)、观察组(21例).对照组予以西咪替丁进行治疗,观察组予以兰索拉唑进行治疗,2组患者的给药方式均是在静脉端完成滴注,对2组的疗效进行对比.结果:2组在分别予以不同的治疗方案后,其观察组疼痛消失的时间和对照组相比明显更短,其胃内的PH值和对照组相比更高,且复发率明显更低,溃疡的愈合程度明显更优.实施统计学分析后,2组间各数据对比将显著的差异形成,P<0.05.结论:在消化性溃疡出血的临床患者治疗中,予以兰索拉唑的临床疗效和西咪替丁对比明显更优,能对胃酸的分泌状况进行改善,较快消失患者产生的疼痛之感,可以在临床上加以推广并普及运用.
作者:赵建阁;张维;张晖 刊期: 2018年第26期
目的:研究牙齿残根保存修复与拔除后种植修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56例牙齿残根需要修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抽取28例作为对照组,另根据配对原则抽取28例作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残根保存修复治疗,观察组采用残根拔除后种植修复治疗.对比治疗总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少于对照组,对比才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牙齿残根保存修复与拔除后种植修复具有不同治疗效果,拔除后种植修复效果优于残根保存修复,可有效减少不良反应发生,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吴斌;邢建峰 刊期: 2018年第26期
目的:探讨血液检验红细胞参数在贫血患者中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5月至2017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60例缺铁性贫血患者(研究A组)与60例地中海贫血患者(研究B组)作为研究对象,另选取同期6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对所有受检者进行血液检验,比较三组受检者红细胞参数[红细胞(RBC)、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血红蛋白量(MCH)、红细胞压积(HCT)、红细胞分布宽度(RDW)]的差异性.结果:三组RBC、MCV、MCH、HCT及RDW水平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贫血患者进行血液检验红细胞参数可充分了解患者红细胞参数的具体水平,从而准确判断贫血类型,为临床实施针对性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作者:苗新 刊期: 2018年第26期
在新药临床前药代和毒代动力学研究中,给药后需要对大鼠不同时间点采集血液标本,我们介绍一种在大鼠清醒状态下,在不同时间点快速地采集大鼠血液标本的方法.
作者:余启枝;郏自明;唐利军;郑艳华;易平;程文华;屈文 刊期: 2018年第26期
目的:探析中医内科治疗慢性支气管肺炎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于2017年1月~2017年11月收治的74例慢性支气管肺炎患者为主要对象,随机将其分为两组,各37例.给予对照组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用中医内科疗法治疗,对两组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临床症状改善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两组对比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慢性支气管肺炎的临床治疗上,采用中医内科疗法治疗可获得理想效果,且安全性高,故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张荣 刊期: 2018年第26期
目的:研究穴位埋线法与针灸法治疗女性功能性便秘对临床疗效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8月至2017年5月于我院就诊的共82例女性功能性便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n=37例)和研究组(n=45例).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电针法治疗,研究组患者采用埋线法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和安全性分析.结果:两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对比有统计学差异(χ2=3.453,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生活质量评分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后生活质量各项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治疗后生活质量各项评分与各自治疗前对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均出现轻微不良反应,经过对症处理后均消失.结论:功能性便秘治疗中,穴位埋线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患者便秘症状,耐受性好,简便省时,且具有确切的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李博;李俐依 刊期: 2018年第26期
目的:探讨地西他滨联合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中的疗效.方法:44例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单用地西他滨方案;治疗组用地西他滨联合复方苦参注射液方案.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患者血常规白细胞、血小板及血红蛋白下降幅度较小(P均<0.05);治疗组患者生活质量高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组患者不良反应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本实验条件下,地西他滨联合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能减轻化疗不良反应,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毛玲;汪顺才;梁靓;左念;祝寅;李伟萍 刊期: 2018年第26期
目的:研究比较不同光疗方法对新生儿黄疸患儿血清间接胆红素的影响.方法:将柳州市妇幼保健院2015年7月至2017年6月收治入院的431例新生儿黄疸患儿随机分成3组,持续光疗组139例,间断光疗组167例,强化光疗组125例,比较3组患儿治疗前、治疗后4、24小时血清间接胆红素变化.结果:3组患儿治疗前血清间接胆红素组间比较无差异;治疗后24小时血清间接胆红素含量降低,其中强化光疗组血清间接胆红素水平显著低于持续光疗组和间断光疗组(P<0.001).持续光疗组与间断光疗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强化光疗可以快速有效的降低新生儿血清间接胆红素水平.
作者:韦英裕;黄雪美;蒋永江;韦拔;吕彦兴;甘源;韦华清;陈继昌 刊期: 2018年第26期
目的:探讨分析在对孕妇采取剖宫产手术时单独使用罗哌卡因与联合使用罗哌卡因舒芬太尼进行麻醉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2月-2017年12月收治于我院并准备进行剖宫产的76名孕妇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的原则,将他们分为两组,分别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其中实验组38例,剖宫产术时采用联合罗哌卡因与舒芬太尼进行麻醉的方式,而对照组孕妇38例,剖宫产术中单独使用罗哌卡因进行麻醉,对孕妇的镇痛效果进行对比评价,并统计分析孕妇术后出现不良反应的例数及相应的概率.判断哪种麻醉方式更有利于提高孕妇的生命质量及依从性.结果:实验组孕妇的术中镇痛满意度显著好于对照组,且实验组术后出现不良反应的孕妇数为4例,占比10.53%(4/38),对照组术后出现不良反应的孕妇数为12例,占比31.58%(12/38),对比两组之间的数据,联合罗哌卡因与舒芬太尼麻醉的实验组孕妇的镇痛满意度显著好于对照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数据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与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临床实践中,对于需要进行剖宫产术的孕妇,在进行麻醉时,应选择联合罗哌卡因与舒芬太尼的方式进行麻醉,有利于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及降低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
作者:吕吟啸 刊期: 2018年第26期
目的:探讨综合康复护理措施对老年COPD患者肺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慢性肺阻塞疾病治疗的患者10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的护理,使用常规护理方式进行,实验组患者的护理,在常规护理方式的基础上,使用综合康复措施进行护理,检测肺部功能相关指标检测.结果:两组患者在进行护理前,肺部功能指标相差较小,在使用不同的护理方式后,实验组患者肺部功能指标恢复较为正常.数据对比具有显著性差异,实验说明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使用综合康复护理措施对老年COPD患者肺功能恢复较好.
作者:黄炳花;徐莉 刊期: 2018年第26期
目的:评价磷酸肌酸钠治疗小儿心肌受损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90例小儿心肌受损患者,所有小儿心肌受损患者的收取时间(2015年1月2日-2016年2月10日),电脑随机分为观察组一组(45例小儿心肌受损患者)、对照组一组(45例小儿心肌受损患者),分别实施磷酸肌酸钠治疗以及常规治疗.结果:观察组小儿心肌受损患者的总有效率95.56%(显效40例、有效3例、无效2例)高于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77.78%(P<0.05).结论:通过对小儿心肌受损患者实施磷酸肌酸钠治疗后,取得显著效果,能促进患者较快康复.
作者:滕建举 刊期: 2018年第26期
高血压、糖尿病均属于老年人群中的常见病,且糖尿病、高血压的发病率呈现出上升趋势,出现这一趋势的原因在于老年人群缺乏对保健措施的认知,基于此,本文结合相关文献资料,探讨老年高血压糖尿病的保健措施,进而为老年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以及保健提供参考.
作者:汪漫江 刊期: 2018年第26期
目的:研究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生活质量的作用.方法:观察118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进行护理的疗效.结果:护理前两组生活质量无差异,护理后SF-36各项目评分均升高,观察组远远高于对照组,且焦虑情绪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是科学有效的护理方案,能提高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毕君红 刊期: 2018年第26期
目的 :调查某校中学生身高体重发育和营养状况,为全面提高中学生身体素质提供有效依据.方法:随机选取某校九年1至6个班的学生共207名作为本次调查对象,男生101名,女生106名.对其身高、体重、营养状况进行分析比较.结果:男生营养状况良好率低于女生(71.29%>86.79%),差异值为(χ2=7.55,P<0.05)低体重率高于女生(12.87%>3.77%),差异值为(χ2=5.67,P<0.05);营养不良率高于女生(15.84%>6.60%),差异值为(χ2=4.46,P<0.05);超重率低于女生(0.00%<2.83%),差异值为(χ2=2.90,P<0.05),存在统计意义.结论:应当注重中学生身体发育情况,帮助营养不良的学生调节膳食结构.
作者:徐百胜 刊期: 2018年第26期
目的:研究集束化护理干预对急诊手术患者生理、心理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2月~2017年7月我院急诊科收治的300例患者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其中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集束化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手术前后护理对患者生理(收缩压与舒张压、呼吸频率)、心理(焦虑、抑郁)的影响.结果:术前,两组收缩压、血压对比无差异(P>0.05);术后,观察组血压、呼吸频率等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术前心理(焦虑、抑郁)评分,对比无差异(P>0.05);术后,观察组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集束化护理干预对手术患者生理、心理影响更为理想.
作者:胡文娟 刊期: 2018年第26期
目的 :研究牛蒡根提取物对2型糖尿病大鼠的血脂、FFA、肌糖原和肝糖原的影响.方法:高脂饲料结合链脲佐菌素(streptozocin,STZ)腹腔注射建立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分成6组,(1)空白对照组;(2)模型组;(3)阿卡波糖对照组;(4)牛蒡根提取物低剂量组;(5)牛蒡根提取物中剂量组;(6)牛蒡根提取物高剂量组.实验第0周和第9周眼眶静脉采血测定血脂(TG、TC、HDL-C、LDL-C和FFA)水平、超氧化物歧化酶和丙二醛(MDA)含量;且于第9周末次给药后处死大鼠,取出右侧大腿后肢肌肉及肝脏分别测定肌糖原和肝糖原含量,取出胰腺行HE染色观察胰岛细胞形态.结果:(1)牛蒡根提取物低剂量和高剂量组的肌糖原和肝糖原均高于模型组(p<0.01);(2)牛蒡根提取物低剂量组大鼠血液中TC和TG水平均低于模型组,中高剂量组TC水平低于模型组,低中高剂量牛蒡根提取物均可增加HDL-C水平,高剂量组牛蒡根提取物反而可以增加LDL-C水平.此外中剂量组FFA水平在治疗前高于模型组(p<0.01),经过治疗后两组之间无差异,说明中剂量牛蒡根提取物可以降低血液中FFA水平;(3)HE染色发现牛蒡根提取物可以保护胰岛β细胞,使胰岛形态趋于正常;高剂量牛蒡根提取物组可明显增加SOD水平而降低MDA含量.结论:牛蒡根提取物可以降低血液中TC、TG水平,增加HDL-C水平,降低FFA水平,同时可以增加体内SOD水平、降低MDA水平,保护胰岛β细胞从而改善胰岛素抵抗.
作者:赵繁荣;潘国聘;齐恒田;荆云;杨宇平;宋平;李鹏 刊期: 2018年第26期
近年来,随着环境污染的加重,工作压力的增高,恶性肿瘤的发生率也逐年升高. 2017 年,国家癌症中心发布了中国新癌症数据,汇总了全国 347 家癌症登记点的数据.数据显示,全国每天约 1 万人确诊为癌症.目前肺癌为发病率、死亡率双率第一.且 40 岁之后,人群癌症的发病率快速提升,到 85 岁,一个人的患癌累积风险为36%.在城市地区肺癌在男性发病率中占据首位,女性人群中,肺癌的发病率仅次于乳腺癌.因早期肺癌隐匿性高,约 80%的患者就诊是已发展成中晚期,失去了手术治疗的机会.晚期肿瘤患者的生存率不足 20%[1].目前晚期肺癌的治疗已化疗、放疗为主.但化疗药物对改善患者生存期的作用 十分有限[2].随着分子生物技术的发展,个体化分子 靶向治疗已成为晚期 NSCLC 的重要治疗方法,表皮生 长因子受体—酪氨酸酶抑制剂(epidermal growth factor-receptor 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 EGFR-TKI)的应用显著改善了 EGFR 敏感突变患者的生存期.EGFR 基因的常见突变位点发生在 18、19、20 和 21 号外显子上,其中 19 号外显子的非移码缺失突变约占 45%,21 号外显子的 L858R点突变占 40-45%,这两种突变被称为常见突变.其他的突变被称为罕见突变.本研究旨在探讨对于 EGFR L858 R 基因突变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一线应用 EGFR-TKI治疗与含铂双药化疗治疗进行对比,以无进展生存期作为第一观测指标.治疗疗效、不良反应、生存质量等作为第二指标.
作者:张蕊;王艳萍 刊期: 2018年第26期
目的:探索讨论分析化学发光免疫法血清甲胎蛋白水平检测与增强CT检查对肝脏良、恶性肿瘤的诊断和化学发光免疫法检测清甲胎蛋白水平检测联合增强CT检查肝脏良、恶性肿瘤的鉴别价值,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17年1月-20181月消化内科住院治疗90人肝脏肿瘤的患者,经临床病理生化检测肝脏良性肿瘤50人,肝脏恶性肿瘤40人,根据研究需要分组肝脏良性肿瘤50人为对照组,肝脏恶性肿瘤40人为实验组,比较分析化学发光免疫法检测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血清甲胎蛋白水平,确定实肝脏良恶性肿瘤的检出率,增强CT检查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肝脏良恶性肿瘤的检出率,化学发光免疫法检测血清甲胎蛋白水平检测与增强CT检查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肝脏良恶性肿瘤的检出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化学发光免疫法检测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血清甲胎蛋白水平,其中肝脏良性肿瘤的检出率为80.0%(40/50),肝脏恶性肿瘤的检出率为85.0%(34/40),总检出率为82.2%(74/90),增强CT检查实验组和对照组,肝脏良性肿瘤的检出率为82.0%(41/50),肝脏恶性肿瘤的检出率为87.5%(35/40),总检出率为84.4%(76/90),化学发光免疫法检测血清甲胎蛋白水平检测与增强CT检查实验组和对照组,肝脏良性肿瘤的检出率为96.0%(48/50),肝脏恶性肿瘤的检出率为97.5%(39/40),总检出率为96.6%(87/90),增强CT检查联合血清甲胎蛋白水平检测鉴别诊断肝脏良恶性肿瘤的检出率均比单独一项检测高具有差异性,统计学上有意义(P<0.05),结论:血清甲胎蛋白水平检测联合增强CT检查可提高肝脏良、恶性肿瘤的检出率,应用于肝癌患者可以准确及时的检测出肝癌的良恶性,可以使患者及时治疗和预防,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作者:尹永芳;陈志仁;梁研 刊期: 2018年第2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