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其强;梁秀龄;黄文林;黄必军;刘然义
目的观察猴脑选择性超深低温断血流复苏实验前后血清中IL-2,IL-10,TNF-α,IFN-γ的动态变化,了解脑缺血后选择性超深低温复苏对猴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健康恒河猴10只,随机分为两血管阻断冷灌注组(4只),四血管阻断冷灌注组(4只)和常温灌注组(2只).应用EUSA法统一测定实验前后血清中IL-2,IL-10,TNF-α,IFN-γ的浓度.结果两血管组4只恒河猴术后安全复苏并长期存活,四种细胞因子在灌注结束后较术前均明显增高(P<0.05),24 h后恢复至术前水平,72 h测得值与术前无显著差异(P>0.05).常温组2只恒河猴及四血管组4只恒河猴于灌注后均未能安全复苏,全部死亡.其中四血管组与两血管组比较在灌注结束后IL-10,TNF-α增高更明显(P<0.05),IL-2,IFN-γ增高与两血管阻断冷灌注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猴脑选择性超深低温断血流复苏可引起抗炎细胞因子与促炎细胞因子一过性增高,由于促炎因子与抑炎因子之间互相抑制,互相作用,两类因子同时增高可使细胞因子网络维持动态平衡,有利于机体免疫功能的重新建立.
作者:姜涛;徐蔚;江基尧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手术治疗颅内蛛网膜囊肿的手术指征、手术方法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采用神经内镜手术治疗的颅内蛛网膜囊肿,其中采用神经内镜下囊肿脑池造瘘和囊壁部分剥除18例,囊肿次全切除3例,囊肿脑室造瘘5例(1例尚行脑室腹腔分流术).术后随访3个月~2年.结果术前有症状的20例患者中,症状消失11例,改善7例,无变化2例,术后不能改善的症状主要是癫痫.有随访影像学复查结果的16例患者中,囊肿消失6例,缩小7例,无变化3例.结论神经内镜手术是治疗颅内蛛网膜囊肿有效和微创的方法.
作者:彭玉平;张喜安;漆松涛;罗洪海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颅内前循环多发动脉瘤手术策略、显微手术方法和影响手术效果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颈内动脉系统多发动脉瘤病人的发病情况和手术治疗效果.根据瘤囊位置将动脉瘤病人分为两组,组1多发动脉瘤位于同侧前循环,组2位于双侧前循环.结果在162例颅内动脉瘤病人中有23例颈内动脉系统多发动脉瘤病人,具有52个瘤囊,2个瘤囊18例,3个瘤囊4例,4个瘤囊1例.100%的组1病人和70%组2病人的所有动脉瘤在一次手术中夹闭.术后随访84%的病人恢复良好.结论如果有可能,颅内前循环多发动脉瘤(包括已破和未破动脉瘤)都应一次或分次手术治疗,动脉瘤的大小、术前分级、动脉瘤位置和患者年龄显著影响手术效果.
作者:谭海斌;游潮;黄光富;袁立民;刘卫东;冯海龙;陈勇;陈隆益;廖晓灵;李自立;唐健;赵冬冬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神经突触发育过程中有许多因素起着重要作用.这些因素的作用机制如何,怎样才能更准确快捷的对其进行定性定量分析,一直是神经生物科学研究的重要问题.本综述从分子水平阐述神经突触发育过程中的重要影响因素和作用机制,及与之相关的研究方法.
作者:邢仕歌;张英鸽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癫痫病灶切除辅以多处软膜下横切术(MST)对外伤性癫痫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32例外伤性癫痫中,癫痫病灶切除加MST 28例,癫痫病灶切除加MST和胼胝体前2/3潜行切开术4例;术后12~36个月随访观察.结果术后早期可见6例一过性肢体肌力减弱,11例一过性失语,均在5~10 d内恢复;32例手术出院后12~36个月随访,完全无发作13例,发作次数减少75%以上10例,发作次数减少51%~75%6例,3例效差或无改善.结论癫痫病灶切除加MST是治疗外伤性癫痫安全且有效的方法.
作者:陈亮文;匡永勤;顾建文;杨立斌;卢敏;郎志刚;马原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总结侧脑室内肿瘤显微手术治疗的方法特点和所遇到的问题.方法回顾分析近7年收治的65例侧脑室内肿瘤的病变特征、显微手术方法与问题、辅助治疗和结果等.结果全切除52例,次全切除9例,部分切除4例.术后手术相关并发症:视野缺损8例、丘脑与基底节区水肿5例、暂时性不全偏瘫3例、失联系症状2例、平衡障碍2例、注意力缺损1例、暂时语言障碍1例.术后非手术入路相关并发症:脑积水11例,脑室内血肿6例,短暂意识障碍6例,脑室内感染3例,硬膜下血肿2例.手术死亡2例,长期昏迷1例.辅助治疗:放疗12例、化疗10例,放疗+化疗14例.随访6个月~8年,失访7例.术后6个月采用Kamofsky评分,80~90分42例,60~70分13例,40~50分2例,10~20分1例.结论侧脑室内肿瘤以室管膜瘤、脑膜瘤、中枢神经细胞瘤、脉络丛乳头状瘤和星形细胞瘤多见,但各有好发的具体部位.多数起源位于脑室内,也可为脑室周围的结构向脑室突入所致.生长缓慢且发现时体积较大.显微手术为主要治疗方法,各手术入路都有手术难点和内在的并发症,其选择应根据病变的特征做决定.手术中争取全切,但不可强行全切,残留部分可接受放疗和/或化疗.
作者:王向宇;柯以铨;杨俊;杨志林;王清华;罗成义;周振军;徐如祥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早期显微手术治疗的疗效.方法52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发病后8~24 h小骨窗显微镜下行血肿清除手术治疗.结果48例患者术后24 h内复查头颅CT,血肿清除率达90%以上30例,70%以上18例;4例血肿复发,行二次手术.术后存活46例,死亡6例.获随访46例,生活质量按日常生活能力(ADL)评价:Ⅰ级14例(30.4%),Ⅱ级15例(32.6%),Ⅲ级9例(19.6%),Ⅳ级6例(13%),Ⅴ级2例(4.4%).结论早期小骨窗显微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疗效明显.
作者:鲍洪;吴开华;丁轩;招建华;兰蒙 刊期: 2005年第06期
脑胶质瘤是常见的颅内肿瘤.由于呈侵袭性生长,其临床预后并不理想.近年来,随着一些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人们对脑胶质瘤的侵袭特点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侵袭的模式、侵袭的过程和参与分子等方面有了更新的认识;在治疗方面,基于胶质瘤的临床和侵袭特点,也提出一些新的策略.本文综述了上述几方面的研究现状.
作者:沈光建;唐文渊;许民辉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无症状脑梗塞(SCI)的临床特征与头颅MRI、MRA、TCD改变. 方法对50例病人进行临床分析,并进行头颅MRI、MRA和TCD检测,加以对比分析. 结果MRI检出梗塞灶的病人行MRA检查,异常检出率为93.02%,TCD异常检出率为94.87%.结论MRI是确诊SCI重要条件之一,并能清晰、准确显示小脑、脑干梗塞;MRA能显示病变血管;TCD对SCI有早期辅助诊断价值,对治诊及预后有很好指导作用.
作者:钟剑萍;梁国新;崔冰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垂体腺瘤中的表达及其与垂体腺瘤侵袭性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染色法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方法检测侵袭性(20例)和非侵袭性(10例)垂体腺瘤组织标本中MMP-9与VEGF的表达,分析二者与垂体腺瘤侵袭性的关系及二者的相关性. 结果侵袭性垂体腺瘤组MMP-9、VEGF的蛋白及mRNA表达均较非侵袭性腺瘤组显著增高(P<0.01).在蛋白水平,侵袭性腺瘤组中MMP-9与VEGF表达水平无显著性相关;在mRNA水平,侵袭性腺瘤组中MMP-9与VEGF表达水平成正相关(P<0.05).结论侵袭性垂体腺瘤的生物学行为与MMP-9基因表达增高及血管生成正调节因子VEGF表达上调有关.MMP-9与VEGF在新生血管形成过程中存在着内在联系.
作者:王翦;刘运生 刊期: 2005年第06期
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疗效已得到临床肯定.近年来,有关亚低温的治疗机理、治疗方法等有许多不同的观点.本文全面系统的介绍了亚低温治疗的现状及研究进展.目前亚低温结合常规治疗仍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有效方法,但亚低温治疗应该早期、系统和规范化实施.
作者:黄国栋;李维平;高永中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介绍53例重型颅脑损伤持续昏迷1个月以上病人的催醒效果和影响催醒效果的因素.方法伤后昏迷时间1~2个月、GCS≤8分的重型颅脑损伤病人53例,采用高压氧、理疗、药物等综合催醒方法治疗.结果53例长期昏迷病人中,28例苏醒(52.8%).按照GOS评分,28例清醒病人中仅6例恢复良好和中残(21.4%),其他22例病人为重残、无自主生活能力(78.6%).苏醒成功率与病人是否有原发性脑干伤、脑疝、GCS评分、年龄等因素有关.结论采用综合催醒方法,能提高长期昏迷病人苏醒成功率,但神经功能恢复仍十分困难.
作者:钟天安;贾军;叶宇;尹夕龙;黄凯雄;张浚 刊期: 2005年第06期
我院2003年收治1例罕见的椎管内巨大蛛网膜囊肿,手术治疗效果满意,已追踪随访12月,现报告如下,并就国内外巨大椎管内蛛网膜囊肿的治疗做一文献回顾.
作者:吴小军;卢亦成;于明琨;高国一;陈菊祥 刊期: 2005年第06期
帕金森病的病理改变主要在黑质、纹状体,大特点是病变只侵犯单一类型的多巴胺能神经元.尽管目前存在药物治疗的缺陷,但是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替代治疗呈现出广阔的前景.文章综述了近年的研究进展.
作者:高健;刘振华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儿童椎管内肠源性囊肿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及显微手术治疗.方法收集自1996年至2004年收治的5例椎管内肠源性囊肿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加以回顾性分析.结果全部病例均为儿童,确诊后采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其中2例全切,2例次全切除,1例大部切除.无一例死亡.经病理报告证实均为肠源性囊肿,术后神经根痛症状基本消失.随访0.5~2年,无一例复发.脊髓损伤的Frankel分级:E级4例,D级1例.结论儿童椎管内肠源性囊肿有典型的临床表现和MRI特征,其佳治疗方法是早期确诊并采取显微外科手术方法切除.
作者:张守祥;王扬美;袁先厚;王诚;刘胜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研究白细胞介素6(IL-6)及其受体对体外培养的大鼠骨髓源性神经干细胞增殖的影响及信号转导机制.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骨髓基质细胞,应用特制的神经干细胞培养基诱导培养6 d后收集贴壁细胞传代培养,用AlamarBlue摄入法检测不同浓度的IL-6及IL-6受体对大鼠骨髓源性神经干细胞增殖的影响,Westemblot方法检测不同剂量IL-6对干细胞中STAT3表达的影响.结果IL-6能够促进干细胞的增殖,随着药物剂量的增加,增殖作用明显增加,呈明显剂量依赖性,其中20、100、200ng/mL组均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1),但2 ng/mL与对照组、100ng/mL与200ng/mL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20 ng/mL与100ng/mL组之间有差异(P<0.05).IL-6受体可抑制干细胞的增殖,单独应用IL-6受体,100ng/mL、200 ng/mL组与对照组均有显著差异(P<0.05).而IL-6与IL-6受体联合应用可促进干细胞的增殖,但增殖作用比单独应用IL-6组差,两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随IL-6浓度的增加,干细胞中的STAT3表达增加,20、100、200ng/mL组与对照组相差显著(P<0.01).结论100ng/mL组的IL-6对骨髓源性神经干细胞有较好的增殖促进作用;IL-6受体可抑制骨髓源性神经干细胞增殖;联合应用IL-6和IL-6受体增殖效果不如单独应用IL-6,提示骨髓源性神经干细胞表面自身具有IL-6受体:IL-6通过增加STAT3表达促进骨髓源性神经干细胞增殖.
作者:周虎田;徐如祥;姜晓丹;徐宗俊;蔡颖谦;杜谋选;邹雨汐;邓镇;秦玲莎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分析189例高血压脑出血手术疗效并探讨提高手术疗效与生存质量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89例高血压脑出血病人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分析不同手术时机、手术方法的治疗效果.结果死亡21例.其余随访6月~3年,平均1.5年,按照日常生活能力(ADL)量表来评定疗效:Ⅰ~Ⅴ级分别为35.45%(67/189),22.22%(42/189),16.93%(32/189),7.94%(15/189),6.35%(12/189).结论早期手术解除脑部受压是治疗的关键,采用微创手术治疗是提高生存质量的重要手段.
作者:彭远强;陈善固;曾胜田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外伤性脑梗塞(TCI)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应用回顾性调查法分析42例外伤性脑梗塞患者的诊断、治疗方法及结果.结果76.19%(32/42)患者梗塞发生在颈内动脉供血区,按GOS分级判断预后,恢复良好18例,中残7例,重残6例,植物生存5例,死亡6例.结论及时采用预防保护措施、早期诊断及治疗可降低外伤性脑梗塞患者致残率、致死率.
作者:高沃光;陈利锋;柯以铨;陈治国 刊期: 2005年第06期
远端型遗传性运动神经元病(dHMN)是少见的遗传性周围神经病,特征是由于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退行性变引起对称性的肌无力和肌萎缩.dHMN是遗传性异质性疾病,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AD),也可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AR)或X连锁隐性遗传(XR).dHMN的疾病基因已定位9型,其中5型已被克隆.
作者:张付峰;唐北沙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克一亚二氏病(CJD)肌电图与临床的关系. 方法分析5例CJD患者,2例为病理诊断,3例为临床诊断,对5例患者进行肌电图检查,其中1例病人在病程的不同阶段进行肌电图观察,并将肌电图改变与临床症状和体征进行分析总结.结果5例病人中,1例出现束颤电位,1例出现神经性受损,其余3例为阴性.结论在散发的CJD中,周围神经系统的损害应看作是疾病的一部分.
作者:石强;黄旭升;田成林;于生元;管维平;吴卫平;蒲传强 刊期: 2005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