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肺吸虫皮下包块声像图表现1例

熊联梅

关键词:肺吸虫, 皮下转移, 包块, 转移性, 胸腹部, 肿块, 蟹病, 生吃, 皮肤, 隆起, 局部, 患儿, 查体, 波动, 边界
摘要:患儿,男,5岁.因转移性胸腹部皮下包块1+月入院.包块初位于右肋间皮下,不久即向右上腹皮下转移.查体:见右上腹局部皮肤略隆起,触及一大小约3.5cm×3.0cm的实性肿块,边界较清,质中,无波动感,无明显压痛.既往有生吃石蟹病史.
中国超声诊断杂志相关文献
  • 超声诊断马蹄肾并左肾旋转不全1例

    患者,女性,10岁.因眼睑浮肿,血尿,腰酸痛,治疗二十多天,复查尿常规,RBC+++/HP,WBC0~2/HP,PRO++,肾功能:BUN10mmol/L,Cr 135μmol/L.超声检查示:右肾位于正常位置,其右肾下极向下延伸于腹中线处,横跨过腹主动脉及下腔静脉(图1),与较正常位置低的左肾下极实质相连,呈马蹄形.左肾呈横卧位,体积较正常明显减小.左肾门位于前方,彩超见肾动脉、肾静脉血流出入.两肾窦不相连,未见分离.双输尿管不扩张,双肾实质回声弥漫性增强,肾内结构不清晰.超声诊断:①马蹄肾并左肾旋转不全;②双肾实质弥漫性损害.肾盂静脉造影提示:①马蹄肾并左肾旋转不全;②双肾肾盏破坏.

    作者:曾淑华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左心房容积的超声测定及其在复杂先心病肺血评估中的应用

    目的:用二维超声测量左心房容积,探讨其在复杂先心病肺血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椭圆体公式法、单平面Simpson法、双平面面积-长度法同时测量20例正常人的左心房容积以作对比分析;以单平面Simpson法测量73例复杂先心病的左心房容积,与X线及手术结果对照研究。结果:正常人左心房容积双平面面积-长度法测值31.28±14.06ml,单平面Simpson法26.92±11.47ml,椭圆体法22.54±9.85ml。单平面Simpson法测定左心房容积的大小可反映肺血多少。结论:单平面Simpson法测定左心房容积可用以判断复杂先心病肺血多少,是一项简便、可靠的超声指标。

    作者:任书堂;马小静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白内障术前B超检查的临床意义

    为掌握白内障术前眼球后端病变及术前视力效果的判断,我们对100例住院各种类型白内障进行术前常规B超探查.今将术前B超检查情况报道分析如下.

    作者:林华志;胡浩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彩超诊断脾脏肿瘤22例分析

    目的:评价脾脏实质性肿瘤的彩超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穿刺活检或手术病理证实的22例脾脏实质性肿瘤彩超检查结果.结果:22例脾脏实质性肿瘤中16例为淋巴瘤,多为结节型B细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结论:彩超对脾脏实质性肿块检查时,应首先考虑恶性淋巴瘤的诊断.

    作者:杨光;牛思东;刘波;徐文林;关宏伟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超声误诊巨大宫颈肌瘤粘液样变1例

    患者,女性,49岁.半年前发现下腹部硬性包块,近期增大来我院就诊.超声所见:子宫位置明显抬高,子宫在脐与剑突之间腹腔内横向排列,后壁与腹主动脉、下腔静脉相邻.子宫大小8.3cm×3.4cm,形态正常,内膜线居中,子宫内膜厚0.8cm,宫腔内见节育器回声,位置佳.宫颈段可显示,回声未见异常.子宫颈下后方,小腹及盆腔内见一个巨大的以实质回声为主的混合性包块,包块大小为25cm×20cm×10cm,边界清,包膜完整且较光滑,肿物实质内光点粗细不等,分布不均匀,后方回声不衰减,中心部出现低回声区和不规整的液性暗区(图1).彩色多普勒检测肿物实质内见较丰富的动、静脉血流信号,血流速在25~40cm/s,PI:1.6.双侧附件显示不清.超声诊断:下腹部巨大占位性病变,卵巢瘤?手术所见:子宫位置高,子宫体稍大,子宫颈下段见起始于宫颈下后壁的巨大肿物,肿物大小25cm×18cm×12cm,质硬,表面光滑,双侧附件未见异常.在硬膜外麻醉下行子宫全切术.术后切除肿物重量2200g,子宫颈管位于肿物前壁,长20cm(彩图21见Ⅵ页).病理诊断:宫颈平滑肌瘤粘液样变性.

    作者:太明子;颜祥卿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B超诊断肝外胆管巨大结石1例

    患者,女性,30岁.因中上腹反复发作性疼痛三年,加重三天入院.体检:T38℃,巩膜及全身皮肤轻度黄染,腹平软,剑下及右上腹胆囊区压痛(+),反跳痛(-).辅检:WBC4.2×109/L,N68%.B超检查:取仰卧位+左侧卧位+胸膝位,必要时嘱患者吸气后屏气,多角度扫查见:相当于肝总管部位显示一10.2cm×4.8cm×8.7cm大小恒定不变形的增强光团后伴声影,光团和管壁间有一窄无回声带,左肝内胆管扩张达0.9cm,右肝内胆管未见明显扩张(图1).B超诊断:肝外胆管(上段)巨大结石伴左肝内胆管扩张.手术发现:十二指肠和肝门部粘连,予以松解,切开肝总管、胆总管,壁厚约0.3~0.35cm,取出葫芦状结石约10cm×7cm×6cm(小头截面约4cm×4cm),左右肝管汇合处膨大,胆总管下段通畅.术后诊断:肝总管、胆总管巨大结石.

    作者:鲍凯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超声心动图对房颤患者的观察分析

    目的:观察分析房颤患者心脏结构、血流、功能的改变,进一步明确房颤病因、发生机制及房颤对心功能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应用经胸超声心动图观察房颤患者68例,非房颤受检者(对照组)40例,测定左房(LA)、左室(LV)、右房(RA)、右室(RV)内径,左室射血分数(EF)、短轴缩短率(FS)、二尖瓣口流速(MV).结果:1.房颤组患者LA扩大,LV、RA、RV亦较对照组扩大;2.二尖瓣口流速减低;3.房颤组三尖瓣口返流,肺动脉高压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增高;4.房颤组中冠心病患者25例,高血压病17例,风湿性心脏病6例,原因不明15例.结论:房颤患者原发病因不同,但绝大多数伴有左房增大,可见左房扩大为房颤发生的重要条件,同时房颤的发生使血流动力学发生变化,心功能进一步减退.

    作者:李诺;阮园;张福林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超声诊断心包自发性破裂1例

    患者,男,52岁.因持续性干咳、胸闷、憋气3个月加重7天来我院就诊.

    作者:张清洲;范丽;颜宏伟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彩超诊断左室淋巴管瘤1例

    患者,女性,65岁.7年前发现血压高,未治.半年前活动后胸闷气促,双下肢浮肿,近期出现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查体:心浊音界稍向左扩大,心尖闻及Ⅰ~Ⅱ级收缩期杂音.临床诊断:高血压病,心衰Ⅲ度.彩超(CDFI)检测:各瓣膜轻度返流,左室轻度扩大,其内探及似椭圆形囊性活动肿物,大小约43mm×18mm,清晰,壁回声较强,借5mm的蒂附着于前间隔中部偏向心尖侧,整个囊袋飘浮在左室内,柔顺度大,在血流的冲击下,以蒂为固定点,沿血流方向伸展变长,与血流垂直方向的长度变短,对左室流出道未构成梗阻,CDFI显示囊内无血流信息(图1).治疗3周后,心衰纠正,彩超复检,左室内淋巴管囊肿回缩,蒂部残留一小囊泡,内存少量积液(图2).后经心脏造影证实.

    作者:陈伟;王瑞金;丁学福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B超对流行性出血热肾脏的观察分析

    流行性出血热(EHF)是由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农村发病率高.我院自1996年1月~2001年5月对收治的66例流行性出血热病人进行了肾脏B超观察,现分析如下.

    作者:王宗英;张勇;徐峰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彩超诊断腹股沟股动脉瘤1例

    患者,男,70岁.二年前发现腹股沟肿块,间有隐痛,无发热、畏寒、无跛行.步行后疼痛加重.近2日发现肿块逐渐增大,即来院就诊.于右侧腹股沟中、下段可扪及一搏动性肿物约4cm×4cm大小,质较硬,边界欠清晰.

    作者:周学忠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血管内超声与血管造影检测早期左冠状动脉主干病变的对比研究

    目的:通过血管内超声(IVUS)研究左冠状动脉主干(LMCA)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发生率以及血管重塑的效应.方法:41例血管造影正常的LMCA行IVUS检查,计算LMCA的外弹力膜面积(血管面积)、管腔面积、斑块面积以及百分面积狭窄.结果:23例(56%)LMCA含有粥样硬化斑块.74%的斑块呈偏心性.含有斑块的LMCA血管面积19.6mm2±3.8mm2,与斑块面积(6.0mm2±2.7mm2)呈中度正相关(r=0.49,P<0.01).平均面积狭窄为30.5±12.7%(6.4-68.6%).含有斑块的LMCA血管面积比无斑块者(15.7mm2±1.9mm2,P<0.001)更大.结论:血管造影低估了LMCA粥样硬化病变的发生率.随着斑块的增长,LMCA出现代偿性扩张.IVUS是检测LMCA病变的重要方法.

    作者:周陵;陈绍良;段宝祥;黄进;宋杰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彩超诊断外伤性下肢假性动脉瘤1例

    患者,男,37岁.7个月前因胫腓骨开放性骨折,行清创+骨外固定架固定术后,有一枚钉孔时有渗血,加压包扎后好转出院.时有周期性出血,间隔5~7天,每次量约70ml;每一次小腿剧烈活动,此钉孔亦有少量渗血,均经加压包扎后好转.同时发现患侧小腿增粗,遂入院.行彩超检查:于右胫骨外侧距皮肤表面1.05cm处探及大小为7.8cm×4.5cm×6.8cm梭形包块回声,边界清,有包膜,以液性暗区为主,见密集点状强回声,呈漩涡状.CDFI显示内部血流信号,其外上有一破口,宽约0.8cm,破口处血流呈涡流状,PW呈双相血流频谱,收缩期流速较高,高达5m/s,近侧动脉血流信号未见异常.足背动脉信号较弱,压迫近侧动脉后,PW测破口处血流速度明显下降(彩图12见Ⅳ页).

    作者:杨晓雪;胡言华;张慧林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更年期子宫内膜的检测价值

    目的:探讨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更年期子宫内膜的检测价值.方法:对98例更年期妇女的子宫内膜进行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无子宫内膜病变者56例,良性者(内膜增生、内膜息肉)者29例,内膜癌13例,三者声像图表现不同,良恶性者血流显示率及RI值存在显著差异.结论: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是筛选更年期子宫内膜病变的重要手段.

    作者:李平;王学梅;张雨琴;郑丽娟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肠系膜纤维瘤合并感染自发穿孔1例

    患者,男性,46岁.突发性上腹痛,阵发性加剧,发热6小时来诊.患者一年前摸上腹有拳头大活动性包块,近半年发现渐增大如儿头大,未诊治.半年前患脑梗塞,遗留右侧肢体轻度瘫痪.查体:T:37.8℃,BP:14/12kPa,P:120次/分,R:20次/分,发育良好,营养中等,浅表淋巴结不肿大.心肺(-).腹部隆起,全腹压痛肌紧张,以右下腹为著.上腹触及10.0cm×8.0cm大包块,边光滑整齐,质硬、活动度大.移动性浊音(+)、腰大肌试验(-).实验室检验:WBC 12.9×109/L、中性71%.右下腹穿出2ml灰黄色微混脓液,送检报告有蛋白(+),RBC(+),WBC0.5×109/L.

    作者:顾育训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经阴道超声诊断宫颈粘膜下肌瘤

    宫颈粘膜下肌瘤是带蒂的粘膜下肌瘤自宫腔脱出至宫腔外,腹部B超常难以显示.现将我院于1999年3月~2001年9月经阴道超声诊断并手术证实的宫颈部粘膜下肌瘤患者8例的声像图特征及其诊断价值探讨如下.

    作者:黄一雯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超声诊断室间膈膜部瘤的初步价值

    目的:观察室间膈膜部瘤的形成对室间膈自然闭合的价值.方法:采用HP-77020AC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显像仪对患有室间膈缺损(VSD)的8例室间膈膜部瘤(VAS)患者进行定期跟踪随访,2~7年后,除2例室间膈膜部瘤尚有小开口外,其余6例均自然闭合.结果: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室间膈膜部瘤的诊断简便可靠.结论:室间膈膜部瘤的形成大大提高了VSD的自然闭合可能性.

    作者:范正俊;孙荣艳;丁绍平;陈玲;侯波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超声心动图诊断左室血栓1例

    患者,男性,73岁.冠心病心绞痛病史10余年,长期服用消心痛等药治疗,因活动后气短半月、夜间不能平卧1周入院.查体:血压16/9kPa,心率80次/分,律齐,心尖部可闻及收缩期杂音.X光胸片示两肺纹理清晰,心脏扩大.超声检查:采用ATL HDI-5000型彩超诊断仪,频率范围2~5MHz,胸骨旁左室长轴切面显示左心房内径4.3cm,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6.7cm,左室壁运动幅度减低,心尖四心腔切面于心尖部探及大小分别为2.1cm×1.3cm及2.0cm×1.8cm的中强密度回声团块,团块与左室壁部分相连,略有活动,EF29%.超声诊断:1.左心大;2.左室血栓.给予对症治疗,1个月后超声复查:左室心尖部血栓消失.

    作者:雷进;段扬;王峰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实时超声诊断脾破裂

    目的:探讨实时超声对脾破裂的诊断价值.方法:总结了经手术证实的36例应用实时超声诊断脾破裂声像图特点.结果:超声与手术诊断符合率97%(35/36),误诊率3%(1/36).36例中脾包膜下血肿5例,脾实质血肿9例,脾真性破裂22例.结论:超声对脾破裂有其重要诊断价值.

    作者:胡莹彬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超声诊断先天性胆总管囊性扩张1例

    患者,女性,14岁.以间歇性右上腹痛,伴恶心,纳差4年余收住院.

    作者:达次 刊期: 2002年第05期

中国超声诊断杂志

中国超声诊断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主办: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ISTIC) 中国超声诊断情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