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学铭;林振;张嘉伟;桑朝辉;瞿东滨;江建明
目的:观察已接受长期他汀治疗的脑梗死患者,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 MCA)支架植入围手术期服用负荷剂量的阿托伐他汀对其近期脑血管事件的影响及机制探讨。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4年11月在我科接受大脑中动脉支架植入术的脑梗死患者40例。随机分为强化组(术前使用阿托伐他汀80 mg/d预处理3 d,术后原剂量巩固3 d,之后20 mg/d维持)和对照组(同期均匀给予阿托伐他汀20 mg/d),每组20例。抽血检测术前24 h、术后24 h血清high-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 (hs-CRP)、soluable extracellular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inducer(EMMPRIN/CD147)及 soluable 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1(sVCAM-1)水平变化;术后1个月行神经专科及DSA随访,观察主要终点事件(支架内急性血栓形成、再狭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梗死复发、再次介入治疗及死亡)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术前24h各指标无差异(P>0.05)。强化组术后24 h血清hs-CRP、sCD147及sVCAM-1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强化组血清hs-CRP、sCD147及sVCAM-1水平在支架植入术后较术前显著下降(P<0.05)。对照组术后较术前有一定程度的升高(P>0.05);术后1个月强化组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已接受长期他汀治疗的脑梗死患者,大脑中动脉支架植入围手术期服用负荷剂量的阿托伐他汀能显著降低血清hs-CRP、sCD147及sVCAM-1水平,减少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作者:高菊华;高小平;潘速跃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构建人细胞表面黏附分子P选择素(p-selectin)基因启动子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载体pGL3-pselectin-promoter,检测其转录活性,并应用于筛选药物对其转录活性的影响。方法根据UCSC软件查找的人基因组DNA的p-selectin启动子序列并设计两端引物,扩增人基因组DNA中的p-selectin启动子。用限制性内切酶KpnⅠ和XhoⅠ双酶切质粒pGL3-Basic和p-selectin启动子后,将p-selectin基因启动子插入到pGL3-basic报告基因载体上。重组质粒命名为pGL3-pselectin-promoter。将其与内参质粒pRL-SV40瞬时共转染293F细胞,检测双荧光素酶活性。对不同启动子片段长度的p-selectin报告基因进行双荧光素酶的检测。以炎症因子和药物分组刺激转染了报告基因质粒的293F细胞并检测双荧光素酶活性。结果成功构建p-selectin基因启动子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载体pGL3-pselectin-promoter,质粒酶切及测序结果完全正确。瞬时共转染pGL3-pselectin-promoter/pRL-SV40组荧光素酶活性为0.8573±0.4703,高于转染pGL3-Basic/pRL-SV40组的荧光素酶活性值0.03955±0.05894。pGL3-1826 bp相比较于pGL3-1092 bp组和pGL3-3738 bp组具有强的转录活性。炎症因子LPS和TNF-α和药物As2O3均具有上调pGL3-pselectin-promoter转录活性的作用。结论 pGL3-pselectin-promoter在293F细胞中能被转录激活,并验证了炎症因子对其转录表达的作用,并为药物筛选与评价提供解决方案。
作者:徐若霆;周辉;刘玮璐;吴炜;刘鲜艳;张文强;谭洁;赵明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总结21-三体综合征(DS)相关急性白血病(AL)患儿的临床、实验室检查特点及疗效,提高诊疗水平。方法分析21例DS-AL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及预后。结果与非DS-AL相比,21例DS-AL患儿发病年龄1~5岁为主(占85.7%),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多见(占57.1%),乳酸脱氢酶>2倍以上者较多(占61.9%);13例行心脏彩超检查10例异常(占67.9%),复杂型先天性心脏病常见(占38.5%);6例接受化疗,4例完全缓解(占66.7%),合并感染死亡2例,治疗相关死亡率33.3%;2例减强度化疗者已分别无病生存21月及43月。结论 DS-AL以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多见,对化疗敏感,采用减强度化疗预后较好。
作者:冉云霓;于洁;宪莹;温贤浩;郭玉霞;管贤敏;肖剑文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比较肾移植急性排斥(acute rejection, AR)病人及非AR病人血清miR-663表达水平,在细胞水平上探讨miR-663参与肾移植AR的调控作用,为临床早期诊治AR提供新思路。方法 Real time PCR检测肾移植AR病人及非AR病人血清miR-663表达水平。设置miR-663 mimic组、miR-663 inhibitor组、阴性对照组及空白对照组;MTT及Annexin V-FITC分别检测过表达miR-663和抑制miR-663表达对人肾小球内皮细胞(HRGEC)生存率和凋亡率的影响;ELISA检测过表达miR-663和抑制miR-663表达对IL-6、IFN-γ、CCL-2及TNF-α表达水平的影响;Transwell实验检测过表达miR-663和抑制miR-663表达对巨噬细胞趋化性的影响。结果 AR组患者血清miR-663表达水平明显较非AR组的肾移植患者升高(4.73±0.28 vs 1.06±0.04;P<0.01)。MTT显示过表达miR-663可以降低HRGEC的生存率并且明显增加其凋亡率,而抑制miR-663则可以降低HRGEC凋亡。过表达miR-663可以明显提高相关炎症因子的表达,同时明显增加巨噬细胞的趋化性。结论 miR-663在肾移植AR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可做为早期诊断AR的外周血标志物,并有望成为治疗肾移植AR的一个潜在分子靶点。
作者:刘小友;张婕;梁洁;刘永光;胡建敏;姜正尧;郭泽锋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YY1在良、恶性胰岛素瘤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意义。方法收集2000~2014年南方医院19例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组织蜡块,利用免疫组化法检测19例标本中YY1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YY1在良恶性胰岛素瘤中组织中都有表达,恶性胰岛素瘤组织中YY1表达强度高于良性胰岛素瘤组织(P=0.042),YY1表达强度与胰岛素瘤的良恶性质存在正相关关系(P=0.037),YY1表达强度高的胰岛素瘤更具恶性潜能。结论 YY1的高表达强度与胰岛素瘤发生发展有一定关系,YY1有望成为检测胰岛素瘤恶性转化的新肿瘤标志物。
作者:李雯霞;黄业恩;石晓欣;林佩欣;邹振宁;张耀忠;申洪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exendin-4对高糖条件下人系膜细胞(HMC)细胞外基质(ECM)代谢的影响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取对数生长期的HMC分为正常对照(NG)组、渗透压对照(Man)组、高糖(HG)组和高糖联合不同浓度exendin-4(1、10、100 nmol/L)组。体外培养HMC,采用cck8法测24 h HMC增殖情况;Western Blotting检测细胞培养15 min后细胞外调节激酶(ERK)/p-ERK蛋白表达情况,24 h后Ⅰ型胶原、纤维连接蛋白(FN)、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CCK-8结果显示高糖诱导HMC 24 h后可见细胞增殖明显增强(1±0.06 vs 1.20±0.07,P<0.001),加入exendin-4后可抑制细胞增殖(1.12±0.02 vs 1.20±0.07,P<0.05,1.05±0.08 vs 1.20±0.07,P<0.001)。细胞培养24 h后,与NG组相比,HG组细胞Ⅰ型胶原、FN、TGF-β1蛋白表达量均显著增加(P<0.001);与HG组相比,高糖联合exendin-4组Ⅰ型胶原、FN、TGF-β1蛋白表达量均显著降低(P<0.01)。细胞培养15 min后,与NG组相比,HG组细胞ERK磷酸化蛋白表达量较NG组显著增加(P<0.001);与HG组相比,高糖联合exendin-4组ERK磷酸化蛋白表达量显著下降(P<0.001)。渗透压对照组与正常对照组各指标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Exendin-4可能通过抑制TGF-β1/ERK通路活性对高糖条件下HMC ECM代谢起到了保护性的调节作用。
作者:肖知周;关美萍;郑宗基;贾懿劼;王玲;薛耀明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利用TALEN技术敲除人胃癌细胞系MGC803细胞株MYH9基因,观察MYH9基因沉默后细胞周期及凋亡改变。方法根据斯丹赛FastTALETM TALEN试剂盒说明书,设计并构建靶向MYH9基因的TALEN质粒对。通过质粒转染、DNA测序、RT-PCR和Western blot等检测质粒活性,成功挑取MYH9基因敲低单克隆株,并对构建好的细胞株进行周期和凋亡检测。结果成功挑选的MGC803单克隆细胞株未检测到MYH9基因完全敲除;MYH9基因敲低后,MGC803细胞周期受阻于G2/M期(P<0.05),早期凋亡增加(P<0.05)。结论利用TALEN技术成功构建MGC803细胞MYH9基因敲低单克隆株,该模型有助于后期深入探讨胃癌MYH9基因功能。
作者:朱显军;邓海军;叶耿泰;沈智勇;李风萍;郭伟洪;杨庆斌;刘浩;李国新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利用蛋白质组学方法研究慢性乙型肝炎肝郁脾虚、湿热中阻同病异证病人外周血总蛋白表达谱的变化,分析差异表达蛋白质与证型之间的关系。方法通过双向凝胶电泳,获得了外周血浆差异蛋白表达图谱,经基质辅助激光解析飞行时间质谱分析鉴定出差异表达的蛋白质。结果获得了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肝郁脾虚和湿热中阻同病异证病人及健康人对照组血浆总蛋白双向凝胶电泳银染图谱,健康组蛋白点为278±16个,肝郁脾虚证组为320±14个,湿热中阻证组为343±19个;通过对差异蛋白质点进行质谱鉴定,共发现7个差异表达蛋白,主要包括免疫相关蛋白,炎症蛋白以及脂类代谢相关蛋白。结论慢性乙肝肝郁脾虚和湿热中阻证型间存在多个差异表达蛋白,提示不同的蛋白质表达谱可能是同病异证的分子标签和证侯基础。
作者:陈文莉;罗鸣;陈小苹;黄晶;陈仁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富亮氨酸α2糖蛋白1(LRG-1)在舌癌及舌癌细胞系Tca8113中的表达及其与舌癌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并分析LRG-1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我院40例浸润性舌癌患者的病灶及癌旁正常组织、20例舌部不典型性增生组织、20例舌原位癌中LRG-1的表达,分析LRG-1表达与舌癌临床病理参数的相关性;流式细胞技术检测舌癌细胞系(Tca8113)中LRG-1的表达;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舌癌组织及细胞系Tca8113中LRG-1的表达;MTT法检测LRG-1对人血管内皮细胞生长的影响;体外小管形成实验观察LRG-1对血管生成的影响。结果 LRG-1阳性表达率在舌癌组织中(85%,34/40)显著高于癌旁正常组织(10%,4/40),亦显著高于舌部不典型性增生组织(30%,6/20)及舌原位癌(50%,10/2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RG-1在舌癌组织中的表达与患者年龄、性别等不相关,而与组织分化程度、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有相关性(P<0.05)。LRG-1能够促进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和小管形成。结论 LRG-1在舌癌组织及细胞系中表达异常,且能够促进血管内皮细胞的生长和小管形成,提示其可能与肿瘤血管生成有关。
作者:郝丽静;郑文娇;王淑芬;郑颖;何韶衡;张斌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观察新型生物功能化复合材料在SD大鼠颅骨标准骨缺损中再生修复作用,为骨生物材料的基础研究、成骨及成血管提供实验资料。方法3月龄雄性SD大鼠颅骨标准缺损模型随机分入不同实验组,观察时间6周。实验分为CaPfromGEM21、CaPfromGEM21+10 ng 复合了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CaPfromGEM21+100 ng BMP-2、CaPfromGEM21+0.3μg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BB、CaPfromGEM21+3μg PDGF-BB和空白组。对标本行X线、Micro CT,苏木素-伊红染色(HE染色)及相关的定量分析。结果 X线影像提示各组骨缺损均有不同程度的修复,骨折线逐渐模糊,PDGF-BB组的骨缺损基本修复。Micro CT可见各组骨缺损均有不同程度新生骨长入。新生骨体积定量结果提示添加PDGF-BB组新生骨明显多于BMP-2实验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HE染色切片各组均未见急慢性炎症细胞浸润,缺损中可见染色均一的新生骨组织,新生骨内及周围可见散在的新生血管,新生骨面积百分数提示10 ng BMP-2组新生骨面积百分数及0.3μg PDGF-BB组新生骨量百分数均明显大于单纯材料组(P<0.05),新生血管密度定量提示4个添加因子的实验组的新生血管密度均明显大于空白组及单纯材料组(P<0.05),4个添加因子的实验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aPfromGEM21复合BMP-2/PDGF-BB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骨缺损修复效果优于单纯材料植入,有望成为理想的新型骨再生修复替代材料之一。
作者:何瑞轩;肖建斌;宋兵;黄志会;赵亮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比较99Tcm-MIBI SPECT/CT及18F-FDG符合线路SPECT/CT两种显像方法对孤立性肺结节的诊断效能,为中低收入患者寻找更为经济有效的检查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经18F-FDG符合线路SPECT/CT显像36例和经99Tcm-MIBI SPECT/CT显像52例,共88例孤立性肺结节患者。根据病理或随访(>2年)结果将其分为恶性组和良性组。比较良恶性病灶组间差异、并采用ROC曲线评价不同本底鉴别诊断良恶性病灶效能。病灶大小和病理学分级与L/N比值关系采用Spearman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8F-FDG符合线路SPECT/CT显像及99Tcm-MIBI SPECT/CT显像的良恶性组L/N比值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2、0.8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65)。所对应的灵敏度及特异度分别为76.92%(20/26)、100%(10/10)和80.77%(21/26),88.46%(23/26)。病灶直径≤2 cm的孤立性肺结节经18F-FDG符合线路SPECT/CT显像及99Tcm-MIBI SPECT/CT显像的L/N比值曲线下面积分别为1.00及0.90(P=0.746),2 cm<病灶直径≤3 cm的孤立性肺结节经18F-FDG符合线路SPECT/CT显像及99Tcm-MIBI SPECT/CT显像的L/N比值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9及0.89(P<0.001)。相关性检验结果显示两种检查方式恶性病灶病理分级与病灶L/N比值无相关性(P为0.771及0.077),99Tcm-MIBI SPECT/CT显像病灶大小与病灶L/N比值亦无相关性(P=0.516),18F-FDG符合线路SPECT/CT显像病灶大小与L/N比值有相关性(P=0.016)。结论对于2 cm以上的孤立性肺结节99Tcm-MIBI SPECT/CT显像的诊断效能显著高于18F-FDG符合线路SPECT/CT显像,可作为中低收入患者临床鉴别良恶性的首选。
作者:贾茜;薛建军;高蕊;邓惠兴;张芬茹;杨爱民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miR-181b对骨肉瘤细胞迁移和侵袭的影响。方法培养骨肉瘤细胞,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miR-181b在骨肉瘤细胞中的表达。抑制miR-181b的表达,Transwell检测对骨肉瘤迁移和侵袭的影响;生物信息学分析miR-181b靶基因并采用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分析miR-181b和靶基因在骨肉瘤中是否直接作用,同时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靶基因在骨肉瘤细胞中的表达以及Transwell检测靶基因对骨肉瘤迁移和侵袭的影响。结果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miR-181b在骨肉瘤细胞中高表达。抑制miR-181b的表达能够抑制骨肉瘤细胞的迁移和侵袭;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N-myc下游调节基因2(NDRG2)是miR-181b直接作用的靶基因,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分析验证了该结果;Western blotting检测表明NDRG2在骨肉瘤中低表达,而抑制miR-181b能够显著提高NDRG2的表达。抑制miR-181b的表达的同时抑制靶基因NDRG2的表达,能够逆转抑制miR-181b的表达对骨肉瘤细胞的迁移和侵袭的影响,从而显著提高骨肉瘤细胞的迁移和侵袭。结论 miR-181b在骨肉瘤中过表达,NDRG2为miR-181b直接调控靶基因,抑制miR-181b能够提高NDRG2的表达从而抑制骨肉瘤细胞的迁移侵袭。
作者:邵建立;李志忠;王亮;焦根龙;周志刚;孙国栋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轴抑制因子(AXIN)通过β-catenin调控MMP7、MMP9对淋巴瘤细胞侵袭迁移能力的影响。方法用RT-PCR和Western blot法观察多株淋巴瘤细胞株里AXIN、β-catenin、MMP7、MMP9的表达情况;选取AXIN相对低表达的淋巴瘤细胞分组瞬时转染pCMV5-HA-Axin和pcDNA5-His-β-catenin质粒,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法观察其细胞中β-catenin、MMP7、MMP9 mRNA及蛋白表达变化;构建稳定高表达AXIN的淋巴瘤细胞后,分组瞬时转染AXIN-shRNA和β-catenin-shRNA后观察β-catenin、MMP7、MMP9 mRNA及蛋白变化;采用Transwell侵袭实验观察空白处理对照组、稳定高表达AXIN组、干扰AXIN的稳定高表达AXIN组细胞侵袭和迁移能力变化。结果多株淋巴瘤细胞株中AXIN与β-catenin、MMP7、MMP9表达呈负相关;选用AXIN相对低表达的人恶性B淋巴瘤细胞株Raji ,过表达AXIN后发现AXIN升高后,β-catenin、MMP7、MMP9的蛋白表达降低,MMP7、MMP9、β-catenin mRNA未变化;当过表达β-catenin后发现MMP7、MMP9 mRNA和蛋白表达升高;另外,稳定高表达AXIN的细胞中干扰AXIN,β-catenin、MMP7、MMP9蛋白表达升高,MMP7、MMP9、β-catenin mRNA未变化;稳定高表达AXIN的细胞中干扰β-catenin,MMP7、MMP9表达降低;证实AXIN通过β-catenin调控MMP7、MMP9影响淋巴瘤细胞的侵袭和迁移。结论在淋巴瘤细胞中升高AXIN可引起β-catenin表达下降,进而MMP7、MMP9表达下降,抑制淋巴瘤细胞的侵袭和迁移。
作者:李志晋;叶晶珠;詹丽英;郑马亮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Rictor蛋白和mTOR蛋白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荧光和Western blotting技术检测HCT116、SW480、LoVo、HCoEpiC这4种细胞中Rictor和mTOR的表达情况。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62例手术切除结直肠癌及癌旁正常组织中Rictor蛋白的表达情况,比较Rictor蛋白在癌及癌旁正常组织间表达水平的差异性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Kaplan-Meier法分析Rictor表达与结直肠癌患者总生存率的关系。结果大肠癌细胞中Rictor和mTOR的表达水平高于人正常结肠上皮细胞HCoEpiC;大肠癌组织中Rictor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癌旁正常组织(P<0.05);Rictor蛋白的表达与结直肠癌组织Dukes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与其他临床病理参数尚不能认为有相关性(P>0.05);Rictor表达阳性患者的总体生存期低于阴性患者。结论 Rictor蛋白在大肠癌中的过表达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有关,且Rictor蛋白的表达水平与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可作为判断大肠癌预后的潜在指标。
作者:王利峰;陈海金;俞金龙;齐佳;林晓华;邹兆伟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制备一种可局部植入的具有良好的药物缓释以及成骨性能的新型材料并验证其缓释性能和生物安全性。方法使用乳化溶媒挥发法制备利福平-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载药微球并将其与带负电荷硫酸钙/β-磷酸三钙复合骨水泥结合制备成一种新型的复合抗结核支架材料。分别观察微球以及复合支架材料的体外缓释性能。通过在成年雄性SD大鼠的肌袋模型中植入复合抗结核支架材料来观察不同时间点的局部药物浓度以及血药浓度,通过血生化指标以及肝脏病理组织切片评价复合抗结核支架材料的体内安全性。结果利福平/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载药微球的包封率和载药率分别为(56.05±5.33)%和(29.80±2.88)%。在第28天微球和复合支架材料的体外累积释放率分别为(94.19±5.40)%和(82.23±6.28)%。局部植入抗结核复合支架材料后药物缓释效果令人满意,在术后第28天局部药物浓度仍可达到16.18±0.35μg/g。血浆生化指标提示局部植入抗结核复合支架材料后会出现一过性肝损伤,肝脏病理切片的结果显示在第28天肝损伤基本得到完全修复。结论利福平-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载药微球-带负电荷硫酸钙/β-磷酸三钙复合骨水泥作为一种新型的抗结核局部植入物,具有良好的缓释效果以及生物相容性,能弥补传统抗结核疗法局部药物浓度过低的不足。
作者:马学铭;林振;张嘉伟;桑朝辉;瞿东滨;江建明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八氯代二苯并二噁英(OCDD)对雄性小鼠睾丸基因表达谱改变的影响。方法20只雄性CBL/6j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玉米油)、OCDD低剂量组(1.25×10-6 g/mL)、中剂量组(1.25×10-5 g/mL)和高剂量组(1.25×10-4 g/mL),每天灌胃1次,连续灌胃30 d后睾丸取材,应用基因芯片技术比较不同浓度OCDD染毒组和对照组雄性小鼠睾丸基因表达差异。结果与对照组相比,低剂量组和对照组差异基因总数1133个,上调659个,下调474个;中剂量组和对照组差异基因数978个,上调487个,下调491个;高剂量组和对照组的差异基因数895个,上调424个,下调471个。结论亚慢性OCDD暴露后对小鼠的睾丸相关基因表达造成影响,提示睾丸可能是OCDD毒性作用的靶器官。
作者:张伟;王耀峰;倪天军;杨志军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NADPH氧化酶在人真皮成纤维细胞氧化应激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H2O2构建氧化应激模型,将实验分为正常组、氧化损伤组和NADPH氧化酶抑制剂(DPI)组,MTT检测细胞活力,DCFH-DA荧光探针检测细胞内活性氧(ROS)改变, Western blot分析NADPH氧化酶胞膜亚基gp91phox表达变化。结果 H2O2对成纤维细胞的氧化损伤呈时间和浓度依赖,H2O2700μmol/L处理24 h后细胞活力下降约40%(P<0.05),ROS升高2倍(P<0.05)。而抑制剂组细胞活力较氧化损伤组增加20%(P<0.05),ROS下降至正常水平(P<0.05)。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氧化损伤组gp91phox表达随H2O2浓度逐渐升高,而抑制剂组表达接近正常水平。结论 H2O2可通过影响NADPH氧化酶特别是胞膜亚基gp91phox引发成纤维细胞氧化损伤。
作者:陈颖;黄昊;汤红峰;郑秀芬;胡勇;王瑞华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应用灌注系统制备输尿管脱细胞基质的可行性方案。方法利用输尿管本身存在的管腔结构,通过灌注系统制备输尿管脱细胞基质。根据化学洗涤剂的不同特性设置3个不同的灌注组,单纯SDS组、单纯TritonX-100组以及联合组(TritonX-100+SDS)。利用HE染色,DAPI染色,DNA定量,琼脂糖凝胶电泳评价输尿管脱细胞基质中细胞核的残留情况。采用Masson's 3色染色、Alcian Blue染色、胶原含量测定、GAG含量测定、扫描电镜和毒性检测等手段评价制备输尿管脱细胞基质的三维结构和生物活性成分。结果 HE染色和DAPI染色显示联合组制备的输尿管脱细胞基质中没有明显的核物质残留, DNA定量和凝胶电泳证实了这一结果。Masson's 3色染色、Alcian Blue染色、胶原含量测定和GAG含量测定显示联合组保留了输尿管脱细胞基质三维胶原结构和生物活性成分。扫描电镜观察联合组制备的输尿管脱细胞基质表面存在大量的孔隙结构。毒性测定证实联合组制备的输尿管脱细胞基质无毒性。结论本研究灌注系统可用于输尿管脱细胞基质的制备,筛选出一套比较理想的脱细胞方案,制备的输尿管脱细胞基质可用于输尿管组织工程再造。
作者:肖树伟;王鹏超;符伟军;王忠新;李钢;张旭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评价医用射线防护剂对头颈部鳞癌患者颈部皮肤放射性损伤的防护效果。方法65例实施调强放疗的头颈部鳞状细胞癌初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空白对照组32例,对其进行常规皮肤保护;试验组33例,除常规治疗外,每日使用医用射线防护剂3~5次,直至放疗结束后1周。结果对照组发生严重皮肤黏膜放射性损伤明显高于试验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可明显延缓颈部皮肤的放射性损伤,试验组患者放疗结束后皮肤损伤的愈合更快(P<0.05)。结论医用射线防护剂能有效地降低放射性皮肤损伤。
作者:刘瑛;李丽莎;谢逢安;刘玉瑶;王奕鸣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控制性超促排卵(COH)过程中黄体生成素(LH)变化趋势对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体外授精-胚胎移植(IVF-ET)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首次接受IVF-ET治疗、使用经典长方案的PCOS患者314例,根据早、中、晚卵泡期血清LH水平分为早-中卵泡期降低组(A组,LH比值≤1)与升高组(B组,LH比值>1)、中-晚卵泡期降低组(C组,LH比值≤1)与升高组(D组,LH比值>1)、早-晚卵泡期降低组(E组,LH比值≤1)与升高组(F组,LH比值>1),比较A与B、C与D、E与F组间结局的差异。结果 A、B两组间临床结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获卵数、早期自然流产率较D组显著升高(P<0.05),而正常受精率、胚胎种植率、临床妊娠率、持续妊娠率较D组显著降低(P<0.05)。E组早期流产率较F组显著升高(P<0.05),持续妊娠率较F组显著下降(P<0.05),其它指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晚卵泡期与中-晚卵泡期LH呈升高趋势有更好的临床结局,早-中卵泡期LH变化趋势对临床结局无影响。
作者:阎梦;华芮;周瑶;聂庆文;李红 刊期: 2016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