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静娜;陈丽丹;张卫云;杨永泉;唐荣芝;孙朝晖;李林海
目的 观察雷公藤甲素(TPT)对佐剂关节炎(AA)大鼠Notch受体、配体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40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NC)组、模型(MC)组、甲氨喋呤(MTX)组、TPT组,每组10只,分别向除NC组外的其余动物右后足跖皮内注射弗氏完全佐剂0.1 mL致炎,复制AA大鼠模型,致炎后第12填开始给药.NC组及MC组均给予生理盐水,其余组分别给予MTX、TPT.给药30d后,检测各组足趾肿胀度(E)、关节炎指数(AI)、肺功能、Notch受体/配体的变化.结果 MC组大鼠E、AI、Notch3、Notch4、Delta1表达明显升高;肺功能参数、Notch1、Jagged1、Jagged2表达降低(P<0.01);与MC组比较,TPT组肺功能参数、Notch1、Jagged1、Jagged2的表达升高,E、AI及Notch3、Notch4、Delta1表达降低,疗效优于对照组MTX(P<0.05,P<0.01).结论 TPT可能是通过上调Delta1、Notch3、Notch4的表达、下调Jagged1、Jagged2、Notch1表达,降低炎症反应和免疫复合物沉积,改善AA关节和肺部症状.
作者:万磊;刘健;黄传兵;谌曦;汪元;张皖东;刘磊;程园园;冯云霞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 比较在静脉麻醉中脑电双频指数(BIS)反馈闭环靶控输注(CL-TCI)调控下,右美托咪定(Dex)对丙泊酚用量及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需要60例全麻患者参考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D组(n=30)和C组(n=30),D组患者在术前及术中均泵注Dex直至手术结束;C组患者按照同样的方案泵注等量的生理盐水.检测负荷剂量前(T0),负荷剂量后(T1),插管即刻(T2),切皮(T3),手术开始后30 min(T4),缝皮(T5),拔管即刻(T6)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BIS值的变化;诱导期及维持期间的丙泊酚的用量.术中及术后出现的血流动力学不良事件.结果 在BIS反馈闭环靶控输注调控下,Dex可有效减少麻醉诱导时间,诱导期及维持期丙泊酚的用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拔管即刻,D组的HR,SBP及DBP均较C组减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负荷剂量前后D组与C组的BIS值及血流动力学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IS反馈闭环调控下定量证实Dex可减少丙泊酚的用量,同时可减少血流动力学不良反应的发生,不增加麻醉过深的发生率,是较为理想的麻醉辅助药物及镇静药物.
作者:梁芳果;欧阳铭文;王海棠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 利用软骨延迟增强磁共振成像(dGEMRIC)技术评估基质诱导的自体软骨细胞移植(MACI)术后移植软骨的GAG分层分布特点.方法 7例MACI术后患者(14处软骨缺损)在术后3、6、12个月进行dGEMRIC检查,测量正常软骨和移植软骨的全层和深浅层△R1值.各时间点正常软骨和移植软骨△R1值的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各时间点间移植软骨的△R1值变化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MACI术后各时间点正常软骨全层△R1值均小于移植软骨△R1值(P均<0.05).MACI术后各时间点移植软骨深层△R1值小于浅层△R1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MACI术后3个月与6个月移植软骨△R1值的比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术后6个月移植软骨△R1值明显大于12个月移植软骨△R1值,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dGEMRIC技术可作为无创性评估移植软骨的修复过程的有效手段.
作者:钟立森;徐贤;李雪;韩邵军;张君;董天明;左盼利;安宁豫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 比较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冠状动脉旁路手术(CABG)和药物治疗慢性冠状动脉完全闭塞病变的长期预后.方法 本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患者选自解放军总医院心内科导管室2008~2009年间首次行冠状动脉造影的住院病人,将慢性闭塞患者分为PCI组、CABG组和药物治疗组,对患者进行为期5年的随访,以严重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作为终点.结果 PCI组录入患者192例、CABG组48例、药物治疗组13例.基线资料在3组中基本相同.但药物治疗组LDL及总胆固醇水平较高(P<0.05).CABG组SYNTAX积分明显较高(P<0.05).共发生MACE事件43例,CABG组MACE事件23%,药物治疗和PCI术后MACE分别为15%和1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CI和CABG术后的全因死亡为10%,药物治疗组为1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2).CABG术后发生脑卒中的比例较高为8%,PCI术后为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种治疗方法的生存曲线基本重叠,没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尽管再血管化治疗的即刻效果明显,但本研究未能显示闭塞病变采取CABG、单纯药物治疗和PCI术对远期预后有明显影响,但是CABG的中风发生率偏高.
作者:盖兢泾;盖鲁粤;翟学;张闿艺;金琴花;陈韵岱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中老年男性人群血钙水平与糖尿病风险相关性.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北京某两个社区男性3386人进行横断面调查研究,通过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抽血检测血钙、维生素D(VitD)等指标收集资料,将研究对象分为正常血糖组、糖尿病前期组及糖尿病组,采用方差分析及t检验,比较各组血钙、维生素D等指标,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糖尿病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3386例调查对象中血糖异常者占总人群的32.31%,糖尿病前期组及糖尿病组血钙、维生素D、肌肝水平显著高于无糖尿病组(P<0.05),年龄、体质量指数、维生素D、血钙、肌肝水平在糖尿病各组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血钙水平组糖尿病患病率有显著性差异,随血钙水平升高,糖尿病患病率增加(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体质量指数、血钙、维生素D、肌肝水平等是诱发糖尿病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中老年男性糖尿病患者存在血钙水平异常,随年龄升高、血钙水平增加,糖尿病患病风险升高,年龄、血钙、维生素D水平、体质量指数、肌肝等因素为诱发糖尿病的危险因素.
作者:傅晓敏;李楠;林敏;张伟;成晓玲;刘敏燕;卢艳慧;李春霖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 通过构建bcl-6基因野生型、突变体3'UTR区及其编码序列(CDS),观察miR-127对bcl-6的直接靶向调控作用及bcl-6表达载体回复miR-127抑制细胞周期和细胞生长的功能.方法 利用PCR方法扩增bcl-6基因3'UTR区序列及其CDS,分别构建在pcDNA3.0-Luc和pcDNA3.0-Flag载体上,在bcl-6基因3'UTR质粒基础上应用重组PCR方法构建miR-127结合位点突变的突变体报告基因质粒,应用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系统检测miR-127对bcl-6的直接靶向调控作用,在肝癌细胞HepG2中检测过表达及敲低miR-127引起bcl-6基因表达抑制后细胞周期和细胞生长的改变,同时应用表达载体回复bcl-6蛋白水平,检测bcl-6在miR-127调控细胞周期和细胞生长中的必要性.结果 构建的重组质粒经酶切鉴定和测序证实构建正确,bcl-6 YUTR野生型和突变体报告质粒与miR-127共转293T细胞和HepG2细胞后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显示miR-127明显降低野生型报告质粒的活性,但对突变体活性没有影响,miR-127可引起HepG2细胞G2/M期阻滞并抑制细胞生长,bcl-6可以逆转miR-127对细胞周期和细胞生长的影响.结论 成功构建bcl-6基因3'UTR区野生型、突变体报告质粒和bcl-6基因的表达载体,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和回复实验证实均具有生物学功能.
作者:韩白玉;崔瀚之;燕翔;黄鹏;黄华龙;范忠义;窦京涛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 提出一种结合低秩与稀疏惩罚的PET动态图像重建方法(L&S).方法 建立L&S重建模型,利用split Bregman法来优化求解代价函数.采用单房室模型仿真一套PET心肌82Rb灌注图像,将L&S重建方法与大似然期望值法(MLEM)、低秩惩罚和稀疏惩罚重建方法比较.结果 L&S方法重建的图像的均方误差(MSE)小,并且保留了更多图像特征.另外L&S重建得到的靶心图和参考组的靶心图相近.结论 L&S重建方法无论是在直观视觉上,还是定量分析上都优于另外3种方法.
作者:魏夏平;江学文;马晓勉;路利军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三黄茵赤方含药血清对H2O2诱导LO2细胞DNA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采集三黄茵赤方含药血清,以LO2细胞株为研究对象,通过H2O2诱导LO2细胞DNA氧化损伤模型,实验分正常对照组、H2O2模型组、三黄茵赤方含药血清5%、10%、15%浓度组、维生素E组,采用倒置显微镜观察各组形态,CCK-8法测定细胞存活率,生化法检测细胞内SOD、CAT和GSH-PX活性,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内ROS水平,ELISA检测细胞内8-OHdG含量,彗星实验检测细胞DNA损伤情况.结果 与H2O2模型组比较,三黄茵赤方含药血清10%、15%浓度组、维生素E组均能提高细胞存活率(P<0.05),增强细胞内SOD、CAT、GSH-PX活性(P<0.05),改善细胞对ROS清除能力(P<0.01),降低细胞内8-OHdG含量(P<0.01),减低细胞拖尾率、尾长、尾矩及Olive尾矩(P<0.05).结论 三黄茵赤方含药血清对H2O2诱导LO2细胞DNA氧化性损伤具有保护作用,以15%浓度含药血清组作用显著.
作者:代欢;刁建新;区锦莹;李海叶;杨运高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 比较核仁素在宫颈鳞癌、宫颈上皮内瘤变和正常宫颈组织表达的差异,探讨核仁素表达增高在宫颈鳞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用免疫组化检测50例宫颈鳞癌、65例宫颈上皮内瘤变和正常宫颈组织中核仁素的表达,比较核仁素在3种组织中表达的差异,并分析核仁素表达水平与宫颈鳞癌和宫颈上皮内瘤变病理分级的关系.结果 宫颈鳞癌核仁素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宫颈上皮内瘤变和正常宫颈组织,宫颈上皮内瘤变核仁素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正常宫颈组织,P<0.0l.Allred免疫组化半定量评分显示,核仁素表达量在宫颈鳞癌组织(7.6±0.3)显著高于宫颈上皮内瘤变(6.1±0.2)和正常宫颈组织(3.0±0.2),P<0.01.在宫颈上皮内瘤变显著高于正常宫颈组织,P<0.01.核仁素表达量在中-低分化宫颈鳞癌(7.9±0.1)显著高于高分化鳞癌(7.0±0.2),在高级别上皮内瘤变(6.0±0.1)显著高于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组织(4.0±0.2),P<0.0l.结论 宫颈鳞状上皮在癌变过程中核仁素表达量增高,核仁素表达量增高与宫颈鳞癌和宫颈上皮内瘤变的病理分级呈正相关.
作者:蒙国照;资源;李红全;黄铭;高婷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丙酮醛对内皮细胞迁移的影响.方法 浓度梯度的丙酮醛(0、25、50、100和200 μmol/L)刺激体外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24 h,划痕实验和Transwell迁移实验检测丙酮醛对HUVECs迁移的影响;免疫印迹检测整合素β3的表达变化;并采用β3的抗体LM609进行干预,观察LM609对HUVECs迁移的影响.结果 丙酮醛以浓度依赖的方式显著降低HUVECs的迁移(P<0.05);丙酮醛以浓度依赖和时间依赖的方式显著降低了整合素β3的表达(P<0.05);β3的特异性抗体LM609显著抑制了HUVECs的迁移(P<0.05).结论 丙酮醛通过降低整合素β3的表达抑制了HUVECs的迁移.
作者:庞宁波;王立群;吴剑波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手工免疫组织化学法(IHC)检测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融合蛋白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手工IHC检测519例NSCLC中ALK融合蛋白表达,分析ALK融合蛋白与临床特点、病理特征的关系,比较IHC检测手术与活检标本的差异,探究手工IHC与全自动免疫组化机器(Vantana)法、荧光原位杂交(FISH)的一致性.结果 ALK融合蛋白阳性率为11.37%(59/519),病人较年轻(P=0.048),以腺癌为主,多为黏液性腺癌亚型(P<0.01),ALK阳性是发生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OR=2.188(95% C.I:1.161~4.122)];IHC检测ALK融合蛋白与组织大小无关(P>0.05);手工IHC强阳性病例与Vantana IHC、FISH有一致性.结论 手工IHC法能够成为条件不足的基层医院筛查ALK重排的可靠手段.
作者:顾霞;吴洁瑜;何新明;何萍;付欣鸽;林云恩;李广秋;郝岩 刊期: 2015年第10期
对1例口服50 mL百草枯后继发急性肾损伤的患者,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予连续9d血液灌流(hemoperfusion,HP)和10d连续性肾替代治疗(continuous 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 CRRT),模式为持续静脉-静脉血液滤过(continuous veno-venous hemofiltration, CVVH).治疗后患者各项指标好转,血及尿百草枯浓度下降,尿量增加,血肌酐下降,氧合指数正常,患者出院后血肌酐水平逐渐恢复正常,动态胸部CT检查显示肺间质性炎性病变逐渐减轻,无明显肺纤维化表现,随访半年,患者无不适.该个案提示早期开始的高强度血液灌流联合长时程血液滤过可能会更好地改善百草枯中毒患者预后.
作者:彭志允;常平;王华;岑仲然;周健;刘占国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巴弗洛霉素A1对抑制胃癌细胞自噬、增殖、侵袭、凋亡和奥沙利铂敏感性的影响.方法 将胃癌MGC-803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Control组)、巴弗洛霉素A1组(BAF组)、奥沙利铂组(OXA组)及巴弗洛霉素A1+奥沙利铂(O+B组).分别采用MTT法、平板克隆形成实验检测细胞增殖活力;Elisa法检测细胞核小体表达水平;Transwell法检测细胞运动能力;扫描电镜、免疫组化及Western blot检测自噬水平;Western blot检测凋亡相关蛋白Bcl-2、Bax表达情况.结果 BAF组与Control组相比自噬水平显著降低,BAF组增殖活力、迁移细胞数及侵袭细胞数显著低于Control组(P=0.000),核小体和Bax表达显著高于Control组(P=0.000),Bcl-2表达低于Control组(P=0.046).O+B组与OXA组相比自噬水平显著降低,此时O+B组细胞增殖活力、迁移细胞数及侵袭细胞数显著低于OXA组(P=0.000),凋亡率显著高于OXA组(P=0.000),Bcl-2相对表达量显著低于OXA组(P=0.001),Bax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OXA组(P=0.000).结论 巴弗洛霉素A1通过抑制自噬能够显著抑制胃癌MGC-803细胞的增殖和运动能力,促进凋亡,而且能增强奥沙利铂的药物敏感性.
作者:李良庆;谢文焌;潘敦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 通过干预瞬时受体电位通道C1(TRPC1)的表达,探讨TRPC1离子通道在气道重塑演变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及布地奈德的干预作用.方法 雄性普通级豚鼠50只,随机均分为5组:A组为空白对照组、B组为卵蛋白刺激组、C组为卵蛋白刺激+TRPC1 siRNA干扰组、D组为卵蛋白刺激+荧光素酶siRNA干预组、E组为卵蛋白刺激+布地奈德干扰组.取肺泡灌洗液(BALF),比较嗜酸性粒细胞(Eos)占总细胞数的百分比;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BALF中IL-5,IL-13表达水平.取支气管肺组织行苏木精-伊红染色(HE)、马松三色染色(Maason),Image-Pro图像处理软件定量分析支气管壁厚度、平滑肌增殖及胶原沉积情况.免疫组化法观察TRPC1蛋白在肺内相对表达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测定TRPC1 mRNA的相对表达.结果 Image-Pro图像软件分析结果示,B组显著表现出支气管壁增厚、平滑肌增殖、基底膜胶原沉积、气道周围炎症细胞浸润、炎症因子增加等病理变化,C组、E组的上述病理变化则不明显(P<0.05).进一步行免疫组化法显示,TRPC1蛋白位于支气管上皮粘膜层,主要分布于支气管粘膜基底细胞、柱状上皮细胞的胞膜及胞核内.结论 TRPC1通道在哮喘个体的高水平表达与气道重塑、慢性气道炎症的发生、发展密切关联;而布地奈德可在一定程度上通过调节TRPC1的表达参与气道重塑的演变.
作者:李娜;何叶;李敏超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 建立稳定有效的绒毛膜癌SCID beige小鼠移植瘤模型,观察模型的病程特点和生物学行为.方法 将3~5周龄SCID beige雌性小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12只小鼠分为A(皮下移植瘤模型)/B(肺转移瘤模型)两组,分别皮下注射或尾静脉注射JAR细胞5×106/只,应用形态学、放射性免疫分析法测定β-HCG、小动物活体成像系统(IVIS)和组织学HE染色方法明确JAR细胞皮下移植瘤及肺转移瘤形成等情况.结果 实验组接种28 d后,A组小鼠皮下形成质硬肿瘤结节,HE染色符合绒毛膜癌细胞形态学表现;B组小鼠应用IVIS检测显示体内出现单个或多个肿瘤实体包块,HE染色表明肺组织均有不同程度的瘤细胞浸润.接种第14天,实验组β-HCG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B组β-HCG水平明显高于A组(P<0.05).结论 SCID beige小鼠皮下/尾静脉注射JAR细胞可成功构建人绒毛膜癌移植瘤病理模型,该模型能模拟临床绒毛膜癌上皮性实体瘤特性及肺转移特点,是研究人类绒毛膜癌发病机理及实验治疗的良好模型.
作者:田泉;郑伟;孙戎;薛艳;季伟;安瑞芳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直肠毛细血管扩张症是一种导致下消化道出血的罕见肠血管畸形,本文报道1例接受腹腔镜辅助腹会阴联合直肠切除术的乙状结肠、直肠毛细血管扩张症并出血患者.术中通过腹腔镜检直观判断肠壁外病变范围、程度,直接取得病理活检证据,并且同期施行确定性手术,达到微创效果.
作者:陈钊城;邓海军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垂体生长激素(GH)腺瘤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及睡眠低氧(SH)的危险因素.方法 严格按照入组及排除标准选取85例垂体GH腺瘤患者,所有患者入院后均行睡眠呼吸监测.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化验结果、影像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并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该组垂体生长激素腺瘤患者合并OSAHS的发生率为62.4% (53/85),合并SH的发生率为75.3% (64/85).进行回归分析得出年龄(OR=1.107)及BMI(OR=1.166)为OSAHS的危险因素,BMI(OR=1.334)为SH的危险因素.结论 高龄及BMI增加是垂体GH腺瘤患者合并OSAHS及SH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前常规行睡眠呼吸监测,早期识别患者并指导患者保持健康体重,是降低患者呼吸系统相关死亡率的有效方法.
作者:郭晓鹏;高路;李一琳;张硕;姚勇;连伟;王任直;幸兵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 观察单肺通气(OLV)预处理对儿童不同种类胸腔镜手术围术期氧合的影响.方法 择期胸腔镜辅助胸科手术OLV患儿171例,年龄5d~11岁,3岁以下127例.其中,脓胸廓清+脓肿切除术(脓胸组)55例,纵膈肿瘤切除术(纵膈肿瘤组)34例,膈疝修补或膈肌折叠术(膈疝组)21例,肺叶切除或肺活检(肺疾病组)43例,食管手术(食管组)18例.采用5Fr国产支气管堵塞器,侧卧位后行OLV预处理5~8 min,恢复双肺通气5 min,切皮前再次启动OLV.若SpO2<95%,管端位置无异常,给予呼末气道正压5 cmH2O;SpO2<90%,则间歇双肺通气.结果 OLV术野优良率93.56%.脓胸组2例、食管组3例术中需要间歇双肺通气,其余166例患儿可耐受OLV.食管组手术时间、OLV时间、术后机械通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LOS)长于其他组别,术后肺不张例数高于膈疝组和肺疾病组;脓胸组、食管组在肺完全萎陷后、拔除气管导管后的氧合指数低于纵隔肿瘤组(P<0.05或0.01).结论 OLV预处理法可维持大部分患儿OLV期间的氧合,手术时间、OLV时间长的患儿,术后机械通气时间、LOS较长.
作者:张国强;叶靖;陈俊勇;刘威;蔡开灿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 评估SLC22A1在肝癌患者中的表达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使用303例肝癌(HCC)和匹配的癌旁肝组织(ANLTs)标本构建组织芯片并进行免疫组化染色(IHC),两名病理医生对SLC22A1的表达进行评分.评分范围为1到12分,总分>6为高表达组,总分≤6为低表达组.分析SLC22A1表达量与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所有ANLTs的IHC评分均为12分,肝癌中仅29例(9.6%)为12分.根据患者HCC的IHC评分将其分为两组:59%(180/303)为低表达组(评分≤6);41%(123/303)为高表达组(评分>6).低表达组的无瘤生存率(DFS)和总体生存期率(OS)均显著低于高表达组.低表达组的1、3、5年DFS分别为43%,31%和27%,高表达组为58%,47%和43%.低表达组的1、3、5年OS分别为66%,38%和32%,高表达组为80%,57%和50%.SLC22A1的低表达与肿瘤直径,BCLC分期,肿瘤分化和AFP水平相关(P<0.05).SLC22A1低表达是影响总体生存的独立预后因子(HR,1.454;95% CI,1.050~2.013).结论 SLC22A1低表达是肝细胞癌的恶性特征和潜在不良预后的标志.
作者:王恕同;沈顺利;华赟鹏;陈斌;匡铭;李绍强;何强;彭宝岗 刊期: 2015年第10期
目的 观察负压封闭引流联合肝素溶液灌洗对兔背部烫伤合并海水浸泡创面愈合影响.方法 选用新西兰大白兔20只,在脊柱两侧建立4个1% TBSA深Ⅱ度烫伤创面模型,分别给予常规换药(A组)、海水浸泡后常规换药(B组)、海水浸泡后封闭负压吸引治疗(C组)、海水浸泡后封闭负压吸引联合肝素灌洗(D组).在烫伤后第1,3,5,7天观察创面渗出及坏死情况,并取材进行HE及免疫组化染色.光镜观察创面病理改变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cd31表达,计算组织血管密度.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创面毛细血管和内皮细胞形态学变化.利用干湿重法计算组织含水量.第3、5、7、14天利用毫米方格纸计算创面愈合率.结果 相对于非浸泡组(A组),海水浸泡后(B组)的创面干枯、加深,水肿程度高.C组及D组组创面与B组相比,坏死组织脱落快,基底血运好,且创面早期坏死程度较B组低.烫伤后各组创面组织含水量均升高,至第3天达到峰值,在各时间点B组创面含水量均高.C,D组含水量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光镜及电镜观察示:烫伤后各组创面均有炎症细胞浸润及不同程度的血管基底膜损伤,B组创面血管内皮细胞损伤重,皱缩明显,血管内可见皱缩红细胞聚集、血管栓塞为明显,D组毛细血管基底膜损伤较轻,内皮细胞膜较完整.各组创面伤后于第3天开始出现散在新生血管,D组出现早,且高峰值高,B组微血管生成较晚且密度低.结论 负压封闭引流治疗联合肝素溶液湿敷治疗,可有效地减轻海水浸泡后烫伤创面的组织水肿程度,改善组织微循环,加快坏死组织的清除,促进新生血管的生长,是治疗海水浸泡后烧烫伤创面的有效手段.
作者:张文浩;吴起;马军;王甲汉 刊期: 2015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