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春阳;冯华松;张燕;雷霄;梁英奎;丁新民;孟激光;韩志海;HAN Zhihai
目的:探讨维生素D受体(VDR)基因FokⅠ和BsmⅠ位点多态性与北京地区汉族老年男性2型糖尿病脂代谢异常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PCR-RFLP)和基因测序技术,检测328例北京汉族老年男性VDR基因FokⅠ和BsmⅠ位点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同时与相关临床指标进行比较。其中2型糖尿病患者(DM组)237例与正常对照(NC组)91例。根据血脂情况将DM组分为非血脂异常组(DO组)134例和血脂异常组(DH组)103例。结果 VDR基因FokⅠ和BsmⅠ位点基因频率分布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具有群体代表性。VDR基因FokⅠ位点F等位基因频率在DM组较NC组显著升高(χ2=3.873,P=0.049,OR=1.439,95%CI:1.001-2.071)。在显性模型下,DM组FF基因型频率较NC组显著升高(χ2=5.057,P=0.025,OR=1.756,95%CI:1.072-2.875);DH组FF基因型频率较NC组显著升高(χ2=6.168,P=0.013,OR=2.06,95%CI:1.161-3.663);其余各组组间比较,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Ff+ff基因型比较,FF基因型人群的平均舒张压水平显著降低,而餐后2 h血糖、甘油三酯、尿酸的水平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是P=0.039;P=0.035;P=0.049;P=0.031)。BsmⅠ位点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在各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b基因型人群血肌酐水平显著高于BB+Bb基因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结论 VDR基因FokⅠ位点多态性可能是老年男性2型糖尿病合并脂代谢异常的危险因素,而BsmⅠ多态性可能与老年男性2型糖尿病无相关。
作者:夏征;胡亚卓;张红红;韩志涛;白洁;傅淑宏;邓新立;何耀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Toll样受体7(TLR7)在不同人胃癌细胞株中的表达及其激动剂咪喹莫特对SGC-7901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 Western blot法检测3种胃癌细胞株(SGC-7901、HGC-27和MKN-28)中TLR7蛋白表达差异,选取高表达TLR7的胃癌细胞作为主要研究对象;MTT法考察不同浓度咪喹莫特处理TLR7高表达胃癌细胞12~72 h后细胞增殖活性的改变;流式细胞仪AnnexinV-FITC/PI双染色法观察100μg/ml咪喹莫特干预12及24 h后细胞早期凋亡比率的改变;透射电镜下观察细胞凋亡形态学改变;实时定量PCR法分析Bcl-2及Bax mRNA在咪喹莫特作用前后表达差异。结果 TLR7蛋白在SGC-7901中表达水平高于其他两种胃癌细胞,其激动剂咪喹莫特能够明显抑制SGC-7901细胞增殖并且呈现出浓度及时间依赖性;100μg/ml咪喹莫特干预24 h后SGC-7901细胞早期凋亡比率明显上升,透射电镜下可观察到典型的凋亡形态学改变;咪喹莫特处理后SGC-7901细胞Bcl-2 mRNA表达呈浓度依赖性下降,Bax mRNA呈浓度依赖性上升。结论 TLR7在3种不同分化程度的胃癌细胞中均有表达,其激动剂咪喹莫特能够明显抑制SGC-7901细胞增殖并诱导其凋亡。
作者:姜炅;董蕾;秦斌;郭晓燕;李红;史海涛;刘亚萍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观察不同吸入浓度七氟醚预处理对脓毒症大鼠心肌细胞凋亡及炎性反应的影响,初步探讨其心肌保护作用的可能机制。方法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4组(n=10):对照组(C组)、LPS组(L组)、低浓度七氟醚预处理组(S1组)、高浓度七氟醚预处理组(S2组)。采用腹腔注射LPS方法制造大鼠脓毒症模型,并于LPS注射后12 h收集大鼠心肌及血液标本,光镜下观察心肌组织常规病理形态学改变,末端标记(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肌钙蛋白(cTnI)含量及心肌组织肿瘤坏死因子(TNF-α)含量。结果与C组比较,L组、S1组、S2组大鼠血清cTnI水平、心肌细胞凋亡指数及TNF-α含量增加(P<0.05);与L组比较,S1组、S2组大鼠血清cTnI水平、心肌细胞凋亡指数及TNF-α含量减少(P<0.05);与S1组比较,S2组大鼠各项指标水平更进一步降低(P<0.05)。结论七氟醚预处理可浓度依赖性地减轻LPS引起的心肌损伤,其机制可能与减少心肌细胞凋亡及减轻心肌局部炎症有关。
作者:赖峻松;张良成;王惠枢;林鹏焘;陈文华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尿HBV DNA在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的诊断价值。方法本研究共入组152例患者,分为3组: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组66例,非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组66例,慢性乙型肝炎无肾损害患者20例。应用PCR方法检测血尿HBV DNA;乙肝五项定量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结果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患者中尿HBV DNA阳性率33%(22/66),两对照组中无1例阳性。尿HBV DNA在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的诊断特异性高达98%,具有良好的阳性预测值(0.96)和阴性预测值(0.60)。尿HBV DNA或尿HBV DNA与血清HBeAg联合诊断价值优于尿HBV DNA与血清HBV DNA、血清HBsAg、血清HBeAg联合对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的诊断价值。结论尿HBV DNA可能作为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的一种新无创辅助诊断指标。
作者:王力芬;叶智明;徐丽霞;章斌;梁华般;冯仲林;刘双信;史伟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分析肯尼迪病(Kennedy disease, KD)的临床特点,比较KD与肌萎缩侧索硬化(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 ALS)的神经电生理改变。方法收集KD患者9例、ALS患者13例及正常对照26例,分析KD患者的临床表现,并对3组受试者的运动和感觉神经传导及常规肌电图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KD组早中期舌肌萎缩、面肌束颤发生率分别为100%、88.9%;(2)KD组腓肠神经感觉神经动作电位(sensory nerve action potential, SNAP)未引出率56.3%,其波幅(7.9.±3.4)μV显著低于ALS组(20.0±5.2)μV及正常对照组(26.1±16.8)μV(P<0.05)。结论对于临床表现类似运动神经元病的男性患者,若早中期出现舌肌萎缩、面肌束颤,电生理检查有助于KD与ALS的鉴别诊断,腓肠神经SNAP波幅显著降低提示患者需行KD基因检查。
作者:杨嘉玲;王群;林丽珍;王冬梅;郑卉;管玉青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PPARγ激动剂曲格列酮对于宫颈癌HeLa细胞增殖及ICAM-1和MMP-9表达的影响。方法使用曲格列酮和/或GW9662(PPARγ拮抗剂)对HeLa细胞进行干预。在不同时间点(0、24、48和72 h)使用MTT法对HeLa细胞活性进行测定。在干预48 h后,使用RT-PCR和western blot对HeLa细胞ICAM-1、MMP-9和PPARγmRNA和蛋白进行测定。并使用EMSA对HeLa细胞PPARγDNA结合能力(核转录水平)进行分析。结果 GW9662组、曲格列酮+GW9662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较各时间点细胞活性未见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但曲格列酮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较细胞活性呈时间依赖性降低,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均<0.05)。干预48 h后,曲格列酮组ICAM-1和MMP-9 mRNA和蛋白表达较空白对照组明显降低(P均<0.05);但GW9662组和曲格列酮+GW9662组ICAM-1和MMP-9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未见显著统计学差异(P均>0.05)。曲格列酮干预后HeLa细胞PPARγ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和PPARγ核转位水平均显著增加,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本实验表明曲格列酮可以通过促进PPARγ表达和PPARγ的核转录水平下调HeLa细胞ICAM-1和MMP-9的合成,抑制HeLa细胞的增殖。
作者:周晓霞;王智彪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通过具体病例并结合文献复习提高对特发性腹膜后纤维化疾病的认识。方法通过回顾我科1例特发性腹膜后纤维化的诊治并查阅相关文献,就特发性腹膜后纤维化的诊治进行复习总结。结果患者,男,51岁,因检查发现右肾占位性病变3 d入院。CT示右肾肾盂、肾盂输尿管移行处团块状软组织密度影,临床诊断为右肾癌,行后腹腔镜右肾根治性切除术,病理回报为特发性腹膜后纤维化。特发性腹膜后纤维化发病机制尚不确切,临床表现不典型,影像学检查具有一定特异性,治疗上根据具体情况可选择药物或手术治疗。结论腹膜后纤维化发病率低、误诊率较高。影像学辅助检查是主要诊断手段,具有一定特异性。
作者:王维宁;王艳波;马小波;于海东;王春喜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设计一份简短实用的中国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的专用生存质量量表,评价该疾病的生存质量状况。方法以QUALEFFO-41问卷为蓝本,通过翻译、文化调适、条目筛选等过程,编制出16条目组成的中国人骨质疏松症生存质量简明量表(COQOL),在量表考评阶段,选取2013年10月~2014年1月自愿接受骨密度检查的门诊或住院患者进行生存质量调查,144份评估结果通过统计学分析方法进行处理,完成量表的心理测量学考评。结果量表的重测信度、同质信度、内容效度、结构效度、效标效度评价结果良好。结论 COQOL量表在评价骨质疏松症患者的生存质量上有较好的信度、效度,具有潜在的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何藻鹏;杨德鸿;李丽;LI Li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比较手助腹腔镜肝切除技术在困难肝切除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1月~2012年12月64例腹腔镜困难肝切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全腹腔镜手术41例,手助腹腔镜手术23例。对比分析手助式、完全腹腔镜肝切除术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可比性。手助腹腔镜组与全腔镜组的平均手术时间(240 vs 191 min),出血量(430 vs 220 ml)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平均住院费用方面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5.87 vs 4.74万)。但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住院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中恶性肿瘤的1年和2年复发率的差异也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手助腹腔镜肝切除适用于一些风险较大的肝脏切除,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总费用低等优势,作为全腹腔镜肝切除技术的一种补充,值得进行深入的研究评估。
作者:林浩铭;李国林;常瑞明;何海;闵军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评价CHADS2评分以及CHA2DS2-VASc评分与非瓣膜病房颤患者左房血栓的相关性,并比较两种评估系统评估结果的不同。方法入选397例非瓣膜病房颤患者,分别行CHADS2评分以及CHA2DS2-VASc评分评估其血栓事件风险,比较两种评估系统平均得分及危险分层的差异;并行经食道心脏超声检查了解左房血栓的发生率,分析两种评估系统不同评分与左房血栓的相关性。结果 CHA2DS2-VASc平均得分显著高于CHADS2平均得分(1.37±1.19 vs 0.63±0.78,P<0.001),CHA2DS2-VASc评分高危组比例显著高于CHADS2评分(P<0.001),而低危组比例显著低于CHADS2评分(P<0.001)。经食道超声检查发现左房血栓共44例,分析显示左房血栓发生率随CHADS2评分以及CHA2DS2-VASc评分危险分层增高而增加,不同得分组间有明显差异(P<0.05)。单变量分析显示女性、年龄≥65岁、左房内径≥38 mm、左室射血分数≤40%、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CHADS2≥2分、CHA2DS2-VASc≥2分均和左房血栓有明显关系,但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仅CHA2DS2-VASc≥2分是唯一预测左房血栓的指标(OR:9.85,95%CI:2.178-44.542,P<0.01)。结论 CHA2DS2-VASc评估得分高于CHADS2评分,其具有优于CHADS2评分的左房血栓预测能力。
作者:顾俊;贾锋鹏;封盼攀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早期应用尿激酶预防及治疗长期透析导管纤维蛋白鞘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38例置入长期中心静脉导管且导管功能良好的血透患者,按随机化原则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于留置导管第3天开始应用尿激酶封管法及滴注法;对照组于出现导管功能不良后,才开始使用上述方法;共观察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在导管功能、透析平均血流量及静脉压、凝血功能、副作用等方面有无差异。结果实验组及对照组导管动脉端功能不良的发生率分别为0.65%、2.71%(P<0.05),导管静脉端功能不良的发生率分别为0.92%、2.14%(P<0.05)。实验组导管首次功能不良出现时间为87.9±24.1 d,对照组导管首次功能不良出现时间为31.3±11.5 d(P<0.05);置管1月后两组的平均血流量无明显差异(P>0.05),3月及6月后实验组平均血流量大于对照组(P<0.05);置管1月和3月后两组平均静脉压无明显差异(P>0.05),置管6月后实验组静脉压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的凝血酶原时间延长(P<0.05),其余凝血指标无统计学差异;无严重药物副作用发生。结论早期应用尿激酶预防及治疗长期透析导管纤维蛋白鞘疗效明显,副作用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
作者:李小庭;刘丁;王亚彬;王沫;张俊;郭颖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研究白藜芦醇对人下咽鳞状细胞癌(FADU)裸鼠移植瘤的放射增敏作用。方法放射增敏实验方案:43只移植瘤裸鼠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单纯放射治疗组、单纯药物(白藜芦醇)治疗组及增敏(放射+白藜芦醇药物治疗)组,绘制生长曲线,计算抑瘤率。对瘤体行CD31免疫荧光组化染色并进行微血管计数。结果增敏组肿瘤体积小,瘤质量轻,与其他3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抑瘤率达76.64%。增敏组MVD显著降低,与对照组、单纯药物组和放疗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白藜芦醇对FADU鳞状细胞癌裸鼠移植瘤通过抑制放疗后微血管形成实现放射增敏效果。
作者:权芳;赵谦;邵渊;李宏慧;赵瑞敏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观察“看似正常者”体内炎症因子表达是否已经发生变化。方法按照JUPITER研究的入选标准和排除标准,从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体检中心选取正常对照和“看似正常者”各14例,采集晨空腹静脉血5 ml后,密度梯度离心法提取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提取RNA并进行real-time PCR检测各炎症因子的表达。同时留取血浆行IL-6和TNF-α的ELISA检测。结果“看似正常者”促炎因子TNF-αmRNA表达增高,血浆浓度升高;促炎因子IL-6 mRNA表达及血浆浓度,MCP-1 mRNA表达仅表现出轻微升高趋势;MCPIP由MCP-1诱导产生,mRNA表达升高;抗炎因子IL-10 mRNA表达降低。结论“看似正常者”体内炎症因子表达已发生变化,促炎因子表达相对升高,抗炎因子表达相对降低。
作者:郜珊珊;舒珊;王丽君;周娟;袁祖贻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制备一种苯乙烯类菁染料用于细胞活体荧光成像。方法将1,1,2-三甲基-1氢-苯并吲哚和4-吡啶苯甲醛反应得到苯乙烯类菁探针,考察pH对苯乙烯类菁探针荧光性能的影响,检测探针对细胞活性的影响,后将苯乙烯类菁探针作为探针应用于活细胞成像。结果制备的苯乙烯类菁探针在中性和碱性条件下显示绿色荧光,在酸性条件下荧光发生由绿色变成橙色。该探针用于细胞活体成像荧光信号清晰可见。结论研制出了一种用pH敏感的苯乙烯类菁探针,该探针表现出了较好的细胞穿透性和细胞活体成像性能。
作者:黄丽霞;刘香;崔丹婷;许乙凯;游文玮;严轶琛;路新卫;刘瑞源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评价美罗培南与多西环素、环丙沙星、舒巴坦及头孢哌酮/舒巴坦联合用药对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体外抗菌效应。方法采用棋盘法设计,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不同浓度组合的抗菌药物对50株临床分离的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低抑菌浓度,并计算部分抑菌浓度(FIC)指数判定联合效应。结果美罗培南与多西环素联用后,其MIC50显著下降,FIC指数分布:FIC≤0.5占38%,0.52为0。美罗培南与环丙沙星联用后,其MIC50下降不明显,FIC指数分布:FIC≤0.5为0,0.52为0。美罗培南与舒巴坦联用后,其MIC50明显下降,FIC指数分布:FIC≤0.5为26%,0.52为0。美罗培南与头孢哌酮/舒巴坦联用后,其MIC50有所下降,FIC指数分布:FIC≤0.5为10%,0.52为0。结论美罗培南与多西环素、舒巴坦或者头孢哌酮/舒巴坦联合,对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均表现为协同和相加作用,没有无关作用和拮抗作用,具有良好的体外抗菌活性;而美罗培南与环丙沙星联合表现出的相加作用和无关作用比例相当,对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体外抗菌活性较差。
作者:陆一丹;张亚莉;周浩;于芳;孙树梅;芮勇宇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电针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大鼠肝组织toll样受体4(TLR4)、核因子κB(NF-κB)表达的影响及意义。方法4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正常组、模型组、早期干预组、晚期干预组,每组各12只;模型组、早期干预组、晚期干预组均给予高脂饲料喂养5周建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模型,在5周末处死每组大鼠各1只,以验证造模成功。早期干预组和晚期干预组均电针“足三里”“、丰隆”“、三阴交”,1次/d,20 min/次,连续治疗21 d。针刺后检测各组大鼠血清ALT、AST、TC、TG的变化情况,采用荧光定量PCR和Werstern blot检测大鼠肝脏TLR4和NF-κB的mRNA表达情况。结果模型组大鼠的ALT、AST、TC、TG及肝脏TLR4、NF-κB的表达均高于其余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后各干预组的ALT、AST、TC、TG及肝脏TLR4、NF-κB的表达均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足三里”“、丰隆”“、三阴交”可以调节血脂及肝功,对非酒精性脂肪肝有一定良性调节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电针可以调节脂代谢,同时可以下调肝脏组织TLR4、NF-κB的表达,减轻炎症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影响有关。
作者:陈晓琳;唐成林;谢辉;唐念珍;郜婕;刘仁建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研究急进高原时高原环境对普萘洛尔、美托洛尔在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将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普萘洛尔平原组(P1)、普萘洛尔急进高原组(H1)、美托洛尔平原组(P2)、美托洛尔急进高原组(H2)。P1和P2组于平原地区(50 m)及H1和H2组急进高原后于高海拔地区(4010 m)禁食12 h后灌胃给药,普萘洛尔组于给药前(0 h)及给药后0.33、0.66、1、1.5、2、3、4、6、8、12、24 h由眼眶后静脉丛取血,美托洛尔组采血时间点为0、0.083、0.25、0.5、0.75、1、1.5、2、4、6、8、12、24 h。采用LC-MS/MS方法测定血浆、血浆超滤液药物浓度。结果急进高原后普萘洛尔血浆蛋白结合率增高,美托洛尔组血浆蛋白结合率的变化无显著性差异。急进高原组与平原组相比,普萘洛尔在大鼠体内药代参数发生显著变化,达峰浓度(Cmax)、药-时曲线下面积(AUC)增大,平均滞留时间(MRT)、半衰期(t1/2z)延长,清除率(Clz)明显减小。美托洛尔急进高原组与平原组相比,Tmax增大,t1/2z、MRT延长,房室模型参数及其他统计矩参数的变化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急进高原后,普萘洛尔和美托洛尔在大鼠体内代谢过程发生改变。药代参数的变化除了与血浆蛋白结合率和血气指标的变化有关外,可能与药物相关代谢酶活性的改变、机体血液粘度的增高、动物种类、动物的状态不同等有关。
作者:张娟红;王荣;谢华;尹强;贾正平;李文斌;LI Wenbin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建立一个分离、培养、纯化大鼠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方法。方法使用贴壁法分离大鼠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通过培养初期的频繁换液和传代过程中减少胰蛋白酶的暴露时间,达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纯化。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标志物,MTT法检测细胞生长状况,暴露于不同的诱导培养基使细胞成骨、成脂,并向肝胆系分化。结果分离所得的细胞阳性表达CD29、CD44、CD90,而对于造血细胞标志物CD45呈阴性。在成骨、成脂培养基的诱导下,细胞ALP、茜素红、油红O染色均呈阳性,并发现传至10代的细胞仍保持分化功能。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贯续暴露于不同的细胞因子和激素,得到了表达肝细胞、胆管上皮细胞特异标志的子代细胞。结论通过改良后的方法可以高效、简洁地分离出形态均一的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能够向多胚层的细胞分化。
作者:祝旭龙;颜谭;姚维杰;王永恒;程冲;向俊西;吕毅;高庆东;李建辉;GAO Qingdong;LI Jian-hui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研究不同浓度的酒精对斑马鱼的神经前体细胞、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的影响。方法在斑马鱼卵受精后5 h,在斑马鱼培养液中加1%、2%或2.5%的酒精。采用原位杂交和实时定量PCR的方法检测不同细胞的mRNA水平的变化,以反映酒精对斑马鱼胚胎神经发育的影响。结果不同浓度酒精处理后,斑马鱼胚胎神经前体细胞和神经元显著减少,并且随着酒精浓度的增加其数量减少更加显著。早期的神经胶质细胞标志物的表达随着酒精浓度的增加在尾部减少,而在头部增加。成熟的神经胶质细胞标志物表达随着酒精浓度的增加而显著减少。结论酒精可以导致斑马鱼胚胎神经前体细胞、神经元和胶质细胞数量减少,并抑制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的分化。
作者:殷果;姚芳;陈小辉;王楠;王惠丽;常红恩;苑召虎;吴炳义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电切术(PKVP)中保留膀胱颈完整性对低龄前列腺增生患者性功能及其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32例低龄前列腺增生症患者,平均55.4岁(50~60岁)。采用Gyrus等离子系统行前列腺电切,术中注意保留膀胱颈横行纤维肌肉区。术前和术后采用勃起功能国际问卷(IIEF-5)和生活质量评分表(QoL)评价患者勃起功能和生活质量,同时观察随访患者有无逆行射精等。结果所有患者随访均超过6月,随访期间只有1例患者(3.13%)术后勃起功能异常;术后3个月5例患者(15.6%)出现逆行射精,术后6个月有3例(9.4%)仍有逆行射精。结论 PKVP术中注意保留膀胱颈,对低龄前列腺增生症患者术后勃起功能有保护作用。
作者:徐战平;刘久敏;郑祥光;蒲小勇 刊期: 2014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