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峻松;张良成;王惠枢;林鹏焘;陈文华
目的:了解18F-FDG PET-CT检查对气管粘膜受累的结节病活动性的评价作用。方法回顾分析结节病气管粘膜受累的患者6例和粘膜未受累的患者14例的临床资料,对18F-FDG PET-CT检查肺部病灶、肺门、纵隔淋巴结的标准摄取率(SUV)大值、平均值和血清血管紧张素转换酶、肺泡灌洗液(BALF)中CD4+与CD8+比值、淋巴细胞比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气管腔内有粘膜改变组肺部病灶的SUV大值/SUV平均值均高于粘膜无改变组(7.04±5.83/5.00±4.69 vs 5.68±3.66/3.82±2.39),但无统计学差异(P=0.565/0.495);气管腔内有粘膜改变组肺门、纵隔淋巴结的SUV大值/SUV平均值均明显高于粘膜无改变组(13.28±5.57/10.48±4.43 vs 6.20±1.77/4.52±1.43;13.84±4.35/9.69±2.74 vs 7.16±2.52/5.28±1.77),有统计学差异(P=0.0003/0.0002;P=0.0004/0.0004)。气管腔内有粘膜改变组血清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水平和BALF中CD4+/CD8+比例分别高于粘膜无改变组(60.58±16.3 IU/L vs 49.16±13.3 IU/L;7.30±5.0 vs 2.90±3.1),两者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45;0.026)。BALF中检测淋巴细胞比例,粘膜改变组虽高于粘膜无改变组[(44.10±10.3)%vs(35.30±12.5%)],但无统计学意义(P=0.148)。结论气管粘膜受累是活动性结节病的表现之一,18F-FDG PET-CT检查为评价支气管粘膜受累结节病的活动性提供了一定的帮助。
作者:张春阳;冯华松;张燕;雷霄;梁英奎;丁新民;孟激光;韩志海;HAN Zhihai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PPARγ激动剂曲格列酮对于宫颈癌HeLa细胞增殖及ICAM-1和MMP-9表达的影响。方法使用曲格列酮和/或GW9662(PPARγ拮抗剂)对HeLa细胞进行干预。在不同时间点(0、24、48和72 h)使用MTT法对HeLa细胞活性进行测定。在干预48 h后,使用RT-PCR和western blot对HeLa细胞ICAM-1、MMP-9和PPARγmRNA和蛋白进行测定。并使用EMSA对HeLa细胞PPARγDNA结合能力(核转录水平)进行分析。结果 GW9662组、曲格列酮+GW9662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较各时间点细胞活性未见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但曲格列酮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较细胞活性呈时间依赖性降低,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均<0.05)。干预48 h后,曲格列酮组ICAM-1和MMP-9 mRNA和蛋白表达较空白对照组明显降低(P均<0.05);但GW9662组和曲格列酮+GW9662组ICAM-1和MMP-9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未见显著统计学差异(P均>0.05)。曲格列酮干预后HeLa细胞PPARγ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和PPARγ核转位水平均显著增加,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本实验表明曲格列酮可以通过促进PPARγ表达和PPARγ的核转录水平下调HeLa细胞ICAM-1和MMP-9的合成,抑制HeLa细胞的增殖。
作者:周晓霞;王智彪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观察复方黄甘对5/6肾切除慢性肾衰模型大鼠的疗效,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用HPLC检测复方黄甘提取物组分并定量;构建5/6肾切除大鼠慢性肾衰模型,将模型大鼠随机分为尿毒清组、科素亚组、复方黄甘低、中、高剂量组和模型组,另加假手术组共7组,每组10只大鼠,经灌胃给药12周后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Scr、BUN、Ucr及24 h UPr;对残余肾组织进行HE和Masson染色观察病理变化;用RT-PCR和免疫组化检测肾组织FN、MCP-1、ICAM-1的表达。结果复方黄甘提取物中主要成分及其含量为:甘草苷(0.06%)、丹皮酚(1.06%)、芦荟大黄素(0.1%)、大黄酸(0.47%)、大黄素(0.19%)、大黄酚(0.41%)和大黄素甲醚(0.13%);复方黄甘低、中、高剂量组Scr、BUN、Ucr、Ccr及24h UPr都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复方黄甘给药组肾小球硬化和肾间质纤维化改善较为明显,且肾组织中FN、ICAM-1 mRNA表达和蛋白表达均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结论复方黄甘可改善慢性肾衰模型大鼠肾功能,减轻肾小球硬化和肾间质纤维化,在一定程度上延缓慢性肾功能衰竭的进展。
作者:肖小燕;莫立乾;宋少练;秦敏;杨西晓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尿HBV DNA在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的诊断价值。方法本研究共入组152例患者,分为3组: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组66例,非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组66例,慢性乙型肝炎无肾损害患者20例。应用PCR方法检测血尿HBV DNA;乙肝五项定量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结果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患者中尿HBV DNA阳性率33%(22/66),两对照组中无1例阳性。尿HBV DNA在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的诊断特异性高达98%,具有良好的阳性预测值(0.96)和阴性预测值(0.60)。尿HBV DNA或尿HBV DNA与血清HBeAg联合诊断价值优于尿HBV DNA与血清HBV DNA、血清HBsAg、血清HBeAg联合对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的诊断价值。结论尿HBV DNA可能作为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的一种新无创辅助诊断指标。
作者:王力芬;叶智明;徐丽霞;章斌;梁华般;冯仲林;刘双信;史伟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通过具体病例并结合文献复习提高对特发性腹膜后纤维化疾病的认识。方法通过回顾我科1例特发性腹膜后纤维化的诊治并查阅相关文献,就特发性腹膜后纤维化的诊治进行复习总结。结果患者,男,51岁,因检查发现右肾占位性病变3 d入院。CT示右肾肾盂、肾盂输尿管移行处团块状软组织密度影,临床诊断为右肾癌,行后腹腔镜右肾根治性切除术,病理回报为特发性腹膜后纤维化。特发性腹膜后纤维化发病机制尚不确切,临床表现不典型,影像学检查具有一定特异性,治疗上根据具体情况可选择药物或手术治疗。结论腹膜后纤维化发病率低、误诊率较高。影像学辅助检查是主要诊断手段,具有一定特异性。
作者:王维宁;王艳波;马小波;于海东;王春喜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观察不同吸入浓度七氟醚预处理对脓毒症大鼠心肌细胞凋亡及炎性反应的影响,初步探讨其心肌保护作用的可能机制。方法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4组(n=10):对照组(C组)、LPS组(L组)、低浓度七氟醚预处理组(S1组)、高浓度七氟醚预处理组(S2组)。采用腹腔注射LPS方法制造大鼠脓毒症模型,并于LPS注射后12 h收集大鼠心肌及血液标本,光镜下观察心肌组织常规病理形态学改变,末端标记(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肌钙蛋白(cTnI)含量及心肌组织肿瘤坏死因子(TNF-α)含量。结果与C组比较,L组、S1组、S2组大鼠血清cTnI水平、心肌细胞凋亡指数及TNF-α含量增加(P<0.05);与L组比较,S1组、S2组大鼠血清cTnI水平、心肌细胞凋亡指数及TNF-α含量减少(P<0.05);与S1组比较,S2组大鼠各项指标水平更进一步降低(P<0.05)。结论七氟醚预处理可浓度依赖性地减轻LPS引起的心肌损伤,其机制可能与减少心肌细胞凋亡及减轻心肌局部炎症有关。
作者:赖峻松;张良成;王惠枢;林鹏焘;陈文华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维生素D受体(VDR)基因FokⅠ和BsmⅠ位点多态性与北京地区汉族老年男性2型糖尿病脂代谢异常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PCR-RFLP)和基因测序技术,检测328例北京汉族老年男性VDR基因FokⅠ和BsmⅠ位点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同时与相关临床指标进行比较。其中2型糖尿病患者(DM组)237例与正常对照(NC组)91例。根据血脂情况将DM组分为非血脂异常组(DO组)134例和血脂异常组(DH组)103例。结果 VDR基因FokⅠ和BsmⅠ位点基因频率分布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具有群体代表性。VDR基因FokⅠ位点F等位基因频率在DM组较NC组显著升高(χ2=3.873,P=0.049,OR=1.439,95%CI:1.001-2.071)。在显性模型下,DM组FF基因型频率较NC组显著升高(χ2=5.057,P=0.025,OR=1.756,95%CI:1.072-2.875);DH组FF基因型频率较NC组显著升高(χ2=6.168,P=0.013,OR=2.06,95%CI:1.161-3.663);其余各组组间比较,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Ff+ff基因型比较,FF基因型人群的平均舒张压水平显著降低,而餐后2 h血糖、甘油三酯、尿酸的水平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是P=0.039;P=0.035;P=0.049;P=0.031)。BsmⅠ位点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在各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b基因型人群血肌酐水平显著高于BB+Bb基因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结论 VDR基因FokⅠ位点多态性可能是老年男性2型糖尿病合并脂代谢异常的危险因素,而BsmⅠ多态性可能与老年男性2型糖尿病无相关。
作者:夏征;胡亚卓;张红红;韩志涛;白洁;傅淑宏;邓新立;何耀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制备一种苯乙烯类菁染料用于细胞活体荧光成像。方法将1,1,2-三甲基-1氢-苯并吲哚和4-吡啶苯甲醛反应得到苯乙烯类菁探针,考察pH对苯乙烯类菁探针荧光性能的影响,检测探针对细胞活性的影响,后将苯乙烯类菁探针作为探针应用于活细胞成像。结果制备的苯乙烯类菁探针在中性和碱性条件下显示绿色荧光,在酸性条件下荧光发生由绿色变成橙色。该探针用于细胞活体成像荧光信号清晰可见。结论研制出了一种用pH敏感的苯乙烯类菁探针,该探针表现出了较好的细胞穿透性和细胞活体成像性能。
作者:黄丽霞;刘香;崔丹婷;许乙凯;游文玮;严轶琛;路新卫;刘瑞源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比较人羊膜上皮细胞((human amniotic epithelial cell, H-AEC))、羊膜间充质细胞(human amniotic mesenchymal cell, HA-MSC)和脐带间充质细胞(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UC-MSC)分泌的细胞因子对脂多糖刺激巨噬细胞系RAW264.7炎症状态的影响。方法将LPS刺激的RAW264.7细胞炎症模型作为对照组,比较H-AEC、HA-MSC、UC-MSC和RAW264.7共培养或条件培养基培养RAW264.7对RAW264.7炎症状态的影响。比较各组RAW264.7细胞的迁移能力;检测各组细胞分泌一氧化氮(NO)的水平;用实时定量多聚酶链反应(RT-PCR)检测各组细胞经典激活的巨噬细胞(classically activated macrophage, M1 macrophage)相关的促炎基因如白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基因а(TNFа)、一氧化氮合成酶-2(NOS-2)以及M2 macrophage相关的抑炎基因如精氨酸酶(Arg-1)、甘露糖受体基因CD206、B类清道夫受体CD36)表达情况。结果(1)H-AEC、HA-MSC、UC-MSC处理后RAW264.7的迁移率分别为14.7%±4.5%、9.6%±0.7%、13.0%±0.9%,与对照组(31.1%±11.0%)相比,3种细胞的条件培养基处理后RAW264.7的迁移率均降低,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2)H-AEC、HA-MSC、UC-MSC共培养后RAW264.7细胞分泌NO的水平分别为24.26±0.72、44.52±2.51、42.25±0.76μmol/L,与对照组(45.65±1.78μmol/L)相比,H-AEC组细胞分泌的NO有显著性下降(P<0.05);(3)促炎基因与抑炎基因的表达改变:(A)H-AEC处理组促炎基因IL-1β、TNFа、NOS-2、INFβ的表达下调,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别;HA-MSC、UC-MSC处理组促炎基因INFβ表达下调显著,其余基因均上调表达;抑炎相关基因如Arg-1、CD206、CD36均上调;(B)3组细胞干预后抑炎症相关基因Arg-1、CD206、CD36表达均上调,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结论人羊膜上皮细胞、羊膜间充质细胞和脐带间充质细胞可以促进巨噬细胞向M2型分化,但其效果和机制存在不同。
作者:何妲;彭琳;黄生建;陆文玲;王建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脑内活性氧是否介导醋酸去氧皮质酮(DOCA)-盐型高血压大鼠的交感神经活动增强效应。方法雄性SD大鼠,行左肾切除术后皮下注射DOCA,并饮用1%氯化钠溶液4周,建立DOCA-盐型高血压模型。轻度麻醉状态下,记录大鼠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和肾交感神经活动(RSNA);记录基础值后,静脉注射六烃季胺,观察MAP的变化;侧脑室注射tempol(20μmol/L,10μl)或对照液,观察MAP、HR和RSNA的变化。酶联免疫法(ELISA)分析血浆去甲肾上腺素(NE)水平;化学发光法检测下丘脑超氧阴离子水平和NAD(P)H氧化酶活性。结果 DOCA-盐型大鼠的MAP和血浆NE水平较对照组均显著增加(P<0.01);静脉注射神经节阻滞剂六烃季胺,在DOCA-盐型大鼠引起的血压降低是对照大鼠的240%;DOCA-盐型大鼠的下丘脑超氧阴离子水平和NAD(P)H氧化酶活性显著增加(P<0.01);侧脑室微注射tempol在DOCA-盐型大鼠的MAP、HR和RSNA降低与对照组存在显著差异(P<0.01)。结论 DOCA-盐型高血压大鼠可能通过增加下丘脑内NAD(P)H氧化酶来源的活性氧水平,提高交感神经活性,参与高血压的形成和进展。
作者:张琪;谭颖颖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methacrylate, PMMA)电纺纳米纤维的拓扑线索对于大鼠原代星形胶质细胞生长能力及方式的影响,为脊髓损伤后植入性细胞支架的构建提供前期基础。方法构建具有随机或有序拓扑结构的PMMA电纺纳米纤维;分离并纯化大鼠原代星形胶质细胞;利用PMMA薄膜作为对照,利用慢病毒技术转染绿色荧光蛋白基因作为显色手段,分析在星形胶质细胞不同拓扑结构纤维支架上的生长特点。结果随机及有序PMMA电纺纤维均能支持星形胶质细胞的生长,其拓扑结构能够显著影响星形胶质细胞的生长方式,在有序纤维系统上细胞突起的生长方向能够和基质纤维的延伸方向保持高度一致;通过绿色荧光蛋白和基质纤维的合成图,发现在两种拓扑结构的纤维系统上,细胞突起均能依附在纤维上向远处延伸;较之PMMA薄膜,在有序纤维上的星形胶质细胞能生成更长的细胞突起(P<0.01),而在随机纤维上的细胞则形成更短的突起(P<0.01)。结论 PMMA电纺纳米纤维的拓扑结构能够显著影响大鼠原代星形胶质细胞生长能力及方式,其作为植入性支架具有减轻脊髓损伤后损伤灶胶质瘢痕形成的潜在价值。
作者:夏海坚;刘丹;钟东;夏永智;晏怡;唐文渊;孙晓川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逆行穿刺内膜下成形术(SlA)对膝下动脉长段硬化闭塞症的治疗效果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50例膝下动脉长段硬化闭塞症的临床资料,其中25例采用顺行SlA治疗为对照组,另25例在顺行SlA失败后采用逆行穿刺SIA对狭窄或闭塞性病变进行长球囊扩张为实验组,对手术前后两组患者的踝肱指数(ABI)、皮温进行组间及组内的比较分析。结果50例技术即时成功率均为100%,术后肢体缺血症状得到明显改善,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实验组患者ABI由术前的0.31±0.12增至术后24 h、1周、3月、6月及12月的0.47±0.09、0.56±0.06、0.63±0.07、0.58±0.06、0.49±0.03;皮温(T,℃)由术前的28.13±2.45增至术后24 h、1周、3月、6月及12月的33.87±1.24、34.16±0.44、34.19±0.25、32.45±0.25、31.05±0.21,术后24 h、1周、3月、6月及12月ABI与T分别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患者手术前后ABI、T改善率及血流通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逆行穿刺SIA治疗膝下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成功率高、并发症少,是顺行SIA失败后治疗膝下动脉长段硬化闭塞症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邵泽锋;王自正;顾建平;何旭;楼文胜;陈亮;陈国平;宋进华;王国品;WANG Guopin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设计一份简短实用的中国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的专用生存质量量表,评价该疾病的生存质量状况。方法以QUALEFFO-41问卷为蓝本,通过翻译、文化调适、条目筛选等过程,编制出16条目组成的中国人骨质疏松症生存质量简明量表(COQOL),在量表考评阶段,选取2013年10月~2014年1月自愿接受骨密度检查的门诊或住院患者进行生存质量调查,144份评估结果通过统计学分析方法进行处理,完成量表的心理测量学考评。结果量表的重测信度、同质信度、内容效度、结构效度、效标效度评价结果良好。结论 COQOL量表在评价骨质疏松症患者的生存质量上有较好的信度、效度,具有潜在的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何藻鹏;杨德鸿;李丽;LI Li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研究急进高原时高原环境对普萘洛尔、美托洛尔在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将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普萘洛尔平原组(P1)、普萘洛尔急进高原组(H1)、美托洛尔平原组(P2)、美托洛尔急进高原组(H2)。P1和P2组于平原地区(50 m)及H1和H2组急进高原后于高海拔地区(4010 m)禁食12 h后灌胃给药,普萘洛尔组于给药前(0 h)及给药后0.33、0.66、1、1.5、2、3、4、6、8、12、24 h由眼眶后静脉丛取血,美托洛尔组采血时间点为0、0.083、0.25、0.5、0.75、1、1.5、2、4、6、8、12、24 h。采用LC-MS/MS方法测定血浆、血浆超滤液药物浓度。结果急进高原后普萘洛尔血浆蛋白结合率增高,美托洛尔组血浆蛋白结合率的变化无显著性差异。急进高原组与平原组相比,普萘洛尔在大鼠体内药代参数发生显著变化,达峰浓度(Cmax)、药-时曲线下面积(AUC)增大,平均滞留时间(MRT)、半衰期(t1/2z)延长,清除率(Clz)明显减小。美托洛尔急进高原组与平原组相比,Tmax增大,t1/2z、MRT延长,房室模型参数及其他统计矩参数的变化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急进高原后,普萘洛尔和美托洛尔在大鼠体内代谢过程发生改变。药代参数的变化除了与血浆蛋白结合率和血气指标的变化有关外,可能与药物相关代谢酶活性的改变、机体血液粘度的增高、动物种类、动物的状态不同等有关。
作者:张娟红;王荣;谢华;尹强;贾正平;李文斌;LI Wenbin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观察阿米洛利在经典的5/6肾切除大鼠模型中对蛋白尿的影响,探讨其影响蛋白尿的机制。方法构建经典的5/6肾切除大鼠模型,实验分为3组:假手术对照组(Sham)、5/6肾切除组(NTX)、5/6肾切除+阿米洛利干预组(NTX+阿米洛利)。采用考马斯亮蓝法检测各组24 h尿蛋白,利用免疫荧光共聚焦、实时荧光定量PCR等技术,检测足细胞尿激酶受体(uPAR)蛋白和uPAR 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第2周时,与假手术对照组(Sham)相比较,5/6肾切除组(NTX)24 h尿蛋白明显升高(47.50±28.05 mg vs 14.28±3.8 mg,P=0.023),有统计学意义;与NTX组相比,NTX+阿米洛利24 h尿蛋白无统计学意义(51.56±21.03 mg vs 47.50±28.05 mg,P=0.748)。第12周时,与NTX组(188.31±29.82)mg相比,NTX+阿米洛利组(121.37±31.14)mg、Sham组(21.32±8.59)mg 24 h尿蛋白增加量均进一步减少,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1,0.000]。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与Sham组相比较,NTX组PLAUR mRNA表达明显增高(9.74±1.44 vs 1.01±0.13,P<0.01),有统计学意义;与NTX组相比较, NTX+阿米洛利mRNA表达明显降低(9.74±1.44 vs 5.01±1.36,P<0.01),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阿米洛利可能通过抑制受损足细胞uPAR的表达,从而起到降蛋白尿、延缓肾小球硬化的作用。
作者:何朝生;章斌;谢少庭;杨芸;马娟;史伟;MA Juan;SHI Wei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评价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对循环造血祖细胞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选择单纯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51例,于术前、术后第1、3、5天采集患者外周静脉血,应用流式细胞仪分析CD34、CD133、CD45抗原,并应用集落形成试验和迁移试验离体评价循环祖细胞的功能。结果无论是体外还是非体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术后循环CD34+CD45dim细胞水平(1.51±1.26 vs 2.02±1.16, P=0.036)及CD133+CD45dim祖细胞水平(1.16±0.85 vs 1.65±0.99, P=0.008)均较术前升高;体外循环和非体外循环术后循环造血祖细胞水平和功能无显著差异,而体外循环手术后循环CD34+CD45dim细胞变化(0.32±0.85 vs 0.86±0.68, P=0.04)及循环CD133+CD45dim细胞变化(0.63±0.57 vs 0.13±0.96, P=0.027)较非体外循环术后患者循环祖细胞水平变化大。结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术后早期循环造血祖细胞水平升高,但逐渐降至正常水平。
作者:张林;高长青;王嵘;肖苍松;吴扬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早期应用尿激酶预防及治疗长期透析导管纤维蛋白鞘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38例置入长期中心静脉导管且导管功能良好的血透患者,按随机化原则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于留置导管第3天开始应用尿激酶封管法及滴注法;对照组于出现导管功能不良后,才开始使用上述方法;共观察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在导管功能、透析平均血流量及静脉压、凝血功能、副作用等方面有无差异。结果实验组及对照组导管动脉端功能不良的发生率分别为0.65%、2.71%(P<0.05),导管静脉端功能不良的发生率分别为0.92%、2.14%(P<0.05)。实验组导管首次功能不良出现时间为87.9±24.1 d,对照组导管首次功能不良出现时间为31.3±11.5 d(P<0.05);置管1月后两组的平均血流量无明显差异(P>0.05),3月及6月后实验组平均血流量大于对照组(P<0.05);置管1月和3月后两组平均静脉压无明显差异(P>0.05),置管6月后实验组静脉压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的凝血酶原时间延长(P<0.05),其余凝血指标无统计学差异;无严重药物副作用发生。结论早期应用尿激酶预防及治疗长期透析导管纤维蛋白鞘疗效明显,副作用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
作者:李小庭;刘丁;王亚彬;王沫;张俊;郭颖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研究白藜芦醇对人下咽鳞状细胞癌(FADU)裸鼠移植瘤的放射增敏作用。方法放射增敏实验方案:43只移植瘤裸鼠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单纯放射治疗组、单纯药物(白藜芦醇)治疗组及增敏(放射+白藜芦醇药物治疗)组,绘制生长曲线,计算抑瘤率。对瘤体行CD31免疫荧光组化染色并进行微血管计数。结果增敏组肿瘤体积小,瘤质量轻,与其他3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抑瘤率达76.64%。增敏组MVD显著降低,与对照组、单纯药物组和放疗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白藜芦醇对FADU鳞状细胞癌裸鼠移植瘤通过抑制放疗后微血管形成实现放射增敏效果。
作者:权芳;赵谦;邵渊;李宏慧;赵瑞敏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比较手助腹腔镜肝切除技术在困难肝切除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1月~2012年12月64例腹腔镜困难肝切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全腹腔镜手术41例,手助腹腔镜手术23例。对比分析手助式、完全腹腔镜肝切除术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可比性。手助腹腔镜组与全腔镜组的平均手术时间(240 vs 191 min),出血量(430 vs 220 ml)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平均住院费用方面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5.87 vs 4.74万)。但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住院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中恶性肿瘤的1年和2年复发率的差异也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手助腹腔镜肝切除适用于一些风险较大的肝脏切除,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总费用低等优势,作为全腹腔镜肝切除技术的一种补充,值得进行深入的研究评估。
作者:林浩铭;李国林;常瑞明;何海;闵军 刊期: 2014年第11期
目的:评价美罗培南与多西环素、环丙沙星、舒巴坦及头孢哌酮/舒巴坦联合用药对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体外抗菌效应。方法采用棋盘法设计,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不同浓度组合的抗菌药物对50株临床分离的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低抑菌浓度,并计算部分抑菌浓度(FIC)指数判定联合效应。结果美罗培南与多西环素联用后,其MIC50显著下降,FIC指数分布:FIC≤0.5占38%,0.52为0。美罗培南与环丙沙星联用后,其MIC50下降不明显,FIC指数分布:FIC≤0.5为0,0.52为0。美罗培南与舒巴坦联用后,其MIC50明显下降,FIC指数分布:FIC≤0.5为26%,0.52为0。美罗培南与头孢哌酮/舒巴坦联用后,其MIC50有所下降,FIC指数分布:FIC≤0.5为10%,0.52为0。结论美罗培南与多西环素、舒巴坦或者头孢哌酮/舒巴坦联合,对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均表现为协同和相加作用,没有无关作用和拮抗作用,具有良好的体外抗菌活性;而美罗培南与环丙沙星联合表现出的相加作用和无关作用比例相当,对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体外抗菌活性较差。
作者:陆一丹;张亚莉;周浩;于芳;孙树梅;芮勇宇 刊期: 2014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