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阿米洛利抑制尿激酶受体表达及减少蛋白尿的机制

何朝生;章斌;谢少庭;杨芸;马娟;史伟;MA Juan;SHI Wei

关键词:尿激酶受体, 阿米洛利, 足细胞, 蛋白尿
摘要:目的:观察阿米洛利在经典的5/6肾切除大鼠模型中对蛋白尿的影响,探讨其影响蛋白尿的机制。方法构建经典的5/6肾切除大鼠模型,实验分为3组:假手术对照组(Sham)、5/6肾切除组(NTX)、5/6肾切除+阿米洛利干预组(NTX+阿米洛利)。采用考马斯亮蓝法检测各组24 h尿蛋白,利用免疫荧光共聚焦、实时荧光定量PCR等技术,检测足细胞尿激酶受体(uPAR)蛋白和uPAR 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第2周时,与假手术对照组(Sham)相比较,5/6肾切除组(NTX)24 h尿蛋白明显升高(47.50±28.05 mg vs 14.28±3.8 mg,P=0.023),有统计学意义;与NTX组相比,NTX+阿米洛利24 h尿蛋白无统计学意义(51.56±21.03 mg vs 47.50±28.05 mg,P=0.748)。第12周时,与NTX组(188.31±29.82)mg相比,NTX+阿米洛利组(121.37±31.14)mg、Sham组(21.32±8.59)mg 24 h尿蛋白增加量均进一步减少,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1,0.000]。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与Sham组相比较,NTX组PLAUR mRNA表达明显增高(9.74±1.44 vs 1.01±0.13,P<0.01),有统计学意义;与NTX组相比较, NTX+阿米洛利mRNA表达明显降低(9.74±1.44 vs 5.01±1.36,P<0.01),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阿米洛利可能通过抑制受损足细胞uPAR的表达,从而起到降蛋白尿、延缓肾小球硬化的作用。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急进高原对普萘洛尔和美托洛尔在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的影响

    目的:研究急进高原时高原环境对普萘洛尔、美托洛尔在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将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普萘洛尔平原组(P1)、普萘洛尔急进高原组(H1)、美托洛尔平原组(P2)、美托洛尔急进高原组(H2)。P1和P2组于平原地区(50 m)及H1和H2组急进高原后于高海拔地区(4010 m)禁食12 h后灌胃给药,普萘洛尔组于给药前(0 h)及给药后0.33、0.66、1、1.5、2、3、4、6、8、12、24 h由眼眶后静脉丛取血,美托洛尔组采血时间点为0、0.083、0.25、0.5、0.75、1、1.5、2、4、6、8、12、24 h。采用LC-MS/MS方法测定血浆、血浆超滤液药物浓度。结果急进高原后普萘洛尔血浆蛋白结合率增高,美托洛尔组血浆蛋白结合率的变化无显著性差异。急进高原组与平原组相比,普萘洛尔在大鼠体内药代参数发生显著变化,达峰浓度(Cmax)、药-时曲线下面积(AUC)增大,平均滞留时间(MRT)、半衰期(t1/2z)延长,清除率(Clz)明显减小。美托洛尔急进高原组与平原组相比,Tmax增大,t1/2z、MRT延长,房室模型参数及其他统计矩参数的变化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急进高原后,普萘洛尔和美托洛尔在大鼠体内代谢过程发生改变。药代参数的变化除了与血浆蛋白结合率和血气指标的变化有关外,可能与药物相关代谢酶活性的改变、机体血液粘度的增高、动物种类、动物的状态不同等有关。

    作者:张娟红;王荣;谢华;尹强;贾正平;李文斌;LI Wenbin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特发性腹膜后纤维化误诊为肾癌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目的:通过具体病例并结合文献复习提高对特发性腹膜后纤维化疾病的认识。方法通过回顾我科1例特发性腹膜后纤维化的诊治并查阅相关文献,就特发性腹膜后纤维化的诊治进行复习总结。结果患者,男,51岁,因检查发现右肾占位性病变3 d入院。CT示右肾肾盂、肾盂输尿管移行处团块状软组织密度影,临床诊断为右肾癌,行后腹腔镜右肾根治性切除术,病理回报为特发性腹膜后纤维化。特发性腹膜后纤维化发病机制尚不确切,临床表现不典型,影像学检查具有一定特异性,治疗上根据具体情况可选择药物或手术治疗。结论腹膜后纤维化发病率低、误诊率较高。影像学辅助检查是主要诊断手段,具有一定特异性。

    作者:王维宁;王艳波;马小波;于海东;王春喜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看似正常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炎症因子的表达变化

    目的:观察“看似正常者”体内炎症因子表达是否已经发生变化。方法按照JUPITER研究的入选标准和排除标准,从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体检中心选取正常对照和“看似正常者”各14例,采集晨空腹静脉血5 ml后,密度梯度离心法提取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提取RNA并进行real-time PCR检测各炎症因子的表达。同时留取血浆行IL-6和TNF-α的ELISA检测。结果“看似正常者”促炎因子TNF-αmRNA表达增高,血浆浓度升高;促炎因子IL-6 mRNA表达及血浆浓度,MCP-1 mRNA表达仅表现出轻微升高趋势;MCPIP由MCP-1诱导产生,mRNA表达升高;抗炎因子IL-10 mRNA表达降低。结论“看似正常者”体内炎症因子表达已发生变化,促炎因子表达相对升高,抗炎因子表达相对降低。

    作者:郜珊珊;舒珊;王丽君;周娟;袁祖贻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MUC15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黏蛋白MUC15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并分析其和患者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实时定量RT-PCR法及Western blot法检测肝细胞系L02、肝癌细胞系HepG2、MHCC-97H、SMMC-7721,以及122例肝癌组织、对应癌旁非肿瘤组织中MUC15的表达情况;并分析MUC15的表达与相关临床参数及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肝细胞系L02中MUC15表达水平显著高于肝癌细胞系HepG2、MHCC-97H、SMMC-7721(P<0.05);MUC15在肝癌组织的表达水平显著低于癌旁非肿瘤组织(P<0.05),且MUC15的表达与肿瘤的TNM分期、肝内或淋巴结转移、门静脉癌栓、病理分级等明显相关(P<0.05);Kaplan-Meier生存曲线表明MUC15的低表达是肝细胞癌患者预后差的指标。结论 MUC15的表达与肝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密切相关,很有可能是肝癌患者预后的一个新的预测指标。

    作者:刘清泉;田泉;张洪勇;郑鑫;姚英民;刘青光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不同吸入浓度七氟醚预处理对脓毒症大鼠心肌细胞凋亡及炎性反应的影响

    目的:观察不同吸入浓度七氟醚预处理对脓毒症大鼠心肌细胞凋亡及炎性反应的影响,初步探讨其心肌保护作用的可能机制。方法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4组(n=10):对照组(C组)、LPS组(L组)、低浓度七氟醚预处理组(S1组)、高浓度七氟醚预处理组(S2组)。采用腹腔注射LPS方法制造大鼠脓毒症模型,并于LPS注射后12 h收集大鼠心肌及血液标本,光镜下观察心肌组织常规病理形态学改变,末端标记(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肌钙蛋白(cTnI)含量及心肌组织肿瘤坏死因子(TNF-α)含量。结果与C组比较,L组、S1组、S2组大鼠血清cTnI水平、心肌细胞凋亡指数及TNF-α含量增加(P<0.05);与L组比较,S1组、S2组大鼠血清cTnI水平、心肌细胞凋亡指数及TNF-α含量减少(P<0.05);与S1组比较,S2组大鼠各项指标水平更进一步降低(P<0.05)。结论七氟醚预处理可浓度依赖性地减轻LPS引起的心肌损伤,其机制可能与减少心肌细胞凋亡及减轻心肌局部炎症有关。

    作者:赖峻松;张良成;王惠枢;林鹏焘;陈文华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早期应用尿激酶预防及治疗长期透析导管纤维蛋白鞘

    目的:探讨早期应用尿激酶预防及治疗长期透析导管纤维蛋白鞘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38例置入长期中心静脉导管且导管功能良好的血透患者,按随机化原则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于留置导管第3天开始应用尿激酶封管法及滴注法;对照组于出现导管功能不良后,才开始使用上述方法;共观察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在导管功能、透析平均血流量及静脉压、凝血功能、副作用等方面有无差异。结果实验组及对照组导管动脉端功能不良的发生率分别为0.65%、2.71%(P<0.05),导管静脉端功能不良的发生率分别为0.92%、2.14%(P<0.05)。实验组导管首次功能不良出现时间为87.9±24.1 d,对照组导管首次功能不良出现时间为31.3±11.5 d(P<0.05);置管1月后两组的平均血流量无明显差异(P>0.05),3月及6月后实验组平均血流量大于对照组(P<0.05);置管1月和3月后两组平均静脉压无明显差异(P>0.05),置管6月后实验组静脉压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的凝血酶原时间延长(P<0.05),其余凝血指标无统计学差异;无严重药物副作用发生。结论早期应用尿激酶预防及治疗长期透析导管纤维蛋白鞘疗效明显,副作用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

    作者:李小庭;刘丁;王亚彬;王沫;张俊;郭颖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中国人骨质疏松症生存质量简明量表的编制与信效度

    目的:设计一份简短实用的中国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的专用生存质量量表,评价该疾病的生存质量状况。方法以QUALEFFO-41问卷为蓝本,通过翻译、文化调适、条目筛选等过程,编制出16条目组成的中国人骨质疏松症生存质量简明量表(COQOL),在量表考评阶段,选取2013年10月~2014年1月自愿接受骨密度检查的门诊或住院患者进行生存质量调查,144份评估结果通过统计学分析方法进行处理,完成量表的心理测量学考评。结果量表的重测信度、同质信度、内容效度、结构效度、效标效度评价结果良好。结论 COQOL量表在评价骨质疏松症患者的生存质量上有较好的信度、效度,具有潜在的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何藻鹏;杨德鸿;李丽;LI Li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Sox2下游调控蛋白的筛选及其对大肠癌细胞增殖、迁移的影响

    目的:分析大肠癌细胞转录因子Sox2对大肠癌细胞增殖及迁移的影响。方法应用SDS-PAGE蛋白电泳,结合考马斯亮蓝及镀胺银染色方法,筛选差异蛋白。质谱分析筛选Sox2下游调控蛋白,应用定量PCR(QPCR)及Western blotting验证和鉴定下游调控蛋白。Cell Counting Kit-8(CCK8)观察Sox2对大肠癌细胞增殖的影响,Transwell实验观察Sox2对迁移能力的影响。结果应用蛋白组学技术成功筛选出Sox2下调蛋白S3a、上调蛋白ENO1、Gama-actin。QPCR和Western blotting显示,Sox2过表达后,大肠癌细胞S3a表达减少(P<0.005),ENO1表达增加(P<0.05),Gama-actin表达无明显差异,细胞增殖及迁移能力提高(P<0.05);Sox2干扰后,大肠癌细胞S3a表达增加(P<0.05),ENO1表达减少(P<0.001),Gama-actin表达无明显差异,细胞增殖及迁移能力下降(P<0.05)。结论 Sox2负向调控S3a的表达,正向调控ENO1的表达,促进大肠癌细胞增殖及迁移。

    作者:周敏;陆滟霞;袁理;郑林;刘燕;洪敏;张超;李学农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复方黄甘延缓5/6肾切除大鼠慢性肾功能衰竭

    目的:观察复方黄甘对5/6肾切除慢性肾衰模型大鼠的疗效,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用HPLC检测复方黄甘提取物组分并定量;构建5/6肾切除大鼠慢性肾衰模型,将模型大鼠随机分为尿毒清组、科素亚组、复方黄甘低、中、高剂量组和模型组,另加假手术组共7组,每组10只大鼠,经灌胃给药12周后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Scr、BUN、Ucr及24 h UPr;对残余肾组织进行HE和Masson染色观察病理变化;用RT-PCR和免疫组化检测肾组织FN、MCP-1、ICAM-1的表达。结果复方黄甘提取物中主要成分及其含量为:甘草苷(0.06%)、丹皮酚(1.06%)、芦荟大黄素(0.1%)、大黄酸(0.47%)、大黄素(0.19%)、大黄酚(0.41%)和大黄素甲醚(0.13%);复方黄甘低、中、高剂量组Scr、BUN、Ucr、Ccr及24h UPr都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复方黄甘给药组肾小球硬化和肾间质纤维化改善较为明显,且肾组织中FN、ICAM-1 mRNA表达和蛋白表达均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结论复方黄甘可改善慢性肾衰模型大鼠肾功能,减轻肾小球硬化和肾间质纤维化,在一定程度上延缓慢性肾功能衰竭的进展。

    作者:肖小燕;莫立乾;宋少练;秦敏;杨西晓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尿HBV DNA在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探讨尿HBV DNA在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的诊断价值。方法本研究共入组152例患者,分为3组: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组66例,非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组66例,慢性乙型肝炎无肾损害患者20例。应用PCR方法检测血尿HBV DNA;乙肝五项定量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结果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患者中尿HBV DNA阳性率33%(22/66),两对照组中无1例阳性。尿HBV DNA在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的诊断特异性高达98%,具有良好的阳性预测值(0.96)和阴性预测值(0.60)。尿HBV DNA或尿HBV DNA与血清HBeAg联合诊断价值优于尿HBV DNA与血清HBV DNA、血清HBsAg、血清HBeAg联合对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的诊断价值。结论尿HBV DNA可能作为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的一种新无创辅助诊断指标。

    作者:王力芬;叶智明;徐丽霞;章斌;梁华般;冯仲林;刘双信;史伟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稳定表达Ras的人成纤维细胞改变自噬活性的细胞效应

    目的:研究人成纤维细胞稳定过度表达癌基因Ras对自噬的影响。方法以自噬抑制剂氯喹、自噬关键基因ATG7的siRNA、自噬促进剂雷帕霉素处理转染了H-RasV12或空载体的BJ细胞,观察其对细胞增殖、衰老和死亡指标的影响。结果氯喹处理后,Ras稳定过度表达的BJ细胞衰老现象更加明显且细胞死亡率显著升高,ATG7 siRNA亦可以促进细胞衰老,而雷帕霉素处理后死亡率同样显著升高,但存活细胞的衰老减轻。在对照细胞,氯喹促进细胞衰老和死亡的细胞效应发生迟缓,ATG7 siRNA和雷帕霉素处理则无明显作用。结论人成纤维细胞稳定过度表达癌基因Ras后,自噬活性受到抑制且抑制程度受到严格的控制,改变自噬活性可对细胞衰老和存活产生显著影响。

    作者:王玲;余乐;古春萍;李亦蕾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CHADS2与CHA2DS2-VASc评分对非瓣膜病房颤患者左房血栓的风险评估

    目的:评价CHADS2评分以及CHA2DS2-VASc评分与非瓣膜病房颤患者左房血栓的相关性,并比较两种评估系统评估结果的不同。方法入选397例非瓣膜病房颤患者,分别行CHADS2评分以及CHA2DS2-VASc评分评估其血栓事件风险,比较两种评估系统平均得分及危险分层的差异;并行经食道心脏超声检查了解左房血栓的发生率,分析两种评估系统不同评分与左房血栓的相关性。结果 CHA2DS2-VASc平均得分显著高于CHADS2平均得分(1.37±1.19 vs 0.63±0.78,P<0.001),CHA2DS2-VASc评分高危组比例显著高于CHADS2评分(P<0.001),而低危组比例显著低于CHADS2评分(P<0.001)。经食道超声检查发现左房血栓共44例,分析显示左房血栓发生率随CHADS2评分以及CHA2DS2-VASc评分危险分层增高而增加,不同得分组间有明显差异(P<0.05)。单变量分析显示女性、年龄≥65岁、左房内径≥38 mm、左室射血分数≤40%、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CHADS2≥2分、CHA2DS2-VASc≥2分均和左房血栓有明显关系,但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仅CHA2DS2-VASc≥2分是唯一预测左房血栓的指标(OR:9.85,95%CI:2.178-44.542,P<0.01)。结论 CHA2DS2-VASc评估得分高于CHADS2评分,其具有优于CHADS2评分的左房血栓预测能力。

    作者:顾俊;贾锋鹏;封盼攀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与培养方法优化

    目的:建立一个分离、培养、纯化大鼠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方法。方法使用贴壁法分离大鼠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通过培养初期的频繁换液和传代过程中减少胰蛋白酶的暴露时间,达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纯化。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标志物,MTT法检测细胞生长状况,暴露于不同的诱导培养基使细胞成骨、成脂,并向肝胆系分化。结果分离所得的细胞阳性表达CD29、CD44、CD90,而对于造血细胞标志物CD45呈阴性。在成骨、成脂培养基的诱导下,细胞ALP、茜素红、油红O染色均呈阳性,并发现传至10代的细胞仍保持分化功能。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贯续暴露于不同的细胞因子和激素,得到了表达肝细胞、胆管上皮细胞特异标志的子代细胞。结论通过改良后的方法可以高效、简洁地分离出形态均一的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能够向多胚层的细胞分化。

    作者:祝旭龙;颜谭;姚维杰;王永恒;程冲;向俊西;吕毅;高庆东;李建辉;GAO Qingdong;LI Jian-hui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阿米洛利抑制尿激酶受体表达及减少蛋白尿的机制

    目的:观察阿米洛利在经典的5/6肾切除大鼠模型中对蛋白尿的影响,探讨其影响蛋白尿的机制。方法构建经典的5/6肾切除大鼠模型,实验分为3组:假手术对照组(Sham)、5/6肾切除组(NTX)、5/6肾切除+阿米洛利干预组(NTX+阿米洛利)。采用考马斯亮蓝法检测各组24 h尿蛋白,利用免疫荧光共聚焦、实时荧光定量PCR等技术,检测足细胞尿激酶受体(uPAR)蛋白和uPAR 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第2周时,与假手术对照组(Sham)相比较,5/6肾切除组(NTX)24 h尿蛋白明显升高(47.50±28.05 mg vs 14.28±3.8 mg,P=0.023),有统计学意义;与NTX组相比,NTX+阿米洛利24 h尿蛋白无统计学意义(51.56±21.03 mg vs 47.50±28.05 mg,P=0.748)。第12周时,与NTX组(188.31±29.82)mg相比,NTX+阿米洛利组(121.37±31.14)mg、Sham组(21.32±8.59)mg 24 h尿蛋白增加量均进一步减少,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1,0.000]。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与Sham组相比较,NTX组PLAUR mRNA表达明显增高(9.74±1.44 vs 1.01±0.13,P<0.01),有统计学意义;与NTX组相比较, NTX+阿米洛利mRNA表达明显降低(9.74±1.44 vs 5.01±1.36,P<0.01),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阿米洛利可能通过抑制受损足细胞uPAR的表达,从而起到降蛋白尿、延缓肾小球硬化的作用。

    作者:何朝生;章斌;谢少庭;杨芸;马娟;史伟;MA Juan;SHI Wei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18F-FDG PET-CT对有气管粘膜病变的肺结节病的评价作用

    目的:了解18F-FDG PET-CT检查对气管粘膜受累的结节病活动性的评价作用。方法回顾分析结节病气管粘膜受累的患者6例和粘膜未受累的患者14例的临床资料,对18F-FDG PET-CT检查肺部病灶、肺门、纵隔淋巴结的标准摄取率(SUV)大值、平均值和血清血管紧张素转换酶、肺泡灌洗液(BALF)中CD4+与CD8+比值、淋巴细胞比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气管腔内有粘膜改变组肺部病灶的SUV大值/SUV平均值均高于粘膜无改变组(7.04±5.83/5.00±4.69 vs 5.68±3.66/3.82±2.39),但无统计学差异(P=0.565/0.495);气管腔内有粘膜改变组肺门、纵隔淋巴结的SUV大值/SUV平均值均明显高于粘膜无改变组(13.28±5.57/10.48±4.43 vs 6.20±1.77/4.52±1.43;13.84±4.35/9.69±2.74 vs 7.16±2.52/5.28±1.77),有统计学差异(P=0.0003/0.0002;P=0.0004/0.0004)。气管腔内有粘膜改变组血清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水平和BALF中CD4+/CD8+比例分别高于粘膜无改变组(60.58±16.3 IU/L vs 49.16±13.3 IU/L;7.30±5.0 vs 2.90±3.1),两者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45;0.026)。BALF中检测淋巴细胞比例,粘膜改变组虽高于粘膜无改变组[(44.10±10.3)%vs(35.30±12.5%)],但无统计学意义(P=0.148)。结论气管粘膜受累是活动性结节病的表现之一,18F-FDG PET-CT检查为评价支气管粘膜受累结节病的活动性提供了一定的帮助。

    作者:张春阳;冯华松;张燕;雷霄;梁英奎;丁新民;孟激光;韩志海;HAN Zhihai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脑内活性氧抑制对醋酸去氧皮质酮-盐型高血压大鼠交感神经活动的影响

    目的:探讨脑内活性氧是否介导醋酸去氧皮质酮(DOCA)-盐型高血压大鼠的交感神经活动增强效应。方法雄性SD大鼠,行左肾切除术后皮下注射DOCA,并饮用1%氯化钠溶液4周,建立DOCA-盐型高血压模型。轻度麻醉状态下,记录大鼠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和肾交感神经活动(RSNA);记录基础值后,静脉注射六烃季胺,观察MAP的变化;侧脑室注射tempol(20μmol/L,10μl)或对照液,观察MAP、HR和RSNA的变化。酶联免疫法(ELISA)分析血浆去甲肾上腺素(NE)水平;化学发光法检测下丘脑超氧阴离子水平和NAD(P)H氧化酶活性。结果 DOCA-盐型大鼠的MAP和血浆NE水平较对照组均显著增加(P<0.01);静脉注射神经节阻滞剂六烃季胺,在DOCA-盐型大鼠引起的血压降低是对照大鼠的240%;DOCA-盐型大鼠的下丘脑超氧阴离子水平和NAD(P)H氧化酶活性显著增加(P<0.01);侧脑室微注射tempol在DOCA-盐型大鼠的MAP、HR和RSNA降低与对照组存在显著差异(P<0.01)。结论 DOCA-盐型高血压大鼠可能通过增加下丘脑内NAD(P)H氧化酶来源的活性氧水平,提高交感神经活性,参与高血压的形成和进展。

    作者:张琪;谭颖颖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Toll样受体7在人胃癌细胞株中的表达及其激动剂诱导SGC-7901细胞发生凋亡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Toll样受体7(TLR7)在不同人胃癌细胞株中的表达及其激动剂咪喹莫特对SGC-7901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 Western blot法检测3种胃癌细胞株(SGC-7901、HGC-27和MKN-28)中TLR7蛋白表达差异,选取高表达TLR7的胃癌细胞作为主要研究对象;MTT法考察不同浓度咪喹莫特处理TLR7高表达胃癌细胞12~72 h后细胞增殖活性的改变;流式细胞仪AnnexinV-FITC/PI双染色法观察100μg/ml咪喹莫特干预12及24 h后细胞早期凋亡比率的改变;透射电镜下观察细胞凋亡形态学改变;实时定量PCR法分析Bcl-2及Bax mRNA在咪喹莫特作用前后表达差异。结果 TLR7蛋白在SGC-7901中表达水平高于其他两种胃癌细胞,其激动剂咪喹莫特能够明显抑制SGC-7901细胞增殖并且呈现出浓度及时间依赖性;100μg/ml咪喹莫特干预24 h后SGC-7901细胞早期凋亡比率明显上升,透射电镜下可观察到典型的凋亡形态学改变;咪喹莫特处理后SGC-7901细胞Bcl-2 mRNA表达呈浓度依赖性下降,Bax mRNA呈浓度依赖性上升。结论 TLR7在3种不同分化程度的胃癌细胞中均有表达,其激动剂咪喹莫特能够明显抑制SGC-7901细胞增殖并诱导其凋亡。

    作者:姜炅;董蕾;秦斌;郭晓燕;李红;史海涛;刘亚萍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体外联合药敏分析

    目的:评价美罗培南与多西环素、环丙沙星、舒巴坦及头孢哌酮/舒巴坦联合用药对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体外抗菌效应。方法采用棋盘法设计,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不同浓度组合的抗菌药物对50株临床分离的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低抑菌浓度,并计算部分抑菌浓度(FIC)指数判定联合效应。结果美罗培南与多西环素联用后,其MIC50显著下降,FIC指数分布:FIC≤0.5占38%,0.52为0。美罗培南与环丙沙星联用后,其MIC50下降不明显,FIC指数分布:FIC≤0.5为0,0.52为0。美罗培南与舒巴坦联用后,其MIC50明显下降,FIC指数分布:FIC≤0.5为26%,0.52为0。美罗培南与头孢哌酮/舒巴坦联用后,其MIC50有所下降,FIC指数分布:FIC≤0.5为10%,0.52为0。结论美罗培南与多西环素、舒巴坦或者头孢哌酮/舒巴坦联合,对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均表现为协同和相加作用,没有无关作用和拮抗作用,具有良好的体外抗菌活性;而美罗培南与环丙沙星联合表现出的相加作用和无关作用比例相当,对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体外抗菌活性较差。

    作者:陆一丹;张亚莉;周浩;于芳;孙树梅;芮勇宇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静电纺丝纳米纤维对大鼠原代星形胶质细胞生长的影响

    目的:探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methacrylate, PMMA)电纺纳米纤维的拓扑线索对于大鼠原代星形胶质细胞生长能力及方式的影响,为脊髓损伤后植入性细胞支架的构建提供前期基础。方法构建具有随机或有序拓扑结构的PMMA电纺纳米纤维;分离并纯化大鼠原代星形胶质细胞;利用PMMA薄膜作为对照,利用慢病毒技术转染绿色荧光蛋白基因作为显色手段,分析在星形胶质细胞不同拓扑结构纤维支架上的生长特点。结果随机及有序PMMA电纺纤维均能支持星形胶质细胞的生长,其拓扑结构能够显著影响星形胶质细胞的生长方式,在有序纤维系统上细胞突起的生长方向能够和基质纤维的延伸方向保持高度一致;通过绿色荧光蛋白和基质纤维的合成图,发现在两种拓扑结构的纤维系统上,细胞突起均能依附在纤维上向远处延伸;较之PMMA薄膜,在有序纤维上的星形胶质细胞能生成更长的细胞突起(P<0.01),而在随机纤维上的细胞则形成更短的突起(P<0.01)。结论 PMMA电纺纳米纤维的拓扑结构能够显著影响大鼠原代星形胶质细胞生长能力及方式,其作为植入性支架具有减轻脊髓损伤后损伤灶胶质瘢痕形成的潜在价值。

    作者:夏海坚;刘丹;钟东;夏永智;晏怡;唐文渊;孙晓川 刊期: 2014年第11期

  •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循环造血祖细胞的变化

    目的:评价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对循环造血祖细胞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选择单纯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51例,于术前、术后第1、3、5天采集患者外周静脉血,应用流式细胞仪分析CD34、CD133、CD45抗原,并应用集落形成试验和迁移试验离体评价循环祖细胞的功能。结果无论是体外还是非体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术后循环CD34+CD45dim细胞水平(1.51±1.26 vs 2.02±1.16, P=0.036)及CD133+CD45dim祖细胞水平(1.16±0.85 vs 1.65±0.99, P=0.008)均较术前升高;体外循环和非体外循环术后循环造血祖细胞水平和功能无显著差异,而体外循环手术后循环CD34+CD45dim细胞变化(0.32±0.85 vs 0.86±0.68, P=0.04)及循环CD133+CD45dim细胞变化(0.63±0.57 vs 0.13±0.96, P=0.027)较非体外循环术后患者循环祖细胞水平变化大。结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术后早期循环造血祖细胞水平升高,但逐渐降至正常水平。

    作者:张林;高长青;王嵘;肖苍松;吴扬 刊期: 2014年第11期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广东省教育厅

主办:南方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