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广州地区医院心内科患者心血管危险因素及临床用药流行病学调查

王振坤;李鹏;范永臻;郭志刚

关键词:心血管病, 高血压, Ⅱ型糖尿病, 高甘油三酯血症, 高胆固醇血症, 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 高低密度脂蛋白血症, 心血管危险因素, 心血管药物, 流行病学调查
摘要:目的 研究1995年与2005年广州地区心内科患者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及临床用药变化情况.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和非随机抽样的方法对1995年和2005年广州地区9家三甲医院心内科住院病人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及用药情况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分析.结果 2005年高血压、Ⅱ型糖尿病、高甘油三酯血症患病率较1995年增加,而2005年高胆同醇血症、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高低密度脂蛋白血症患病率较1995年下降;1995年1级(轻度)高血压人数百分比较2005年下降,2级(中度)高血压人数在2005年所占百分比较1995年上升;2005年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抗血小板药(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使用率比1995年显著增加,同时他汀类降脂药2005年使用率较1995年也明显增加.结论广州10年来心内科患者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及临床用药有显著性变化,血压、血糖、血浆甘油三酯控制不理想.ACEI、ARB、B受体阻滞剂、利尿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他汀类降脂药在心血管病的使用迅速增加,成为一线用药.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大鼠免疫性与淤胆性肝纤维化发病机制比较

    目的 大鼠肝脏长期暴露于猪血清后可出现免疫损伤及随后发生的肝纤维化,而胆总管结扎后亦可诱导大鼠发生胆汁淤积性肝损伤,终发生肝纤维化.这两种损伤后肝脏纤维化的发生、发展及机制均不同.本研究比较这两种不同处理后肝脏损伤的发生发展,探讨炎症与纤维化形成之间的关系.方法 (1)通过给大鼠腹腔注射猪血清(IPS)(3ml/kg,1次/周,连续12周)诱导慢性肝纤维化(IPS组).通过结扎胆总管诱导急性淤胆性肝纤维化(BDL组);(2)采用Knodell组织学评分评价肝脏组织学改变;(3)采用抗αSMA抗体、抗ED1抗体、抗CK7抗体、抗CD45抗体对肝脏进行免疫荧光染色;(4)采用实时定量PCR技术分别检测肝脏中与炎症相关的细胞因子,包括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6(IL-6)、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巨噬细胞炎性蛋白1(MIP-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受激活调节正常T细胞表达和分泌因子(RANTES)、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A(PDGF-A);与纤维化相关的细胞因子,包括Ⅰ型胶原蛋白(col-1)、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1(TIMP-1)的表达.结果 (1)Knodell组织学评分示BDL组汇管区坏死、肝小叶内变性和灶性坏死、汇管区炎症均显著高于PS组(P<0.01),而肝纤维化评分则低于IPS组(P<0.05);(2)免疫荧光染色显示BDL组肝脏内炎性细胞浸润极为明显,并伴有多量αSMA阳性细胞,IPS组肝脏见较多αSMA阳性细胞,但炎性细胞浸润不明显;(3)实时定量PCR显示与正常对照组肝脏相比,IPS组肝脏中与细胞外基质重建有关的基因表达显著上调:而与炎症相关的细胞因子除RANTES外,均与正常对照组相当(P>0.05).而BDL组肝脏中所有的与炎症相关的前炎性因子及与纤维化相关的细胞因子均增高(P<0.05).结论IPS诱导的肝纤维化表现为显著的细胞外基质的重建而不伴明显的炎性细胞浸润,其肝纤维化在无明显活动性炎症的情况下隐袭发展而形成.结扎胆总管诱导的肝纤维化则继发于肝细胞坏死及明显炎症增生.

    作者:何瑶;陈白莉;杨荣萍;任明;曾志荣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无创正压通气对胸外科术后肺功能的影响

    目的 通过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探索无创正压通气(NPPV)对胸部外科术后肺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符合 人选条件的胸外科手术后患者50例,随机分成常规治疗组和NPPV组.NPPV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术后给予NPPV治疗.记录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肺功能及残腔容积.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肺功能各项指标的变化值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胸部手术后预防性应用NPPV治疗,未观察到NPPV对胸部手术后肺功能恢复有影响;肺大泡切除术患者术后肺通气功能下降低于肺叶切除术治疗的患者.

    作者:廖广园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深低温停循环对婴幼儿心脏手术围术期的影响

    目的 探讨深低温停循环(DHCA)在婴幼儿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矫治术中的脑保护效果及对围手术期肾功能、凝血系统的影响.方法 回顾我院2006年1月~2008年12月74例术中应用DHCA的复杂先心患儿,并与同期应用常规体外循环患儿进行对照.所有病例均采用Stockert-Ⅲ型体外循环机转流,Dedico-901膜肺,红细胞及血浆预充,建立体外循环后肛温降到30℃时阻断升主动脉,灌注心肌停搏液.继续降温至鼻咽温18~20℃,肛温18~21℃,停循环时先停止动脉血泵的灌注,麻醉医生鼓肺、外科医生挤压肝区使体内血液回流入贮血室.钳夹动静脉输血管后氧合器自身循环.DHCA期间患儿头部冰敷.恢复体外循环后低温转流后再开始血流复温,并加入20%甘露醇、甲基强的松龙等.其中降温过程采用pH稳态,维持和复温过程采用α稳态分析,采用常规加改良超滤.结果 除术后第3天肾功能、腹透例数、引流量外,其他神经系统、凝血系统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在婴幼儿复杂心脏手术体外循环中,选择合适的血气管理模式,适当的控制降温和复温过程,维持较高的红细胞压积,改良超滤的应用等进一步改善DHCA脑保护效果,减少手术并发症,是成熟的脑保护措施.

    作者:彭东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160例重复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周期临床结局分析

    目的 探讨重复周期妊娠成功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生殖中心2006年1月~2009年4月89例行第2个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ICSI-ET)周期妊娠患者(A组)和71例行第2个周期均未妊娠的患者(B组),分析2组患者基本情况、临床方案、卵母细胞和胚胎质量等因素对妊娠结局的影响.结果 A组与B组相比,A组女方年龄较小、不孕年限短、基础卵泡数较多,且前者Gn总量少,但A组优质胚胎率、可移植胚胎数均高于B组(P<0.05).A组第2个周期比第1个周期应用较多的GnRHa短效制剂、基因重组HCG、加用HMG、有较高的HCG日血中E2浓度,且优质胚胎率、可移植胚胎数、移植胚胎数等第2周期均比第1周期高(多)(P<0.05).结论女性年龄是影响辅助生殖技术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在重复IVF-ET周期中通过采用黄体期长方案及调节Gn的用量、调整GnRHa的制剂、适量加用HMG、应用口服避孕药预处理、更换培养基等措施可能有助于提高临床妊娠率.

    作者:李秋华;全松;陈雷宁;李红;高瑞花;倪都;余敏;陈思梅;罗琛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隐匿性慢性乙型肝炎120例临床分析

    目的 对隐匿性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特点及治疗转归进行分析总结.方法 对120例符合诊断标准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观察预后情况,总结经验教训.结果 大多数病人(118/120)预后良好,临床治愈.少数病人(2/110)迁延未愈,有早期肝硬化倾向.结论隐匿性慢性乙型肝炎易漏诊,有发生不良合并症和通过输血传播HBV的可能,应引起临床注意,建议进一步做HBV-DNA或肝组织活检等筛查.

    作者:李琼;韩维凤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宫腔镜手术治疗剖宫产子宫切口瘢痕缺陷

    目的 探讨官腔镜手术治疗剖宫产子宫切口瘢痕缺陷的有效性.方法 总结分析2006年5月~2008年10月在我院确诊并行官腔镜下矫形术的剖宫产切口瘢痕缺陷且术后均随访1年的12例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12例均手术顺利,未发生与手术相关并发症,术前9例经期延长者术后经期正常;术前1例经期延长伴不孕患者术后经期正常,但1年后仍未孕;术前1例经间期出血者症状消失;术前1例性交后出血者术后仍有症状.结论官腔镜手术治疗剖官产子宫切口瘢痕缺陷是微创、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徐大宝;何亚琼;刘慧;万亚军;薛敏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的调查与分析

    目的 调查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并进行合理性分析.方法 随机抽取我院2007年1~12月份住院患者病历,通过对不同手术切口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对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评价.结果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率为100%,主要表现在预防用药指症过宽、起点过高、疗程过长、选药不对症等现象.结论我院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不合理用药普遍存在,应加大管理力度,提高临床用药水平.

    作者:薛书华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后腹腔镜治疗输尿管中上段结石26例报告

    目的 探讨后腹腔镜输尿管中上段切开取石术的技术要点和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后腹腔镜治疗输尿管中上段结石26例,采用新的置管方法放置双J管,均缝合输尿管切口.结果 1例肾盂结石因结石返回肾盏内改开放手术,其余25例后腹腔镜下取石成功.手术时间30~60 min,平均45 min.术中出血5~10 ml.采用新的置管方法耗时1~3 min,平均2 min.结论后腹腔镜输尿管切开取石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技术,可作为开放手术或其他微创方法的替代或补充,采用新的置管方法可缩短手术时间.

    作者:苏寒锦;丁勇泉;李汉强;周辉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新基因AY358935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及功能预测

    目的 对新基因AY358935的功能性质进行生物信息分析,为深入研究该基因功能奠定基础.方法 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软件,分析新基因AY358935及其编码蛋白的性质、定位、结构、表达谱等特征,并根据相关信息预测其生物学功能.利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病毒感染早期AY358935的表达变化.结果 AY358935基因进化保守,与马、小鼠、斑马鱼、非洲爪蟾的相似性分别为74%、60%、38%、33%.亚细胞定位于线粒体的可能性大.含有一个N末端信号肽序列和单次跨膜结构,多个磷酸化位点,二级结构主要是α螺旋和无规则卷曲.在正常组织和癌组织表达广泛,并受双链RNA依赖蛋白激酶的表达调控.AY358935蛋白表达在水泡性口炎病毒感染2h后即明显上调.结论初步预测AY358935为具有重要功能的小分子分泌蛋白,可能参与细胞增殖和抗病毒天然免疫调控.

    作者:熊绍权;杨寒朔;龙奇达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过热复合脂多糖应激大鼠肺及小肠组织TNF-α的免疫组化研究

    目的 探讨高温与脂多糖(LPS)复合应激大鼠肺及小肠组织TNF-α的表达特点.方法 雄性SPF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常温+生理盐水组(C组)、高温+生理盐水组(H组)、常温+LPS组(L组)、高温+LPS组(HL组).置动物于模拟气候舱,HL组、H组暴露环境干球温度(Tdb)为(35.0±0.5)℃.L组和C组Tdb为(26±0.5)℃;HL组和L组动物经尾静脉iv LPS 10 mg/kg,H组和C组动物经尾静脉iv 9g/LNaCl 10 ml/kg.于各时相点采血ELISA法检测血浆sTNFr Ⅰ、sTNFr Ⅱ含量.并于应激120 min时,免疫组织化学SABC染色法检测动物肺及小肠组织TNF-α的表达特点,并做常规病理学检查.结果 高温与LPS复合应激组动物血浆sTNFr Ⅰ、sTNFr Ⅱ含量显著升高,肺及小肠组织TNF-α及其受体sTNFr Ⅰ和sTNFr Ⅱ的表达显著增强,组织损伤程度加重.结论高温与LPS复合应激造成的肺及小肠毒性与TNF-α表达密切相关.

    作者:左丹;周望梅;郭冰冰;梅桂萍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HPLC法检测脊柱结核病椎内外异烟肼和乙酰异烟肼浓度

    目的 研究脊柱结核正规化疗后异烟肼及代谢产物在病椎内外分布的特点.方法 23例应用3SHRE/15HRE化疗方案结合手术治疗的脊柱结核患者,术前按年龄分4组行脊柱CT检查,测量核病灶、病灶外病椎及正常椎骨CT值.化疗第4周手术,术中再取病椎各部作高效液相色谱分析(HPLC),测量抗结核药异烟肼(INH)及其代谢产物乙酰异烟肼(AC-INH)浓度.结果 (1)INH和AC-INH在血液中的浓度水平高,在正常髂骨和非硬化骨病椎中浓度次之,硬化壁和病灶中浓度极低.(2)在病椎非硬化骨中INH和AC-INH浓度与正常椎骨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3)在病椎硬化骨中INH和AC-INH浓度与正常椎骨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4)在病灶中几乎测不出该药浓度.结论INH和AC-INH在脊柱结核患者正常椎骨与非硬化骨的病椎中可达到有效治疗浓度,而在病灶及有硬化骨的病椎中难以达到有效的药物浓度.

    作者:刘鹏;江建明;周枝凤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血红蛋白和转铁蛋白在粪便隐血试验中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血红蛋白(Hb)和转铁蛋白(TRF)在消化道出血性疾病筛查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用蒸馏水稀释已知浓度的Hb液和TRF液,测定Hb、TRF以及Hb/TRF双联免疫胶体金法(胶体金试纸)的敏感范围.对87例临床标本进行三种试纸的临床检测,比较Hb和TRF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 Hb试纸对Hb的敏感范围为0.2~2000 mg/L;TRF试纸对TRF的敏感范围为0.02~2000 mg/L; Hb/TRF双联试纸的各区带敏感范围分别与单一试纸的敏感范围相同.87例临床标本中,Hb试纸检出阳性25例(28.7%),TRF试纸检出阳性36例(41.3%),Hb/TRF双联试纸检出阳性48例(55.2%).结论Hb和TRF同时用于粪便隐血试验可以更好地筛检消化道出血性疾病.

    作者:罗福东;廖焕兰;黄宪章;陈林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真核绿色荧光蛋白表达载体pEGFP-N1-ZNF217的构建及表达

    目的 克隆人类ZNF217基因cDNA全长,构建ZNF217的真核表达载体,并在真核细胞中表达.方法 采用RT-PCR技术从人HO-8910卵巢癌细胞总RNA中扩增ZNF217cDNA基因片段,经过酶切鉴定后,克隆至pMD 19-Teasy,测序证实碱基序列无误后,再克隆到真核绿色荧光蛋白表达载体(pEGFP-N1)上,并转染到真核细胞,观察其在真核细胞中的表达.结果 序列测定证实克隆的ZNF217全长cDNA阅读框正确完整,酶切和序列测定证实ZN217正确插入pEGFP-N1载体中,该重组载体能够在真核细胞中表达.结论成功构建了真核表达载体pEGFP-N1-ZNF217.

    作者:黎静;周军;钟梅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Glisson氏革外横断式肝段切除术治疗原发性肝癌

    目的 探讨Glisson氏鞘外横断式肝段切除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2006年4月~2008年5月收治的25例肝癌患者(A组)行Glisson氏鞘外横断式肝段切除术,术后观察手术切缘的阳性率、手术标本的微转移灶、复发率.挑选2006-1~2008-10收治的30例(B组)接受常规肝癌局部切除术的肝癌患者作为对照组.结果 A组切缘的阳性率(4.0%)明显低于B组切缘的阳性率(10.0%).A组瘤外肝组织微转移灶的数量(16)明显高于B组微转移灶的数量(8).A组微转移灶扩散的中位距离为6.8 mm (2.7~25.6 mm),B组微转移灶扩散的中位距离为4.2 mm(2.4~ 9.0mm).A组1年的复发率(16.0%)明显低于B组1年的复发率(26.7%).结论Glisson氏鞘外横断式肝段切除术操作简单,可减少肿瘤微转移灶的残留,降低复发率.

    作者:陈小平;欧迪鹏;陈世洪;孙宁东;施章时;王忠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慢性肺疾病患儿外周血17个免疫细胞因子的研究

    目的 通过研究早产儿慢性肺疾病外周血17个细胞因芋的改变,探讨早产儿慢性肺疾病的部分免疫发病机制.方法 将26例住院满28 d的早产儿分为慢性肺疾病组(14例)和对照组(12例),用multi-plex技术检测外周血中17个细胞因子(IL-1b,IL-2,IL-4,IL-5,IL-6,IL-7,IL-8,IL-10,IL-12,IL-13,IL-17,GM-CSF,IFN-γ,TNF-α,G-CSF,MCP-1,MIP-1b)的表达水平.结果 慢性肺疾病组外周血中的17个细胞因子与对照组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早产儿慢性肺疾病发病后期的发病机制主要不是免疫因素造成的.

    作者:罗英;黄为民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99)mTc-DTPA断层显像在全脑放疗血脑屏障通透性研究中的应用

    目的 研究脑转移瘤全脑放疗中血脑屏障变化规律,为全脑放疗过程中化疗的介入时机提供影像学依据.方法 对接受6MVX射线全脑外照射的20例脑转移瘤患者,在放射治疗前、放射治疗20 Gy、40 Gy及放射治疗结束后2周采用~(99)mTc-DTPA核素进行脑断层显像,选择一帧显示肿瘤好的横断层像,于肿瘤区(T)、对侧正常脑组织区(N)以及颅骨周围软组织外本底区(B)设置相同的感兴趣区,采集各区的放射性计数,分别计算放疗前、放疗20 Gy、40 Gy及放疗结束后2周时病灶、受到照射的正常脑组织部位的计数与本底区域计数的比值.结果 放疗前20例患者其30个脑转移瘤的比值T/B和N/B分别为(142.2±51.1),(82.6±42.3);放疗20 Gy时其比值分别为(260.3±121.5),(150.7±72.5);放疗40 Gy时其比值分别为(251.6±118.3),(161.8±68.4);放疗结束后2周其比值分别为(250.3±117.2),(158.6±73.5).20 Gy组、40 Gy组及放疗结束后2周组分别与放疗前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0 Gy组、40 Gy组及放疗结束后2周组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放射线具有降低血脑屏障功能的作用,照射20~40 Gy及放疗结束后2周内其通透性明显增加,故20~40 Gy及放疗结束后2周内均可成为化疗介入时机.

    作者:蒋军;魏伟宏;冯彦林;周育超;罗伟军;袁建伟;张国仪;吕志倩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检测血清ATG浓度ELISA方法的建立

    目的 建立检测人血清中兔抗人胸腺免疫球蛋白(ATG)的检查方法并进行初步临床应用.方法 用鼠抗兔IgG单克隆抗体做固相,辣根过氧化物酶(HRP)标记的羊抗兔IgG多克隆抗体做二抗,建立双抗体夹心ELISA方法.并检测使用ATG的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血中ATG的浓度.结果 ATG浓度低检测值为31.25 ng/ml,在40~1000ng/ml范围内呈线性关系,组内和组间的变异系数分别为7.91%和5.22%.用该法测定7例干细胞移植预处理方案中使用ATG患者的浓度,ATG随时间在体内浓度逐渐下降,但预处理后90天仍能测得ATG,表明ATG在体内作用时间比较久,可能会影响移植后免疫功能重建.结论双抗体夹心法具有灵敏性高、特异性强的特点,可用于人血清中ATG水平的定量测定.干细胞移植预处理方案中使用ATG后体内浓度进行性降低,ATG将会比较长时间在体内起作用.

    作者:李真慧;吴秉毅;蒋玲;李佩恩;郭坤元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HER-2/neu基因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 研究HER-2/neu在肝细胞癌(HCC)患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30例HCC、10例肝硬化、10例正常肝组织中HER-2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HCC中HER-2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肝硬化及正常肝组织(X~2=6.482,P=0.032);HCC中HER-2的表达与是否伴有肝硬化(P=0.041)、侵袭性(P=0.028)、Edmondson分级(P=0.012)有明显的相关性,与其他临床病理特征无明显相关性.HER-2表达阳性患者的平均生存时间明显短于阴性表达患者(P=0.036).结论HER-2/neu基因在HCC的侵袭性生长转移和发展中可能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在HCC组织中HER-2/neu表达阳性的患者预示较差的预后.

    作者:张俊凯;潘佩玲;吴颖猛;萧剑军;彭杰文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后路寰椎侧块结合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上颈椎不稳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应用寰椎侧块螺钉与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融合治疗上颈椎不稳的疗效.方法 2006年2月至2008年9月,采用寰椎侧块螺钉结合枢椎椎弓根螺钉技术治疗寰枢椎不稳10例,其中齿突陈旧性骨折3例,新鲜齿突骨折7例(Aderson ⅡC型).所有患者均伴有寰枢椎脱位或不稳,表现为不同程度的颈枕区疼痛,活动受限.寰椎侧块螺钉进钉点选择在寰椎后结节中点旁18~20衄与后弓下缘以上2mm的交点处,钉道与冠状面垂直,矢状面上螺钉向头侧倾斜约5°.枢椎椎弓根螺钉进钉点,为枢椎下关节突根部中点,钉道与矢状面夹角约15°,与横断面夹角约30°.螺钉直径3.5mm,寰椎侧块螺钉长28~32 mm,枢椎椎弓根螺钉长22~30 mm.均用Oasys固定.结果 10例患者共置入寰椎侧块螺钉和枢椎椎弓根螺钉各20枚.无一例患者发生脊髓和椎动脉损伤.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3~15月,平均8个月.术后3个月JOA评分13.2~16.8分,平均14.8分,改善率为87.5%.植骨块全部融合,无内固定断裂、松动.结论后路寰椎侧块螺钉结合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具有稳定的三维固定效果,可用于治疗上颈椎不稳.

    作者:张东;何秦;黄焱星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三七通舒胶囊治疗后循环缺血患者的疗效及其对血压及内皮素的影响

    目的 研究中药三七通舒胶囊在后循环缺血患者中的疗效及对血压及内皮素的影响.方法 使用横断面研究130例后循环缺血患者,分别采用中药三七通舒胶囊及西药西比灵胶囊进行半随机对照研究,采用目前较为通用的眩晕严重程度评定量表在治疗前后评定量各组症状减轻程度以判断两者疗效,同时记录血压及血清内皮素前后的变化并统计分析其差异性.结果 两组治疗后4周,症状缓解程度及疗效方面无显著差异,但在血压降低程度上,三七通舒胶囊组降低程度与西比灵胶囊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在降低血浆内皮素水平方面差异明显(P<0.05).三七通舒胶囊组的药物副反应少.结论在治疗后循环缺血患者中,三七通舒胶囊作用明确,同时可以降低血压,降低内皮素水平,副反应少.理论上可以降低严重血管事件的发生,值得临床进一步的研究及使用.

    作者:周道友 刊期: 2010年第02期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广东省教育厅

主办:南方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