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科研课题研究过程动态管理系统的开发与实现

彭华国;张煜;俞守义;陈清;聂军

关键词:B/S结构, 科研课题, 动态管理系统
摘要:目的 开发科研课题研究过程动态管理系统,实现对课题研究实施过程的有效监控和管理.方法 采用ASP.Net技术和SQL Sever数据库,基于B/S模式设计和实现该系统,对系统的结构、功能、数据库、安全性进行了全面分析并实现.结果 开发完成了基于B/S模式的科研课题研究过程动态管理系统.结论 将该系统应用于实际工作中.有效提高了对课题实施中间过程的管理和质量控制.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腰椎小关节力学机制的有限元分析

    目的 研究腰椎小关节在各种形式负荷作用下的承载功能.方法 取青壮年男性新鲜尸体的L4-L5运动节段标本,经螺旋CT扫描得到断面图像,在ANSYS软件中建立L4-L5节段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对模型施加400N轴向压缩载荷和/或8Nm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弯矩和左右轴向旋转力矩,测量分析小关节面所受的压力.分析各种加载方式下小关节面的接触应力,评价小关节的承载功能.结果 L4-L5小关节约承受轴向压缩载荷的20%.前屈时小关节受力减小.后伸时受力增大;侧弯时对侧小关节受力增大,同侧小关节受力减小;轴向旋转时同侧小关节不受力,对侧小关节则受力极大.结论 腰椎小关节具有重要的承载功能,临床上应注意保护和维持小关节的完整性.

    作者:肖进;张美超;赵卫东;原林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Neuregulin-1温度依赖性抑制小鼠海马脑片CA1区的长时程增强

    目的 研究不同温度条件下Neuregulin-1(NRG1)对小鼠海马脑片CA1区突触传递和突触可塑性的影响.方法 制作成年小鼠离体海马脑片标本,采用细胞外微电极记录技术,记录小鼠海马脑片CA1区Schaffer侧枝诱发场兴奋性突触后电位(fEPSP),以及施高频强直刺激(HFS)诱导长时程增强(LTP).分别在室温(26±1)℃和生理温度(32±1)℃条件下,观察NRG1对fEPSP和LTP的影响.结果 (1)无论在室温或生理温度条件下,灌流NRG1前后fEPSP斜率的平均值无明显变化(P>0.05).(2)室温灌流NRG1组与室温正常对照组相比,强直刺激后fEPSP斜率的平均值无明显变化(p>0.05);与生理温度正常对照组相比,生理温度灌流NRG1组强直刺激后fEPSP斜率平均值降低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 NRG1温度依赖性抑制小鼠海马脑片CA1区的长时程增强.

    作者:陈永君;张猛;王璞;朱心红;高天明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TIG2在寻常型银屑病中的表达变化及意义

    目的 研究TIG2在寻常型银屑病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用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的方法检测正常组织,未受累组织和银屑病皮损中TIG2蛋白和mRNA的表达变化.结果 在正常组织及未受累组织中,TIG2表达于表皮全层,在银屑病周围皮损中,可见TIG2阳性染色于棘层上部,在棘层下部及基底层中表达较少,而在银屑病中间皮损中无表达.TIG2在正常和未受累皮肤基底层中的表达高于其在银屑病边缘皮损基底层中的表达(p<0.01);TIG2在正常皮肤和未受累皮肤中的表达高于其在银屑病中间皮损中的表达(P<0.01);银屑病边缘皮损基底上层中的表达高于其在银屑病中间皮损中的表达(P<0.01).结论 TIG2可保持表皮正常分化功能,TIG2的降低可能参与银屑病的发生和发展.

    作者:郑焱;罗素菊;曾维惠;彭振辉;谭升顺;郗彦萍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耐药乳腺癌细胞株MCF-7/ADR中microRNA的分析

    目的 本研究通检测乳腺癌细胞株MCF-7及其阿霉索耐药株MCF-7/ADR的microRNA的表达差异,探讨microRNA与乳腺癌化疗耐药的关系.方法 MTT法检测MCF-7/ADR相对于其亲本细胞MCF-7的耐药性和耐药倍数;microRNA芯片和RT-PCR的方法比较阿霉素耐药细胞株MCF-7/ADR与其对应的MCF-7乳腺癌细胞株microRNA表达差异.结果 乳腺癌的阿霉素耐药株MCF-7/ADR相对于其亲本细胞系MCF-7对阿霉素的耐药倍数为33.2倍.microRNA芯片的结果显示耐药株MCF-7/ADR与亲本细胞系MCF-7比较有16个microRNA高表达,20个microRNA低表达:RT-PCR的结果进一步证实mir-221、mir222、mir-130a、mir-155在MCF-7/ADR中显著上调.而mir200a、mir-200b、mir-200c、mir-421在MCF-7/ADR中显著下调.结论 MCF-7/ADR与MCF-7的microRNA的表达存在着差异,提示mieroRNA参与乳腺癌化疗耐药,为进一步研究microRNA在乳腺癌耐药机制中的作用打下基础.

    作者:崔秀英;郭运杰;姚和瑞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田基黄水提液的陶瓷膜微滤工艺研究

    目的 考察不同孔径陶瓷膜微滤在田基黄水提液纯化中的应用,确定佳微滤用膜.方法 取1.8 kg田基黄水煎煮提取后,分别取水提液25 L.选择0.1、0.2、0.5、0.8 μm四种不同孔径的陶瓷膜室温下进行循环微滤,操作压力为0.15MPa.当原液太少不能循环微滤或太稠微滤速度太小时,加8 L纯水顶洗.继续微滤.收集4种不同孔径膜各部分滤液,取样,测定.结果 0.1、0.2、0.5、0.8 μm各孔径陶瓷膜微滤液中槲皮苷转移率分别为82%、87%、80%、86%;总黄酮转移率分别为85%、82%、79%、79%;除固率都在20%左右;其HPLC指纹图谱中峰数没有缺失或增加.结论 利用陶瓷膜微滤技术可有效除去田基黄水提物中的不溶性或大分子杂质,并保留了有效成分;0.2μm孔径陶瓷膜较适用于田基黄水提液的纯化精制.

    作者:王永刚;谭穗懿;苏薇薇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阿片类拮抗药纳美芬注射剂的单剂量和多剂量Ⅰ期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

    目的 考察静脉推注盐酸纳美芬注射液后在健康人体内的药动学过程.方法 12名健康受试者随机交叉单剂量静脉推注给药2 mg后,分别于给药前和给药后5 min,0.25,0.5,1,1.5,2,2.5,3,4,6,8,12,24,36和48 h采集血样,单剂量试验结束后进人多剂量试验.8名受试者静脉推注给药2mg,连续给药6d,并于给药后的第4,5,6天早上给药前采静脉血,于第6天给药后按设定时间点采集血样,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测定血浆中纳美芬的浓度,并采用PKS药动学程序对试验数据进行处理,求算有关药动学参数.结果 单剂量静脉推注盐酸纳美芬注射液2 mg后,其药-时曲线经拟合符合二室模型,12名健康受试者单剂量给药后其主要药动学参数Cmax,Tmax,T1/2,AUC0-48,AUC0-∞分别为(7.34±1.56)μg·L-1,0.08 h,(12.01±2.20)h,(30.29±9.84)μg·L-1·h,(32.23±9.94)μg·L-1·h,多次静脉推注2 mg后的主要药动学参数Cmax,Tmax,T1/2,AUC0-48,AUC0-∞分别(8.04±1.09)μg·L-1、0.08 h、(12.43±1.44)h、(33.64±9.15)μg·L-1·h和(35.98±9.23)μg·L-1·h,血药浓度波动系数、AUCss和Cav分别为(4.69±1.29)、(19.64±6.20)μg·L-1·h和(1.64±0.52)μg·L-1.结论 盐酸纳美芬注射液单剂量静脉推注2 mg和多次给药2 mg后人体内的药动学行为与国外文献报道基本一致.在连续多次给药时,并未出现蓄积现象,血药浓度第6天达稳态.

    作者:廖日房;曾转萍;温预关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年龄对女性患者罗库溴铵气管插管半数有效剂量的影响

    目的 通过序贯实验法测定不同年龄女性患者罗库溴铵气管插管的半数有效剂量(IED50),并探讨年龄因素对罗库溴铵IED50的影响.方法 选择ASA Ⅰ~Ⅱ级,择期全麻手术女性患者40例,分为中青年组和老年组,每组20例.将气管插管剂量按等比级数分成4个阶梯,中青年组为0.24、0.29、0.35和0.42 mg/kg,老年组为0.22、0.26、0.31和0.37mg/kg.按照序贯实验方法单次静注罗库溴铵,并计算罗库溴铵气管插管的IED50和95%可信区间(95%CI). 结果 中青年组IED50为0.312 mg/kg,老年组IED50为0.284 mg/kg,老年组的IED50是中青年组的91%(P<0.05).结论 老年女性患者气管插管罗库溴铵IED50显著低于中青年女性患者,使用罗库溴铵麻醉诱导时,应适当减少剂量.

    作者:张卫;樊肖冲;阚全程;张化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机械振荡对脊髓去细胞支架形态学的影响

    目的 探讨机械振荡对脊髓去细胞支架形态学的影响,建立大鼠脊髓去细胞支架的化学萃取方法,为脊髓损伤修复提供具有仿生结构的支架.方法 取成年大鼠脊髓15段.分成A组、B组和C组,每组5段,用TritonX-100和脱氧胆酸钠溶液进行化学处理.3组振荡频率分别为80、120和160 r/min.对萃取后的脊髓行石蜡切片、HE染色和扫描电镜观察,比较脊髓萃取后细胞清除情况和脊髓基质形态学变化.结果 A组去细胞脊髓内残留大量脱核神经细胞胞体及髓鞘结构.B组和C组脊髓萃取后细胞、轴突和髓鞘被彻底清除.去细胞脊髓为一种无细胞、网格样纵行排列的基质纤维网状结构,但是C组硬脊膜和脊髓内基质纤维结构出现明显破坏.结论 机械振荡有利于清除脊髓内细胞、轴突和髓鞘.合适的机械振荡频率在去细胞的同时.还能较好地保存脊髓内天然的基质纤维和置维空间结构.为构建组织工程化脊髓提供理想的支架材料.

    作者:尹文化;金大地;邓许勇;鲁凯伍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老龄大鼠脑组织不同部位HIF-1α的表达规律探讨

    目的 观察低氧诱导因子-1a(HIF-1a)在老龄大鼠脑组织不同部位的表达规律,探讨FIF-1a在神经系统衰老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尼氏染色和免疫组化技术对比观察3月龄和30月龄大鼠脑组织不同部位神经细胞内尼氏体及HIF-1a的表达情况.结果 30月龄大鼠脑组织各部位神经细胞体积大,排列稀疏,胞浆内尼氏体稀疏.与3月龄组比较,30月龄组大鼠脑组织内各部位阳性表达细胞数目明显增多(P<0.01),且各部位阳性细胞个数有显著变化(P<0.01),其中海马CA3区阳性细胞数多,而运动皮质区及第1小脑小叶阳性细胞数相对较少.结论 老龄大鼠脑组织各部位神经细胞蛋白质合成功能减弱,而HIE-1a表达增强,其中又以海马区表达强,推测HIF-1a可能在衰老过程中尤其是记忆减退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吴海琴;王虎清;成红学;张桂莲;展淑琴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红霉素微球对支原体感染Wistar大鼠的保护作用

    目的 明确红霉素微球对支原体感染Wistar大鼠的保护作用.方法 以乳糖酸红霉素为阳性对照药物.选择红霉索微球低、中、高3个剂量组(0.1、0.5、1.2 g·kg-1·d-1)对肺炎支原体感染大鼠进行治疗,连续给药6 d,通过观察大鼠症状,测定肺指数以及观察肺部病变程度来评价红霉素微球对大鼠支原体肺炎的保护作用.结果 大鼠感染后第5天开始出现明显症状,支原体感染组,未经治疗的大鼠症状持续存在,而给药组能逐渐恢复正常,所有实验鼠均未出现死亡;支原体感染对照组肺指数为1.75,较正常组的肺指数(0.98)明显增加(P<0.01);红霉素微球低、中、高3个剂量组大鼠的肺指数分别降至1.45、1.38、1.25;红霉索微球减轻了大鼠肺组织病变程度,并有量效关系.结论 红霉素微球具有较好的体内抗支原体的活性.

    作者:李桃;温劲;蒋文玲;龚铭;杨占秋;肖红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及其Ⅰ型受体抗体对人肾上腺皮质癌SW-13细胞凋亡的调控

    目的 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及其I型受体抗体对人肾上腺皮质癌SW-13细胞凋亡的调控和其可能机制. 方法 原位凋亡(TUNEL)法检测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及其I型受体抗体单独或联合作用于SW-13细胞后细胞的凋亡的情况,同时观察细胞形态及数量的变化. 结果 各组细胞凋亡率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01),其中1单用IGF-I组或IGF-Ⅱ组细胞凋亡率低于空白对照组低于混合作用组低于单用anti-IGF-IR组.而单用IGF-I组和IGF-Ⅱ组、IGF-I+anti-IGF-IR组和IGF-Ⅱ+anti-IGF-IR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加入antli-IGF-IR组细胞形态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结论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可促进SW-13细胞株的生长,这与其抑制了细胞凋亡有关,而这种生物学作用是通过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型受体介导,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型受体抗体可明显抑制这种生物学作用,可能在肾上腺皮质癌的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沈文;冼江;胡卫列;杨传红;夏冰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单肺移植治疗终末期肺气肿

    目的 总结临床肺气肿单肺移植围手术期的处理结果与经验体会.方法 回顾性分析6例临床肺气肿单肺移植的处理方法.6例患者均接受单肺移植手术,其中右肺移植3例、左肺移植3例.术后采用FK506+霉酚酯酸+甲基强的松龙三联免疫抑制治疗.结果 所有患者均度过术后早期(>30d).4例患者观察到急性排斥反应,经甲强龙冲击治疗后渡过.3例患者术后因并发症再次手术,1例因术后胸腔出血而手术并终痊愈,2例因保留的自体肺发生自发性气胸而手术并分别在肺移植术后第74天和77天死亡.终4例肺移植受者出院并存活至今,目前生存质量良好.结论 单肺移植是治疗终末期肺移植的有效方法,术前应谨慎地选择恰当的受者,根据其双肺的具体情况确定恰当的手术方式.

    作者:徐鑫;何建行;陈汉章;葛林虎;肖东;殷伟强;韦兵;刘君;成向阳;邱源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Waardenburg综合征Ⅱ型的人工耳蜗植入

    目的 探讨Waardenburg综合征Ⅱ型合并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患者的人工耳蜗植入的有关问题.方法 分析我科在2006~2007年对Waardenburg综合征Ⅱ型合并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6例进行的人工耳蜗植入术.结果 6例患者均成功的植入了Nucleus 24型人工耳蜗,电极植入鼓阶顺利,经开机调试一月后,声场测听(啭音)言语频率平均听阈达35 dBSPL.结论 Waardenburg综合征Ⅱ型合并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患者是人工耳蜗植入适应证,术后听觉效果和NRT反应阈等同于一般的耳蜗植入患者,其语言康复效果有待于进一步随访.

    作者:冯晓华;钱宇虹;陈浩;万良财;谢南屏;郭梦和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科研课题研究过程动态管理系统的开发与实现

    目的 开发科研课题研究过程动态管理系统,实现对课题研究实施过程的有效监控和管理.方法 采用ASP.Net技术和SQL Sever数据库,基于B/S模式设计和实现该系统,对系统的结构、功能、数据库、安全性进行了全面分析并实现.结果 开发完成了基于B/S模式的科研课题研究过程动态管理系统.结论 将该系统应用于实际工作中.有效提高了对课题实施中间过程的管理和质量控制.

    作者:彭华国;张煜;俞守义;陈清;聂军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齿状突螺钉固定治疗齿状突骨折效果评价

    目的 应用单枚齿状突螺钉固定治疗齿状突骨折的临床效果,评价这种固定方法的优势.方法 10例齿状突骨折均为车祸致头颈联合损伤,骨折位于齿状突基底且移位明显,均伴有神经刺激症状.经颅骨牵引复位后,在C型臂透视监测下施行1枚3.5mm空心钛螺钉固定.结果 10例患者均获得3~24月的随访,平均9月.1枚3.5mm齿状突螺钉固定可靠,齿状突骨折愈合,术后神经刺激症状消失,且便于护理.结论 单枚3.5 mm空心钛螺钉固定术更适用于国人Ⅱ、Ⅲ型(Anderson分型)齿状突骨折,手术操作简单、损伤少、恢复快、固定可靠,便于护理及大限度保留颈椎正常活动度.

    作者:刘世桢;刘先银;李佛保;吴容;汪宇;黎松波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一种简易可行的激光捕获显微切割样本RNA质控方法

    目的 建立一种简易可行的激光捕获显微切割样本RNA质控方法.方法 分别提取捕获样本和染色前、染色后1和2 h、持续捕获1和2 h切片及残余组织的RNA,琼脂糖电泳检测;激光捕获显微切割(LCM)样本RNA的产率可通过理论值初步估计.结果 当染色前后、捕获后的切片或切片残余组织RNA质量完好时,捕获样本的RNA质量完好,实时定量PCR亦获得了良好的扩增结果.结论 使用琼脂糖凝胶电泳分别检测染色前后、捕获后的切片或切片残余组织RNA的质量,可以从不同的环节和过程对捕获样本RNA进行间接检测,该方法简单方便有效,并可进一步用于LCM样本蛋白质及DNA等大分子的质控.

    作者:田英芳;魏朝明;陈新林;邱芬;肖新莉;康前雁;朱波峰;田玉梅;张军峰;刘勇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云克治疗免疫抑制疗法无效Graves'眼病的临床疗效

    目的 评价云克对免疫抑制剂治疗无效的Graves'眼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42例双侧突眼的Graves'眼病病人.均使用正规强的松治疗至少3个月,眼突症状和体征无好转.云克与强的松治疗时间间隔5~28个月.静脉注射云克AB针每日1套,1套/次,1周5次,20套为一疗程.效果不佳者增加1~2个疗程.云克治疗前和治疗结束均记录眼部症状、眼征及突眼度,并检测肝肾功能.结果 42例Graves'眼病病人中,云克的总有效率为83.3%(35/42例),显效率为35.7%(15/42例).云克对Graves'眼病病人眼部症状的效果较突眼度和眼球运动障碍要好,且起效也较快.治疗过程中未见副作用.结论 云克对免疫抑制剂治疗无效的Graves‘眼病病人是安全有效的,值得进一步研究.

    作者:欧阳伟;冯会娟;刘金华;刘伟英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多囊卵巢综合征合并代谢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点

    目的 分析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合并代谢综合征(MS)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113例PCOS患者及其中16例合并MS患者的临床资料和血脂代谢,采用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空腹胰岛素和稳态评估法评估糖代谢和胰岛素抵抗.对腰围大于80 cm的PCOS患者划分MS组和非MS组进行患者各指标的差异性统计学分析.结果 113例PCOS患者14.16%诊断MS,26.55%是肥胖,56.64%胰岛素抵抗.MS患者均有胰岛素抵抗和肥胖.MS组PCOS患者病程时间长.腰围、体质量指数、空腹胰岛素、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2h血糖、甘油三酯高于非MS组,而高密度脂蛋白降低.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胰岛素抵抗的肥胖型PCOS患者是患MS的高危人群,对其早诊断和早治疗有助防止MS等远期并发症.

    作者:彭幼玲;林芸;闻安民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耐药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感染的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感染的临床特征,并对该菌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进行检测分析.方法 对我院近年收治的15例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采用美国AutoScan4自动细菌鉴定和药敏分析系统进行细菌鉴定和药敏分析.结果 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感染后果严重,该菌对亚胺培南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泰能)100%敏感,对复方新诺明75.00%敏感,头孢他啶37.15%敏感,头孢唑肟35.50%,哌拉西林25.00%敏感,环丙沙星12.15%敏感;对头孢泊肟、氨苄西林、头孢曲松、氨曲南、头孢吡肟、庆大霉素、妥布霉素、丁胺卡那、头孢噻肟等均耐药.结论 哌拉两林/他唑巴坦对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的抗菌作用强,一旦确诊为该菌感染应尽快、足量使用.

    作者:杨小敏;陈海 刊期: 2008年第10期

  • 用体外消化/Caco-2细胞模型观察维生素C和柠檬酸对铁生物利用的影响

    目的 采用体外消化/Caco-2细胞模型来观察维生素C和柠檬酸对铁生物利用的影响,并验证在本实验室建立的体外消化/Caco-2细胞模型的有效性.方法 利用一个带透析膜的插入环将体外消化和Caco-2细胞培养结合在一起,模拟体内环境,使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在该模型中能同时进行.并在含铁样品液中分别加入维生素C和柠檬酸,以Caco-2细胞的铁蛋白形成量作为反映铁生物利用率的指标.结果 在样品液铁浓度<100μmol/L时,细胞中铁蛋白形成量随着铁浓度的增加而递增;加维生素C组的细胞铁蛋白形成量高于加柠檬酸组;加入维生素C使方法更灵敏,加入柠檬酸使测定的铁浓度范围更宽.结论 在本实验室建立的体外消化/Caco-2细胞模型是成功的,维生素C对铁生物利用的促进作用高于柠檬酸.

    作者:雷激;张明秋;黄承钰;白琳;何中虎 刊期: 2008年第10期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广东省教育厅

主办:南方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