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妊娠晚期糖尿病孕妇止凝血功能指标检测的临床意义

刘宝瑛;简奕婪;钟梅;余艳红;王前;张军

关键词:妊娠期糖尿病, 血管内皮细胞, 血小板活化, 抗凝系统, 纤溶系统
摘要:目的 探讨妊娠晚期糖尿病孕妇的血小板活化状态、血管内皮损伤、抗凝及纤溶系统部分功能指标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检测了正常非孕妇女、正常晚期妊娠妇女各20例和46例妊娠晚期糖尿病孕妇的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抗凝血酶-Ⅲ、蛋白C系统筛选、纤溶酶原、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及其抑制物、D-二聚体等指标的含量.结果 与正常非孕组及正常晚期妊娠组比较,妊娠晚期糖尿病孕妇组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组织纤溶酶原抑制物水平均显著增高(P<0.01),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活性明显低于正常晚期妊娠组(P<0.01);与正常非孕组比较,正常晚期妊娠组和妊娠期糖尿病组空腹血糖、纤溶酶原、D-二聚体等指标均显著增高(P<0.01).与正常晚期妊娠组比较,妊娠期糖尿病组空腹血糖、纤溶酶原、D-二聚体均显著增高(P<0.01),抗凝血酶-Ⅲ、蛋白C活性依赖凝固时间在正常晚期妊娠组较非孕组呈下降趋势,妊娠期糖尿病患者AT-Ⅲ水平与正常晚期妊娠组无显著差异.结论 正常晚期妊娠妇女血液处于血栓前状态,而糖尿病孕妇存在着明显的血栓前状态,因此,糖尿病孕妇产前测定凝血和纤溶功能指标,对监测病情、指导治疗、改善预后具有一定的价值.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禽流感病毒H5N1血凝素基因在昆虫细胞中的表达及鉴定

    目的 应用杆状病毒-昆虫细胞表达体系克隆及表达禽流感病毒H5Nl血凝素H5抗原,鉴定其抗原性和生物活性.方法 PCR扩增禽流感病毒H5全长基因序列,克隆、转化制备重组杆状病毒Bacmid质粒,通过转染昆虫细胞制备重组杆状病毒进行蛋白表达.采用细胞免疫荧光、Western blotting和血凝试验分别对表达的蛋白进行抗原性和生物活性分析.结果 在昆虫细胞中成功表达禽流感病毒重组his-H5蛋白,其相对分子质量约为64 000,与豚鼠红细胞能够发生凝集反应,免疫荧光与Western blotting结果提示该重组蛋白能够与禽流感病毒H5标准血清中的抗体特异性结合.结论 经杆状病毒-昆虫细胞表达系统获得的重组his-H5抗原具备天然的生物活性和抗原性,该方法为进一步研究禽流感病毒血凝素抗原生物学特性以及制备亚单位疫苗、相关抗体奠定了基础.

    作者:温坤;丘立文;王压娣;车小燕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大鼠窦房结电压门控钠通道不同亚型的表达及其对心率的影响

    目的 检测大鼠窦房结中电压门控钠通道不同亚型的表达情况并探讨其功能.方法 采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钠通道亚型Nav1.1、Nav1.2、Nav1.3、Nav1.5、Nav1.6、Nav1.7在大鼠窦房结中的表达,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进行观察和图像分析.建立大鼠离体灌流心脏模型,观察钠通道特异性阻断剂河豚毒素对离体灌流心脏自发性节律即固有心率的影响.结果 河豚毒素敏感的神经型钠通道亚型Nav1.1、Nav1.6、Nav1.7以及河豚毒素不敏感的心脏型Nav1.5均存在于大鼠窦房结组织中,但是神经型钠通道的蛋白表达更为丰富(P<0.05).100 nmol/L河豚毒素灌流可以选择性阻断神经型钠通道亚型(推测为Nav1.1、Nav1.6、Nav1.7),同时不阻断河豚毒素不敏感的钠通道亚型(推测为Nav1.5),大鼠固有心率不受影响[(0.5±2.9)%,P>0.05];2 μmol/L河豚毒素同时阻断河豚毒素敏感的钠通道亚型以及对河豚毒素不敏感的钠通道亚型后,大鼠固有心率显著下降[(22.1±2.1)%,P<0.001].结论 Nav1.1、Nav1.5、Nav1.6和Nav1.7在大鼠窦房结组织中均有表达.虽然神经型钠通道亚型的蛋白含量更为丰富,心脏型Nav1.5对于维持正常的窦房结活动可能更为重要.

    作者:黄欣;马爱群;杨佩;杜媛;席雨涛;耿涛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出生后发育不同阶段大鼠眼内nestin阳性表达的变化

    目的 观察SD大鼠出生后的不同发育阶段眼内nestin阳性表达的部位、数量变化.方法 选取出生1、7、14、21、30d SD大鼠,通过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nestin在大鼠眼内的阳性表达.结果 在出生后SD大鼠眼内视网膜及眼外肌均有nestin阳性表达,且随发育时间变化,在视网膜由各层分布到仅在神经纤维层偶有表达,而在眼外肌表达量逐渐减少.结论 出生后大鼠随年龄增长,视网膜及眼肌nestin阳性表达量逐渐减少.

    作者:刘迎庆;原林;戴景兴;修贺明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幽门螺杆菌尿素膜通道基因的克隆和表达

    目的 克隆幽门螺杆菌(Hp)尿素膜通道基因(ureI)和构建能表达UreI蛋白的原核表达工程菌,并初步研究产物的表达特性和免疫特性.方法 用PCR方法从Hp基因组中克隆ureI基因,构建原核表达重组质粒pET32a/ureI,双酶切和测序鉴定正确后,重组质粒转染大肠杆菌BL21+(DE3),构建高效表达UreI的工程菌BL21+/UreI.不同温度条件下用1.0 mmol/LIPTG诱导重组蛋白表达,用SDS-PAGE和Gel-Pro Analyzer 4分析重组蛋白的表达,并用Western blotting对其免疫原性进行分析.结果 克隆到约650 bp的基因片段,测序结果与GENBANK中对应菌株的ureI序列100%同源,与其他Hp的序列同源性不低于98.5%.工程菌BL21+/UreI含完整的ureI基因.在37℃、1.0 mmo1/LIPTG诱导14 h后,重组蛋白表达量可达菌体总蛋白的20.2%.分析表明重组蛋白主要以包涵体形式表达,经免疫印迹证实该重组蛋白有一定的免疫反应性和特异性.结论 成功构建了Hp ureI基因的原核表达载体,该载体可高表达有免疫特性的重组蛋白,为进一步研究Hp在胃的定植机制和抗Hp新药奠定了基础.

    作者:王保宁;施桥发;李虹;李明远;陈翠萍;郑庆文;蒋忠华;肖丽英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基于遗传算法的剂量优化技术研究

    遗传算法作为一种全局优化算法,可以用来解决在目标函数不连续、不可能、非线性等情况下的复杂问题,且具有较高的收敛效率和广阔的搜索空间.本文应用遗传算法优化逆向调强放疗计划中射束的权重,用二维等剂量线、三维剂量分布和剂量-体积直方图来评估计划的优劣.后,给出了计算结果并进行了讨论.

    作者:周凌宏;唐木涛;王卓宇;陈超敏;吕庆文;金浩宇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THY1基因对上皮性卵巢癌细胞SKOV3生长的抑制作用

    目的 构建THY1真核表达质粒,并探讨THY1基因对上皮性卵巢癌细胞系SKOV3生长的影响.方法 通过RT-PCR方法,从人正常卵巢组织中获得THY1基因,将其插入真核表达质粒pcDNA3.1(+)中,构建成重组质粒pcDNA3.1(+)-THY1,并转入大肠杆菌JM109,筛选出含有正确插入片段的克隆,经PCR、酶切及DNA测序鉴定;脂质体介导法转染SKOV3细胞并筛选稳定表达(SKOV3-THY1组),同时设空质粒转染组(SKOV3-Null组)和空白对照组(SKOV3组),RT-PCR和Western blotting鉴定重组质粒的表达情况;MTT法和流式细胞术检测THy1对SKOV3细胞生长和凋亡等生物学行为的影响.结果 经过PCR、酶切及DNA测序证实,外源性THY1基因正确插入到真核表达质粒pcD-NA3.1(+)中,RT-PCR和western blotting证实此重组质粒已整合于SKOV3细胞并获稳定表达;MTT法结果提示SKOV3-THYl组的细胞抑制率(第5天的细胞抑制率为56.6%)明显高于SKOV3-Null组(12.5%)(P<0.05);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SKOV3-THY1组凋亡率(31.8%)明显高于SKOV3-Null组(10.5%)和SKOv3组(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KOV3-Null组和SKOV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成功构建了THY1真核表达质粒pcDNA3.1(+)-THY1,该质粒转染SKOv3细胞可抑制其生长,THY1基因可能在上皮性卵巢癌发生、发展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曾俐琴;彭芝兰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对前列腺癌早期诊断的价值

    目的 探讨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游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FPSA)、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密度(PSAD)对经前列腺癌早期诊断的价值.方法 对128例[其中确诊为前列腺癌32例,非前列腺癌患者中28例有前列腺上皮内瘤形成(PIN)]经直肠前列腺穿刺活检诊断的患者PSA、FPSA、FPSA/PSA比值、PSAD等计量资料以及分区域计数资料与病理诊断结果进行分析,探讨PSA、FPSA、FPSA/PSA、PSAD与前列腺癌的关系.结果 前列腺癌和非前列腺癌患者PSA(P<0.001)和PSAD都存在显著差异(P<0.01),FPSA/PSA存在差异(P<0.05);将无前列腺癌及癌前病变、非前列腺癌存在PIN改变、前列腺癌患者分别作为第一、二、三组分组进行比较,第一、三组患者PSA(P<0.001)和PSAD存在显著差异(P<0.01),FPSA/PSA存在差异(P<0.05);第二、三组患者PSA(P<0.01)和PSAD都存在显著差异(P<0.01),FPSA/PSA无显著差异(P>0.05);第一、二组患者之间无显著差异.结论 PSA是早期诊断前列腺癌的重要线索,结合 FPSA/PSA比值对早期诊断前列腺癌有较大意义,PSAD可以作为前列腺癌早期诊断的辅助指标.

    作者:肖丽萍;毕向军;李亚南;陈晓清;张晓峰;余新沛;刘岗;杨明常;宋骤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重组腺病毒介导的KDR-CDglyTK融合基因系统对胃癌细胞增值的影响

    目的 探讨腺病毒介导KDR启动子驱动的融合基因体系对人胃癌细胞SCG7901增值的影响.方法 重组腺病毒AdEasy-KDR-CDglyTK体外感染表达KDR的SCG7901细胞株和对照组不表达KDR的HepG2细胞株,并给予不同浓度的前药GCV(ganciclovir)和/或5-FC(5-fluorocytosine),观察该体系对SCG7901细胞生长增值的影响.结果 携带双自杀基因(CDglyTK)和报告基因(GFP)的重组腺病毒载体,感染复数为100时,95%以上的受感染SCG7901和HepG2细胞中有GFP表达.已转染腺病毒的SCG7901和HepG2细胞同未转染的各自细胞在细胞生长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前药应用下,已转染腺病毒的SCG7901和HepG2细胞表现出对前药不同的敏感性:表达KDR的SCG7901细胞对前药具有较高的敏感性,与前者相比,不表达KDR的HepG2细胞对前药不敏感(P<0.01).融合基因的疗效优于单一自杀基因(P<0.01).结论 KDR基因启动子可以调控融合基因体系选择性地杀伤人胃癌SCG7901细胞,抑制其增值.

    作者:李强;黄宗海;俞金龙;苏国强;厉周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SELDI技术对马尔尼菲青霉菌酵母相和霉菌相蛋白质组表达差异的分析

    目的 比较马尔尼菲青霉菌酵母相和霉菌相蛋白质组表达差异.方法 应用表面增强激光解吸离子化飞行时间质谱技术(SELDI)检测马尔尼菲青霉菌酵母相和霉菌相的蛋白质谱.用PBSIIC型蛋白质芯片阅读机读取数据并进行分析.结果 在WCX2芯片上共捕获75个蛋白峰,其中10个蛋白质在酵母相高表达,3个蛋白质在霉菌相高表达.相对分子质量为2900和3151蛋白质仅在酵母相表达,13 151和13 285蛋白质仅在霉菌相表达.结论 SELDI技术可以检测出马尔尼菲青霉菌霉菌相和酵母相表达的小分子蛋白质差异.

    作者:刘栋华;刘晓军;谭升顺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利用异源性饲养细胞建立人抗原特异性T淋巴细胞克隆

    目的 摸索利用有限稀释法建立抗原特异性T淋巴细胞克隆操作中的佳培养条件,并探讨利用异体来源的饲养细胞作为替代方案的可行性.方法 MTT法测定细胞增殖活性,判断T细胞生长的佳PHA、IL-2作用浓度以及用丝裂霉素处理法制作饲养细胞的浓度、时间条件,观察IL-4对克隆生长形态的影响.探讨异体饲养细胞进行有限稀释法T细胞克隆时的克隆生长特点和影响因素.结果 克隆时PHA 25 μg/ml、IL-2 27 u/ml,饲养细胞丝裂霉素处理60 μg/ml、80 min为比较理想的操作条件.IL-4可以促进CD4+细胞亚群的克隆生长,但异体饲养细胞法形成的T细胞克隆的抗原特异性难以保障.结论 IL-4对CD4+细胞克隆生长具有促进作用,异体饲养细胞法得到的T细胞克隆抗原特异性不高.

    作者:吴壮;黄瑾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空心莲子草有效成分抗呼吸道合胞病毒作用的实验研究

    目的 利用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感染的小白鼠模型,观察空心莲子草对小白鼠感染RSV的保护作用.方法 空心莲子草经口服治疗RSV感染的BALB/C鼠,药物剂量为2.5、4.5和6.5 g/(kg·d),疗程5 d,同时以病毒唑作为标准阳性对照,观察动物的发病情况,血液和肺组织内病毒滴度和病毒检出率作为考核药物的疗效指标.结果 空心莲子草4.5g/(kg·d)和6.5 g/(kg·d)剂量作用下的小白鼠其病死率与未经治疗的病毒对照比较,有显著差异;空心莲子草6.5 g/(kg·d)剂量作用后动物血液中病毒检出率为31.3%,肺组织病毒检出率为37.5%,与病毒对照比较有显著性差异,4.5 g/(kg·d)剂量作用后动物肺组织病毒检出率为43.8%,与病毒对照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空心莲子草3个不同剂量作用下小鼠的肺指数与病毒对照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空心莲子草有望成为治疗RSV感染的有效药物.这亦为中草药抗病毒作用的研究开辟了新的途径.

    作者:蒋文玲;杨占秋;陈文;肖红;罗宪玲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衣壳蛋白缺失突变登革病毒的制备与鉴定

    目的 制备登革2型病毒中国分离株(DEN2-43)的衣壳蛋白缺失突变病毒.方法 在DEN2-43株病毒感染性全长cDNA克隆的基础之上,利用融合PCR技术构建衣壳蛋白基因缺失的全长cDNA,将其线性化并体外转录成RNA后,经电穿孔法导入宿主细胞获得衣壳蛋白缺失突变病毒.结果 序列比对表明,所获得的恢复病毒带有与预期一致的缺失突变.结论 成功制备衣壳蛋白缺失突变病毒,为进一步研究衣壳蛋白基因突变对登革病毒生物学特性的影响奠定了基础.

    作者:朱武洋;秦鄂德;于曼;秦成峰;于学东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大鼠纹状体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神经元的分布和超微结构特征

    目的 观察大鼠纹状体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nNOS)免疫阳性神经元的分布以及阳性神经元的超微结构特征.方法 取健康成年SD大鼠,ABC法显示nNOS免疫阳性神经元,包埋前染色方法对阳性细胞进行免疫电镜观察.结果 光镜下,nNOS免疫阳性细胞呈棕褐色,胞体及突起清晰,纹状体外侧区阳性细胞较多,内侧区较少.各区内阳性细胞以中、小型细胞为主,且大多数为中型细胞,小型细胞次之,大型细胞少.透射电镜观察nNOS阳性神经元核大,胞浆少,呈中间神经元的特征;阳性颗粒呈黑色斑块样,在胞体内,可见小的阳性物质分布于胞核周围或者细胞膜内侧均无膜样结构包裹,大的团块样阳性物质主要存在于胞浆,有清晰的单层膜样结构包裹,亦可见部分无膜样结构包裹的大的阳性物质;在树突和轴突集中的部位亦可见免疫阳性物质,但并不在突起终末的囊泡内;脑组织内微血管壁旁的免疫阳性终末较多见,其突起毗邻血管外膜.结论 大鼠纹状体nNOS免疫阳性神经元以中、小型细胞为主,符合中间神经元的特征,nNOS阳性物质分布于胞质和突起,大块物质多有膜性结构包裹,小块和部分大块阳性物质以及位于轴树突内的无膜性结构包裹,这可能与其功能状态有关.

    作者:郭国庆;山爱景;沈伟哉;邱小忠;余磊;秦建强;欧阳钧;廖华;钟世镇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抑郁障碍及其干预研究

    目的 研究心脏介入治疗术后冠心病患者的抑郁障碍情况及心理干预的效果.方法 采用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对113例接受冠脉介入术治疗的冠心病患者进行抑郁障碍调查评分.将113例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在手术前后对干预组患者进行心理干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结果 术前两组患者抑郁的发生率、SDS评分无显著差异,心理干预后干预组的抑郁障碍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SDS评分37.32±5.34 vs 41.25±5.21,P<0.01),手术前后对照组抑郁发生率无明显变化.结论 冠脉介入术后抑郁障碍发生率为35.7%,与冠脉介入术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心理干预可以有效地减轻接受冠脉介入术治疗的冠心病患者抑郁障碍.

    作者:胡辉星;熊华峰;汪顺银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CT评价放射性肝损伤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放射性肝损伤的CT影像学特征及引起不同类型CT密度改变的照射剂量差异及时间效应的影响.方法 选取35例接受了3-DCRT的肝脏恶性肿瘤患者,DT:36~65 Gy/4~28F/8~41 d.患者于放射治疗结束后分别在1~6个月复查平扫CT、动脉期增强CT,对比分析放射性反应区域与周围肝组织的背景密度,确定阈值剂量.结果 CT观察到51.4%的患者出现了肝组织放射性反应.19.23%的动脉期增强CT及43.75%的平扫CT观察到与照射区一致的边界清晰的低密度区,42.31%的动脉期增强CT照射区呈现高密度改变.第一次复查出现肝脏放射性反应的阈值剂量平均为30.8 Gy.测量的阈值剂量与复查时间呈负相关,相关系数r=-0.473(P=0.041).动脉期增强扫描出现高密度改变的阈值剂量明显高于出现低密度改变的阈值剂量(P=0.017).进一步随访动脉期增强扫描CT,肝组织放射性反应类型发生了改变,反应区域较前缩小.结论 放射性肝损伤出现不同CT反应类型所需的阈值剂量不同;CT观察肝脏早期放射性反应的阈值剂量与复查时间呈负相关;CT动态增强扫描有助于鉴别放射性肝损伤和肿瘤复发.

    作者:朱晓霞;陈龙华;吴德华;陈永清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聚乳酸-甲壳素接骨板的体外细胞毒性研究

    目的 利用体外细胞培养技术,对聚乳酸-甲壳素接骨板的细胞毒性进行研究,为临床应用作前期准备.方法 分别采用间接接触法(MTT法)和直接接触法评价聚乳酸-甲壳素接骨板的细胞毒性.MTT法:采用体外培养的小鼠成纤维细胞(L929),在培养液中分别添加不同浓度的聚乳酸-甲壳素接骨板浸提液(0、50%和100%),于接种后第2、4、7天通过MTT法显色,在酶标仪450 nm波长处测定吸光度值,计算相对增殖率,对聚乳酸-甲壳素接骨板的细胞毒性进行评价;直接接触法:将体外培养的L929细胞分为两组,空白对照组为常规培养的L929细胞,实验组为L929细胞与聚乳酸-甲壳素接骨板共培养,逐日用倒置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细胞形态学发生的变化,评价聚乳酸-甲壳素接骨板的细胞毒性.结果 随道时间推移,不同浓度的聚乳酸-甲壳素接骨板浸提液对L929细胞增殖均有促进作用(P<0.01),在第2、4、7天各浓度之间无明显差异性(P>0.05),提示L929细胞增殖与聚乳酸-甲壳素接骨板浸提液的浓度无明显相关;L929细胞在聚乳酸-甲壳素接骨板表面粘附生长,随时间推移,粘附细胞数量增加,细胞数量及形态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评分聚乳酸-甲壳素接骨板的细胞毒性为0级.结论 聚乳酸-甲壳素接骨板无明显细胞毒性,具有良好细胞相容性,是一种具有发展前景的可吸收骨折内固定材料.

    作者:李毅;李少萍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及其Ⅰ型受体抗体对人肾上腺皮质癌SW-13细胞株体外生长的影响

    目的 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及其Ⅰ型受体抗体对人肾上腺皮质癌SW-13细胞株体外生长的影响.方法 采用MTT法描绘不同浓度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及其Ⅰ型受体抗体作用后SW-13细胞株体外培养生长的促进及抑制曲线,并比较不同浓度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和其Ⅰ型受体抗体组及单一胰岛素样生长因子或其Ⅰ型受体抗体组与阴性对照组之间的差异.结果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能明显促进SW-13细胞增殖,其作用效果与作用浓度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呈正相关(P<0.05);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型受体抗体能抑制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对SW-13细胞的刺激作用,并且对SW-13细胞的增殖亦有直接抑制的作用(P<0.05).结论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可促进SW-13细胞株的生长,而这种作用亦是通过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型受体传导;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型受体抗体可明显抑制这种生物学作用,可能在肾上腺皮质癌的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沈文;冼江;胡卫列;刘俊;刘佳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妊娠晚期糖尿病孕妇止凝血功能指标检测的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妊娠晚期糖尿病孕妇的血小板活化状态、血管内皮损伤、抗凝及纤溶系统部分功能指标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检测了正常非孕妇女、正常晚期妊娠妇女各20例和46例妊娠晚期糖尿病孕妇的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抗凝血酶-Ⅲ、蛋白C系统筛选、纤溶酶原、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及其抑制物、D-二聚体等指标的含量.结果 与正常非孕组及正常晚期妊娠组比较,妊娠晚期糖尿病孕妇组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组织纤溶酶原抑制物水平均显著增高(P<0.01),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活性明显低于正常晚期妊娠组(P<0.01);与正常非孕组比较,正常晚期妊娠组和妊娠期糖尿病组空腹血糖、纤溶酶原、D-二聚体等指标均显著增高(P<0.01).与正常晚期妊娠组比较,妊娠期糖尿病组空腹血糖、纤溶酶原、D-二聚体均显著增高(P<0.01),抗凝血酶-Ⅲ、蛋白C活性依赖凝固时间在正常晚期妊娠组较非孕组呈下降趋势,妊娠期糖尿病患者AT-Ⅲ水平与正常晚期妊娠组无显著差异.结论 正常晚期妊娠妇女血液处于血栓前状态,而糖尿病孕妇存在着明显的血栓前状态,因此,糖尿病孕妇产前测定凝血和纤溶功能指标,对监测病情、指导治疗、改善预后具有一定的价值.

    作者:刘宝瑛;简奕婪;钟梅;余艳红;王前;张军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两种样品制备方法对血清蛋白质双向凝胶电泳分离效果的影响

    目的 评价两种样品制备方法对血清蛋白质双向凝胶电泳(2-DE)分离效果的影响,建立高分辨率、高重复性的血清2-DE图谱,为鉴定疾病相关血清蛋白质奠定基础.方法 分别用热SDS法和直接溶解法处理大肠癌血清样品,采用固相pH梯度双向凝胶电泳技术分离总蛋白质,图像软件分析后,对其中3个差异蛋白质点行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鉴定.结果 应用热SDS法处理血清总蛋白质进行双向电泳,可获得分辨率高、重复性好的人血清双向电泳图谱.对直接溶解和热SDS法处理的蛋白样品进行3次重复性检测,凝胶的平均蛋白质点数为675±46和702±49,平均匹配点数为573±42和623±52,匹配率为85.3%和89.6%,分析3块不同胶间蛋白质点在IEF方向的位置偏差为(0.85±0.30)mm和(0.81±0.28)mm,在SDS-PAGE方向上的偏差为(1.02±0.18)mm和(0.97±0.12)mm.热SDS处理的2-DE胶蛋白质点质谱可获得高质量质谱图,并可以检测到相对低丰度的血清蛋白质.结论 热SDS法是一种更有效的血清蛋白质样品制备方法,我们利用热SDS法处理血清样品建立了分辨率较高且重复性好的人血清蛋白质双向凝胶电泳图谱.

    作者:赵亮;丁彦青;梁莉;李欣;李雪华;吴丽莎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超顺磁性氧化铁对大鼠神经干细胞生物学活性的影响

    目的 初步研究利用超顺磁性氧化铁标记大鼠骨髓基质细胞来源的神经干细胞及其对细胞活力、增殖等生物学活性的影响,并确定佳标记浓度.方法 无菌条件下取大鼠股骨骨髓,梯度密度离心法分离得到骨髓基质细胞.体外培养、诱导成神经干细胞,使用不同终浓度的(6.25、12.5、25、37.5、50μg/ml)Ferumoxides(超顺磁性氧化铁)标记神经干细胞,采用普鲁士蓝染色、MTT法、流式细胞仪、透射电镜等方法鉴定Ferumoxides标记神经干细胞的效率及对细胞活力、增殖等生物学特性的影响.结果 Ferumoxides可以高效率标记神经干细胞,标记效率在90%以上.普鲁士蓝染色显示标记的神经干细胞胞质内存在细小蓝色铁颗粒,细胞呈淡蓝至深蓝色,颜色的深浅与所加Ferumoxides的剂量成正相关.电镜结果显示标记的神经干细胞胞质内含有许多包裹铁颗粒的囊泡,主要集中在胞体上.当Ferumoxides终浓度高于25 μg/ml时,Ferumoxides颗粒在细胞内聚集成团块状,量较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细胞超微结构的观察;低于25 μg/ml时,Ferumoxides颗粒散布于细胞胞质内,并随着浓度的降低,Ferumoxides颗粒在胞质内分布越分散,量越少.MTT及流式细胞仪结果显示Ferumoxides终浓度大于25 μg/ml时则对细胞活力、增殖、凋亡有一定影响,小于等于25 μg/ml时对细胞活力、增殖无明显影响.结论 利用Ferumoxides在体外标记神经干细胞是一种可行的实验方案,其佳终浓度为25 μg/ml.

    作者:代广辉;修俊刚;周振军;陈中灿;徐如祥;姜晓丹;杜谋选 刊期: 2007年第01期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广东省教育厅

主办:南方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