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培明;黄新胜
目的 探讨乌司他丁对食管癌手术所致肺炎性反应的影响.方法 选择40例限期行食管癌根治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20)和乌司他丁组(n=20).乌司他丁组按5000 U/kg给予乌司他丁,对照组以等量生理盐水代替.于手术前(T1),术中恢复双肺通气后10 min(T2)、24 h(T3)、48 h(T4)各监测时点抽取静脉血3 ml,并于T1和T2时点收集支气管肺泡灌洗液3 ml.用ELISA法测定血浆及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IL-6、IL-8的浓度.结果 两组患者T2、T3、T4时点的血浆及T2时点的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IL-6及IL-8浓度均升高,与术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乌司他丁组IL-6、IL-8增高幅度较C组小,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食管癌手术存在炎性反应,乌司他丁可抑制血浆及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IL-6及IL-8浓度.
作者:陆霄云;曾维安;林文前;陈秉学;何伟雄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比较马尔尼菲青霉菌酵母相和霉菌相蛋白质组表达差异.方法 应用表面增强激光解吸离子化飞行时间质谱技术(SELDI)检测马尔尼菲青霉菌酵母相和霉菌相的蛋白质谱.用PBSIIC型蛋白质芯片阅读机读取数据并进行分析.结果 在WCX2芯片上共捕获75个蛋白峰,其中10个蛋白质在酵母相高表达,3个蛋白质在霉菌相高表达.相对分子质量为2900和3151蛋白质仅在酵母相表达,13 151和13 285蛋白质仅在霉菌相表达.结论 SELDI技术可以检测出马尔尼菲青霉菌霉菌相和酵母相表达的小分子蛋白质差异.
作者:刘栋华;刘晓军;谭升顺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建立大鼠垂体压迫模型,观察和分析术后大鼠生物学特征的变化.方法 通过咽旁人路将自体肌肉填入垂体窝内达到压迫垂体的目的,观察术后动物的生存情况,测定垂体窝体积、体质量、进食量、饮水量、尿量及尿比重.结果 成功建立了大鼠垂体压迫模型,垂体窝体积增加了35%.术后体质量5周内明显减少,第10天时明显达31%,进食量虽在2周后有所恢复,但仍少于对照组.术后出现了渐进性中枢性尿崩症,2周后明显并持续存在.两组间2周后平均尿量(ml)(55.4±1 5.9 vs 18.5±5.8)、尿密度(1.011±0.004 vs 1.036±0.006)有显著差异.结论 通过咽旁人路将自体肌肉填塞入垂体窝可以建立大鼠的垂体压迫模型.垂体压迫后动物的生物学特征发生了改变,并且与垂体切除、垂体柄损伤等模型具有差异.
作者:王益华;漆松涛;潘军;公方和;刘承勇;张嘉林;袁智锐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鉴定人胰岛素基因启动子中的GC盒(-348~-338)是否是启动子中的关键顺式作用元件.方法 用PCR克隆人胰岛素基因启动子,构建由人胰岛素基因启动子驱动的分泌型碱性磷酸酶(SEAP)报告质粒,并对报告质粒中人胰岛素基因启动子中的GC盒进行删除和突变.将报告质粒转染到β细胞系βTC3中,测定细胞培养液上清中SEAP的活性强度,进而判定GC盒与人胰岛素基因启动子转录活性的关系.结果 删除和突变人胰岛素启动子中的GC盒不能显著改变胰岛素基因启动子在β细胞中的转录活性.结论 人胰岛素基因启动子中GC盒不是一个关键顺式作用元件.
作者:牛新捷;王作仁;SEUFERT Jochen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大鼠纹状体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nNOS)免疫阳性神经元的分布以及阳性神经元的超微结构特征.方法 取健康成年SD大鼠,ABC法显示nNOS免疫阳性神经元,包埋前染色方法对阳性细胞进行免疫电镜观察.结果 光镜下,nNOS免疫阳性细胞呈棕褐色,胞体及突起清晰,纹状体外侧区阳性细胞较多,内侧区较少.各区内阳性细胞以中、小型细胞为主,且大多数为中型细胞,小型细胞次之,大型细胞少.透射电镜观察nNOS阳性神经元核大,胞浆少,呈中间神经元的特征;阳性颗粒呈黑色斑块样,在胞体内,可见小的阳性物质分布于胞核周围或者细胞膜内侧均无膜样结构包裹,大的团块样阳性物质主要存在于胞浆,有清晰的单层膜样结构包裹,亦可见部分无膜样结构包裹的大的阳性物质;在树突和轴突集中的部位亦可见免疫阳性物质,但并不在突起终末的囊泡内;脑组织内微血管壁旁的免疫阳性终末较多见,其突起毗邻血管外膜.结论 大鼠纹状体nNOS免疫阳性神经元以中、小型细胞为主,符合中间神经元的特征,nNOS阳性物质分布于胞质和突起,大块物质多有膜性结构包裹,小块和部分大块阳性物质以及位于轴树突内的无膜性结构包裹,这可能与其功能状态有关.
作者:郭国庆;山爱景;沈伟哉;邱小忠;余磊;秦建强;欧阳钧;廖华;钟世镇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放射性肝损伤的CT影像学特征及引起不同类型CT密度改变的照射剂量差异及时间效应的影响.方法 选取35例接受了3-DCRT的肝脏恶性肿瘤患者,DT:36~65 Gy/4~28F/8~41 d.患者于放射治疗结束后分别在1~6个月复查平扫CT、动脉期增强CT,对比分析放射性反应区域与周围肝组织的背景密度,确定阈值剂量.结果 CT观察到51.4%的患者出现了肝组织放射性反应.19.23%的动脉期增强CT及43.75%的平扫CT观察到与照射区一致的边界清晰的低密度区,42.31%的动脉期增强CT照射区呈现高密度改变.第一次复查出现肝脏放射性反应的阈值剂量平均为30.8 Gy.测量的阈值剂量与复查时间呈负相关,相关系数r=-0.473(P=0.041).动脉期增强扫描出现高密度改变的阈值剂量明显高于出现低密度改变的阈值剂量(P=0.017).进一步随访动脉期增强扫描CT,肝组织放射性反应类型发生了改变,反应区域较前缩小.结论 放射性肝损伤出现不同CT反应类型所需的阈值剂量不同;CT观察肝脏早期放射性反应的阈值剂量与复查时间呈负相关;CT动态增强扫描有助于鉴别放射性肝损伤和肿瘤复发.
作者:朱晓霞;陈龙华;吴德华;陈永清 刊期: 2007年第01期
遗传算法作为一种全局优化算法,可以用来解决在目标函数不连续、不可能、非线性等情况下的复杂问题,且具有较高的收敛效率和广阔的搜索空间.本文应用遗传算法优化逆向调强放疗计划中射束的权重,用二维等剂量线、三维剂量分布和剂量-体积直方图来评估计划的优劣.后,给出了计算结果并进行了讨论.
作者:周凌宏;唐木涛;王卓宇;陈超敏;吕庆文;金浩宇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探索间充质干细胞(MSCs)分化的心肌样细胞与宿主心肌匹配的解剖结构基础.方法 采用成年近交系Wistar大鼠,经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结扎1 h建立心肌缺血再灌模型.术后1周,将来自同种供体、经体外扩增和Rt-GFP转染MSCs后植入梗死区.移植后4周测定心脏功能.随后取材、连续冰冻切片,观察心肌组织形态学的变化及MSCs分化的心肌样细胞缝隙连接(Connexin-43)的表达.结果 植入梗死区中的MSCs表达Connexin-43.移植组梗死区面积缩小,左心室壁厚度增加,心脏功能改善.结论 移植的MSCs通过分化为心肌样细胞,并与宿主心肌细胞形成电机械匹配结构即缝隙连接(Connexin-43),使新增加的心肌细胞能够与宿主心肌同步收缩,从而更有效改善心脏功能.
作者:唐俊明;王明江;杨晶;王家宁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二维超声心动图在三尖瓣下移畸形(Ebstein畸形)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经胸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TTE)诊断Ebstem畸形11例.结果 Ebstein畸形除了瓣叶起始部位下移和发育不良外,瓣叶末端附着异常也是其重要的病理学及形态学特征.结论 TTE能明确诊断Ebstein畸形并提供详细的形态特征,可为外科手术和内科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作者:陆培明;黄新胜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检测大鼠窦房结中电压门控钠通道不同亚型的表达情况并探讨其功能.方法 采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钠通道亚型Nav1.1、Nav1.2、Nav1.3、Nav1.5、Nav1.6、Nav1.7在大鼠窦房结中的表达,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进行观察和图像分析.建立大鼠离体灌流心脏模型,观察钠通道特异性阻断剂河豚毒素对离体灌流心脏自发性节律即固有心率的影响.结果 河豚毒素敏感的神经型钠通道亚型Nav1.1、Nav1.6、Nav1.7以及河豚毒素不敏感的心脏型Nav1.5均存在于大鼠窦房结组织中,但是神经型钠通道的蛋白表达更为丰富(P<0.05).100 nmol/L河豚毒素灌流可以选择性阻断神经型钠通道亚型(推测为Nav1.1、Nav1.6、Nav1.7),同时不阻断河豚毒素不敏感的钠通道亚型(推测为Nav1.5),大鼠固有心率不受影响[(0.5±2.9)%,P>0.05];2 μmol/L河豚毒素同时阻断河豚毒素敏感的钠通道亚型以及对河豚毒素不敏感的钠通道亚型后,大鼠固有心率显著下降[(22.1±2.1)%,P<0.001].结论 Nav1.1、Nav1.5、Nav1.6和Nav1.7在大鼠窦房结组织中均有表达.虽然神经型钠通道亚型的蛋白含量更为丰富,心脏型Nav1.5对于维持正常的窦房结活动可能更为重要.
作者:黄欣;马爱群;杨佩;杜媛;席雨涛;耿涛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为探索参与调控结核分枝杆菌(MTB)持续性感染的相关分子,对MTB H37Rv株编码Rv1494、Rv1495假想蛋白基因进行克隆、表达及Western blotting鉴定.方法 采用Bioedit、Dnaman软件及Pfam数据库对MTB H37Rv株Rv1494、Rv1495基因编码蛋白质的氨基酸组分、蛋白模块以及其与大肠杆菌E.coli的mazEF蛋白家族的同源性进行分析.以H37Rv株基因组为模板,分别对Rv1494、Rv1495基因进行克隆,构建pET32a(+)原核表达质粒,转化BL21宿主菌.重组蛋白经SDS-PAGE电泳分离纯化和Western blotting鉴定.结果 生物信息学分析提示,Rv1494基因、Rv1495基因编码的蛋白质分别与大肠杆菌E.coli染色体编码的mazEF家族中的抗毒素和毒素具有一定程度的同源性,分别为26%和29.75%;经测序表明原核表达重组质粒构建成功.负载重组质粒的BL21菌经IPTG诱导后可表达出分子大小与预期值相一致的融合蛋白,表达量均可达到菌体总蛋白的60%.重组蛋白经Western blotting检测出特异性阳性信号.结论 首次对MTB H37Rv株编码Rv1494、Rv1495假想蛋白基因进行克隆表达,为进一步探讨该基因在参与调控MTB持续性感染过程中的功能奠定基础.
作者:商正玲;鲍朗;姚素霞;张会东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雌激素在引产患者中预防产后出血及缩短产程中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医学原因终止妊娠病例32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175例和对照组145例.实验组患者在羊膜腔注射利凡诺前1天开始口服已烯雌酚3 mg,3次/d,至排胎:对照组排胎前不给予雌激素类药物.两组均用容积法及称重法计算产后出血量,计算注药至宫缩发动及出胎时间.结果 (1)胎儿娩出后2 h出血量比较:实验组出血量(123.3±81.8)ml,对照组(206.3±114.4)ml,实验组产后出血例数2例,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0例,差异均有显著性.(2)实验组注药至宫缩发动时间为(3l±11)h,对照组为(33±12)h,差异无显著性.实验组总产程时间(6.03±3.19)h,明显低于对照组的(9.7±5.9)h,差异有显著性.(3)两组产妇未出现明显副作用.结论 雌激素在引产患者产前给予,可提高子宫收缩敏感性,起到预防产后出血、减少产后出血量、缩短引产产程的作用,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周沫;王海英;杨春艳;冯锦玲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克隆幽门螺杆菌(Hp)尿素膜通道基因(ureI)和构建能表达UreI蛋白的原核表达工程菌,并初步研究产物的表达特性和免疫特性.方法 用PCR方法从Hp基因组中克隆ureI基因,构建原核表达重组质粒pET32a/ureI,双酶切和测序鉴定正确后,重组质粒转染大肠杆菌BL21+(DE3),构建高效表达UreI的工程菌BL21+/UreI.不同温度条件下用1.0 mmol/LIPTG诱导重组蛋白表达,用SDS-PAGE和Gel-Pro Analyzer 4分析重组蛋白的表达,并用Western blotting对其免疫原性进行分析.结果 克隆到约650 bp的基因片段,测序结果与GENBANK中对应菌株的ureI序列100%同源,与其他Hp的序列同源性不低于98.5%.工程菌BL21+/UreI含完整的ureI基因.在37℃、1.0 mmo1/LIPTG诱导14 h后,重组蛋白表达量可达菌体总蛋白的20.2%.分析表明重组蛋白主要以包涵体形式表达,经免疫印迹证实该重组蛋白有一定的免疫反应性和特异性.结论 成功构建了Hp ureI基因的原核表达载体,该载体可高表达有免疫特性的重组蛋白,为进一步研究Hp在胃的定植机制和抗Hp新药奠定了基础.
作者:王保宁;施桥发;李虹;李明远;陈翠萍;郑庆文;蒋忠华;肖丽英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摸索利用有限稀释法建立抗原特异性T淋巴细胞克隆操作中的佳培养条件,并探讨利用异体来源的饲养细胞作为替代方案的可行性.方法 MTT法测定细胞增殖活性,判断T细胞生长的佳PHA、IL-2作用浓度以及用丝裂霉素处理法制作饲养细胞的浓度、时间条件,观察IL-4对克隆生长形态的影响.探讨异体饲养细胞进行有限稀释法T细胞克隆时的克隆生长特点和影响因素.结果 克隆时PHA 25 μg/ml、IL-2 27 u/ml,饲养细胞丝裂霉素处理60 μg/ml、80 min为比较理想的操作条件.IL-4可以促进CD4+细胞亚群的克隆生长,但异体饲养细胞法形成的T细胞克隆的抗原特异性难以保障.结论 IL-4对CD4+细胞克隆生长具有促进作用,异体饲养细胞法得到的T细胞克隆抗原特异性不高.
作者:吴壮;黄瑾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腺病毒介导KDR启动子驱动的融合基因体系对人胃癌细胞SCG7901增值的影响.方法 重组腺病毒AdEasy-KDR-CDglyTK体外感染表达KDR的SCG7901细胞株和对照组不表达KDR的HepG2细胞株,并给予不同浓度的前药GCV(ganciclovir)和/或5-FC(5-fluorocytosine),观察该体系对SCG7901细胞生长增值的影响.结果 携带双自杀基因(CDglyTK)和报告基因(GFP)的重组腺病毒载体,感染复数为100时,95%以上的受感染SCG7901和HepG2细胞中有GFP表达.已转染腺病毒的SCG7901和HepG2细胞同未转染的各自细胞在细胞生长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前药应用下,已转染腺病毒的SCG7901和HepG2细胞表现出对前药不同的敏感性:表达KDR的SCG7901细胞对前药具有较高的敏感性,与前者相比,不表达KDR的HepG2细胞对前药不敏感(P<0.01).融合基因的疗效优于单一自杀基因(P<0.01).结论 KDR基因启动子可以调控融合基因体系选择性地杀伤人胃癌SCG7901细胞,抑制其增值.
作者:李强;黄宗海;俞金龙;苏国强;厉周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及其Ⅰ型受体抗体对人肾上腺皮质癌SW-13细胞株体外生长的影响.方法 采用MTT法描绘不同浓度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及其Ⅰ型受体抗体作用后SW-13细胞株体外培养生长的促进及抑制曲线,并比较不同浓度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和其Ⅰ型受体抗体组及单一胰岛素样生长因子或其Ⅰ型受体抗体组与阴性对照组之间的差异.结果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能明显促进SW-13细胞增殖,其作用效果与作用浓度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呈正相关(P<0.05);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型受体抗体能抑制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对SW-13细胞的刺激作用,并且对SW-13细胞的增殖亦有直接抑制的作用(P<0.05).结论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可促进SW-13细胞株的生长,而这种作用亦是通过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型受体传导;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型受体抗体可明显抑制这种生物学作用,可能在肾上腺皮质癌的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沈文;冼江;胡卫列;刘俊;刘佳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构建THY1真核表达质粒,并探讨THY1基因对上皮性卵巢癌细胞系SKOV3生长的影响.方法 通过RT-PCR方法,从人正常卵巢组织中获得THY1基因,将其插入真核表达质粒pcDNA3.1(+)中,构建成重组质粒pcDNA3.1(+)-THY1,并转入大肠杆菌JM109,筛选出含有正确插入片段的克隆,经PCR、酶切及DNA测序鉴定;脂质体介导法转染SKOV3细胞并筛选稳定表达(SKOV3-THY1组),同时设空质粒转染组(SKOV3-Null组)和空白对照组(SKOV3组),RT-PCR和Western blotting鉴定重组质粒的表达情况;MTT法和流式细胞术检测THy1对SKOV3细胞生长和凋亡等生物学行为的影响.结果 经过PCR、酶切及DNA测序证实,外源性THY1基因正确插入到真核表达质粒pcD-NA3.1(+)中,RT-PCR和western blotting证实此重组质粒已整合于SKOV3细胞并获稳定表达;MTT法结果提示SKOV3-THYl组的细胞抑制率(第5天的细胞抑制率为56.6%)明显高于SKOV3-Null组(12.5%)(P<0.05);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SKOV3-THY1组凋亡率(31.8%)明显高于SKOV3-Null组(10.5%)和SKOv3组(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KOV3-Null组和SKOV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成功构建了THY1真核表达质粒pcDNA3.1(+)-THY1,该质粒转染SKOv3细胞可抑制其生长,THY1基因可能在上皮性卵巢癌发生、发展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曾俐琴;彭芝兰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肺耐药相关蛋白(LRP)、多药耐药相关蛋白(MRP)的表达及其与临床因子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SP免疫组化方法对332例乳腺癌组织进行MRP、LRP、C-erbB2、P53和ER、PR表达的联合检测,并与年龄、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情况进行比较研究.结果 332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MRP高表达率为8.13%,在≤45岁与>45岁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28%和10.95%(P<0.05).在ER(-)与ER(+)患者中MRP高表达率分别为14.19%和4.55%,两者间具有显著的负相关性(P<0.05);C-erbB2(+)与C-erbB2(-)患者中MRP高表达率分别为10.70%和4.83%,两者间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P<0.05);PR(+)LRP高表达率66.67%,PR(-)为54 31%,两者间具有显著的负相关性(P<0.05);MRP、LRP与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情况均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 MRP高表达可能与老年乳腺癌对化疗不敏感的特点及内分泌治疗不敏感,尤其是与三苯氧胺的治疗不敏感有关.MRP、LRP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预后关系不大.
作者:陈前军;司徒红林;李淑艳;张蓉;任黎萍;徐飚;林毅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韩氏仪穴位神经刺激与静脉注射恩丹西酮的联合应用对防治妇科腹腔镜手术后病人恶心、呕吐的疗效.方法 120例ASAI~Ⅱ级选择全麻下行妇科腹腔镜手术病人,以随机双盲法分为4组:A组韩氏仪穴位刺激+静脉注射恩丹两酮8 mg,B组单独应用韩氏仪穴位刺激,C组单次静脉注射恩丹西酮8 mg,D组静脉注射生理盐水4 ml.比较各组术后24 h内呕吐、恶心的发生率.结果 A、B、C组恶心呕吐发生率显著低于D组(P<0.05),A组也显著低于B、C两组(P<0 05),而B、C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韩氏仪穴位刺激联合静脉注射恩丹西酮能较有效降低妇科腹腔镜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
作者:李煜;劳建新;张永福;金宇林;刘文兴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CT在睾丸占位性病变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13例睾丸占位性病变,11例经临床肿瘤标记物检查如甲种胎儿蛋白(AFP)和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CT扫描层厚、层距各2 mm,平扫加60%优维显70 ml静脉团注后增强扫描.螺旋CT多平面重建采用GE LightSpeedl6图像后处理工作站.结果 13例病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其中精原细胞瘤3例,内胚窦瘤1例,畸胎瘤2例,混合型生殖细胞瘤2例,淋巴瘤l例,脓肿2例,结核2例.精原细胞瘤仅1例AFP轻度升高,6例非精原生殖细胞瘤5例AFP升高.CT均存在有诊断价值的征像,尤其是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建可显示病变的全貌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结论 CT检查密切结合临床及肿瘤标记物检查,对于睾丸占位性病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建技术的应用对诊断有很大帮助.
作者:段刚;许乙凯;戴琳;张晓冬 刊期: 2007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