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莉洁;杨运高;王程;张志凌;霍荻;华何与;陈佩禅;张红栓;郭亚兵
目的 研究慢病毒介导的KDR启动子驱动CD/TK双自杀基因系统对大肠肿瘤细胞选择性杀伤作用.方法 构建的重组FGW-KDRP-CD/TK慢病毒载体在293T细胞包装扩增后,获得病毒颗粒,体外感染表达KDR的LOVO细胞株和不表达KDR的LS174T细胞株,以RT-PCR方法检测转基因细胞CDglyTK的表达,然后给予不同浓度的前药5-FC及GCV处理,观察该体系对不同细胞株的杀伤效应.结果 重组体对各细胞株的感染率相似,RT-PCR方法检测发现:除LS174T细胞外,LOVO细胞有目的基因CDglyTK的表达.LOVO与LS174T细胞株对前药敏感性有显著性差异(P<0.001),双自杀基因的疗效优于任一单自杀基因的疗效(P<0.001).结论 KDR启动子可调控双自杀基因系统选择性杀伤表达KDR的大肠肿瘤细胞.
作者:陈海金;黄宗海;吴爱国;俞金龙;苏国强 刊期: 2007年第05期
中国传统针灸作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已广为接受,但其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为此,我们基于数字化虚拟人技术构筑了人体全身结缔组织筋膜网状支架,并对结缔组织的聚集部位进行标记,并将虚拟的经穴三维图像与传统针灸疗法的刺激部位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表明,由结缔组织构成的筋膜网络支架可能构成针灸穴位的解剖学基础.我们发现,穴位主要分布于结缔组织聚集的部位,该处富含敏感的神经末梢、活性细胞和淋巴管,针刺这些部位能产生较强的生物学效应.从生物种系发生和胚胎发育的角度来看,人体全身的结缔组织网状支架构成人体一个新的功能系统--支持与储备系统,对该系统的研究称为筋膜学.该假说能全面(形态、功能)的解释针灸的基础理论问题.
作者:王军;董为人;姚大卫;王春雷;赵冰雷;沈宝林;杨林林;原林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MRI序列选择对急性化脓性脑膜炎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采用具有水抑制作用的反转回波(FLAIR)序列进行平扫,并经临床脑脊液检验证实的43例急性化脓性脑膜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MRI平扫SE序列T1加权像仅显示急性化脓性脑膜炎患者病变区脑沟模糊;FLAIR序列可较清晰地显示病变区脑沟呈不同程度之线、条状高信号.有21例显示病变区邻近脑组织呈轻度炎症改变者.结论 选用FLAIR序列平扫,能较好地显示急性化脓性脑膜炎病变.
作者:孙晓民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通过解剖及观察翼点入路中颈内动脉上间隙穿通动脉的形态与行程,为临床对该间隙的手术使用提供依据.方法 在显微镜下解剖12具(24侧)已灌注的尸头,观察颈内动脉上间隙中穿通动脉的直径、走行和在前穿质的分布情况.结果 所有穿通动脉均在朝向脑组织的一侧.8侧颈内动脉分叉部存在穿通动脉.11侧大脑中动脉存在内侧豆纹动脉,行程短,进入前穿质时与其他穿通动脉存在重叠;4侧内侧豆纹动脉与A1段穿通动脉间存在吻合现象.24侧大脑中动脉恒定出现中间豆纹动脉以及外侧豆纹动脉.豆纹动脉绝大部分从大脑中动脉M1段的分叉前段发出,但是大脑中动脉M1段的分叉越早,分叉后发出的穿通动脉越多.22侧半球存在大脑前动脉A1段的穿通动脉,进入前穿质时分支较多.当一支主干动脉上存在的穿通动脉较少时,穿通动脉直径则较大.结论 颈内动脉上间隙可作为一个手术间隙,部分病例可以通过主动离断部分内侧豆纹动脉及A1穿通支从而在该间隙取得一个较大的空间.
作者:漆松涛;黄传平;陆云涛;潘军;樊俊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热疗联合阿霉素对人B细胞淋巴瘤细胞系Raji细胞内的药物浓度变化及凋亡的影响.方法 MTT法确定阿霉素的工作浓度,以该浓度进行化疗或与热疗的联合,选择温度40℃、41℃及42℃,体外作用于Raji细胞.作用前及48 h采用台盼蓝拒染法检测肿瘤细胞的存活率;MTT法检测肿瘤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肿瘤细胞的凋亡及细胞内药物浓度的变化.观察热疗联合阿霉素的抗肿瘤效果.结果 作用48 h IC50的药物浓度作为实验的工作浓度.热化疗组对Raji细胞有明显的抑制作用(P<0.01),随着温度的增高而增强;热化疗组细胞内的药物浓度明显增加(P<0.01).结论 热疗联合阿霉素能增加Raji细胞内的药物浓度,提高肿瘤细胞的凋亡率.
作者:魏红梅;郭坤元;梅家转;常红;宋朝阳;吴秉毅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构建在E.coli中高效表达广州管圆线虫半乳凝素蛋白的重组表达质粒,并对重组蛋白纯化条件进行优化及免疫反应性鉴定.方法 根据本室构建的广州管圆线虫幼虫cDNA文库EST测序结果,筛选出有诊断潜能的半乳凝素基因,经过PCR扩增其cDNA全长序列后克隆入pET32a(+)载体进行诱导表达,包涵体经洗涤、变性、逐步透析复性,浓缩后进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及免疫印迹.结果 本研究首次克隆出广州管圆线虫半乳凝素蛋白基因全长cDNA序列(GenBank收录编号为DQ384534).成功构建重组质粒pET32a(+)-Ac GAL,通过IPTG诱导得到以包涵体形式表达的重组融合蛋白,Western-blot结果显示纯化的重组蛋白具有良好的免疫反应性.结论 克隆表达了广州管圆线虫半乳凝素基因,为广州管圆线虫病诊断研究奠定了基础.
作者:郝丽;吴焜;陈晓光;王琼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多药耐药基因(MDR1)多态性(21外显子G2677T和26外显子C3435T)与鼻咽癌放射敏感性差异的相关性.方法 对59例行根治性放疗的鼻咽癌病人,采用DNA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法测定其MDR1 G2677T、C3435T和两者的单体型,并用基因测序法验证.结果 C3435T CC基因型放射敏感性显著高于CT和TT基因型(p=0.026);G2677T GG基因型行根治性放疗的疗效优于GT和TT基因型,但差异无显著性;携带有2677G-3435C单体型的病人放射敏感性显著强于其他单体型携带者(P=0.017).结论 MDR1 G2677T和C3435T多态性可能是鼻咽癌根治性放疗疗效的影响因素之一.
作者:王志远;陈龙华;范钦;闫卫平;陈永清;李启生;袁亚维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检测水通道蛋白(AQP)-1、3、8、9 mRNA在人胎膜中的表达,初步探讨AQP在人类羊水循环中的意义.方法 采用RT-PCR检测20例选择性剖宫产的足月单胎正常孕妇羊膜和绒毛膜中AQP-1、3、8、9mRNA的表达.结果 在人羊膜和绒毛膜中,AQP-1、3、8、9 mRNA均有表达,在4种AQP亚型之间及各AQP亚型在羊膜和绒毛膜之间表达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AQP-1、3、8、9可能参与人羊水循环及其调节.
作者:张睿;杨冬梓;刘颖琳;勾晨雨;张建平;王蕴慧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体外培养的骨髓基质细胞与珊瑚羟基磷灰石复合后的生长特性,论证珊瑚羟磷灰石作为骨组织工程学载体材料的可行性.方法 分离纯化的狗骨髓基质细胞与珊瑚羟基磷灰石复合体体外培养,分别在相差显微镜下、扫描电镜下观察细胞的表面形态结构.结果 骨髓基质细胞在珊瑚羟基磷灰石上贴附生长良好,功能正常.结论 骨髓基质细胞在珊瑚羟基磷灰石上生长增殖良好,珊瑚羟磷灰石是骨组织工程载体材料的可靠选择.
作者:涂小丽;刘宏伟;岩井康智;隈部俊二;相川文子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利用猴局部脑缺血模型探讨CT灌注成像在超急性缺血性脑梗塞研究中的意义.方法 采恒河猴静脉血制作自体白色血栓,经DSA手术导入至一侧大脑中动脉M1段分支,分别于栓塞前后不同时间段行CT平扫及CT灌注检查,并结合其DSA栓塞结果、临床表现及大脑病理标本综合分析.结果 经DSA栓塞并造影证实猴脑一侧大脑中动脉M1分支栓塞成功;于不同时间段行CT灌注扫描,可见相应区域灌注异常,表现为脑血容量及脑血流量降低,造影剂平均通过时间延长;24h后CT平扫亦可见局部低密度梗死灶.结合尸检病理标本,3种检查结果具一致性.结论 CT灌注成像能准确判断猴局部脑缺血模型超急性期脑缺血病灶的形成,对临床超急性期脑缺血的早期诊断提供了一种准确、经济及简便的检查方法,特别对指导临床溶栓治疗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作者:何卓凯;许乙凯;邱维加;邓燕贤;周志鹏;黄志宏;冯飞铃;韦瑛;甘瑞静;庾俊雄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分析评价雷贝拉唑三联疗法根除幽门螺杆菌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对象和方法公开发表的、以幽门螺杆菌阳性患者为对象的、评价雷贝拉唑三联法临床试验的中文文献.利用微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以雷贝拉唑三联法为试验药,奥美拉唑为阳性对照药,运用Meta分析方法,对10个采用随机平行对照的独立临床试验结果进行综合的数量化分析、亚组分析、敏感性分析、药物经济学分析和文献发表偏性分析等.结果 雷贝拉唑组对幽门螺杆菌的根除率及溃疡愈合率显著优于奥美拉唑组,合并效应量OR分别为1.96、3.07,95%CI分别为(1.24,3.09)和(2.18,4.32)(P<0.05).在症状缓解和消失方面,两组治疗在第1天和第3天有显著性差异,雷贝拉唑组起效迅速,症状缓解显著,5d后两组无显著差异.两组间不良反应率无显著差异.结论 较之奥美拉唑,雷贝拉唑三联疗法具有剂量小、疗程短、症状消失快、Hp根除率高、溃疡愈合迅速、副作用小等优点,用其根除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有效的和安全的.
作者:李多茹;陈平雁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放射性粒子植入肝脏的安全性.方法 新西兰大白兔20只,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经皮肝植入放射活性为37 MBq的125Ⅰ粒子2粒,对照组肝脏内植入无表面活性的空心粒源2粒.粒子植入后4周,处死动物,行HE染色和原位细胞凋亡检测,比较各组大白兔植入前和植入后1个月内周围血像、肝功能、肾功能的变化.结果 组织学检查显示有活性粒源周围的肝组织可见大片状凝固性坏死,距粒源5mm处变性坏死的肝细胞与正常细胞间出现一条较为明显的分界带;无活性粒源周围肝组织结构正常.原位凋亡检侧显示,在放射性粒源周围肝组织内可见一条明显的凋亡细胞带,而空心粒源周围肝组织内未检测出凋亡细胞.粒子植入术后2周,治疗组谷丙转氨酶明显升高(t=6.285,P<0.001),但4周后降至正常水平(t=2.002,P=0.06).谷草转氨酶、总胆红素、血肌酐、尿素氮、血红蛋白浓度、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粒子植入前后无明显变化.结论 125Ⅰ粒子植入的剂量分布具有适形性,在肝组织中植入放射性粒子对重要脏器功能无明显影响,提示在肝肿瘤组织中植入粒子是一种较为安全的微创技术.
作者:梅雀林;刘鹏程;杨建勇;杜端明;陈在中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研究雷公藤内酯醇洗脱支架对冠脉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及其对冠脉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P27kip1表达的影响.方法 采用20只国内杂种幼猪,随机分成裸支架组和雷公藤内酯醇洗脱支架组,每组各植入支架10枚.比较支架植入后4周各组的冠脉造影、组织病理学、免疫组化及血生化结果.结果 雷公藤内酯醇洗脱支架组支架内小内径相似,大于裸支架组(P<0.05);雷公藤内酯醇洗脱支架组新生内膜面积小于裸支架(P<0.05).雷公藤内酯醇洗脱支架组PCNA阳性细胞少于裸支架组(P<0.05),而P27kip1表达多于裸支架组(P<0.05).未发现明显的毒副作用.结论 雷公藤内酯醇能抑制新生内膜的形成,在支架植入后4周能预防再狭窄的形成,可能通过影响PCNA和P27kip1蛋白的表达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发挥作用.
作者:陆东风;黄璟;吴昊;原萧;张莉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提出一种基于模糊增强的重建算法,以改进PROPELLER采样数据中现有重建算法的不足.方法 由每个K空间带补零重建出临时图像,然后提出模糊增强算法,增强后在图像域进行运动参数估计,进行运动补偿后由网格化重建算法重建出结果图像.结果 该算法对于运动参数估计的精度更高,对刚性运动伪影的消除效果明显优于现有算法.结论 该算法可以显著提高PROPELLER采样数据重建图像质量.
作者:冯前进;陈武凡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α7-nAChR亚基在体内、体外海马星形胶质细胞上的表达.方法 从大鼠脑中分离海马后进行冰冻切片,采用免疫荧光双染技术,首先用抗-GFAP抗体对星形胶质细胞进行鉴定,再观察α7-nAChR在星形胶质细胞上的表达.体外表达的研究在培养星形胶质细胞上进行,先分离获得新生SD大鼠的海马组织,提取并培养海马星形胶质细胞,纯化鉴定后,用配体结合实验和细胞免疫荧光双标分析α7-nAChR在星形胶质细胞上的表达.结果 海马组织中抗-GFAP染色阳性的细胞抗-α7-nAChR染色也呈阳性,但仅部分抗-α7-nAChR染色阳性的细胞抗-GFAP染色也呈阳性.体外纯化后的星形胶质细胞既能与FITC标记的α-BTX结合,荧光染色呈阳性,同时,细胞免疫荧光双标分析显示星形胶质细胞抗-GFAP和抗-α7-nAChR染色均呈阳性.结论 α7-nAChR在体内体外星形胶质细胞上均能正常表达.
作者:王妍;张忠义;王勇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明确Plunc基因AF172993序列是complete CDS还是transcript variant.方法 利用RT-PCR方法扩增Plunc基因CDS区编码序列,将该序列克隆人pEGFP-N1真核表达载体中.正反双向测序分析,所得序列除了与AF172993序列两两比对,还与nr和人类基因组数据库进行比对分析.结果 新克隆序列在CDS区658位C取代了AF172993序列A,遗传密码子由AAG改变成CAG,相应氨基酸编码也从Gln变为Lys.与人类基因组比对,Plunc基因CDS区658位C碱基能与人类20号染色体基因组2094188位C碱基完全匹配.结论 AF172993序列658位A为突变位点,改变了氨基酸编码,实际为Plunc基因的变异体.GenBank数据库注释该序列错误.
作者:方唯意;刘真;李欣;王爽;刘求真;刘腾飞;乔贵林;姚开泰 刊期: 2007年第05期
芳烃双加氧酶是多环芳烃在细菌中降解的起始关键酶.本研究通过基因组步移法从地杆菌(Terrabacter sp.)中克隆出一种新的双加氧酶基因.采用pET17b载体表达该基因,在共表达电子传递链蛋白的条件下检测获得双加氧酶活性.通过高效液相色谱和气相色谱-质谱分析发现该基因产物可以催化菲、芘和荧蒽生成相应的顺式双羟基产物,表明该基因为一种新型高分子多环芳烃降解基因.
作者:周宏伟;周美娟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了解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近5年来不动杆菌感染的分布情况及耐药性现状.方法 菌种鉴定采用VITEK分析仪,用WHONET5.0软件统计分析.结果 5年共分离不动杆菌189株,临床分离的不动杆菌标本来源主要以痰标本为主(>65%);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和头孢哌酮/舒巴坦耐药率较低,分别为3.3%~8.5%和11.1%~15.1%:对其他抗菌药物耐药率均较高.结论 不动杆菌是ICU病房感染的重要病原菌之一,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使用抗生素和控制感染.
作者:张卫云;陈清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肠缺血/再灌注对大鼠心功能及心肌病理损伤的影响及色甘酸钠的保护作用.方法 SD大鼠32只,随机分为四组(n=8):假手术组(A组)、模型组(B组)、色甘酸钠Ⅰ组(C组,模型+色甘酸钠50mg/kg)及色甘酸钠Ⅱ组(D组,模型+色甘酸钠25 mg/kg).复制肠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C、D组在再灌注前15 min分别腹腔给予色甘酸钠50、25 mg/kg.分别于缺血前即刻(基础值T0)、缺血15(T1)、30(T2)、45(T3)min、再灌注3(T4)、5(T5)、10(T6)、15(T7)、45(T8)、60(T9)min时记录心率(HR)、左室收缩压峰值(LVSP)及左室内压力变化大速率(+dp/dtmax、-dp/dtmax).在实验结束断头处死动物,光镜下观察心肌组织学改变.测定心肌组织匀浆中MDA含量和SOD活性.结果 (1)与基础值T0比较,再灌注T8、T9时的HR、+dp/dmax、-dp/dtmax及LVSP均降低(P<0.05).(2)与A组比较,再灌注45和60 min时,B、C和D三组HR、+dp/dtmax、-dp/dtmax及LVSP均降低(P<0.05).C和D组HR、+dp/dtmax、-dp/dtmax及LVSP高于B组(P<0.05).(3)心肌损伤病理评分显示B、C及D组较A组明显升高,C组病理评分低于B组.(4)B组MDA含量明显高于A组(P<0.05),C组MDA含量明显低于B组(P<0.05),B、D组SOD活性明显低于A组(P<0.05),C组SOD活性明显高于B组(P<0.05).结论 色甘酸钠能一定程度减轻肠缺血/再灌注心肌损伤,改善心功能.
作者:罗刚健;甘小亮;沈宁;黑子清;黎尚荣;陈立新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克隆人PRL-3基因并构建其原核表达载体.方法 设计PRL-3特异性引物,提取人大肠癌细胞系SW480总RNA,用RT-PCR方法获取人PRL-3 cDNA.经T-A克隆,通过双酶切鉴定及测序确认后,构建人PRL-3基因的原核表达载体pGEX-4T-1-PRL-3.结果 成功扩增出人PRL-3全长cDNA,并构建pGEX-4T-1-PRL-3原核表达载体,测序结果表明PRL-3全长cDNA与GenBank中PRL-3序列完全一致,SDS-PAGE胶分析表明,在大肠杆菌BL21(DE3)中成功表达了重组蛋白.结论 获得人PRL-3基因全长cDNA并构建其原核表达载体,使其在大肠杆菌中获得了高效表达,为深入研究PRL-3基因在大肠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作者:周军;李建明;柳玉红;丁彦青 刊期: 2007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