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智凤
目的:观察瑞舒伐他汀对冠心病高脂血症的降脂效果及对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采取自身对照方法,对55例冠心病合并血脂升高的患者应用瑞舒伐他汀治疗8周,记录治疗前后血脂水平变化,并测定治疗前后血浆一氧化氮(NO)、前列环素(PGI2)、内皮素-1(ET-1).结果:瑞舒伐他汀降低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血浆NO、PGI2水平升高,ET-1水平降低,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瑞舒伐他汀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降脂药物,同时还有改善血管内皮功能.
作者:陈韬;颜安莲 刊期: 2014年第01期
通过研究近十几年降压药物的新进展,特别是近几年新出现的长效复方降压药的应用.发现长效复方降压药对血压的控制及血压的稳定性都有很好的疗效,并且减少了副作用,本文对此进行综述并对高血压病的复方制剂进展加以介绍.
作者:张琼 刊期: 2014年第01期
讨论腰椎穿刺术后体位管理对病人头痛影响,提出腰椎穿刺后采用去枕平卧4-6h能预防头痛的可疑性.许多研究表明,腰椎穿刺术后采用不同的卧位及卧位时间的长短对头痛的发生率无明显影响,因此,腰椎穿刺术后去枕平卧可能并非必要.
作者:梁显华 刊期: 2014年第01期
医院统计工作是医院管理的重要环节,它是医院制定工作计划的重要决策依据,同时也是医院各项医疗活动情况的重要体现,在医院管理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医院卫生统计工作还面临着一些问题,基于这种情况,本文分析新时期医院统计工作存在的问题,探讨相应的解决对策,旨在为相关提供参考.
作者:曾玉淑 刊期: 2014年第01期
近年来激光在泌尿外科应用越来越多,经尿道钬激光膀胱肿瘤手术具有止血确切、出血少和基本不发生闭孔神经反射等特点.我科于2009年1月至2013年10月采用经尿道钬激膀胱肿瘤电切术治疗膀胱癌患者35例,并与金标准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ransurethral resection of bladder tumor,TURBt)进行对比,报告如下:
作者:范学勇;陈雪磊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急诊科对于急性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抢救与护理措施.方法:对我院急诊科就诊的急性消化道出血的患者进行积极抢救和对症处理.结果:通过上述方法,改善了患者的症状,为患者进一步入院治疗提供了充足的保证.结论:急性消化道出血的患者起病快、病情危重,通过医务人员争分夺秒的抢救,可以大大提高患者的治愈率.
作者:单江莲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的防控措施及个性化护理的康复效果.方法:对36例使用个性化的护理及治疗效果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病例的选择、病人的知情同意权、舒适护理、消毒隔离、其它方面的配合护理是护理的重点.结论:良好的护理能提高病人对治疗的舒适度及满意度,减少不良反应,提高治疗效果.
作者:郭丽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总结小儿重症肺炎的ICU护理体会,为临床护理提供参考资料.方法:选取2011年2月至2013年2月在我院接受小儿重症肺炎治疗的患儿24例为研究对象,对患儿实施呼吸道、饮食以及发热和并发症等方面的ICU护理,总结小儿重症肺炎的ICU护理结果.结果:在本次研究的24例患儿中,患儿的平均住院时间为7 4天,22例患者经治疗痊愈出院,剩余2例患儿因自身原因,转入其它科室接受治疗.结论在对小儿重症肺炎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实施ICU护理可提高治疗的效果,缩短患儿的治愈时间,具有显著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魏萍 刊期: 2014年第01期
中药足浴疗法在临床已得到非常广泛的应用,其在促进血液循环、消除疲劳、改善睡眠等方面颇有功效.仅我院就己在内、外、妇、儿及康复等科室开展了此项治疗,操作简便易行,疗效确切.我院风湿科自2006年在病区内开展中药足浴治疗以来,疗效及服务均得到广大患者的认可,但其安全隐患往往容易被忽略.
作者:严红芸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探索在社区医疗中进行药学服务的新途径、新方法,药师在社区卫生服务中促进合理用药的意义.方法:通过药师与患者交流和指导.结果:通过社区药学服务,拉近了与患者之间的距离,普及了用药知识,提高了患者的用药水平.结论:对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起到很好促进作用.
作者:孙立艳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绝大多数阑尾为腹膜内器官,呈条索状.盲肠为腹部间位器官,三条结肠带在盲肠壁汇集之点就是阑尾根部附着之处,阑尾切除术中就是根据这一特征寻找阑尾.当术中遇到阑尾解剖位置变异时,如盲肠壁内阑尾等,应循序渐进仔细检查,寻找阑尾.
作者:王家卿;张楠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PDCA模式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不良情绪及治疗依从性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风湿免疫科2011年1至12月份收治的29例患者设为对照组,开展常规护理模式;选取2012年1至12月份收治的29例患者,设为研究组,行PDCA模式护理.对所有患者进行2~3个月的随访,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满意度、治疗依从性以及不良情绪采用SAS和SDS量表进行评价,并对结果进行比较.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相比,研究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较对照组显著改善;研究组对医护人员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较对照组显著改善.结论:PDCA模式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不良情绪及治疗依从性的改善方面与常规护理模式比较具有更加明显的优势,更有利于患者生存质量的提高.
作者:常星艳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分析探讨ICU危重患者行PICC术后临床护理要点与护理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近年来收治的110例ICU危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PICC手术治疗,按照数字抽签法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55例,研究组患者PICC术后行系统的护理干预,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护理效果.结果:研究组PICC置入术后导管保留时长及并发症发生明显优于对照组;研究组护理总满意度为90.9%,对照组护理满意度达78.2%,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 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PICC术后ICU危重患者行系统的护理干预可以减少术后并发症,保证手术抢救效果,应用效果十分显著.
作者:杨卫香;李静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肺癌化疗患者的有效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58例肺癌化疗患者临床护理资料.结果:全部患者经对症治疗、精心护理,均顺利通过化疗全程.结论:化疗是治疗肺癌的一种较为安全的方法,密切观察病情和健康的心理护理可保证化疗安全顺利实施.
作者:韩萍;杨媛;李小荣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计划生育手术时导致子宫穿孔的常见原因、处理及预防.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计划生育手术致子宫穿孔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17例子宫穿孔中,放(取)IUD致穿孔6例,发生率0.012%,人工流产致穿孔11例,发生率0.089%;保守治疗10例,手术治疗7例.结论:施术者应有强烈的责任感,详细询问病史,做好妇科检查,严格操作规范,操作时稳、轻、准,对于有瘢痕子宫、子宫畸形等高危因素时,应由有经验的医生谨慎操作,落实避孕措施,减少人工流产.
作者:张芝香;吴春莲 刊期: 2014年第01期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患者男性,26岁,双侧睾丸无痛性包块9月余,不规则抗炎治疗多次,未见睾丸缩小.结核抗体阴性.超声:双侧睾丸增大,见低回声区.体检:其他部位未见肿瘤.临床考虑为双侧睾丸肿瘤,行双侧睾丸切除.1.2 肉眼检查:灰红、暗红色肿块两个,分别为13x7x5cm、15x7x3.5cm,表面充血,平滑,白膜完整.切面灰红,灰黄色,实性,质软,有出血坏死,鱼肉状.附睾及精索均有灰红色肿瘤组织侵及.
作者:徐青;王秀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评价高血压性脑出血后脑水肿的急救处理及中医康复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在我科住院的PHT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所有病例入院后即给予基础疗法,包括卧床休息,保持安静,低流量吸氧;维持水与电解质平衡以及一般支持疗法;治疗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加用通腑化瘀丸(赤茯苓、半边莲、水蛭、虻虫、大黄等),一次2粒,一日2次.结果:治疗组取得总有效率为96.67%,明显好于对照组(71.43%),两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均有明显改善(P<0.05),两组日常生活活动评分(ADL)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变:治疗组较对照组变化更大,两组病人治疗后脑内血肿均见减少,治疗组血肿减少程度较对照组明显,两者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性脑出血后脑水肿通过急救处理及中医康复治疗后,可取得显著的临床疗效,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作者:魏启明;李杰 刊期: 2014年第01期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简称妊高症)是妊娠期所特有的疾病,是产科的严重的并发症之一,特别是重度妊高症,往往可发生肾功能障碍,胎盘早剥,胎儿宫内发育迟缓,胎儿窘迫等母儿并发症,直接影响母婴的生命和生存质量,是孕产妇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加强对妊高症患者的观察护理和及时处理就能降低妊高症患者的病死率和后遗症的发生,所以对妊高症患者应积极做好心理、常规、产前、产时、产后等各方面的护理工作.
作者:张燕燕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异位妊娠使用甲氨蝶呤与米非司酮联合治疗效果观察.方法.采用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氨甲喋呤联合米非司酮组63例)和对照组(单纯用氨甲喋呤组63例),进行治疗效果、药物毒副作用、输卵管通畅实验进行对比分析.结论:甲氨蝶呤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异位妊娠为安全有效可行的保守治疗方法,对避免手术创伤,大程度保留输卵管有积极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姜晓娜 刊期: 2014年第01期
腓骨肌萎缩症(charcot.marie.tooth disease,CMT)又称遗传性运动感觉神经病(hereditary and sensory neuropathy,HMSN)是常见的遗传性周围神经疾病,大约每10万人中有17-40人发病[1].具有高度的临床变异性和遗传异质性.CMT分型为CMT1型和CMT2型,每一类CMT依据致病基因的不同又分为不同的亚型.临床表现为患者四肢远端肌肉萎缩无力,走路呈跨阈步态,腿呈现“鹤腿”或倒立的香槟酒瓶状,某些类型CMT可出现特有的神经受累症状.
作者:王雅文 刊期: 2014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