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Vogt-小柳-原田病25例临床分析

赵桂玲

关键词:Vogt-小柳-原田病/诊断, 临床分析
摘要:目的 提高对Vogt-小柳-原田病(Vogt-Koyanagi-Harada,VKH)的认识以便更好地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7-2007年间在我院住院治疗的VKH患者25例的眼部表现、全身症状、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和治疗情况.结果 与结论 诊断时应注意患者的眼部表现(主要依据为患者双眼发病,后极部水肿,伴或不伴视神经水肿)和询问病史,明确诊断后行糖皮质激素冲击疗法治疗.
广东医科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拉米夫定治疗ALT高基线水平慢性乙型肝炎68例的效果观察

    目的 观察拉米夫定对高ALT基线水平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疗效.方法 对130例ALT水平升高(>5 ULN) 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8例和对照组62例,治疗组口服拉米夫定100 mg,每日1次;对照组每次口服甘利欣胶囊150 mg及五酯胶囊22.5 mg,每天3次.两组疗程均为12个月,治疗初始2周两组均给予静脉滴谷胱苷肽及水溶性维生素.结果 两组在治疗6个月时,治疗组的ALT复常率、HBV DNA转阴率、HBeAg/抗-HBe血清转换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是100.0% vs 83.9%、91.2% vs 38.7%、85.3% vs 32.3% (均P<0.01).治疗12个月时,治疗组的ALT复常率、HBV DNA阴转率、HBeAg/抗-HBe血清转换率及随访12个月时的持久应答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是100.0% vs 79.0%、94.1% vs 32.3%、89.7% vs 27.4%、70.6% vs 19.4%(均P<0.01).治疗组在治疗期间没有发生ALT、HBV DNA反弹或病情加剧,而对照组有11例病情加剧,其中发生重型肝炎2例,慢性乙型肝炎(重度)9例.结论 拉米夫定对ALT高基线值水平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有较好的疗效,可阻止病情加剧,是慢性乙型肝炎一个较为理想的抗病毒药物.

    作者:陈小萍;李耀才;伍思国;陈春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急性心肌梗死与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血尿酸和总胆红素水平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和稳定性心绞痛(SAP)患者血尿酸、总胆红素水平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对26例AMI患者、39例SAP患者和30例体检健康者的血尿酸和总胆红素进行测定,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AMI组血尿酸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 ,而与SAP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MI组血总胆红素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别,但明显高于SAP组(P<0.01).SAP组血尿酸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血总胆红素水平则明显低于对照组和AMI组(P<0.01或0.05).结论 血尿酸和总胆红素水平与冠心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早期干预对冠心病的防治有积极意义.

    作者:曾钦凤;钟毓琼;梁淑连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产后康复按摩200例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产后康复按摩对产妇身心健康的临床作用.方法 随机选取400例在我院自然分娩的健康初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予产后康复按摩.产后第6天,对比两组产妇的康复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观察组产妇子宫收缩良好、一般、差者分别为196、4、0例,对照组则分别为160、35、5例;观察组产妇泌乳量多、中、少者为144、49、7例,对照组则分别为99、56、45例,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对照组产妇产后乳汁淤积、乳房硬结、乳房变小、宫缩乏力、腰酸背痛、会阴坠胀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观察组(P<0.01或0.05).结论 产后康复按摩能促进产妇子宫复旧,乳汁分泌,能有效降低产后乳房、子宫复旧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产妇生活质量.

    作者:陈霞;蔡妹;陈晓丽;马晓东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血尿酸水平的检测与分析

    目的 了解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的血尿酸水平与冠心病发病的关系.方法 尿酸酶比色法检测稳定型心绞痛组7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组55例、心肌梗死组120例和健康对照组170例的血清尿酸水平.结果 稳定型心绞痛组与健康对照组的血尿酸水平比较和稳定型心绞痛组与心肌梗死组的血尿酸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稳定型心绞痛组和心肌梗死组的血尿酸水平分别与健康对照组、稳定型心绞痛组血尿酸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不稳定型心绞痛和心肌梗死患者的尿酸水平高于稳定型心绞痛和健康人.

    作者:谢细娜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参芎葡萄糖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及其对血浆内皮素的影响

    目的 观察参芎葡萄糖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血浆内皮素(ET)的影响.方法 脑梗死患者71例随机分为参芎组35例和对照组36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参芎组联用参芎葡萄糖注射液10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对照组联用复方丹参注射液20 mL加入生理盐水25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均于治疗第15天检测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ET的变化.结果 参芎组与对照组的疗效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c=2.3538,P>0.05).治疗前两组E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参芎组ET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ET治疗后均比治疗前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参芎葡萄糖注射液能降低ET水平,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与复方丹参注射液相当,且安全性好,使用方便.

    作者:张志坚;曹传勇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降纤酶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86例的临床观察

    目的 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观察降纤酶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临床效果.方法 86例TIA患者随机分为降纤酶治疗组(43例)和复方丹参-阿司匹林对照组(43例).采用TCD观察两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并进行对比.结果 治疗组48h内、2周内TIA发作被控制及转为脑梗死的例数为分别为32、10、1例;对照组则为分别为20、20、3例,以治疗组的疗效为优(P<0.01).治疗组应用降纤酶后,血流速增快与血流速缓慢者组的平均流速有明显改善(P<0.01),对照组也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但以治疗组更为明显(P<0.01或0.05);同时应用降纤酶治疗后,患者的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血小板凝聚率、纤维蛋白原含量都有明显的下降(P<0.01).结论 应用降纤酶治疗TIA 起效快、效果好、安全性高;通过TCD技术可为指导临床治疗和评估疗效提供有力的依据.

    作者:陈国光;关春红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学龄期儿童头面部外伤476例临床分析

    目的 了解学龄期儿童头面部外伤发生的原因及危险因素.方法 对476例学龄期儿童头面部外伤患儿的性别、病因、患病率、发病时段、季节、创伤类型及治疗等相关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学龄期儿童头面部外伤的发病存在着性别、时段、伤因、创伤类型的差异,季节发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颏部、额部、头顶及上下唇易受伤; 早晨、中午及下午的上下学时段创伤患病率高.结论 学龄期儿童头面部外伤有特定的发病规律,采取针对性有效的预防措施可以减少其发生.

    作者:张乃尊;傅国武;梁文玉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信号传导与转录活化因子3在肝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 研究信号传导与转录活化因子3(STAT3)在肝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分别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肝癌组织、癌旁组织和良性病变肝组织中STAT3 mRNA和蛋白的表达,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Bcl-xL的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肝癌组织、癌旁组织中STAT3 mRNA的相对表达量和蛋白阳性率均高于良性病变肝组织(P均<0.01或0.05).肝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Bcl-xL蛋白表达率明显高于良性病变肝组织(P<0.05).肝癌组织中STAT3蛋白与Bcl-xL蛋白表达有密切关系(P<0.01).结论 STAT3高表达可能是肝癌发病机制中的早期事件;在癌旁肝组织中,那些STAT3蛋白阳性的肝细胞可能是潜在的癌前细胞.STAT3基因可能通过直接或间接促进Bcl-xL的表达,抑制细胞的凋亡,从而在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生重要作用.

    作者:刘维藩;李荣江;彭向阳;黄振华;黄应桂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原位男性泌尿生殖系统标本的设计与制作

    本文介绍了将淘汰的残旧躯干教学标本,经过精心设计,加工成在一个标本能连续、完整地展示原位男性泌尿生殖系统的肾、输尿管、膀胱、尿道、睾丸、附睾、输精管、前列腺、精囊、尿道球、尿道球腺、阴茎和阴囊等器官的位置、形态结构、毗邻关系的精美、实用的解剖学教学标本的制作方法 ,此法对于解决教学标本的不足、减少材料损耗、保证人体解剖学的教学质量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作者:雷林忠;陆卓琼;谢华;李少华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我院门诊处方不合理用药调查分析

    目的 调查我院门诊处方不合理用药情况.方法 随机抽查2007年1-6月门诊处方5 800张.根据文献资料及临床药理学知识对不合理用药处方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分类统计.结果 门诊不合理用药处方约占1.59%,抗菌药物使用率为29.79%,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占不合理用药处方的69.6%.结论 我院门诊用药基本合理,不合理用药主要以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为主,临床医师及临床药师应加强抗菌药物合理应用.

    作者:冯玉珍;蔡伟明;蔡杰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孕激素辅助治疗Ⅰ期子宫内膜癌54例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孕激素辅助治疗Ⅰ期子宫内膜癌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对1994年1月至2003年1月我院诊治I期子宫内膜癌患者105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孕激素辅助治疗组(简称辅助组)因癌死亡2例(3.7%),对照组则为6例(11.8%);辅助组3 a存活率为96.3%(52/54),对照组为88.2%(45/51);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孕激素辅助治疗<12个月的患者+对照组患者和孕激素辅助治疗≥12个月组的复发或转移比例(10/68 vs 0/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者3a无瘤存活率为86.8%(59/68),后者为100.0%;前者3a存活率为88.2%(60/68),后者为100.0%;两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者因癌死亡比例(8/68 vs 0/37)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孕激素辅助治疗≥12个月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Ⅰ期子宫内膜癌患者的预后.

    作者:李群;黄东;吴菲远;吴小容;林心苗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直接PCI术后血管内皮功能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血管内皮功能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36例首次AMI患者行PCI术使梗死相关血管(IRA)血流达TIMI 3级,分析PCI术前12导联心电图ST段抬高的总和与术后1 h ST段下降幅度.按ST段下降幅度分为两组:A组,ST段迅速下降组(下降≥50%);B组:ST段持续抬高组(下降<50%).所有患者于PCI术前及术后l h取外周血,测定内皮素(ET)和一氧化氮(NO)水平,比较两组PCI术前与术后l h ET和NO水平.结果 所有AMI患者PCI术前及术后1h ET水平较健康对照组高(P<0.01),NO水平较对照组低(P<0.05);术后1 h的 ET水平比术前更高,NO则更低(P<0.05).ST段迅速下降组PCI术前与术后1 h相比,ET水平增高(P<0.05),NO无明显变化(P>0.05).ST段持续抬高组PCI术前与PCI术后1 h相比,ET水平明显升高(P<0.01),NO水平明显降低(P<0.01).而PCI术后ST段迅速下降组与ST段持续抬高组比较,ST段迅速下降组ET水平低(P<0.01),NO水平则高(P<0.05).结论 AMI及PCI术均可引起血管内皮功能紊乱,使血中ET水平升高,NO水平降低;AMI经PCI术后ST段的下降与术后血管内皮功能有关,特别与NO含量有关,PCI术后NO水平未降低者心电图ST段下降迅速.

    作者:陈力;贺巧云;凌文革;匡希斌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128例高血压脑出血的外科治疗体会

    目的 总结高血压脑出血外科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总结手术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128例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的意识状态、出血部位、出血量及全身状况采用小骨窗显微血肿清除术、微创血肿穿刺清除术、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术和侧脑室引流术.结果 综合GCS和Barthel 评分,128例中,优25例(19.5%)、良49例(38.1%)、中30例(23.4%)、差3例(2.3%)、死亡21例(16.4%).结论 个体化选择术式及熟练操作技巧是提高治愈率及生存质量的关键,超早期微创手术能明显改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预后.

    作者:李其杰;李斌;钟晖东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胃底折叠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合并消化道大出血32例

    目的 探讨胃底折叠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合并消化道大出血的价值.方法 对我科收治的门静脉高压症合并消化道大出血32例采用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联合胃底折叠术进行治疗,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因大出血经24h保守治疗不能控制而行紧急手术者15例,全部获立即止血,4例术后死于肝功能衰竭.出院的28例中随访25例,再出血率为12%(3/25);术后食管静脉曲张程度得到明显改善;食道内压力从术前的(2.09±1.01)kPa升高为术后的(4.43±0.45)kPa(P<0.01).结论 胃底折叠术能提高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的止血效果,降低再出血率.

    作者:陈搏之;钟康林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喜炎平治疗小儿咽结合膜热33例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喜炎平治疗小儿咽结合膜热的疗效.方法 63例急性咽结合膜热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33例)及对照组(30例),观察组应用喜炎平注射液0.2~0.4 mL/(kg·d),分1~2次用10%葡萄糖注射液稀释后静脉滴注.对照组予病毒唑注射液10 mg/(kg·d),用10%葡萄糖注射液稀释后静脉滴注.两组均连用3~5 d,并予常规液体疗法及对症治疗.观察患儿治疗后退热时间、咽痛消失时间及眼结膜充血消失时间,以退热时间为主要指标.结果 观察组的平均退热时间、咽痛消失时间、眼结合膜充血消失时间分别为(3.95±0.68)、(4.03±0.62)、(4.76±1.33)d,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1).结论 喜炎平治疗小儿咽结合膜热的疗效优于病毒唑.

    作者:李波;冯丽琼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835例宫颈糜烂的发病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宫颈糜烂发病的相关因素.方法 对妇科门诊体检的3 127例妇女中发现的宫颈糜烂病例835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0~、30~岁年龄组宫颈糜烂患病率分别为30.9%和33.0%,均明显高于其他组(P<0.01);有阴道炎史者比无阴道炎史患病率高(34.9% vs 22.3%,P<0.01);阴道手术产组宫颈糜烂患病率为40.5%,明显高于其他组(P<0.01);性生活频率及避孕方式与宫颈糜烂关系不大(P>0.05).结论 宫颈糜烂的发病与年龄、阴道炎、阴道局部损伤及继发感染有关.

    作者:李红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小切口皮瓣下剥离大汗腺治疗腋臭186例

    目的 了解小切口皮瓣下剥离大汗腺治疗腋臭的效果.方法 对186例腋臭患者采用小切口翻转皮瓣直视下剥离大汗腺治疗.结果 术后随访6~18个月,186例均无出现皮肤坏死现象,腋臭气味消失,术后日常生活即可自理,不需陪护,切口隐蔽,瘢痕细小,较早恢复上肢活动.结论 小切口皮瓣下剥离大汗腺治疗腋臭效果令人满意.

    作者:邓恩;邵奕;黄木平;林燕凤;邱世国;董嘉兰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洛伐他汀影响人高转移卵巢癌细胞系HO-8910PM转移相关能力的研究

    目的 研究洛伐他汀对人高转移卵巢癌细胞系HO-8910PM转移相关能力的影响.方法 分别运用MTT法、Transwell小室法、细胞粘附人工重组基底膜实验检测洛伐他汀对HO-8910PM细胞的细胞毒作用,对细胞的侵袭能力和趋化运动及对细胞粘附能力的影响.结果 洛伐他汀作用HO-8910PM细胞6h后能抑制其体外侵袭、趋化运动和粘附能力,其中8 μmol/L抑制率分别为(79.18±0.21)%、(59.40±0.80)%和(14.08±1.28)%.结论 洛伐他汀能有效地抑制人高转移卵巢癌细胞系HO-8910PM的侵袭、趋化运动和粘附能力,是潜在的抗肿瘤转移药物.

    作者:张建和;符伟玉;覃燕梅;莫丽儿;梁念慈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体外循环时乌司他丁对CD14+单核细胞表面Toll样受体4表达的影响

    目的 探讨体外循环(CPB )时血液中CD14+单核细胞表面Toll样受体4(TLR4)及其胞内热休克蛋白70(HSP70)表达的变化规律以及乌司他丁对外周血液中CD14+单核细胞表面TLR4 受体表达的影响.方法 选择我院2006年8月至2007年8月期间择期行房、室间隔缺损修补手术患者30 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乌司他丁组,每组15例.全麻诱导前乌司他丁组给予乌司他丁12000 UI/kg ,对照组给予同样体积的生理盐水.分别于麻醉诱导前(T1)、CPB前(T2)、主动脉开放时(T3) 、主动脉开放30 min (T4)、术后5h(T5)、术后第2天晨8 时(T6)采集动脉血,以流式细胞仪检测CD14+单核细胞表面TLR4和HSP70表达变化; ELSIA检测上述各时点TNF-α、IL-6的血浆浓度.结果 两组在T2~T6的CD14+单核细胞表面TLR4受体和其胞内HSP70表达以及TNF-α、IL-6血浆浓度均较T1的增加(均P<0.01或0.05);乌司他丁组各指标值均较对照组的上升幅度低(均P<0.01或0.05).结论 CPB时静脉应用乌司他丁可能通过减少HSP70等内源性危险信号产生,抑制TLR4受体表达而减轻CPB导致的全身炎性反应.

    作者:刘敏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与内科保守治疗高血压基底节脑出血的疗效比较

    目的 比较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与内科保守治疗高血压基底节脑出血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63例高血压基底节脑出血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n=30)和对照组(n=33).对照组采用内科保守治疗,治疗组在保守治疗的同时采用颅内血肿微创穿刺清除术.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肺部感染、电解质紊乱、2月后的生存质量随访效果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或0.05).结论 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对高血压基底节脑出血的疗效确切,早期应用可以降低肺部感染、电解质紊乱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存活患者的生存质量.

    作者:张智能 刊期: 2008年第04期

广东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广东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广东省教育厅

主办:广东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