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桡骨外固定器和钢板内固定治疗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的效果比较

马楚平;何光联;梁江山;欧迪军;李康养;刘磊

关键词:桡骨远端, 不稳定性骨折, 外固定器, 内固定
摘要:目的 比较外固定器和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的疗效.方法 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治疗失败的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患者60例,随机分为外固定组和钢板内固定组,每组30例.外固定组采用手法复位外固定架或结合克氏针骨折端交叉固定治疗,钢板内固定组采用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所有患者均获12个月随访.结果 在控制桡骨的短缩、关节面的塌陷及下尺桡关节脱位方面,钢板内固定组优于外固定组(P<0.01或0.05).术后两组的Garlan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c=1.25908,P>0.05).结论 外固定器和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均有良好的临床疗效.但在控制桡骨的短缩、关节面的塌陷及下尺桡关节脱位方面,钢板内固定优于骨外固定器固定.
广东医科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糖尿病合并高血压老年患者足背动脉病变的超声检测

    目的 探讨糖尿病(DM)合并高血压(EH)老年患者足背动脉病变的声像及血流特点.方法 对DM 老年患者35例、EH老年患者35例、DM合并EH老年患者40例及对照组35例行足背动脉超声检查,分别测量计算足背动脉斑块检出率、闭塞发生率及多项血流动力学参数.结果 DM组、DM合并EH组的斑块检出率及闭塞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和EH组(P<0.05),对照组与EH组间、DM组与DM合并EH组间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DM组、EH组和DM合并EH组的足背动脉内径、收缩期峰值流速、舒张末期流速和血流量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与DM组和EH 组相比,DM合并EH组则下降更为明显(P<0.01或0.05);DM组和EH组间相比,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M和EH老年患者的足背动脉均存在血流动力学异常及不同程度的狭窄或闭塞,两者同时存在时可加速血管受损的进程.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可以判断DM合并EH老年患者足背动脉受损的程度.

    作者:叶德刚;田利玲;文达辉;黄涛;钟子辉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B超监测对提高置器质量的临床意义

    目的 通过B超监测对置器距离进行干预,以提高置器质量,较好地发挥宫内节育器(IUD)避孕效果.方法 对402例健康育龄妇女放置IUD前先以B超测量宫底厚度,置器后实时扫描IUD宫内定位,从子宫纵切图像上测量IUD上缘至宫底外缘距离,若其距离超过设定标准则重置于设定范围.定期随访其避孕效果.结果 本组402例在B超监测下置器仍有3.48%(14/402)需重置,置器后退出时有回带感2.99%(12/402).3例因严重前倾屈干预失败置器0.75%(3/402).第24个月继续存放率为92.23%,带器妊娠率、脱落率、因症取出率和总停用率(分别为0.30%、1.50%、6.60%和9.70%).结论 B超监测有助于提高置器质量,从而较好地发挥IUD的避孕效果.

    作者:麦小珊;陈比红;邓国洪;张娟纺;黎超英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与血清尿酸水平的关系与分析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与血清尿酸(UA)水平的关系.方法 观察238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入院时的血清UA 水平,同时测定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尿素氮(BUN)、空腹血糖(FGB)等水平,并根据患者治疗4周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进行疗效评定.结果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UA升高发生率为26.47%,UA升高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13.68±5.77),病死率为11.11%,均明显高于UA正常患者(10.34±7.67,4.00%)(P<0.01或0.05).结论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UA 水平升高提示预后不良,须引起重视.

    作者:陈远俊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瓣膜置换术后患者早期康复干预依从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调查分析瓣膜置换术后患者早期康复训练依从性的影响因素.方法 使用医院焦虑抑郁量表及自编的依从性调查问卷对100例瓣膜置换术后患者进行调查、随访,对影响早期康复训练依从性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患者的文化程度、经济状况、家人的关心程度、医患关系、焦虑、抑郁等在依从者和不依从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而在年龄、性别及瓣膜的型号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改善焦虑、抑郁,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稳定家庭、社会支持系统,可提高瓣膜置换术后早期康复干预依从性,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林长缨;何湛;古剑雄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产后康复按摩200例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产后康复按摩对产妇身心健康的临床作用.方法 随机选取400例在我院自然分娩的健康初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予产后康复按摩.产后第6天,对比两组产妇的康复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观察组产妇子宫收缩良好、一般、差者分别为196、4、0例,对照组则分别为160、35、5例;观察组产妇泌乳量多、中、少者为144、49、7例,对照组则分别为99、56、45例,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对照组产妇产后乳汁淤积、乳房硬结、乳房变小、宫缩乏力、腰酸背痛、会阴坠胀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观察组(P<0.01或0.05).结论 产后康复按摩能促进产妇子宫复旧,乳汁分泌,能有效降低产后乳房、子宫复旧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产妇生活质量.

    作者:陈霞;蔡妹;陈晓丽;马晓东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鼻内镜治疗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41例

    目的 分析鼻内镜下切除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治疗效果.方法 对41例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鼻内镜下先切除鼻腔、筛窦、蝶窦、额窦口、上颌窦口肿瘤及其基部黏骨膜,侵及以颌窦者经柯陆径路内镜下于骨膜下分离切除肿瘤.结果 术后随访12~72个月,治愈37例(90.2%),复发4例(9.8%).结论 鼻内镜对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疗效良好.切除肿瘤及其基部黏骨膜,对侵及上颌窦者联合柯陆径路内镜下治疗,可有效减少术后复发.

    作者:傅国武;揭桂莲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宫腔镜检查和阴道B超对宫腔内病变的诊断意义

    目的 分析经阴道B超和宫腔镜检查对宫腔内病变的诊断意义.方法 对150例子宫腔内病变患者行阴道B超检查、诊断性宫腔镜检查,在宫腔内定位摘取病变组织或诊断性刮取内膜.结果 宫腔镜的诊断符合率为85.3%(128/150),阴道B超的符合率为54.0%(81/1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经阴道B超是筛选子宫腔内病变的方便、简捷、有效与经济的方法 .宫腔镜检查能直视宫腔内病变,定位取材,诊断准确率高,宫腔镜检查结合定位病变活组织检查是诊断子宫腔内病变可靠和理想的手段.

    作者:黄小静;罗宋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学龄期儿童头面部外伤476例临床分析

    目的 了解学龄期儿童头面部外伤发生的原因及危险因素.方法 对476例学龄期儿童头面部外伤患儿的性别、病因、患病率、发病时段、季节、创伤类型及治疗等相关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学龄期儿童头面部外伤的发病存在着性别、时段、伤因、创伤类型的差异,季节发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颏部、额部、头顶及上下唇易受伤; 早晨、中午及下午的上下学时段创伤患病率高.结论 学龄期儿童头面部外伤有特定的发病规律,采取针对性有效的预防措施可以减少其发生.

    作者:张乃尊;傅国武;梁文玉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信号传导与转录活化因子3在肝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 研究信号传导与转录活化因子3(STAT3)在肝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分别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肝癌组织、癌旁组织和良性病变肝组织中STAT3 mRNA和蛋白的表达,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Bcl-xL的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肝癌组织、癌旁组织中STAT3 mRNA的相对表达量和蛋白阳性率均高于良性病变肝组织(P均<0.01或0.05).肝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Bcl-xL蛋白表达率明显高于良性病变肝组织(P<0.05).肝癌组织中STAT3蛋白与Bcl-xL蛋白表达有密切关系(P<0.01).结论 STAT3高表达可能是肝癌发病机制中的早期事件;在癌旁肝组织中,那些STAT3蛋白阳性的肝细胞可能是潜在的癌前细胞.STAT3基因可能通过直接或间接促进Bcl-xL的表达,抑制细胞的凋亡,从而在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生重要作用.

    作者:刘维藩;李荣江;彭向阳;黄振华;黄应桂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参芎葡萄糖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及其对血浆内皮素的影响

    目的 观察参芎葡萄糖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血浆内皮素(ET)的影响.方法 脑梗死患者71例随机分为参芎组35例和对照组36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参芎组联用参芎葡萄糖注射液10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对照组联用复方丹参注射液20 mL加入生理盐水25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均于治疗第15天检测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ET的变化.结果 参芎组与对照组的疗效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c=2.3538,P>0.05).治疗前两组E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参芎组ET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ET治疗后均比治疗前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参芎葡萄糖注射液能降低ET水平,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与复方丹参注射液相当,且安全性好,使用方便.

    作者:张志坚;曹传勇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28例早期乳腺癌的诊断体会

    目的 分析早期乳腺癌的临床特点及诊断方法,为提高早期乳腺癌的诊断率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回顾分析28例早期乳腺癌的临床资料.结果 28例患者中有16例(57.1%)为T0早期癌,12例(42.9%)为微小癌.数字化乳腺X线摄像(DR)显示:肿块结节影12例 (42.9%),钙化影11例(39.3%),腺体局部致密影5例(17.8%);超声检出边界不规则低回声结节.单独应用DR或彩超对早期乳腺癌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85.7%(24/28)、75.0%(21/28),两者联合应用的诊断率为92.9%(26/28).结论 重视早期癌的体征,提高认识,应用联合检诊方法 可提高乳腺癌的早期诊断率.

    作者:陈锦隆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200例HBeAg阳性血清样本的HBV-DNA分析

    目的 了解乙肝血清学标志物HBeAg与HBV-DNA水平的临床关系.方法 对200例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结果 为HBeAg阳性的乙肝患者的血清用荧光定量PCR(FQ-PCR)法进行检测,并对结果 进行分析.结果 200例HBeAg阳性的血清样本中有195例HBV-DNA检测阳性,阳性率为97.5%.200例中有115例(占57.5%)HBV-DNA为(1~9)×107 copies/mL,70例(35.0%)为(1~9)×104 copies/mL,10例(5.0%)为500~1 000 copies/mL,5例(2.5%)未检测到.结论 HBeAg与HBV-DNA的检测都能反映乙肝病毒在人体内复制活跃程度.

    作者:张韶斌;陈斯亮;罗莞超;高映萍;罗秋红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Vogt-小柳-原田病25例临床分析

    目的 提高对Vogt-小柳-原田病(Vogt-Koyanagi-Harada,VKH)的认识以便更好地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7-2007年间在我院住院治疗的VKH患者25例的眼部表现、全身症状、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和治疗情况.结果 与结论 诊断时应注意患者的眼部表现(主要依据为患者双眼发病,后极部水肿,伴或不伴视神经水肿)和询问病史,明确诊断后行糖皮质激素冲击疗法治疗.

    作者:赵桂玲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谷氨酰胺对慢性酗酒大鼠肠道上皮细胞间连接蛋白表达的影响

    目的 观察谷氨酰胺对慢性酗酒大鼠肠道上皮紧密连接(TJ)特征性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ZO-1和粘附连接(AJ)特征性蛋白钙粘连蛋白E表达的影响.方法 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谷氨酰胺组(谷氨组)、慢性酗酒处理组(酗酒组)、慢性酗酒并谷氨酰胺组(谷氨+酗酒组),每组10只,并给予相应的处理.用荧光示踪剂测定肠道上皮的渗透性、运用免疫印迹和RT-PCR测定肠道上皮细胞中Occludin、ZO-1和钙粘连蛋白E的蛋白及mRNA表达.结果 慢性酗酒导致肠道上皮渗透性明显增高3倍左右(P<0.01);补充谷氨酰胺可以明显改善由慢性酗酒引起的肠道上皮渗透性增高(P<0.05).免疫印迹和RT-PCR显示在酗酒组的Occludin、ZO-1、钙粘连蛋白E的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均较对照组的表达水平明显下降(P<0.01);在谷氨+酗酒组中Occludin、ZO-1、钙粘连蛋白E的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较酗酒组的表达水平明显增高(P<0.05).结论 慢性酗酒可使TJ分子Occludin、ZO-1和钙粘连蛋白E的mRNA、蛋白表达水平降低导致肠道上皮屏障功能受损,补充谷氨酰胺通过上调上述TJ分子而对慢性酗酒的肠道上皮屏障功能起保护作用.

    作者:张媛莉;何惠娟;姚华国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鼻内镜及电动切削系统在喉微创手术中的应用

    目的 观察鼻内镜及电动切削系统配合支撑喉镜在喉微创手术中应用的效果.方法 对2006年1月至2007年12月间收治的43例喉部良性疾病患者(包括声带息肉、声带小结、喉乳头状瘤、会厌囊肿和披裂囊肿)在支撑喉镜加鼻内镜下应用电动切削系统进行微创手术.结果 43例均一次手术成功, 无明显并发症.声带息肉和小结患者20例,治愈19例,好转1例;会厌囊肿14例,披裂囊肿1例,全部治愈;喉乳头状瘤8例,治愈4例.全部病例随访4个月至2 a,除4例小儿喉乳头状瘤外,其余未见复发.结论 鼻内镜联合支撑喉镜和电动切削系统在治疗喉部某些良性病变中具有视野清晰、操作简便、精确度高、创伤性小等优点.

    作者:崔德威;许卫华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直接PCI术后血管内皮功能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血管内皮功能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36例首次AMI患者行PCI术使梗死相关血管(IRA)血流达TIMI 3级,分析PCI术前12导联心电图ST段抬高的总和与术后1 h ST段下降幅度.按ST段下降幅度分为两组:A组,ST段迅速下降组(下降≥50%);B组:ST段持续抬高组(下降<50%).所有患者于PCI术前及术后l h取外周血,测定内皮素(ET)和一氧化氮(NO)水平,比较两组PCI术前与术后l h ET和NO水平.结果 所有AMI患者PCI术前及术后1h ET水平较健康对照组高(P<0.01),NO水平较对照组低(P<0.05);术后1 h的 ET水平比术前更高,NO则更低(P<0.05).ST段迅速下降组PCI术前与术后1 h相比,ET水平增高(P<0.05),NO无明显变化(P>0.05).ST段持续抬高组PCI术前与PCI术后1 h相比,ET水平明显升高(P<0.01),NO水平明显降低(P<0.01).而PCI术后ST段迅速下降组与ST段持续抬高组比较,ST段迅速下降组ET水平低(P<0.01),NO水平则高(P<0.05).结论 AMI及PCI术均可引起血管内皮功能紊乱,使血中ET水平升高,NO水平降低;AMI经PCI术后ST段的下降与术后血管内皮功能有关,特别与NO含量有关,PCI术后NO水平未降低者心电图ST段下降迅速.

    作者:陈力;贺巧云;凌文革;匡希斌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超声监视下行绝经期妇女取环术的体会

    目的 总结绝经期妇女采用超声实时全程监视引导法行取环术的体会.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中心2007年用BELSON700型全程超导可视妇产科手术仪引导下对127例(试验组)绝经期妇女取环术的成功率、术中出血量及并发症等资料,与2006年采用传统法108例 (对照组)作比较.结果 试验组的取环成功率为96.1%(122/127),高于对照组的85.2%(92/1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取环术时间为(2.5±1.3)h、术中出血量为(4.4±1.2)mL,分别(短)少于对照组的(3.3±1.6)h和(5.8±1.4)mL(P<0.01);试验组发生术后IUD残留、嵌顿和断裂分别为1、2、2例,对照组分别为7、10、9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结论 超声实时全程监视引导绝经期取环术的成功率高,较少出现术中及术后并发症.

    作者:许萱子;黄红梅;李爱竹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超声检查对136例急性阑尾炎的诊断意义

    目的 分析超声检查对急性阑尾炎的临床诊断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136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急性阑尾炎患者的超声影像特征.结果 超声诊断急性阑尾炎117例,漏诊19例,诊断符合率为86.0%.结论 超声检查对临床疑诊的急性阑尾炎具有较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可作为影像学首选的诊断方法 .

    作者:黄冠中;陈雪松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氨甲喋呤在子宫黏膜下肌瘤宫腔镜术前的应用

    目的 观察氨甲喋呤(MTX)在子宫黏膜下肌瘤宫腔镜术前应用的临床价值.方法 60例子宫黏膜下肌瘤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实验组于术前在超声引导下瘤内注射MTX 60 mg,于第1次注药后的第1个月及第2个月再分别给予一次注射,3个月时行宫腔镜经宫颈子宫黏膜下肌瘤切除术.对照组则直接行宫腔镜经宫颈子宫黏膜下肌瘤切除术.观察实验组MTX治疗后1、2、3个月时肌瘤大小、血流变化情况以及用药后的副反应,并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结果 实验组于瘤体内注射MTX 1个月后的肌瘤体积为(48.65±25.76)cm3,与治疗前的(58.21±21.68)cm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2、3个月肌瘤的体积分别为(40.53± 27.29)、(30.24±19.68)cm3,均比治疗前明显缩小(P<0.0l或0.05),且治疗后3个月的肌瘤体积比治疗后1个月更为缩小(P<0.05).实验组治疗前0级3例,Ⅰ级5例,Ⅱ~Ⅲ级22例;治疗2个月后,0级10例,Ⅰ级12例,Ⅱ~Ⅲ级8例,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分别为(74.12±21.36)min、(12.31±3.72)mL,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结论 MTX在子宫黏膜下肌瘤宫腔镜术前应用可有效地缩小子宫肌瘤,并减少肌瘤内的血流及术中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副反应少,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蓝岚;何英琳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桡骨外固定器和钢板内固定治疗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的效果比较

    目的 比较外固定器和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的疗效.方法 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治疗失败的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患者60例,随机分为外固定组和钢板内固定组,每组30例.外固定组采用手法复位外固定架或结合克氏针骨折端交叉固定治疗,钢板内固定组采用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所有患者均获12个月随访.结果 在控制桡骨的短缩、关节面的塌陷及下尺桡关节脱位方面,钢板内固定组优于外固定组(P<0.01或0.05).术后两组的Garlan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c=1.25908,P>0.05).结论 外固定器和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均有良好的临床疗效.但在控制桡骨的短缩、关节面的塌陷及下尺桡关节脱位方面,钢板内固定优于骨外固定器固定.

    作者:马楚平;何光联;梁江山;欧迪军;李康养;刘磊 刊期: 2008年第04期

广东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广东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广东省教育厅

主办:广东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