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乃尊;傅国武;梁文玉
目的 了解学龄期儿童头面部外伤发生的原因及危险因素.方法 对476例学龄期儿童头面部外伤患儿的性别、病因、患病率、发病时段、季节、创伤类型及治疗等相关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学龄期儿童头面部外伤的发病存在着性别、时段、伤因、创伤类型的差异,季节发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颏部、额部、头顶及上下唇易受伤; 早晨、中午及下午的上下学时段创伤患病率高.结论 学龄期儿童头面部外伤有特定的发病规律,采取针对性有效的预防措施可以减少其发生.
作者:张乃尊;傅国武;梁文玉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分析超声检查对急性阑尾炎的临床诊断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136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急性阑尾炎患者的超声影像特征.结果 超声诊断急性阑尾炎117例,漏诊19例,诊断符合率为86.0%.结论 超声检查对临床疑诊的急性阑尾炎具有较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可作为影像学首选的诊断方法 .
作者:黄冠中;陈雪松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全程式健康教育对产后抑郁发生率及抑郁水平的影响.方法 于孕6周将335例孕妇随机分为观察组(169例)和对照组(166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孕期健康教育;观察组在接受常规孕期健康教育的基础上进行全程式健康教育,包括帮助孕妇树立正确的生育观,对孕妇及其家属进行产前健康教育,针对健康问题进行评估,制订教育措施,有针对性给予行为干预和心理疏导,并进行住院教育、产程辅导和产后教育.分别于孕6周和产后42 d采用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PDS) 对两组进行调查.结果 产后42 d,观察组的抑郁阳性率为7.1%,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5.7%(P<0.05);观察组产妇EPDS评分为(5.67±2.6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7.23±3.21)(P<0.01).结论 全程式健康教育能有效预防产后抑郁的发生.
作者:陈建英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了解广州市越秀区5709名小学生的营养状况和常见病的患病情况.方法 2007年3月至6月对广州市越秀区5 709名小学生进行健康检查.结果 男生肥胖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女生(18.1%vs10.2%,P<0.01),女生营养不良的比例明显高于男生(25.0%vs16.5%,P<0.01);随着年龄增长小学生的视力不良率逐渐上升(χ2=46.9714,P<0.01),且女生视力不良发生率高于男生(33.4%vs29.0%,P<0.01);男女生之间的沙眼、龋齿与贫血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广州市越秀区小学生的营养状况、视力不良发生情况存在性别差异,应有计划、系统、长期地开展有效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倡导良好的健康习惯,提高小学生的健康水平.
作者:何红;陈慧;石英英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癌胚抗原(CEA)、铁蛋白(SF)和乳酸脱氢酶(LDH)联合检测在恶性胸腔积液中的诊断意义.方法 对42例良性胸腔积液(良性组)和26例恶性胸腔积液(恶性组)分别采用放免法(RAL)检测CEA、SF,连续监测法测定LDH,同时行细胞学或组织学检查.结果 良性组的CEA、SF、LDH水平明显低于恶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胸腔积液CEA、SF、LDH单项检测的诊断准确性分别为80.9%、77.9%、73.5%,三项联合检测的诊断准确性为88.2%.结论 胸腔积液中CEA、SF和LDH联合检测可提高良、恶性胸腔积液鉴别诊断的准确性.
作者:彭敏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调查湛江地区变应性鼻炎患者的变应原分布情况.方法 选用18种常见本土化标准变应原对湛江地区412例变应性鼻炎患者进行皮肤点刺试验.结果 412例患者变应原点刺试验阳性率为84.5%,皮肤点刺试验阳性率排名前5位的变应原依次为粉尘螨(79.4%)、蟑螂(27.4%)、棉絮(18.2 %)、海蟹(13.6%)、狗毛(11.2%),其中粉尘螨是主要和强烈的变应原.结论 粉尘螨是湛江地区变应性鼻炎患者主要的变应原.
作者:钟文伟;赵云峰;黄锦葵;吴达才;陈霞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自拟中药雾化剂治疗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25例(41眼),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10例(16眼)和观察组15例(25眼).对照组给予病毒唑滴眼液、润舒滴眼液交替点眼治疗,1次/h;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结合自拟中药雾化剂熏眼治疗(桑叶5g、薄荷5g、千里光5g、冰片2g,加水50 mL煮沸1~2min后待温即取上层药液约20mL至超声雾化器中雾化熏眼,单眼治疗10~15min,双眼20~30min,2次/d,在门诊连续治疗7d ).结果 对照组10例16眼中有效10眼,无效6眼,观察组15例25眼中有效24眼,无效1眼,观察组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副作用和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常规治疗结合自拟中药雾化剂治疗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的疗效良好,无副作用.
作者:杜伟峰;卿兰英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鼻内镜及电动切削系统配合支撑喉镜在喉微创手术中应用的效果.方法 对2006年1月至2007年12月间收治的43例喉部良性疾病患者(包括声带息肉、声带小结、喉乳头状瘤、会厌囊肿和披裂囊肿)在支撑喉镜加鼻内镜下应用电动切削系统进行微创手术.结果 43例均一次手术成功, 无明显并发症.声带息肉和小结患者20例,治愈19例,好转1例;会厌囊肿14例,披裂囊肿1例,全部治愈;喉乳头状瘤8例,治愈4例.全部病例随访4个月至2 a,除4例小儿喉乳头状瘤外,其余未见复发.结论 鼻内镜联合支撑喉镜和电动切削系统在治疗喉部某些良性病变中具有视野清晰、操作简便、精确度高、创伤性小等优点.
作者:崔德威;许卫华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糖尿病(DM)合并高血压(EH)老年患者足背动脉病变的声像及血流特点.方法 对DM 老年患者35例、EH老年患者35例、DM合并EH老年患者40例及对照组35例行足背动脉超声检查,分别测量计算足背动脉斑块检出率、闭塞发生率及多项血流动力学参数.结果 DM组、DM合并EH组的斑块检出率及闭塞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和EH组(P<0.05),对照组与EH组间、DM组与DM合并EH组间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DM组、EH组和DM合并EH组的足背动脉内径、收缩期峰值流速、舒张末期流速和血流量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与DM组和EH 组相比,DM合并EH组则下降更为明显(P<0.01或0.05);DM组和EH组间相比,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M和EH老年患者的足背动脉均存在血流动力学异常及不同程度的狭窄或闭塞,两者同时存在时可加速血管受损的进程.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可以判断DM合并EH老年患者足背动脉受损的程度.
作者:叶德刚;田利玲;文达辉;黄涛;钟子辉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利用眼表生物膜固定装置(BMFD) 行无缝线全结膜囊新鲜羊膜覆盖术治疗急性期眼表烧伤并观察其临床疗效.方法 对19例21眼眼表烧伤急性期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实验组9例(10眼),实验组行无缝线全结膜囊新鲜羊膜覆盖术(SLFAMP),对照组10例(11眼)采用常规的缝线法新鲜羊膜覆盖术(TFAMP),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眼表上皮化时间、睑球粘连的发生率,并观察患者眼表组织稳定性及出现各种并发症的情况.结果 实验组手术时间为(9.5±3.8)min,角结膜上皮化时间为(16.8±7.6) d,均明显短于对照组的(45.4±10.7) min和(21.6±9.8) d (P<0.01);实验组的术后羊膜下积液发生率为10.0%,睑球粘连的出现率为20.0%,均少于对照组的36.4%和45.5%.结论 利用BMFD固定羊膜行无缝线全结膜囊新鲜羊膜覆盖术具有操作简便、无损伤、治疗死角小及可以根据情况及时更换羊膜等优点,疗效显著,值得在基层眼科推广应用.
作者:叶健章;尹转通;古乐群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营养法治疗高血压伴高尿酸血症的疗效.方法 遵医嘱通过饮食调控,控制水、钠、嘌呤、蛋白质等的摄入量,且以药膳辅助治疗(痛风发作期经药物治疗)门诊高血压伴高尿酸血症患者23例(治疗组),并与不遵医嘱的17例(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治疗组痛风发作期患者用别嘌呤醇、吲达帕安、卡托普利等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个月后治疗组血尿酸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血压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 a内治疗组因痛风复发再次到医院治疗的有4例,而对照组则有11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营养治疗高血压伴高尿酸血症效果较好,并能长期保持良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冯淑惠;任间仪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总结改良内括约肌侧切术治疗陈旧性肛裂的疗效.方法 对95例陈旧性肛裂施行改良内括约肌侧切术,在直视下根据肛管狭窄程度、个体差异确定切开内括约肌的范围.结果 95例患者均一次性治愈,切口及肛裂处愈合时间为7~15 d,平均(10.3±1.6) d,无1例出现排便失禁、粪便溢出和排气失禁.结论 改良内括约肌侧切术治疗陈旧性肛裂,治愈率高,并发肛门失禁的危险低,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杨运添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总结胰腺损伤的诊治经验,进一步提高诊治水平.方法 对本院近16 a收治的13例胰腺损伤患者的诊治经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3例均行手术治疗,治愈12例,死亡1例.术后发生胰瘘2例,腹腔内感染1例,切口感染1例.结论 胰腺损伤患者病情多较重,多需术中确诊,合理的术式是胰腺损伤救治成功的关键.
作者:袁远程;曾秀芳;梁美萍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血管内皮功能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36例首次AMI患者行PCI术使梗死相关血管(IRA)血流达TIMI 3级,分析PCI术前12导联心电图ST段抬高的总和与术后1 h ST段下降幅度.按ST段下降幅度分为两组:A组,ST段迅速下降组(下降≥50%);B组:ST段持续抬高组(下降<50%).所有患者于PCI术前及术后l h取外周血,测定内皮素(ET)和一氧化氮(NO)水平,比较两组PCI术前与术后l h ET和NO水平.结果 所有AMI患者PCI术前及术后1h ET水平较健康对照组高(P<0.01),NO水平较对照组低(P<0.05);术后1 h的 ET水平比术前更高,NO则更低(P<0.05).ST段迅速下降组PCI术前与术后1 h相比,ET水平增高(P<0.05),NO无明显变化(P>0.05).ST段持续抬高组PCI术前与PCI术后1 h相比,ET水平明显升高(P<0.01),NO水平明显降低(P<0.01).而PCI术后ST段迅速下降组与ST段持续抬高组比较,ST段迅速下降组ET水平低(P<0.01),NO水平则高(P<0.05).结论 AMI及PCI术均可引起血管内皮功能紊乱,使血中ET水平升高,NO水平降低;AMI经PCI术后ST段的下降与术后血管内皮功能有关,特别与NO含量有关,PCI术后NO水平未降低者心电图ST段下降迅速.
作者:陈力;贺巧云;凌文革;匡希斌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比较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与内科保守治疗高血压基底节脑出血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63例高血压基底节脑出血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n=30)和对照组(n=33).对照组采用内科保守治疗,治疗组在保守治疗的同时采用颅内血肿微创穿刺清除术.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肺部感染、电解质紊乱、2月后的生存质量随访效果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或0.05).结论 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对高血压基底节脑出血的疗效确切,早期应用可以降低肺部感染、电解质紊乱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存活患者的生存质量.
作者:张智能 刊期: 2008年第04期
BMSCs是近年来细胞治疗的理想种子细胞,研究发现对治疗多种心脏疾病均有较好的疗效.本文从其生物学特性,其对缺血性心脏病体内、外的研究进展及其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的机制几方面对BMSCs在缺血性心脏病治疗中的应用做一阐述.
作者:秋辉;郑惠珍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与血清尿酸(UA)水平的关系.方法 观察238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入院时的血清UA 水平,同时测定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尿素氮(BUN)、空腹血糖(FGB)等水平,并根据患者治疗4周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进行疗效评定.结果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UA升高发生率为26.47%,UA升高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13.68±5.77),病死率为11.11%,均明显高于UA正常患者(10.34±7.67,4.00%)(P<0.01或0.05).结论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UA 水平升高提示预后不良,须引起重视.
作者:陈远俊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和稳定性心绞痛(SAP)患者血尿酸、总胆红素水平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对26例AMI患者、39例SAP患者和30例体检健康者的血尿酸和总胆红素进行测定,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AMI组血尿酸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 ,而与SAP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MI组血总胆红素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别,但明显高于SAP组(P<0.01).SAP组血尿酸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血总胆红素水平则明显低于对照组和AMI组(P<0.01或0.05).结论 血尿酸和总胆红素水平与冠心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早期干预对冠心病的防治有积极意义.
作者:曾钦凤;钟毓琼;梁淑连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了解常压液相沸腾回流法制备纳米ZnO时溶液中Zn2+的转化率.方法 选用Zn(NO3)2与NaOH以不同摩尔量混合反应,在不加添加剂条件下,采用常压液相沸腾回流法制备纳米ZnO,反应过程中,在不同时间取出少量反应液,测定其中Zn2+浓度.结果 与结论 摩尔比一定时,不同反应时间溶液中Zn2+浓度不同,不同摩尔比时,溶液中Zn2+浓度也不同;从测定的数据可分析Zn2+的转化率和纳米ZnO的收率.结果 表明Zn(NO3)2与NaOH摩尔比为1∶3时,纳米ZnO收率高.
作者:罗辉;贾振斌;邱敏;刘彩云;赖香艳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孕激素辅助治疗Ⅰ期子宫内膜癌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对1994年1月至2003年1月我院诊治I期子宫内膜癌患者105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孕激素辅助治疗组(简称辅助组)因癌死亡2例(3.7%),对照组则为6例(11.8%);辅助组3 a存活率为96.3%(52/54),对照组为88.2%(45/51);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孕激素辅助治疗<12个月的患者+对照组患者和孕激素辅助治疗≥12个月组的复发或转移比例(10/68 vs 0/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者3a无瘤存活率为86.8%(59/68),后者为100.0%;前者3a存活率为88.2%(60/68),后者为100.0%;两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者因癌死亡比例(8/68 vs 0/37)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孕激素辅助治疗≥12个月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Ⅰ期子宫内膜癌患者的预后.
作者:李群;黄东;吴菲远;吴小容;林心苗 刊期: 2008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