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糖尿病合并高血压老年患者足背动脉病变的超声检测

叶德刚;田利玲;文达辉;黄涛;钟子辉

关键词:糖尿病, 高血压, 足背动脉, 超声检查
摘要:目的 探讨糖尿病(DM)合并高血压(EH)老年患者足背动脉病变的声像及血流特点.方法 对DM 老年患者35例、EH老年患者35例、DM合并EH老年患者40例及对照组35例行足背动脉超声检查,分别测量计算足背动脉斑块检出率、闭塞发生率及多项血流动力学参数.结果 DM组、DM合并EH组的斑块检出率及闭塞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和EH组(P<0.05),对照组与EH组间、DM组与DM合并EH组间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DM组、EH组和DM合并EH组的足背动脉内径、收缩期峰值流速、舒张末期流速和血流量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与DM组和EH 组相比,DM合并EH组则下降更为明显(P<0.01或0.05);DM组和EH组间相比,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M和EH老年患者的足背动脉均存在血流动力学异常及不同程度的狭窄或闭塞,两者同时存在时可加速血管受损的进程.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可以判断DM合并EH老年患者足背动脉受损的程度.
广东医科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降纤酶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86例的临床观察

    目的 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观察降纤酶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临床效果.方法 86例TIA患者随机分为降纤酶治疗组(43例)和复方丹参-阿司匹林对照组(43例).采用TCD观察两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并进行对比.结果 治疗组48h内、2周内TIA发作被控制及转为脑梗死的例数为分别为32、10、1例;对照组则为分别为20、20、3例,以治疗组的疗效为优(P<0.01).治疗组应用降纤酶后,血流速增快与血流速缓慢者组的平均流速有明显改善(P<0.01),对照组也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但以治疗组更为明显(P<0.01或0.05);同时应用降纤酶治疗后,患者的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血小板凝聚率、纤维蛋白原含量都有明显的下降(P<0.01).结论 应用降纤酶治疗TIA 起效快、效果好、安全性高;通过TCD技术可为指导临床治疗和评估疗效提供有力的依据.

    作者:陈国光;关春红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0.375%左旋布比卡因用于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观察

    目的 观察0.375%左旋布比卡因用于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ASA I~Ⅱ级拟行上肢手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左旋布比卡因组(LB组)和布比卡因组(B组)两组,每组各20例,分别用30 mL的0.375%左旋布比卡因和0.375%布比卡因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比较两组的麻醉起效时间、阻滞完全时间、麻醉效果优良率以及麻醉过程中生命体征的变化.结果 LB组患者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感觉阻滞完全起效时间、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分别为(3.08±0.30)、(12.01±2.7)、(20.35±3.75) min,而B组则分别为(3.08±0.35)、(12.00±3.10)、(20.85±4.25) min,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B组的上肢感觉恢复时间为(8.91±1.12) h,明显长于B组的(8.14±1.26) h (P<0.05).结论 0.375%左旋布比卡因用于臂丛神经阻滞与0.375%布比卡因的麻醉起效时间相似,但0.375%的左旋布比卡因术后的镇痛时间较长.

    作者:曾宇;莫坚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牛磺酸对新兵运动能力的影响

    目的 观察牛磺酸对新兵运动能力的影响.方法 80名新兵按年龄、身高和体重配对,随机分为牛磺酸组与对照组,每组40例.牛磺酸组每天口服牛磺酸胶囊6.0 g,对照组口服安慰剂胶囊6.0 g,均服14 d.于试验前后检测各组的功率自行车运动后3 min心率、血乳酸浓度、谷胱甘肽还原酶(GSH-Px)活力、丙二醛(MDA)含量、血红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RBC-SOD)活力和GSH-Px活力.结果 两组试验前的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后,除RBC-SOD活力外,其余各项指标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牛磺酸能对抗机体运动后的自由基损伤,提高新兵的运动能力,有助于提高战士的训练水平.

    作者:王瑞峰;黄跃敏;吕靖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与内科保守治疗高血压基底节脑出血的疗效比较

    目的 比较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与内科保守治疗高血压基底节脑出血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63例高血压基底节脑出血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n=30)和对照组(n=33).对照组采用内科保守治疗,治疗组在保守治疗的同时采用颅内血肿微创穿刺清除术.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肺部感染、电解质紊乱、2月后的生存质量随访效果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或0.05).结论 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对高血压基底节脑出血的疗效确切,早期应用可以降低肺部感染、电解质紊乱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存活患者的生存质量.

    作者:张智能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营养法治疗高血压伴高尿酸血症患者23例的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营养法治疗高血压伴高尿酸血症的疗效.方法 遵医嘱通过饮食调控,控制水、钠、嘌呤、蛋白质等的摄入量,且以药膳辅助治疗(痛风发作期经药物治疗)门诊高血压伴高尿酸血症患者23例(治疗组),并与不遵医嘱的17例(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治疗组痛风发作期患者用别嘌呤醇、吲达帕安、卡托普利等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个月后治疗组血尿酸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血压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 a内治疗组因痛风复发再次到医院治疗的有4例,而对照组则有11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营养治疗高血压伴高尿酸血症效果较好,并能长期保持良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冯淑惠;任间仪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学龄期儿童头面部外伤476例临床分析

    目的 了解学龄期儿童头面部外伤发生的原因及危险因素.方法 对476例学龄期儿童头面部外伤患儿的性别、病因、患病率、发病时段、季节、创伤类型及治疗等相关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学龄期儿童头面部外伤的发病存在着性别、时段、伤因、创伤类型的差异,季节发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颏部、额部、头顶及上下唇易受伤; 早晨、中午及下午的上下学时段创伤患病率高.结论 学龄期儿童头面部外伤有特定的发病规律,采取针对性有效的预防措施可以减少其发生.

    作者:张乃尊;傅国武;梁文玉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鼻内镜治疗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41例

    目的 分析鼻内镜下切除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治疗效果.方法 对41例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鼻内镜下先切除鼻腔、筛窦、蝶窦、额窦口、上颌窦口肿瘤及其基部黏骨膜,侵及以颌窦者经柯陆径路内镜下于骨膜下分离切除肿瘤.结果 术后随访12~72个月,治愈37例(90.2%),复发4例(9.8%).结论 鼻内镜对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疗效良好.切除肿瘤及其基部黏骨膜,对侵及上颌窦者联合柯陆径路内镜下治疗,可有效减少术后复发.

    作者:傅国武;揭桂莲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宫腔镜检查和阴道B超对宫腔内病变的诊断意义

    目的 分析经阴道B超和宫腔镜检查对宫腔内病变的诊断意义.方法 对150例子宫腔内病变患者行阴道B超检查、诊断性宫腔镜检查,在宫腔内定位摘取病变组织或诊断性刮取内膜.结果 宫腔镜的诊断符合率为85.3%(128/150),阴道B超的符合率为54.0%(81/1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经阴道B超是筛选子宫腔内病变的方便、简捷、有效与经济的方法 .宫腔镜检查能直视宫腔内病变,定位取材,诊断准确率高,宫腔镜检查结合定位病变活组织检查是诊断子宫腔内病变可靠和理想的手段.

    作者:黄小静;罗宋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直接PCI术后血管内皮功能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血管内皮功能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36例首次AMI患者行PCI术使梗死相关血管(IRA)血流达TIMI 3级,分析PCI术前12导联心电图ST段抬高的总和与术后1 h ST段下降幅度.按ST段下降幅度分为两组:A组,ST段迅速下降组(下降≥50%);B组:ST段持续抬高组(下降<50%).所有患者于PCI术前及术后l h取外周血,测定内皮素(ET)和一氧化氮(NO)水平,比较两组PCI术前与术后l h ET和NO水平.结果 所有AMI患者PCI术前及术后1h ET水平较健康对照组高(P<0.01),NO水平较对照组低(P<0.05);术后1 h的 ET水平比术前更高,NO则更低(P<0.05).ST段迅速下降组PCI术前与术后1 h相比,ET水平增高(P<0.05),NO无明显变化(P>0.05).ST段持续抬高组PCI术前与PCI术后1 h相比,ET水平明显升高(P<0.01),NO水平明显降低(P<0.01).而PCI术后ST段迅速下降组与ST段持续抬高组比较,ST段迅速下降组ET水平低(P<0.01),NO水平则高(P<0.05).结论 AMI及PCI术均可引起血管内皮功能紊乱,使血中ET水平升高,NO水平降低;AMI经PCI术后ST段的下降与术后血管内皮功能有关,特别与NO含量有关,PCI术后NO水平未降低者心电图ST段下降迅速.

    作者:陈力;贺巧云;凌文革;匡希斌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可吸收螺钉治疗踝关节骨折52例

    目的 总结应用可吸收螺钉治疗踝关节骨折的适应证症和经验教训.方法 对52例踝关节骨折应用可吸收螺钉(PDLLA)内固定治疗,术后短腿石膏托固定踝关节4~6周.结果 术后随访5~28个月,平均11个月,所有骨折于术后5~9个月均获骨性愈合,按美国足外科协会(AOFAS)评分标准:优34例,良14例,差4例,优良率达92.3%,12例术后出现一种或多种并发症,分别为迟发性无菌性炎症6例、局限性骨质疏松8例、关节僵硬4例.结论 可吸收螺钉治疗踝关节骨折须有选择进行,术中术后处理得当,重视术后并发症,疗效理想.

    作者:林晓蓬;朱肖奇;黄佳佳;裴伟杰;余旭辉;邓少杰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B超监测对提高置器质量的临床意义

    目的 通过B超监测对置器距离进行干预,以提高置器质量,较好地发挥宫内节育器(IUD)避孕效果.方法 对402例健康育龄妇女放置IUD前先以B超测量宫底厚度,置器后实时扫描IUD宫内定位,从子宫纵切图像上测量IUD上缘至宫底外缘距离,若其距离超过设定标准则重置于设定范围.定期随访其避孕效果.结果 本组402例在B超监测下置器仍有3.48%(14/402)需重置,置器后退出时有回带感2.99%(12/402).3例因严重前倾屈干预失败置器0.75%(3/402).第24个月继续存放率为92.23%,带器妊娠率、脱落率、因症取出率和总停用率(分别为0.30%、1.50%、6.60%和9.70%).结论 B超监测有助于提高置器质量,从而较好地发挥IUD的避孕效果.

    作者:麦小珊;陈比红;邓国洪;张娟纺;黎超英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广州市越秀区5709名小学生健康状况调查

    目的 了解广州市越秀区5709名小学生的营养状况和常见病的患病情况.方法 2007年3月至6月对广州市越秀区5 709名小学生进行健康检查.结果 男生肥胖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女生(18.1%vs10.2%,P<0.01),女生营养不良的比例明显高于男生(25.0%vs16.5%,P<0.01);随着年龄增长小学生的视力不良率逐渐上升(χ2=46.9714,P<0.01),且女生视力不良发生率高于男生(33.4%vs29.0%,P<0.01);男女生之间的沙眼、龋齿与贫血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广州市越秀区小学生的营养状况、视力不良发生情况存在性别差异,应有计划、系统、长期地开展有效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倡导良好的健康习惯,提高小学生的健康水平.

    作者:何红;陈慧;石英英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原发性IgA肾病38例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IgA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75例小儿IgA肾病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38例)和对照组(37例).对照组用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辨证服用中药,疗程1个月,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及尿分析、肾功能等变化.结果 治疗组38例中,完全缓解12例,显著缓解16例,好转6例,无效4例;对照组则分别为5、13、11、8例.治疗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Hc=5.73,P<0.05).治疗后两组的24 h尿蛋白定量、血肌酐、BUN及尿RBC计数均明显下降,且以治疗组更为明显(P<0.01).结论 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IgA肾病,疗效优于单纯西医疗法.

    作者:何志干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2004-2006年我院妇科阴道分泌物检验结果及影响阴道感染的因素分析

    目的 了解近3a我院妇女阴道感染性疾病的病原体检出情况,以及影响感染的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对我院2004-2006年16 224例妇科门诊和住院患者以及11 356例健康体检者阴道分泌物的检验结果 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在16 224例患者中,病原体的检出率为67.6%,其中条件菌27.3%、真菌18.4%、加德纳杆菌(GV)14.1%、纤毛菌4.6%、滴虫2.2%、淋球菌1.0%,感染人数逐年增加(均P<0.01).在11 356例健康体检妇女中,病原体检出率为16.8%,其中真菌7.4%、加德纳杆菌6.3%、纤毛菌2.4%、滴虫0.7%.3a病原体的总检出率为46.7%,患者感染与年龄、职业、文化程度、区域及生活环境等因素有关.结论 本地区妇科感染性疾病的病原体以条件菌和真菌为主,年龄、职业、文化程度、生活环境可影响其感染情况.

    作者:林小菊;邓玉丽;梁一波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自拟中药雾化剂治疗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的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自拟中药雾化剂治疗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25例(41眼),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10例(16眼)和观察组15例(25眼).对照组给予病毒唑滴眼液、润舒滴眼液交替点眼治疗,1次/h;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结合自拟中药雾化剂熏眼治疗(桑叶5g、薄荷5g、千里光5g、冰片2g,加水50 mL煮沸1~2min后待温即取上层药液约20mL至超声雾化器中雾化熏眼,单眼治疗10~15min,双眼20~30min,2次/d,在门诊连续治疗7d ).结果 对照组10例16眼中有效10眼,无效6眼,观察组15例25眼中有效24眼,无效1眼,观察组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副作用和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常规治疗结合自拟中药雾化剂治疗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的疗效良好,无副作用.

    作者:杜伟峰;卿兰英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1.5T MR与DSA诊断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的影像学分析

    目的 分析1.5 MR和DSA诊断颈动脉海绵窦瘘(CCF)的影像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10例CCF的完整临床资料和影像学资料,所有患者均行MR和DSA检查并行血管内治疗,其中9例为外伤性CCF.结果 MRI及MRA主要表现:患侧眼球突出、海绵窦扩大、眼上静脉扩张,部分患者眼下静脉、面静脉、内眦静脉、岩上、下窦扩张,眼外肌肿胀,眼球壁增厚.DSA主要表现:患侧海绵窦扩大,患侧眼上静脉充盈扩张,并可发现瘘口、引流静脉及盗血现象.结论 1.5T MR是一种无创性检查技术,能显示CCF更多继发的间接征象及部分瘘口,在一定程度上可部分替代DSA的诊断作用.DSA在显示CCF供血动脉的来源、瘘口的位置和大小更有优势,DSA作为金标准不可完全取代.

    作者:陈武标;吴永峻;陈永强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128例高血压脑出血的外科治疗体会

    目的 总结高血压脑出血外科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总结手术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128例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的意识状态、出血部位、出血量及全身状况采用小骨窗显微血肿清除术、微创血肿穿刺清除术、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术和侧脑室引流术.结果 综合GCS和Barthel 评分,128例中,优25例(19.5%)、良49例(38.1%)、中30例(23.4%)、差3例(2.3%)、死亡21例(16.4%).结论 个体化选择术式及熟练操作技巧是提高治愈率及生存质量的关键,超早期微创手术能明显改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预后.

    作者:李其杰;李斌;钟晖东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糖尿病合并高血压老年患者足背动脉病变的超声检测

    目的 探讨糖尿病(DM)合并高血压(EH)老年患者足背动脉病变的声像及血流特点.方法 对DM 老年患者35例、EH老年患者35例、DM合并EH老年患者40例及对照组35例行足背动脉超声检查,分别测量计算足背动脉斑块检出率、闭塞发生率及多项血流动力学参数.结果 DM组、DM合并EH组的斑块检出率及闭塞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和EH组(P<0.05),对照组与EH组间、DM组与DM合并EH组间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DM组、EH组和DM合并EH组的足背动脉内径、收缩期峰值流速、舒张末期流速和血流量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与DM组和EH 组相比,DM合并EH组则下降更为明显(P<0.01或0.05);DM组和EH组间相比,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M和EH老年患者的足背动脉均存在血流动力学异常及不同程度的狭窄或闭塞,两者同时存在时可加速血管受损的进程.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可以判断DM合并EH老年患者足背动脉受损的程度.

    作者:叶德刚;田利玲;文达辉;黄涛;钟子辉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Vogt-小柳-原田病25例临床分析

    目的 提高对Vogt-小柳-原田病(Vogt-Koyanagi-Harada,VKH)的认识以便更好地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7-2007年间在我院住院治疗的VKH患者25例的眼部表现、全身症状、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和治疗情况.结果 与结论 诊断时应注意患者的眼部表现(主要依据为患者双眼发病,后极部水肿,伴或不伴视神经水肿)和询问病史,明确诊断后行糖皮质激素冲击疗法治疗.

    作者:赵桂玲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孕激素辅助治疗Ⅰ期子宫内膜癌54例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孕激素辅助治疗Ⅰ期子宫内膜癌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对1994年1月至2003年1月我院诊治I期子宫内膜癌患者105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孕激素辅助治疗组(简称辅助组)因癌死亡2例(3.7%),对照组则为6例(11.8%);辅助组3 a存活率为96.3%(52/54),对照组为88.2%(45/51);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孕激素辅助治疗<12个月的患者+对照组患者和孕激素辅助治疗≥12个月组的复发或转移比例(10/68 vs 0/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者3a无瘤存活率为86.8%(59/68),后者为100.0%;前者3a存活率为88.2%(60/68),后者为100.0%;两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者因癌死亡比例(8/68 vs 0/37)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孕激素辅助治疗≥12个月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Ⅰ期子宫内膜癌患者的预后.

    作者:李群;黄东;吴菲远;吴小容;林心苗 刊期: 2008年第04期

广东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广东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广东省教育厅

主办:广东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