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优质护理在宫颈癌腔内后装放疗患者中的效果评价

刘秀玲;段磊;王学涛;陈浪;欧阳翼

关键词:宫颈癌, 后装放疗, 优质护理, 效果
摘要:目的:探讨优质护理在宫颈癌腔内后装放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2011年9月至2012年9月收治的42例宫颈癌腔内后装放疗患者给予优质护理(观察组),并与2009年12月至2011年8月收治的42例未进行优质护理的宫颈癌腔内后装放疗患者(对照组)进行比较,对比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及满意度等指标.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完全依从、部分依从、不依从患者分别为30例(71.43%)、8例(19.05%)、4例(9.52%)和17例(40.48%)、15例(35.71%)、10例(23.8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对操作、并发症认知及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宫颈癌放疗患者实施优质护理可有效减少放疗并发症的发生,增强患者的依从性,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和患者满意度.
广州医科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低分子肝素预防腹部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

    目的:探讨普外腹部术后早期应用低分子肝素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2011年7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60例腹部手术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术后4 h注射低分子肝素(43抗xa活性单位/Kg),以后每24小时注射低分子肝素(85抗xa活性单位/kg)至术后l周:对照组按相同方法应用注射用水.术后2、7 d行下肢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记录术后出血量、手术前后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原时间(T)、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APTT)、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bg)和C-反应蛋白(CRP)等指标.结果:治疗组l例发生下肢DVT(周围型),对照组8例发生下肢DVT(1例混合型、7例周围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发生致死性肺栓塞;两组术后出血量、PT、APTT、TT和PL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CRP、Fbg和DD在术后48 h均明显升高,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的CRP和Fbg在术后48 h和术后7 d均高于治疗组 (P<0.05).结论:腹部术后早期应用低分子肝素可减少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且不增加术后出血.

    作者:朱伟东;郑满跃;吴道宏;蒋富兵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护理干预对重症甲亢性心脏病患者的影响

    目的:探讨甲状腺功能亢进性心脏病的护理对策.方法:对2009年7月至2012年7月本院收治的37例重症甲亢性心脏病患者进行护理干预,观察患者症状改善情况.结果:通过实施积极有效的抢救、治疗与护理措施后,患者心功能不全症状完全消失,甲亢症状明显改善.结论:实施一系列的护理干预,可减轻患者痛苦,促进康复.

    作者:周琴丽;陈翠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急性阑尾炎误诊原因分析及预防对策

    目的:探讨急性阑尾炎误诊原因和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在2005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施行的l 826例阑尾切除病例资料.结果:发现58例其他疾病被误诊为急性阑尾炎而误手术,总误诊率为3.18%.术中即刻明确为误诊的共51例,术后才明确为误诊的共7例.结论:误诊原因分三大类:(1)疾病本身的因素,如阑尾位置变异、异位;(2)医生的因素,多数是由于病史采集不全面、体格检查不全面、不细致、临床经验不足所致;(3)患者的因素;(4)过于依赖模棱两可的辅助检查结果如彩超.预防误诊的主要措施包括:(1)详细的病史采集、全面细致的体检和相关的辅助检查,同时尽可能让辅助检查与临床表现一致;(2)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提高临床诊疗水平;(3)对于孕妇、老年人、小儿临床不典型者,应注意动态观察病情变化,必要时请专科医师会诊,以免漏诊或误诊;(4)抓好术前再诊断和手术适应证.

    作者:董天雄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已婚妇女子宫肌瘤患病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了解掌握我地区已婚妇女子宫肌瘤患病情况,并探讨与子宫肌瘤患病有关的因素.方法:2007年1月~2012年1月我院进行妇女病普查的8261例妇女,均填写统一的妇女病普查体检表,均进行常规妇科检查以及阴道B超检查.结果:8261例调查对象中子宫肌瘤患病率为8.11%(670例),呈逐年增高趋势.不同年龄段子宫肌瘤患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0~49岁年龄段女性子宫肌瘤患病率高(13.50%).从事不同职业的女性子宫肌瘤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孕次组调查对象子宫肌瘤患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着孕次增加呈增高趋势.生殖道炎症、安置宫内节育器、口服避孕药均与子宫肌瘤患病率有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子宫肌瘤患病率与年龄、职业、孕次、生殖道炎症、口服避孕药及放置节育器均有关,临床上应针对这些影响因素,进行干预.重点针对高危人群采取相应的保健措施,做到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作者:孙嫦月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心脏术后谵妄的原因分析与处理对策

    目的:分析心脏术后发生谵妄(PD)的围术期主要危险因素以及针对性的处理方法.方法:选择2009年9月至2011年9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的230例心脏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CAM-ICU量表评测分为PD组和非PD组,分析18个围术期危险因素与术后PD的相关性.结果:230例患者中发生PD 59例(PD组),未发生PD 171例(非PD组).两组ASA分级、手术级别、术中严重体液丢失、性别、体外循环总时间、高钠、药物使用和睡眠障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性、ASA≥Ⅲ级、手术级别>Ⅲ级、术中严重体液丢失、体外循环总时间、术后血钠>145 mmol/L、术后疼痛、硝普钠使用>3 d、睡眠障碍是心脏术后发生PD的特异性危险因素.结论:心脏术后PD特异性的高危因素主要有性别、体外循环总时间、高钠、药物使用和睡眠障碍,谵妄的诊断可参考相关量表,根据可能的危险因素作相应处理可取得较好的近期疗效.

    作者:苏云术;徐利军;魏翔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早产低出生体重儿早期间歇持续微量喂养的护理分析

    目的:探讨早产低出生体重儿采用早期间歇持续微量喂养的护理要点和效果.方法:将在NICU住院60例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I)随机分入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在患儿出生24 h后采用常规胃管喂养法,观察组患儿在对照组的常规治疗护理基础上,出生后24 h内给予间歇持续微量喂养,采用微量输液泵通过胃管持续间断泵入每天奶量,时间2 h喂1次,滴入2 h后暂停2 h,当VLBWI每次奶量增加至15~20 mL/kg体重时将2 h喂养1次改为3 h喂1次.停止鼻饲后比较两组效果.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喂养不耐受率分别为6.6%、30%,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每日体质量增长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达完全胃肠道喂养时间、吸吮吞咽功能建立时间及住院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P<0.01).结论:认真细致地执行间歇持续微量喂养方案,有利于VLBWI的生长发育,可大大提高极VLBWI的生存率及生命质量,值得推广.

    作者:曾玉友;韩芳;黄荣辉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髌骨骨折张力带内固定术后护理

    目的:探讨髌骨骨折张力带内固定术后的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行张力带内固定术的髌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术后早期功能锻炼对缩短骨愈合时间及伤肢功能恢复的效果.结果:4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3~18个月,平均随访时间6个月.伤口均一期愈合,术后2~3个月均完全骨性愈合.关节功能Lysholm评分:优40例、良6例,可2例,优良率96%,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正确的早期功能锻炼可能使髌骨骨折愈合时间缩短,促进伤肢功能尽快恢复,值得在护理工作中应用.

    作者:张娇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早期乳酸清除率与PSI评分在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预后评估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早期乳酸清除率在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收集本院2009年10月-2011年10月68例重症CAP患者,根据预后将患者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比较两组患者的6h乳酸清除率、PSI评分.以6h乳酸清除率10%为标准分为高乳酸清除率组和低乳酸清除率组,比较两组患者的病死率.结果:存活组的早期乳酸清除率明显高于死亡组(P<0.01),高乳酸清除率组的病死率明显低于低乳酸清除率组(P<0.01),PSI评分与血乳酸清除率呈显著负相关(r=-0.863,P<0.01).结论:早期乳酸清除率联合PSI评分在评估重症CAP患者预后中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作者:邓斌;吴凯波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优质护理在宫颈癌腔内后装放疗患者中的效果评价

    目的:探讨优质护理在宫颈癌腔内后装放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2011年9月至2012年9月收治的42例宫颈癌腔内后装放疗患者给予优质护理(观察组),并与2009年12月至2011年8月收治的42例未进行优质护理的宫颈癌腔内后装放疗患者(对照组)进行比较,对比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及满意度等指标.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完全依从、部分依从、不依从患者分别为30例(71.43%)、8例(19.05%)、4例(9.52%)和17例(40.48%)、15例(35.71%)、10例(23.8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对操作、并发症认知及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宫颈癌放疗患者实施优质护理可有效减少放疗并发症的发生,增强患者的依从性,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和患者满意度.

    作者:刘秀玲;段磊;王学涛;陈浪;欧阳翼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黄芪注射液联合红霉素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的疗效

    目的:探讨黄芪注射液联合红霉素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的临床效果及其安全性.方法:将2009年5月至2012年5月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收治的270例支原体肺炎患儿随机分成3组:阿奇霉素组、红霉素组和联合组(黄芪注射液联用红霉素),每组90例.比较3组临床疗效、主要临床症状缓解消失时间、住院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的情况.结果:联合组痊愈率(77.8%)、总有效率(95.6%)高于红霉素组和阿奇霉素组的44.4%、82.2%和64.4%、92.2%(P<0.05);联合组症状体征缓解消失时间及住院时间短于红霉素组和阿奇霉素组(P<0.05):联合组不良反应率发生率低(3.3%),其次为阿奇霉素组(11.1%),红霉素组高(27.8%).结论:黄芪注射液联合红霉素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疗效肯定,可缩短病程,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作者:卢莉敏;林俊荣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突发灾难事件后维和官兵心理危机干预的效果评估

    目的:评估突发灾难事件后维和官兵的心理危机干预效果.方法:应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经历突发灾难事件的维和官兵(122例)进行自评;对维和官兵采取综合的心理危机干预措施,干预4周后复测SCL-90;对干预前后的SCL-90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干预前SCL-90躯体化、抑郁、焦虑、恐怖和精神病性因子分高于军人常模(P<0.05);干预前有心理障碍(28例,23.0%)与干预后(7例,5 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71,P<0.05);干预后除敌对、恐怖和偏执因子外,其余因子分较干预前有显著下降(P<0.05);干预后各因子分与军人常模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突发灾难事件后针对维和官兵开展的心理危机干预效果明显,值得总结综合的心理危机干预经验.

    作者:何光伟;吴小芹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间苯三酚在急诊科治疗急性腹痛的应用探讨

    目的:通过对间苯三酚治疗急性腹痛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的观察,探讨间苯三酚的应用范围.方法:对各种急性腹痛患者随机分组,使用间苯三酚进行治疗,观察止痛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疼痛解除29例,显效15例,有效14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89.23%.结论:间苯三酚可用于急性腹痛的早期明确诊断及治疗措施,提高诊断率及患者医从性.

    作者:柳建茹;单志刚;韩智群;刘伟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丙酮酸乙酯对急性胰腺炎组织细胞线粒体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丙酮酸乙酯对急性胰腺炎(AP)组织细胞线粒体功能的影响.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SD大鼠分为3组:A组(AP模型+REPS复苏组,20只)、B组(AP模型+RLS复苏组,20只)和C组(假手术组,20只).采用向胆胰管内加压注入4%牛磺胆酸钠溶液的方法制作AP模型,术后24 h获取胰腺线粒体标本.检测Na+K+-ATP酶、Ca2+Mg2+-ATP酶、总ATP酶活性、线粒体微黏度、线粒体膜脂质堆积密度.结果:3组大鼠胰腺线粒体Na+K+-ATP酶、Ca2+Mg2+-ATP酶及总ATP酶活性、线粒体微黏度、线粒体膜脂质堆积密度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A组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B组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较B组效果显著(P<0.05).结论:丙酮酸乙酯可以有效改善AP模型胰腺线粒体功能、缓解线粒体损伤、保护线粒体膜正常结构.

    作者:陈雷;王丽纯;张晓菲;胡文利;欧海燕;寇秋野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小牛脾提取物注射液对MODS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

    目的:研究小牛脾提取物注射液对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 患者的疗效和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随机、对照、单盲的设计方案,三峡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48例MODS患者随机分为用药组 (24例)和对照组(24例).对照组常规治疗,用药组常规治疗联合小牛脾提取物注射液治疗(每次10 mL,每日1次),疗程7 d.观察两组治疗前后淋巴细胞亚群比例、淋巴细胞核因子(nuclear factor,NF) κB的主要亚基P65蛋白的表达,血浆细胞因子浓度的变化.结果:用药组患者发热时间,机械通气时间低于对照组 (P<0.05).用药组淋巴细胞亚群比例较治疗前明显升高 (P<0.05),对照组无显著变化 (P>0.05).两组患者细胞因子浓度较用药前明显下降(P<0.05),但用药组细胞因子浓度下降较对照组更为显著 (P<0.05).两组患者淋巴细胞的主要亚基P65蛋白表达均下降,第7天用药组NF-κB P65蛋白表达较对照组低(P<0.05).回归分析提示CD4+T细胞百分比、CD4+/CD8+、IL-1、IL-6、TNF-α浓度是预测死亡的危险因素,其中CD4+/CD8+对预后影响大.结论:小牛脾提取物注射液可改善免疫功能及生存质量.其机制可能为调控淋巴细胞NF-κB的表达,阻断细胞因子瀑布.

    作者:曾凡军;董长垣;龚正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连续性助产士产前门诊对围产分娩的影响

    目的:探讨助产士连续性产前门诊对围产分娩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选取了2011年6月至2013年1月期间在我院进行产前检查并进行分娩的低危孕产妇800例,随机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00例,对照组在医生处接受常规产前门诊,试验组除常规产前门诊的同时还接受助产士的产前门诊,建立孕期互信关系,个体化的分娩计划和分娩期指导等.对比分析两组孕妇的顺产率(或剖宫产率)、总产程(min)、分娩前的焦虑水平、妊娠期疾病的发生率(如妊娠期糖尿病和妊娠期高血压等疾病)及新生儿Apgar评分.结果:研究组孕妇的顺产率89%要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9%,研究组孕妇产前的焦虑水平为38.50±11.2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9.77±12.35,P<0.05,两组孕妇之间的总产程、妊娠期疾病的发生率和新生儿的Apgar评分等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助产士产前门诊不仅可以增加孕妇的自然分娩率,还可以降低孕产妇的产前恐惧和焦虑情绪,对母婴安全及健康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作者:冯玉琼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前哨淋巴结活组织检查技术在胃癌根治术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前哨淋巴结定位与活组织检查在胃癌根治术中的作用.方法:使用亚甲蓝对22例胃癌患者先行前哨淋巴结标识活组织检查,然后行标准胃癌根治术,术后行常规HE 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查,通过前哨淋巴结计算胃癌淋巴结转移诊断的准确率、敏感性及假阴性率.结果:22例患者中21例成功检出前哨淋巴结,检出率为95.5%(21/22).前哨淋巴结预测胃周淋巴结转移的准确率为95.2%(20/21),敏感性为94.1%(16/17),特异性为100%(21/21),假阴性率为5.9%(1/17).结论:术中使用亚甲蓝染色定位胃癌前哨淋巴结安全可行,并能准确反映胃癌周围淋巴结的转移状态,可用于指导胃癌的淋巴结清扫范围.

    作者:王晓华;沈洁;陈建安;张金成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离体电转染pCAGGS-EGFP对小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标记

    目的:通过离体电转染将GFP对胚胎期小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进行标记来观察其形态.方法:剥离胚胎小鼠E14的视网膜连同晶状体,放入定制的电转杯中进行电转染,以8~16 V电压将pCAGGS-EGFP质粒导入RGC,体外培养视网膜1~5 d,观察绿色荧光蛋白GFP的表达情况.结果:以12 V,50 ms,950 ms的间隔,5个脉冲转染效率高,为81.25%;20~144 h期间GFP依次由胞体向轴突、树突扩散分布.结论:在体外培养基中培养1~5 d,pCAGGS-EGFP经过适电压转染后能够在小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中持续扩散表达.

    作者:施圆圆;何士刚;李书华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惠州城区儿童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症状的调查

    目的:探讨惠州城区儿童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症状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采取整群抽样法,抽取惠州城区具有代表性的3所小学的1 200例6~13岁小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采用根据注意力缺陷及多动症状诊断标准改编的调查表,对儿童ADHD症状的发生情况及其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①注意力缺陷症状阳性率高于多动症状阳性率(P<0.05);②随年龄增长,症状阳性率逐渐下降(P<0.05);症状阳性率高的年龄段集中于6~7岁;③男性症状阳性率明显高于女性(P<0.05);④不同母亲文化程度和家庭状况的儿童症状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于不同家庭收入的儿童,问卷中1、2个症状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16个症状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注意力缺陷症状阳性率一般高于多动症状,症状阳性率随年龄增长而下降,提高母亲的文化程度和修养,建立和谐家庭有助于降低ADHD症状阳性率.

    作者:何春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姜黄素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大鼠PGC1α基因去甲基化的作用

    目的:观察姜黄素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大鼠肝脏组织PGC1α基因的去甲基化作用.方法:21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3组(每组n=7),干预组首先以高脂饲料喂养8周(建立NAFLD大鼠模型),然后加用姜黄素灌胃4周;NAFLD组以高脂饲料喂养8周后加用姜黄素模拟物灌胃4周;正常组始终常规喂养12周.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各组大鼠血清TG、TC、AST、ALT及肝组织TG、TC;焦磷酸测序法检测大鼠肝组织PGC1α基因启动子区-260位点的甲基化水平;RT-PCR检测肝组织PGC1αmRNA水平.结果:(1)NAFLD组外周血TG、TC、AST、ALT及肝细胞TG、TC比正常组显著升高(P<0.05),干预组以上参数较NAFLD组显著下降(P<0.05);(2)NAFLD组PGC1α启动子区CpG甲基化率显著高于正常组(P<0.01),干预组甲基化率较NAFLD组显著下降(P<0.01);(3)NAFLD组肝脏组织PGC1α mRNA的表达量比正常组显著下降(P<0.01),干预组PGC1αmRNA的表达量较NAFLD组显著升高(P<0.01).结论:姜黄素通过对肝脏PGC1α启动子区有去甲基化作用改善大鼠肝脏脂肪变性.

    作者:陈其慧;李瑜元;周永健;聂玉强;杜艳蕾;CAO Yan-wen;WU Qian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恩替卡韦优化治疗阿德福韦酯疗效欠佳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分析

    目的:比较阿德福韦酯(ADV)疗效欠佳患者继续采取ADV治疗与换用恩替卡韦(ETV)优化治疗的疗效差异.方法:将2007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收治的52例服用ADV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纳入研究,将ADV治疗48周疗效欠佳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分为对照组(继续ADV治疗)和优化组(联合ETV治疗),治疗48周后比较两组疗效.结果:521例患者中ADV疗效欠佳者170例,其中34例继续ADV治疗(对照组)、43例联合ETV优化治疗(优化组).继续治疗48周时,两组患者生化学指标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ALT复常率均较高,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优化组HBV DNA降幅、HBV DNA阴转率方面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HBeAg阴转率、HBeAg/HBeAb血清学转换率方面,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例(对照组3例、优化组4例)出现磷酸肌酸激酶升高.结论:对ADA疗效欠佳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换用ETV是一种行之有效的优化治疗方案.

    作者:罗贤鑫;李向永;尤旭;叶志典;莫思柏;崇雨田 刊期: 2013年第04期

广州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广州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广州医科大学

主办:广州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