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微创快速康复外科技术治疗原发性自发性气胸对呼吸功能的影响

王庆淮;谭宁

关键词:原发性自发性气胸, 肺大疱, 电视胸腔镜手术, 快速康复外科, 呼吸功能
摘要:目的 探讨电视胸腔镜手术(VATS)+快速康复外科(FTS)技术下单操作孔行肺大疱切除术与传统开胸手术行肺大疱切除术治疗原发性自发性气胸(PSP)术后对患者呼吸功能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广西贵港市人民医院胸心外科收治的52例PSP合并肺大疱形成的患者,其中VATS+ FTS下单操作孔行肺大疱切除术30例(VATS+ FTS组)、传统开胸手术行肺大疱切除术22例(传统开胸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肺功能指标[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每分大通气量(MMC)、用力肺活量(FVC)]、血气分析指标[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剩余碱(BE)]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结果 两组患者术前肺功能和血气分析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VATS+ FTS组的肺功能和血气分析指标恢复均优于传统手术组,且VATS+ FTS组的肺部感染发生率低于传统开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VATS+ FTS下单操作孔行肺大疱切除术治疗PSP患者术后对呼吸功能影响小,术后恢复快,有利于患者快速康复,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治疗手段.
中华胸部外科电子杂志相关文献
  • 食管鳞癌骨转移临床病理学特征分析

    目的 对食管鳞癌骨转移患者进行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预后分析.方法 对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间在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胸心外科确诊为食管鳞癌骨转移的8例患者,分析其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随访资料.结果 8例食管鳞癌患者中,食管胸上段1例(12.5%),食管胸中段4例(50.0%),食管胸下段3例(37.5%).患者均以吞咽困难为首发症状,均为单发病灶.其中脊柱转移6例(75.0%),胸椎转移4例(50.0%),腰椎2例(25.0%),肋骨1例(12.5%),肱骨1例(12.5%).除1例食管中段鳞癌术中发现肋骨转移未行根治性手术外,其余7例术后病理均提示有淋巴结转移(100%).8例患者自确诊食管鳞癌至骨转移死亡的中位时间为10.7个月,其中3例(37.5%)患者存活期满1年.结论 食管鳞癌发生骨转移预后差,化疗可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田东;付欢欢;苟静;付茂勇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微创快速康复外科技术治疗原发性自发性气胸对呼吸功能的影响

    目的 探讨电视胸腔镜手术(VATS)+快速康复外科(FTS)技术下单操作孔行肺大疱切除术与传统开胸手术行肺大疱切除术治疗原发性自发性气胸(PSP)术后对患者呼吸功能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广西贵港市人民医院胸心外科收治的52例PSP合并肺大疱形成的患者,其中VATS+ FTS下单操作孔行肺大疱切除术30例(VATS+ FTS组)、传统开胸手术行肺大疱切除术22例(传统开胸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肺功能指标[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每分大通气量(MMC)、用力肺活量(FVC)]、血气分析指标[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剩余碱(BE)]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结果 两组患者术前肺功能和血气分析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VATS+ FTS组的肺功能和血气分析指标恢复均优于传统手术组,且VATS+ FTS组的肺部感染发生率低于传统开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VATS+ FTS下单操作孔行肺大疱切除术治疗PSP患者术后对呼吸功能影响小,术后恢复快,有利于患者快速康复,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治疗手段.

    作者:王庆淮;谭宁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颈段食管癌的外科治疗效果分析

    目的 分析外科治疗颈段食管癌的手术指证选择、外科技术、术后并发症及短期生存结果.方法 回顾上海市胸科医院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间外科治疗的颈段食管癌患者21例(4.2%,21/500),其中男性17例,女性4例;平均年龄63岁.对患者的手术结果和复发生存状况进行分析. 结果 21例颈段食管癌患者的病理类型包括19例鳞状细胞癌和2例基底细胞癌.术前接受放化疗(CRT)5例(23.8%).5例接受全喉咽食管切除(TPLE),12例接受次全食管切除,1例颈段食管切除+空肠间置,1例行肿瘤旷置+结肠间置,2例行颈段食管局部切除+原位重建.TPLE组R0切除率明显高于食管次全切除组(80.0% vs 41.6%).术后总体并发症发生率42.8%.无术后30 d内死亡病例.随访1~33个月(中位时间10个月),复发率33.3%(7/21),病死率14.3%(3/21),其中2例源于肿瘤复发,1例术后3个月死于吻合口出血.

    作者:杨煜;张晓彬;叶波;孙益峰;郭旭峰;茅腾;李志刚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贝伐单抗联合化疗药物胸腔灌注治疗肺癌合并恶性胸腔积液的Meta分析

    目的 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评价贝伐单抗联合化疗药物胸腔灌注治疗肺癌合并恶性胸腔积液(MPE)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检索The 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数据库以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万方数据库,自2001年1月1日贝伐单抗有文献报道以来至2017年2月30日的文献.纳入贝伐单抗联合化疗药胸腔灌注治疗肺癌合并MPE的随机对照试验(RCT).以总有效率、主要不良反应为评价指标,采用相对危险度(RR)为效应量,使用Review Manager5.3和Stata12.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终纳入8项RCT共510例肺癌合并MPE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联用贝伐单抗与化疗药物胸腔灌注可提高肺癌合并MPE治疗有效率[RR=1.43,95%可信区间(95% CI)=1.27~1.62,P<0.001];两组患者治疗不良反应差异均无统计意义(P>0.05).结论 贝伐单抗联合化疗药物胸腔灌注治疗肺癌合并MPE比单用化疗药物胸腔灌注治疗效果更好,且该治疗方案没有增加不良反应.

    作者:邓见青;苏清清;张少伟;初向阳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体外循环辅助下主气管肿瘤切除一例

    在气管肿瘤切除及气道重建手术中气道管理是关键,原因在于麻醉与外科共用气道,既要保证患者术中有足够的氧合,又要为术者提供充分的操作空间.在常规通气管理难以实现有效气体交换满足机体氧供的情况下,就需要采用一些特殊的手段处理.

    作者:王文公;史敏科;陈保俊;黄侃;何晓峰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藿香正气丸联合艾灸疗法对食管癌患者术后功能性腹泻的影响

    目的 评价联合应用口服藿香正气丸加艾灸疗法对食管癌患者术后功能性腹泻是否具有协同作用,为临床治疗及护理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选取2014年10月至2016年4月上海市胸科医院收治的135例食管癌术后功能性腹泻患者,随机分为藿香正气丸组、艾灸护理组和联合治疗组(同时给予口服藿香正气丸及艾灸护理操作),每组45例,比较三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体质指数(BMI)的变化情况. 结果 藿香正气丸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68.9%,艾灸护理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71.1%,联合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1.1%.联合治疗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藿香正气丸组和艾灸护理组(P<0.05).联合治疗组患者治疗前后BMI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38,P<0.01),且联合治疗组患者治疗后的BMI显著高于藿香正气丸组和艾灸护理组患者(t=-2.439,P=0.018;t=-2.048, P=0.045).结论 联合应用口服藿香正气丸加艾灸护理操作对食管癌术后功能性腹泻患者具有协同作用,效果良好,值得推荐.

    作者:韩辰燕;朱渊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计划性亚肺叶切除术对肺功能的影响

    目的 探讨计划性亚肺叶切除术对肺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2年1月至2016年5月期间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第一医院胸外科行手术治疗的130例肺部肿瘤患者.其中,实验组(72例)患者因合并多种慢性疾病而肺功能不能满足肺叶切除术要求,行计划性亚肺叶切除术;对照组(58例)患者常规行肺叶切除术.分别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胸腔引流管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肺功能指标(包括潮气量、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第一秒用力呼气量占用力肺活量百分比、每分通气量、动脉血氧饱和度、动脉血氧分压、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术后随访6个月至3年. 结果 实验组患者的手术时间、胸腔引流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也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术前肺功能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手术前后肺功能指标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实验组患者术后2周的肺功能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随访6个月至3年,无局部复发.结论 与肺叶切除术相比,计划性亚肺叶切除术能在确保局部复发率、3年无复发生存率和3年生存率相似;在保证远期效果的基础上大限度地保留了健康的肺组织,对呼吸功能的影响降到小,术后以肺功能为主要指标的生存质量未见明显下降,对于心肺功能差或合并其他慢性疾病的老年患者是较明智的选择.

    作者:毛宇;郭伟;黎明;张文华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胸腹腔镜联合胸段食管癌根治术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 分析胸腹腔镜联合术式行胸段食管癌根治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2年5月至2016年8月山西省肿瘤医院胸段食管癌根治病例368例.其中140例采用胸腹腔镜联合术式(观察组A);143例采用左胸后外侧一切口术式(对照组A);85例采用右胸后外侧上腹正中两切口术式(对照组B).观察组B为观察组A中胸中段食管癌根治术82例.比较手术临床指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A和B的手术时间、胸液引流量、胸管留置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显著少于对照组A和B(P<0.01);观察组A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A(P<0.01),但观察组B的术中出血量与对照组B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A左喉返神经旁淋巴结清扫量多于对照组A(P<0.05),但两组间淋巴结清扫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B右喉返神经旁淋巴结清扫量及清扫率均优于对照组B(P<0.05).观察组A和B的总淋巴结清扫量多于对照组A和B(P<0.05).观察组A和B术后心肺及感染相关、吻合口瘘、消化系统、手术损伤性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A和B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A的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A(P<0.05);观察组B的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B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胸腹腔镜联合术式优于两种开放术式,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张云魁;黄海涛;张荣生;张羽捷;马海涛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鼻饲流质对改善食管癌患者术后营养状况和胃肠道耐受性的作用

    目的 研究食管癌患者术后使用鼻饲流质辅助肠内营养(EN)支持,对营养状况和胃肠道耐受性的影响.方法 采用信封法将90例接受食管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研究组患者给予鼻饲EN乳剂,同时鼻饲流质;对照组仅单独给予鼻饲EN乳剂.分别于术前和术后第7天,采用PGSGA量表筛查恶性肿瘤营养风险指标(包括人血白蛋白、前白蛋白、乳酸脱氢酶、尿素、总胆固醇和血红蛋白水平),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胃肠道功能指标.结果 术后第7天,研究组患者的肿瘤营养风险指标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腹胀、腹泻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肛门排气开始时间早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者恶心、呕吐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鼻饲流质辅助EN能较好地改善食管癌围手术期患者的营养状况,提高胃肠道耐受性,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施庆彤;刁亚利;姚光怀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松解下肺韧带对肺癌患者行胸腔镜下肺上叶切除术的影响

    目的 观察松解下肺韧带对肺癌患者行胸腔镜下肺上叶切除术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5年10月至2016年10月在甘肃省人民医院拟行胸腔镜下肺上叶切除手术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11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松解组和未松解组,每组55例.其中松解组在完整切除肿瘤后松解下肺韧带,未松解组仅常规手术而不用松解下肺韧带,观察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引流情况、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包括肺部感染、脓胸和心律失常),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残腔率.结果 松解组与未松解组术中平均出血量分别为(136±22)ml和(133±28)ml,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25,P>0.05).松解组平均手术时间为(3.4±0.8)h,未松解组平均手术时间为(3.0±0.9)h,未松解组明显短于松解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63,P<0.05).两组患者术后第1~3天的平均引流量和拔管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0.393、-1.059、-0.530和-0.471,均P>0.05);住院时间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t=-0.514,P>0.05).两组患者术后肺部感染、脓胸、心律失常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0.135、0.000和0.484,均P>0.05),术后两组间左肺上叶和右肺上叶的残腔率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898和1.880,均P>0.05).结论 肺癌患者行胸腔镜下肺上叶切除术可不需松解下肺韧带,对患者术后无明显影响,同时可以缩短手术时间,适合在临床推广.

    作者:王文昊;朱自江;袁继宝;庞瑶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微创外科综合治疗食管破裂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运用微创手术综合治疗食管破裂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胸外科2013年1月至2016年4月收治的10例食管破裂患者的临床资料,经胸部X线、胸部CT、上消化道造影或胃镜确诊.除2例行内科对症处理外,1例行胸腔镜下食管切除术及消化道重建术,7例行胸腔镜下Ⅰ期修补术,术后均综合引流及内科对症处理.平均手术时间(255.6±19.4)min,术中出血量(100.6±15.5)ml,引流时间(27.5±5.6)d,术后恢复经口进食时间(43.7±4.2)d. 结果 1例行胸腔镜下食管切除术及消化道重建术患者痊愈出院;7例行胸腔镜下Ⅰ期修补术患者中,痊愈5例,1例突发呼吸心脏骤停死亡,1例死于呼吸功能衰竭.结论 仔细评估患者病情后行微创外科综合治疗食管破裂是可行的,甚至针对晚期行Ⅰ期修补的患者也是安全、有效的.

    作者:黄麟;郑斌;陈椿;郑炜;朱勇;郭朝晖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食管(胃肠)间质瘤的争议与共识

    食管间质瘤是胃肠间质瘤的一部分,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历经30年的研究,已取得很大进展和共识,但对其确切定义、组织来源、生物学行为、良恶性判断,以及诊断治疗等尚存在诸多争议.文章通过文献检索和资料分析,探讨了食管(胃肠)间质瘤的争议与共识.

    作者:李国仁;戴建华 刊期: 2017年第02期

中华胸部外科电子杂志

中华胸部外科电子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