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电视纵隔镜手术在胸部疾病诊断中的价值

阮英定;李建新;由茂端;薛洪省;许剑扬;赵志龙

关键词:电视纵隔镜, 胸部疾病, 纵隔淋巴结, 学习曲线
摘要:目的 探讨电视纵隔镜手术(VMS)对胸部疾病的诊断价值及学习曲线.方法 收集2009年1月至2018年6月,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胸外科同一手术组连续完成的111例VMS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纵隔淋巴结肿大患者96例,依照手术先后顺序分为A、B、C、D四组,每组24例;根据每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和术后住院时间,计算VMS的学习曲线.结果 111例VMS患者中,4例纵隔淋巴结肿大患者术后未获明确诊断,VMS的确诊率为96.4% (107/111).8例胸腔积液和7例纵隔肿物均获得明确诊断.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为9.0%,包括术中无名动脉出血1例、术后喉返神经暂时麻痹1例、切口延期愈合7例,术后因晚期肺癌大咯血死亡1例.针对60例患者肺癌纵隔分期,54例发现纵隔淋巴结转移,6例阴性患者经肺癌根治术得到证实,VMS肺癌纵隔分期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率均为100%.A组和B组患者的出血量分别为(26.3±32.9)ml和(34.1±101.6)ml,明显多于C组和D组的(6.6±10.0)ml和(8.6±9.4)ml,四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但四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肺癌分期、胸部疾病诊断等方面,VMS是安全、微创且可靠的,临床医师应用VMS进行纵隔淋巴结活检的学习曲线为24~48例.
中华胸部外科电子杂志相关文献
  • 薄层CT扫描在区分多发性肺癌和肺磨玻璃结节成分及预后评估中的价值

    目的 通过薄层CT扫描区分多发性肺癌和肺磨玻璃结节(GGO)成分,并评估其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3 254例Ⅰ期肺癌行手术切除患者,其中312例(9.6%)为多发性肺癌,所有患者根据GGO大小、薄层CT上的肿瘤实性成分比值(CTR)分为磨玻璃成分为主(GD)(0≤CTR<0.5)、实性成分为主(SD)(0.5≤CTR<1.0)、纯实性(PS) (CTR=1.0).根据影像学结果将多发性肺癌患者分为6组:GD+ GD组、GD+ SD组、GD+ PS组、SD+ SD组、SD+ PS组和PS+ PS组.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对比临床Ⅰ期肺癌患者的预后情况.结果 312例多发性肺癌患者中,251例(80.4%)切除了2个以上肿瘤同时病理诊断为多发性肺部肿瘤.其中GD+ GD患者90例(28.8%),GD+SD患者70例(22.4%),GD+ PS患者66例(21.2%),SD+SD患者16例(5.1%),SD+PS患者27例(8.7%),PS +PS患者43例(13.8%).多变量分析显示,PS+PS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1).整体生存率分别为GD+ GD组96.7%,GD+SD组98.6%,GD+ PS组84.8%,SD+SD组93.8%,SD+ PS组77.8%,PS+PS组41.9%.PS+PS组与其他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剩余2 942例Ⅰ期肺癌患者的整体生存率为78.2%,与PS+ PS组相比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其他组与剩余患者相比预后类似甚至更好.结论 在多发性肺癌患者中,PS+PS组患者生存率更低,这可能促进T分期更新,多发肺癌患者GGO影像学形态及其类型对预后评估极其重要.

    作者:宣煜龙;史敏科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食管癌三切口术后吻合口良性狭窄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食管癌患者行三切口食管切除术(McKeown术)颈部吻合后发生吻合口良性狭窄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9月至2017年8月在上海市胸科医院单一治疗组中行McKeown术,以管状胃代食管的所有食管癌患者,以术后出现良性吻合口狭窄并进行连续扩张次数≥3次的患者为狭窄组,无术后狭窄或狭窄较轻扩张次数<3次的患者为非狭窄组,对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ASA评分、手术方式、吻合方式、管胃上提部位、肿瘤R0切除情况、吻合口瘘等进行统计分析,分析吻合口狭窄的危险因素.结果 共入选271例患者,有9.6%的患者需要行3次或3次以上的扩张治疗.单因素分析显示,高龄(>70岁)、术前新辅助治疗、手工吻合、胸骨后管胃上提路径、吻合口瘘、肿瘤的非R0切除与严重的吻合口狭窄均有相关性(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吻合口瘘(OR=5.541,95% CI:2.110~14.549,P=0.001)和胸骨后管胃上提路径(OR=6.736,95% CI:1.623~27.965,P=0.009)是严重吻合口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吻合口瘘、胸骨后上提路径是食管癌McKeown手术颈部吻合术后出现吻合口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苏瑜琛;张建卫;蒋勇;杨煜;孙益峰;郭旭峰;李志刚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电视纵隔镜手术在胸部疾病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 探讨电视纵隔镜手术(VMS)对胸部疾病的诊断价值及学习曲线.方法 收集2009年1月至2018年6月,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胸外科同一手术组连续完成的111例VMS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纵隔淋巴结肿大患者96例,依照手术先后顺序分为A、B、C、D四组,每组24例;根据每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和术后住院时间,计算VMS的学习曲线.结果 111例VMS患者中,4例纵隔淋巴结肿大患者术后未获明确诊断,VMS的确诊率为96.4% (107/111).8例胸腔积液和7例纵隔肿物均获得明确诊断.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为9.0%,包括术中无名动脉出血1例、术后喉返神经暂时麻痹1例、切口延期愈合7例,术后因晚期肺癌大咯血死亡1例.针对60例患者肺癌纵隔分期,54例发现纵隔淋巴结转移,6例阴性患者经肺癌根治术得到证实,VMS肺癌纵隔分期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率均为100%.A组和B组患者的出血量分别为(26.3±32.9)ml和(34.1±101.6)ml,明显多于C组和D组的(6.6±10.0)ml和(8.6±9.4)ml,四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但四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肺癌分期、胸部疾病诊断等方面,VMS是安全、微创且可靠的,临床医师应用VMS进行纵隔淋巴结活检的学习曲线为24~48例.

    作者:阮英定;李建新;由茂端;薛洪省;许剑扬;赵志龙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肋骨三维CT联合超声定位分区域钛板内固定法在肋骨骨折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肋骨三维CT联合超声定位分区域钛板内固定法在肋骨骨折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总结杭州市富阳区第一医院胸外科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手术治疗的38例多发肋骨骨折患者,其中19例为定位组,采用肋骨三维CT联合超声定位分区域钛板内固定法,定位后分区域(一般选择2~4处邻近的需手术处理的骨折部位为1个区域)做精准的小切口,不同区域的切口采用不同方法游离筋膜以及肌肉组织;另外19例为传统组,采用传统的后外侧切口钛板内固定法.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切口长度、每个区域肋骨骨折部位探查固定的时间、术中胸壁是否放置引流管,以及术后疼痛评分.结果 所有患者手术顺利完成,胸廓形状恢复正常,反常呼吸消失.随访至术后3个月,复查胸部X线片显示内固定牢固,骨折断端骨性愈合,无严重并发症.与传统组比较,虽然手术固定材料相同,但定位组手术切口长度变小(P<0.01)、探查固定肋骨骨折断端的时间变短、胸壁不需放置引流管(P<0.01)、术后疼痛明显减轻(P<0.01).结论 肋骨三维CT联合超声定位分区域钛板内固定法在肋骨骨折中的应用简单方便,缩短了手术切口和手术时间,胸壁不需放置引流,减轻术后疼痛,可以在肋骨骨折手术中选用.

    作者:郑武俊;俞晓军;冯侃;陆勇;鲍斌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单向式单孔胸腔镜肺叶切除术的临床疗效和特点

    目的 探索单向式单孔电视胸腔镜外科手术(SU-VATS)肺叶切除术治疗肺癌的可行性和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徐州市中心医院胸外科收治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由同一术者连续开展肺叶切除并淋巴结清扫术.对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例,依据术式不同分为SU-VATS组、单孔电视胸腔镜外科手术组(U-VATS)与多孔电视胸腔镜外科手术组(M-VATS),每组60例.比较三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站数和个数、术后胸腔引流时间、手术相关并发症和术后住院时间的差异.结果 三组患者的年龄、合并症、肿瘤直径与分布等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所有患者无中转开胸,无手术死亡;手术切缘均阴性.SU-VATS组平均手术时间较U-VATS组和M-VATS组均显著缩短[(100.6±20.3) min vs(123.8±27.4) min vs(119.5±26.4) min,P<0.05].SU-VATS组胸腔置管时间较U-VATS组显著缩短[(3.1±1.5)d vs(4.0±2.1)d,P=0.02].SU-VATS组胸腔引流量较U-VATS组显著减少[(485.8±180.9)ml vs(582.5±291.4)ml,P=0.02],SU-VATS组术后住院时间较U-VATS组显著缩短[(6.0±1.6)d vs(6.9±2.0)d,P=0.01];但SU-VATS组与M-VATS组胸腔引流量和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SU-VATS组术后第1天疼痛评分显著低于U-VATS组和M-VATS组[(4.6±1.1)分vs(5.9±1.1)分vs(5.4±1.0)分,P<0.05].SU-VATS组术后第3天疼痛评分显著低于U-VATS组[(4.0±1.0)分vs(4.6±1.1)分,P=0.003],但与M-VATS组无统计学差异(P=0.15).SU-VATS组术后第5天疼痛评分仍显著低于U-VATS组[(3.2±1.0)分vs(3.8±1.2)分,P=0.007],而与M-VATS组(4.3±1.1)无统计学差异(P=0.15).各组纵隔淋巴结清扫站数和个数、手术并发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SU-VATS肺叶切除术治疗肺癌是可靠的,较U-VATS与M-VATS有一定的优势.

    作者:赵田;张淼;武文斌;刘冬;潘雪峰;李存江;张辉;胡正群;杨敦鹏;李敏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人食管下括约肌收缩和舒张调节机制的研究进展

    人食管下括约肌(LES)包括神经调节、自身调节、体液调节三种调节方式.三种方式中神经调节虽然通过多种不同的神经递质完成,但其终也是由控制自身调节机制的肌间神经丛来完成调节功能.体液调节涉及多种激素类物质,主要的激素类物质因配体和受体的不同调节功能也不尽相同.有些激素类物质对人LES的调节作用机制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作者:张珂;薛金伟;黄峻岭;刘杰;刘海彬;宋莲莲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左侧双无名静脉变异合并左膈神经鞘瘤1例

    左侧无名静脉变异同时合并左膈神经鞘瘤在临床上非常少见,目前尚未见文献报道.本文报道左侧双无名静脉变异合并左膈神经鞘瘤1例,以期提高大家对左无名静脉变异和膈神经鞘瘤的早期正确识别,从而选择恰当的手术方式和避免术中潜在的损伤.

    作者:戴维;韩泳涛;彭林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甲状腺旁入路气管食管瘘的外科治疗经验

    回顾性分析上海市胸科医院收治的3例气管食管瘘患者的临床资料,借鉴颈段食管吻合进路,从甲状腺和左侧喉返神经外侧显露瘘管,可以有效避开既往气管食管瘘形成的炎症区域,快速直接地接近瘘管,手术快速便捷.3例患者术后均恢复顺利,经口进食并出院.颈前旁路是治疗插管后气管食管瘘的有效手术思路,值得推广.

    作者:李志刚;李斌;孙益峰;华荣;郭旭峰;杨煜;叶波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电视纵隔镜手术的临床应用进展

    电视纵隔镜手术(VMS)是一种操作简便、安全有效的诊疗方法,广泛应用于纵隔等胸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近些年,VMS的诊断价值受到PET-CT和超声内镜的冲击,但是在国外其临床应用仍很广泛,相关研究也不断涌现.在我国,多数医疗机构没有开展VMS,而开展的胸外科中心往往也没有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因此,有必要普及电视纵隔镜的胸部诊疗技术.

    作者:阮英定;薛洪省;李建新;许剑扬;由茂端;赵志龙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在全腔镜食管癌手术围手术期护理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快速康复外科(ERAS)理念的应用对全腔镜食管癌根治术患者呼吸功能、胃肠道功能、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6年2月至2018年2月在扬州大学附属医院行全腔镜食管癌根治术的8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40例.ERAS组患者术前进行ERAS理念宣教、呼吸功能锻炼和术后早期鼻饲流质结合肠内营养;对照组仅进行常规入院宣教和护理指导,无术前ERAS理念宣教、呼吸功能锻炼和术后早期鼻饲流质.记录两组患者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数量、肠鸣音恢复和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ERAS组患者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降低,肠鸣音恢复与肛门首次排气时间、下床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显著缩短,住院治疗费用也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全腔镜食管癌根治术患者,ERAS理念指导可有效降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更早,住院时间更短,住院费用也更低.

    作者:高姗姗;李玲玉;施庆彤;郭虹;周骏华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微创快速康复外科技术在治疗原发性自发性气胸中的应用进展

    原发性自发性气胸(PSP)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胸部疾病,绝大部分患者合并肺大疱形成,病情严重,其治疗方法多样,包括保守治疗或开胸手术、电视胸腔镜手术(VATS)等治疗,各有优缺点.采用不同的流程方法治疗,治疗的效果亦不相同.文章就近年来国内外在PSP的诊断、快速康复外科(FTS)治疗、临床应用方面做一简要综述.

    作者:王庆淮;谭宁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恶性胸膜间皮瘤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临床治疗进展

    恶性胸膜间皮瘤(MPM)是一种主要与石棉暴露相关的罕见的高度侵袭性肿瘤,尽管应用不同的方式治疗(如化疗、放疗和手术)患者的疗效仍很差,预后也极差.近年来免疫治疗逐渐成为肿瘤治疗的热点,突破性进展是发现阻断T细胞免疫检测点分子可激活T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改变了肿瘤治疗的临床实践.2011年,CTLA-4抑制剂易普利姆玛(ipilimumab)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的批准,成为首个上市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2014年,纳武单抗(nivolumab)获准成为全球首个上市的PD-1抑制剂.之后数年内,包括PD-1/PD-L1抗体在内的多个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获准用于包括非小细胞肺癌、胃癌和肝癌等在内的多个癌种的适应证.从DETERMINE研究、KEYNOTE-028研究到The PROMISE-Meso研究,都显示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单药对MPM治疗具有临床疗效和较好的安全性.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作为一线治疗与化疗的对比研究也在进行中,联合治疗(包括联合应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联合化疗)的研究也在不断开展.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生物标志物的研究推动了MPM的精准免疫治疗.

    作者:宁岩;王丹云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单孔胸腔镜手术治疗胸腺瘤近期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单孔胸腔镜手术(VATS)治疗胸腺瘤的近期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22例胸腺瘤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VATS组(n=10)和开胸组(n-12).观察两组患者的术中切口长度、出血量、手术时间以及术后胸腔引流量、拔管时间等围手术期指标,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炎症指标、视觉模拟(VAS)疼痛评分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VATS组患者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胸腔引流量、拔管时间均显著小于开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ATS组术后第1天和第5天的白细胞计数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均显著低于开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ATS组术后第5天安静时和活动后VAS疼痛评分显著低于开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ATS组近期临床有效率为90.0%,对照组临床有效率为83.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单孔VATS胸腺瘤切除加前纵隔脂肪剔除术治疗胸腺瘤近期临床疗效与开胸手术基本一致,是安全可行的,具有创伤小、疼痛轻、并发症少、快速康复等优势.

    作者:任占良;任小朋;张泳 刊期: 2018年第04期

中华胸部外科电子杂志

中华胸部外科电子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