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西才;魏礼洲;黑悦;龙乾发;王博晨;田沁涛;周跃飞;刘卫平
中华医学会第四届全国小儿神经外科学术大会将于2016年6月30日-7月2日在广州召开。此次会议邀请到了国内外小儿神经外科领域知名专家进行讲座。期望会议成为一次高水平的学术与技术交流活动,同时也是一次临床规范化和常见疾病标准化的大会。会议内容涉及小儿神经外科的临床与基础研究,对小儿神经外科的麻醉围手术期处理,小儿神经外科的新技术、新理念也给予了特别安排。
作者: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中华医学会学术会务部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是神经营养因子家族中具活力的生物活性因子之一。NGF是一种由α、β、γ三个亚单位组成的蛋白质,β亚基是NGF发挥神经再生与修复作用的活性亚单位。 NGF的生物作用依赖于与高亲和力的Trk A受体结合,而其受体的活化受PI3K-AKT、PLCγ-PKC、Ras-MAPK及Rac/CDC42等信号通路的调控。本文着重论述NGF的结构及生物学特点、NGF受体类型及其信号通路调控机制,以及NGF对神经损伤的保护与修复作用。
作者:徐如祥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人工硬脑膜对于预防乙状窦后入路手术的脑脊液漏和减少术后不良反应的佳使用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医科大学航空总医院神经外科自2015年3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231例经乙状窦后入路开颅手术的患者资料,根据人工硬膜放置位置不同分成两组(硬膜下组为A组,硬膜外组为B组),对比分析两组术后体温变化及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术后体温变化有显著差异(P<0.01),A组患者术后因发热所需的临床干预率为6.1%,出现脑脊液漏的概率为0%,出现颅内感染的概率为1%,出现皮下积液的概率为1%;B组患者术后因发热所需的临床干预率为25.6%,出现脑脊液漏的概率为3%,出现颅内感染的概率为3.8%,出现皮下积液的概率为7.5%。结论在乙状窦后入路手术中将人工硬脑膜贴敷并固定在硬膜下使术后发热率大幅度降低,并能有效降低脑脊液漏等并发症的发生率。
作者:李新宇;王晓松;陈国强;王宁;孙恺;杨廷舰 刊期: 2016年第01期
创伤性开放性椎动脉损伤处理比较棘手,尤其是椎间孔开放性损伤后,出血极为汹涌,严重危及患者生命,需要快速有效的外科治疗。而目前对于创伤性椎动脉损伤的救治尚无统一规范。椎间孔开放性骨折、椎动脉断裂后出血的压力差和失血量非常大,单纯采用传统外科手术探查止血的治疗方法有很多局限性,如椎动脉回缩到椎间孔,很难结扎出血断端血管,可能需要磨除部分椎骨,可能导致新的血管神经损伤。而伴随介入设备不断更新进步,及医师对选择性介入栓塞治疗技术日益熟练的掌握,介入栓塞治疗往往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明显优于传统单纯的血管探查结扎术,若两者有机结合,可以取得更好效果。本例患者由刀砍伤所致,是一典型病例,笔者先尝试传统血管探查结扎无果,后采用介入的办法对断裂回缩的椎动脉断端进行致密栓塞,再探查确认栓塞满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冯振广;郑首学;常斌鸽;王嵩;王晨;盛志国;周宝生;万晨光;李牧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通过3D打印技术打印出符合患者面部特征并带有穿刺通道的模型,用于术前定位、术中引导穿刺方向,简化手术过程,提高外伤性颅内血肿穿刺准确性。方法以1例25岁男性的外伤性脑内血肿颅脑CT二维图像为原始数据,利用Mimics 16.0软件处理,重建形成三维图像,设计穿刺通道,测量穿刺深度,通过3D打印机打印出带有穿刺针颅外段孔道的模型,术前置于术区定位,术中通过穿刺孔道置入引流管,控制穿刺深度,术后复查颅脑CT观察引流管末端位置。结果在利用计算机软件设计带有穿刺针孔道的“面具”时可在三维空间任意旋转,从各个角度观察,避开重要血管及功能区,达到预定穿刺部位。结论成功构建符合患者个体特征的三维图像,通过3D打印机将模型打印出来用于手术,可提高穿刺准确性,降低手术难度。
作者:相建;李珍珠;李泽福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侧脑室-腹腔分流术用于治疗外伤性脑积水引起的术后并发症及其防治措施。方法选择武警浙江总队杭州医院自2014年5月至2015年4月期间收治的外伤性脑积水患者78例,均予以实施侧脑室-腹腔分流术,临床观察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所有患者中,术后出现分流管阻塞3例,术后感染5例,颅内血肿3例,消化道症状2例,分流过度或不足2例,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9.23%。结论侧脑室-腹腔分流术用于治疗外伤性脑积水所引起的术后并发症多种多样,其中分流管阻塞、术后感染和颅内血肿等发生率较高,手术医师应当制定相对完善的手术方案,以防治各种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方黎晓;胡少玄;徐洪飞;范龙龙;谈航;姜菲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多发颅内外血管狭窄的脑缺血患者中,由于责任血管闭塞、狭窄段较长、全程纤细等原因无法针对责任血管进行手术治疗而行狭窄的非责任血管支架血管成形术的有效性、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收集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2006年6月至2010年8月期间收治的多发颅内外血管狭窄患者中,通过对狭窄的非责任血管支架术治疗的有脑缺血症状的患者75例,有效随访(2年以上)64例。所有64例患者依据术前症状并以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是否为0分为两组:TIA组(术前NIHSS=0)37例;脑梗死组(术前NIHSS≠0)27例。对TIA组患者依据手术前后症状缓解情况进行总体评分量表(GES)打分;对脑梗死组病例分别行术前、术后NIHSS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症状缓解情况。结果 TIA组37例患者有28例完全治愈,治愈率达75.68%;8例术后TIA发作次数减少,好转率21.62%;1例术后症状同术前无明显变化,占2.7%;脑梗死组27例患者术后神经功能障碍程度明显减轻(P<0.05)。两组患者均没有术后加重者及死亡者。 TIA组症状缓解率较高,脑梗死组神经功能障碍程度减轻明显,手术前后症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颅内外各血管之间解剖结构上存在着广泛的吻合,理论上可经吻合支代偿而增加缺血区脑组织的血流量。临床研究证明狭窄的非责任血管支架术后,责任病灶区脑缺血症状确实能够得到有效改善,而且手术相对安全。所以针对责任血管难以进行手术治疗的多发颅内外血管狭窄的脑缺血病人,可以采用这种治疗方法,行狭窄的非责任血管支架术通过吻合支代偿责任病灶区血供,达到改善脑缺血症状的目的。
作者:武云利;缪中荣;鲍遇海;凌锋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癌胚抗原相关黏附分子1(CEACAM1)是一种免疫球蛋白样跨膜蛋白,属于免疫球蛋白超家族,广泛表达于内皮细胞、上皮细胞、粒细胞、淋巴细胞和肿瘤细胞。近年来,随着肿瘤免疫学的快速发展,目前认为CEACAM1在包括非小细胞肺癌、黑色素瘤、结直肠癌和胰腺癌等在内的多种恶性肿瘤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能调控机体对肿瘤的免疫杀伤能力,参与肿瘤的免疫逃逸。因此,了解CEACAM1分子在免疫系统中的作用,揭示它参与肿瘤免疫的分子机制,探索其作为肿瘤免疫治疗靶点的可能性。
作者:王亚周;李晋虎;苗旺;范益民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血浆内皮素(ET)分泌的调控作用。方法选取5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分为观察组(n=25)和对照组(n=25)。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给予常规治疗联合亚低温治疗。比较两组血浆ET表达、颅内压(ICP)及临床预后。结果治疗后第1~5天,观察组患者血浆ET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治疗后第1~5天,观察组患者ICP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中预后良好7例、轻残8例、重残6例、植物生存2例、死亡2例;对照组预后良好3例、轻残4例、重残10例、植物生存3例、死亡5例,观察组预后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亚低温治疗的脑保护作用可能与抑制ET分泌,降低ICP有关。
作者:陆弘盈;陆伟水;覃重桥;余松祚;谭适;张文佳;周铭臻 刊期: 2016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1期
为维护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的声誉和广大读者的利益,现将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对一稿两投问题的处理声明如下:(1)本声明中所涉及的文稿均指原始研究的报告或尽管两篇文稿在文字的表达和讨论的叙述上可能存在某些不同之处,但这些文稿的主要数据和图表是相同的。所指文稿不包括重要会议的纪要、疾病的诊断标准和防治指南、有关组织达成的共识性文件、新闻报道类文稿以及在一种刊物发表过摘要或初步报道而将全文投向另一期刊的文稿。上述各类文稿如作者要重复投稿,应向有关期刊编辑部做出说明。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1期
脑卒中是导致人们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现如今脑卒中的发病率逐年增高,而其发病年龄则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本文针对青年患者脑卒中的发病原因、危险因素、治疗方法以及预后等方面作一综述,旨在概括青年脑卒中目前的研究进展与研究方向,为疾病的研究提供相关参考。
作者:马剑波;孙恺;马冲;曹垒;赵建平;陈陆馗 刊期: 2016年第01期
据统计,美国40岁以下的人群中,创伤排在死亡原因的首位,每年约有15万人,这是非常高的死亡率。同时,在美国因创伤所导致的永久性伤残者是死亡人数的3倍,每年45万,这是一个很大的数字。在我们中国,现在还没有具体的统计,但也会是一个比较惊人的数字。美国每年创伤所导致的社会及经济损失是17亿美金,所以不论对社会还是家庭,创伤所导致的后果都是非常严重的。
作者:冯东侠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应用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颅脑损伤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神经外科自2009年5月至2014年4月治疗的33例颅脑损伤后痉挛性瘫痪患者,完成4次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每周1次,每次经腰椎穿刺蛛网膜下腔注射,细胞数为2×107,移植前、移植后1个月、3个月、6个月通过改良Ashworth分级、Brunnstrom分级评估患侧上下肢肌张力、运动功能,并行脑PET/CT、脑电图、偏瘫肢体肌电图检查。结果移植后1个月开始Brunnstrom分级较移植前改善。移植后3个月开始Ashworth分级较移植前改善。5例移植后3个月头颅PET/CT见脑葡萄糖代谢减低较前改善。临床观察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脑电图、偏瘫肢体肌电图检查未见明显变化。结论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颅脑损伤后痉挛性瘫痪的肢体肌张力增高和运动障碍均有改善,移植后6个月内通过临床观察及影像学检查未发现不良反应,为临床治疗颅脑损伤后遗症提供了新方法。
作者:伊西才;魏礼洲;黑悦;龙乾发;王博晨;田沁涛;周跃飞;刘卫平 刊期: 2016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1期
近年来随着医疗水平的快速发展,尤其是重症医学水平的提升,使一些诸如颅脑外伤及严重脑血管事件的患者得以生存下来。他们中有很多在脑部受损后到意识恢复这段时期里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DOC)。近几年临床上开发了许多量表以有效评估意识水平,帮助确立正确的诊断和评估患者意识恢复情况。常用的有格拉斯哥量表(GCS)、FOUR量表、CRS-R量表、WHIM量表、SMART量表等。那么这些量表分别有哪些优势和不足,在临床工作中又该如何选择,本文就这一问题作简要阐述。
作者:张昊驹;杨艺;夏小雨;谢秋幼;李广罡;吴月奎;党圆圆;尹霄霄;何江弘;焦辉;虞容豪;黄勇华;徐如祥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立体定向穿刺术和Ommaya囊置入术在治疗颅内囊性病变中的应用技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华山医院伽马分院2012年11月至2013年4月收治的3例不同颅内囊性病变患者,对该3例诊断明确的颅内囊性患者(分别为右颞转移瘤、左侧CPA神经鞘瘤、颅内多发病变)在立体定向穿刺后置入Ommaya囊,再根据具体病情给予囊腔逐渐抽吸,使囊液逐渐减少至少,给予伽玛刀的治疗方法。结果3例病例均在多次抽取囊液后行伽玛刀治疗,无不适反应,均未出现皮肤感染、颅内感染、硬膜外血肿等因手术操作导致的并发症。结论治疗颅内囊性病变,尤其是高龄病人或由于其他原因不能耐受全麻手术的患者时,立体定向加Ommaya囊置入术不失为一种简便、经济、有效、微创的好方法。
作者:张松;汤旭群;吴瀚峰;朱巍;金许洪;王知秋;潘力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研制能与层粘连蛋白牢固结合的含有层粘连蛋白(laminin)结合域的NT3(LBD-NT3),探讨其与损伤后增多的层粘连蛋白结合促进脑损伤的修复机理。方法46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8只)、假手术组(8只)、PBS组(10只)、NT3组(10只)、LBD-NT3组(10只),制作液压打击模型后注射对应的PBS或因子,利用水迷宫实验进行行为学评分,1个月后处死大鼠,通过大鼠脑组织免疫荧光染色,比较各组神经元和胶质细胞的增减,用SPSS 19.0统计学做统计分析。结果 LBD-NT3组大鼠的水迷宫实验表现更好,和假手术组大鼠相比,P=0.845>0.05;与空白对照组相比,P=0.956>0.05;与PBS相比,P=0.006<0.05;与NT3组相比,P=0.089>0.05。笔者进一步得出,第17、18天,NT3组大鼠和LBD-NT3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神经元细胞较多,胶质细胞较少,LBD-NT3与PBS组、NT3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空白对照组、假手术组未见统计学差异。结论 LBD-NT3和体内增多的laminin结合后,大鼠脑组织损伤相对较小,周围的神经元较多,胶质细胞较少,功能保留较好。
作者:樊娟;张振海;张国良;沈春森;罗永春;袁晓敏;张鹏飞;党圆圆;徐如祥 刊期: 2016年第01期
一、背景知识外伤性视神经病变是指视神经管及其附近的视神经受到间接外力的作用而损伤。目前认为,多种因素参与外伤性视神经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损伤。原发性损伤是机械性剪切力损害视神经的微循环而造成缺血,导致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不可逆性变性。继发性损伤是视神经的外伤引起机械性损伤、血管性损伤,继发视神经水肿、挤压造成对残存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低血流灌注的进行性加重而凋亡。目前,对于视神经管减压术尚无一致认可的标准化治疗方案。视神经管减压术是基于骨性视神经管的解剖局限和视神经继发性水肿导致视神经挤压综合征这一假说,是当前治疗外伤性视神经损伤的主要手段之一。
作者:曾涛 刊期: 2016年第01期
创伤性癫痫(PTE)是指继发于外伤性脑损伤(TBI)的反复出现的自发性癫痫发作。其发病机制复杂,治疗效果不一。本文旨在简要介绍近年来在PTE的动物模型研究,临床治疗方面所取得的进展,以期能够对临床治疗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作者:柯遵斌;杨志荣;郁毅刚 刊期: 2016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