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浅析微生物标本培养前涂片革兰染色镜检的临床研究意义

宁丹

关键词:微生物, 标本培养, 涂片革兰染色镜检, 效果
摘要:目的 探究微生物标本培养前涂片革兰染色镜检的临床意义.方法 从2014年7月-2016年7月时段进入实验室送检的微生物标本中抽选350例,其中研究组进行微生物标本培养前,进行涂片革兰染色镜检,对照组只进行微生物标本培养.对比两种方式培养结果.结果 研究组培养结果显示阳性88例,阳性率25.5%,对照组培养阳性112例,阳性率32.0%,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微生物标本培养前行涂片革兰染色镜检能够有效控制培养质量,减少培养假阳性,具有较高应用价值.
临床检验(电子版)杂志相关文献
  • 两种免疫分析系统检测孕酮的可比性研究

    目的 探讨电化学发光和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系统检测孕酮的可比性.方法 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使用ROCHE Cobas e601型全自动免疫分析仪,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使用西门子ADVIA centaur xp免疫分析仪,均检测2016年9月同批采集的40例样本,比较检测结果的差异和批内、批间精密度.结果 两套系统检测结果具有较好的批内、批间精密度,且两组间的检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两种检测系统均具有较好的批内、批间精密度,且检查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具有较好的临床比对价值.

    作者:吴梅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血清T血小板生成素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

    目的 总结分析再生障碍性贫血(AA)患者血清T血小板生成素(TPO)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从而为疾病诊断和预后评价提供参考.方法 以我院2013年6月-2017年4月期间接收治疗的120例AA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初诊患者28例(A组)、处于骨髓抑制阶段患者31例(B组)、部分缓解患者32例(C组)、完全缓解患者29例(D组),同时选取30例健康体检人员作为对照组,测定所有人员的血清TPO,回顾分析不同组人员对应的血清TPO含量水平.结果 对照组血清TPO含量水平明显低于研究对象中各组患者的血清TPO含量水平,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患者治疗进展,不同组患者血清TPO含量水平呈现出下降趋势,且组间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清TPO含量水平异常可作为AA患者临床诊断以及预后评价的重要指标,与此同时,AA患者在完全缓解后其血清TPO仍然存在异常,表明AA患者中TPO通路可能存在障碍.

    作者:王玉娟;胡春梅;曲荣峰;佟显爽;李亚荣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护理干预对重症手足口病重型患儿预后的影响评价

    目的 分析针对重症手足口病重型患儿实施护理干预的方法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将我院2016年1月-2017年6月期间收治的重症手足口病患儿88例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组,对照组44例均接受常规干预,研究组44例均接受综合护理干预,将预后情况进行对比.结果 研究组患儿发热、头痛、恶心以及肢体抖动等相关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儿继发感染发生率为2.27%,相对低于对照组的6.82%,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针对重症手足口病重型患儿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有助于降低继发感染发生率,促进患儿预后,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陆萧萍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献血者首次机采血小板的安全保障分析

    目的 探讨献血者首次机采血小板的安全保障措施与效果.方法 选择2013年2月-2016年12月进行机采血小板的健康献血者20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离机为采用Amicus血细胞分离机、Trima血细胞分离机等.抗凝剂为枸橼酸盐,采集过程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及仪器说明书进行操作.结果 在200例献血者中,发生献血反应30例,发生率为15.0%,其中轻型23例,中型5例,重型2例.结论 献血者首次机采血小板中发生轻度献血反应比较常见,枸橼酸盐抗凝剂的应用对血小板参数影响小,能提供有效的安全保障措施.

    作者:葛一榛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小儿感染性疾病鉴别诊断中SAA和CRP联合检测的临床价值

    目的 探讨小儿感染性疾病鉴别诊断中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和C-反应蛋白(CRP)联合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17年11月于我院检验的200例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病毒感染患儿分为A组(n=118),细菌感染患儿分为B组(n=54),健康体检儿童作为参照分为C组(n=28),全部患儿均行胶体金法检测,比较3组儿童的SAA、CRP和SAA/CRP水平.结果 B组患儿血清SAA、CRP水平均明显高于A组患儿和C组儿童(P<0.05),B组患儿血清SAA/CRP水平明显高于C组儿童(P<0.05);A组患儿血清SAA和SAA/CRP水平均明显高于C组(P<0.05),A、C两组儿童血清CR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儿SAA/CRP水平明显高于B组(P<0.05).结论 应用SAA和CRP联合检测法进行小儿感染性疾病鉴别诊断能够有效为医师诊断小儿感染类型和后续用药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李留花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糖尿病早期肾损伤诊断中尿糖、尿微量白蛋白联合检验的临床研究

    目的 研究尿微量白蛋白与尿糖联合检验在糖尿病早期肾损伤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从我院2015年10月-2017年10月期间收治的糖尿病患者中抽选39例伴随早期肾损伤患者为研究组,从同期来院体检的健康人士中抽选39例为对照组,分别给予受检人员尿糖检验和尿微量白蛋白检验,比较两组的检验数值及水平异常的阳性检出率.结果 研究组患者的尿糖水平及尿微量白蛋白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突出,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的39例受检者,其尿糖水平及尿微量白蛋白水平均处于阴性区间,阳性检出率均为0;而研究组患者的尿糖和尿微量白蛋白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79.49%和51.28%,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临床采用尿糖及尿微量白蛋白联合检验的方法进行糖尿病患者早期肾损伤的诊断,具有很高的临床参考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罗伟昭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血液检验在临床贫血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 分析血液检验在临床贫血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2016年2月-2017年4月接收进行血液检验的贫血患者228例,根据检查结果将其分为两组,地中海贫血组118例患者,缺铁性贫血组110例患者,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血液检验结果进行详细的观察比较.结果 两组患者的平均细胞体积、平均血红蛋白浓度以及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比较,具有明显统计学上的差异性(P<0.05);两组患者在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方面比较,无明显统计学上的差异性(P>0.05).结论 在临床上,平均血红蛋白浓度、平均红细胞体积以及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均为对贫血患者进行血液检验的重要指标,临床上予以准确诊断可有利于患者后续治疗的顺利进行.

    作者:林淼鑫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晚期妊娠B族链球菌核酸检测在新生儿败血症预防筛查中的应用分析

    目的 探讨晚期妊娠B族链球菌核酸检测在新生儿败血症预防筛查中的应用.方法 选择2013年7月-2015年5月在我院产科门诊进行常规产检的孕妇300例,在其孕周为35周-37周时取阴道分泌物和肛周分泌物,并对这两种分泌物进行两种操作,一种是细菌培养作为对照组,另一种则为PCR检测作为研究组,观察两种方法检测结果,分析B族链球菌阳性及阴性对晚期妊娠中的作用和新生儿败血症影响.结果 300例孕妇中B族链球菌检出结果显示阳性9例,实行PCR检测检出结果显示阳性25例;B族链球菌阳性对象中,孕妇宫内感染4例(16.0%),胎膜早破9例(36.0%),早产4例(16.0%),均明显高于B族链球菌阴性对象.B族链球菌阳性孕妇所分娩新生儿患败血症4例(16.0%),明显高于B族链球菌阴性研究对象所分娩的新生儿(P<0.05).结论 在妊娠晚期B族链球菌携带会增加孕妇宫内感染、胎膜早破、早产的几率,导致新生儿患败血症几率增大,因此B族链球菌核酸检测在妊娠晚期对新生儿败血症的预防和筛查有重要意义.

    作者:张峰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PCT、CRP、ESR联合检测法在下呼吸道感染诊断的应用

    目的 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血沉在下呼吸道感染疾病诊断及疗效观察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76例下呼吸道感染患者作为观察组,选取5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分析比较两组的PCT、CRP和ESR水平.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PCT、CRP和ESR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观察组中,细菌感染患者的PCT和CRP水平明显高于非细菌感染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ESR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检测的敏感度明显高于单一检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CT、CRP和ESR联合定量检测能明显提高下呼吸道感染诊断的敏感性,对该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高洪元;李敏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中医治疗消化系统心身疾病进展

    中医学中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心身疾病的概念,但对心身疾病的病因病机以及治疗却有着较先进的认识.笔者从事消化内科工作多年,现从中医学对消化系统心身疾病在病因病机上的认识,在治疗上的特色以及在疾病的预防与调护方法等方面做以探讨,以期为同道们在治疗消化系统疾病时提供新的思路.

    作者:陆振华;李阳光;张琳;马萍;房莹莹;周旋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不同检验方法对肺结核患者痰中结核分枝杆菌的检验价值分析

    目的 探讨不同检验方法对肺结核患者痰液结核分枝杆菌的检验价值.方法 入组对象选择2014年1月-2017年10月期间共100例确诊肺结核患者与100例健康志愿者,分别设置为肺结核组、对照组,所有受检者均接受痰液采集,行痰液结核分枝杆菌检验,分别采用痰涂片、快速培养法、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测定痰中结核分枝杆菌,比较痰涂片、快速培养法、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对肺结核组与对照组的结核分枝杆菌阳性检出率,并以痰快速培养法检测结果为参照,计算痰涂片、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对结核分枝杆菌的检测灵敏度、特异度、准确性.结果 肺结核组经三种检验方法检测的痰中结核分枝杆菌阳性检出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以痰快速培养法检测结果为参照,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对结核分枝杆菌的检测灵敏度、准确性均高于痰涂片(P<0.01),但其特异度与痰涂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与痰快速培养法检测结果之间的一致性良好(Kappa=0.745),痰涂片与痰快速培养法检测结果之间的一致性为中等(Kappa=0.531).结论 肺结核患者的痰中结核分枝杆菌多呈阳性表达,在肺结核病变早期诊断时,应采用痰涂片、痰快速培养法、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联合测定痰中结核分枝杆菌,以提高肺结核的早期诊断准确性.

    作者:王晶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单向式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手术治疗肺良性疾病的临床分析

    目的 分析单向式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手术治疗肺良性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肺良性疾病患者96例,患者收取时间2015年2月10日-2016年1月5日,将96例肺良性疾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48例.观察组患者采用单向式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手术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肺良性疾病患者的住院时间[(8.01±2.51)d]、VAS评分[(2.75±1.20)分]、术中失血量[(125.15±30.15)mL]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肺良性疾病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0.42%)、总有效率(93.75%)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通过对肺良性疾病患者实施单向式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手术治疗,取得显著效果,值得推广和应用.

    作者:邓雄;沈学远;何刚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甲亢性肝病患者血清学指标检验结果及临床价值分析

    目的 观察甲亢性肝病患者血清学指标的检验结果,并探讨其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74例甲亢性肝病患者为研究组,另根据配对原则选取初诊的甲亢患者74例为参照组.两组受试者均通过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来检测甲状腺和肝功能相关指标情况,并比较两组间差异.结果 研究组丙氨酸转氨酶(ALT)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而天冬氨酸转氨酶(AST)的表达量也显著高于对照组,结果存在明显的统计差异(P<0.05);前者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T3)、促甲状腺素(TSH)的表达量也明显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甲亢患者容易并发肝损害,应该对肝功能指标及时的检测,为这种疾病的预防提供支持.

    作者:黄树通;唐汉物;李冰冰;邓敏丽;冼观秀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胰酶修复法、高压修复法和微波修复法对免疫组化结果的影响分析

    目的 探析三种免疫组化抗原热修复方法的对比情况.方法 分别采用胰酶修复法、高压修复法和微波修复法,并根据方法的不同分为酶消化组、高压加热组与微波修复组,三组均实施maxvison试剂盒,检测CD45RO和CDla、Ki-67和CD8、CD4和CD83及CD3染色结果.结果 三种抗原修复方法存在的差异性显著,相比微波修复方法,高压修复法具有较高的阳性率,次为胰酶修复法.结论 相比胰酶修复法和微波修复方法,高压加热组织抗原修复方法具有操作便捷和经济等优势,能在大量标本中广泛应用.

    作者:韦翠容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输血前患者不规则抗体筛查及鉴定结果评价

    目的 对输血前患者接受不规则抗体筛查和鉴定结果进行分析.方法 选取输血治疗患者20,000例为为本次研究对象,均通过卡式微柱凝胶法实施不规则抗体的筛查和鉴定,对筛查和鉴定的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女性输血患者的不规则抗体阳性率明显高于男性(P<0.05);存在输血史、妊娠史输血患者的不规则抗体阳性率明显高于不存在输血史、妊娠史输血的患者(P<0.05).结论 患者在输血前接受不规则抗体筛查和鉴定,能够有效降低其出现溶血性输血不良事件的发生几率,保证输血治疗的安全性.

    作者:曲雪红;王向岩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输血相容性检测的质量控制及输血安全相关性分析

    目的 本研究主要探讨输血相容性检测的质量控制与输血安全分析.方法 对本院2015年与2016年临床输血相容性检测样本进行检测,同时对比输血相容性检测室内室间质量控制样本的检测情况.结果 输血相容性检测室内室间质量控制结果分析:近两年来,本院在临床输血相容性检测中均取得了较好的成果,其检测的结果与标准结果一致.结论近年来在输血相容性检测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而为提高检测的质量与输血的安全性,需要使操作更为标准化,并不断提高技术,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作者:车丽敏;周勇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血液检验在贫血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目的 探讨血液检验在贫血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在2015年6月-2017年11月期间收治的贫血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患者贫血类型,120例贫血患者包括55例地中海贫血患者和65例缺铁性贫血患者,并选取同期来院行健康体检的6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3组均施以血液检验,然后观察并比较其血液中各指标,包括RBC(红细胞计数)、MCV(红细胞平均体积)、RDW(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Hb(血红蛋白)以及MCH(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等指标水平差异.结果 经血液检验后,缺铁性贫血组患者的RDW指标水平比其他两组均明显偏高,而RBC、Hb指标水平比地中海贫血组明显偏低;地中海贫血组患者RBC指标比其他两组均明显偏高;对照组患者MCH、MCV指标均比其他两组显著偏高,组间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液检验在贫血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意义显著,且血液中RBC、MCV、RDW、Hb及MCH等指标可作为贫血的诊断依据,并对贫血的不同类型进行鉴别诊断,因而在临床上具有广阔的应用价值.

    作者:李祖新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脐带血血清总胆红素检测在新生儿溶血病早期诊治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 探讨脐带血血清总胆红素检测在新生儿溶血病早期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本院2017年4月-2017年11月期间诊疗的500例溶血病新生儿,对新生儿溶血三项予以试验,再经全自动分析仪的运用,对脐带血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实施检测,以此判断试验结果和母亲血型、黄疸时间的关联性.结果 500例新生儿中,母婴不同血型下其脐带血血清总胆红素水平、溶血三项检测结果存在明显差异,如O-O型HDN为13.46%、O-A型HDN为55.75%、O-B型HDN为54.24%.结论 针对新生儿溶血病诊治工作,脐带血血清总胆红素检测、溶血三项试验存在相应的价值,可为后续诊疗创造条件.

    作者:王新华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BNP水平、平均血小板体积检测在慢性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短期预后评估中的 价值

    目的 探讨血清BNP水平及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对慢性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短期(6个月内)发生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的预后评估价值.方法 选择本院2015年2月-2016年3月期间收治并明确诊断为慢性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22例,分别根据两者基线中位数水平分为高值组、低值组,并随访发病6个月内的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病情况.结果 慢性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中,6个月随访结果显示血清BNP及平均血小板体积高值组发生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率均分别高于低值组(P<0.05).结论血清BNP水平及平均血小板体积两项指标对慢性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短期预后评估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张敏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预防产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措施分析

    目的 探讨预防产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措施分析.方法 选取2016年6月-2017年6月本院收治的546例产后患者为本次研究的主要对象,在这些产后患者中顺产人数为219例,剖宫产227例,将这些病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中病例人数均为273例,对照组病例患者采用的是常规的产后护理措施,观察组中病例患者采用的是整体护理干预措施,对比两组病例患者在产后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中病例患者静脉血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 对产后患者利用整体护理的干预方式可以有效降低产后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在临床上具有一定的护理价值,值得进行推广和使用.

    作者:郑丽 刊期: 2018年第01期

临床检验(电子版)杂志

临床检验(电子版)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

主办:人民军医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