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创伤骨折后多项血生化指标连续性检测的临床应用价值研究

郑传斌

关键词:生化指标, 连续检测, 创伤骨折, 血清酶学, CRP
摘要:目的 研究血液生化指标连续检测用于创伤骨折中的价值.方法 从我院2016年2月-2017年2月间收治的创伤骨折患者中随机抽取出175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分成重症组和轻症组,两组患者均给予血液生化指标的连续检测,观察生化指标的动态变化.结果 重症组患者在第1 d、第5 d的CRP、LDH、CK、CK-MB、LDL、ALP碱性磷酸酶指标值上均高于轻症组(P<0.05).结论 对创伤骨折患者行血液生化指标连续检测有助于预测创伤严重程度、预测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促进患者的康复.
临床检验(电子版)杂志相关文献
  • 浅析微生物标本培养前涂片革兰染色镜检的临床研究意义

    目的 探究微生物标本培养前涂片革兰染色镜检的临床意义.方法 从2014年7月-2016年7月时段进入实验室送检的微生物标本中抽选350例,其中研究组进行微生物标本培养前,进行涂片革兰染色镜检,对照组只进行微生物标本培养.对比两种方式培养结果.结果 研究组培养结果显示阳性88例,阳性率25.5%,对照组培养阳性112例,阳性率32.0%,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微生物标本培养前行涂片革兰染色镜检能够有效控制培养质量,减少培养假阳性,具有较高应用价值.

    作者:宁丹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感染性肺炎病原学实验室诊断——肺炎链球菌检测技术进展

    肺炎链球菌(Streptococcus pneumonia,SP)是感染性肺炎重要的病原微生物之一.而且,SP感染及其耐药现象日趋严重.我国每年因SP感染相关性疾病是导致5岁以下儿童死亡病例数多的国家.因此,临床上及时、准确地诊断SP感染性肺炎尤为重要.本文综述了SP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机制,及其实验室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SP等感染性疾病的早期、精准、全面、高效的实验室诊断是临床微生物学检验及研究者面临的重要课题,也是对临床微生物学检验者的挑战.

    作者:廖远泉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结核感染T细胞检测技术的临床应用研究

    目的 分析探讨结核菌感染中结核感染T细胞检测技术的应用过程及效果.方法 对近一年来入住我院并经过T细胞检测患者的检测数据结果进行分析,评价其作为常规检查项目对结核病诊断所发挥出的作用,判断在结核病诊断工作中存在的意义及发挥的效果.结果 在我院住院并接受检查的760例患者中,有290例患者为肺结核患者,T细胞检测结果显示为阳性的达到了91.0%,斑点数目为(274±100);在这些患有结核病的患者中有125例活动期患者阳性率为100.0%,斑点数为(300±220);其余的活动初期患者阳性率为84.5%,斑点数为(110±36).结论 经过T细胞检测技术对肺内外结核杆菌的感染情况进行检测,能够大大提高结核病的诊断效率,在患者早期就能及时发现并进行治疗,提高了治疗成功率.同时对于斑点数的检测对于结核病的治疗也能起到辅助性的作用.

    作者:贾馨兰;杨军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术后护理联合心理沟通干预对肝癌患者负面情绪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目的 探讨术后综合护理联合心理沟通干预对肝癌患者的负面情绪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1年2月-2015年2月在本院行手术切除治疗的96例肝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对照组实施单纯加强综合护理干预方案,观察组联用心理沟通干预方案,对两组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率、疼痛改善程度、心理状况、生存质量指标进行对比.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4%,明显低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29.2%);观察组疼痛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SAS与SD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生活质量评估量表各因子得分和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对肝癌患者术后实施综合护理联合心理沟通干预,可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使术后疼痛程度大程度降低,促使患者保持良好心态,增强整体护理水平,进而全面增强生存质量.

    作者:张宜;王健生;张玉娟;龚青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胰酶修复法、高压修复法和微波修复法对免疫组化结果的影响分析

    目的 探析三种免疫组化抗原热修复方法的对比情况.方法 分别采用胰酶修复法、高压修复法和微波修复法,并根据方法的不同分为酶消化组、高压加热组与微波修复组,三组均实施maxvison试剂盒,检测CD45RO和CDla、Ki-67和CD8、CD4和CD83及CD3染色结果.结果 三种抗原修复方法存在的差异性显著,相比微波修复方法,高压修复法具有较高的阳性率,次为胰酶修复法.结论 相比胰酶修复法和微波修复方法,高压加热组织抗原修复方法具有操作便捷和经济等优势,能在大量标本中广泛应用.

    作者:韦翠容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CD4+T淋巴细胞计数定量分析诊断艾滋病合并肺结核的临床意义

    目的 探究CD4+T淋巴细胞计数定量分析诊断艾滋病合并肺结核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2月间因肺部疾病而前来我院就诊的64例艾滋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给予痰涂片试验以明确抗酸杆菌有无,将其中的36例试验结果阳性者纳入观察组,余下28例试验结果为阴性者纳入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的CD4+T淋巴细胞计数结果并探讨其临床意义.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CD4+T淋巴细胞的计数位(128.76±54.32)个/μL,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36.43±65.28)个/μ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临床上针对艾滋病合并肺结核患者的早期诊断,CD4+T淋巴细胞计数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李小松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新生儿颅内出血患儿外周血NLR水平的临床意义

    目的 通过分析新生儿颅内出血患儿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的变化,探讨NLR水平评估病情及指导新生儿颅内出血中的临床治疗.方法 通过纳入及排除标准,筛选出45例确诊为新生儿颅内出血的患儿为观察组,选取30例同期健康足月新生儿为对照组.应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分析两组患儿外周血NLR水平的关系及观察组不同NLR水平与住院时间的关系.结论 新生儿颅内出血组患儿与健康足月新生儿组患儿的一般情况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新生儿颅内出血组患儿外周血NLR水平高于健康足月新生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生儿颅内出血中高NLR组住院时间长于低NL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生儿颅内出血中治疗前NLR水平高于治疗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新生儿颅内出血与炎症反应密切相关.外周血NLR水平对患儿的病情评估及治疗有重要意义.

    作者:董新亚;史永强;米伟阳;江彬;李楠;高璐;席敏;杨张凯;史永志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急性牙髓炎运用一次性根管治疗和常规根管治疗术的疗效对比

    目的 分析一次性与常规根管治疗术治疗急性牙髓炎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16年3月-2017年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急性牙髓炎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与常规组.实验组采用一次性根管治疗手术,常规组采用常规根管治疗手术.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97.78%)显著高于常规组的治疗总有效率(75.5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一次性根管治疗术治疗急性牙髓炎的临床疗效显著,能够有效减轻疼痛感,减缓牙髓炎的临床症状,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冶君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基层单位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研究

    目的 探讨基层单位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的效果.方法 将我院需行临床医学检验病患1,000例随机分为参照组和研究组,各500例,在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管控上参照组行常规管理,研究组行针对性管理.比较两组质量控制效果.结果 研究组在医学检验过程中差错发生事件显著低于参照组(P<0.05);在检验质量控制的满意度比较上,研究组显著高于参照组(P<0.05).结论 对基层单位临床医学检验质量实行针对性管理,可有效降低差错事件发生率,提高病患对检验质量的满意度.

    作者:钟国华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小儿感染性疾病鉴别诊断中SAA和CRP联合检测的临床价值

    目的 探讨小儿感染性疾病鉴别诊断中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和C-反应蛋白(CRP)联合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17年11月于我院检验的200例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病毒感染患儿分为A组(n=118),细菌感染患儿分为B组(n=54),健康体检儿童作为参照分为C组(n=28),全部患儿均行胶体金法检测,比较3组儿童的SAA、CRP和SAA/CRP水平.结果 B组患儿血清SAA、CRP水平均明显高于A组患儿和C组儿童(P<0.05),B组患儿血清SAA/CRP水平明显高于C组儿童(P<0.05);A组患儿血清SAA和SAA/CRP水平均明显高于C组(P<0.05),A、C两组儿童血清CR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儿SAA/CRP水平明显高于B组(P<0.05).结论 应用SAA和CRP联合检测法进行小儿感染性疾病鉴别诊断能够有效为医师诊断小儿感染类型和后续用药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李留花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血液检验在临床贫血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 分析血液检验在临床贫血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2016年2月-2017年4月接收进行血液检验的贫血患者228例,根据检查结果将其分为两组,地中海贫血组118例患者,缺铁性贫血组110例患者,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血液检验结果进行详细的观察比较.结果 两组患者的平均细胞体积、平均血红蛋白浓度以及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比较,具有明显统计学上的差异性(P<0.05);两组患者在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方面比较,无明显统计学上的差异性(P>0.05).结论 在临床上,平均血红蛋白浓度、平均红细胞体积以及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均为对贫血患者进行血液检验的重要指标,临床上予以准确诊断可有利于患者后续治疗的顺利进行.

    作者:林淼鑫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D-二聚体的临床检验意义评价

    目的 探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D-二聚体的临床检验意义.方法 选取在我院接受治疗的39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作为观察组,并选取同期我院体检中心接收的体检者39例作为对照组,两组研究对象均行D-二聚体含量检测,观察对比两组研究对象D-二聚体含量实际情况.结果 就D-二聚体含量而言,治疗前观察组较对照组高且差异明显,且在缓解期D-二聚体含量明显下降,但仍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诊治过程中,D-二聚体含量能够准确反映病情进展及预后情况,开展D-二聚体含量检测能够为并发症预防提供借鉴经验,值得广泛推广.

    作者:杨栋梁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四项生化指标检验在肝硬化和病毒性肝炎中的应用价值探讨

    目的 分析四项生化指标检验在肝硬化和病毒性肝炎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肝硬化患者50例作为观察1组,及病毒性肝炎患者50例作为观察2组,同时选取同期来我院进行体检的健康者50例作为对照组.三组研究对象均进食12 h,然后于次日清晨采集静脉血4 mL,分离血清,采用比色法对患者的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ALB)、胆碱酯酶(ChE)等指标进行测定,采用循环酶速率法对患者的总胆酸(TBA)进行测定.结果 观察1组、观察2组和对照组患者之间的TBIL、ALB、TBA、ChE四项生化指标的检验结果,两两比较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1组患者的TBIL、ALB、TBA、ChE阳性率,均明显高于观察2组患者,组间比较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BIL、ALB、TBA、ChE四项生化指标与患者的肝损伤程度有较大的关联性,可作为肝硬化、病毒性肝炎患者临床诊断的一项重要依据,在肝硬化、病毒性肝炎患者的临床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作者:周雪红;任丽峰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标本溶血对生化检验结果的干扰和影响及对策研究

    目的 探讨标本溶血对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并探讨有效的应对对策.方法 以随机抽样的方式选择2016年8月-2017年11月期间在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自愿者180例作为临床生化检验血液标本的提供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实施分组,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90例研究对象.分别采集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静脉血4 mL,对照组患者的血液标本按照规范进行规范化处理,确保其未发生溶血;观察组患者的血液标本给予溶血处理,使其发生溶血现象,其余处理环节与对照组相同.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谷氨酰转肽酶、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尿酸等都有显著差异,组间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而尿素氨、肌酐及血清葡萄糖等,与对照组相当,组间比较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标本溶血会对生化检验结果造成较大的影响,积极采取有效的应对对策,可避免标本溶血的发生,提高生化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作者:任丽峰;周雪红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成分输血治疗产科大出血中输血护理的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成分输血治疗产科大出血中输血护理的临床成效.方法 选择产科大出血患者60例,均为我院产科2016年11月-2017年11月收治的患者,分析成分输血在抢救产科大出血患者的输血护理及其临床效果.结果 产科大出血患者需要及时抢救、明确诊断,成分输血治疗后APTT、PLT、TT等血液指标均得到改善(P<0.05).60例患者均无出现输血反应,其中有58例在经过及时的系统治疗和有效护理之后,其症状得到缓解,2例患者因抢救不及时、治疗无效死亡.结论 成分血的悬浮红细胞可有效增加患者的血红蛋白,冰冻血浆对补充出血患者血容量、凝血因子等极为有效.成分输血法治疗能有效改善产科大出血患者的病情,在临床应用上值得推广.

    作者:罗忠秀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小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与高血压合并脑梗塞 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小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sdLDL-c)水平变化关系与载脂蛋白E(ApoE)基因多态性及在高血压合并脑梗塞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基因芯片方法对298例高血压合并脑梗塞患者和271例健康体检者血标本ApoE基因型进行检测,比较两组间ApoE基因型及表型的构成差异,并比较ApoE不同表型患者的小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sdLDL-c)和其他各项血脂水平.结果 高血压合并脑梗塞病例组和正常对照组等位基因频率均以ε3高,且ApoE基因型以ε3/3频率高;病例组患者中ε3/3和ε2/3基因型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χ2=8.366,P=0.004;χ2=5.102,P=0.024),而ε3/4显著高于对照组(χ2=19.016,P<0.01);高血压合并脑梗塞病例组的ε2等位基因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χ2=8.001,P=0.005),ε4基因频率又显著高于对照组(χ2=32.115,P<0.01);高血压合并脑梗塞病例组中ApoE表型不同的患者血脂水平比较,其中表型E3、E4组的sdLDL-c、LDL-C、TCH水平均高于表型E2组,差异具有统计意义(P<0.05).正常对照组中E2型人群LDL-c、sdLDL-c水平均降低(P<0.05).结论 载脂蛋白E(ApoE)基因多态性不同表型与小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均有相关性,对高血压合并脑梗塞患者疾病诊断治疗具有一定临床意义,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李美珠;朱嫦琳;陈斌鸿;李炜煊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多中心综合分析

    目的 探讨和分析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骨髓细胞的形态学检查.方法 选择2011年1月-2017年10月在我院治疗的48例患儿做为研究对象,收集初诊、二诊(治疗15天)、三诊(治疗30天)、四诊(治疗90天)的骨髓细胞涂片,共192份,对涂片进行复检,对比分析复检报告和原始报告.结果 复检报告同原始报告的染色情况符合率是97.40%;复检报告同原始报告的取材、增生程度符合率是96.88%;复检报告同原始报告符合率是94.27%.结论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骨髓细胞的形态学检查的多中心综合分析可提高医院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的水平.

    作者:李长江;陈正文;杨彬;李美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口服维生素D对反复呼吸道感染矮身材儿童的骨代谢变化

    目的 探讨使用维生素D后,观察其对反复呼吸道感染(RRJ)患儿矮身材的骨代谢状态的影响.方法 对39例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使用维生素D口服3个月后,检测其骨钙素、甲状旁腺、降钙素、维生素D水平.结果 治疗组骨钙素、降钙素变化幅度明显有别于对照组.结论 反复呼吸道感染儿童存在骨代谢异常,提示补充维生素D可以改善骨代谢,有可能改善终身高.

    作者:丘柳萍;阳文景;韦桂芬;赵优;李惠芬;李辉;林敏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血液检验在地中海贫血和缺铁性贫血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目的 探析血液检验在地中海贫血和缺铁性贫血的鉴别诊断意义.方法 选取2016年3月-2017年8月间来我院检验的68例贫血患者,根据血液检验的结果分为32例地中海贫血组和36例缺铁性贫血组,并对各项血液检验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在各项血液检验指标中,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将血液检验运用于地中海贫血及缺铁性贫血的诊断与鉴别中,诊断及鉴别价值高,值得加以广泛推广及运用.

    作者:金群;吴甬;朱君瑶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罗氏电化学发光检测法与化学发光法检测泌乳素的比较

    目的 比较罗氏电化学发光检测法与化学发光法在泌乳素临床检测过程中的实际价值.方法 将2014年6月-2015年6月来我院体检的68名健康女性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分别利用罗氏电化学发光法与化学发光法进行检测,分析两种方法检测泌乳素的异常率,并利用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罗氏电化学发光检测法检测泌乳素异常率为17.65%,而化学发光法的异常检测率为20.59%,且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泌乳素检测过程中,罗氏电化学发光检测法与化学发光法差异并不明显,实际临床检测中应根据患者情况进行合理选择.

    作者:李红 刊期: 2018年第01期

临床检验(电子版)杂志

临床检验(电子版)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

主办:人民军医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