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请等等我们的孩子

李莉莉

关键词:
摘要:“我怎么说你都不明白”,“让我考虑一下”……你能想象以上这些话是出于两三岁小孩之口吗?确实,如今的小孩越来越“早熟”、越来越成人化了.如今的孩子多是独生子女,每天围绕在他们身边的大多是成年人,他们自然会模仿成年人的语言方式甚至举止神态.每当我见到这些孩子,惊讶之余颇有些许惋惜——孩子的天真哪去了?
心理与健康杂志相关文献
  • 从真诚开始

    A懵懂的初识岁月2004年我进入大学,开始了我的心理学学习生活.大学奠定了我基本的心理学知识底蕴,让我在各种心理大师的理论中徜徉.在学校心理咨询室体验当来访者是我第一次接触心理咨询.一位女咨询师接待了我,我咨询的主要困惑是究竟该选择考研还是工作.因为当时正在学习心理咨询这门课程,我很清楚应该如何扮演一个来访者.

    作者:罗小婧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我是『闯缸鱼』

    大学毕业后,我应聘到一家物流公司做客户专员.这家公司成立时间不长,公司经理是我们学校前几届的校友,当年也算得上校园里有魄力的风云人物.和我一起应聘的还有五六个年轻人,经理面试时,问我们为什么会选择一家没有名气的公司,记得我当时的回答是除了人情因素外,吸引我的还是公司大胆的用人策略.

    作者:方木鱼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向左走,向右走

    空闲的时候,到处转转.阳光柔柔地洒在身上,很温馨很惬意.那天,微风习习,旭日朗朗.夏的风、云、山、水、花、草、树都是那样明朗而富有生机.绰鸣蝶舞,昭告生命的活力;草长莺飞,夸耀自然的繁茂.缓缓移步于这样一幅清秀明媚的画卷中,心里异常欢欣快慰.

    作者:津淇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父亲, 我是你的骄傲吗?

    120岁之前,我爸给我定的人生目标是考取复旦大学.那时,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想当年,我可是复旦的高才生”.我爸在我面前,有骄傲的资本.不过,我有办法对付他的骄傲.我会回他,“高才生又怎样?还不是留在这里,怀才不遇?!”作为知青,我爸被分配到武汉.那是一段苦闷的时光,他做梦都想离开.后来遇到我妈,才慢慢安定下来.但在我爸心里,他的女儿将来必定要回上海.我讨厌这样的他,连带着一起仇恨上海.

    作者:晓锁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当亲子分离不可避免

    女性照料,男性支持外出打工前,照料婴儿的任务(喂奶、肌肤接触、言语和非言语回应等)多由母亲承担,但父亲也可以通过理解、支持、协助来发挥作用.半岁后,婴儿独立的愿望有了初步的萌芽,此时,婴儿开始从玩具中寻找愉悦,如果母亲外出打工,他可以从一个象征妈妈存在的玩具身上得到情感稳定,说明婴儿有了一定的承受分离的能力.婴儿从照料者身上挣脱下来,开始有想独立的诉求,但没有能力走远,只能在照料者脚边玩.

    作者:张海音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潮男老爸落伍记

    在我的记忆里,老爸一直是个潮男.80年代,潮的事大概就是写诗了.老爸曾是一个校园诗人.据老妈说,当年老爸就是一天一首诗把老妈追到的.我曾很想看看老爸写给老妈的情诗,奈何老爸始终不肯答应,生生扼杀了我的一颗好奇心.不过,我看过老爸在报纸上发表的散文,总感觉他的文笔遥不可及.

    作者:倪超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德厚心善寿自长

    有道德操守的人必得其寿,这已被两千多年前的孔子确认.孔子所说的“德”和“仁”均指“道德”,也就是几千年来人们常说的“积德长寿”.所以自古以来,许多思想家和养生家都把道德修养放在养生的重要位置,甚至喻为“养生之根”.

    作者:黎洁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你的肝该减负了

    如果曾经在酒席上“骁勇善战”的你忽然发现自己酒量直线下降,加班加点工作途中无来由地恶心呕吐……千万不要掉以轻心,这极可能是肝脏在向你发出警报.肝脏是人体内唯一没有痛感神经的器官,对病毒、酒精和药物的慢性破坏前期很难察觉,所以成为“重视盲区”.专家表示,中青年男士逐渐成为肝硬化、肝癌“新宠”,与肝脏超负荷工作、喝酒等密不可分.

    作者:高峰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自杀“传染”的隐痛

    1744年,《少年维特之烦恼》在德国莱比锡问世,这本书作为感伤主义的巅峰之作,以强烈的时代精神引起了人们的共鸣.书中主人公维特为情所困,终在绝望下饮弹自尽.在当时,这段情节引发了青少年模仿自杀的风潮,欧洲数国将该作品列为禁书.

    作者:吴恺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父亲的“低廉”爱好

    父亲是个热爱生活的人,早在80年代就买了一台当时价格不菲的海鸥牌照相机,这台相机在那时算是高大上,还带自拍器和闪光灯.每逢节假日,父亲便给家人拍照,有时,父亲也会拍风景照.母亲总是心疼胶卷钱,这时,父亲会理直气壮地说:“谁没有个爱好呢?”90年代,父亲又爱上了音响,他曾花大价钱托人从日本买来一套高保真的先锋音响,惹得邻居们羡慕不已.10多年前,父亲迷上了旅游,他经常利用休假出门旅游,尤其喜欢品尝旅游胜地的小吃.

    作者:余平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疼痛”或是抑郁症

    项老伯今年已经年过70岁,是一位退休老干部,这次是由老伴陪着来医院就诊的.老伯给人的第一印象是看起来还是挺有精神的,虽然头发花白但留着整齐的发型,穿着笔直的中山装,皮鞋擦得锃亮,看不出他哪里不对劲.我也很困惑,老爷子怎么会出现在精神病院呢?之后,老伯慢慢给我讲了他这些年来求医问药的经过.

    作者:李非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向孩子道歉

    “那好吧,她女儿学习比我好,你就让她女儿当你女儿好了!我还希望你像我同学梦妍她妈妈那么会赚钱呢!”女儿气呼呼地拿起手机冲出家门,“砰”的一声把门关上了.好端端一个星期天,被女儿搞得一团糟,实在令我窝火.去追她回来?别说追不上,就算追上了,照她那脾气,也拉不回来.可是,马上就该吃午饭了,她身上又没钱,会跑哪儿去呢?会不会饿着?万一碰到坏人怎么办?

    作者:李红都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等一个男孩成为恋人

    A她坐火车回学校,由于行李太多,整理起来很吃力,特别是那个沉重的旅行箱,怎么也塞不到床铺下面.这时,随着一双陌生的手伸过来,一个陌生的声音说:“我来帮你.”她轻声道谢,等到旅行箱放稳妥了,她拿出随身听、杂志、零食,将自己舒舒服服地安排好,这才发现帮助自己的大男孩就坐在对面,正津津有味地看着一本漫画书,脸上时不时露出开心的笑容.

    作者:张军霞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虎妈“捉妖记”

    女儿今年上三年级,很聪明,但是让她做作业却是个老大难.每天放学,在我家书房都会上演“捉妖记”,她往东跑,我去东面“围追堵截”;她往西颠,我又追到西边“设防监控”;就连她上厕所,我都要守在门口催促:“好了没,差不多该写作业了哈……”除此之外,为了哄她做作业,我还成了敬业的“演员”,一人饰演几个角色:心甘情愿的陪读;甜言蜜语的“老特工”;歇斯底里的严母……女儿非但不领情,还送我一个外号“变色虎”(因为我属虎),真是气死人了.

    作者:王雪梅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一个不能说的秘密

    我有一个来访者叫小兴,她的头痛很古怪,痛了整整一年,家人帮她四处寻医却没发现任何器质性异常.后来,她决定寻求心理咨询.小兴梳着齐刘海短发,但耷拉着头并没有显出短发的朝气.陪同前来的还有她的妈妈和姑姑.落座时,小兴很自然地选择了坐到姑姑身边的椅子上.我想先和小兴单独聊聊,她的妈妈提议和姑姑一起去附近逛逛街,可小兴急忙对姑姑说:“您可以不去逛吗?我想让您在门外等我出来.”眼神里充满了对姑姑的依恋.

    作者:张雅彬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我和心理咨询师朋友们的成长经验

    从一个新手咨询师到累积了一些经验的心理咨询师,我时常会和咨询师朋友们进行交流和分享.我发现,这一路走来,我们会有相似的问题和困惑,甚至会走一些弯路.当回过头来看我们自己的成长道路时,会发现,如果我们在接待个案之前有更多的积累和沉淀,可能就会多一些从容,少一些挑战.因此,我有一些成长经验,愿同想要做心理咨询或者成为一名心理咨询师的伙伴们分享.

    作者:王培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请等等我们的孩子

    “我怎么说你都不明白”,“让我考虑一下”……你能想象以上这些话是出于两三岁小孩之口吗?确实,如今的小孩越来越“早熟”、越来越成人化了.如今的孩子多是独生子女,每天围绕在他们身边的大多是成年人,他们自然会模仿成年人的语言方式甚至举止神态.每当我见到这些孩子,惊讶之余颇有些许惋惜——孩子的天真哪去了?

    作者:李莉莉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为什么总在监视我?

    “大夫,求您帮帮我,有人要害我!”还没有落座,雯雯就非常急迫地向我诉说,在她那憔悴的脸庞和布满血丝的眼睛中充满了恐惧与焦虑.这位20多岁的女孩是一名大学生,她总是能听到奇怪的声音,这给她的生活和学习造成了很大影响,所以前来就诊.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精神科医生建议她来到心理门诊寻求帮助.

    作者:马云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孩子的心思你要猜

    我们常听到留守儿童的家长对孩子说:“我这么做都是为了你好啊!”事实是,家长做所有认为对孩子有好处的事情时,并没有考虑孩子的实际需要.其实,每个孩子都是与众不同的、独特的个体,他们的需求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化,家长或其他养育者要懂得随子女的心理发展而调节养育方式,满足其各年龄阶段的需求.

    作者:林红 刊期: 2016年第06期

  • 为“伤心爷爷”而来

    家住美国的哈蒙爷爷,膝下育有三个子女.平日里,他独自一人居住在市区的一幢老房子里.老人常常孤单地坐在家中老旧的沙发上,在回忆中打发难捱的时光.他的思绪穿越过浓浓的岁月迷雾,停留在了某个遥远的地方……那时候,孩子们银铃般的笑声时常飘荡在房间里的各个角落;那时候,几个孩子围绕在膝下,缠着他陪他们玩耍……

    作者:史凌云 刊期: 2016年第06期

心理与健康杂志

心理与健康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心理卫生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