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新型口服抗凝药的应用建议

张鹏

关键词:非瓣膜病心房颤动, 患者, 口服, 抗凝药,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风湿性二尖瓣狭窄, 药物洗脱支架, 脑卒中, 临床应用, 置换术后, 修复术后, 心力衰竭, 临床实践, 抗凝作用, 抗凝治疗, 多种药物, 多种疾病, 致死率, 致残率, 血栓塞
摘要: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指未合并风湿性二尖瓣狭窄,机械瓣或生物瓣置换术后,二尖瓣修复术后的房颤。脑卒中和血栓塞是房颤严重的并发症,致死率和致残率高。新型口服抗凝药(NOAC),通过与凝血酶或Xa因子可逆性结合而发挥抗凝作用。对房颤患者,NOAC是一类有效降低脑卒中风险,安全性较好的口服抗凝药。NOAC已越来越多地用于临床,并受到广泛关注。房颤患者通常合并多种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心力衰竭等,同时服用多种药物或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而植入药物洗脱支架,这就使抗凝治疗变得更为复杂。NOAC在我国临床应用的病例数尚少,经验相对缺乏。本文针对临床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对NOAC在房颤患者中的应用提出建议。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相关文献
  • 人性化护理干预措施对疝气术后患者的护理效果观察

    目的:对人性化护理干预措施对疝气术后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观察。方法选取2010年10月~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疝气手术治疗患者200例,随机分为两组,常规组患者100例,应用常规护理干预;改良组患者100例,进行人性化护理干预措施,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分析。结果改良组患者的术后住院治疗时间、并发症发生比例、术后疼痛程度、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患者满意度均明显优越于常规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性化护理干预对疝气术后患者能显著缩短患者住院治疗时间,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比例、减轻术后疼痛程度、缩短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提高患者术后满意度,适宜基础临床广泛应用开展。

    作者:郝悦琪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严重感染的免疫治疗进展

    严重感染是ICU中发生的严重疾病之一。有研究发现51%的ICU患者存在严重感染,并随着入住时间的延长,其发病率也相应增加[1]。严重感染及感染性休克患者出现的免疫功能紊乱,许多研究针对这一过程进行了干预及试验,其结果可能为临床上治疗及提高患者的生存率提供了可能。

    作者:张超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老年性骨质疏松髋部骨折的护理研究进展

    骨质疏松症的病因复杂,主要是以单位体积内骨组织量减少为特点的代谢性骨病变。在多数骨质疏松中,骨组织的减少主要由于骨质吸收增多所致,其主要临床特征是骨骼疼痛、易于骨折。临床中,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疾病较为多见。据相关统计得知,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的发病率与患者的年龄成正相关,即年龄越大,此类骨折的发病率越高。由于老年患者骨折后,伴有剧烈疼痛及行动受限,易导致患者产生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因此老年性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患者的护理方法受到重视。本文主要探讨老年性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的保守治疗的主要护理措施。

    作者:杨本燕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腔隙性脑梗死与脱髓鞘改变的临床-CT分析

    目的:探讨CT影像诊断为腔隙性脑梗死与脱髓鞘改变患者的临床及CT影像表现结果差异的相关性,为临床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估提供帮助。方法收集我院2012年~2013年CT诊断为腔隙性脑梗死与脱髓鞘改变患者各100例的临床资料及CT影像表现进行综合性分析。结果腔隙性脑梗死100例,预后半年内随访统计神经功能缺损均不严重,预后良好;1年后出现新的病灶,其中8例并大面积脑梗死,4例并脑出血,预后不佳。脱髓鞘改变100例,预后半年内随访统计神经功能缺损不严重,预后良好;1年后病灶范围波及整个侧脑室周围白质34例。结论正确认识腔隙性脑梗死与脱髓鞘改变患者的临床及CT表现特点,对于临床在早诊断,早治疗和早预防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罗青毅;冉强;赵成元;余文军;吴辉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妇科护理中患者隐私保护情况的调查探讨

    目的:分析妇科护理患者隐私保护情况。方法随机选取本院2013年3月~2014年3月所收治的临床妇科患者80例,采用问卷调查了解患者对妇科护理隐私的认知水平以及对自身隐私被泄露的立场。结果大部分患者对妇科护理隐私的认知程度较为低下,个体与整体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大部分以医护人员泄露为主,大部分患者对隐私泄露事件不予追究,并且在隐私被泄露之后没有采取措施。讨论应当强化妇科临床患者的隐私保护意识,加强对相关医护的管理,保护泄露患者隐私。

    作者:李桂梅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血流储备分数在冠状动脉临界病变的应用进展

    血流储备分数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项技术,在冠心病的诊断和治疗中有着重要的临床价值。其用于评价冠状动脉临界病变,能准确判断冠状动脉病变与心肌缺血的关系。作为冠状动脉造影的有效补充,对临界病变在诊断及治疗决策方面有很好地指导作用,本综述就血流储备分数在冠状动脉临界病变诊断与治疗方面进行总结。

    作者:陈珊珊;韩明华;张新金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恶性肿瘤骨转移放射治疗的临床应用

    骨转移是原发于其他脏器的恶性肿瘤经血行或者其他途径转移到骨骼,是常见的肿瘤并发症之一,特别是肺癌、乳腺癌、前列腺癌等肿瘤骨转移发生率较高,疼痛、功能障碍、病理性骨折及脊髓压迫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生存期。针对具体的骨转移的患者,治疗方法也是多样的,本文就放射治疗的特点及临床应用等方便作一简要综述。

    作者:杨军荣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手术室护理管理常遇问题分析对策

    目的:分析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常见问题,并探讨解决的措施。方法我院从2012年1月~2013年12月开始加强手术室的安全管理,认真分析手术室常见的安全问题的原因,并且进行有效的管理和防范,确保手术室护理的安全。结果采取安全管理之后,我院发生手术室护理安全事件的机率大大下降。结论手术室护理安全对患者得以顺利完成手术的影响息息相关,为了减少手术室安全事件发生的机率,使患者得以顺利地完成手术治疗,护理人员应该提高职业责任感,严格遵守医护规章制度,用心完成每一项护理工作。

    作者:刘光婵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额叶进展性脑损伤致脑中心疝18例临床探讨

    目的:研究分析额叶进展性脑损伤致脑中心疝患者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效果,以为临床实践和研究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撑。方法本次研究中共入选研究对象18例,均为2013年6月~2014年4月期间在本院接受治疗的双额叶脑挫裂伤致脑中心疝的患者,对所有患者的症状表现、影像检查结果及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治疗后对患者随访半年,其中6例GOS评分良好,5例为中度残疾,3例为重度残疾,2例植物状态,2例死亡。结论加强观察双额叶脑挫裂伤患者治疗期间的症状变化和影像检查,及时行双侧开颅减压治疗可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重视。

    作者:李雁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采用硫酸镁与山茛菪碱治疗的临床价值探析

    目的:对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采用硫酸镁与山茛菪碱治疗的临床价值进行研究分析。方法从我院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患者中选取62例进行研究分析,采用硫酸镁治疗的31例患者为治疗组,采用山茛菪碱治疗的31例患者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血压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压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血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妊娠结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硫酸镁与山茛菪碱在治疗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疾病临床上效果相似,且均具有良好预后。

    作者:肖乾蓉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儿童抗感染药物处方发药交待要点研究

    为了帮助患者对所用药物有一定的认知与了解,正确的使用药物,医务人员将对用药人员及其家属进行专业的药物知识讲解,这就是处方发药交待。本文将对儿童抗感染药物处方药的发药交待要点进行盘点分析,根据发药窗口的工作经验,调查儿童监护人对药物的了解情况,并搜集整理儿童抗感染药物的说明书,以促进药师能够简洁明了的做好发药交待工作,提高群众的处方药用药常识。

    作者:赵静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学历、职称对临床护士职业认知的影响及分析

    目的:探讨学历、职称对临床护士职业认知的影响及分析。方法对本市某三甲医院的60名不同的学历和职称的临床护士进行问卷调查,问卷调查的主要内容是护士的个人情况和护士对护理职业的认知程度。结果不同学历和职称的临床护士在选择护理专业的主要因素存在显著差异;不同学历的护士在职业认同、工作满意度方面存在明显差异性。结论护士的学历和职称对其的职业认知有一定的影响,只有具有良好的职业认知,才能使护理队伍更加稳定,才可以使护士的工作行为更加规范,才能使护理质量有所提高。

    作者:周虹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中医治咳嗽六则--从医案拜学名家

    鄙人试帮亲人朋友治疗感冒,若用经方,尚可立竿见影,若用时方,往往感冒表证已去,但留咳嗽久除不去,深感所学浅薄!故留意于此,尤其是在拜读了名医医案后,深受启发,遂不揣浅陋,略抒己见于其案,望能对己有所裨益。1?抓主证,治咳从肺入手经曰:“肺为咳。”喻昌云:“咳者,肺之病也。”景岳更明言:“咳证虽多,无非肺病。”故治咳时,当从主证入手,紧紧抓住肺这一关键。

    作者:孔璟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重度窒息新生儿复苏的临床护理体会1例

    目的:总结1例重度窒息新生儿复苏的临床护理体会,为临床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法对这例重度窒息患儿的临床资料加以分析,对此病例的护理方法加以总结。结果重度窒息患儿抢救成功。结论新生儿复苏整个过程需要我们手术室护士与妇产科医生、麻醉师默契配合,共同挽救新生儿的生命,同时要采取必要的护理措施加以护理。

    作者:谈菊华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低分子肝素钙联合尼莫地平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钙联合尼莫地平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方法选取12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照数字抽取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方法,研究组则在此基础上予以低分子肝素钙+尼莫地平治疗,分析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90.6%,对照组5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后NIHSS、ADL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予以低分子肝素钙联合尼莫地平治疗急性脑梗死具有明显疗效。

    作者:袁一平;尹乐;穆强;朱毓江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行预见性护理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行预见性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将近两年来我院收治的8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预见性护理)与参考组(常规护理)各为40例,观察两组患者生存质量及患者对护理满意度评分。结果观察组生存质量评分明显优于参考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对护理满意度评分明显大于参考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预见性护理能够提高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临床治疗效果、促进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有助于护患关系的改善。

    作者:张海燕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分析可预见性护理在急诊抢救室危重症患者护理中应用的价值

    目的:研究分析采取可预见性护理在急诊抢救室危重症患者的护理效果和运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60例急诊抢救室危重症患者,将所有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各30例。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给予观察组患者可预见性护理,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抢救时间和抢救成功率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护理后的抢救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抢救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急诊抢救危重症患者采取可预见性护理能够有效缩短抢救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作者:袁春丽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如何有效解决重症护理所面对的问题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医疗抱有更高的期待。由于病情特征具有复杂性和现有科技水平的限制,很多问题还不能有效的解决,因而出现这样那样的医患之间的矛盾。同时对于重症护理无论从业务水平还是工作态度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如何应对重症护理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有利于进一步减少医患之间的矛盾,也有利于医疗事业的健康发展。

    作者:陈绍英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外科腹腔镜手术患者的护理管理分析

    目的:通过对外科腹腔手术患者的护理,分析研究更有效的护理管理方式。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2月~2013年12月收治的50例患者进行分析,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进行对照分析,观察组采取有效的术前、术后护理措施,对照组采取一般的护理措施,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对比评估。结果观察组患者经过护理干预后各项指标都优于对照组,观察组的恢复时间比对照组快。结论外科腹腔镜手术患者经过有效的护理管理之后康复状况比一般性护理要好,在临床医学上值得进行研究和推广。

    作者:薛慧娟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舒适护理在老年髋部骨折术后肢体功能恢复的效果评价

    目的:探讨舒适护理在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肢体功能恢复的效果。方法将40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20例。结果采用老年髋关节术后肢体功能评定表进行评分,干预组在髋关节总评分、疼痛、活动度、步行能力、日常生活活动等五个方面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结论舒适护理在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肢体功能恢复的效果显著。

    作者:叶小芬;叶秀芳;区月梅 刊期: 2014年第12期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主管: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

主办: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