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君;欧建英;张雷;杨艳杰;范建中
目的探讨针康法作为早期干预手段对高危儿预后的影响.方法将2006年1月~2008年12月62例具有高危因素患儿分为干预组(n=32)和对照组(n=30),治疗前及3个月后对两组进行智能发育指数(MDI)、运动发育指数(PDI)评分并定期随访.结果治疗3个月后,两组患儿临床疗效、MDI和PDI评分均较治疗前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且干预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在降低其他功能障碍上,干预组也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随访结果:干预组在降低脑瘫发生率上存在一定优势.结论针康法作为早期干预手段能提高脑瘫高危儿的运动功能和促进智能发育.
作者:吴云鹏;唐强;张春燕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探讨针康法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幼鼠学习记忆能力及海马微管相关蛋白-2(MAP-2)的影响.方法将80只Wistar幼鼠随机分为5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头穴丛刺组、环境刺激组和针康组,每组16只.每组再按造模后14 d、28 d分别处死分为2个亚组,每组8只.采用结扎左侧颈总动脉,吸入氧体积浓度为8%的氧氮混合气体,制作HIBD新生动物模型.采用Morris水迷宫评价幼鼠学习、记忆能力,免疫组化法检测海马MAP-2阳性细胞的表达.结果水迷宫实验结果显示:模型组逃避潜伏期时间延长,穿台次数减少.在定位航行、空间探索能力方面头穴丛刺组、环境刺激组和针康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定位航行、空间探索能力方面针康组分别与头穴丛刺组、环境刺激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化榆结果显示:头穴丛刺组、环境刺激组、针康组海马CA1区MAP-2的表达均多于模型组(P<0.05),海马CA1区MAP-2表达针康组较头穴从刺组、环境刺激组表达增加(P<0.05).结论针康法能提高HIBD幼鼠学习记忆能力,其分子机制可能与海马CA1区MAP-2阳性细胞的表达水平增加有关.
作者:孔妍;唐强;朱路文;刘波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探讨马来酸桂哌齐特联合文拉法辛治疗卒中后抑郁的临床疗效.方法 60卒中后抑郁患者分为对照组(n=30)和观察组(n=30),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给予盐酸文拉法辛缓释胶囊治疗,观察组予盐酸文拉法辛缓释胶囊和马来酸桂哌齐特注射液治疗.疗程为4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Barthel指数评分.结果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间HAMD和Barthel评分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马来酸桂哌齐特联合文拉法辛治疗卒中后抑郁能更有效改善抑郁症状,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作者:黄欢捷;邵蓓;殷为勇;何大楼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评价持续被动活动(CPM)对全膝关节置换术(TKR)后肢体功能改善的作用.方法计算机检索Coehrane Da-tabase of Systematic Reviews、MEDLINE、EMBASE、PEDro、中国知网(CNKI)、维普数据库(VIP)中关于CPM对改善TKR术后患者肢体功能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同时筛检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文献检索起止时间均为从建库到2010年7月.由3名研究人员根据Cochrane协作网推荐的单项临床试验真实性评估方法,对文献质量进行严格评价和资料提取,对符合质量标准的RCT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26个RCT.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常规的康复治疗方法(例如肌力等长或等张训练、功能训练、步态训练、关节松动术、冷疗、湿热等)相比,CPM能够在短期内更好地改善术后患者主动屈膝关节活动度[WMD=3.96,95%CI(0.14,7.78),P=0.04];被动屈膝关节活动度[WMD=2.36,95%CI(0.73,3.98),P=0.005]和术后膝关节肿胀[WMD=-1.60,95%CI(-2.44,-0.76),P<0.001];能够有效缓解术后关节疼痛[WMD=-0.77,95%CI(-1.16,-0.39),P<0.001][WMD=-1.54,95%CI(-2.47,-0.62),P=0.001].但还不能认为:CPM比常规康复治疗方法能更好更快地改善术后患者的主、被动伸膝关节活动度,提高股四头肌肌力,以及缩短住院时间.结论 TKR术后早期开展CPM,可在短期内有效地改善患肢屈膝功能,消除关节肿胀,减轻疼痛.但仍需要开展大样本量、多中心、方法科学和规范的高质量RCT,以求进一步验证CPM的效果.
作者:王朴;田峻;张淑琴;郭毅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探讨针康法对脑卒中运动性失语患者抑郁的影响.方法将70患者随机分为针康组和对照组,针康组采用头穴丛刺结合言语康复训练的方法进行治疗,对照组只进行言语康复训练,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抑郁程度和失语症程度.结果治疗4周后,针康组不仅失语症程度分级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而且其抑郁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针康组卒中后失语症抑郁量表(SADQ)分值下降也更为显著(P<0.01).结论针康法可很好地改善治疗脑卒中运动性失语患者抑郁状态.
作者:张慧敏;唐强;朱路文 刊期: 2011年第04期
1 抑郁症1.1 概说抑郁症(depression)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特征,且常伴有焦虑、躯体不适感和睡眠障碍.在一般人中抑郁是对丧失或不正常变迁的一种正常反应,其患病率可达2%~5%.在正常人群一生中约16%的人至少有一次这样的感受.
作者:朱镛连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由于不少康复患者仍然需要接受手术和慢性疼痛治疗,因此,麻醉医师在康复专科医院中的作用不容忽视.利用综合医院麻醉医师培训的经验,结合康复专科医院患者及手术特点,制定有效的规范化培训计划,是保证培养出符合康复专科医院麻醉医师要求的必由之路.具体实施方法有:①完善考核制度;②充分利用现有优势,提高培训质量;③针对康复专业特点,制定相应培训规划;④着眼康复专业,兼顾其他专业.
作者:赵欣;王强;王增春;李彦平;田鸣;李树人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探讨针康法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及海马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SDF-1α)mRNA的影响.方法将60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组(n=6)、模型组(n=18)、针康组(n=18)和康复组(n=18).采用光化学法诱导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将模型组、针康组和康复组再分为3 d、7 d、14 d 3个亚组.术后24 h对针康组进行头穴丛刺结合水迷宫训练干预,康复组仅进行水迷宫训练,模型组不给予任何干预.采用Y-型迷宫评价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反转PCR(RT-PCR)法观察各组大鼠海马组织中SDF-1α mRNA表达情况.结果术后各时间点,正常对照组、针康组、针康组大鼠学习能力优于模型组(P<0.05),与康复组比较,针康组术后3 d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7 d、14 d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针康组和康复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模型组比较,针康组、康复组SDF-1 mRNA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康复组相比,针康组SDF-1 mRNA表达较高,术后3 d、7 d显著性差异(P<0.05),14 d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针康法能上调局灶性脑缺血大鼠海马SDF-1α mRNA,这可能是其促进局灶性脑缺血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提高机制之一.
作者:赵振峰;王芳;刘宏光;李洪梅;唐强 刊期: 2011年第04期
延髓性麻痹临床罕见,治愈更少见.2010年9月6日,本科收治1例延髓性麻痹患者,经过针康法的治疗,成功拔除鼻饲并实现正常饮食,康复期间未出现并发症,终成功回归社会.
作者:边静;全成福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观察电刺激上矢状窦旁硬脑膜对大鼠血浆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和P物质浓度的影响.方法 13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6)和电刺激组(n=7).对照组行假刺激,电刺激组以20 Hz、4 mA和250μs的方波电流刺激上矢状窦旁硬脑膜,使用放射免疫法比较血浆CGRP和P物质的浓度.结果对照组与电刺激组的血浆CGRP浓度相比有显著性差异(50.60±7.16 pg/ml vs 42.20±4.82 pg/ml,P=0.029),而血浆P物质浓度相比无显著性差异(308.59±43.07 pg/ml vs 264.60±60.28pg/ml,P=0.165).结论电刺激上矢状窦旁硬脑膜能够降低大鼠血浆CGRP浓度,而P物质浓度无明显变化.
作者:董钊;姜磊;于生元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比较太极拳与步行对帕金森病患者运动控制的效果.方法将40例帕金森病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太极拳组(n=20)和步行组(n=20),分别采用太极拳与步行锻炼法进行康复治疗,疗程4周.采用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UPDRS)中UPDRSⅢ运动检查评分和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于治疗前后分别对患者进行评定.结果疗程结束时两组各脱落1例.与治疗前相比,太极拳组的UPDRSⅢ评分、Berg平衡量表评分均明显改善(P<0.01);治疗后,太极拳组的UPDRSⅢ评分、疗效、Berg平衡量表评分均明显优于步行组(P<0.01).结论太极拳一定程度上可加强对帕金森患者的运动控制,有效缓解症状,改善平衡功能.
作者:朱毅;李建兴;李凝;金宏柱;华亮;董卿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探索壳聚糖-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载体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向神经细胞分化的诱导作用.方法免疫组织化学、Western blot检测MSCs诱导分化为神经细胞,MTT检测诱导后细胞的活性.结果 MSCs经壳聚糖-bFGF载体诱导后,表达神经干细胞的标记物Nestin以及神经细胞的标记物β-tubulinⅢ和MAP-2,比例高达83.54%.结论壳聚糖-bF-GF载体可以诱导MSCs高比例向神经细胞分化.
作者:段红梅;杨朝阳;李晓光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头穴丛刺结合认知训练对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将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脑梗死伴认知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头穴丛刺组(A组)、认知功能训练组(B组)和头穴丛刺结合认知功能训练组(C组),每组20例.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1个月,应用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对患者认知功能进行评定,比较P300潜伏期变化以及血浆皮质醇含量.结果治疗前后相比,各组MMSE评分提高,P300潜伏期缩短,血浆皮质醇含量降低(P<0.05).且在提高MMSE评分、缩短P300的潜伏期、降低血浆皮质醇含量方面,C组明显优于A组和B组(P<0.01).结论头穴丛刺结合认知训练可以降低脑梗死患者体内皮质醇含量,改善认知功能.
作者:王艳;张立;李淑荣;李振宇;唐强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设计一种与双侧髋关节离断假肢其他配件连接的交互步态行走机构.方法将截瘫患者用矫形器交互步态行走原理应用于双侧髋关节离断假肢交互步态行走机构中,为1例截肢者安装交互步态行走假肢,并与穿普通加拿大式双髋离断假肢摆过步态的行走速度和能量消耗进行比较.结果患者穿交互步态行走假肢交互步行比穿普通加拿大式双髋离断假肢摆过步行能消耗少,且减轻上肢负荷,行走外观更接近常人;后者比前者行走速度快,但是能耗高.结论本截肢者交互步态行走假肢比传统假肢步行能量消耗少,行走外观更接近常人.
作者:蔡丽飞;曹学军;杨平;姚申思;宋佳佳;庄建龙;张倩 刊期: 2011年第04期
通过对近10年来头穴丛刺结合康复治疗脑卒中的研究进行综述,指出该方法能明显降低脑卒中患者各种功能障碍,提示将头穴丛刺与现代康复技术有机结合,是脑卒中康复治疗的新方法.
作者:邢艳丽;王艳;朱路文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观察腧穴热敏化艾灸疗法综合治疗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 102例面神经麻痹患者分为观察组(n=52)和对照组(n=50).对照组采用药物、物理因子等常规综合治疗;观察组在常规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同时应用热敏化穴艾灸疗法.均连续治疗4周.通过治疗前后神经功能评分评价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面神经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01),且观察组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总显效率和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疗程显著短于对照组(P<0.001).结论应用腧穴热敏化艾灸疗法综合治疗面神经麻痹能明显提高临床疗效.
作者:刘翠华;张盘德;容小川;李桂恩;林楚克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观察石蜡疗法配合作业疗法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拇指内收的效果.方法 100例痉挛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n=50)和对照组(n=50),观察组采用作业疗法及石蜡疗法;对照组仅接受作业疗法.治疗3个月后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儿均有改善,但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01).结论石蜡疗法配合作业疗法可促进痉挛型脑瘫患儿拇指功能的恢复,效果优于单纯作业疗法.
作者:邓庆先;李晓捷;李晓红;汤敬华;张士岭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指针推拿法对改善脑性瘫痪患儿精细运动功能障碍的治疗作用.方法将40例脑瘫痉挛型双瘫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n=20)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n=20)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给予指针推拿治疗.两组在治疗前后使用Peabody运动发育量表进行精细运动评定.结果两组患儿治疗前精细运动各项评分及发育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两组精细运动各项评分及发育商较治疗前改善显著(P<0.001);组间对照,观察组精细运动各项评分及发育商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提示指针推拿法结合康复训练对于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精细运动有良好的作用.
作者:牟宪慧;李晓捷;赵发文;贺帅;吴青伟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大鼠颈段红核脊髓柬(RST)损伤后急性期炎症反应的分子机制.方法 Sprague Dawley(SD)雌性大鼠18只,随机分为2组:双侧RST损伤组(n=9)和假手术对照组(n=9).制作双侧RST损伤模型,24 h后处死动物,以损伤处为中心取长约0.5 mm脊髓组织,将各组中的3只动物标本混合,提取总RNA,共得到6份RNA样品,使用含有28000个大鼠基因的Affy-metrix表达谱基因芯片检测基因变化.结果大鼠RST损伤后24 h表达发生变化的有153条基因,表达上调的有136条,表达下调的有17条.与炎症相关的基因大部分表达上调(Scn9α除外),Toll样受体信号途径中有8条基因表达上调.结论 RST损伤后多种炎症反应相关的基因表达出现变化.
作者:王超;孙天胜;姜京城;叶超群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创伤性颅脑损伤(TBI)急性期后甲状腺激素和生殖激素的改变及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09年9月~2010年3月本院神经康复科外伤30 d后的70例重度TBI患者为研究对象.住院次日7:00~8:00测量基础垂体前叶激素值.计算总异常发生率和单一激素异常发生率.并根据生殖激素和甲状腺激素水平,将受试对象分别分为正常组(n<,1>=46,n<,2>=29)与异常组(n<,1>=24,n<,2>=30),评估正常组与异常组在性别、年龄、病程、昏迷时间、是否存在颅底骨折以及残疾等级量表(DRS)评分方面的差异.结果急性期后重度TBI患者垂体前叶激素异常总发生率为77.1%.检测所有激素水平均有不同程度异常,生殖激素异常率较高,睾酮异常发生率25.4%;甲状腺功能中,促甲状腺激素异常发生率为15.7%.生殖激素异常组DRS评分明显高于生殖激素正常组,生殖激素异常组昏迷时间明显长于生殖激素正常组.结论急性期后重度TBI患者甲状腺激素和生殖激素异常发生率高.生殖激素异常与昏迷时间相关.
作者:王晓艳;迟茜茜;孙新亭;张皓 刊期: 2011年第04期